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1、什么是生物药剂学它的研究意义及内容是什么2、何为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3、何为药物在体内的排泄、处置与消除4、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哪些5、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6、什么是分子生物药剂学它的研究内容是什么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一、选择题1、可减少或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的给药途径或剂型是A舌下片给药B口服胶囊C栓剂D静脉注射E透皮吸收给药正确答案ACDE2、影响胃排空速度的因素是A空腹与饱腹B药物因素C药物的组成与性质D药物的多晶体E药物的油水分配系统正确答案ABC3、以下哪几条具被动扩散特征A不消耗能量B有结构和部位专属性C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D借助载体进行转运E有饱和状态正确答案AC4、胞饮作用的特点是A有部位特异性B需要载体C不需要消耗机体能量D逆浓度梯度转运E无部位特异性正确答案A5、药物主动转运吸收的特异性部位A小肠B盲肠C结肠D直肠正确答案A6、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剂型因素不包括A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B粒子大小C多晶型D解离常数E胃排空速率正确答案E7、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不包括A胃肠液成分与性质B胃肠道蠕动C循环系统D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E胃排空速率正确答案D8、一般认为在口服剂型中药物吸收速率的大致顺序A水溶液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B水溶液混悬液胶囊剂散剂片剂C水溶液散剂混悬液胶囊剂片剂D混悬液水溶液散剂胶囊剂片剂E水溶液混悬液片剂散剂胶囊剂正确答案A9、下列各因素中除()什么外,均能加快胃的排空A胃内容物渗透压降低B胃大部切除C为内容物粘度降低D阿斯匹林E普奈落尔正确答案D10、根据药物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以下哪项为型药物A高的溶解度,低的通透性B低的溶解度,高的通透性C高的溶解度,高的通透性D低的溶解度,低的通透性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二、名词解释1、吸收2、肠肝循环3、主动转运4、异化扩散5、膜孔转运6、肝首过效应7、口服定位给药系统8、被动转运9、多晶型10、PH分配假说三、问答题1、简述载体媒介转运的分类及特点。2、比较药物被动扩散与促进扩散的异同。3、分析弱酸、弱碱性药物在胃肠道吸收的情况。4、何为型药物,利用生物药剂学所学的知识如何提高该类药物的生物利用度5、简述促进口服药物吸收的方法。6、简述生物药剂学中讨论的生理因素对口服药物吸收的影响。第三章非口服给药的吸收一、填空题1、药物经肌内注射有吸收过程,一般(脂溶性)药物通过毛细血管壁直接扩散,水溶性药物中分子量(小)的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孔隙快速扩散进入毛细血管,分子量(很大)的药物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吸收。2、体外评价药物经皮吸收速率可采用(单室)或(双室)扩散池。3、为达到理想的肺部沉积效率,应控制药物粒子的大小,一般其空气动力学粒径应介于(0507微米)。4、蛋白多肽药物经黏膜吸收是今年研究的热点,主要非口服与注射途径包括(经鼻腔)、(经肺部)、(经直肠)等。二、不定项选择题1、药物在肺部沉积的机制主要有BCDA雾化吸入B惯性碰撞C沉降D扩散2、关于注射给药正确的表述是CA皮下注射容量较小,仅为0102毫升,一般用于过敏试验B不同部位肌肉注射吸收速率顺序为臀大肌大腿外侧肌上臂三角肌C混选型注射剂可于注射部位形成药物贮库,吸收时间较长D显著低渗的注射液局部注射后,药物被动扩散速率小于等渗注射液3、药物在经皮吸收过程中可能会在皮肤中积蓄,积蓄的主要部位是A真皮B皮下组织C角质层D附属器4、提高药物经角膜吸收的措施有ABA增加滴眼液浓度,提高局部滞留时间B减少给药体积,减少药物流失C弱碱性药物调节制剂PH至30,使之呈非解离型存在D调节滴眼剂至高渗,促进药物吸收三、问答题1、试述经皮给药剂型药物的吸收途径及影响吸收的因素。2、试述药物经肌肉注射吸收的途径及影响吸收的因素。3、粒子在肺部沉积的机制是什么简述影响药物经肺部吸收的因素。第四章药物的分布练习题(一)是非题1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运送至体内各脏器组织的过程。分布速度往往比消除慢。2由于药物的理化性质及生理因素的差异,不同药物在体内具有不同的分布特性,但药物在体内分布是均匀的。3药物从血液向组织器官分布的速度取决于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速度和药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4连续应用某药物,当药物从组织解脱入血的速度比进入组织的速度快时,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会逐渐升高而引起蓄积。5蛋白结合率越高,游离药物浓度越小。当存在饱和现象或竞争结合现象时,游离浓度变化不大,对于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不易发生用药安全问题。6药物体内分布主要决定于血液中游离型药物的浓度,其次与该药物和组织结合的程度有关。7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能降低药物的分布与消除速度,延长作用时间,并有减毒和保护机体的作用。8蛋白质大分子药物主要依赖淋巴系统转运,可使药物不通过肝从而避免首过作用。9胎盘屏障不同于血脑屏障。药物脂溶性越大,越难透过。10将聚乙二醇(PEG)引入到微粒的表面,可提高微粒的亲水性和柔韧性,以使其易于被单核巨噬细胞识别和吞噬。(二)选择题1药物和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有A结合型与游离型存在动态平衡B无竞争性C无饱和性D结合率取决于血液PHE结合型可自由扩散2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是指A人体总体积B人体的体液总体积C游离药物量与血浓之比D体内药量与血浓之比E体内药物分布的实际容积3下列有关药物表观分布容积的叙述中,叙述正确的是A表观分布容积大,表明药物在血浆中浓度小B表观分布容积表明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实际容积C表观分布容积不可能超过体液量D表观分布容积的单位是升/小时E表观分布容积具有生理学意义4药物与蛋白结合后A不能透过血管壁B不能由肾小球滤过C不能经肝代谢D不能透过胎盘屏障5以下错误的是A淋巴循环可使药物不通过肝从而减少首过作用。B蛋白结合可减少首过作用。C都对D都不对65氟尿嘧啶不同乳剂给药后,转运进入淋巴的量依次为AW/O/W型W/O型O/W型BW/O型W/O/W型O/W型CO/W型W/O/W型W/O型DW/O型O/W型W/O/W型7体内细胞对微粒的作用及摄取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A胞饮、吸附、膜间作用、内吞B胞饮、吸附、融合、内吞C膜间作用、胞饮、内吞D膜间作用、吸附、融合、内吞8具有在各组织内均匀分布特征的药物A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比血液中的药物浓度高。B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与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几乎相等。C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低于血液中的药物浓度D组织和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存在动态平衡9以下关于蛋白结合的叙述正确的是A蛋白结合率越高,由于竞争结合现象,容易引起不良反应。B蛋白结合存在动态平衡,有饱和和竞争结合现象。C药物与蛋白结合后,可促进透过血脑屏障。D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由于竞争结合现象,容易引起不良反应。10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的转运,主要取决于A药物的亲脂性,药物的脂溶性越高,向脑内转运越慢。B药物的亲脂性,药物的脂溶性越低,向脑内转运越慢。C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结合率越高,越易向脑内转运。D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结合率越低,越易向脑内转运。(三)填空题1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运送至各脏器组织的过程。2某些药物连续应用时,常常由于药物从组织解脱入血的速度比进入组织的速度慢,导致组织中的药物有浓度逐渐上升的趋势,称为蓄积。3人血浆中主要有三种蛋白质与大多数药物结合有关,白蛋白、1酸性糖蛋白和脂蛋白。4药物的淋巴管转运主要和药物的分子量有关。分子量在5000以上的大分子物质,经淋巴管转运的选择性倾向很强。5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的转运,主要取决于药物的脂溶性性,另外药物与蛋白的结合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血液脑脊液间的药物分配。6粒径小于7M的微粒,大部分聚集于网状内皮系统,被肝和脾中的单核巨噬细胞摄取,这也是目前研究认为微粒系统在体内分布的主要途径。7制备长循环微粒,可通过改善微粒的亲水性、增加微粒的柔韧性及其空间位阻,则可明显延长微粒在血循环中的半衰期。8药物的组织结合起着药物的贮库作用,可能延长作用时间。9药物与蛋白结合除了受药物的理化性质、给药剂量、药物与蛋白质的亲和力及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影响外,还与动物种差、性别差异和生理和病理状态差异等因素有关10分布容积是指假设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药量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第五章药物代谢(一)是非题1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又称单加氧酶。该酶系催化的氧化反应特异性不强,是药物体内代谢的主要途径。2药物代谢的主要部位是在胃肠道和血浆中,此外代谢反应也可肝脏、肺、皮肤、肾、鼻粘膜、脑和其它组织进行。3药物通过肝转运至体循环的过程中,部分药物被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原型药物量减少的现象,称为“首过效应”。4对于肝提取率高的药物,肝血流量是主要影响因素,首过效应不明显。5肝提取率低的药物,基本不受血浆蛋白结合的影响,首过效应明显。6肝提取率中等的药物,肝血流量和血浆蛋白结合率对其均有影响。7第一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结合三种,通常是脂溶性药物通过反应生成极性基团。8结合反应一般被认为是药物在体内的灭活过程,故又称之为“解毒反应”。9有的药物是自身的酶诱导剂,对肝微粒体中酶产生诱导作用,从而使其它药物代谢加快,药理活性及毒副作用降低。10左旋多巴与脱羧酶抑制剂甲基多巴肼合用,可增加血浆中左旋多巴浓度,同时增加脑内的左旋多巴浓度,并降低多巴胺浓度,使作用加强。(二)选择题1某些药物直肠给药优于口服给药,其理由主要是A避免了溶出过程B口服药物不吸收C在进入体循环前已被直肠吸收的药物有一部分不通过门肝系统D惰性粘合剂、稀释剂等辅料干扰吸收E直肠给药剂型中基质有利于药物的释放2药物代谢一般产生A酸性增强的化合物B油/水分配系数较高的化合物C极性增强的化合物D水溶性减弱的化合物E碱性增强的化合物3药物的灭活和消除速度主要决定A起效的快慢B作用持续时间C最大效应D后遗效应的大小E不良反应的大小4在新生儿时期,许多药物的半衰期延长,这是因为A较高的蛋白结合率B微粒体酶的诱发C药物吸收很完全D酶系统发育不全E阻止药物分布全身的屏障发育不全5如果处方中选用口服硝酸甘油,就应选用较大剂量,因为A胃肠道吸收差B在肠中水解C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D首过效应明显E肠道细菌分解6可减少或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的给药途径或剂型是A舌下片给药B口服胶囊C栓剂D静脉注射E透皮吸收给药7某前体药物和酶诱导剂同时使用时,可导致A药理作用加快、加强或毒性降低B药理作用加快、加强或毒性增强C药理作用延缓减弱或毒性降低C药理作用延缓、减弱或毒性增强E药理作用加快、减弱或毒性降低8药物代谢所涉及的化学反应主要有A氧化、还原、分解、结合B氧化、还原、水解、脱羧C氧化、还原、水解、结合D氧化、乙酰化、分解、结合E还原、水解、结合、甲基化9结合反应可以有以下形式A葡萄糖醛酸结合、硫酸结合、甘氨酸结合B硫酸结合、磺酸结合、甲基结合C硫酸结合、甘氨酸结合、乙酰化D硫酸结合、甘氨酸结合、色氨酸结合E葡萄糖醛酸结合、甘氨酸结合、乙酰化10口服不同剂型的水杨酰胺1G后,其尿中硫酸结合物排泄量为A溶液剂B,当T充分大时,AEAT0,则CAETBEBT可以简化为CBEBT;两边取对数,得。因此,LGCT曲线的尾端直线段的斜率为,从斜率可求出B值,截距为LGB,可求出B。求曲线前相的残数浓度。根据该直线方程,可以将此直线外推求出曲线前相(分布相)各对应时间点的外推浓度值C,以对应时间点的实测浓度C减去外推浓度值C,即得残数浓度CR,CRCCAET。根据残数浓度求A和A。对残数浓度取对数,并对时间做图又得到一直线,根据该残数直线的斜率和截距(LGA)即可求出A和A。3隔室数的确定主要取决于给药途径;药物的吸收速度;采样点及采样周期的时间安排;血药浓度测定分析方法的灵敏度等因素。模型的判别采用以下判据综合判断。一般先以血药浓度的对数对时间作图作初步判断,如静脉注射给药后,LGCT图形为一直线,则可能是单室模型;如不呈直线,则可能属于多室模型。选择残差平方和SUM与权重残差平方和RE最小的模型。选择拟合度(R2)较大的模型。选择AIC判据较小的模型。F检验,若F计算值大于F界值,则说明模型2优于模型1。4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图分为三个时相吸收相,给药后药物浓度持续上升,达到峰值浓度,在这一阶段,药物吸收为主要过程;分布相,吸收至一定程度后,以药物从中央室向周边室的分布为主要过程,药物浓度下降较快;消除相,吸收过程基本完成,中央室与周边室的分布趋于平衡,体内过程以消除为主,药物浓度逐渐地衰减。六、计算题1解(1)已知该药物符合二室模型,A46MG/L,B06MG/L,A12H1,B005H1,因此H1033H112005018033074H1(2)当T5时,C46ET06EBT001104670478MG/L2解对血药浓度时间数据进行处理,求算外推浓度和残数浓度如下TH025051015204080120160CMG/L4332201411652812052LGC044700790284CMG/L1427135312181097987648CRMG/L28731847782303113002(1)求A,B,A,B。利用8H16H血药浓度数据,以血药浓度对数对时间回归得末端直线方程为LGC11770091T,根据斜率可求得B009123030210H1,根据截距可求得B1503MG/L。求曲线前相外推浓度C。将025H40H各时间点代入上述直线方程,求得外推浓度C如表中所示。求残数浓度CR。将025H40H各时间点的C减去相应的外推浓度C,即得残数浓度CR。利用025H20H残数血药浓度数据,以残数血药浓度对数对时间回归得残数直线方程为LGCR16710800T,根据斜率可求得A080023031842H1,根据截距可求得A4688MG/L。(2)求K12,K21,K10,VC。H1H118420209060506360810H1第十章多剂量给药一、名词解释1、稳态血药浓度2、平均稳态血药浓度3、坪幅4、达坪分数5、蓄积系数6、波动度二、单选题1、重复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关系式的推导前提是A单室模型B双室模型C静脉注射给药D等剂量,等间隔E血管内给药2、以下关于稳态血药浓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达到稳态后,血药浓度始终维持在一个恒定值B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稳态最大血药浓度和稳态最小血药浓度的算术平均值C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在数值上更接近稳态最小血药浓度D增加给药频率,稳态最大血药浓度和稳态最小血药浓度的差值减少E半衰期越长,稳态血药浓度越小三、多选题1、以下关于重复给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累计总是发生的B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取决于给药频率C静脉给药达到稳态时,一个给药间隔失去的药量等于静注维持剂量D口服给药达到稳态时,一个给药间隔失去的药量等于口服维持剂量E间歇静脉滴注给药时,每次滴注时血药浓度升高,停止滴注后血药浓度逐渐下降2、应用叠加法原理预测重复给药的前提是A一次给药能够得到比较完整的动力学参数B给药时间和剂量相同C每次剂量的动力学性质各自独立D符合线性药物动力学性质E每个给药间隔内药物吸收的速度与程度可以不同3、下列哪些参数可用于评价缓控释制剂的质量A血药波动程度B根据药时曲线求得的吸收半衰期C根据药时曲线求得的末端消除半衰期DAUCE给药剂量四、问答题1、多剂量静脉注射给药与血管外给药稳态最大血药浓度各有何特点为什么2、稳态血药浓度、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在临床给药方案设计中有何意义3、什么是达坪分数静脉注射给药达坪分数与血管外给药达坪分数求算公式有何不同为什么4、什么是蓄积系数静脉注射给药与血管外给药蓄积系数求算公式有何不同为什么5、叠加法预测多剂量给药血药浓度的原理何特点是什么6、多剂量静脉注射给药与血管外给药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求算公式有何不同为什么7、描述血药浓度波动程度的参数有哪些在评价缓控释制剂研究中有何意义8、什么是负荷剂量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与血管外给药负荷剂量求算有何不同9、已知氨苄青霉素胶囊剂F为05,吸收半衰期为025H,消除半衰期为12H,V为10L,若每隔6H口服给药500MG,试求多剂量给药从开始给药治疗38H的血药浓度(CN10269G/ML)10已知某药物T1/2为10H,V为05L/KG,临床安全有效治疗浓度为10MG/L20MG/L,某患者体重为60KG,先静脉注射给药使血药浓度达到10MG/L,再静脉滴注2H,使血药浓度升至20MG/L,求静脉注射给药剂量X0静脉滴注速度K0每次静脉滴注2H,要想使血药浓度维持在10MG/L20MG/L之间,静脉滴注间隔时间(X0300MG;K01814MG/H;12H)第十一章非线性药物动力学一、问答题1何为非线性药物动力学非线性药物动力学与线性药物动力学有何区别2写出非线性消除过程MICHAELISMENTEN方程,说明非线性消除速度随血药浓度的变化情况以及VM、KM的意义。3药物吸收、分布及消除中哪些过程应考虑“容量限制”、“可饱和”或“剂量依从性”因素4试分析非线性药物动力学半衰期、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总体清除率及稳态血药浓度与剂量的关系。二、计算题1某药物按非线性动力学消除,已知KM为50MG/L,VM为20MG/LH,表观分布容积V为20L/KG。(1)若静脉注射给药10MG/KG,试分析这种情况下该药物的消除动力学特征如何(2)上述情况下,消除掉50的药物,需要多长时间(即消除半衰期)(3)如果静脉注射给药剂量为100MG/KG,则该药物的消除动力学特征又如何2某药物消除的VM为10MOL/LH,当该药浓度的4MOL/L时,消除速度为5MOL/LH。试问该药的KM为多少当血药浓度降为1MOL/L时药物的消除速度为多大习题答案一、问答题1有些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体内消除过程,并不符合线性药物动力学的特征,其主要表现为一些药物动力学参数随剂量不同而改变,这种药物动力学特征称为非线性药物动力学(NONLINEARPHARMACOKINETICS)。线性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特征是血药浓度与体内药物量成正比。在线性药物动力学中,药物的生物半衰期、消除速度常数及清除率与剂量无关,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与剂量成正比关系,当剂量改变时,其相应的时间点上的血药浓度与剂量成正比的改变等。而非线性药物动力学则表现为血药浓度及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与剂量不成正比,药物动力学参数如生物半衰期、清除率等表现为剂量依赖性。2MICHAELISMENTEN方程,该式中,为药物在T时间的下降速率,表示消除速率的大小;为药物在体内消除过程中理论上的最大消除速率;为MICHAELIS常数,简称米曼常数,是指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度为的一半时的血药浓度,即当时,。非线性消除速度随血药浓度的变化情况(1)当CKM时,这种情况下,消除过程达到饱和,消除速度接近一恒定值,消除速度与血药浓度无关。(3)当血药浓度介于两种极端情况之间时,消除为混合的非线性过程。3一些药物表现为非线性动力学特征主要是由于药物吸收、分布及消除中涉及容量限制的可饱和体内过程,具体有主动吸收过程;可饱和的肠代谢过程;可饱和的肝首过代谢;可饱和的胃肠道分解;可饱和的血浆蛋白结合;可饱和的组织结合;可饱和的出入组织转运;肾小管的主动分泌和主动重吸收;胆汁分泌;肠肝循环;酶诱导;可饱和的肝代谢过程等。4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生物半衰期为,半衰期随血药浓度或给药剂量的不同而变化。当CKM,即血药浓度较高时,表明生物半衰期随血药浓度或剂量的增加而延长。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为,表明AUC与剂量不成正比关系。当X0/2VKM,即剂量较大时,则,表明AUC与剂量的平方成正比,此时,剂量的少量增加,会引起AUC较大的增加。总体清除率,可以看出总体消除率随血药浓度的增高而变慢。当CKM,即血药浓度较高时,总体清除率与血药浓度与反比,血药浓度增大一倍,而总体清除率减少至原来的一半。稳态血药浓度,当增加剂量时,稳态血药浓度的升高幅度高于正比例的增加程度。二、计算题1解已知该药物按非线性动力学消除,KM50MG/L,VM20MG/LH,表观分布容积V20L/KG。(1)静脉注射给药10MG/KG,则C0X0/V10/2005MG/L,此时COKM,因此,消除速度,相当于线性一级动力学消除过程,消除速度常数KVM/KM20/5004H1(2)上述情况下,消除掉50的药物所需的时间即消除半衰期为T1/20693/K0693/04173H。(3)当静脉注射给药剂量为100MG/KG时,C0X0/V100/205(MG/L),则该药物的消除动力学为非线性特征,符合MICHAELISMENTEN方程,消除速度为。2解已知该药物的VM10MOL/LH,当C4MOL/L时,消除速度为5MOL/LH。(1)根据MICHAELISMENTEN方程有,解此式,得KM4MOL/L。(2)当血药浓度降为1MOL/L时,药物的消除速度MOL/LH。第十三章临床给药方案设计与治疗药物监测1何谓药物治疗指数2治疗药物监测的目的是什么哪些情况下需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3已知某药物为40G/ML,F为0375,CL为875ML/H,为6H,求给药剂量X0(56MG)4已知某药物T1/2为7H,V为18L/KG,患者体重为70KG,静脉注射给药剂量为300MG,要使530G/ML,29G/ML,求给药周期(6H)5已知某药物KA为10H1,K为01H1,V为10L,为22G/ML,F为08,为8H。求X0(303MG)6已知某药物KA为08H1,K为007H1,若每天口服给药4次,求服药1天或2天时,达坪分数是多少(7958;9619)7已知某药物KA为07H1,K为008H1,若每天口服给药3次,每次剂量为025G,求蓄积系数与负荷剂量(2213;053G)8已知杜布霉素T1/2为215H,V为176L,临床治疗烧伤病人在05H静脉滴注80MG,欲使维持在8G/ML,为14G/ML求最佳给药周期与最佳滴注速度(6H,260MG/H)9已知某抗生素T1/2为37H,为3MG/L,V为18L/KG,若患者体重为60KG,每8H静脉注射给药1次,求维持剂量负荷剂量(1626MG,2094MG,134MG/L,696MG/L)第十三章临床给药方案设计与治疗药物监测名词解释1、负荷剂量2、药物治疗指数3、抗菌药后效应4、治疗药物监测单选题1、对于肾功能衰退患者,用药时主要考虑A药物经肾脏的转运B药物在肝脏的代谢C药物在胃肠的吸收D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E个体差异2、新生儿的药物半衰期延长是因为A酶系统发育不完全B蛋白结合率较高C微粒体酶的诱导作用D药物吸收完全E通常药物以静脉注射给药3、药物的作用强度主要取决于A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B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C药物排泄的速率D药物在靶器官的浓度E以上都对4、当可被肝药酶代谢的药物与酶抑制剂合用时比单独应用的效应A无效B减弱C不变D增强E相反5、应用双香豆素治疗血栓时合用苯巴比妥,使凝血酶原时间比未加苯巴比妥时缩短,这是因为A苯巴比妥抑制凝血酶B患者对双香豆素产生了耐药性C苯巴比妥对抗双香豆素的作用D苯巴比妥抗血小板聚集E苯巴比妥诱导肝药酶使双香豆素代谢加速多选题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A有利于药物进一步吸收B有利于药物从肾脏排泄C加快药物发生作用D血浆蛋白量低者容易发生药物中毒E两种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易发生竞争置换现象2、在TDM对个体化用药方案进行调查时,需要考虑A清楚速率常数B血药浓度C最小有效浓度D最小中毒浓度E肝肾功能3、研究TDM的临床意义有A监督临床用药B确定患者是否按医嘱服药C研究治疗无效的原因D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变化E研究合并用药的影响第十四章药物动力学研究与应用一、问答题1、新药药物动力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2、新药临床前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3、新药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4、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取样时间点如何确定结束时间点确定有哪些要求5、用于药物动力学研究的生物样品测定方法有哪些评价指标6、什么是生物等效性什么是生物利用度7、生物利用度评价的常用药动学参数有哪些各有什么意义8、生物利用度试验设计的方法是什么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9、进行制剂生物等效性评价时,CMAX与AUC在统计分析前为什么要进行对数转换10、某药的静脉注射剂、口服溶液剂与片剂,经生物利用度研究,某受试者用三种制剂后得到的血药浓度数据如下表。请计算该受试者口服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消防百科题目及答案
- 测井车司机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 现在进行时题目及答案
- 曹县社工考试题型分布及答案
- 葡萄病虫害防法知识培训课件
- 2025采购合同承包方式
- 农村循环经济合作模式设计协议
- 新能源动力电池极片冲切模具研发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立项备案
- 物联概论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搅拌车租赁合同范本
- 小学音乐开学第一课教学课件
- 消毒供应中心医疗废物处理
- 学校食堂菜谱及定价方案
- 万象城商业年终总结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 个人开车与单位免责协议书经典版
- 劳动关系协调师竞赛技能竞赛考试题及答案
- 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设计-中华武术:五步拳 |人教版
- 八年级上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
- 《第2课 多样的数据》参考课件1
- 十年(2015-2024)高考真题数学分项汇编(全国)专题02 复数(教师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