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比数列前n项和说_第1页
等比数列前n项和说_第2页
等比数列前n项和说_第3页
等比数列前n项和说_第4页
等比数列前n项和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师:武占斌,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数学第一册(上)第三章,教学思路与认识,教材分析,教法选取,学法指导,程序设计,教学反思,一.教材分析,1.教材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归纳、猜想、证明法,理解错位相消法,并能灵活运用公式,能力目标: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类比、归纳、猜想、分析、综合等方面的能力,善于运用特殊与一般、分类与整合、方程的数学思想思考和解题,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公式的探索发现过程,学生亲历结论的“再创造”过程,体验成功与快乐,感悟数学美,一.教材分析,3.重点和难点,重点: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及应用,难点: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思路的获得,突破关键,二.教学方法,展示数学游戏,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发现公式,类比猜想,激励,分析寻找,证明猜想,发现错位相消法,深化,反思,示范,演练,实现目标,教师,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一.开篇变“棋盘上麦粒历史典故”成“数学游戏问题”原因:更加有趣又贴近生活蕴涵两个等比数列,公比分别为与q1开门见山,体现分类讨论思想,直击学生易错点,二.教学方法,与教材相比较:,二.一改直接采用错位相消这一传统做法,先归纳、猜想再证明进而发现错位相消法原因:注重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有效克服了技巧性强,学生被动接受的困难使用数学一通法(归纳、猜想、证明),重视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二.教学方法,二.教学方法,三.引出错位相消法之后,进一步深化思维目标,和式两边同乘以q-1,q2是否也可以起到化简的目的?择优选取原因:有利于理解错位相消法的本质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批判性、灵活性,二.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技术,体现直观性,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在解决重、难点等方面起到辅助作用,三.学法指导,“治学之道”求知之法,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三.学法指导,学生的思维波动过程:激发活跃高潮再掀高潮缓和,学生的学习环节:类比猜想分析证明反思发现演练提高,使学生不断形成勤于思考,实践“探究式发现法”这一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四.程序分析,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出问题第二环节:启发引导探索发现第三环节:发散思维深化目标第四环节:课堂演练巩固提高,教学过程,第一层:分析问题第二层:展示发现过程第三层:展示证明过程,第一方面:反思证明过程第二方面:集思广益第三方面:公式的灵活应用,第五环节:总结反馈布置作业,回顾:1.什么是等比数列?2.公比对等比数列有何影响?3.项与项之间的关系如何?,四.程序设计,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目的:建立联系扫清障碍突破难点为发现错位相消法埋下伏笔,四.程序设计,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甲、乙二人约定在一个月(按30天)内甲每天给乙100元钱,而乙则第一天给甲返还一分,第二天给甲返还二分,即后一天返还的钱是前一天的二倍。问谁赢谁亏?,数学游戏问题:,四.程序设计,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3),应用问题数学化,具体问题一般化,分析:数学建模an:100,100,100100q=1bn:1,2,22229q=2S30=100+100+100与T30=1+2+22+229比较大小,求和问题如何化简?an:q=1,等比数列求和问题化归成等差数列求和问题bn:q=2,学生陷入沉思中,四.程序设计,明确问题,等比数列an,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4),当q=1时,Sn=a1+a2+a3+an-1+an=na1,当q1时,Sn=a1+a2+a3+an-1+an=?如何化简,二者能否合并?,四.程序设计,第二环节:启发引导探索发现(1),第一层:分析问题启发:等比数列an的前n项和Sn也可以构成一个新的数列Sn。自然的化简Sn的问题就成了求新数列Sn的通项问题。,引导:归纳、猜想、证明是学生学习数列获得的一种重要方法,是解决数列问题的通法。能否利用此法解决问题呢?顿时打破沉思状态,四.程序设计,第二环节:启发引导探索发现(2),第二层次展示探索公式发现的过程:1.引导学生从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方法出发,即通过观察a1、a2、a3、a4的特点归纳an的一般形式,联想求和公式的思考方法。投影演示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a1=a1a2=a1qa3=a2q=a1q2a4=a3q=a1q3an=an-1q=a1qn-1,四.程序设计,第二环节:启发引导探索发现(3),2.设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为Sn,请学生写出S1、S2、S3、S4的表达式即S1=a1S2=a1+a2=a1+a1q=a1(1+q)S3=a1+a2+a3=a1+a1q+a1q2=a1(1+q+q2)S4=a1+a2+a3+a4=a1+a1q+a1q2+a1q3=a1(1+q+q2+q3),四.程序设计,第二环节:启发引导探索发现(4),3.我们发现q1时,随着n的增大Sn的形式愈加复杂,能否用简洁的形式来表示Sn呢?,引导学生观察S3,发现S3中有一项1+q+q2,我们在哪个公式见过这一项呢?,四.程序设计,第二环节:启发引导探索发现(5),引导学生在S3=a1(1+q+q2)的分子分母同乘以1-q(q1)会得到什么结论?S1、S2、S4是否有同样的变形?,4.让学生尝试变形:,四.程序设计,第二环节:启发引导探索发现(6),猜想得:,四.程序设计,第二环节:启发引导探索发现(7),第三层次展示公式的证明过程:,分析:欲证成立,只需证SnqSn=a1(1qn)(q1),得:Sn(1q)=a1a1qn,第二环节:启发引导探索发现(8),四.程序设计,故:等比数列an前n项和,二者不能兼容体现分类讨论的必要性,2301(分)10737418.23(元)远大于3000元,数学游戏问题答案:,第一方面:探求公式其它推导方法由前面证明过程的分析SnqSn这一思路正是用等比数列的重要性质,出现众多公共项,我们把这种方法叫错位相消法.那么与是否可以起到同样的化简效果?体现思维的批判性,择优选取,揭示化简本质.为学生熟练掌握错位相差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三环节:发散思维深化目标(1),四.程序设计,第三环节:发散思维深化目标(2),四.程序设计,Sn=a1+a1q+a1q2+a1q3+a1qn-2+a1qn-1(1),qSn=a1q+a1q2+a1q3+a1qn-2+a1qn-1+a1qn(2),=a1q-1+a1+a1q+a1q2+a1q3+a1qn-2(3),q2Sn=a1q2+a1q3+a1qn-2+a1qn-1+a1qn+a1qn+1(4),(1)(2)(1)(3)(1)(4)效果如何有何启发,四.程序设计,第三环节:发散思维深化目标(3),第二方面:公式的灵活应用:,1、注意q=1与q1两种情形2、q1时,,3、五个量n、a1、q、an、Sn中,解决“知三求二”问题。,第四环节:课堂演练巩固提高(1),四.程序设计,例一:“棋盘上的麦粒”(以2为底的幂)历史典故大家都见过国际象棋吧!它的棋盘是正四方形,黑白相间共64格,传说在很久以前,古印度舍罕王在宫廷单调的生活苦恼中,发现了也就是现今的国际象棋如此的有趣和奥妙之后,决定要重赏发明人他的宰相西萨班达依尔,让他随意选择奖品,宰相要求的赏赐是:在棋盘的第一格内赏他一粒麦子,第二格内赏他两粒麦子,第三格四粒麦子以此类推每一格上的麦子数都是前一格的两倍,国王一听,几粒麦子,加起来也不过一小袋,他就答应了宰相的要求。实际国王能满足宰相的要求吗?,解:a1=1,q=2,n=64由:得出,第四环节:课堂演练巩固提高(2),四.程序设计,=18446744073709551615(粒)人们估计,如果把这些麦粒依次排列,它的长度就相当于地球到太阳距离的2万倍。若按万粒400克计算,可达7000亿吨。而我国现年产量在1亿吨左右.,第四环节:课堂演练巩固提高(3),四.程序设计,练习:,等比数列an中a1=8,an=0.5,q=0.5,求Sn;a1=2,S3=26,求a3,q;a1=2,S3=6,求q.,练习题设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考察公式灵活应用针对易错点考察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一.师生小结:由学生从知识、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办法等方面进行小结,老师适时补充,以推动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结构.二.布置作业:A.研读课文、整理笔记、课后习题3.5(1)(2)、用函数观点看待SnB.思考题(投影给出),四.程序设计,思考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问截n次后截去的总长是多少?庄子天下篇(除用公式外,引导学生用间接法)思考二:探索求和公式的其它推导方法,提示如:方程法、借助等比定理法,四.程序设计,思考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请同学用提示公式作答,板书设计,3.3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例1:*公式的发现过程公式的推导证明过程练习*解:*,五.教学反思,说课到此结束,恳请批评指正,二.本节课涉及多种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走向本质的一大尝试,也是在实际教学中需要不断思考的一个课题.,一.本节课的设计试图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在教法设计上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