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学术型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_第1页
2015年学术型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_第2页
2015年学术型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_第3页
2015年学术型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_第4页
2015年学术型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年学术型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初试自命题大纲目录海洋科学07071物理海洋学(070701)1801海洋科学导论1802数学物理方法1海洋化学(070702)2610大学化学2611物理化学4803有机化学6804仪器分析化学12805环境化学13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海洋学(070703)14612生物化学14613分子生物学18806普通生物学19807普通生态学20808普通遗传学21海洋药学(0707Z1)22610大学化学22612生物化学24803有机化学30809生理学36海岛开发与保护(0707Z2)37614概率论与数理统计37807普通生态学39810环境学40811管理学40船舶与海洋工程082442812船舶结构力学42813流体力学43814工程热力学44815电子技术基础46816机械设计基础48水产(0908)49捕捞学09080249817理论力学49渔业经济与管理0908Z150818西方经济学50819生态学与鱼类学概论52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0908Z253610大学化学53612生物化学55803有机化学60820微生物学661海洋科学0707物理海洋学(070701)801海洋科学导论一、考查目标海洋科学导论主要阐述海洋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为主,要求考生了解海陆分布形态,熟练掌握海水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变化,深入理解海水各种运动,了解海洋水团、海洋环境调查、海洋开发与环境保护等,并能够结合中国近海进行分析。二、试卷结构1、题型结构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或论述题,共计150分。2、内容结构海陆分布、海水物理、化学性质及温度、盐度、密度分布变化(40)、海水运动(40),中国近海区域海洋(20)三、考试内容和要求1、海陆分布形态海洋的划分、海洋地形包括海岸带、大陆边缘和大洋底的地貌形态。2、海水特性和水文要素的分布变化1)海水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海水的主要热学性质,海水盐度的定义,海水密度的表示方法,海冰的形成和性质,海洋声学与光学现象,海水中的溶解氧、PH值和营养盐。2)海洋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和变化海洋的热收支平衡方程、海洋温度的分布与变化,海洋的水量平衡方程、海水盐度的分布与变化,海洋密度的分布与变化。3、海水运动1)海洋环流海流的定义、表示法、成因、分类、所受的作用力,地转流和风海流的概念及特性,大洋表层和中国近海的环流。2)海洋中的波动现象波浪要素、表示法,小振幅重力波的特性,有限振幅波的特性,海洋内波的特性,开尔文波和罗斯贝波的特性,风浪和涌浪的特性,浅水区海浪的变化,中国近海的波浪。3)潮汐潮汐现象、潮汐要素、潮汐类型,潮汐产生的原因,潮汐静力理论,潮高和潮时的计算,潮汐动力理论,三种形态海区的潮汐和潮流,世界大洋近岸及中国近海的潮汐和潮流。4、中国近海区域海洋中国近海的自然环境概况,水文状况,水团与环流分布。802数学物理方法一、考查目标数学物理方法是物理海洋学方向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古典物理问题的数学方法,目的在于为后继专业课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和工具,巩固和深化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对学生应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初步训练。本课程的考查目标是1掌握复变函数、数学物理方程、特2殊函数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解题计算方法;2掌握把物理问题归结成数学问题的方法,以及对数学结果做出物理解释。本大纲适用于报考浙江海洋学院硕士研究生的考生。二、试卷结构1题型结构选择题(30分)、简答题(50分)、计算题(70分),共计150分。2内容结构复变函数论(50),数学物理方程(50)。三、考试内容和要求1复变函数论掌握(1)复数三种形式的转换。(2)复变函数的导数和解析等基本概念。(3)判断导数是否存在和函数是否解析的方法。(3)应用原函数法计算积分。(4)柯西公式计算积分。5解析函数展开成泰勒级数的方法。6环域中的解析函数展开成洛朗级数的方法。7留数定理和留数计算方法。8利用留数定理计算三类实变函数定积分。9周期函数的傅里叶级数形式和定义在有限区间上的函数的傅里叶展开。10非周期函数的傅里叶变换。11函数的性质及其傅里叶积,0L分的形式。理解(1单通区域和复通区域的柯西定理,并能用它们来计算复变函数的积分。(2幂级数收敛圆的性质。3孤立奇点的分类及其类型判断。了解解析函数与调和函数的关系,并能从已知调和函数或,求解析函数。UVIVU2数学物理方程掌握(1)齐次方程的分离变数法。(2)数学物理方程的傅里叶级数解法。(3)非齐次边界条件的处理方法。(4)根据题意正确写出常用的各类定解条件及定解问题。(5)勒让德多项式的性质及其母函数。6球坐标系下关于极轴对称的拉普拉斯方程的解法。7三类柱函数表示贝塞尔方程的通解形式8用格林函数表示泊松方程及其边界条件下的通解形式;9用电像法求解格林函数。理解(1)球函数方程。(2)勒让德方程的解。(3)轴对称球函数。4格林公式5格林函数解法。了解(1)数学物理方程的意义。(2)三类数学物理方程形式波动方程、输运方程和稳定场方程。(3)泊松方程的解法。4一般球函数的形式及其性质。四、推荐教材或参考书1数学物理方法(第三版),梁昆淼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2数学物理方法(第二版),胡嗣柱,倪光炯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海洋化学(070702)610大学化学一、考查目标大学化学是海洋化学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测定各组分的含量以及表征物质化学结构的一门学科。学生必须掌握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运用化学研究的方法与生命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及海洋科学融合,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内容包括溶液和胶体、化学反应的能量和方向、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物质结构简介、分析化学概论、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滴定法、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法、电位分析与电导分析、吸光光度分析法、分析化学中的重要分离方法、其它仪器分析简介等。3二、试卷结构1、题型结构选择题(40)、填空题(20)、简答题(50)、是非题(10)、计算题(30),共计150分。2、内容结构无机化学内容占40)、化学分析内容占(50)、仪器分析占(10)。三、考试内容和要求1、溶液和胶体理解稀溶液依数性,能应用稀溶液的依数性根据物质的粒子性大小定性判断有关物质的物理性质(溶液的凝固点下降、沸点上升,蒸气压下降等),能根据胶体吸附性质正确书写出胶团的结构及根据胶粒带电性判断胶体的凝沉值能力的大小。2、化学反应的能量和方向掌握MS、FH、MFG的概念及利用物质的MS、FH、MFG计算反应的MRRMRSH,;掌握盖斯定律意义及计算应用;能应用吉布斯函数变判断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3、化学反应的能量和方向掌握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及活化能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理解速率常数K的特点,掌握多重平衡的计算规则,利用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式计算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并判断在非标准状态下反应自发进行的方向,利用Q和K的关系判断反应自发进行的方向,掌握浓度、温度、压力对平衡常数及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4、物质结构简介了解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角度分布特征,掌握描述电子运动状态的四个量子数的取值范围和物理意义,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殊情况除外)规律,理解杂化轨道理论与分子空间构型的关系,了解晶体的种类及基本性质。利用化学键、分子间力、氢键和晶体类型说明物质的有关性质及递变规律。5、重要生命元素了解人体中重要的生命元素及主要化合物的性质。6、分析化学概论了解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掌握有效数字的计算,误差,偏差的计算,误差的来源及消除的方法。7、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酸碱质子理论的概念;影响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移动的主要因素;质子条件式;酸碱水溶液的酸度及有关离子浓度的近似计算。介质酸度对弱酸、弱碱存在形体的影响。缓冲溶液的原理、组成及PH值计算。酸碱滴定原理、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变色范围及指示剂的选择原则。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掌握弱酸弱碱能被准确滴定的条件,以及多元酸、碱能被准确滴定及分步滴定的条件。8、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滴定法溶度积概念,溶度积与溶解度的互相换算;溶度积规则的应用及有关计算。莫尔法、佛尔哈德法和法扬司法的原理、指示剂以及重要应用。9、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法配合物的组成、结构和系统命名;运用价键理论熟练地判断配合物的杂化类型和空间构型、磁性和稳定性;利用标准稳定常数进行配位平衡的有关计算;条件稳定常数的概念以及酸效应对稳定常数的影响;配位滴定原理及指示剂的选择;配位滴定的条件及应用。10、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法4原电池的组成、电池符号的书写和电极电位的基本原理,能应用标准电极电位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标准态下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次序和限度(计算平衡常数)。熟练运用能斯特方程计算非标准态下的电极电位(即浓度、酸度、沉淀和配合物的生成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熟练应用元素电位图判断歧化反应、反应产物、物质的氧化还原性及稳定性。条件电极电位的概念,氧化还原滴定的基本原理及化学计量点电位和突跃范围的计算。常用氧化还原剂的类型及指示终点的原理。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和碘量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11、电位分析与电导分析掌握电位分析法及其原理、氟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应用,溶液PH测定原理及其应用,熟悉电导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12、吸光光度分析法了解分子吸收光谱的形成;掌握无机、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光谱;熟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结构和使用;了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应用掌握有机化合物紫外可见光谱法定性定量分析原理。13、分析化学中的重要分离方法了解常用的经典分离和富集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了解现代分离方法的基本原理。14、其它仪器分析简介(为一般了解)1)、红外可见光谱了解红外光谱的形成;掌握有机物红外光谱的电子跃迁;熟悉红外光谱仪的结构和使用;了解红外光谱分析方法的应用。2)、原子发射光谱法了解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掌握原子能级与能级图;基本了解谱线的自吸与自蚀;了解原子发射光谱仪器(基本结构、主要部件和仪器的类型);掌握原子发射光谱的负性(元素的分析线与最后线,铁光谱比较法,标准试样光谱比较法、半定量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原子发射光谱的定量分析关系式,定量分析方法)。3)、原子吸收光谱了解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基态原子数和激发态原子数的关系;了解原子吸收光谱轮廓;了解谱线变宽主要原因和对分析的影响;熟悉仪器(光源;原子化器等);了解干扰及其消除方法;掌握原子吸收分析法;掌握灵敏度及检出限。掌握原子荧光法基本原理;熟悉仪器。4)、气相色谱法了解气相色谱仪以及气相色谱固定相;初步了解气相色谱检测器;掌握色谱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掌握定性分析及定量分析;掌握气相色谱流动相种类;掌握气相色谱检测器分类和应用范围;了解毛细管气相色谱法。5)高效液相色谱法了解高效液相色谱仪;初步掌握高效液相色谱的固定相和流动相;初步掌握液液分配色谱法、化学键色谱法、液固吸附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掌握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器种类和应用范围。611物理化学一、考查目标研究生入学考试是选拔性考试,应能测试出考生是否具备研究生入学的基本条件。物理化学是海洋化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与物理化学有关问题的能力。二、试卷结构51、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证明题、计算题、简答题,共计150分2、试卷题量以中等水平考生在规定时间内答完全部试题,优秀考生有一定的检查时间为度。3、试题水平识记(20)、理解(40)、应用(30)、综合(10)4、试题难度较易25、中等难度35、较难30、难10三、考试内容绪论物理化学的发展史、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物理量的表示及运算。(一)气体气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公式、速率分布、能量分布、碰撞频率与平均自由程;摩尔气体常数;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实际气体的范德华方程式;对比状态定律;压缩因子图。(二)热力学第一定律基本概念(系统与环境、强度性质与容量性质、状态、状态函数、状态方程、过程、途径、过程量、热、功、内能、焓、热容、反应进度、热效应、标准生热、标准燃烧热、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过程方向与限度等);卡诺循环与热机效率及计算;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文字表述与数学表达式、HESS定律与基尔霍夫定律。热化学计算;简单状态变化过程中Q、W、U、H的计算;相变过程中Q、W、U、H的计算;化学变化过程中Q、W、U、H的计算;简单状态变化过程中各热力学量的计算、相变过程中各热力学量的计算、化学变化过程中各热力学量的计算。节流膨胀和焦耳汤姆逊效应。(三)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卡诺定理、克劳修斯不等式、熵增加原理、热温商和熵的概念;熵变的计算;热力学第三定律;HELMHOLTZ自由能和GIBBS自由能(HELMHOLTZ函数和GIBBS函数)的概念和计算;热力学基本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热力学函数间的关系;克拉佩龙方程、克克方程。(四)多组分系统及其在溶液中的应用偏摩尔量与集合公式、GIBBSDUHEM公式、化学势、化学势与温度和压力的关系;理想气体和理想稀溶液中组分的化学势;实际气体中和实际溶液中组分的化学势,气体的逸度、逸度因子;RAOULT定律和HENRY定律;稀溶液的依数性及计算;理想液态混合物的定义和性质;化学势的应用。(五)相平衡独立组分数、相数、自由度、相点、物系点、结线、液相线、气相线、固相线、杠杆规则、蒸馏和精馏的基本原理、相图分析、单组分体系的PT图、二元相图的绘制及其应用、双液体系的TX图及PX图、二元凝聚体系TX图、克拉贝龙方程、克拉贝龙克劳修斯方程、三元体系相图(部分互溶的三液体系统、二盐一水体系)。六化学平衡化学反应的RGM和RGM;化学平衡的热力学条件;各种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及它们间的关系;化学反应等温方程;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范特霍夫公式;各种因素对反应方向及平衡产率的影响;平衡常数与平衡组成等的计算。七统计热力学基础定位、非定位粒子系统、独立、相依粒子系统、统计热力学的基本假定、系统的微观状态数、最概然分布、热、功、内能和熵的统计意义、玻尔兹曼分布律、粒子配分函数与热力学函数的关系、配分函数的分离、二能级粒子数比值的计算、各运动形式对热力学量贡献的计算、热力学函6数U、S、F与粒子配分函数Q的关系、平动、转动、振动配分函数的计算、用配分函数计算RGM和反应的平衡常数。八电解质溶液原电池、电解池、FARADAY电解定律及其应用;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离子淌度、离子迁移数、离子摩尔电导率、电解质活度、离子平均活度、平均质量摩尔浓度、平均活度因子及其求算;离子强度;浓度、温度对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的影响;电导的测定方法与有关计算、离子独立移动定律、用DEBYEHUCKEL公式计算R及其离子强度对溶解度影响的计算。电导测定的应用;DEBYEHCKELONSAGER电导理论。九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及其应用根据电池符号书写电极、电池反应;根据化学反应设计电池;电极电势计算;电池电动势的计算;可逆与不可逆电池;可逆电极分类;可逆电池热力学;电动势及其测定原理;能斯特方程;应用电化学方法测定、计算热力函数和计算平衡常数;电动势测定的其它应用如PH测定、活度因子测定、难溶盐溶度积测定等;浓差电池,液接电势。(十)化学动力学基础(一、二)化学反应速率及速率方程;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几种典型的复杂反应;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阿累尼乌斯方程;活化能概念,链反应,光化学反应,催化反应;反应速率的实验测定和计算方法,反应级数和活化能的实验测定,温度对总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反应级数的实验测定,由反应机理推导速率方程(稳定态假设、平衡态假设),典型复杂反应动力学计算,具有简单级数反应的动力学计算,气相反应简单碰撞理论要点及基本公式。十一表面物理化学比表面、比表面吉布斯自由能、表面张力;吸附作用;表面活性剂(分类、性质);乳化、乳状液、加溶、起泡、去污、润湿、铺展、接触角、毛细现象;吉布斯吸附等温式;弯曲液面下附加压力及YOUNGLAPLACE公式;朗格缪尔吸附理论;BET多分子层吸附理论;弗兰德里希吸附等温式;BET多层吸附公式;表面热力学有关计算;GIBBS吸附等温式的有关计算;KELVIN公式的有关计算;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的异同;表面催化反应。十二胶体分散系统和大分子溶液分散相、分散介质、溶胶的制备与净化;溶胶的基本特征与胶团结构;布朗运动、扩散、沉降、丁达尔现象、光的散射、电泳、电渗、电动现象;双电层理论;凝胶、胶团结构的双电层理论;胶体稳定性理论;胶体聚沉规律;大分子溶液的唐南平衡。考试教材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侯文华编著,物理化学上下册(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803有机化学一、考查目标“有机化学”是综合性大学化学系基础课之一,也是药物化学、生物化学、材料化学,高分子化学、化学工程、农业化学等学科的基础。“有机化学”也是海洋生物医药的专业基础课。本大纲适用于报考浙江海洋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二、试卷结构1、题型结构选择题(单选)(30)、完成反应方程式(40)、化学结构区别(30)、合成题(50)共计150分。2、内容结构内容涵盖该教材的第一至十七章。要求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掌握有机化合物基本类型的结构、性能、合成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和理论,掌握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基础知7识50(含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反应)、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有机原理与实践100(含机理、推断结构、实验)。三、推荐书目主考书目陆军主编有机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11)。参考书目邢其亦主编,大学有机化学基础(第二版)上、下册,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上海(2006)。四、考试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1掌握共价理论与分子轨道理论2有机酸碱理论第二章烷烃一、链烷烃1烷烃的同系列与同分异构2烷烃的命名、各类烃基、伯、仲、叔、季碳与伯、仲、叔、氢3烷烃的构型、碳原子的SP3杂化、键的特点4烷烃的物理性质5烷烃的化学性质6烷烃的卤代、反应活性(溴代的选择性最高)7自由基机理与自由基的结构与稳定性8烷烃的构象二、环烷烃1环烷烃的命名2环烷烃的反应3一般环烃的构象4环己烷及其衍生物的立体构象第三章烯烃1烯烃的结构、碳原子的SP2杂化、键的特点2烯烃的顺反异构(Z)、(E)3烯烃的命名(包Z、E构型的命名)4烯烃的亲电加成(1)对HX;HOX;H2SO4;X2的加成;烯的硼氢化反应;加成产物的用途(2)不对称烯加成中的马氏规则与反马氏规则5烯烃的其它化学性质(1)烯烃的氢化(2)烯烃的氧化KMNO4氧化;过氧酸氧化及氧化后产物在酸性条件下水解;O3氧化后还原水解;上述氧化反应的用途。(3)烯与碳卡宾成环反应;(4)氢的卤代(具有氢的烯的高温条件下的卤代及般选用NBS溴代)(5)聚合反应6烯的亲电加成反应机理(1)亲电加成反应机理(2)烯亲电加成的活性与碳正离子的稳定性(3)马氏规则的解释(4)加成中的重排7过氧化物条件下的反马氏加成规则的解释8烯烃的制备(1)醇脱水(2)卤代烃脱卤化氢8(3)邻二卤代烃脱卤素第四章炔烃和二烯烃1二烯烯的分类与命名2共轭二烯的主要反应1、4加成;DIELSALDER反应3共轭二烯的制备4炔烃的命名5炔烃的结构、乙炔的结构、碳原子的SP杂化、炔的酸性6炔的主要化学反应(1)炔化钠与卤代烃反应;(2)炔化钠与环氧烷加成;(3)亲电加成比烯慢;(4)炔能发生亲核加成反应;(5)炔聚合成二烯烃;(6)炔还原成顺式烯与反式烯;(7)与二烯的DIELSALDER反应7炔的制备第五章立体化学基础一、对映异构现象与分子结构的关系1基本概念偏振光、旋光性、旋光度、比旋光度、手性、手性碳、对映体、非对映体、外消旋体、内消旋体2对称面、对称中心、对称轴3手性分子的判断二、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1含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对映体的写法立体式、费歇尔投影式、纽曼投影式2含两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3相对构型与绝对构型D、L标记法4对映异构体构型的命名R、S命名法第六章芳香烃一、单环芳烃1用分子轨道理论解释苯的分子结构2苯及其衍生物的命名3苯的亲电取代反应(1)卤代;(2)硝化;(3)磺化;(4)烷基化与酰基化4苯衍生物的侧链上的反应(1)侧链上的卤代;(2)侧链上的氧化5苯的亲电取代的反应机理(主要是卤代、烷基化、酰化反应的机理)6苯环亲电取代的定位规律(1)第一类(邻、对位定位基);第二类(间位定位基);(2)定位规律的解释;(3)定位规律的应用。7苯环亲电取代反应的活性二、多环芳烃1萘蒽菲的结构2萘的主要化学反应三、非苯芳烃1休克尔规律2芳香性化合物的判断第七章卤代烃一、卤代烃的分类与命名9二、卤代烃的制法1由烯烃制备烯的卤代,烯与HX、X2的加成2由芳烃制备芳烃卤代3由醇制备醇与HX、PCL3、SOCL2制备三、卤代烃的主要化学反应1亲核取代2消去反应3与金属的反应四、亲核取代反应历程1SN1、SN2反应的机理与特点2SN1、SN2反应的立体化学3影响亲核取代反应的因素(1)烃基的结构(如比较不同结构卤代烃进行SN1或SN2反应的活性)(2)离去基(3)亲核试剂的亲核性强弱4邻基参与反应(1)邻基参与反应的机理(2)邻基参与反应的特点第八章醇、酚和醚一、醇1醇的分类与命名2醇的制法(1)由烯制备时,一般的水化符合马氏规则的醇,硼氢化反应后水解为反马氏规则的醇2醛酮还原成醇3用格氏试剂与环氧乙烷制伯醇,3醇的物理性质(沸点、溶解度、氢键的影响)4醇的化学性质(1)醇的酸性与活泼金属的反应2酯化反应(3)转变成卤代烃的反应(4)脱水反应二、酚1酚的命名2酚的制备氯苯水解、异丙苯氧化、重氮盐水解3酚的化学性质(1)酚的酸性(2)酚醚的生成(一般是酚钠与卤代烃而不是氯苯与醇钠)(3)与FECL3的显色(4)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卤代、磺化、硝化三、醚1醚的命名2醚的制法(威廉逊合成法,醇钠与卤代烃合成醚,小分子为卤代烃,大的为醇钠)3醚的化学反应4环醚(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的反应)101在结构不对称的环氧化合物中,酸催化开环时,亲核试剂总是进攻在取代基较多的碳上。2对于不对称的环氧化合物的开环反应,碱基或亲核试剂总是进攻在取代基较少的碳上。四、消去反应1消去反应的三种机理(E1,E2,E1CB)2消去反应的方向1醇(酸性条件下消去)首先遵循共轭规律2一般遵循SAYTZEFF规律3醇酸性消去中的重排4特殊条件下的碱性消去5卤代烃碱性条件下消去6空间位阻大的碱7酯、季铵碱的热消去遵循HOFFMANN规律3消去反应的立体化学4消去反应与取代反应的竞争第九章醛和酮一、醛、酮结构,分类和命名1、醛酮的结构2、醛酮的命名3、羰基的活性二、醛、酮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三、醛酮的来源和制法四、醛酮的化学性质1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2醛酮的氧化还原反应(选择性的氧化还原试剂)3醛酮中氢的酸性及有关反应五、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机理1一般的亲核加成机理2羟醛缩合反应机理六、不饱和醛酮的化学性质第十章羧酸和取代羧酸一、羧酸1羧酸的分类与命名2酰卤、酸酐、酯、酰胺的制法3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化学反应(1)水解(2)醇解(3)氨解(4)羧酸酯的还原(5)酰胺的霍夫曼降级(6)酯与格氏试剂的加成4缩合反应(1)酯与酯缩合(2)醛酮与酯的缩合(3)醛酮与其它含活泼的氢的化合物的缩合11第十二章碳负离子的反应1乙酰乙酸乙酯与丙二酸酯(1)乙酰乙酸乙酯与丙二酸酯的合成(2)乙酰乙酸乙酯在合成中的应用第十三章有机含氮化合物一、硝基化合物1脂肪族硝基化合物氢的酸性2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还原反应二、胺1胺的分类与命名2胺的制法(1)硝基化合物腈、酰胺等的还原(2)伯胺的特殊制法盖布瑞尔合成法、酰胺霍夫曼降级3胺的化学反应(1)胺的碱性(2)烃化反应及酰化反应(3)芳胺的重氮化(4)霍夫曼彻底甲基化反应与季胺碱的热消去(用于反应和推结构)三、重氮与偶氮化合物1重氮盐的化学反应(1)去氮反应重氮基被取代(在合成中的应用)(2)保留氮的反应(偶联反应)2、偶氮染料四、分子重排1碳正离子重排2氮原子的亲核重排(1)霍夫曼重排(重排的特点与产物)(2)贝克曼重排(重排的特点与产物)3二苯羟乙酸重排第十四章杂环化合物一、杂环化合物的分类与命名二、五元杂环化合物1五元杂环化合物的结构2五元杂环化合物的反应,其中主要是糠醛与吡咯的反应二、六元杂环化合物1吡啶的结构2吡啶的主要化学反应(亲电与亲核)3喹啉的主要化学反应与制备三,杂环化合物的芳香性与碱性第十五章糖类、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和核酸一、糖类化合物1单糖(1)单糖的结构构型、环状结构与构象(2)单糖的主要化学反应122双糖与多糖二、脂类化合物1油脂的组成与主要的化学反应2常见的脂肪酸三、氨基酸、蛋白质、核酸1氨基酸(1)氨基酸的结构(2)氨基酸的化学反应(3)氨基酸的合成2多肽的合成与端基分析3蛋白质的结构与性质4核酸的组成第七八章周环反应一、前线轨道理论二、电环化反应14N电子体系24N2电子体系三、环加成1(42)环加成21,3偶极加成四、迁移13,3迁移2克莱森重排与科普重排第十八有机化学实验是有机化学考试所要求的一部份内容要求掌握1基本的实验操作与实验技术,如加热与冷却、干燥与干燥器、搅拌与搅拌器、熔点的测定、蒸馏、减压蒸馏、萃取、重结晶2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如溴乙烷的制备、2甲基2丁醇的制备、乙醚的制备、肉桂酸的制备、乙酸乙酯的制备、乙酰乙酸乙酯的制备中所需仪器、实验方法、注意事项。804仪器分析化学一、考查目标仪器分析是以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采用特殊仪器对物质进行分析测定。它是一门多种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边缘学科,也是化学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任务是对样品组成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以及一般化学难以胜任的特殊分析,如物相分析、微区分析、表面分析、价态分析等。仪器分析主要包括电化学分析、光学分析、和色谱分析技术。二、试卷结构1、题型结构选择题(40150)、填空题(20150)、简答题(60150),计算题(30150),共计150分。2、内容结构光学分析法80/150)、色谱法(55/150)、质谱及其他分析方法(15/150)。三、考试内容和要求1、光学分析法131)光学分析导论电磁辐射基本特性。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无机、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光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结构和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应用。3)红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的形成;有机物红外光谱的电子跃迁;红外光谱仪的结构和使用;红外光谱分析方法的应用。4)核磁共振谱核磁共振谱原理;核磁共振仪结构;化学位移和NMR谱(基本构成);自旋偶合和自旋裂分;图谱解析5)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谱线的自吸与自蚀;原子发射光谱仪器(基本结构、主要部件和仪器的类型);原子发射光谱的负性;元素的分析线与最后线,铁光谱比较法,标准试样光谱比较法、半定量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原子发射光谱的定量分析关系式,定量分析方法、标准加入法)。6)原子吸收光谱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基态原子数和激发态原子数的关系;原子吸收光谱轮廓;谱线变宽主要原因和对分析的影响;干扰及其消除方法;掌握原子吸收分析法;灵敏度及检出限。原子荧光法基本原理。2、色谱法1)色谱法导论色谱法的分类;色谱流出曲线及有关术语;色谱法基本原理;分离度;基本色谱分离方程式。2)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仪以及气相色谱固定相;气相色谱检测器;色谱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定性分析及定量分析;气相色谱流动相种类;气相色谱检测器分类和应用范围;毛细管气相色谱法。3)高效液相色谱法掌握高效液相色谱的固定相和流动相;掌握液液分配色谱法、化学键色谱法、液固吸附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器种类和应用范围。2、其他分析方法核磁共振和联用仪器的分析方法及其应用;质谱分析原理;电化学分析原理(电位分析、伏安分析法、极谱法)。805环境化学一、考查目标1基本概念要清晰。对相关概念要求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切忌死记硬背。2对环境化学知识要会综合运用。重点能用所学知识分析常见的环境现象,指出该现象的特点和可能的危害,现象产生的可能机理,据此设想处理该类环境问题方式方法,以便检验考生能否灵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3要熟悉常见污染物的监测原理和方法,以便在回答简答题或分析题时言之有物、针对性强。二、试卷结构1、题型结构名词解释(20)、填空题(10)、选择题(10)、简答题(30)、计算题(10)、综合题(20),共计150分。142、内容结构绪论(5)、大气环境化学20)、水环境化学(20)、土壤环境化学(20)、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15)、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15)、受污染环境的修复(5),注意实际出题过程上述内容百分比会稍有出入。三、考试内容和要求考试内容1、掌握环境、污染物、污染源、环境效应、环境容量、环境问题、迁移、转化等基本概念;熟悉环境问题的认识过程。2、掌握环境化学课程的主要内容,了解重要元素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掌握重要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3、掌握大气的层温结、辐射逆温层、气块的绝热过程和干绝热递减率、大气稳定度等概念及应用。4、了解大气中的主要的污染物;掌握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主要因素。5、了解大气中重要自由基的来源,掌握光化学烟雾、硫酸烟雾的形成机理和区别。6、掌握酸雨的概念、酸雨形成的机理和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掌握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概念、臭氧层的形成与耗损。7、掌握TSP、PM10、P25相关的概念,会辩识大气中颗粒物的来源。8、了解天然水的基本特征、水中污染物的分布和存在形式。9、掌握颗粒物与水之间的迁移、水中颗粒物的聚集、溶解和沉淀、氧化还原、酸合作用。10、掌握分配作用、挥发作用、水解作用、光解作用、生物降解作用相关概念和应用。11、了解土壤的组成、土壤的粒级分组与质地分组,掌握土壤吸附性、土壤的酸碱性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土壤的氧化还原性及影响因素。12、掌握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以及影响该迁移的影响因素;了解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的几种机制。了解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规律及影响因素。13、了解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掌握污染物持在机体内的转运(吸收、分布、排泄、蓄积)14、掌握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生物浓缩因子等相关概念15、了解生物转化中的酶及其重要辅酶的功能;掌握耗氧有机污染物质的微生物降解、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类型、重金属元素的微生物转化;掌握糖类、蛋白质、脂肪的主要代谢途径。16、掌握毒物的联合作用、TCA循环。17、了解典型污染物的来源、用途和基本性质,掌握典型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基本转化、归趋规律与效应。掌握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在各圈层间运动规律。18、掌握优先控制污染物、POPS、环境激素的概念。19、重点掌握污染物在大气圈中迁移、转化规律。20、重点掌握污染物在水圈中迁移、转化规律。21、重点掌握污染物在土壤圈中迁移、转化规律。22、掌握常见的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实质。23、掌握环境修复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技术。24、计算题重点掌握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相关的计算。25、掌握常见污染物分析监测原理、方法,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验设计。考试要求考生应全面系统地了解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特点与发展动向;熟练掌握大气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天然水的基本特征及污染物的存在形态、水中无机及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土壤的组成与性质、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充分理解污染物在机体内的转运、污染物质的15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与毒性;了解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化、归趋与效应。同时具有应用环境化学的基本理论去解决一些较复杂的环境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性思维和潜力,并且对环境化学的热点领域研究的最新发展有一定了解。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海洋学(070703)612生物化学一、考查目标“生物化学”是海洋生物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生物化学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为所招收与生物学有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实施的具有选拔功能的水平考试。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各类生化物质的结构、性质、功能及其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的基本途径和调控方法;理解基因表达、调控和基因工程的基本理论;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二、试卷结构1、题型结构名词解释(50)、简答题(50)、论述题(50),共计150分。2、内容结构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50)、新陈代谢(50)、遗传信息的储存与流动(50)。三、考试内容和要求1蛋白质化学考试内容蛋白质的化学组成,20种氨基酸的简写符号氨基酸的理化性质及化学反应蛋白质分子的结构(一级、二级、高级结构的概念及形式)蛋白质一级结构测定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分离纯化和纯度鉴定的方法蛋白质的变性作用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考试要求了解氨基酸、肽的分类掌握氨基酸与蛋白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测定方法(建议了解即可)理解氨基酸的通式与结构理解蛋白质二级和三级结构的类型及特点,四级结构及亚基的概念掌握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2核酸化学考试内容核酸的基本化学组成及分类核苷酸的结构DNA和RNA一级结构、二级结构和DNA的三级结构RNA的分类及各类RNA的生物学功能核酸的主要理化特性核酸的研究方法考试要求16了解核苷酸组成、结构、结构单位及核苷酸的性质了解DNA、RNA的组成、结构、及性质了解PCR的概念、原理和试验流程3糖类结构与功能考试内容糖的主要分类及其各自的代表糖聚合物及它们的生物学功能糖链和糖蛋白的生物活性考试要求掌握糖的概念及其分类了解糖类的元素组成、化学本质及生物学作用掌握单糖、二糖、寡糖和多糖的结构和性质4脂质与生物膜考试内容生物体内脂质的分类甘油脂、磷脂以及脂肪酸特性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流体镶嵌模型”的要点考试要求了解脂质的类别、功能熟悉重要脂肪酸、重要磷脂的结构了解甘油脂、磷脂的通式以及脂肪酸的特性5酶学考试内容酶的国际分类和命名酶的作用特点酶的作用机理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酶的提纯与活力鉴定的基本方法抗体酶、核酶和固定化酶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考试要求了解酶的概念掌握酶活性调节的因素、酶的作用机制了解酶的分离提纯基本方法熟悉酶的国际分类(第一、二级分类)掌握酶活力概念、米氏方程以及酶活力的测定方法了解抗体酶、核酶及固定化酶的基本概念6新陈代谢和生物能学考试内容新陈代谢的概念、类型及其特点ATP与高能磷酸化合物ATP的生物学功能电子传递过程与ATP的生成呼吸链的组分、呼吸链中传递体的排列顺序考试要求17掌握新陈代谢的概念、类型及其特点了解高能磷酸化合物的概念和种类了解ATP的生物学功能了解呼吸链的组分、呼吸链中传递体的排列顺序掌握氧化磷酸化偶联机制7糖的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考试内容糖的代谢途径和有关的酶糖的无氧分解、有氧氧化的概念、部位和过程糖异生作用的概念、场所、原料及主要途径糖原合成作用三羧酸循环的反应过程及催化反应的关键酶考试要求了解糖的各种代谢途径和酶的作用理解糖的无氧分解、有氧氧化的概念、部位和过程了解糖原合成作用掌握三羧酸循环的途径及其限速酶调控位点掌握磷酸戊糖途径的反应过程8脂类的代谢与合成考试内容脂肪酸的氧化过程及其能量的计算酮体的生成和利用血脂及血浆脂蛋白考试要求掌握脂肪酸氧化过程及能量生成的计算掌握脂肪的合成代谢9核酸的代谢考试内容嘌呤、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途径外源核酸的消化和吸收考试要求了解外源核酸的消化和吸收理解碱基的分解代谢了解核苷酸的分解和合成途径掌握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10DNA,RNA和遗传密码考试内容DNA复制的一般规律参与DNA复制的酶类与蛋白质因子的种类和作用(重点是原核生物的DNA聚合酶)DNA复制的基本过程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DNA复制的比较转录的基本概念;参与转录的酶及有关因子原核生物的转录过程RNA转录后加工的意义18MRNA、TRNA、RRNA的转录后加工逆转录的过程考试要求掌握DNA复制的特点理解DNA的复制和DNA损伤的修复基本过程掌握参与DNA复制的酶与蛋白质因子的性质和种类掌握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DNA复制的异同点掌握DNA的损伤与修复的机理全面了解RNA转录与复制的机制掌握转录的一般规律掌握RNA聚合酶的作用机理理解原核生物的转录过程掌握启动子的作用机理了解真核生物的转录过程理解RNA转录后加工过程及其意义掌握逆转录的过程11蛋白质的合成和转运考试内容MRNA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作用、密码子的概念与特点TRNA、核糖体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作用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过程翻译后的加工过程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区别蛋白质合成的抑制剂考试要求了解蛋白质生物合成掌握翻译的步骤掌握翻译后加工过程了解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区别理解蛋白质合成抑制因子的作用12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考试内容基因工程的简介DNA克隆的基本原理基因的分离、合成和测序克隆基因的表达基因的功能研究RNA和DNA的测序方法及其过程蛋白质工程考试要求了解基因工程操作的一般步骤,掌握各种水平上的基因表达调控理解研究基因功能的常用方法和原理掌握RNA和DNA的测序方法及其过程19了解蛋白质工程的进展推荐书目生物化学教程(2008年6月第一版),王镜岩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613分子生物学一、考查目标“分子生物学”是海洋生物专业的基础课,它主要学习核酸、蛋白质等的大分子复合物结构、生物大分子的功能、细胞内生物大分子功能的调控、中心法则、有关生物大分子的实验操作,使学生从更高层次认识与理解分子生物学的原理、现象与事实。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课程和开展科学研究打下扎实的分子生物学知识基础。二、试卷结构1、题型结构选择题(单选,20)、名词解释(40)、简答题(50)、论述题(40),共计150分。2、内容结构核酸、蛋白质等的大分子复合物结构(40)、生物大分子的功能(50)、细胞内生物大分子功能的协调及有关生物大分子的实验操作(60)。三、考试内容和要求1、核酸、蛋白质等的大分子复合物结构核酸、蛋白质分子的结构特征、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复合体聚合物的结构染色体与DNA的基本概念,DNA的结构DNA的复制,原核和真核生物DNA的复制特点,DNA转录和翻译等基因表达过程、DNA突变、DNA修复,DNA转座2、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启动子与转录起始,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MRNA的特征比较,终止与抗终止,内含子的剪接、编辑与化学修饰RNA的剪接、RNA编辑。遗传密码;TRNA起始TRNA和延伸TRNA、同工TRNA、校正TRNA核糖体;蛋白质合成的生物学机制;蛋白质运转机制。3、细胞内生物大分子功能的调控及有关生物大分子的实验操作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原核生物种的转录后调控,真核基因转录调控DNA操作技术和基因克隆,基因的分子与鉴定,比较基因组学及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推荐书目1、朱玉贤,李毅,郑晓峰编著,现代分子生物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06普通生物学一、考查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细胞的结构及分子组成,掌握生物界代谢、生长、发育、遗传、进化及对环境适应等生命现象的普遍规律;了解各种生命现象之间的联系;了解生命科学的完整性。二、试卷结构1、题型结构名词解释约30分左右,占20,单项选择题约30分左右,占20,问答题约90分左右,占60,共计150分。2、内容结构细胞和生物大分子内容约占20,动物的形态与功能约占30,植物的形态与功能约占20,遗传与变异约占10,生物进化约占5,生物多样性的进化约占10,生态学与动物行为20约占5。三、考试内容和要求1、细胞和生物大分子1)掌握生命的重要属性,了解生物学的分科。2)掌握生命的化学基础。3)掌握细胞结构,掌握细胞膜的结构及物质组成;了解物质的穿膜运动类型,了解细胞连结的类型。4)掌握细胞呼吸的概念,了解酶的本质,了解细胞呼吸的过程、光合作用过程及各种物质代谢的相互关系。5)了解有丝分裂过程,了解染色体的一般形态,了解细胞周期的控制机制。2、动物的形态与功能1)掌握高等动物的结构与功能。2)掌握动物摄取营养的方式。3)掌握血液的结构与功能。4)掌握人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5)掌握内稳态的概念及对生物体的意义,了解动物是如何协调各组织系统以达到内稳态的。6)掌握免疫的特点及机制,了解几种免疫系统疾病。7)掌握化学调节的性质。8)掌握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了解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了解神经系统的进化及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的特点。9)了解感受器和效应器种类10)了解动物是如何运动的。11)掌握生物繁殖方式,了解高等植物、动物、人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了解变态的概念,了解生物发育的机制。3、植物的形态与功能1)掌握植物的形态与功能,掌握植物生长和生殖过程。2)掌握植物对养分吸收和运输的过程及机理。3)掌握外界因素对植物代谢、生长、发育的影响。4)了解植物激素的种类、作用4、遗传与变异掌握遗传的基本规律,了解染色体的遗传学说,了解基因的本质,了解基因工程的技术过程,了解人类基因组研究的进展及意义。5、生物进化掌握物种的概念,了解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了解适应及进化的形式,了解进化理论的发展。6、生物多样性的进化掌握生命起源的几个假说,掌握动物进化的过程,了解生物多样性进化理论,了解人类的起源和进化。7、生态学与动物行为了解生物学对环境因素的耐受性和限制因素,了解群落的概念及有关问题,了解人和环境的关系,掌握种群的概念和特征、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了解动物的本能行为、学习行为、防御行为和生殖行为。21807普通生态学一、考查目标“普通生态学”是生物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以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目的,其内容主要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考生应了解生态学基础知识,掌握生态学基本研究方法,利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分析资源、人口和环境等社会问题。二、试卷结构1、题型结构填空题(20)、名词解释(20)、简答题(32)、论述题(28),共计150分。2、内容结构绪论(4)、生物与环境(10)、种群生态学(28)、群落生态学(22)、生态系统(20)、应用生态学(16)。三、考试内容和要求1、绪论生态学的概念和内容;生态学的学科特点;生态学与其它分支学科的关系;生态学的发展简史。2、生物与环境环境与生态因子;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生物与光的关系;生物与温度的关系;生物与水的关系;生物与土壤的关系。3、种群生态学种群的概念;种群的时空结构;种群的数量增长与动态变化;种内竞争与密度调节;种间的相互作用;种群的进化与选择;种群对环境的适应。4、群落生态学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基本特征;群落种类组成和数量特征,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种间关联;群落结构特征;干扰与群落动态;空间异质性与群落结构;群落动态变化;群落分类与排序;主要生物群落类型与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