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人类学要义,何为人类学?人类学的领域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2,第一节何为人类学?,人类学的原初概念culture和文化是关键术语学科标志:田野工作与民族志学科对象:文化的他者与自我通向跨文化比较,.,3,一、人类学的原初概念,人类学的英文anthropology源于希腊语“人的学问”的复合含义人类学这门学问很早就具有跨学科考察的特征,.,4,二、culture和文化是关键术语,(一)culture和文化词源文化(culture):源于拉丁文的“耕耘/种植”之意,而且“耕耘/种植”除了含有照料土地、饲养家畜之意以外,还有照料家庭和培养道德和心智之意中世纪晚期的欧洲:culture逐渐指道德完美与心智或艺术成就18世纪的欧洲:文化的集合意义强调了精神观念领域的内向性理想主义的推崇,.,5,汉字“文化”对译各类西文中culture的同义语,意指不动用权力或刑罚,而是依靠文德进行教化19世纪和20世纪初,culture成了人类学最核心的概念,它的复合含义更为复杂起来,.,6,(二)文化诸定义举要,泰勒对文化的整体性看法是:“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马林诺斯:基首创功能主义的文化理论,认为“一种特质的功能,就在于满足该群体成员的基本需要和次生需要”这些基本需要大致有三种层次:生物需要、工具需要以及整合需要,.,7,格尔兹:将文化视为一种象征体系其考察象征符号的目的不是去求助某种文化规律或法则,寻求该符号是如何模塑社会行动者看待、感觉和思考这个世界的探索其意义并加以阐释后现代主义:将文化转换为一个“建构性的”过程,.,8,三、学科标志:田野工作与民族志,(一)田野工作的特征田野工作是人类学首要的方法与途径强调对地方族群日常生活的直接加入,其经验性调查的特征通常是:(1)学会当地的语言;(2)不少于一个年度周期(如一个农业或牧业周期)的居住时间;(3)采纳参与观察(participantobservation)的方法。,.,9,(二)民族志是田野工作的重要结果人类学者最终坐下来调整知识和思路,进而完成的这个文化撰写的文本形式就是所谓的民族志(ethnography)民族志是田野工作的结果之一,是人类学的主要展示手段与形式,.,10,四、学科对象:文化的他者与自我,(一)关于他者的定位我们常常只能在有限的田野中面对一般性的和个别性的文化,于是我们观察和参与的不同文化中人性的差异也就呈现了即人类学家卷入的他者的文化和他者的人性呈现,.,11,人类学是关于他者的学问它源于人类学发生期对遥远的部落社会(相对于欧美社会)的他者的强烈的比较文化研究框架之中他者是在人类范畴中被设定的,其端点作为自身和自我的延伸而被定位,.,12,(二)文化的他者与自我发现我们所讲的“他者”(others)不仅仅指向与自己不同的人群,更多的是指向与自己不同的文化(othercultures)我们所主要关注的不是作为人群的他者,而是文化意义上的“他者性”(culturalotherness),.,13,早期人类家的田野工作:试图解决本文化与他文化接触时出现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评价问题晚近以来的人类学家:运用他文化和对他文化的研究成果“他者性”来反观、诠释与重构本文化。,.,14,五、通向跨文化比较,(一)如何设计文化比较人类学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加以区分:(1)按地理区域进行的比较:如把世界按板块结构划分为七大洲、四大洋;(2)按样本大小进行的比较:小样本比较个案一般不超过10个;,.,15,(3)按数据搜集人的不同进行的比较:基于田野调查建立的初始数据从他人研究中获取的二手数据两种类型;,.,16,(4)按共时性和历时性进行的比较:共时性比较:在一个时间段进行的横向分析历时性比较:在较长时间里进行的纵向比较,.,17,(二)比较法的主要操作模式1隐含的比较法人类学家在田野工作中,当他们看到目标文化的某种实践活动时,总会不时地反思自身文化的相似实践米德观察萨摩亚:思考美国少女青春期的经历上的差异在人类及其文化的性质方面作出理论建构,.,18,2两元文化比较法两元文化比较法需要对两种不同文化里的相似实践加以系统地对照和比较,以识别出其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目的:识别出作为两种文化共同基础的恒定要素,并离析出导致两者间差别的可能因素因果环节一旦建立,研究者就能提出解释这些差别的各种理论。埃文斯普理查德:东非阿赞德人和特罗布里恩德岛人:巫术上的形态差别“可以通过指出两个社会在结构上的变异而得到解释,.,19,3多元文化比较法方式不尽相同刘易斯墨:从西哥和美国四个不同的文化场景加以对比和归纳的方法,提出贫困文化理论怀廷:对童年期文化实践可能投射于个人成年生活的田野研究,是派了6个研究小组分赴世界各个不同的地区,.,20,(三)什么是跨文化比较跨文化比较是人类学家在对从世界上不同民族获得的经验材料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验证理论假设,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与差异,以实现理论概括或发现某种通则的研究方法前提:承认文化具有多样性、整体性和相对性的特征,.,21,还需相信:“通过习得当地人的语言,民族志工作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即诸种视野的融会),同时承认存在着超越文化和语言界限的客观现实”,.,22,第二节人类学的领域,人类学的内涵体质人类学或生物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或民族学人类学与社会学,.,23,一、人类学的内涵,北美人类学知识构架下,人类学包括以下四个分支学科:生物或体质人类学语言人类学考古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或民族学侧重于自然科学关联的人类学是生物或体质人类学侧重于人文社会学科分类的文化主旨的广义研究包括语言人类学、考古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狭义研究则仅指文化人类学/民族学,.,24,欧洲:人类学侧重体质与人性的研究,而民族学则是另外的一门学问。在社会文化意义上:美国通行使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英国学界常见社会人类学的用法在日本:历史上仿照德国的人类学和民族学划分,人类学一般指自然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两个领域,前者有日本人类学会,后者有日本民族学会,.,25,中国:20世纪初: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和民族学在内地的使用并存50年代:民族学称谓在曾有广泛的使80年代中期至今:使用人类学(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和社会人类学)和建立人类学研究机构新兴的人类学(侧重文化人类学)刚刚立足之时,考古学、语言学和归属于自然科学的人类学(侧重体质与生物性,而分子遗传学等新学是后来的事)已经有强大的学科实力而独立在,以往它们和历史学、自然科学的关系似乎更为密切,同人类学的关系则处在因缺少跨学科知识而难于联姻的状态中。,.,26,二、体质人类学或生物人类学,(一)体质人类学的研究体质人类学或生物人类学探讨古今人类生存的生物性基础,研究人类如何获得现今的形态与行为问题包括人的体质特征,特别是人类的进化和变异的过程和机制,以及人的体质(生物性)与文化的关系。,.,27,(二)新的学术与应用发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新生的分子生物学更新了早已存在的遗传学现代人越来越关注世界上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研究,这样的体质人类学关心人类形态与结构,因而既有学术上的意义,也有应用性的价值,.,28,体质人类学可以认为包括两个主要的方面:研究人类演化与进化的过程及现代人类的生物性与文化性的关系对人类进化和多样性的科学分析与生命现象的文化诠释,形成为今日人类谋福利的应用性的创造,.,29,三、考古人类学,(一)围绕考古的学问考古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过去是对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通过跨越时空考察文化的连续性来理解人类本身考古史(archaeologicalhistory)涉及建构人类文化发展历史,陈述区域文化发展史、地域分布特征等,以及对社会文化系统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作出解释考古学由史前考古学(prehistoricarchaeology)、历史考古学(historicarchaeology)组成,.,30,(二)一个世纪的中国考古地位20世纪20年代兴起作为历史学的一个分支,我国的考古学研究一直是在历史学的框架内进行的。一方面,我国的考古学与宋代以来的金石学传统有密切的关系,而金石学主要以“证经补史”为目标,也与考据学的传统相契合另一方面,考古学在发展的最初阶段就已经肩负起“重写中国上古史”的重任,因而成为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31,(三)考古人类学的新方向20世纪60年代以后:对“现存社会”进行考古研的分支学科民族考古学,运用考古学的方法和技术,并结合民族志研究对前工业社会的物质遗存进行研究,进而理解该社会的文化和行为70年代以后:美英等国出现“行为考古学”、“后过程考古学”等新思想和新流派80年代以来:“族群考古学”,.,32,四、语言人类学,(一)语言人类学及其发端语言人类学认为:语言既是一种社会工具又是一种文化实践,它是着重考察人类各地语言使用与文化的关系的分支学科,.,33,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在语言学理论,尤其是雅格布逊音位学理论的影响下,提出结构人类学的理论人类学家格尔兹关于社会文化的阐释亦有助于语言学者思考理解语境和意义今日语言人类学肇始于美国印第安人的语言和文化研究,.,34,语言人类学家与语言学家不同:他们的技术性语言分析只是达到一个目的的手段,以此作为数据和根据,从中推导出进一步的人类学问题人类学家在“语言与文化”这样的题目下研究诸如世界观之间的关系、语法类型与语义场、话语对社会化和人际关系的影响,以及语言与社区的互动语言人类学有别于探讨语言内部结构的语言学研究,它侧重把语言纳入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视野中考,.,35,(二)话语分析和交际民族志话语分析关注社会文化知识和语法之间的关系,其重点是会话推理(conversationalinferences),而会话推理则有赖于对语境的解释。,.,36,话语/交际民族志是人类学家研究语言现象时所运用的重要方法之一。交际民族志学者认为,特定的文化模式决定谈话的内容和形式,因而该领域注重分析语言在社会文化联系中的使用问题,.,37,五、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或民族学,(一)文化人类学及其相关称谓美国学者霍尔姆斯于1901年在美国国立博物馆的报告中首次提出文化人类学这一术语旨在强调人类学中研究人类文化的部分,指代研究与人的生物特性相区别的人类社会及其文化的一门学科它所关注的人类文化现象,侧重描述、分析、解释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方式,社会和文化的异同,包括人们在风俗习惯、婚姻家庭、亲属制度、宗教信仰、政治经济制度、原始艺术等方面存在的共性和差异,.,38,进化理论(分为古典进化论和新进化论两种)传播理论功能理论文化与人格理论结构理论文化唯物论象征理论解释理论实践理论反思人类学,.,39,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一般通过田野工作和撰写民族志的方法获得资料与结论。田野民族志研究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学术传统。,.,40,(二)文化人类学知识积累的意义传统上,人类学家要到一个特定的、较小的族群中间住下来,考察其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诸如生计与经济行为、政治、信仰、宗教、习俗等,经过他(她)的组织、描写、转述和分析,提供一个“族群图景”这一工作成果构成了比较民族志(comparativeethnography)研究的基础。,.,41,区域民族学/人类学意义上的资料收集还扩展到历史文献、考古发掘等跨学科的知识,目的是为了重建某一个过去到现在的社会文化体系,.,42,文化人类学不断积累的重要知识内涵中,无论从人本的出发点,还是从不同地理区域的族群生活方式的理解考虑,人类学都处在探索世界各地人类未来发展的基础理念的重心之中。它的一些理念与原则可以构成一种潜在的知识储备,提高每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建议人性与文化未来转换的方向,随时发挥对人类社会有益的作用;这门知识可以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增强文化学习与理解的自信力,提供不同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之道;,.,43,人类学具备的认识人、族群、文化与社会的理论,如人性转换与文化传递、伦理观念、文化唯物论、文化相对主义、文化进化、交换理论、仪式与信仰、象征系统、情感与意义、整体论与文化区域观察等决定了这门学科的独立性与价值,它的基本原则至今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44,六、人类学与社会学,人类学从发生期就包含了对人类两大基本特性即生物性和文化性的整体性探讨,人性之模塑与(他者)文化的关注是其研究重点。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四大分支,包括:体质/生物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和社会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在一定意义上说,社会学不包括前三项,.,45,在社会关系、组织和行为方面的兴趣一直为社会学和人类学所共同分享,所称“姊妹”学科的寓意也主要由此而来。它们传统研究的社会类别不同:前者强调对国家的研究;后者侧重非国家社会,.,46,在收集资料的方法上的差别:社会学家:倾向于使用问卷和发现其他可测定的资料样本分析和统计技术人类学:田野参与观察方法定性分析与诠释,.,47,关于人性与文化的研究与应用课题中,特别是那些涉及体质、医学、公共卫生、人性与人类行为、文化生态系统等的研讨中:人类学和社会学:面对相同的社会问题,研究的出发点也不尽相同,.,48,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普同性文化相对性适应整体,.,49,一、普同性,所谓普同性或普同论(universalism)是指地球上全人类的一致性与共同性。各个地理区域的人民,无论肤色是否相同,还是民族是否相同,都属于同一物种,因此人人都是平等的同类,.,50,对人类普同性的认识建立在对各个地理区域社会与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别的基础之上在整个人类种群的普同性以外,还有属于大体上的或一般的人群所有的,以及一些个别人所有的特征,.,51,二、文化相对性,文化相对性(culturalrelativism),也称文化相对论或文化相对主义。该理论主张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而且一切文化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平等的,但这种“平等”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而赞成或接受某一人群的所思所为,而是指将文化行为放入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对待,.,52,人们总是习惯于以自己所属的群体文化价值和传统观念来衡量、判断并且解释其他社会文化行为,这就是所谓的“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其极端表现是“文化沙文主义”(culturalChauvinism),即认为自己拥有的习俗、信仰永远优于别人的习俗和信仰,并以自己的文化来规范他人的行为,.,53,三、适应,通常所说的适应(adaptation)是指地球上的生物种群通过自身变化与周围环境达成协调并繁衍下去的过程。人类的适应则包括:生物性适应和文化适应,.,54,人的生物性适应:主要指人体同周围环境保持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体质协调人的文化适应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的策略达成和自然与社会环境之和,.,55,适应既包括对过程的适应,也包括对结果的适应。文化的适应使文化的发展具有矛盾性。适应过程具有两个特征:稳定性:就是文化的保守性,文化有保持现状的倾向创造性:主要结果之一,便是它能在特殊环境下产生多种文化,产生多样性,.,56,“适应”已不再是一个孤立单一的概念,不同文化要素之间可以进行跨越式的交流、吸收,旧有秩序和规则不断被打破,重新组合并吸收新的文化要素。任何文化的人们都需要不断地重新定位,以期在这样一个变动的社会里获得新的生存空间,重构自身。适应的含义已不再是惯习的简单吸收和借鉴,更包含了发展和创新的含义。,.,57,四、整体性,(一)整体性的主要内涵整体性(Holism)又称整体论是指在人类学学科的研究进程中,历代人类学家以不同的理论为出发点,积累关于人类整体性认识论的不断完善过程。,.,58,当代人类学家至今仍需要不断把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视为一个动态的整体,关注对其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双重观察,做生物性与文化上的综合分析,以不断认识田野工作中的较小的区域社会与更大的人类社会的总体,.,59,(二)哈里斯的整体论研究视角(1)方法论角度(methodologicalholism)。认为整体论是人类学研究过程中应当持有的态度和观察方法。(2)功能主义角度(functionalistholism)。即局部和整体的有机结合及功能的充分发挥,也就是考察社会各方面的分支。(3)综合的角度(laundrylistholism)。即人类学综合生物的、社会的、文化的、语言的、历史的、当代的各个角度的内容,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全部内容都抱有兴趣,无论是过去、现在、将来,还是生物、社会、语言及文化(4)过程角度(processualholism)。这一角度是对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具体操作过程加以描述,认为人类学坚持整体论需要对以下内容作出解释:人类的起源及衍生、文化多样性、语言的形成及演化、人类意识的出现、社会及文化的起因、特殊社会及文化分化的整体性原因等。,.,60,(三)整体论的意义,整体论是一个辩证的理论,也就是说,整体是必要的,同时又是相对的。人类学的哲学理念和各种研究理论和方法,都是在特定时空地点下基于对特定人群的认识得出的;为了深入理解特殊现象,必须要基于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才可行,.,61,人类学对整体论的推崇与坚持:由人们在社会科学领域里认识事物的根本立场决定,让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整体与个体相统一由学科本身以人及其文化为对象的特点所决定避免狭隘的目光而力求宽广的系统观照主张对所观察的事物做通盘的考虑,.,62,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人类学?2试解释文化和culture的含义。3说明跨文化比较的方法及其前提条件。4简单概括一下人类学的四个分支学科。5如何认识整体性的文化研究?6如何认识文化相对主义?7阐述你所知道的人类学的几个认识论主题。,.,63,推荐阅读书目,1张实体质人类学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2俞伟超考古学是什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3英约翰甘柏兹会话策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4美C恩伯,M恩伯文化的变异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5美墨菲(RFMurphy)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6迈克尔C霍华德(MichaelCHoward)文化人类学台北:弘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7英罗伯特莱顿(RobertLayton)他者的眼光(人类学理论入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8英阿兰巴纳德(AlanBarnard)人类学历史与理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9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修订版,第一章,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64,10法毛斯(MMauss)社会学与人类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1美瑟维斯人类学百年争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12ConradPhillipKottak2002(1994).Anthropology:TheExplorationofHumanDiversityMcGrawHillInc13WAHailand1993CulturalAnthropologyOrlando,Harcourt14LBinford1962ArchaeologyasAnthropologyAmericanAntiquity28:21722515DellHymes1964LanguageinCultureandSocietyNewYork:Harper(2)分散与分裂(dispersionandfission);(3)取代(replacement),.,507,(四)单偶和多偶家庭核心家庭是属于单偶家庭的一夫一妻制(monogamy),法律严格规定不允许重婚。多偶婚(polygamy)包括一夫多妻制(polygyny)和一妻多夫制(polyandry)两种婚制。,.,508,三、亲属称谓,(一)亲属称谓亲属称谓(kinshiptermiology)是亲属制度的一类术语,在某一特定的语言中是一套符号化的词语,标注某人经常是自我(ego)的亲属(通常是“他人”)的特定类型,.,509,(二)亲属关系是文化的创造亲属关系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创造,它并不简单地对应于生物学意义上的遗传关系。汉语“亲属”指因婚姻、血缘与收养而产生的人们之间的关系,又分为血亲、姻亲和配偶。配偶在有些民族中不列入亲属范畴内。而且,在不同文化的人类群体中,同样的血缘关系可能对应着不同的社会关系模式,.,510,(三)亲属称谓制类别摩尔根把世界上不同民族的亲属称谓制归纳为以下两大类、三种形式:类分式:马来亚式&图兰尼亚式叙述式:雅利安式,.,511,默多克把世界上所有民族使用的亲属称谓制归纳为六类,每类都用该类的一个典型的民族名称来命名:分类原则依据主要是平辈亲属称谓的划分夏威夷式(Hawaiiantype)爱斯基摩式(Eskimo)易洛魁式(Iroquois)克罗式(Crow)奥玛哈式(Omaha)苏丹式(Sudanese),.,512,(四)亲属称谓制与家庭形态亲属称谓制与家庭形态密切相关以爱斯基摩式为例,它的显著特征之一是重视核心家庭成员的内聚关系。凡属于核心家庭的成员都有专门的称谓,可是对核心家庭以外的亲属,称谓就是概括性的了,父方的与母方的亲属并没有称谓上的区分,.,513,(五)亲属称谓与态度列维斯特劳斯认为,原始社会受“血缘纽带”的支配而不是受经济关系的支配列维斯特劳斯提出亲属制度由两种完全不同的现实系列组成:称谓制度;他认为称谓制度和态度制度并不是互相独立的,不意味着一对一的对应关系态度制度:造就了称谓制度的动态结合,行为态度对称谓制度是一种补充的关系,是从属的附加物,.,514,四、继嗣群,(一)继嗣和继嗣群继嗣(descent)是指两代以上的亲子关系(affiliation),而且这种联系为该社会所认可。所谓继嗣群(descentgroup),通常是指根据继嗣原则组成的一群由共同的祖先遗传下来的血亲。,.,515,继嗣,有单系继嗣与复系继嗣之分。单系继嗣:只依男性或只依女性血缘单一的线来计算父系和母系两种单系继嗣最为常见。两可系继嗣:这些继嗣群体不强调亲属关系只能追溯到单一的性别,并且身份归属不是一出生就指派好的,.,516,(二)亲属称谓制与继嗣群亲属称谓制与继嗣群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比如说,爱斯基摩式称谓制反映在亲属称谓制上的特点是:(1)自我(ego)的核心家庭内部成员的称谓是有专称的名词(2)核心家庭以外的亲属称谓没有父方、母方的区分(即继嗣规则是双边的)。,.,517,五、居处原则,(一)居处模式规则选择从父居从母居,.,518,(二)居处模式类别各种文化里的居处模式有如下八类:新居(neolocality):与夫妇双方的亲属分开单独居住;双边居(bilocality):轮流同丈夫的和妻子的亲属居住;两可居(ambilocality):一些夫妇选择同丈夫的亲属居住,其余夫妇同妻子的亲属居住;从父居(patrilocality):同丈夫的父亲居住;从母居(matrilocality):同妻子的母亲居住;从舅居(avunculocality):同丈夫的母亲的兄弟居住;从姑居(amitalocality):同妻子的父亲的姐妹居住从妻居(uxorilocality):同妻子的亲属居住(以上居处模式中的几种可与从妻居结合);从夫居(virilocality):同丈夫的亲属居住(以上居处模式中的几种可与从夫居结合)。,.,519,复习思考题,1谈谈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区别和联系。2什么是自然与文化,家庭与公共,生产与再生产二元论?什么是唯本论和构成论?3什么是婚姻?聘礼与嫁妆在婚姻中有何意义?4什么是家庭?如何理解常见的家庭类型及其变体?5谈谈你对氏族、世系群、宗族等概念的理解。6如何认识人类的亲属称谓制?7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人类家庭居处模式的认识。,.,520,推荐阅读书目,1美摩尔根古代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芬兰韦斯特马克人类婚姻简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3美玛格丽特米德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4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北京:三联书店,5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6麻国庆家与中国社会结构北京:文物出版社,7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北京:三联书店,19958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修订版,第十一章(胡鸿保著).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9RobinFox亲属与婚姻台北:黎明出版公司,1979,.,521,10JCarstenandSHughJones(eds).1995AbouttheHouse.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1EEvansPritchard1951KinshipandMarriageAmongtheNuer.Oxford:ClarendonPress12LeviStrauss1969TheElementaryStructuresofKinshipBoston:BeaconPress13LadislavHoly1996AnthropologicalPerspectivesonKinshipondon:PlutoPress14AdamKuper1982“LineageTheory:ACriticalRetrospect”,AnnualReviewofAnthropology,1982(11),pp7195,.,522,15CarolMacCormackandMarilynStrathern1980Nature,CultureandGender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6RMCNettingandRRWilk(eds).1984Households:ComparativeandHistoricalStudiesoftheDomesticGroupBerkeley,C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7RobertParkin1997Kinship:AnIntroductiontotheBasicConceptsxford:BlackwellPublishersLtd18BurtonPasternak,CarolREmberandMelvinEmber1997Sex,GenderandKinship:ACrossculturalPerspectiveNewJersey:Prenticehall,Inc.19MichaelGPeletz“KinshipStudiesintheLateTwentiethCenturyAnthropology”,AnnualReviewofAnthropology,1995(24),pp34337220MZRosaldoandLouisLamphere(eds).1974Woman,CultureandSociety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523,第十二章濡化、社会化与涵化,人性与人格濡化、社会化与涵化文化中断与文化适应,.,524,第一节人性与人格,人性及其研究世界观价值观人格,.,525,一、人性及其研究,人性是指人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之整体性内涵,人的本质属性涉及人类所特有的生物、心理、思维与行为特征。广而言之,人性的形成脉络即人的生物性、文化与社会化,以及情感与精神属性;它是由人的生物性、文化濡化与社会化等整体性内涵共同作用的结果。因不同民族、文化与社会的模塑以及文化的传递,在不同时空下呈现了绚丽多彩的人性,而人类的人性共性和个性观察尽在其中。,.,526,关于人类学人性的研究主要循着两种角度,一是从人性的转变方面做理论的探讨;一是从文化的传递方面做社会的观察。,.,527,二、世界观,人对整个世界与周围环境的基本看法叫做世界观(worldview)草根世界观都市世界观,.,528,三、价值观,一种文化的整合不是简单地由支配性的经济活动和政治范式所决定,而是看其世界观、价值观是否得以贯彻延续每一个成员分享其模式化的人性与人格特点,大多是特定文化熏染与训练的结果。,.,529,一般价值观(values),涉及日常习俗者,则成为如厌恶或喜欢吃狗肉、喜欢亲自动手做等;核心价值观(corevalues),侧重人本者,名为例如崇尚工作道德、个人主义或者家族主义等,.,530,四、人格,(一)人格人格是个体在濡化与社会化及在周围环境适应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特征之总称。人格通常被理解为个人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的综合表现,进一步则被认为是由一系列的核心价值观、连续而持久的自我与身心组成。群体人格则是某一特定社会群体所表现出的共有的个性特征。,.,531,研究文化与人格,目标在于分析个人或群体的欲望如何整合于社会的需要,以及文化对群体共同特性形成的制约和作用。人类学者需要解释文化对个人全面渗透的机制和过程,而这就需要考虑一些因素,如不同民族的儿童养育方式、生育制度、宗教信仰、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进而分析民族性与国民性上的差异。,.,532,(二)人格结构林顿和卡迪纳含义:在一种文化中,基本人格结构是基于社会成员的共同经验和可能产生这些经验的人格特征的一种整合类型,.,533,(三)关于文化对人格的预设杨国枢的“个人现代化程度测量表”宋维真等人的“中国人个性测量表”,.,534,文化与人格是相互作用的,文化受到人格的制约,文化反过来又会塑造人为和个性。人格是个人的内在力量间态度、价值和知觉范式等复合体相关联的持久组合,而这种持久组合导致个人行为的一致性。人格的一致性是与个人价值和态度的获得相关联的,人格的特征可以由一些知觉、认知模式显现出来。,.,535,第二节濡化、社会化与涵化,濡化社会化涵化,.,536,一、濡化,(一)什么是濡化濡化(enculturation)表示在特定文化中个体或群体继承和延续传统的过程。首先由赫斯科维茨提出濡化是把人类和其他生物加以区别的学习经验,能使一个人在生命的开始和延续中,借此种经验以获得在该文化中生存的能力,.,537,从个体角度说,人类具有两种承继:一是生物性承继,即人类的繁衍与生存继续;一是人类有别于动物而独有的,即文化的习得与传承濡化。其本质意义是人的学习与教育。从群体角度说,濡化是不同族群、不同社会赖以存在和延续的方式及手段,同时也是族群认同的过程标志之一,.,538,(二)濡化的含义濡化包括以下几层含义:教化与学习文化延续族群自立,.,539,(三)制度濡化的体现还在于,社会成员总是确立和遵守相应的各种制度。所谓制度(institution),指的是围绕着政治、经济、婚姻、教育等基本社会功能而普遍形成的思想或行为方式,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等。制度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每种制度都具有建立社会规范、表达价值观念、指导群体行为的功能,这就提供了人类活动的多种形态。,.,540,二、社会化,(一)社会化和濡化的区别社会化(socialization)指的是社会成员通过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会角色、参与社会活动,与社会相整合的过程。濡化强调个人或群体内化某种文化类型或生活模式的过程,也就是社会文化的传递过程;社会化强调个体与社会互动的特点和条件,常用社会结构、内容、背景和所扮演的角色等衡量,.,541,(二)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环境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学校教育是个体参与社会化的准备方式与重要形式,.,542,(三)社会化是获得文化重组的过程社会化既包括特定社会文化的濡化与延续,同时也有多元文化重组与整合的过程含义既包括儿童成长为成年人这一初级社会化过程,也包括文化传承的次级社会化过程,.,543,(四)个体人格与反社会人格个体人格的形成较为复杂。它是通过个体具备的一定的先天素质,同时受到家庭、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心理的、社会的影响,逐步形成的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通过个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需要、动机,以及较为稳定的理想、信念、世界观等。,.,544,人格较为脆弱的人,在个性特征上较为孤僻、内向,在意外事件出现时,容易出现紧张、焦虑、恐慌等心理表现,有时会带有相应的生理反应,如头晕、目眩、四肢无力等症状;人格上出现严重缺陷、有严重阻碍的人,对人对事容易表现出极度的偏激,有时会出现反社会人格(antisocialpersonality),.,545,三、涵化,(一)什么是涵化涵化(acculturation)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化体系间由于持续接触和影响而造成的一方或双方发生的大规模文化变迁,.,546,(二)强制涵化和非强制涵化强制涵化:是指以军事征服或政治控制等手段把某一文化强行灌输给另一文化的过程,如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中,在征服地区改变他人政体和生活方式,当地人开办学校,用有别于当地人的政治文化观念实施教育,以更好地维系统治非强制涵化指不以军事或政治统治为目的,不同文化间在交流过程中发生的变化,.,547,(三)涵化现象的常见模式同化(assimilation)现象指当一个族群进入另一个主流族群之中,外来文化适应主流文化,逐渐合并进支配性文化中,不再作为一个分开的文化单元整合现象指既保持了原有文化特征,又吸收异文化因素,把两种文化因素融为一体混合现象指不同文化接触与交流过程中的文化混生状态分化现象指拒绝接受异文化的传播,保持原有文化要素边缘化现象这一现象比较特殊,指的是既无意保持原有文化,又没有吸收异文化,处于两种文化的缝隙之间。,.,548,第三节文化中断与文化适应,文化中断文化适应,.,549,一、文化中断,(一)文化中断文化中断(culturaldiscontinuities)意味着文化期待和角色需求学习的非连续性;异质社会中的文化中断主要指文化间交流活动遇到障碍或中止,.,550,奥格布(Ogbu)用来解释那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原因。重要观点: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有的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少数民族文化并不是落后或缺失,而是不同,.,551,二、文化适应,(一)文化适应人类学把文化过程中的文化适应(adaptation)看作是个人或群体更好地与生存环境达成一致的目的之一。体质人类学主要从生理学、人体形态学、遗传学等生命科学的角度探讨人类对不同环境压力的生理适应和遗传适应;文化人类学主要从人类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价值观、经济变迁等角度探讨人类群体在面对周围环境压力的文化适应与文化中断的原因,.,552,(二)自我与文化适应受不同文化的影响,个体的自我概念存在很大差异世界上多种文化中的多类自我表现,体现了文化多样性意义下的不同层面。,.,553,(三)自我与他人自我的基本力量是从传统文化意识所既定的有意义的他人之关系当中获得的人类学在田野工作中的人本的观察与文化的观察可以合成一个面对今日世界的可能的文化适应性考量,成为现代中国教育实施的基本出发点,.,554,(四)文化、自我与情境文化与自我是相互联系的现象不同文化对个人的影响,既反映在人的正常行为上也反映在异常行为上人与情境发生相互作用,各种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或以一种方式表现,或以另一种方式表现,最终表现为整个人、整个情境,表现为人的行为,.,555,(五)个体认同个体认同(personalidentity)也是一种自我意识,指将个人的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与其他精神体系联系在一起,并内化于自身人格系统当中,获得某种思想和行为上的同构。与是族群认同(ethnicidentity),指的是存在着将世界划分为“我们”与“他们”类别的一种强烈的心理或情感依赖成,.,556,(六)交叉文化中的适应交叉文化中的文化适应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学习和扬弃的过程,也是产生新文化和建立新的文化模式的过程,是不同文化的相互作用、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和相互吸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种文化会失去原来的一些特质,获得新的文化特质。从整个文化体系来考察,文化适应是一个建立新文化模式的过程,它能在特殊环境下呈现文化多样性。,.,557,(七)在强势文化输出面前文化输出(culturaloutput)的本来含义仅指文化的传播与扩散过程;文化输入(culturalinput)指对异文化的吸纳过程。当今世界强势文化输出背后总是蕴含着政治、军事、经济、社群和文化实力、战略、组织与谋划文化涵化过程之结果,以及文化适应性进程受阻,均和文化输入(输出)的主动性与被动性相关,.,558,(八)文化的回应面对当今国际间流动性增强,以及文化输入和文化输出的快速而大面积的运作,对文化中断的预估性培训成为人们寻求文化适应的一个必然的“教育举措”对文化输入与输出等造成的文化中断现象,已经成为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流中需要提前关注的一个文化心理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回应。,.,559,(九)全球化与地方化全球化:绝不仅仅是文化的同一性,而是商品、钱、人、图像、技术、知识和思想等各种客体和主体在全球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速度流动;本土化:是对应于全球化的一个社会事实,传统的复兴往往也是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内容,.,560,复习思考题,1试比较濡化与社会化两者的异同。2何谓涵化?试说明不同的涵化表现。3谈谈你对人性与人格的研究的理解。4什么是文化中断的理论?以实例讨论文化中断的现象及其应对情形。5描述一个“文化适应”的例子,同时加以个人的分析。6如何面对强势文化输出?何以获得积极的回应?7进一步阅读相关书目,谈谈对全球化和地方化(本土化)的理解。,.,561,推荐阅读书目,1吴燕和自我与集体:幼儿园里的中国儿童社会化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6(2)2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修订版,第七、八、九、十六章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3庄孔韶教育人类学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4美A马塞勒等主编文化与自我:东西方人的透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5美克拉克洪等文化与个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6詹栋梁教育人类学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867周德祯教育人类学导论文化观点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98吴天泰等教育人类学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29刘玉玲教育人类学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10苏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62,1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国外文化人类学课题组国外文化人类学新论碰撞与交融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12美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3美玛格丽特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4美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5RTAmes,WDissanayakeandTPKasulis,(ed,).1994SelfasPersoninAsianTheoryandPracticeAlbany:StateUniversityofNewYorkPress16WallaceAnthonyCultureandPersonality(2nded).NewYork17LLBock1988RethinkingPsychologicalAnthropology:ContinuityandChangeintheStudyofHumanActionNewYork:WHFreeman18CharlesTaylor1989SourcesoftheSelf:ThemakingoftheModernIdentityCo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563,19MAGibsonandJUOgbu1991MinorityStatusandSchooling:AComparativeStudyofImmigrantandInvoluntaryMinoritiesNewYorkandLondon:CarlandPublishing,Inc20MJHerskovits1958AcculturationTheStudyofCultureContact.Gloucester,Mass:PeterSmith21BLevinson,DFoldyandDHolland(eds).1996TheCulturalProductionoftheEducatedPerson:CriticalEthnographiesofSchoolingandLocalPracticeStateUniversityofNewYorkPress22EJacobandCJordan(eds).1993MinorityEducation:AnthropologicalPerspectivesNewJersey:AblexPublishingCorporation23JUOgbu1995“EducationandCulture”,ReadingMaterialsforAnthropology,153,vol1inUCB,.,564,24JUOgbu1988“Diversityandquityinublicducation:Communityorcesandinoritychooldjustmentanderformance”,InRHaskinsandDMacRae(eds).PoliciesforAmericasPublicSchools:Teachers,Equity,andIndicatorsNorwood,NJ:Ablex25KBockPhilip(ed.).1994HandbookofPsychologicalAnthropology.Westport:GreenwoodPress26RASchwederandRALevine(eds).1984CultureTheory:Essayson14/Mind,Self,andEmotion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全教育鼻出血培训课件
- 防城区那巴水车、那巴村、板蒙里林沟采砂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 灯具工程配套方案(3篇)
- 猫咪面具课件教学
- 农业智能化转型2025年灌溉监测一体化系统建设与创新
- 猫咪画毛衣课件
- 农业无人机租赁市场2025年行业竞争格局与市场潜力分析
- 工程保修工作方案(3篇)
- 电厂钢架改造工程方案(3篇)
- 安全教育摩托车培训课件
- 2025-2026学年人美版(2024)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歌乐山下的英烈课件
- 涉警舆情应对课件
- 2025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中考道德与法治真题及答案
- 产品变更通知单模板PCN(4P)
- 广告策划与创意课件-2
- 地质勘察任务书模板
- 全国中心血站上岗证考试题库
- 环境社会学整本书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全套课件最全教学教程ppt(最新)
-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完整版课件(全)
- 数据挖掘方法与应用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