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WB隔油盘加工中心工艺及夹具设计
35页 13000字数+论文说明书+任务书+11张CAD图纸【详情如下】












5WB隔油盘加工中心工艺及夹具设计开题报告.doc
5WB隔油盘加工中心工艺及夹具设计论文.doc
任务书.doc
加工作业指导书1-1.xls
加工作业指导书2-1.xls
加工作业指导书3-1.xls
加工作业指导书4-1a.xls
加工作业指导书5-1.xls
加工作业指导书6-1.xls
加工作业指导书7-1.xls
圆柱销.dwg
外文翻译--下沉指数最小翘曲、注塑件用热塑性田口优化方法.doc
夹具体a.dwg
开口垫圈.dwg
浮动块1.dwg
转动板.dwg
销轴.dwg
隔油盘卡片总图.xls
隔油盘钻夹具05.1.dwg
隔油盘钻夹具05.2.dwg
隔油盘钻夹具05.7dwg.dwg
隔油盘钻夹具05.dwg
隔油盘铣镗夹具装配图.dwg
目录
1 引言 1
1.1 机械行业的发展现状 1
1.2 机械行业的发展趋势 2
2 隔油盘的零件分析 4
2.1 零件的作用 4
2.2 零件的结构 4
3.1 毛坯材料的种类 5
3.2 确定毛坯时应考虑到因素 5
3.3 确定毛坯时的几项工艺措施 5
3.4 毛坯的确定 5
4 工艺规程设计 7
4.1 零件的工艺性分析 7
4.2 基准面的选择 7
4.3 制定工艺路线 8
4.4 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毛坯尺寸的确定 9
4.5 确定切削用量及基本工时 11
5 夹具设计 24
5.1机床夹具的概述 24
5.2 夹具设计及简要操作说明 27
结束语 30
致谢 31
参考文献 32
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中文摘要
本论文根据工程实际的需要完成了隔油盘的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和专用夹具的设计。该论文叙述了近年来机械行业在国民生产中所占的比例,以及它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体分析了产品的工艺性,确定采用零件材料的工艺参数和所采用的设备,确定了工艺路线的总体方案,分析并解决了隔油盘的总体结构和各工作部分的具体结构,并进行了一些必要的尺寸计算、加工余量的计算。完成了隔油盘的零件图、装配图的绘制,最后进行了主要零件加工工艺的设计、加工作业指导书的编制,圆满完成了隔油盘加工工艺规程所要求的各项工作。
通过设计,综合应用了大学期间的多数基础和专业知识,加深所学知识体系,掌握了运用各项绘图软件进行设计的方法和技巧,熟悉了工程应用设计。
关键词 隔油盘 工艺规程 夹具设计 夹具
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外文摘要
Title 5WB Grease Plate Processing Center Establishment and
Fixture Design Process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ctual need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ject completed a grease plate machining process of the preparation of a point of order, and dedicated fixture design.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machinery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in the National's share of production, as well as its status and trends of development. Specific analysis of the product's technology, the use of parts and materials to determine the process parameters and equipment used to determine the route of the overall program process, analyze and solve the grease and set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working part of the concrete structure, and a the size of the necessary calculation, the calculation of allowance. Completed a leveraged parts diagram, assembly drawing, and finally to the main parts of the design process to complete the process of the preparation of the card, the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the traps set by the rules of order processing of all work requirements.
Through the design, 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the majority of the college foundation and expertise to enhance the knowledge system, and mastered the use of the graphics software design methods and techniques, familiar with the design of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Keywords Grease plate Craft regulations Process design Tongs
1 引言
机械加工工艺是规定产品或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是指导生产的重要的技术性文件。它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生产率及其加工产品的经济效益,生产规模的大小、工艺水平的高低以及解决各种工艺问题的方法和手段都要通过机械加工工艺来体现,因此工艺规程编制的好坏是生产该产品的重要保证和重要依据。夹具结构设计在加深对课程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加强对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
利用更好的夹具可以保证加工质量,机床夹具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加工精度,特别是保证被加工工件的加工面与定位面以及被加工表面相互之间的位置精度;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使用夹具后可以减少划线、找正等辅助时间,且易于实现多工位加工。扩大机床工艺范围,在机床上使用夹具可使加工变得方便,并可扩大机床工艺范围。减轻工人劳动强度,保证生产安全。为了让夹具有更好的发展,夹具行业应加强产、学、研协作的力度,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夹具技术水平的步伐,创建夹具专业技术网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与时具进地创新和发展夹具技术。
1.1 机械行业的发展现状
机械行业是整个工业的基础,是工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有专家认为,机械制造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产业,体现着一个区域的工业发展水平。在国际上,机械行业在工业中的比例达到30%左右,被认为是工业经济能够和谐、高效、持续发展的合理结构。我国机械制造业在工业中的比例约为26%[2]。
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产业,是科学技术物化的基础,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载体,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工业,也是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消费类机电产品的行业。机械工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需求弹性大,对经济增长带动促进作用强,对国家积累和社会就业贡献大等特点[12]。各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没有强大的装备制造业,就不可能实现国民经济的工业化、现代化和信息化。目前装备制造业发展滞后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机械工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保障国防安全等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目前,机械工业全行业拥有企业3.97万个,其中工业联合会系统企业2.99万个,从业人员1118.1多万人。从事6大类、48中类、205小类产品的生产。2002年全国规模以上机械工业企业总产值完成28489亿元,同比增长25.12%;按90年不变价计算的总产值完成28206亿元,同比增长23.39%。这一增长速度比同期全国工业增速15.70%和18.90%分别高9.42个百分点和4.49个百分点,居工业各行业之首。2002年全行业实现的净利润和交纳的税金也分别达到了831.1亿元和694.8亿元。这是机械工业持续五年增长,而且是我国机械行业历史上罕见的高速。机械工业经过改组,多种成分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局面已基本形成[16]。2002年民营资本主要经济指标已占机械行业的40%,三资企业主要指标占全行业的30%左右,而利润和出口交货值分别超过全行业的50%和60%。
1.2 机械行业的发展趋势
机械制造已经经历了很长的发展过程,对社会的工业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机械制造正朝着零件材料、制造方法、机械加工精度、高效自动化生产方式和产品的科学管理的方向发展。21世纪的制造技术将向大型化、高精度、高效率、高度自动化方向发展,即向“三高一大” 。同时,由于空间和能源的限制,机械行业正在向微型机械方向发展,新型领域的发展必将充满挑战和乐趣[3]。
机械是一门交叉科学,和它相关的每一技术的发展都会促使机械的发展。随着微电子学、材料学、信息学等的不断发展,机械技术具备了更好的发展基础。由于其巨大的应用前景和经济效益以及政府、企业的重视,机械技术发展必将有更大的飞跃。新原理、新功能、新结构体系的微传感器、微执行器和系统将不断出现,并可嵌入大的机械设备,提高自动化和智能水平。
(3) 夹具设计及操作简要说明
在设计夹具时,应该注意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此,应首先着眼于机动夹紧而不采用手动夹紧。因为这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本道工序的铣床夹具就选择了气动夹紧方式。本工序所设计的夹具是用定位销及压紧板来定位的,定位完全。考虑到本道工序加工的是工件的大面,所以对平行度的要求很高,所以定位销的尺寸要求准确,同时整个夹具上方的压紧板、限位板销和夹具体底面上的限位销可使整个工件有一个正确的位置[17]。
用压板固定的气缸,换向阀控制气缸的夹紧松开,压板可靠地夹紧浮动块,由于工件上各夹紧点之间的位置误差,夹紧机构中的压板和支承件要有浮动自位的能力,否则将会使夹紧机构产生变形或达不到夹紧工件的目的。
为了实现几个方向的夹紧力同时或顺序工作,并使操作简便,设计中使用联动机构。本工序由于是先粗加工后精加工,但是由于工件的铸造方式是压铸铝合金,这种铸造方式使得工件表面的加工余量只有一毫米,所以加工中的切削力不会较大。由于工件的尺寸不大,所以整个夹具总的感觉还是有些紧凑的[18]。
结束语
关于5WB隔油盘的工艺规程设计及夹具设计,经过4个月的努力,已经基本完成,现总结如下:
(1)本次课程设计是对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充分的运用了以前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基础知识,同时也是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学习的一个升华过程。
(2)掌握了一般的设计思路和设计的切入点,对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和机床夹具设计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培养了正确的设计思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升了运用知识和实际动手的能力。
(3)进一步规范了制图要求,学会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和查阅相关资料的本领。
(4)我国机械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我们不断努力。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加之时间短,经验少。文中定有许多不妥甚至错误之处,请各位老师给予指正和教导,本人表示深深的谢意。
致 谢
经过近四个月的忙碌和工作,本次毕业设计已经接近尾声,作为一个大学生的毕业设计,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导师的督促指导,以及一起工作的同学们的支持,想要完成这个设计是难以想象的。
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鲁斌高级工程师。他平日里工作繁多,但在我做毕业设计的每个阶段,从开题报告到查阅资料、设计草案的确定和修改、中期检查、后期详细设计、装配草图等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我的设计出错较多,老师细心地纠正图纸中的错误。除了敬佩老师的专业水平外,他的治学严谨和科学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其次要感谢和我一起作毕业设计的同学们,他们在本次设计中勤奋工作,克服了许多困难来完成此次毕业设计,并帮助我解决许多问题。
感谢大学四年来所有的老师,为我们打下机械技术专业知识的基础;同时还要感谢所有的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此次毕业设计才会顺利完成。
通过毕业设计,使我对机床数控系统这门课程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对于各方面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了实际的体会。同时也深深感到自己初步掌握的知识与实际需要还有相当距离,还需在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实践。
本设计由于时间紧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限制,在设计上不很周详,许多应该考虑的因素,可能没在设计上体现出来。
最后感谢学院四年来对我的大力栽培!
参 考 文 献
[1] 李庆余.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2] 徐发仁. 气动液压机床夹具设计[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
[3] 马振福. 机械制造技术[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4] 黄健求.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5] 薛源顺. 机床夹具设计[M]. 第二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6] 周海宝. 提高机床夹具精度的实用方法[M]. 机床与液压, 2000, 4:96~97.
[7] 李昌年. 机床夹具与制造[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8] 秦国华, 张卫红. 机床夹具的现代设计方法[M].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2006.
[9] 王启平. 机床夹具设计[M].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
[10] 金振华.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M]. 北京:北京工业出版社, 1990.
[11] 蒲林祥. 金属切削机床家具设计手册[S]. 北京: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5.
[12] 陈德生. 机械制造工艺学[M]. 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13] 杨可桢, 程光蕴. 机械设计基础[M]. 第四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14] 濮良贵,纪名刚. 机械设计[M]. 第八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15] 徐琏,邱宣怀. 机械设计手册[S].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1.
[16] 陈明. 机械制造工艺学[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17] 徐琏, 邱宣怀. 机械设计手册[S].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1.
[18] 冯辛安.机械制造装备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