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教学大纲目录.doc_第1页
新闻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教学大纲目录.doc_第2页
新闻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教学大纲目录.doc_第3页
新闻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教学大纲目录.doc_第4页
新闻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教学大纲目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闻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教学大纲目录现代汉语教学大纲1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4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9新闻学概论教学大纲18新闻采访学教学大纲27新闻评论学教学大纲30新闻写作学教学大纲34广告学教学大纲51报纸编辑学教学大纲62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大纲65世界新闻传播史教学大纲69广播电视编辑教学大纲73新闻语言学教学大纲76新闻名篇鉴赏教学大纲82影视文学教学大纲85现代汉语教学大纲一、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二、教学目的现代汉语课程根据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理论进行教学,是学生获得现代汉语系统知识基础理论,熟练地掌握现代汉语的基本规律,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将来从事语言运用工作打好基础。三、开课对象 新闻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四、学时分配总学时:132学时,其中面授:33学时,自学:99学时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绪论部分的教学目的任务是关于现代汉语的概括说明,运用马克思主义语言学观点对语言的性质、现代汉语的形成、现状及其世界意义、汉民族共同语及方言、汉语规范化的意义、学习汉语的重要性做基本阐述,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和学习祖国语言的热情,讲求语言的文明和健康。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为学好现代汉语打基础。第一节 现代汉语概述一、什么是现代汉语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三、现代汉语方言四、现代汉语的特点五、现代汉语的地位第二节 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任务一、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任务二、促进现代汉语规范化三、大力推广普通话第三节 现代汉语课的性质和任务第二章 语音本章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讲解有关部门现代汉语语音方面的基础知识,指导学生进行听音,审音和记音的练习,是学生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方案和普通话标准音,具有能准确拼读拼写的能力,分析现代汉语语音和方言辨正的能力,并能用普通话进行教学。第一节 语音概说一、语音的性质二、语音单位三、记音符号第一节 声母第二节 韵母第三节 声调第四节 音节第五节 音变第六节 音位第七节 朗读和语调第八节 语音规范化第三章 文字本章的教学目的任务是讲解汉字的结构和形体特点、汉字的发展趋势、汉字改革的方针政策,讲解现代汉字的性质以及规范化和正字法,使学生对现代汉字有正确的了解。要求学生正确使用汉字并掌握纠正错别字的方法,为汉字规范化的工作贡献力量。 第一节 汉字概说第二节 汉字的形体第三节 汉字的结构第四节 汉字的整理和标准化第五节 正确使用汉字第四章 词汇本章的教学目的任务是讲解汉语语素、词的构成、词义、词汇规范化问题及用词和辨析词义的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现代汉语词汇体系,掌握词的构造和丰富词汇的重要意义,提高理解、分析、运用和解释词语的能力。第一节 词汇和词汇单位第二节 词义的性质和构成第三节 词义的分辨第四节 词义的聚合语义场第五节 语境和词义第六节 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第七节 熟语第八节 词汇的发展变化和词汇的规范化第五章 语法 本章的教学目的任务是讲解现代汉语语法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汉语独特的遇法系统工程,掌握语法规律,并具有分析语法结构现象及纠正语法错误的能力。第一节 语法概说第二节 词类(上)第三节 词类(下)第四节 短语第五节 句子成分第六节 句类、句型第七节 常见的句法失误第八节 复句第九节 句群第十节 标点符号 第六章 修辞本章的教学目的任务是讲解选词炼句和常用修辞的有关知识,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现代汉语修辞知识,具有分析和鉴赏语言的能力,注意改进文风,提高表达的能力。第一节 修辞概说第二节 词语的锤炼第三节 句式的选择第四节 辞格(一)第五节 辞格(二)第六节 辞格(三)第七节 辞格(四)第八节 辞格的综合运用第九节 修辞中常出现的问题第十节 语体风格六、教材及参考书目1、现代汉语,胡裕树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6,第六版2、简明现代汉语,张斌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3,第一版3、现代汉语通论,邵敬敏,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第一版4、现代汉语,北京大学中文系,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二、教学目的现当代文学是新闻学专业(本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涉及大量文学史实、文学现象、文学社团流派、众多作家作品以及中外文艺理论,内容繁杂丰富。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本课程强调当下性和全息性,以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使学生建立起完整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知识体系,又使他们能够对当下的中国文学、文化做出有深度、有背景的解释。三、开课对象 新闻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四、学时分配总学时:72学时,其中面授:18学时,自学:54学时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五四”新文学的发生;重要文学社团、流派的形成背景、文学主张、创作特点及影响;80年代文学潮流的更迭;散文、报告文学的阶段性特征及趋势;20世纪小说文体的变革;鲁迅小说的思想与艺术;周作人散文的风格及其影响;老舍、沈从文、张爱玲、王蒙等小说家的艺术成就;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诗人对新诗发展的贡献;曹禺剧作的艺术成就和美学风格;先锋小说的思想与艺术;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特征。难点:“五四”新文学的发生;重要文学社团、流派的形成背景、文学主张、创作特点及影响;80年代文学潮流的更迭;鲁迅小说的思想与艺术;先锋小说的思想与艺术。教学内容:总论:进程、特质和历史贡献1、教学内容文学进程;基本特质;历史贡献。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况。3、重点与难点重点:20世纪中国文学的进程与特质。难点:20世纪中国文学的进程与特质。第一章:思潮、运动和现象1、教学内容思潮、运动和现象的相互关系及其流变轨迹;主要的文学思潮;主要的文学运动;主要的文学现象。2、教学基本要求将重要思潮、运动和现象置放到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中,了解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生、发展,了解随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而发生的文学转折。3、重点与难点重点:“五四”新文学思潮的背景、意义及局限;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背景、内容及意义;建国后三次批判运动(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的缘由、影响;80年代的众多文学现象。难点:“五四”新文学思潮的背景、意义及局限;建国后三次批判运动的缘由、影响;80年代的众多文学现象。第二章:社团、流派和群体1、教学内容社团、流派和群体的相互关系及其流变轨迹;主要社团;主要文学流派;主要文学群体。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重要文学社团、流派的形成背景、文学主张、创作特点及影响。3、重点与难点重点: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派;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鸳鸯蝴蝶派;京派;七月派;朦胧诗派;“归来”作家群;知青作家群。难点:社团、流派和群体的流变轨迹。第三章:鲁迅1、教学内容生平、思想和创作道路;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野草和朝花夕拾;杂文;鲁迅文学创作的中外文化渊源。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熟悉鲁迅的代表作品,结合作品理解鲁迅的思想成就和文学成就,认识鲁迅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3、重点与难点重点:鲁迅的思想发展;呐喊、彷徨中的农民和知识分子这两类主要人物形象中蕴含的思想性;鲁迅小说的思想和艺术;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野草的思想情感。难点:呐喊、彷徨中的农民和知识分子这两类主要人物形象中蕴含的思想性;野草的思想情感。第四章:诗歌1、教学内容诗歌创作及其流变轨迹;杰出诗人的创作硕果;诗歌风格的异彩纷呈;诗歌创作的中外文化渊源。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20世纪诗歌的整体格局,能够从诗歌创作与中外文化资源的角度来梳理中国新诗的发展脉络,熟悉代表性诗人的代表作品,提高分析作品的能力。3、重点与难点重点:郭沫若女神的主题、情感和诗体特征;闻一多关于格律诗的理论和实践;徐志摩诗作的艺术特色;艾青诗作的风格及其对中国新诗发展的重要贡献;新时期以来的诗歌创作;不同阶段诗歌创作的中外文化资源。难点:郭沫若女神的主题、情感和诗体特征;闻一多关于格律诗的理论和实践;徐志摩诗作的艺术特色;艾青诗作的风格及其对中国新诗发展的重要贡献;不同阶段诗歌创作的中外文化资源。第五章:散文(含杂文、随笔和报告文学)1、教学内容散文创作及其流变轨迹;杰出散文作家的创作硕果;散文风格的异彩纷呈;散文创作的中外文化渊源。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20世纪散文的整体格局和发展脉络,熟悉代表性作家的代表作品。3、重点与难点重点:周作人散文的风格及其影响;十七年“散文三大家”(杨朔、刘白羽和秦牧)的共同局限;杨绛的散文;余秋雨的散文;重要的报告文学作品及不同阶段报告文学呈现出的不同形态。难点:周作人散文的风格及其影响;十七年“散文三大家”的共同局限;重要的报告文学作品及不同阶段报告文学呈现出的不同形态。第六章:小说(上)1、教学内容小说创作及其流变轨迹;杰出小说家的创作硕果。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小说创作全局,对20世纪杰出作家、重要作品有较深理解,提高分析作品的能力。3、重点与难点重点:20世纪中国小说的宏大叙事与日常叙事;20世纪小说文体的变革;郁达夫、巴金、张爱玲、王蒙等杰出小说家的艺术成就与文学史地位; 难点:20世纪中国小说的宏大叙事与日常叙事;20世纪小说文体的变革。第七章:小说(中)1、教学内容小说风格的异彩纷呈;小说创作的中外文化渊源。2、教学基本要求将作家与思潮流派相结合,了解20世纪小说创作全局,对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有较深理解,提高分析作品的能力。3、重点与难点重点:丁玲、萧红、赵树理、钱钟书、张贤亮、汪曾祺、韩少功、莫言、王安忆、余华等作家的代表作品。难点:不同时期小说的文化资源。第八章:小说(下)1、教学内容通俗小说创作及其流变轨迹;杰出通俗小说家的创作硕果;通俗小说风格的异彩纷呈;通俗小说创作的中外文化渊源。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20世纪通俗小说的流变轨迹并客观评价其作用、地位。3、重点与难点重点:通俗小说的流变轨迹;张恨水的创作。难点:通俗小说的流变轨迹。第九章:话剧、电影文学1、教学内容话剧创作及其流变轨迹;电影创作及其流变轨迹;杰出的话剧、电影剧作家;话剧、电影剧作风格的异彩纷呈;话剧、电影文学创作的中外文化渊源。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话剧、电影在20世纪的发展概况;熟悉曹禺的代表剧作,了解夏衍、田汉、高行健、锦云等剧作家的创作。3、重点与难点重点:曹禺剧作的艺术成就和美学风格。难点:话剧的诞生与发展。第十章:少数民族文学1、教学内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及其流变轨迹;杰出的少数民族作家;诗歌创作及其代表作家;散文创作及其代表作家;小说创作及其代表作家;话剧、电影、歌剧创作及其代表作家;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中外文化渊源。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20世纪少数民族文学的整体面貌,了解重要少数民族作家的代表作。3、重点与难点重点:老舍、沈从文、张承志、扎西达娃等作家代表作的艺术特色及民族文化资源。难点:老舍、沈从文、张承志、扎西达娃等作家代表作的艺术特色及民族文化资源。第十一章:台湾文学1、教学内容台湾文学创作及其流变轨迹;诗歌创作及其代表作家;散文创作及其代表作家;小说创作及其代表作家;话剧、电影创作及其代表作家;台湾文学创作的中外文化渊源。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台湾文学发展的脉络;了解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3、重点与难点重点:余光中、陈映真、白先勇、聂华苓等作家的代表作品。难点:台湾文学创作及其流变轨迹;第十二章:港澳文学1、教学内容港澳文学创作及其流变轨迹;诗歌创作及其代表作家;散文创作及其代表作家;小说创作及其代表作家;话剧、电影创作及其代表作家;港澳文学创作的中外文化渊源。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港澳文学发展的脉络;了解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3、重点与难点重点:港澳文学创作及其流变轨迹;刘以鬯、西西、施叔青、金庸、李碧华的代表作品。难点:港澳文学创作及其流变轨迹。第十三章: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1、教学内容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及其流变轨迹;杰出的文学理论批评家;有代表性的文学理论批评家;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中外文化渊源。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流变轨迹,了解重要文艺理论批评家的理论主张。3、重点与难点重点: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特征;梁启超、王国维、朱光潜、胡风等的理论建树;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语文学批评的传统渊源与西方影响。难点: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特征;梁启超、王国维、朱光潜、胡风等的理论建树。第十四章:世界文学框架中的20世纪中国文学1、教学内容全球化语境中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世界文化视野中20世纪中国文学的独特性。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世界文化视野中20世纪中国文学的独特性。3、重点与难点重点:世界文化视野中20世纪中国文学的独特性。难点:世界文化视野中20世纪中国文学的独特性。六、教材及参考书目唐金海、周斌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东方出版中心,2003年版。钱理群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朱栋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二、教学目的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以及推动传播历史发展的动力;掌握传播的微观过程以及传播要素对传播实践的重要影响;形成传播的系统观念,能够把具体的传播问题放到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去理解。对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约的模式表达。学会在学习的同时大胆质疑,不迷信既有的理论。充分结合我国的传播实践,最终达到用传播原理指导所学专业业务的程度。三、开课对象 新闻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四、学时分配总学时:84学时,其中面授:21 学时,自学:63 学时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一)传播过程研究:围绕具体的传播过程是包括的传播者、媒介、讯息、受众、效果五个基本要素,系统地学习传播学研究中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传播制度与传播媒介的规范理论、大众传媒的把关人地位)、媒介研究(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内容研究(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受众研究(主要是大众传播的受众)、效果研究(传播的微观效果和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二)传播类型研究:根据传播过程的发生范围不同,学习六种不同的传播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三)传播系统的宏观研究:传播历史的回顾: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网络传播时代;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传播现实和未来展望: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简介。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对传播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作简要地介绍,包括“传播”的定义及意义;传播学中“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信息”的意义以及信息论和系统论对传播学的影响;传播学兴起的时间和原因;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传播学研究的领域、主要内容以及实用价值;如何学好传播学等使初次涉及传播学的学习者对这门学科有一些宏观的把握。第一节 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特别强调传播的原始意义中的“交互、双向”的含义,以及传者和受者的平等地位。二、传播与信息特别注意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特别注意传播的社会性、共享性以及系统性。第二节 传播学的学科特点以及研究内容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以及社会信息体统的特点特别注意系统论对传播学的影响二、传播学研究的领域和问题从传播的微观过程、类型以及宏观研究把握。三、传播学的兴起以及在我国的研究状况第三节 如何学好传播学一、用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学习传播学二、努力涉猎传播学的边缘学科三、将传播理论与具体的传播实践相结合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通过对人类传播历史的回顾,揭示人类传播发展的动力是人类对自己传播能力的不断突破以及新媒介不断产生的过程;同时展现传播时代的发展已经将人类带入信息时代,探索信息时代中传播的重要意义和未来的走向。第一节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一、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的本质区别特别注意语言的产生对人类传播的影响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传播的意义和局限性。二、文字传播时代文字传播的意义和局限性三、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意义四、电子传播时代电子革命和比特革命对电子传播的贡献以及电子媒介的意义五、网络传播时代网络的历史渊源以及在中国的发展;网络的“第四媒体”特征;网络的意义和缺陷。网络传播的特点:优势以及劣势、人类如何应对。第三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一、信息社会的定义及特征二、媒介的进化与信息社会的关系三、各国迎接信息社会的具体举措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人类传播的实质是信息的流动,信息是人类传播活动的基本材料。而信息又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意义是信息的精神内容。考察符号与意义的性质和作用对把握人类信息行为的特性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章就是从符号和意义的角度入手,对传播材料进行深入分析。第一节 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一、符号的定义注意符号必须能携带信息或表述特定意义;人类特有的符号系统。二、符号的分类特别注意象征符的特点以及它和语言的关系三、符号的基本功能特别注意符号的思考功能以及它的使用价值第二节 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一、什么是意义注意意义的无形和抽象性和可符号表达的特点二、符号意义的分类意义障碍产生的原因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特别注意传播情景中的意义四、符号和意义的关系理解意义不能脱离符号而存在,但符号意义之外还有意义。第三节 象征性社会互动一、人类的象征行为的定义及意义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米德的象征性互动理论、象征性社会互动的意义三、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文化的符号性和象征性;从象征符号体系的不但更新把握现代社会的文化内涵;警惕象征符过滥、过频的变化对社会的影响。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具有明显的过程性和系统性。传播过程研究注重从传播的基本要素入手从微观上对传播活动进行把握;传播系统研究把传播看做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个部分构成的有特定功能的整体,重视外在因素对传播的影响,从宏观上把握传播活动。本章就是从这两个角度入手,力争用简约的模式展现传播的一些基本原理。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注意与拉斯韦尔的五W区别,特别注意反馈的引入。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注意模式与理论的关系。结合具体的传播过程来讲解不同的传播过程模式。如在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后讲香农-韦尔模式、拉斯韦尔模式三、传播过程的特点第二节 社会传播的系统构成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用唯物史观把握传播的总过程。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传播类型是研究传播活动系统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传播类型彼此独立有相互交织构成人类传播系统。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是其中的基石。本章从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功能入手,对传播类型的微观部分深入探讨。第一节 人内传播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了解人内传播的定义特点会用模式的手段再现传播的过程。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从生理学的角度掌握人内传播的环节要素以及与动物体内传播的本质区别。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从心理学角度把握人内传播的作用米德的“主我和客我”理论和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理解人内传播是否具有互动性。第二节 人际传播一、人际传播的动机注意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特别注意面对面人际传播的特点以及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三、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如何利用人际传播多媒体性加强传播效果。第六章 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群体传播是在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基础上形成的,而组织传播又是群体传播中一种特殊的类型,二者构成了传播类型中的中观结构。它们是人类社会性的体现,本章讲对二者的特点、机制和功能作系统地研究,它们也是从传播过程研究向传播系统研究过渡的桥梁。第一节 群体传播一、群体的特征和社会功能二、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注意解释群体规范的形成和传播作用;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三、集合行为的传播机制结合具体事例分析集合行为产生的三个条件的必要性和充分性。特别注意其社会心理学的依据。第二节 组织传播一、组织和组织传播注意区别组织和群体二、组织内传播的过程和机制注意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对现代企业内部凝聚力的影响。结合实际深入理解组织内传播的实际意义。三、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特别注意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和企业标识系统(CI)正逐步被(CS)所取代。第七章 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众多传播形态中普及率最高,对人们生活影响最大的一种传播形态。它的重大影响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和人们对信息的自觉追求越来越体现出来。大众传播是否控制的好,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政治、经济能否顺利发展。因此本章通过对大众传播的发展历史的回顾,试图探讨大众传播的功能作用给人类带来的正负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第一节 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一、大众传播的定义从传播过程的五个要素来理解二、大众传播的特点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一、大众报刊和大众传播二、电子媒介和大众传播三、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的发展结合电子技术的革命,介绍数字电视、互动电视的最新动态第三节大众传播的影响一、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二、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三、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第八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和作用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史简而言之就是人类天生的传播能力和不断创造的新媒介的结合,可见传播媒介在传播活动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本章从媒介的实体和组织两个角度来研究媒介的重要特性,探讨媒介的意义和作用。第一节 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二、认识媒介的原则施拉姆提出的8个原则,结合此原则总结不同大众传媒的特点。三、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社会影响四、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及其冲击注意掌握新媒介的特点和性质,防止网络乌托邦。第二节 传播者论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一、传播者和大众传媒二、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第九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媒介组织是直接控制传播活动的传播者,因此它的内部制度、自身特点是制约传播活动的直接因素;而传播者又是在特定的传播环境中存在的,必然受到传播外部制度的控制。本章就是从传播控制的外部规范来考察查活动受到的影响,主要从传播制度和媒介控制两方面进行研究。第一节 控制媒介的几种外部因素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二、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重点讲授世界传媒业出现的垄断现象以及对传媒的影响三、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预测未来受众的力量将对传媒产生越来越大影响。第二节 传播制度概论本章以自学为主,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1、历史上出现了几种传播制度?2、简略了解不同传播制度的特点:(1)产生发展;(2)理论来源;(3)主要目的;(4)媒介使用者(5)媒介控制;(6)媒介禁忌;(7)媒介所有权(8)与其他制度的区别3、我国现行的传播制度的特点?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 在传播手段日益丰富、传播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作为传播过程的重要因素受众越来越受到传播者的重视。未来的传媒业,谁赢得了受众谁就赢得了传播的成功。受众从原来被动接受传媒灌输的靶子,成为左右传媒的指挥棒,有人预言大众传播将走向小众传播、分众传播、个性传播,而这一些无不与受众的特质息息相关。本章就是从受众的特点来研究它在传播过程中的特殊作用。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一、“大众”的概念 从大众社会理论的角度理解,注意区别大众与公众的区别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三、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受众观一、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受众的群体背景和社会背景是决定他们对事物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二、作为“市场”的受众 注意理解“受众即市场”的含义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四、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五、注意对比受众接触不同媒介动机的相同与不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六、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对传播效果的重视和对传播效果最大化的追求正是传播学兴起并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传播效果研究一直是传播学中的重点内容。传播效果研究包括微观效果和宏观效果两大方面,本章将从微观的角度介绍传播效果的定义、研究内容以及相关课题。第一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课题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第二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第三节 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 现代社会是一个以大众传播高度普及和广泛渗透为特征的信息社会。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思维方式都与大众传播联系密切。大众传播究竟对个人和社会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是通过什么机制产生的,这就是本章所探讨的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在这一章里,我们将从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和中的阶层分化、大众传播与社会心理和舆论、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四个侧面来研究。第一节 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二、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与问题第二节 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一、“沉默的螺旋”理论概要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三、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一、“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二、“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三、“培养”理论的外围第四节 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 一、“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 二、“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 三、“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及其意义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伴随着传媒技术的革命,特别是卫星通讯、微波通讯、计算机网络的广泛使用,使得信息传播出现了全球化的特点。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突现出的传播学新课题。它们的概念该如何界定、对人类的经济、政治、环境等等的影响如何,人类该如何控制和利用这些新的传播形态,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本章中,我们将介绍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的最新研究状况。第一节 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第二节 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第三节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第十四章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学习传播学,不仅要把握它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而且应该了解这门学问的发生、发展历史,这有助于我们对这门学问的系统理解;此外,传播学的研究中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学派,了解这些学派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兼容并收才能推陈出新。在本章里,我们将就这两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第一节 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第二节 传播学的主要学派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任何学科的研究成果都是建立在科学的研究方法之上的。没有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一些成果都是空中楼阁。传播学的研究方法问题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方法论体系的问题,二是调查研究程序或技术的问题。本章主要是从应用的角度对传播学的若干定量调查研究方法或技术做一简要介绍。第一节 传播学与调查研究第二节 抽样调查法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第四节 控制实验法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一、核心期刊(一)国内核心期刊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国际新闻界(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主办)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季刊)新闻与传播(人大复印资料双月刊)南方电视学刊(广东电视台主办)新闻大学(复旦大学新闻系系刊)(二)海外的核心期刊亚洲传播学报亚洲媒介传播学报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Columbia Journalism)广播和电子媒介杂志(Journal of Broardcasting and Electronic Media)传播杂志(Journal of Communication)二、重要参考书、中国历史传播类:华夏传播论,孙旭培主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传播理论,关绍箕著,台湾中正书局1994年版。无形的网络,吴予敏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西方传播学类:一般论述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波特著,新华出版社1984年中文版。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温德尔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中文版。大众传播学诸论,美德弗勒、鲍尔洛基奇著,新华出版社1990年中文版。人的延伸媒介通论,加麦克卢汉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中文版。传播理论,美斯蒂文.小约翰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中文版。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常昌富、李依青编选,关世杰等译。54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赛弗林、坦卡德著,华夏出版社2000年中文版。文化帝国主义,英汤林森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美丹尼尔.贝尔著,三联书店1989年中文版。思想管理者,美席勒著,王怡红译,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公司1996年版。神话大众文化诠释,法罗兰.巴特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其他传播学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美迈克尔.罗洛夫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中文版。无声的语言,爱得华.霍尔著,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年中文版。大众传播社会学,张咏华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组织传播,美凯瑟琳.米勒著,华夏出版社2000年中文版。非语言传播学概论,宋昭勋著,天地出版社1999年版。国内传播学代表作传播学简介,社科院新闻所世界室编,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年版。传播学原理与应用,戴元光、邵培仁、龚炜著,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象之谜,沙莲香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传播学引论,李彬著,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现代大众传播学,张国良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网络传播研究未来之路,美盖茨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中文版。数字化生存,美尼葛洛庞帝著,海南出版社1996中文版。信息崇拜,美罗斯扎克著,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年中文版。网络为王,胡泳、范海燕著,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得乐园失乐园,李河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传播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美罗杰.菲德勒著,华夏出版社2000年中文版。新闻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二、教学目的新闻学概论是新闻学专业的一门基础主干课程。本课程是以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为基础,以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相关政策为依据,系统地讲授新闻理论有关新闻本体、新闻传播、新闻事业、新闻工作者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三、开课对象 新闻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四、学时分配总学时:156学时,其中面授:39学时,自学:117学时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新闻的定义;新闻的真实性;新闻价值;新闻敏感;新闻事业的性质;新闻事业的功能;新闻自由与新闻事业的控制;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难点:新闻的定义;新闻价值;新闻事业的性质;新闻自由与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舆论监督。教学内容:导 论第一节 新闻理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新闻理论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新闻学中的理论新闻学部分,其研究对象为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事业及新闻工作规律。二、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设计法第二节 西方新闻理论简介一、西方新闻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西方新闻学的萌芽;西方新闻学的产生;西方新闻学的发展和完善二、主要理论简介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论;批判学派和民主参与理论;大众传播与国家发展关系理论(发展传播学)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早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资产阶级新闻人士的论著和观点;中共新闻理论与原则的提出;17年时期;新时期:教学基本要求:讲述新闻理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简要介绍中、西方具有代表性的新闻理论。使学生对新闻理论课程有一个概括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重点与难点:新闻学研究对象及方法第一章 新 闻第一节 新闻的起源一、新闻起源于人类生产劳动实践中对信息的需要二、新闻传播活动发展需要的基本条件社会对信息的客观需求;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能为新闻传播提供的物质条件。三、新闻起源的动因:群居说;“好奇说”即本能起源观;需要说第二节 新闻的本源一、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从总的说来,事实决定新闻,有事实才有新闻;事实的变动可能产生新闻。二、事实与新闻的关系三、认识新闻的本源是事实对实际工作的意义:第三节 新闻的定义一、“新闻”词义辩析中国古典文献中的“新闻”及其含义;英语中“NEWS”一词的含义二、新闻在近代和现代新闻事业中的三种含义:三、“新闻”的定义两种定义模式:学院派;实务派四、学院派定义类型把新闻归属于报道或传布;把新闻归属于事实;把新闻归属于手段;新闻归属于信息五、实践派或经验派的定义第四节 真实新闻的生命一、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与文学相区别的最重要的特征。二、我国为了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经历的5次学习和整顿三、真实性对新闻报道的要求:坚持客观性原则四、新闻的其他基本特征:新鲜性(与历史相区别);公开性(与情报相区别)教学基本要求:本章从“新闻的起源”“新闻的本源”“新闻的定义”“新闻的真实”入手,研究新闻的性质、基本特征和运动规律,使学生对新闻本体有明确的认识。重点与难点:新闻概论本源、新闻的特征。第二章 新 闻 传 播第一节 新闻传播的社会流程一、有关传播学的几个概念:传播;大众传播;新闻传播二、新闻传播的要素 概念;新闻传播要素的不同观点:三要素说、四要素说、五要素说三、播过程环节构成:事实、传者、媒介、受众及反馈四、反馈:定义;分类第二节 新闻的倾向性一、新闻传播者概念;传者的作用二、新闻的倾向性第三节 新闻价值一、新闻价值的含义:概念;由来:西方产生于大众化报刊时期,我国1918年开始引进这一概念。二、新闻价值要素:及时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人情味三、新闻价值的客观性和综合性第四节 新闻敏感一、新闻敏感的含义概念;含义二、新闻敏感能力的表现:准确;快捷;灵活三、新闻敏感在新闻实践中的作用发现新闻线索;选择新闻事实;预测事件发展态势第五节 事实和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决定作用一、事实和受众是决定新闻报道者的活动方式和作用的根本力量二、事实对传播者的制约三、受众对传播者的制约受众概念;受众特点;受众的细分;受众对传播者的制约:需求、效果教学基本要求:本章主要介绍现代社会新闻传播系统中的新闻传播者、新闻事实和新闻受众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学生了解新闻传播要素在新闻传播流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点与难点:新闻传播概念及倾向性;新闻价值及要素;新闻敏感及表现。第三章 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 古代报刊一、古罗马的每日纪闻二、中国古代的报刊:三、对古代报刊的认识:第二节 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一、手抄新闻 二、周刊和日报三、早期的资本主义报业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政论报刊;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政党报刊;大众化报刊时期四、资本主义垄断报业报业垄断的标志;报业垄断的后果五、中国的近代报刊概况;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第三节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一、国际无产阶级报刊二、中国无产阶级报刊三、无产阶级报刊的特点第四节 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一、社会对新闻的需求程度,是决定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第一个基本条件。二、物质生产和科学文化技术进步所能提供的物质手段,是制约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又一个基本条件。教学基本要求:本章主要讲授新闻事业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分散的、自发的到有组织、有系统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使同学对古今中外的新闻事业发展情况有基本了解。重点与难点:邸报及手抄新闻,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报业发展概况。第四章 新闻事业的性质第一节 新闻事业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一、新闻事业的概念和含义二、哲学角度看,新闻事业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第二节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一、新闻事业的阶级性的定义二、新闻事业具有阶级性的原因:新闻事业掌握在一定阶级手中;新闻报道的内容具有阶级性三、新闻事业阶级性的独特表现形式:选择事实;编写新闻;安排版面;写作言论第三节 两种新闻事业的原则区别一、两种新闻事业分别建立在不同的经济基础之上二、种新闻事业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各为本阶级利益服务三、两种新闻事业分别宣传不同阶级的思想体系四、两种新闻事业具有不同的新闻体制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讲授新闻事业的属性,使学生对新闻事业的性质有明确的认识,为将来从事新闻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重点难点:新闻事业的阶级性及表现形式,两种新闻事业原则区别。第五章 新闻事业的功能第一节 报道新闻一、新闻事业社会功能概念二、报道新闻是新闻事业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三、道新闻是其他新闻事业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第二节 引导舆论一、论含义二、舆论特征三、论的社会控制功能四、新闻媒介引导舆论的功能表现:五、新闻媒介引导舆论功能的实现第三节 传播知识一、新闻事业传播知识的优势范围广;层次多;知识新;选择性强二、新闻事业怎样做好传播知识的工作:真实准确、科学性;通俗易懂;思想性三、新闻事业传播知识的特点第四节 提供娱乐一、目的二、内容三、做法:第五节 刊播广告一、广告的概念二、广告意义三、目前广告中存在问题一、做法教学基本要求:本章主要讲授新闻事业的功能,即新闻事业在报道新闻、引导舆论、传播知识、提供娱乐、刊播广告五方面的功能,使学生对新闻事业的功能有清楚的认识,为未来工作中充分发挥新闻事业功能打下基础。重点难点:舆论及特征,新闻媒介转播知识特点。第六章 新闻自由与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第一节 新闻自由口号提出及其历史发展过程一、新闻自由概念二、新闻自由口号的提出:有一个从“出版自由”到“新闻自由”的变化过程。三、新闻自由的基本含义四、新闻自由的基本发展过程五、新闻自由与无产阶级革命第二节 新闻自由的相对性和具体性一、新闻自由是相对的、具体的、而不是绝对的、抽象的二、新闻自由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并不是亘古不变的三、新闻自由始终伴随着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四、资本主义新闻自由的实质五、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形成和发展第三节 新闻自由与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一、社会控制的必然性二、统治阶级及其政党对新闻事业的宏观控制三、对新闻事业的经济控制四、对新闻事业的民族文化控制五、新闻自由与社会全面进步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讲授新闻自由口号提出及其发展过程、新闻自由的具体性和相对性、以及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使学生对新闻事业的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有清醒的认识,以便正确对待新闻自由问题。重点难点:新闻自由概念及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