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期末复习问答题_第1页
细胞生物学期末复习问答题_第2页
细胞生物学期末复习问答题_第3页
细胞生物学期末复习问答题_第4页
细胞生物学期末复习问答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问答题1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功能上都有许多相同之处,但真核细胞具有许多原核细胞没有的特点。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在形态结构上最明显的差异是原核细胞没有典型的核结构,这是因为原核细胞缺少细胞内膜系统,没有核被膜,不能把核物质集中到核内。同时原核细胞也没有各种膜性细胞器,如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内质网等也没有细胞骨架。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在生命活动方面也存在本质差异,如原核细胞的DNA复制、RNA转录与蛋白质的合成可以同时连续进行,而真核细胞的DNA复制、RNA转录在核内,而蛋白质合成在细胞质中,两者具有严格的阶段性与区域性,且不是连续的。原核细胞为无丝分裂,没有真核细胞那样具有明显的细胞周期性。真核细胞主要为有丝分裂,具明显的细胞周期性。2真核细胞三大结构体系生物膜结构体系BIOMEMBRANESYSTEM细胞内具有膜包被结构的总称,包括细胞质膜、核膜、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线粒体和叶绿体等。膜结构体系的基本作用是为细胞提供保护。质膜将整个细胞的生命活动保护起来,并进行选择性的物质交换;核膜将遗传物质保护起来,使细胞核的活动更加有效;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膜将细胞的能量发生同其它的生化反应隔离开来,更好地进行能量转换。膜结构体系为细胞提供较多的质膜表面,使细胞内部结构区室化。由于大多数酶定位在膜上,大多数生化反应也是在膜表面进行的,膜表面积的扩大和区室化使这些反应有了相应的隔离,效率更高。另外,膜结构体系为细胞内的物质运输提供了特殊的运输通道,保证了各种功能蛋白及时准确地到位而又互不干扰。例如溶酶体的酶合成之后不仅立即被保护起来,而且一直处于监护之下被运送到溶酶体小泡。遗传信息表达结构系统GENETICEXPRESSIONSYSTEM该系统又称为颗粒纤维结构系统,包括细胞核和核糖体。细胞核中的染色质是纤维结构,由DNA和组蛋白构成。染色体的一级结构是由核小体组成的串珠结构,其直径为10NM,又称为10纳米纤维。核糖体是由RNA和蛋白质构成的颗粒结构,直径为1525NM,由大小两个亚基组成,它是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细胞骨架系统CYTOSKELETONICSYSTEM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与蛋白质搭建起的骨架网络结构,包括细胞质骨架和细胞核骨架。细胞骨架系统的主要作用是维持细胞的一定形态,使细胞得以安居乐业。细胞骨架对于细胞内物质运输和细胞器的移动来说又起交通动脉的作用细胞骨架还将细胞内基质区域化;此外,细胞骨架还具有帮助细胞移动行走的功能。细胞骨架的主要成分是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3膜蛋白与膜脂的结合方式内在膜蛋白多数为跨膜蛋白,也有些插入脂双层中,与膜结合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四种1单一的和多个螺旋横跨过脂双层,有些具共价结合的脂肪酸链插入胞质面的脂单层,N端和C端分别在膜的两侧。2膜内的表面膜蛋白,通过共价连接到脂类或脂肪酸链或异戊二烯基团,插入细胞质一侧的单层膜内。3蛋白质经寡糖连接到非胞质面的脂单层的磷脂、磷脂酰肌醇锚定到脂双层。4是位于膜内或膜外的蛋白质以非共价键形式与其他跨膜蛋白相互作用连到膜上。4生物膜的基本结构特征是什么磷脂分子以疏水尾部相对,极性头部朝外,形成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蛋白分子以不同的方式镶嵌在脂双层分子中或结合在其表面,蛋白具有方向性和分布的不对称性。生物膜具有流动性。5影响细胞膜流动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膜脂分子中脂肪酸链的长短和不饱和程度(链短,分子运动快;不饱和程度高,分子运动频繁);2)胆固醇的双向调节作用一方面防止磷脂过度运动,保持膜的稳定性,另一方面防止磷脂的碳氢链相互凝聚以保证膜的流动;3)膜蛋白的含量。6根据控制门开关条件的不同,门通道有几种类型,有何特点。门通道课有三种类型(1)电压调控通道电压门通道细胞内或细胞外特异离子浓度发生变化或其它刺激,引起膜电位变化,使通道蛋白的构象变化门打开,称电压门通道。(2)配体闸门离子通道细胞内外特定的物质(配体)与相应的通道蛋白(受体)结合,发生反应,引起该门通道蛋白(受体)的一种成分发生构象变化,结果门被打开,离子流入门内通过膜。(3)机械门通道(压力激活通道)通道门的开放是机械力量施于通道蛋白所致。离子通道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具有离子选择性,离子通道对被转运离子的大小与电荷都有高度选择性,且转运速率高,是已知任何一种载体蛋白的最快速率的1000倍以上。第二个特征是离子通道是门控的,即离子通道的活性由通道开或关两种构象所调节,并通过通道开关应答于适当的信号。7证明膜蛋白在膜平面侧向扩散的直接证据膜蛋白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位置上的变动,膜蛋白的运动方式主要有两种侧向扩散和旋转扩散。证明膜蛋白在膜平面侧向扩散的直接证据来自1970年DAVID等设计的精巧实验膜蛋白运动的试验证明标记时间延长后,抗体可诱导抗原蛋白成斑和成帽现象,最后引起内吞。证明在鼠人杂种细胞上质膜蛋白互相混合的实验。最初,鼠和人的蛋白质仅局限在新形成的异核体质膜中各自的半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种颜色的荧光点成均匀分布。这说明抗原蛋白在膜平面经侧向扩散而重新分布。这个过程不需要ATP,如在低温时,抗原蛋白基本停止运动。8小分子物质和大分子物质在细胞膜上的转运有什么不同小分子物质的转运是靠直接穿过细胞膜来实现的,称跨膜转运,包括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简单扩散和易化扩散)。而大分子物质不能穿过细胞膜,只能靠膜性囊泡的形成和融合来实现转运,称膜泡转运。大分子进入细胞为胞吞作用,排出细胞为胞吐作用。胞吞作用中,按吞入物质的性质和形成内吞泡的大小分成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按特异性则分成非特异性胞吞和特异性胞吞作用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9在细胞膜上NA和K是如何转运的一般情况下,K内K外,NA内NA外。由于存在内外的离子浓度差,两者均可在转运蛋白的帮助下,顺浓度梯度过膜(易化扩散)。另外,在细胞膜上还存在着NAK泵,该载体蛋白每分解1个ATP分子,可逆浓度梯度转运3个NA和2个K(主动运输)。10质子泵有哪三种类型PTYPE载体蛋白利用ATP使自身磷酸化(PHOSPHORYLATION),发生构象的改变来转移质子或其它离子,如植物细胞膜上的H泵、动物细胞的NAK泵、CA2离子泵,HKATP酶(位于胃表皮细胞,分泌胃酸);VTYPE位于小泡(VACUOLE)的膜上,由许多亚基构成,水解ATP产生能量,但不发生自磷酸化,位于溶酶体膜、动物细胞的内吞体、高尔基体的囊泡膜、植物液泡膜上;FTYPE是由许多亚基构成的管状结构,H沿浓度梯度运动,所释放的能量与ATP合成耦联起来,所以也叫ATP合酶(ATPSYNTHASE)。位于细菌质膜,线粒体内膜和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11细胞的跨膜物质运输有哪些方式1)简单扩散特点是沿浓度梯度(电化学梯度)方向扩散(由高到低)不需细胞提供能量没有膜蛋白协助2)协助扩散特点是沿浓度梯度减小方向扩散不需细胞提供能量需特异膜蛋白协助转运,以加快运输速率运膜蛋白有载体蛋白通道蛋白3)主动运输特点物质由低浓度到高浓度一侧的跨膜运输即逆浓度梯度逆化学梯度运输。需细胞提供能量由ATP直接供能或与释放能量的过程偶联协同运输。都有载体蛋白。根据主动运输过程所需能量来源的不同可分为由ATP直接提供能量和间接提供能量的协同运输两种基本类型。由ATP供能的主动运输有NAK泵、离子泵、质子泵。4)大分子与颗粒物质的跨膜运输真核细胞通过内吞作用和外排作用完成大分子与颗粒性物质的跨膜运输。12试述核被膜的结构与功能。(1)核膜的结构是由两层单位膜组成的双层膜,内外两层核膜之间为核间隙。外核膜与内质网相连,外表面附有核糖体,核间隙与内质网腔相通。内核膜面向核质,无核糖体附着,其内侧有一层致密的纤维状网络称为核纤层。核间隙位于内、外核膜之间,与内质网腔相通。内充满液态不定形物质,含有多种蛋白质和酶。进入内质网腔的胞外液可经核间隙进入细胞核。核膜孔和核孔复合体核被膜上由内、外核膜局部融合形成核膜孔。核孔复合体是指包括核膜孔及其相关联的环状结构体系,除了膜结构外,还包括孔环颗粒、周边颗粒、中央颗粒和细纤丝。(2)核膜的功能核被膜把胞质和核质分开,形成完整的细胞核,使RNA转录和蛋白质的翻译从时、空上分开,互不干扰。核物质的区域化有利于保护核内物质,以增加DNA的稳定性,同时也有利于遗传物质的复制。使细胞核成为一个独立的相对稳定的系统。核膜、核孔复合体与细胞核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一般,水分子、一些离子如CA2、K等以及一些5KD以下的小分子如单糖可自由通过核被膜。核被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也具有主动运输的功能;、分子量大的物质,则要通过核孔复合体进行运输。如DNA(RNA)聚合酶、组蛋白在胞质中合成后进入细胞核、核中核糖体亚基、MRNA的输出,就是通过核孔复合体实现的。13细胞粘附分子间的作用机制有哪三种方式两相邻细胞表面的同种CAM分子间的相互识别与结合(同亲性粘附);两相邻细胞表面的不同种CAM分子间的相互识别与结合(异亲性粘附);两相邻细胞表面的相同CAM分子借细胞外的多价连接分子而相互识别与结合。14高尔基复合体由哪些结构组成各有何特点高尔基复合体由顺面高尔基网状结构、高尔基中间膜囊、反面高尔基网状结构组成。顺面高尔基网状结构靠近ER侧,即顺面的最外侧,呈连续分支的管网状结构;反面高尔基网状结构位于高尔基复合体反面的最外层,形态为管网状,与囊泡相连;高尔基中间膜囊位于顺面高尔基网状结构与反面高尔基网状结构之间,呈片层膜囊状。15细胞通讯主要有那三种方式1)、细胞间隙连接细胞间隙连接(GAPJUNCTION)是一种细胞间的直接通讯方式。两个相邻的细胞以连接子(CONNEXON)相联系。连接子中央为直径15NM的亲水性孔道。2)、膜表面分子接触通讯是指细胞通过其表面信号分子(受体)与另一细胞表面的信号分子(配体)选择性地相互作用,最终产生细胞应答的过程,即细胞识别(CELLRECOGNION)。3)、化学通讯细胞分泌一些化学物质(如激素)至细胞外,作为信号分子作用于靶细胞,调节其功能,这种通讯方式称为化学通讯。化学通讯是间接的细胞通讯,即细胞间的相互联系不再需要它们之间的直接接触,而是以化学信号为介质来介导的。根据化学信号分子可以作用的距离范围,可分为以下3类内分泌(ENDOCRINE)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随血液循环输至全身,作用于靶细胞。旁分泌(PARACRINE)细胞分泌的信号分子通过扩散作用于邻近的细胞。包括各类细胞因子(如表皮生长因子);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气体信号分子(如NO)自分泌(AUTOCRINE)细胞对自身的分泌物产生反应,常见于癌变细胞。16CAMP信号途径与IP3和DG途径有何异同同两条途径都是膜受体通过G蛋白作用于效应器。异1)膜受体、G蛋白、效应器不同。前者效应器为AC,后者效应器为特异的磷酯酶C。2)第二信使不同,前者为CAMP(一种),后者为IP3和DG(两种)17为什么说线粒体是一个半自主性的细胞器分两方面讨论(1)自主方面。线粒体DNA(即MTDNA)结构不同于核DNA,它为双股环状,裸露,与细菌相似。虽然不同生物的MTDNA大小不同,但仍比核DNA小得多。能自主复制;核糖体小于胞质中核糖体,约70S,其中的RRNA由线粒体DNA编码,而非核DNA;氨酰TRNA复合体形成时,氨酰TRNA合成酶和TRNA均不同于胞质中,存在专一性的酶和TRNA,存在有自己的氨酰TRNA活化体系;MTDNA密码也有部分不同于核DNA密码,如UGA为色氨酸而非终止密码AUA为蛋氨酸而非异亮氨酸。肽链合成起始为N甲酰甲硫氨酸而非蛋氨酸;对药物反应也不同,线粒体中的蛋白合成受到氯霉素而不受放线菌酮的抑制,与胞质中的相反;线粒体中还有一部分不为核DNA编码蛋白质、RNA等。(2)限制性方面。基因组遗传信息少,只能编码自身所需蛋白的510,其余依赖于核DNA;约8090的酶和蛋白由核DNA编码并在胞质中合成后再运入MT组装或发挥作用,如细胞色素C;某些抑制剂抑制核DNA转录、翻译的同时也影响MTDNA的转录、翻译。18举例说明细胞膜上蛋白质分布的不对称性。膜蛋白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是不对称的。如偶联G蛋白是一类跨膜糖蛋白,胞外区域为与配体结合的调节部位,胞质区域为对G蛋白发挥作用的活性部位,该受体在膜两侧的结构不对称,功能也不同;而与该受体偶联的G蛋白也只存在于细胞膜的胞质面,在膜外表面则无对称的蛋白质。19简述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这一通路的首要效应酶是磷脂酶CPLC,通过激活质膜上的PLC,使二磷酸磷脂酰肌醇PIP2水解成三磷酸肌醇IP3和二酰基甘油DG两个第二信使。使胞外信号转换为胞内信号。IP3动员细胞内源钙到细胞溶质,使胞内CA2浓度升高;DG激活蛋白激酶CPKC,活化的PKC进一步使底物蛋白磷酸化,并可活化NA/H交换引起细胞内PH升高。该信号通路的最大特点是胞外信号被膜受体接受后,同时产生两个胞内信使,分别启动两个信号传递途径即IP3CA2和DGPKC途径,实现细胞对外界信号的应答。该信号系统也成为双信使系统。20在细胞合成与分泌途径中不同膜组分之间三种不同的膜泡运输方式1)笼形蛋白包被小泡介导从高尔基体TGN质膜和胞内体及溶酶体的运输;2)COPII包被小泡介导从内质网向高尔基体的运输;3)COPI包被小泡负责将蛋白从高尔基体返回内质网。21结构异染色质的特征在中期染色体上多定位于着丝粒区、端粒、次缢痕及染色体臂的某些节段;由相对简单、高度重复的DNA序列构成,如卫星DNA;具有显著的遗传惰性,不转录也不编码蛋白质;在复制行为上与常染色质相比表现为晚复制早聚缩;在功能上参与染色质高级结构的形成,导致染色质区间性,作为核DNA的转座元件,引起遗传变异。22细胞内蛋白质的分选运输途径主要有那些门控运输(GATEDTRANSPORT)如核孔可以选择性的运输大分子物质和RNP复合体,并且允许小分子物质自由进出细胞核。跨膜运输(TRANSMEMBRANETRANSPORT)蛋白质通过跨膜通道进入目的地。如细胞质中合成的蛋白质在信号序列的引导下,通过线粒体上的转位因子,以解折叠的线性分子进入线粒体。膜泡运输(VESICULARTRANSPORT)蛋白质被选择性地包装成运输小泡,定向转运到靶细胞器。如内质网向高尔基体的物质运输、高尔基体分泌形成溶酶体、细胞摄入某些营养物质或激素,都属于这种运输方式。23简述溶酶体的功能细胞内消化在高等动物细胞中,一些大分子物质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如内吞低密脂蛋白获得胆固醇;在单细胞真核生物中,溶酶体的消化作用就更为重要了。细胞凋亡溶酶体可清除,凋亡细胞形成的凋亡小体自体吞噬清除细胞中无用的生物大分子,衰老的细胞器等。防御作用如巨噬细胞可吞入病原体,在溶酶体中将病原体杀死和降解。参与分泌过程的调节,如将甲状腺球蛋白降解成有活性的甲状腺素。形成精子的顶体。24简述溶酶体的形成过程内质网上核糖体合成溶酶体蛋白进入内质网腔进行N连接的糖基化修饰进入高尔基体CIS面膜囊磷酸转移酶识别溶酶体水解酶的信号斑将N乙酰葡糖胺磷酸转移在12个甘露糖残基上在中间膜囊切去N乙酰葡糖胺形成M6P配体与TRANS膜囊上的受体结合选择性地包装成初级溶酶体。25简述核小体结构模型每个核小体单位包括200BP左右的DNA和一个组蛋白八聚体及一个分子的组蛋白H1。组蛋白八聚体构成核小体的核心颗粒,由H2A、H2B、H3、H4各两分子形成。DNA分子以左手螺旋缠绕在核心颗粒表面。相邻核心颗粒之间为一段连接线DNA,连结线上有组蛋白H1和非组蛋白。26多线染色体主要有什么特点体积巨大,这是由于核内有丝分裂的结果,即染色体多次复制而不分离。多线性,每条多线染色体由5004000条解旋的染色体合并在一起形成。体细胞联会,同源染色体紧密配对,并合并成一个染色体。横带纹,染色后呈现出明暗相间的带纹。具有膨突和环,是基因活跃转录的区域。27简述细胞周期各时相的特点。1期(合成前期)1期长短不一,是细胞生长的主要阶段,细胞内合成大量的和蛋白质。其中限制点(点)控制细胞增殖活动进程,是细胞增殖与否的转折点。期(合成期)是进行复制的阶段,体细胞的含量增加一倍。此外,细胞质中合成各种组蛋白进入细胞核,与组装成核小体。2期(合成后期)复制因子()失活,有丝分裂促进因子()活化,相关蛋白质合成,为进入期作准备。期(有丝分裂期)可划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个阶段,包括染色质组装成染色体;有丝分裂器和收缩环的形成;核被膜和核仁的消失和重建。28细胞骨架由哪三类成分组成,各有什么主要功能细胞骨架由微丝(MICROFILAMENT)、微管(MICROTUBULE)和中间纤维(INTEMEDIATEFILAMENT)构成。微丝确定细胞表面特征、使细胞能够运动和收缩。微管确定膜性细胞器(MEMBRANEENCLOSEDORGANELLE)的位置、帮助染色体分离和作为膜泡运输的导轨。中间纤维使细胞具有张力和抗剪切力。29细胞内主要由哪三类马达蛋白肌球蛋白(MYOSIN),能向微丝的()极运动;驱动蛋白(KINESIN),能向着微管()极运动;动力蛋白(DYNEIN),能向着微管()极运动;30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在结构与功能上有何异同(一)结构上(1)相同点都是细胞核遗传物质的间期形式,核小体是它们的基本结构单位。电镜下看到的是一种串珠状细微纤丝。都是由组蛋白、非组蛋白、DNA及少量RNA组成,能被碱性染料染色。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在结构上是连续的,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互相转变,称为兼性染色质。(2)不同点常染色质为解旋的细纤维丝,直径10NM,螺旋化程度小,分散度大,又称伸展性染色质。而异染色质呈凝集状态,DNA与组蛋白结合紧密,螺旋化程度高,纤丝变粗,形成直径约2030NM纤丝,又称浓缩染色质;常染色质不易染色,折光性强,电镜下呈浅亮区。而异染色质为染色很深的块状结构,电镜下为卷曲形成的粗大颗粒;常染色质多位于核的中央位置,而异染色质多分布于核被膜内表面附近,还能与核仁相结合形成核仁相随染色质的一部分。(二)功能上常染色质代表有活性的DNA分子部分,在间期核中能活跃地进行复制和转录。而异染色质很少转录,功能处于静止状态,是低活性的染色质。31简述细胞减数分裂的过程及生物学意义。前期分为细线期、合线期、粗线期、双线期和终变期5个亚期。细线期染色体呈细线状,凝集于核的一侧。合线期同源染色体开始配对,SC开始形成,并且合成剩余03的DNA。在光镜下可以看到两条结合在一起的染色体,称为二价体(BIVALENT)。每一对同源染色体都经过复制,含四个染色单体,所以又称为四分体(TETRAD)粗线期染色体变短,结合紧密,这一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换的时期。双线期配对的同源染色体相互排斥,开始分离,交叉端化,部分位点还在相连。部分动物的卵母细胞停留在这一时期,形成灯刷染色体。终变期交叉几乎完全端化,核膜破裂,核仁解体。是染色体计数的最佳时期。生物学意义既保持了染色体数目的相对稳定,又保证了遗传特性的相对稳定。既是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又是自由组合律的细胞学基础。是遗传和变异的基础。(减数分裂的特点是DNA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形成单倍体的精子和卵子,通过受精作用又恢复二倍体,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染色体间发生交换和重组,使配子的遗传多样化,增加了后代的适应性,因此减数分裂不仅是保证生物种染色体数目稳定的机制,同且也是物种适应环境变化不断进化的机制。32细胞周期具有哪几个主要的检验点(CHECKPOINT)G1期检验点DNA是否损伤,细胞外环境是否适宜,细胞体积是否足够大。S期检验点DNA是否复制完成。G2期检验点DNA是否损伤,细胞体积是否足够大。M期检验点纺锤体是否连到染色体上。33细胞同步化有哪些类型1)自然同步化,自然界存在的细胞同步化现象。2)人工同步化A选择同步化有丝分裂选择法,利用有丝分裂细胞贴壁能力差的原理而分离。细胞沉降分离法,不同时相的细胞体积不同,在离心场沉降的速度不同而分离。B诱导同步化TDR双阻断法,过量TDR阻断有丝分裂于G1/S处中期阻断法,利用秋水仙素抑制微管组装,将细胞阻断在分裂中期。34简述细胞凋亡的特点又叫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CELLDEATHPCD)是一种基因指导的细胞自我消亡方式,有以下特点细胞以出芽的方式形成许多凋亡小体。凋亡小体内有结构完整的细胞器,还有凝缩的染色体,可被邻近细胞吞噬消化,因为始终有膜封闭,没有内容物释放,不引起炎症。线粒体无变化,溶酶体活性不增加。内切酶活化,DNA有控降解,凝胶电泳图谱呈梯状35什么是HAYFLICK极限有什么理论依据“HAYFLICK”极限,即细胞最大分裂次数。细胞增殖次数与端粒DNA长度有关。DNA复制一次端粒DNA就缩短一段,当缩短到HAYFLICK点时,细胞停止复制,走向衰亡。端粒的长度与端聚酶的活性有关,端聚酶是一种反转录酶,正常体细胞中缺乏此酶。36原癌基因激活的机制有哪些点突变原癌基因的产物通能促进细胞的生长和分裂,点突变的结果使基因产物的活性显著提高,对细胞增殖的刺激也增强,从而导致癌症。DNA重排原癌基因在正常情况下表达水平较低,但当发生染色体的易位时,处于活跃转录基因强启动子的下游,而产生过度表达。如BURKITT淋巴瘤和浆细胞瘤中,CMYC基因移位至人类免疫球蛋白基因后而活跃转录。启动子或增强子插入某些病毒基因不含VONC,但含有启动子、增强子等调控成分,插入CONC的上游,导致基因过度表达。基因扩增在某些造血系统恶性肿瘤中,瘤基因扩增是一个极常见的特征,如前髓细胞性白血病细胞系和这类病人的白血病细胞中,CMYC扩增832锫。癌基因扩增的染色体结构有原癌基因的低甲基化致癌物质的作用下,使原癌基因的甲基化程度降低而导致癌症,这是因为致癌物质降低甲基化酶的活性。37简述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染色质聚集、分块、位于核膜上,胞质凝缩,最后核断裂。细胞表面形成有柄突起,通过出芽的方式形成许多凋亡小体。凋亡小体内有结构完整的细胞器,还有凝缩的染色体,可被邻近细胞吞噬消化,因为始终有膜封闭,没有内溶物释放,不引起炎症。线粒体无变化,溶酶体活性不增加。内切酶活化,DNA有控降解,凝胶电泳图谱呈梯状。细胞坏死是病理性变化,但凋亡通常是生理性变化。38桥粒和粘合带处的细胞粘附分子属于哪一种类型,各连接那一类细胞骨架桥粒和粘合带处的细胞粘附分子均属于钙粘素。桥粒与细胞内的中间纤维连接,粘合带与细胞内的肌动蛋白纤维连接。39试叙述真核细胞表达调控的不同环节。各有何作用真核细胞基因表达的调控是多级调控系统,主要发生在三个彼此相对独立的水平上。转录水平决定某个基因是否会转录、转录的频率真核细胞在特定时间通过差别基因转录选择性地合成蛋白质,转录水平的调控包括转录的激活和转录的阻抑,既与顺式调控元件有关,又与反式作用因子有关。加工水平的调控决定初始MRNA转录物被加工,为能翻译成多肽的信使RNA的途径选择性剪接是一种广泛存在的RNA加工机制,通过这种方式,一个基因能编码两个或多个相关的蛋白质,产生蛋白质多样性,这是在RNA加工水平上调节基因表达的重要方式。翻译水平的调控决定某种MRNA是否会真正得到翻译,如果能还决定翻译的频率和时间长短翻译水平的调控机制,一般都是通过细胞质中特异的MRNA和多种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涉及到MRNA的细胞质定位,MRNA翻译的调控和MRNA稳定性的调控等。试述染色质的四级结构模型。(1)一级结构60NM的DNA片断(约200BP)和五种组蛋白相结合形成核小体,其长度被压缩10倍左右。核小体是染色质基本结构单位,即染色质的一级结构;(2)二级结构核小体紧密连接形成串珠链,再由串珠链螺旋缠绕形成外径30NM、内径10NM、螺距11NM的螺线管,每个螺旋含6个核小体,DNA长度又被压缩6倍左右。这种螺线管就是染色质的二级结构;(3)三级结构螺线管再行盘绕,就形成超螺线管,直径为300NM,长约1160M。这种超螺线管就是染色质的三级结构。DNA长度又被压缩了约40倍;(4)四级结构超螺线管再经过一次折叠,形成染色单体,即染色质的四级结构,DNA长度又被压缩了5倍。因此,从DNA到染色单体,DNA长度被压缩了约1000倍。以下好像是填空1以微丝作为的锚定部位的称为粘着带和粘着斑。以中等纤维作为锚定部位的称桥粒和半桥粒。2透明质酸不与蛋白质形成共价结合的蛋白聚糖,但是可作为中轴,结合上蛋白聚糖,形成巨大的多体复合体3过氧化物酶体的标志酶是过氧化氢酶,其主要作用是催化H2O2分解,免除H2O2对细胞的毒害。4型胶原形成二维网格样结构,是基膜的主要成分及支架5膜中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反映膜功能的复杂程度6两相邻细胞表面的同种CAM间的相互识别与结合,称为同亲性7整合素属于异亲性细胞黏附分子,作用依赖于CA2。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识别与结合。8细胞外被是指细胞膜外表面覆盖的一层粘多糖物质。10细胞外基质是指分布于细胞外空间,由细胞分泌的蛋白质和多糖所构成的网络结构。11第一信使与受体作用后,在胞内最早产生的信号分子称为第二信使。12一是识别自己特异的信号物质配体,识别表现在于两者的结合。二是识别和接受的信号准确无误地放大,并传递到细胞内部,启动一系列胞内生化反应,最后导致特定的细胞反应。13细胞与环境,细胞质与细胞核,以及细胞器之间的物质运输、能量交换、信息传递等都要通过细胞质基质来完成,很多重要的中间代谢反应也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14核苷酸单糖都是在细胞质基质中合成的,通过载体蛋白介导的对向协同运输的方式从细胞质基质转运到高尔基体囊腔内。15蛋白激酶在信号转导中主要作用有两个方面其一是通过磷酸化调节蛋白质的活性,因为有些蛋白质在磷酸化后具有活性,有些则在去磷酸化后具有活性;其二是通过蛋白质的逐级磷酸化,使信号逐级放大,引起细胞反应。16NO作为局部介质可激活非受体鸟苷酸环化酶。17细胞沿着G1SG2MG1周期性运转,细胞周期时间长短主要差别在G1期18线粒体只是一个半自主性的细胞器,它本身所具有的DNA上的信息尚不足以编码其本身蛋白质的需要。19微管两端具GTP帽取决于微管蛋白浓度,微管将继续组装,反之,无GDP帽则解聚。20秋水仙素COLCHICINE阻断微管蛋白组装成微管,可破坏纺锤体结构。紫杉酚TAXOL能促进微管的装配,并使已形成的微管稳定。21驱动蛋白KINESIN通常朝微管的正极方向运动,胞质动力蛋白朝微管的负极运动22癌细胞在迁移后仍然保留源细胞的中间纤维。23核仁的主要功能是合成RRNA和组装核糖体。24氨基聚糖是由重复二糖单位构成的无分枝长链多糖。25光镜下可见到的细胞骨架结构是中心粒26微管蛋白的聚合所需的三磷酸核苷是GTP27核仁的主要功能是组装核糖体亚基28初级溶酶体来源于粗面内质网与高尔基复合体29组成核小体的主要物质是DNA和组蛋白30过氧化物酶体内所含的主要酶为氧化酶31低密度脂蛋白进入细胞的方式是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32位于高尔基复合体形成面的囊泡称为小囊泡33下列哪种是直接参与肌肉收缩的蛋白质肌动蛋白34染色体支架蛋白是非组蛋白35线粒体内膜上的标志酶是细胞色素氧化酶36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最主要的区别是炎症反应37与溶酶体有关的疾病是矽肺38衰老红细胞能被巨噬细胞吞噬,是因其表面丢失了唾液酸39高尔基复合体的糖基修饰、糖酯形成和多糖合成等功能主要由高尔基中间膜囊执行。40细胞周期的顺序是G1期、S期、G2期、M期41滑面内质网的功能是参与脂类代谢、糖原分解及解毒作用42在细胞分泌活动中,分泌物质的合成、加工、运输过程的顺序是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分泌泡细胞膜细胞外43能封闭上皮细胞间隙的连接方式称为紧密连接44福尔根FEULGEN反应是一种经典的细胞化学染色方法,常用于细胞内DNA的分布与定位45胶原纤维为细胞外基质提供了一个水不溶性的框架,决定细胞外基质的机械性质。46细胞外基质中的透明质酸不是由细胞分泌产生的,而是由质膜中的酶复合物直接从细胞表面聚合出的分子链47蛋白聚糖多聚体是动物体内分子量最巨大的成分,它的中心组分是透明质酸。48层粘连蛋白也是胚胎发育中出现最早的细胞外基质。50葡萄糖进入小肠和肾细胞是通过同向转移系统所有N连接寡糖的生物合成都起始于内质网中的一个大的前体寡糖52蛋白质的分选及其转运的信息仅存在于编码该蛋白质的基因本身细胞膜上的膜蛋白、溶酶体中的酸性水解酶及胶原纤维等胞外基质成分都是通过高尔基体完成其定向转运过程。溶酶体的标志酶是酸性磷酸酶55组成过氧化物酶体的蛋白均由细胞核基因编码,主要在细胞质基质中合成,然后转运到过氧化物酶体中。56端粒重复序列的长度与细胞分裂次数和细胞衰老有关57活性染色质是具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非活性染色质是没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58肌动蛋白单体具有极性,装配时呈头尾相接59在含有ATP和CA2以及低浓度的NA、K等阳离子溶液中,微丝趋于解聚成GACTIN60内质网不仅在蛋白质和脂类合成上起重要作用,而且是细胞内许多内膜结构的来源。名词解释1导肽线粒体和叶绿体蛋白前体端的一段特殊序列,功能是引导蛋白进入目的细胞器。2CYCLIN细胞周期蛋白,是细胞周期引擎的正调控因子。3细胞通讯指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某种介质传递到另一个细胞并使其产生相应的反应。细胞之间存在的通讯方式有(1)通过分泌化学信号进行相互通讯;(2)细胞间直接接触以与质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它细胞;(3)通过细胞间形成的间隙连接使胞质相互沟通并交换小分子。4分子开关分子开关是指在细胞内一系列信号传递的级联反应中,控制正、负两种相辅相成的反馈机制。即对每一步反应既要求有激活机制又必然要求有相应的失活机制,而且两者对系统的功能同等重要。细胞内信号传递作为分子开关的蛋白质可分为两类一类开关蛋白的活性由蛋白激酶使之磷酸化而开启,由蛋白磷酸酯酶使之去磷酸化而关闭;另一类主要开关蛋白由GTP结合蛋白组成,结合GTP而活化,结合GDP而失活。5显微操作技术(MICROMANIPULATIONTECHNIQUE)是指在高倍复式显微镜下,利用显微操作器进行细胞或早期胚胎操作的一种方法。显微操作器是用以控制显微注射针在显微镜视野内移动的机械装置。6受体是一种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基的大分子,与配基结合后,产生化学的或物理的信号,以启动一系列过程,最终表现为生物学效应。7原癌基因是细胞内与细胞增殖有关的正常基因,其突变导致癌症。8细胞全能性指由一个细胞发育为一个完整成体的发育潜能。9核孔复合体是指核膜孔及其相关的环状结构体系。除了膜结构外,核孔复合体的基本组分包括孔环颗粒、周边颗粒、中央颗粒和细纤维。10端粒与端粒酶是染色体末端特化部位。它可以防止染色体末端彼此粘连,使染色体独立存在。在减数分裂I前期,端粒可粘到核被膜内的核纤层上,以便把染色体排列在细胞核的一定位置。端粒酶是一种核糖核蛋白复合物,具有逆转录酶的性质,以物种专一的内在的RNA作为模板,把合成的端粒重复序列再加到染色体的3端。端粒酶是端粒核苷酸复制的模板和引物。11异染色质在间期细胞中结构比较紧密,碱性染料着色比较深的染色质称为异染色质。异染色质常包装成直径2030NM的纤维,螺旋化程度较高,是转录活性不活跃的染色质。12第一信使与第二信使细胞外的化学信号分子称为信号转导途径中的第一信使,如激素、神经递质等。细胞能接受这些化学信号分子的受体,并将这些信号分子所携带的信号转变为细胞内信号分子,称为第二信使,如CAMP、CGMP等。13信号肽是由MRNA上特定的信号顺序首先编码合成的一段短肽,含1626个氨基酸残基,它作为与粗面内质网膜结合的引导者指引核糖体与粗面内质网膜结合,并决定新生肽链插入膜内或进入内腔。14钠钾泵也称为钠钾ATP酶。是位于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中的载体蛋白,具有ATP酶的活性,在ATP直接供能的条件下能逆浓度梯度主动转运钠离子和钾离子。钠钾泵A、B、两个亚基构成。其分子量分别为120和50KD。工作时,通过A亚基上一个天门冬氨酸残基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使A亚基的构象改变来实现钠钾的排除和吸入,每消耗一个ATP,可转运3个NA出胞、2个K入胞,构成一个循环。15细胞生物学是从细胞、亚细胞和分子三个水平,从细胞角度来研究生命的发生与发展、遗传与变异、衰老与死亡等基本生命现象的学科16细胞学说(1)细胞学说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形态结构与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一切细胞只能来自原来的细胞;(2)细胞学说是在几代生物学家的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它阐述了有关细胞的基本观点,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细胞学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病毒也是生物,但病毒不是由细胞构成的。17冰冻蚀刻(FREEZEETCHING)技术亦称冰冻断裂(FREEZEFRACTURE)。标本置于干冰或液氮中,进行冰冻。然后用冷刀骤然将标本断开,升温后,冰在真空条件下迅即升华,暴露出了断裂面的结构。冰升华暴露出标本内部结构的步骤称为蚀刻(ETCHING)。蚀刻后,再向断裂面上喷涂一层蒸汽碳和铂。然后将组织溶掉,把金属薄膜剥下来,此膜即为复膜(REPLICA)。复膜显示出了标本蚀刻面的形态,可置于电镜下观察。电镜下的影像即代表标本中细胞断裂面处的结构。18细胞周期引擎MPF等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可推动细胞周期不断运行,称为细胞周期引擎。19细胞周期细胞细胞从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到下一次有丝分裂完成所经历的一个有序过程。其间细胞遗传物质和其他内含物分配给子细胞。20核定位信号NUCLEARLOCALIZATIONSIGNAL,NLSNLS是存在于亲核蛋白内的一些短的氨基酸序列片段,富含碱性氨基酸残基,如LYS、ARG,此外还常含有PRO。NLS的氨基酸残基片段可以是一段连续的序列(T抗原),也可以分成两段,两段之间间隔约10个氨基酸残基(核质蛋白)。NLS序列可存在于亲核蛋白的不同部位,在指导完成核输入后并不被切除。NLS只是亲核蛋白入核的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21原初反应(PRIMARYREACTION原初反应是指叶绿素分子从被光激发至引起第一个光化学反应为止的过程,包括光能的光能的吸收、传递与转换,即光能被捕光色素分子吸收,并传递至反应中心,在反应中心发生最初级的光化学反应,使电荷分离从而将光能转换为电能的过程。22氧化磷酸化当电子从NADH或FADH2经呼吸链传递给氧形成水时,同时伴有ADP磷酸化形成ATP,这一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23G蛋白G蛋白的全称是鸟苷酸结合蛋白,但通常所说的G蛋白是指信号转导途径中与受体偶联的鸟苷酸结合蛋白。由等三个不同的亚单位构成异聚体,具有结合GTP或GDP的能力、具有GTP酶的活性,能将与之结合的GTP分解形成GDP;最后是其本身的构象改变可进一步激活效应蛋白,使后者活化,实现把细胞外的信号传递到细胞内的过程。24分子伴侣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分子可以识别正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