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课程郭晓奎_第1页
整合课程郭晓奎_第2页
整合课程郭晓奎_第3页
整合课程郭晓奎_第4页
整合课程郭晓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标题,落款,器官系统整合课程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郭晓奎二一四年七月,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家赫尔巴特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提出 “关于注意和整合作用的见解”赫尔巴特的弟子齐勒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以历史、文学和宗教为中心的“学科整合法”,开创了整合课程的历程,整合课程的萌芽,早在20世纪初期,杜威和基尔帕特里克就主张整合课程,约翰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基尔帕特里克(William Heard Kilpatrick, 1871-1965)美国教育家、哲学家、杜威的学生,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的信从者。,整合课程的主张,针对学科课程存在的知识单一、片面和相互割裂的问题,从课程内容和资源、组织实施等方面,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科课程内容融为整体,实现学科知识融通,提升综合应用能力的一种课程模式。基于体系整合:1)横行整合 2)纵向整合基于问题整合基于目标整合,整合课程(integration curriculum),课程整合的目标,整合课程(integration curriculum),学 习 兴 趣,学 习 效 率,思 维 方 式,解决问题的能力,1952年,美国西余大学率先在医学教育领域开展“以器官系统为基础”(Organ-system based curriculum model,OSBCM)的课程改革,一、国际整合课程发展,1952年,美国西余大学率先在医学教育领域开展“以器官系统为基础”(Organ-system based curriculum model,OSBCM)的课程改革,一、国际整合课程发展,打破学科界限,加强学科综合以教师主导课程内容的综合学生主动性小注意知识横向联系,忽略纵向联系综合不彻底,Acad Med, 1992, 67: 737-742,一、国际整合课程发展,1969 年,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等40余所院校陆续围绕临床问题进行课程优化整合,一、国际整合课程发展,荷兰、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医学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课程改革,一、国际整合课程发展,一、国际整合课程发展,1967年哈佛医学院此方面改革最具影响,一、国际整合课程发展,1967年哈佛医学院此方面改革最具影响,一、国际整合课程发展,Philadelphia: W. B. Saunders Company, 1976, 412,70年代末至80年代,哈佛大学医学院启动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based Curriculum,PBC或PBL)的课程模式改革实施“新途径”综合课程计划实质:基础医学学科之间、基础医学学科与临床医学学科之间的综合,同时重视医患关系的教育,一、国际整合课程发展,Acad Med 1999, 74: 154-164,一、国际整合课程发展,1958年-1963年:上海市六所医学高校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常人体学疾病学基础,二、我国医学整合课程发展和趋势(1),1972年-197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正常人体学/疾病学基础),二、我国医学整合课程发展和趋势(1),1987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以临床问题为引导的医学课程试点,二、我国医学整合课程发展和趋势(1),医学教育 1989,香港地区香港大学从1997年、香港中文大学从2001年开始先后采用整合式课程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全面提升医学生的知识、素养和能力,二、我国医学整合课程发展和趋势(2),台湾地区医学教育委员会2003年颁布医学教育白皮书台湾医学教育之改进方向11所大学医学院校中,完全采用“基础临床”整合式课程模式的有5所,部分采用的有6所,且均采用PBL教学法,二、我国医学整合课程发展和趋势(2),内地医学院校国内医学院校绝大多数采用前苏联的“以学科为基础”的“三段式医学课程模式”从21世纪初相继探索医学整合课程改革,如中国医科大学(2000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2000年)、汕头大学医学院(2002年)、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浙江大学医学院(2005年)、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07年) 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02年) 等,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 5: 62-63,二、我国医学整合课程发展和趋势(2),二、我国医学整合课程发展和趋势(2),2008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明确要求医学院校应积极开展纵向或(和)横向综合的课程改革,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二、我国医学整合课程发展和趋势(2),2009年2月,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医学院校要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二、我国医学整合课程发展和趋势(2),2009年11月,“医学发展高峰论坛”以“医学整合”为主题,发布北京共识,医学整合是实现全民健康宏伟目标的重要方略积极推进“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公共卫生”的整合、“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的整合,倡导“专科化与多学科整合的协同发展”,推进“顺应全民健康的需求改革”医学教育,“整合”成为新形势、新挑战下的医学发展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二、我国医学整合课程发展和趋势(2),2011年,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推进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的整合”,改革创新实现中国梦创新教育体系应是我们教师的中国梦,二、我国医学整合课程发展和趋势(2),基础医学横向整合课程,护理学,检验医学,营养学,三、我院整合课程教学改革,临床医学专业(8年制),基础医学内部横向整合课程,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重点:器官-系统整合课程,三、我院整合课程教学改革,1. 八年制教学改革的背景,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引进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1,探索八年制医学教育新途径,3,2,深化教学改革,改善办学条件,强化教学管理,八年制培养与教学改革目标,三、我院整合课程教学改革,围绕“八年一贯、整体优化、强化基础、注重临床、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原则,三、我院整合课程教学改革,三、我院整合课程教学改革,课程设置,三、我院整合课程教学改革,早期接触临床,早期临床技能,临床导向教学,基础与临床教师交叉教学,整合学习,三、我院整合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改革,以问题导向为基础(PBL),以循证思维为方法(临床),以科研训练为目的(RBL),以器官系统为主线(结合),以系统整合为手段(思维),以人文精神为实质(交流),医学基础知识直接与临床疾病相联系,激发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课程设置,三、我院整合课程教学改革,课程设置,三、我院整合课程教学改革,有机整合,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整合课程,临床医学整合课程,医学导论,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改革,三、我院整合课程教学改革,大班教学,授课时数,灌输式教学,三、我院整合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改革,三、我院整合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有定规,贵在得法” 是教学的最高境界。,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成果奖 2011,器官系统课程实施,三、我院整合课程教学改革,5、器官系统课程实施,成立八个模块课程组(人体构造;分子、细胞与组织;代谢与能量、医学遗传与发育;机体防御与免疫;病原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总论;药理学总论)及负责人基础医学院遴选八位器官系统整合课程负责人,配合临床负责人共同负责器官系统整合课程(循环、神经、消化、呼吸、内分泌、血液、泌尿、生殖)的教学基础医学实验整合课程(4门)最强的师资力量,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考核方法进行反复讨论,5、器官系统课程实施,5、器官系统课程实施,教材建设各课程组先后编写中英文版人体健康与疾病导论整合式教学大纲和讲义与临床医学院共同编写并出版九本器官系统整合课程系列教材编写、出版多学科整合式实验教材提供国内和国外的参考教材、教学网站,5、器官系统课程实施,5、器官系统课程实施,出版8本器官系统医学系列教材,心血管系统神经、精神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生殖系统,5、器官系统课程实施,编写、出版医学形态学-组织胚胎学与病理解剖学实验教程、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实验教程、医学功能学科实验教程、病原生物学实验教程、医学化学,5、器官系统课程实施,教学管理制订整合课程教学管理流程安排专家担任教学督导,5、器官系统课程实施,考核方式改革多元化、全方位终结性考核比例加强形成性考核(PBL、CBL、实验、文献综述、小论文等),5、器官系统课程实施,及时发现教学内容遗漏开设基础医学讲座课程涉及组胚、病理、病生、药理等课程,5、器官系统课程实施,避免重复内容节省教学时数学生对教改课程总体满意学生对教改师资评价高,5、器官系统课程实施,教师作为被改革者进入整合课程加强教师培训加强与师生解释沟通加强协调通过设试点、树典型推动整体教改工作,5、器官系统课程实施,新的课程体系结构不稳定、实施课程的组织架构不完善、教学组织难度大、整合课程配套教学资源不充分加强与师生交流完善组织架构和管理(聘任课程秘书)更新教材、讲义、教学大纲,5、器官系统课程实施,模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