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若失败殃及出版 殃及_第1页
教育若失败殃及出版 殃及_第2页
教育若失败殃及出版 殃及_第3页
教育若失败殃及出版 殃及_第4页
教育若失败殃及出版 殃及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若失败殃及出版 殃及 首先声明一句,以下并非是要讨论教辅或教辅出版问题。 十多年前,我所在的出版社做教辅取得了商业上的小小成功,全盛时期,有一套教辅的年销售额达到六千多万码洋。然而,这套书却始终遭受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有识之士的猛烈抨击,这一度让我很有负罪感。苦闷中我逐渐有两个发现:其一,全国的出版社都相当重视出教辅,90%以上的出版社在出教辅,连三联这样的文化出版重镇都忍不住来蹚这趟浑水;其二,全国的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贤达都在批教辅,批教辅祸害教育、祸害下一代,批出版社见利忘义。这个局面一直延续到现在,而且肯定还会延续下去。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视教辅为教育之大敌,几如洪水猛兽,每年都要出台种种禁编禁用教辅的政策;另一方面,却是几百万教师在编写教辅,几千万教师、几亿中小学生及其家长在使用教辅。对此现象,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出版人,必须思考两个问题: 一是,教辅书是现行教育弊端的恶果,还是由于教辅书的泛滥造成了现行教育的弊端;二是,是现行教育催生了教辅出版,还是教辅出版左右了现行教育?思考的结论简单说来便是:教辅书的唯一价值是帮助学生提高考试成绩;考试、升学本来只是作为教育之一的教学的一个手段,然而在现行教育中却被异化为事实上的唯一目的;教师编写教辅、出版社出版教辅、学生使用教辅,都是围绕考试升学这一中心而派生出来。再说简明一点,应试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教辅需求,从而催生了如火如荼的教辅出版,而不是相反。说出版教辅害了教育,实在是倒因为果。 我一直有一个看法,中国近代出版是伴随着近代教育而诞生、发展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都是做中小学教科书起家的,直至今日,教育还是中国出版的直接支撑。据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不久前刚发布的xx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xx年全国图书出版总造货码洋为1063.1亿元,其中大中小学课本占332亿元。此报告未给出教辅的总造货码洋,但我们可以做一个最保守的估计:据xx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xx年,全国小学、初中、高中的在校生数分别是9940.70万人、5279.33万人和4677.34万人,总计19897.37万人。假定每个小学生仅购买语数外3门主课的教辅且每门课仅购买1册教辅,假定每个中学生仅购买语数外理化5门主课各1册教辅,又假定每册教辅平均定价为15元(实际不止),那么,全国学生一年购买的教辅码洋将超过240亿元。如果再加上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图书的造货应该超过总造货码洋的60%以上。考虑教材尤其是中小学课本一般都是以销定产、教辅书的销售要好于其他类图书,教育类图书在全部实现销售图书中的比例肯定还要大大高于60%。 以上,毫无疑问都是事实。根据逻辑,我们应该得出结论:中国出版应该感激中国教育。然而,我现在的看法却是:由于教育的失败,中国出版二三十年来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个局面如果得不到根本性的改变,中国出版将来也难有大的发展。这个看法,主要根据以下几点分析。 第一,30年来,中国出版,无论是造货码洋、实现销售量、出书品种、总印张、总印数等,还是出版单位、出版从业人员的数量质量,或是政府管理水平、出版物设计制作能力、材料硬件等,都有相当巨大的发展。然而,这是从纵向发展的绝对值来说的,如果做一些具体的比较分析,恐怕就会有另一种结论。比如,xx年的图书总造货码洋已达1063.1亿元,总印数为77.1亿册,平均每册13.8元。那么,30年来图书的平均定价涨了多少倍呢?有一个说法是100倍,我一时找不到相关资料,无从作答,但可以看一个相关材料。据xx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xx年“人均年拥有图书5.7册”,xx年这个数字是5.3册,1990年这个数字是5.3册(xx年4月8日 _)。也就是说,20余年来,我国人均年拥有图书数量几乎没有增长。如果我们再考虑到,30年前,我国仅有百余家出版社,而现在有近600家出版社,还有几千家民营出版公司,那么,我们的出版到底还能说有多大的发展呢? 第二,上面说的是“年人均图书拥有量”,是年总印数除以总人口的平均数,如果我们来考虑“年人均购书量”“年人均读书量”,这两个数据会小得更尴尬。据xx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xx年全国图书年实现营业收入664.4亿元。我们理解这是全部出版社的销售实洋,换算成码洋在1000亿元左右。以xx年每册图书平均定价13.8元计,人均购书在5册左右。但是,在这664.4亿元中,政府采购比如农家书屋、中小学图书装备、高校和社区图书馆馆配等,要超过100亿元。再除去超过60%的教材教辅,年个人购书在12本左右。这和“年人均读书量”是匹配的。据xx年5月2日中国青年报,“ _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一年平均每人是64本。上海在中国排名第一,只有8本。而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一本都不到”。 考虑到30年来,文盲率大大降低,那么“年均读书量”应该是逐年下降的。从这两个数据可以理解,中国出版为何二三十年来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第三,为什么中国人不喜欢买书、不喜欢读书呢?首先肯定不是因为穷。原因恐怕可以列出几十条,但最根本的原因我们认为是,现行教育扼杀了中 _读书基因。大家或许都注意到一个现象,近些年,每到6月高考结束、高中毕业,全国各地都有大规模的高中毕业生撕书、烧书,俗称“烧书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读书一直被认为是一件崇高的事,同时又是一件很有功利价值的事。从“敬惜字纸”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都反映这个传统。为何时至今日,一个学生,受了12年教育,不仅不爱读书、不敬重书,反而恨书、以书为仇呢?还可以补充一点,xx年 _拟订教师教育标准时,指出中小学教师的3个主要问题,其中第一位的就是“不读书”。 第四,我原来以为,学生被教育得与书为仇,主要是因为升学压力太大,后来我的看法有变。近年我去了2次日本,很认真地看了日本的几十家大大小小的书店,我发现以下几个问题:(1)日本书店里看书的人多,付钱买书的人也多,下班时间书店里的人更多;(2)书店里几乎没有教辅书,除新书展示外,占领最好货位、最多货位的是漫画书和“文库本”;(3)地铁里,阅读成风,有手机阅读,但纸本阅读仍然不在少数;(4)日本才1.27亿人,却每年都有狂卖几百万册的畅销书。日本也是一个升学竞争特别激烈的国家,但为什么他们的国民没有被教育搞掉阅读基因呢?为什么他们的教育不仅没有破坏反而壮大了出版市场呢? 所以,尽管教育类图书支撑了中国出版的大半壁江山,但教育的弊端却大大压制了出版市场的发展壮大。中国出版要做大做强,恐怕是功夫在诗外。中国教育不改变现状,没有一代代喜爱阅读的国民,即使有再多的人口也不会有健全的图书市场,于是,从根本上说就难有大而且强的中国出版。 最后声明一句,说“教育失败”绝非全盘否定现行教育,仅仅是说:一个学生,接受了12年基础教育,有的还进一步接受了本科及以上层级的教育,却没有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不能形成全民的良好阅读风尚,无论如何,这是国家教育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