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三下《叶和花》课堂实录.doc_第1页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三下《叶和花》课堂实录.doc_第2页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三下《叶和花》课堂实录.doc_第3页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三下《叶和花》课堂实录.doc_第4页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三下《叶和花》课堂实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三下叶和花课堂实录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第2单元植物的一生中的第4课,要认识的植物的两大组成部分:叶和花。 叶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由于叶的常见,学生平时是不大会去仔细观察的,他们对叶的认识比较粗浅、浮于表面的。本课安排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仔细地观察树叶,发现它们的一些外表的特点,会比较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能给不同的树叶分类。 花也是生活中最常见、最吸引人的一部分。我们的教学可以从身边最常见的花入手,也可以选择正在开花的植物来进行研究。本课要求学生掌握镊子的使用方法,能用镊子解剖一朵花,从而了解花的基本构造。教材上选用的花都由花瓣、雄蕊、雌蕊三个部分组成,但生活中有很多例外的,教师在选择花的时候也要注意到这一点。最后学生要了解的是植物的几种传粉方法,书上介绍了虫媒花和风媒花,还提到了人工辅助授粉方法,我们要利用教材让学生了解到科学知识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会比较不同树叶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能够按不同的标准给树叶分类; 会做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对比实验。 知识与技能知道叶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知道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会做阳光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对比实验; 会解剖植物的花,初步了解花的构造; 知道花粉传播的几种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爱护植物,热爱大自然。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谈话:今天我们要认识植物的最后两大组成部分:叶和花。 二、观察叶片,认识叶片的作用 1观察叶片。 (1)教师出示一片香樟树叶,提问:你们认识这是什么树叶吗? (2)学生回答。 (3)谈话:我们的校园里有很多香樟树,你们平时仔细地观察过这种树叶吗? (4)以小组为单位,观察香樟树叶的正反面,比较有什么不同。 (5)汇报交流。 (6)教师小结。 【评析】从校园中最多的香樟树叶入手,让学生来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2给叶片分类。 (1)谈话:树叶的形状很多种,曾有一位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天底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接下来就请大家把带来的树叶按一定的标准来给它们分一分类,并把分类结果记录下来。 (2)学生分组给树叶分类,记录。 (3)汇报交流。 3认识叶的作用。 (1)谈话:叶子的形状多种多样,你们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 (2)学生回答。 (3)看多媒体演示树叶的光合作用。 (4)教师小结。 【评析】光合作用就这样用语言解释的话,是很难让学生理解的。所以教师可以把这部分内容做成多媒体课件,以多姿多彩、形象直观的画面来帮助学生理解叶子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4体验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教师出示两盆吊兰:这两盆吊兰是老师种的,一盆是放在阳台上的,一盆是放在室内的,种下去的时候是差不多大小的,每天都浇同样多的水,请大家比较一下,这两盆吊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学生观察比较。 (3)提问:请大家猜一猜两盆吊兰长得不同的原因。 (4)学生猜测。 (5)师小结:阳光对植物的生长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盆吊兰就是因为长期照不到阳光,所以才长得不如那一盆好。当然,也有一些不喜欢晒太阳的植物它们一般生活在高大的树木下面,如果把它们放在太阳底下暴晒,是会晒死的。 (6)指导学生做观察植物向光性的装置。(方法见教材第24页) (7)提问:你们还能对叶子提哪些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 (8)学生提问,有兴趣的课后去研究。 【评析】大部分植物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教师先自己做第一个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然后再让他们动手做一做另一个实验,使学生明白植物和阳光的关系。但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喜欢阳光,另外有一些植物是喜阴的,所以我在课堂上提到了这一点,虽然只是一带而过,但是使学生脑海里有了这样一个科学概念。三、认识花朵 1观察解剖花朵。 (1)多媒体出示各种花卉的图片,请学生来说一说都是什么花。 【说明】尽量选择学生常见的、熟悉的花卉。 (2)提问:想知道花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吗? (3)教师出示自己制作的油菜花标本,演示用镊子解剖一朵油菜花。 (4)学生解剖油菜花。 (5)指导学生观察认识花朵各部分的名称及各自的作用。 (6)教师小结:花的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的作用,其中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别的花的花粉落在雄蕊的柱头上,花就会结出种子。 2认识花粉的传播方法。 (1)谈话:你们知道花粉是怎样传播的吗? (2)学生回答。 (3)看多媒体课件演示花粉的传播方式。 (4)提问: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想? (5)教师小结。 四、拓展延伸 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2每人利用本单元学习的知识,回去种一棵植物,并记好观察日记。 【评析】学是为了用,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把本单元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最好的方法就是亲自种一棵植物,记录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 教学片断赏析 师:大家猜一猜花的各部分有什么作用? 生:雄蕊和雌蕊需要昆虫来传播花粉。 生:我认为花和人一样可以生种子。 生:我认为雄蕊和雌蕊是让花结种子。 生:花柄可以给雄蕊和雌蕊还有花瓣传营养。 生:我认为雄蕊和雌蕊在秋天会结成种子。 生:萼片是用来保持植物体水分和温度。 生:雄蕊和雌蕊可能是用来结种子的。 生:花瓣是用来补充营养的。 生:我有不同意见,花瓣是用来吸引蜜蜂的。 生:花粉可以制成蜂蜜。 生:雄蕊和雌蕊相互碰撞,才会结成种子。 生:花茎可以治牙痛。 生:如果花瓣干枯了,可以吸收萼片的水分。 生:花瓣、雄蕊和雌蕊可以吸收养分、贮存营养,供给其他的部分比如花之类的。 生:花瓣在下雨时可以储存水分给雄蕊和雌蕊。 生:我认为不是花瓣引蜜蜂,是花心引蜜蜂。 生:我认为花瓣能包住蜜蜂。 生:雌蕊可以做颜料。 生:如果没有花瓣的保护,雄蕊和雌蕊就不能结种子。 生:蜜蜂把雄蕊的花蜜带给雌蕊,雌蕊就能生种子。 生:如果没有花柄的支撑,上面的花就不能展现自己的光彩。 生:我也认为花瓣是保护雄蕊和雌蕊的。 生:雄蕊和雌蕊可以保护花蜜。 附送: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三下固体与液体免费教案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我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进行观察。能够对周围常见物体进行分类。能够利用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结果。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交流观察结果。科学知识:知道什么样的物体是固体;什么样的物体是液体。知道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分离;混合前后固体重量不变,体积改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工具比感官更有效。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几种固体、几种液体;天平、小量杯、量筒、筛子、面粉、杯子、放大镜、锤子、擀面杖、记录表格、黄豆、玉米粉、绿豆、筛子。学生准备:几种固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效果分析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关于固体和液体你都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2提问:哪些物体是固体?哪些物体是液体?固体液体有哪些特点?二、学习新课1教师引导学生将物体分类。(1)教师出示铅笔盒、布、鸡蛋、勺子、石头、水、胶水、面粉。(2)提问:你们能给这些物体分成固体和液体吗?(3)学生分类并回答。(4)教师出示牙膏。提问:牙膏是固体吗?(5)学生讨论,产生疑问。(6)出示面粉和水,“和面”活动。提问:和出的面糊是固体吗?(7)学生争论,教师讲解中间物质。牙膏和面糊都是混合体,称为“流体”。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认识固体的性质。(1)提问:你们都带来了哪些固体。(2)小组确定研究哪几种固体。(3)小组讨论选用那种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4)教师提示学生要用各种方法观察(用眼看、用手摸、用工具研究),提示学生从各方面观察(如颜色、形状、软硬、透明度),并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5)分组实验,记录,师巡视。(6)汇报研究结果,描述固体的性质。(7)小结:固体都有一定的形状。 第二课时3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物体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谈话:看看书上30页下图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让学生认识到因为不同的需要要把不同物体混合或分离。(2)提问:你在生活中还见过要把固体混合或者分离的例子吗?学生说不出时,教师可引导或补充。(炒菜时把不同的菜和作料混合起来,把糖放进水里,把沙子从米里捡出来等)(3)学生讨论、交流经验。4研究固体混合前后的变化情况。1研究固体混合前后的重量变化。(1)出示黄豆、玉米粉、绿豆。(2)提问:把这些固体混合在一起它们的重量会怎么样?(3)学生猜测。(4)提问:怎样才能证明它们的重量在混合前后没有变化?(5)说明使用天平的必要性和使用方法。2研究固体混合后体积是否变化。(1)提问:把各100毫升的物体混合在一起,它们的体积会有什么变化?(2)学生猜测。(3)说明要使用量筒来测出体积。(4)实验,并说明体积变化的原因。三、巩固应用1布置任务:在1分钟内将混合后的黄豆、面粉、大米分离。2提问:可以用什么办法把它们分离?3介绍工具筛子。4发筛子,实验。提示:考虑固体的大小选用不同大小筛孔的筛子。提醒学生保持桌面清洁。四、布置作业1课后研究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固体。2回家自己继续研究有关固体的性质方面的知识。 板书设计1 认识固体 重量不变混合固体 体积变小(有一定形状) 分离 教后记 2把固体放到水里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够借助水认识固体的性质。能够利用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结果。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交流观察结果。科学知识:了解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知道固体与水能混合也能分离,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水槽、各种固体、盐、沙子、方塘、钉子、木块、树枝、氯化钾、制作好的彩色树枝。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效果分析一、 导入新课1谈话:说说各种固体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又有哪些相同的性质呢?2讲述:今天我们就把固体放入水中研究它们的性质。二、学习新课1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1) 出示各种物体。(2)讨论:这些物体放入水中可能会出现那些现象?(沉浮、溶解)(3)预测:哪些可能会沉,哪些可能会浮?(4)教师演示实验。(5)汇报实验结果。2认识固体在水中溶解的现象。(1)回忆上学期的水溶解方糖实验。(2)出示食盐:你能让这个固体在眼前消失吗?(3)演示:食盐放入水中。(4)学生描述现象,讲解溶解的概念。(5)出示学生实验的材料:沙子、面粉、食盐、方糖。(6)学生预测哪些材料溶解,哪些不溶解。(7)学生实验、记录。(8)汇报结果。(9)总结:固体在水里,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三、巩固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看书33页的六幅图,他们在干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2提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经历。3学生讨论、交流。四、扩展活动1激趣: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彩色树枝,好吗?2先看书上34页的实验过程,可在课上演示制作的简单过程。3说明:这个实验是利用了固体在热水中能够溶解、降温后又与水分离的性质制作的。这个现象叫结晶。五、布置作业1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回家制作彩色树枝。2课后把更多的固体放进水里进行研究。3准备油、水、牛奶、蜂蜜、筷子等,下节课带来。 板书设计2把固体放到水里沉 浮 溶解 不溶解混合 分离 结晶 教后记 3认识液体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进行观察。能够利用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结果。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交流观察结果。科学知识:知道液体在颜色、形状、透明、轻重、粘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的性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愿意采用各种方法研究物体。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油、水、蜂蜜、牛奶、天平、量杯、洗手液、蜡光纸、玻璃板、滴管、记录表。学生准备:油、水、蜂蜜、牛奶、筷子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效果分析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出示一杯水,谈话:这是什么?像水这样的物体属于液体,还知道哪些液体?2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找出身边的各种液体。二、学习新课1引导学生描述所知道的各种液体的性质。(1)出示常见的四种液体:油、水、蜂蜜、牛奶。(2)提问:你们准备从哪些方面观察这些液体?用什么方法?研究方面(透明度、颜色、气味、味道、形状),方法(用眼看、用嘴尝、用鼻子闻)。(3)学生观察、描述这四种液体,并记录下来。提醒学生注意分工、保持卫生。(4)汇报观察结果并汇报。(5)总结:没有一定形状、会流动的物体是液体。第二课时2引导学生发现液体的其它性质。(1)谈话:你还想研究哪些性质呢?(2)学生讲,师简记。(重量、黏稠度、表面张力)(3)提问:要研究液体的这些性质,还需要哪些工具?3研究各种液体的不同重量(密度)。(1)认识天平。可以把各种液体与水倒在天平上进行比较。(2)提问: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3)学生思考:注意变量的控制。(4)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注意观察后汇报。(5)总结:液体的重量不同,密度不同。4研究各种液体的流动快慢(黏稠度)。(1)学生试想研究方法。(2)出示实验材料,说明实验方法。(3)提问:液体的流动快慢说明液体的黏稠度怎么样?(4)分发材料,学生分组实验。(5)小组讨论。(6)总结:流得最慢的最黏稠,流得慢快的最稀。5研究液体的表面张力。(1)谈话:回忆一下,我们在上学期研究水的性质时,发现水有表面张力的性质。现在的这些液体也有这种性质吗?(2)提问:我们怎样证明?教师可出示蜡纸,让学生自己思考实验方法。(3)方法:用滴管把各种液体滴在蜡纸上,观察它们能不能在纸上聚成“露珠”状。(4)学生演示实验,并记录。(5)总结:液体都具有表面张力。6师生交流总结这些液体的性质。三、巩固应用提问: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来研究液体的性质?总结: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需要用多种方法。四、布置作业1试着用多种方法来研究你身边的物体。2试着把你身边的固体和液体做比较。 板书设计3认识液体 颜色 透明度液体 气味(没有一定形状 味道 不同会流动) 重量 粘稠度 都有表面张力教后记 资料:什么是液体?1.液體分子間之引力較氣體分子甚強,使得液體分子能進行平移運動,但液體分子不能像固體分子一樣停留在固定的結晶格子上。導致液體形狀能改變、能流動,但體積不變。 2.液體的密度較接近固體,不容易受壓縮,但與氣體一樣具有流動性,合稱為流體。液體為一種不可壓縮性之流體。 什么是流体流体是液体和气体的总称。流体是由大量的、不断地作热运动而且无固定,平衡位置的分子构成的,它的基本特征是没有一定的形状和具有流动性。流体都有一定的可压缩性,液体可压缩性很小,而气体的可压缩性较大,在流体的形状改变时,流体各层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运动阻力(即粘滞性)。当流体的粘滞性和可压缩性很小时,可近似看作是理想流体,它是人们为研究流体的运动和状态而引入的一个理想模型。 4把液体倒进水里去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 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知识与技能 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沉浮,哪些液体可以溶解在水里; 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制作果汁饮料的乐趣,留心注意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事物。教学重难点通过探究,知道有的液体溶于水,有的液体不溶于水。教学准备:食用油、水、蜂蜜、烧杯、果汁、洗手液。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效果分析一、导入1谈话: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已经从多方面用多种方法进行了研究液体,知道了液体有许多性质,谁来说一说是哪些性质?2提问:液体除了有上述性质以外,还有其他的性质吗? (学生思考、猜测)3教师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前面我们研究了把固体放入水中的一些情况,我们发现有的固体在水中沉有的在水中浮,有的会溶解,有的不溶解。那么,把液体倒进水中,是否也会有的沉,有的浮呢?是否也会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呢?今天我们就要来研究把液体倒进水里,从而来认识液体更多的性质。你们认为把液体倒进水里会怎样? 二、研究把两种不同的液体倒进水里,会有什么现象。1、出示食用油、水和蜂蜜。2、预测:把它们倒进水里,会有什么现象?3、小组内讨论,把预测结果填在表格里。实验步骤预测结果原因解释先倒水再倒蜂蜜 先倒蜂蜜再倒水 先倒水再倒食油 先倒食油再倒水 4、分发材料后开始探究。5、汇报探究结果,并说一说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结论:无论怎么倒,油总是浮于水面;蜂蜜总是沉在水底。用力搅拌后,油还会浮上来,而蜂蜜却和水溶为一体了。由此说明:油浮在水面上与我们倾倒的顺序无关。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油总是浮在水面上呢?这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啊!(必要时,在天平上再次称同样多的油、水、蜂蜜各是多少克,让学生在比较中弄清油上浮、蜂蜜下沉的原因) 二、继续探究液体倒进水里的现象。1、出示:果汁、食用油、蜂蜜和洗手液。2、提出探究要求:把这四种液体分别加到水里,搅动几下,观察会有什么现象?3、自己设计表格,把观察结果记录在活动记录上。4、交流活动记录。5、中国人闲来喜欢喝茶,西方人无聊时则喜欢喝杯鸡尾酒,世界各地的西餐厅里都少不了鸡尾酒。鸡尾酒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酒掺人鲜果汁或果子露以及香料、苦味剂而配制成的酒。鸡尾酒一词,由英文“鸡尾”(cocktail)一词意译而出。这种酒为什么有这样一个古怪的名字?有一种说法是,在西欧某国,猎人上山打猎总是各自带着酒。一次进餐时,大家把酒混合在一起共饮,发现酒味甚佳,非同寻常。各种颜色的酒混合在一起,在阳光下闪闪烁烁,五彩夺目,像雄鸡尾那样美丽,于是人们为它取名鸡尾酒。 三、了解液体混合或分离。1谈话:我想现在大家都已经是液体方面知识的专家了,那我们就来做个“用科学”的小能手吧!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液体混合与分离的例子。例如:榨取果汁、用洗涤剂洗碗等,你还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难题吗? 2提问:(1)盛菜的碟子油腻腻,你怎么洗净它?(2)你不小心把油污弄脏了衣服,洗不掉怎么办?(3)你会自己调制可口的奶茶吗?(4)果汁非常好喝,你知道是怎样做的吗? 3学生讨论并交流。4教师小结:在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原先不溶于水的液体也可能溶于水,这些都是通过液体的混合来实现的。 四、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现象。1教师演示实验:将两只小塑料袋里分别装入冷水和热水,再把装有冷、热水的塑料袋分别放入冷水盆中。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呢?你能试着解释一下原因吗? 2学生讨论后交流。3小结:两只水袋,热水袋浮起来了,说明热水的密度比冷水的密度小。可见,水加热后,体积变大了,密度就小了。当热水冷却后,它又沉下去了,这就是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多种方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能够运用多种方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认识到可以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知识与技能知道改变形状、增大空间、减轻重量或在水里加盐能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玩中学”的探究乐趣,并产生课后继续研究相关问题的兴趣,养成与他人合作的探究精神。教学重难点知道改变形状、增大空间、减轻重量或在水里加盐能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教学准备:学生:橡皮泥 教师:曲别针、橡皮泥、装水水槽、一次性筷子、吸管、塑料小棒、泡沫板、泡沫条、气球、线、牛皮筋、小刀、烧杯、凉开水、盐、糖、熟鸡蛋、土豆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效果分析一、 创设情境,发现问题1、出示万吨巨轮图片。这是什么,谁来向大家介绍?(什么材料、运载多少吨等)2、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问题吗?四人小组讨论。3、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万吨巨轮用的材料是在水中会沉的钢铁制成,为什么它还能运怎么多的货物而不沉呢? 二、 探究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1、橡皮泥实验让我们用橡皮泥来做做实验,研究一下。(1)一团橡皮泥放入水中会怎样? 那怎样才能使它不沉下去浮起来呢?指名上台示范。能不能使它不仅不沉,还能装载很多的货物呢?请四人小组想办法,动手试一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