学生古汉语词典.doc_第1页
学生古汉语词典.doc_第2页
学生古汉语词典.doc_第3页
学生古汉语词典.doc_第4页
学生古汉语词典.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生古汉语词典1而(1)。2尔(1)。3耳(1)。 4迩(2)。5也(2)。6耶(2)。7邪(2)。8之(2)。9所(3)。10以(3)。 11矣(4)。12亦(4)。13噫(4)。14于(4)。15与(5)。16欤(5)。17焉(5)。18遂(5)。 19者(6)。20乃(6)。21然(6)。22则(6)。23犹(6)。24是(7)。25其(7)。一、 而r:本义颊毛。1、代。你的,你们的。聊斋志异促织:“翁归,自与汝复算耳。”2、动。如;像;似。新序杂事三:“白头新,傾盖故。何则?知与不知也。”3、连。表并列关系。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白章。”4、连。表顺承关系,相当于“就”。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不如因厚遇之,使归赵。”5、连。表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荀子劝学:“君子博学参省乎己。”6、连。表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但是、却”。宋苏洵六国论:“是故燕虽小国后亡。”7、连。表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论语为政:“人无信,不知其可也。”8、连。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所以”。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江浙之梅皆病。”9、助。表动作的状态,相当于“着、地”。荀子劝学:“吾尝终日思矣。”A、 而公:名。傲慢自称之词,如同今自称老子。史记留侯世家:“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事!”B、而或。代。有时候。宋范仲淹岳阳楼记:“长烟一空,皓月千里。”C、而况。连。何况。宋苏轼石钟山记:“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乎。”D、而立。动。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后称三十岁为“之年”。二、尔r。1、代。你(们)(的),诗经魏风伐檀:“胡瞻庭有县特兮。”(县:通“悬”)2、形。通“迩”,近。诗经大雅行苇:“戚戚兄弟,莫远具。”3、形。浅近。荀子天论:“其说甚,其灾甚惨。”4、词尾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论语先进:“子路率而对。”5、代。这样,如此。晋陶渊明饮酒:“问君何能,心远地自偏。”6、代。这,那。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来二十有一年矣。”7、助。表肯定语气。唐柳宗元捕蛇者说:“非死则徙。”8、助。表陈述语气等。古乐府孔雀东南飞:“始未为久。”A、尔曹。代。你们。唐杜甫戏为六绝句:“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B、尔尔。1、拟声。应答之辞。古乐府孔雀东南飞:“媒人下床去,诺诺复。 2、代。如此。宋朱熹舫斋:“筑室水中聊,何须极浦望朱宫。”C、尔汝。代。活用作动词,以你我相称,表示亲昵。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者,从道旁私语。”三、耳r。1、 本名。耳朵。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2、 假动。听(说)。宋欧阳修赠潘景温叟:“通宵高论,饮恨知何涯。”3、 引助。相当于“而已,罢了”。唐柳宗元黔之驴:“技止此。”A、耳耳。叹。表示有所不足或不满,可译作“罢了罢了”。宋苏轼叶涛致远见和二诗复次其韵:“平生无一女,谁复叹。”四、迩r。1、 本形。近(的)。孟子离娄上:“道在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A、迩言:名。浅近的话。清刘开问说:“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五、也y。本义是蛇。1、 助。句末语气助词。A、 表判断。荀子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B、 表疑问或反诘。史记陈涉世家:“若为佣耕,何富贵?”C、 表解释,可不译。孟子梁惠王下:“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直好世俗之乐耳。”D、 表感叹,可译为“呀”。唐柳宗元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2、助。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唐韩愈师说:“师道之不传久矣!欲人之无惑难矣!”3、副。相当于“还”。北周镜赋:“不能片时藏匣里,暂出园中自随。”A、也欤。助。两个语气助词连用,加强语势,重点在“欤”字上,表感叹。可译为“呀”。唐韩愈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B、也哉。助。语气助词连用,加强语势,重点在“哉”字上。表感叹、反诘、反问等,可译为“啊、吗、呢”。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六、耶y。1、本助。句末语气助词。A、 表疑问,相当于“吗”。宋苏洵六国论:“六国互丧,率赂秦?”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然则何时而乐?”B、 疑问中略带测度,相当于“吗”。聊斋志异促织:“得无教我猎虫所?”C、 反问,相当于“吗”。战国策赵策三:“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D、 表感叹,相当于“啊、呀”。唐李华吊古战场文:“时,命!从古如斯。”2、假名。父亲。后作“爷”。唐杜甫兵车行:“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七、邪y。1、 假助。表疑问。可译为“吗”。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畏死?何泣也?”2、 助。表示反问。可译为“呢”。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又安敢毒?”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岂以一壁之故欺秦?”(二)邪xi。本形。邪恶,不正派。荀子大略:“此行之所以起,刑罚之所以多也。”1、 引形。妖异,怪诞。“故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正志先立,则说不能移,异端不能惑。”2、 名。中医指致病的因素。“风客淫气,精乃亡,伤肝也。”八、之zh。1、 本动。往,到去。清黄宗羲柳敬亭传:“由是扬、杭、金陵,名达于缙绅间。” 庄子马蹄:“行不知所。”2、 代。A、第三称代词,“他,她,它”。韩非子喻老:“桓侯故使人问。” 聊斋志异狼三则:“屠自后断其股,亦毙。” 史记项羽本记:“项王则受壁,置坐上。”B、指示代词“这”。庄子逍遥游:“二虫又何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 助。A、相当于“的”。清钱大昕弈喻:“吾能知人失而不能见吾失。”B、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清刘开问说:“君子学必好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孤有孔明,犹鱼有水也。”C、凑足音节,无实义。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 聊斋志异狼三则:“久,目似瞑,意暇甚。”九、所su。伐木的声音。1、 假代。的人(地方、事物、部位)。常与后面的动词相结合,构成名词性短语。韩非子喻老:“疾在腠理,汤熨之及也。” 古乐府木兰辞:“问女何思,问女何忆。”2、 名。处所,地方。诗经魏风硕鼠:“乐土乐土,爰得我。”3、 量。计量房屋的单位。汉班固西都赋:“离宫别馆,三十六。”4、 连。假如,如果。诗经鄘风墙有茨:“可详也,言之长也。”5、 助。表语气,无实义。尚书无逸:“君子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6、 助。与“为”连用,表示被动。礼记檀弓:“世子申生为骊姬谮。”7、 代。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论语为政:“视其所以,观其由,察其安,人焉瘦哉。”8、 数。表示不定的约数。史记留侯世家:“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复还。”A、所从来:从哪里来。所从,是一个倒装的介宾结构短语。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问,具答之。”B、所谓:像人们说的。战国策齐策一:“此战胜于朝廷。”C、所以:a、即“以所”,意思是“用这来,通过这来,借此来”。孟子告子下:“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b、固定短语,意为“的原因”。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 颓也。”E、 所以者:表示原因的固定短语,意为“的原故,之所以的原因。”史记项羽本记:“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F、 所欲:要求的。古乐府木兰辞:“可汗问,木兰不用尚书郎。”十、以y。本,指已成形的胎儿。1、引动。用。战国楚屈原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2、动。认为。战国策齐策一:“皆美于徐公。”3、 介。拿。清袁枚黄生借书说:“随园主人授书而告之曰” 聊斋志异狼三则:“刀劈狼首。”4、 介。赁借。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梅之欹之疏之曲以非蠢蠢求钱之民能其智力为也。”左传庄公十年:“何以战?”5、 介。因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岂一壁之故欺秦邪?” 史记陈涉世家:“扶苏数谏故,上使外将兵。”6、 连。因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清李渔芙蕖:“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7、 连。表示结果,意为“因而,才”。宋苏洵六国论:“暴霜露,斩荆棘,有尺寸之地。”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至于永嘉。”8、 连。表示条件,意为“则,那么”。战国策齐策一:“战而不胜,亡随其后。”9、 连。表示假设,意为“如果”。战国策楚策一:“五国破秦,必南图楚。”10、连。以及。史记滑 列传:“三老、豪长者,里父老皆会,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11、假副。通“已”。已经。史记陈涉世家:“固怪之矣。”A、以降jing:a、以后。汉书逸民传序:“自兹,风流弥繁。” b、以下。苏轼上皇帝书:“凡京东多盗之郡,自青、郓,如徐、沂、齐、曹之类,皆慎守臣。”B、以便。连。以求有利于。史记魏公子列传:“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国家。”C、以故。连。连接结果分句,相当于“因此”。宋王安石诗孟尝君传:“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归之。” 史记六周年表:“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灭。” D、以是。连。相当于“因此”。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人多以书假余。”E、以为。a、动。认为。史记陈涉世家:“或死,或亡。”b、动。即“以之为”。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功。”十一、矣y。本表已然。可译为“了”。韩非子喻老:“使人索扁鹊,已逃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故令人持壁归,间至赵。”1、 引,表命令或祈使。相当于“吧”。史记滑稽列传:“状河伯留察之久,若皆罢去归。”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勉之!老臣不能从。”2、 表感叹。唐韩愈师说:“师道之不传久!欲人之不惑也难!” 3、 表反问。相当于“呢”。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4、 表限止。可译为“耳”。战国策燕策一:“齐者,我仇国也,故寡人之所欲伐也,直患国弊力不足。”5、 表停顿。既表停顿又表感叹,以启下文。聊斋志异狼三则:“狼亦黠,而頃刻两毙。”十二、亦y。本“腋”的本字。说文亦部:“亦,人之臂也。”1、 假借。又,也。孙子虚实:“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奚益于胜败哉。”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今如耳,万乘之相也。外有大国之意,其心不在卫,虽辩智,不为寡人用,吾是以不相也。”2、 只有;只不过是。韩非子难二:“臣闻之:有君之不能耳,士无弊者。” 战国策齐策四:“王不好士也,何患无士?”3、 副。已经。庄子让王:“韩之轻于天下,远矣;今之所争者,其轻于韩又远。”4、 助。加强语气。战国策赵策四:“媪之送燕后,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灰之矣。”(媪o,年老的妇人。)十三、噫y。本(叹)表示感叹。论语先进:“颜渊死。子曰:天丧予!天丧予!”清方苞狱中杂记:“!谍恶吏忍于鬻狱,无责也。”A、 噫嘻xi1。叹。1、赞叹。诗经周颂噫嘻:“成王,既昭假尔。”2、慨叹。唐李华吊古战场文:“奇兵有异于仁义,王道迂阔而莫为,呜呼!” 十四、于y。本指婉转悠扬的竽声。假1、介。引进动作行为的地点、时间、对象。明张溥五人墓碑记:“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列子汤问:“达汉阴。”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学。” 2、介。连接比较对象。相当于“比,过”。汉贾谊过秦论:“陈涉之位,非尊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4、 介。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资治通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吾不能举全关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人。” 5、 介。和,跟。清刘开问说:“虽有切身心性命之事。”6、 介。根据,按照。史记淮阴侯列传:“诸侯之约,大王当王汉中。”7、 助。语气助词,无意义。诗经周南葛覃:“黄鸟飞。”十五、与y。动。给予。史记项羽本记:“玉斗一双,欲亚父。” 引1、 动。帮助。战国策秦策一:“楚攻魏,张仪谓秦王曰:不如魏以劝之。”2、 动。赞成。明马中锡中山狼传:“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也。”3、 动。交好。宋苏洵六国论:“赢而不助五国也。”4、 动。追随,亲付。国语齐语:“桓公知天下诸侯多己也。”5、 动。等待。论语阳货:“日月逝矣,岁不我。”假借。1、动。结盟。孟子告子下:“我能为君约国,战必克。” 2、名。党与,同盟者。汉书燕刺王旦传:“群臣连成朋,非毁宗室。”唐韩愈原毁:“其应者,必其人之也。”3、 介。同;跟。资治通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刘备天下枭雄,操有隙。”聊斋志异促织:“日子弟角,无不胜。”4、 介。为。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人佣耕。”5、 介。被。战国策秦策五:“(吴王夫差)遂勾践禽。”(通“擒”)6、 连。和;跟。列子汤问:“吾汝毕力平险。” 史记项羽本记:“备他盗之出入非常也。”7、 连。与其。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吾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qu1,屈服。A、与夺。1、动。决定;裁决。三国志魏书明元郭皇后传:“值三主幼弱,宰辅统政,大事。”2、取舍。白居易论考试进士事宜状:“虽诗赋之间,皆有瑕痼;在之际,或可予矜量。”B、与国。名。友邦;盟国。孟子告子下:“我能为君约,战必克。”(二)与y。本同y。假借同“欤”。1、 助。疑问助词。论语季氏:“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2、 助。表示感叹。论语公治长:“子在陈曰:归!归!”3、 助。表示选择。用在选择问句中。常与表选择的连词“抑”相配合。论语学而:“求之!抑与之。”(三)与y。本同y。假借。1、动。参加;加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蹇叔之子师。”2、 动。参预;干预。史记范睢泽列传:“(须)贾不敢复读天下之书,不敢复天下之事。”十六、欤y。本语气词。表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 引1、 表反诘。相汉于“吗,么”。唐柳宗元封建论:“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末,尾。掉,摆动。)2、 表选择。相当于“呢”。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3、 表感叹。唐韩愈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十七、焉yn。本。名。一种鸟。假借。1、 代。表人称代词。用在动词之后,作宾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们)”。宋王安石伤仲永:“问,曰:泯然众人矣。”2、 代。表疑问。相当于“哪里”。列子汤问:“且置土石?”3、 相当于“怎么”。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得虎子。”4、 兼。用在动词、形容词之后,兼有介词“于”与代词“之”、“是”的作用。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 5、 助。A、加强语气,意为“啊”,一般可不译出。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于是余有叹。”B、 用在句末,表陈述语气,可译为“呀”。列子汤问:“虽我之死,有子存。”十八、遂su。本。动。边走边撒播。引1、 副。就,于是。韩非子喻老:“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死。”2、 连。表示后一个动作行为紧跟着前一个动作行为而发生,意思是“便,于是就”。搜神记:“鬼言:我亦欲至宛市。行。”3、 连。表示承接,意为“因而,因此。”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与外人间隔。” 4、 副。终于。韩非子说林上:“乃掘地,得水。” 桃花源记:“寻向所志,迷,不复得路。”十九、者zh。假借。1、 代。用在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后,指人或指事物。 “后遂无问津。” “佣笑而应曰。” “望之蔚然而深秀,琅琊也。”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其他祖父及子孙弃无论焉。”2、 代。用在名词后,相当于“这个人,的”。列子汤问:“北山愚公,年且九十。”聊斋志异促织:“邑有成名,操童子业。” 3、 代。用在时间词后面,表示“的时候”。史记项羽本纪:“今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庄子齐物论:“昔十日并出。”4、 代。用在数词后面,指代事物。商君书去强:“农、商、官三。国之常官也。”5、 助。A、用在假设复句或因果复句中表停顿,以提示下文。资治通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诸将吏复有言当迎操,与此案同。”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徒慕君之高义也。”B、表疑问。清方苞狱中杂记:“无差,谁为多与?”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何?”C、 表比拟。相当于“的样子”。聊斋志异促织:“言之,貌若甚戚。”二十、乃ni。假借。1、 代。你(的)。汉书翟方进传附翟义:“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发,发兵)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尔其无志,父之志!”2、 副。表示肯定,相当于“就是,原来”。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歌夫长铗归来者也。”3、 副。竟,却。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 副。于是,就。“陈涉自立为王。”搜神记宋定伯捉鬼:“得钱千五百去。”二十一、然rn。本。动。燃烧,后作“燃”。汉书韩安国传:“死灰独不复乎?” 假借。1、 代劳如此,这样。出师表:“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后施行。” 2、 形。对,是。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殉难六烈士传:“,固有所闻。”3、 动。认为是对的。聊斋志异促织:“成(名)之。”史记高祖本记:“沛公其计,从之。”4、 连。表示转折,相当于然而,但是,可是”。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志犹未已。”5、 助。用于句尾,表示比拟,可译为“像的样子”。“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6、 助。形容词、副词的词尾。梦溪笔谈卷二十四:“唯巨石岿挺立耳。”A、 然则:“然”承接上文的事实,意为这样。“则”是由此进行阐明或论断,意为那么。加起来意为:“既然如此,那么(就)”。宋苏洵六国论:“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清钱大昕弈喻:“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二十二、则z。本。名。法则,准则。战国楚屈原离骚:“愿依彭咸之遗。” 引。动。效法。史记周本纪:“遵后稷、公刘之业,古公、公季之法。” 假借。1、副。表示范围。仅,只。荀子劝学:“口耳之间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2、 连。A、表时间,相当于“已经”。左传:“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在舟口3、 中矣。”B、 表转折,相当于“然而,反而”。唐韩愈师说:“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C、 表假设,相当于“如果那么”。左传定公八年:“公子往,群臣之子敢不皆负羁拽以从。”唐韩愈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D、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于是”。论语为政:“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殆。”二十三、犹yu。本名。猴子一类的动物。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山多猢,似猴而短足,好游岩树。假借。1、动。好像。南朝梁吴均与朱元思书:“横柯上蔽,在昼昏。”左传隐公十年:“夫兵,火也。” 3、 副。还,仍。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独其为文可识。”明袁宏道满井游记:“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厉。”4、 副.尚且。资治通鉴汉献帝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