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楚辞研究下编PPT课件_第1页
诗经楚辞研究下编PPT课件_第2页
诗经楚辞研究下编PPT课件_第3页
诗经楚辞研究下编PPT课件_第4页
诗经楚辞研究下编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诗经楚辞研究(下编),楚辞,.,2,楚辞,下编,.,3,研究和思考的問題题,楚辞如何繼承前代的詩歌傳統?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是什麼?屈原的生平、思想和创作状况如何?了解其他楚辞作家和作品如宋玉、唐勒等。如何評價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藝術成就?借助九歌文本概括並評價楚國的宗教思想。,.,4,借助天問概括屈原的學養結合前人的研究,對九章中作品的時間、地點、主題提出自己的看法。比較宋玉和屈原在人格、創作等方面的異同。梳理高唐賦、神女賦對後世文學的影響。九辨和屈原作品中以“九”命名的作品之間的關系是什麼?屈原的自沉有何意義?今天對此如何評價?,.,5,参考书目,张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汪瑗楚辞集解,北京出版社1998点校本陈子展楚辞直解,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姜亮夫楚辞今绎讲录,北京出版社1981年。姜亮夫楚辞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游国恩楚辞论文集,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6,闻一多闻一多全集楚辞编,湖北人民1993孫作雲天問研究,中華書局1989年金开诚屈原集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汤炳正楚辞今注,上海古籍1996年;湯炳正淵研樓屈學存稿,中國社科2004赵逵夫屈骚探幽,巴蜀书社2004年;赵逵夫屈原与他的时代人民文学2002杨义楚辞诗学,人民出版社1998年;,.,7,第一章有关楚辞的几个重要问题,.,8,何谓“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四库全书总目:“屈宋诸赋定名楚辞,自向始也。”“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史记酷吏列传,有时简称“辞”或“辞赋”。又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战国时诗人如屈原、宋玉、唐勒等人的作品。汉代贾谊、淮南小山,甚至刘向、王逸的作品。,.,9,楚辞的文化渊源,物質文化、精神文化,.,10,楚辞的文化特征,宋黄伯思校定楚辞序云:“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楚辞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楚辞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1,.,12,.,13,文學傳統,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越人歌、楚人歌接舆歌、沧浪歌中原地区诗歌如诗经的影响:周南、召南等思想、情感方面,.,14,楚辞的形式特征,句式:有六字句和五字句两种(不计语气词兮、些、只等),为“三三”或“三二”节奏,前者以离骚和九章为主,后者以九歌为主。语气词“兮”的运用:普遍带有规律性,成为语言形式的显著特征,主要有三种情况:九歌模式:“兮”在句中,如“若有人兮山之阿”。橘颂模式:上下两句均为四字句,“兮”字用在下句之末,如“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大招改为“只”,招魂改为“些”)离骚模式:上下两句字数增多,“兮”字用在上句之末,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15,音樂、舞蹈、繪畫,楚人愛好藝術,具有濃厚的藝術芬圍和獨特的審美好尚,.,16,楚辞的编定,西汉末刘向整理屈、宋作品,始编定楚辞。王逸楚辞章句叙云:“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四库全书总目云:“初,刘向裒集屈原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宋玉九辩、招魂,景差大招,而以贾谊惜誓,淮南小山招隐士,东方朔七谏,严忌哀时命,王褒九怀及刘向所作九叹,共为楚辞16卷,是为总集之祖。逸又益以己作九思与班固二叙,为17卷,而各为之注。”刘向所编16卷本久佚,惟王逸17卷本楚辞章句传世。,.,17,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诗、骚并称,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楚辞以其深邃的思想、浓郁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瑰丽的文辞,以及比兴寄托手法,为后人提供了创作的楷模。对其后的赋体、骈文、五七言诗的形成,又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18,屈原的生平、家世与思想,第二章,.,19,屈原千古之谜,史记屈原列传贾谊作赋以吊屈原,引用了离骚及九章中的内容。刘安和东方朔亦有表彰或摹仿屈原之作。屈原“箭垛式人物”。“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屈原的出仕和流放问题。,.,20,屈原的远祖是颛顼高阳氏,其六代孙名季连,是楚的创业始祖,姓羋。傳統觀點認為楚武王之子瑕,封采邑于屈,子孙就以屈为氏,所以屈是楚国羋姓的分支。趙逵夫認為離騷中的伯庸(熊渠長子)才是屈氏始祖。自春秋以来,屈姓历世都担任楚国的显要职位。关于屈原的父亲和姐姐或妻子(女嬃)。,“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21,“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关于屈原的出生年月日,大致可分两说。王逸说。他认为“摄提”是“摄提格”的省称,屈原生于“太岁在寅,正月始春,庚寅之日”,即寅年寅月寅日;朱熹说。认为“摄提”是天上星座名,并不说明什么年份,两句只是说屈原生于寅月寅日,但年份不明。二说之中,王逸说更为流行。但因所据历法不同,结论各异。浦江清推定屈原于楚威王元年(公元前339)正月十四日生,这一结论较为精细。,.,22,屈原的思想,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感情。“美政”:圣君贤相的政治理想。民本思想:“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思想的发展。,.,23,屈原的作品(一),据刘向、刘歆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离骚1,天问1,九歌11,九章9,远游、卜居、渔父各1。司马迁说还有招魂1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我们认为:渔父显然不是屈原所作,至于大招,也不应该是屈原所为。远游和卜居两篇不好确定。,.,24,屈原的作品(二),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其中,离骚一组,九歌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其内容与风格可与离骚列为一组,大都是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愫。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更多地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25,第三章,离骚,.,26,离骚解题,司马迁云:“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云:“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离”与“罹”)王逸云:“离,别也;骚,愁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游国恩:离骚犹牢骚。鲁迅亦云:不得帮忙之牢骚。离骚犹“劳商”,乃古乐曲名。离骚即与“骚”相离,告别忧愁之意。,.,27,离骚主旨,“离忧”之“忧”,乃不能通过政治变革以实现“美政”之忧。实现美政约有两种手段:一是通过君主支持,由上而下实行变革,一是靠志同道合者齐心协力、团结支持而实现。两种手段的失败,使诗人既深感不得君主信任的苦恼,又深感孤立无援的凄凉,这就构成了离骚的两大主题旋律,反复回荡其中。,.,28,离骚的结构,第一大段(至“岂余心之可惩”),主要写诗人在现实中的斗争和失败。第二大段(自“女嬃之婵媛兮”至“余焉能忍与此终古”),主要写了“叩阍”和“求女”两个情节,是两大主题在诗人想象中的变奏,突出诗人想象中的追求和幻灭。第三大段,主要写了“占卜”和“降神”两个情节,又是两个主题的交替出现,最后设想去国而终不忍去,以“乱辞”归结全诗。,.,29,第四章九章:屈原的短篇诗集,.,30,九章由九篇作品组成: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它和离骚一样,直接反映了屈原的生活经历,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九章每一篇较离骚为短,所涉及的事实是生活中具体的片断,不像离骚是综合性的自叙;使用的手法以纪实为主,较少采用幻想的表现。,.,31,一、九章的创作与编辑,九章即九篇诗歌,古代诗歌一般入乐,故每一篇诗(包括诗中的段落),也可称“章”。九章写作和编辑情况,朱熹认为“屈原既放,思君念国。随事感触,辄形于声。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即九章并非屈原一时一地之作,原是单行散篇,后人因其皆为随事感怀之作,皆属记事纪行的短篇,故辑为组诗,冠以九章之名。,.,32,九章是屈原一部短篇抒情诗集,它包括九篇作品。依王逸楚辞章句,其次序是:1.惜诵2.涉江3.哀郢4.抽思5.怀沙6.思美人7.惜往日、8.橘颂9.悲回风。其中1、2、3、4、5篇末有亂且以二字名題,聞一多以為是最初編成之九歌,6、7、9宋以來疑之者甚多。,.,33,研究九章的關鍵在於各篇作品的時間、地點問題。總體來說,桔頌當作於屈原早年行冠禮前後,而其他作品當作于楚懷王朝被疏和楚顷襄王时被放于江南之時,各篇所在地點不同,分别反映了诗人在國勢日衰的時局下報國無門的痛苦和誓死不向奸佞低頭、最終下定決心赴死明志的艱難的心路历程。,.,34,二、九章各篇作品解题,.,35,橘颂,橘颂用拟人化的手法,细致描绘橘树的灿烂夺目的外表,和“深固难徙”的品质,以表现自我优异的才华、高尚的品格,和眷恋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怀。在描写过程中,诗人既不黏滞于作为象征物的橘树本身,又没有脱离其基本特征,从而为后世咏物诗的创作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36,橘颂中的“颂”为歌颂、赞颂,“橘”为橘树,即歌颂生于“南国”的橘树,认为其可以作为自己的师表,为屈原年轻时代的最早期作品。橘頌作於屈子行冠禮之時。,37,.,惜誦,惜诵中“惜”为痛惜,“诵”为陈述、诉说,意思是以痛惜的心情诉说自己的忧愤,明代汪瑗、現代學者遊國恩等均以此篇为诗人于怀王朝被疏失位后不久所作。其具體創作時間當早於離騷。,.,38,涉江,涉江是頃襄王朝屈原被放江南,在江南长期窜逐中所写的一首纪行诗。诗中叙写作者南渡长江,又溯沅水西上,独处深山的情景。其中对自然风光的描写,成了后世山水诗的滥觞,屈原也被推为我国山水文学的鼻祖。,.,39,涉江记写诗人渡江而南,独处于深山中的情景,为顷襄王时放逐于江南所作。,.,40,抽思中“抽”为抽绎、引发,“思”为情思、怨情,意谓向楚王倾诉自己的怨情,为屈原被疏去职后退居汉北时所作。,.,41,哀郢,哀郢作于秦将白起攻陷楚都郡以后。屈原在流亡队伍中,亲眼目睹了祖国和人民遭受的苦难,思前瞻后,百感交集,以极沉痛的心情写下这首诗,哀叹郢都的失陷。,.,42,怀沙,怀沙一般认为是屈原临死前的绝笔。在作出最终的选择以后,诗人一方面再次申述自己志不可改,一方面以更为愤慨的语言指斥楚国政治的昏乱,表现出对俗世庸众的极度蔑视,希望世人能够从自己的自杀中,看到为人的准则。,.,43,思美人,思美人中“美人”指楚怀王,表示对楚怀王的希冀与恋念,亦为诗人被疏后所作。,.,44,惜往日,惜往日中的“惜”为痛惜,“往日”为从前的日子,指屈原曾被怀王信用的日子,为屈原的绝笔,是他的一首最后的述志诗。,.,45,悲回风中的“回风”为摧折草木的旋风,用以比喻恶势力,叙写朝廷群小对自己的迫害,亦为顷襄王时放逐于江南所作。,46,.,九歌和天问,第五章,.,47,九歌、招魂、天问,九歌、招魂、天问三部作品,都不直接涉及屈原本人的生活经历。前二种与楚地的神话传说、民间习俗有密切关系,后一种却是对神话传说和社会历史的质疑。但这三部作品,又从各方面曲折地反映了屈原的个性和思想情感,同时也是研究楚文化的基本材料。,.,48,一、九歌来源和性质,九歌名称来源很古,最早来源于神话传说。这里的“九”,含有九天之乐的意思。“九歌”之名,来源于“九天”,古代传说上天有九重,故称天乐为九歌。后人承用为祭神之乐大约也以九个乐章充其数。古代祭享天神、地祗(q)、人鬼的乐舞有“九变”,即九次变化,祭九位神祗,相应地说,也要有九篇歌词。现存屈原的九歌分为十一篇,实际上应为九篇,即九歌为九个乐章,九篇作品。湘君、湘夫人实为一篇,礼魂为国殇的“乱词”。这九篇歌词每篇写一个神灵,这些神可分为三类:一、天神东皇太一为天之尊神,云中君为云神,东君为太阳神,大司命为主寿命之神,少司命为主人类灾祥的保护神;二、地祗(q)湘君湘夫人为湘水配偶神,河伯为河神,山鬼为山神;三、人魂国殇为国牺牲的将士。屈原的九歌描写的是巫歌巫舞的场面,是以当时楚国民间祭典的内容和形式为蓝本,写出的一组神话诗和对楚国爱国将士的颂诗,并不是为祭神所写的祭歌。,.,49,九歌,九歌的名称,见于左传、离骚、天问和山海经,可见这是一种古老而著名的乐曲。“九”表示由多篇歌辞组成,不代表实际篇数。屈原的九歌共十一篇,是一组祭神所用的乐歌。一般认为,这是屈原根据民间的祭神乐歌改写而成的,既洋溢着古老的神话色彩,又表现着诗人对人生的某种感受。,.,50,二、九歌内容及其艺术成就,九歌的内容,除少数是对天神的礼赞和对楚英烈的悼念外,大多数篇章写的是自然神的故事。这些描写自然神的作品,既充满着美丽的浪漫主义幻想,又凝聚着人民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美好的愿望,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诗中所描写的日、云、山、川之神,其生活环境、容貌体态,无不符合它们作为种类神的身份特点。在艺术手法上,作者还善于把周围的景物、环境气氛和人物的思想感情融合起来,因而构成情景交融的意境。诗歌语言以情味悠深见长,往往十分单纯自然,而又非常优美和极富含蕴,令人读之不尽,味之无穷。,.,51,三、精读九歌作品,并概述其思想内容,论析各篇艺术成就,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河伯湘君湘夫人山鬼国殇礼魂,.,52,招魂,司马迁认为招魂为屈原之作,王逸却列在宋玉名下。所招为谁之魂,一说认为是屈原自招其魂,一说认为是招楚怀王之魂。诗歌开头一段说明招魂的原因。前半部分假托“巫阳”之言,竭力渲染东南西北四方以及天上、幽都的可怕,劝魂不可留居。各种吃人食魂的鬼怪,凶残狰狞的毒蛇猛兽,极端严酷的自然环境,组成一幅幅光怪陆离、诡异恐怖的图景。后半部分则竭力铺陈楚国宫廷的富丽奢华,以招魂归来。辉煌华贵的殿堂和陈设、妖娆的女子、醇酒美食和诱人的歌舞,耀人眼目,动人心魄。最终以“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收结,流露出无限深情。,.,53,天问,天问是一篇奇文。它就自然、历史、社会以及有关的神话传说,一口气提出一百七十二个问题,“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鲁迅摩罗诗力说)。战国时期还没有哪一家曾对自然和社会现象表现出这么广泛而深刻的怀疑。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