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大学校长_第1页
民国时期大学校长_第2页
民国时期大学校长_第3页
民国时期大学校长_第4页
民国时期大学校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蔡元培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百年老课文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演说 蔡元培 一九一七年一月九日 五年前 严几道 先生为本校校长时 余方服务教育部 开学日曾有所 贡献于同校 诸君多自预科毕 业而来 想必闻知 士别三日 刮目相见 况时阅数载 诸君较昔当必为长足 之进步矣 予今长斯校 请更以三事 为诸君告 一曰抱定宗旨 诸君来此求学 必有一定宗旨 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 必先知大学之性质 今人肄业 专门学校 学成任事 此固势所必然 而在 大学则不然 大学者 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外人每指摘 本校之腐败 以 求学于此者 皆有做官发财思想 故毕业预科者 多入法科 入文科者甚少 入理科者尤少 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 因做官心热 对于教员 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 惟问其官阶之大小 官阶大者 特别欢迎 盖为将来 毕业有人提携 也 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 多入政界 专 任教授者甚少 故聘请教员 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 亦属不得已之举 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 姑不具论 然弭谤 莫如自修 人讥我腐败 问心无愧 于我何惧 果 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 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 入法科者尽可肄业于法律学 堂 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 又何必来此大学 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 为求学而来 入法科者 非为做官 入商科者 非为致富 宗旨既定 自趋 正轨 诸君肄业于此 或三年 或四年 时间不为不多 苟能爱惜分阴 孜 孜 求学 则求造诣 容有底止 若徒志在做官发财 宗旨既乖 趋 向自异 平时则放荡 冶游 考试则熟读讲义 不问学问之有无 惟争分数 之多寡 试验既终 书籍束之高阁 毫不过问 敷衍三 四年 潦草塞责 文凭到手 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 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 光阴虚度 学问毫无 是自误也 且辛亥之役 吾人之所以革命 因清廷官吏之腐败 即在今日 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 亦以其道德沦丧 今诸君苟不于此 时植其基 勤其学 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 出而仕事 但任讲席 则必贻 误 学生 置身政界 则必贻误国家 是误人也 误己误人 又岂本心所愿 乎 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 此余所希望 于诸君者一也 二曰砥砺 德行 方今风俗日偷 道德沦丧 北京社会 尤为恶劣 败德毁行之事 触目皆是 非根基深固 鲜 不为流俗所染 诸君肄业 大学 当能束身自爱 然国家之兴替 视风俗之厚薄 流俗如此 前途何堪 设想 故必有卓绝之士 以身作则 力矫颓俗 诸君为大学学生 地位 甚高 肩此重任 责无旁贷 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已 更必有以励人 苟 德之不修 学之不讲 同乎流俗 合乎污世 已且为人轻侮 更何足 以感人 然诸君终日伏首案前 芸芸攻苦 毫无娱乐之事 必感身体上之苦 痛 为诸君计 莫如以正当之娱乐 易不正当之娱乐 庶几道德无亏 而于身体有益 诸君入分科时 曾填写愿书 遵守本校规则 苟中道而违之 岂非与原始之意相反乎 故品行不可以不谨严 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二也 三曰敬爱师友 教员之教授 职员之任务 皆以图 诸君求学便利 诸 君能无动于衷乎 自应以诚相待 敬礼有加 至于同学共处一室 尤应互 相亲爱 庶可收切磋 之效 不惟开诚布公 更宜道义相勖 盖同处此 校 毁誉共之 同学中苟道德有亏 行有不正 为社会所訾詈a 已虽规 行矩步 亦莫能辨 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 余在德国 每至店肆b 购买物 品 店主殷勤款待 付价接物 互相称谢 此虽小节 然亦交际所必需 常 人如此 况堂堂大学生乎 对于师友之敬爱 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三也 余到校视事 c 仅数日 校事多未详悉 兹所计划者二事 一曰改良讲 义 诸君既研究高深学问 自与中学 高等不同 不 惟恃教员讲授 尤赖 一已潜修 d 以后所印讲义 只列纲要 细微末节 以及精旨奥义 或讲师 口授 或自行参考 以期 e 学有心得 能裨 f 实用 二曰添购书籍 本校 图书馆书籍虽多 新出者甚少 苟不广为购办 必不足供学生之参考 刻拟 筹集款项 多购新书 将来典籍满架 自可 旁稽博采 g 无虞 h 缺乏矣 今日所与诸君陈说者只此 以后会晤日 i 长 随时再为商榷 j 可也 郭秉文 略论四个平衡的办学方针 略论四个平衡的办学方针 郭秉文 就大学教育而言 应该力求 一 通才与专才的平衡 二 人文与科学的平衡 三 师资与设备的平衡 四 国内与国际的平衡 兹扼要述之如下 一 通才与专才平衡 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正科分为文史地部与数理化部 此外又设立工 农 商 教育 体育等专修科 其注重体育 尤具卓见 后以高师为基础 扩展唯一综合大学 即 国立东南大学 亦即国立中央大学的前身 正科注重通才教育 专科注重专才教育 两者 相辅相成 不可偏废 但两者并非截然划分 一个综合大学的好处 在于通才与专才互相 调剂 使通才不致流于空疏 专才不致流于狭隘 大学生都应该成为平正通达的建国人才 这就是南高 东大 中大一贯相承的学风 二 人文与科学平衡 大家都知道 民国十年左右 南高与北大并称 隐隐然后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上两 大支柱 当时新文化运动风靡全国 可是南高一般维护中国文化的大师 如刘伯明 柳诒 征等 创办了 学衡 杂志 主张发扬民族精神 沟通中西文化 对于西方文化 不要仅 作空泛的介绍 而当更作深入的研究 学衡派旗帜分明 阵容坚强 俨然负起中流砥柱的 重任 影响所及 至为深远 可是南高并非保守派 先后从国外物色延揽了五十位优秀学 人 展开了中国科学的奠基工作 使南高 东大成为中国科学发展的一个主要基地 北伐 胜利以后 北平著名大学 如国立清华大学等 还借重了南高东大的毕业生 他们后来几 乎都成为科学方面的名教授 三 师资与设备平衡 大学教育当然以师资为第一 但物质条件亦不容忽视 中国大学最早设有科学馆 恐怕要数南高 东大 建筑经费美金二十万元 是向美国洛氏基金募捐来的 东大图书馆 的兴建 也是出于私人捐款 因为当时政府财政困难 东大学生宿舍 也是运用银行投资 合作的方式而增建的 此外成贤街 三牌楼和大胜关附近 都有农场 钦天山 北极阁作 为气象台台址 后湖即玄武湖作为水生植物和鱼类的实验池 因商科要注重国际贸易 所 以特别设于上海 凡此种种规划 无非是要注重实验 而达学以致用的理想 南高东大以 及后来中大同学 都能为社会所重视 不曾发生过就业问题 而且多能成功立业 彬彬称 盛 四 国内与国际平衡 师范教育必须 寓师资于大学 南高改组为东大 并非一般人所想的升格 或好 高鹜远 而是科学的教育理想的实践 因为中等以上的教师 应该是双料的学士 硕士和 博士 这话怎么说 那就是师范生的学业标准完全要与大学生一样 并且希望能出类拔萃 此外还须加工加料 具备两种修养 一是教材教法的精研 一是器识抱负的培养 因此教 师来源 不必局限于师范学校 应当着眼于全国大学的优秀青年 再加上一番训练和熏陶 才好 南高东大有很多著名的教育家在里面 又延揽了国内外著名学者 来作短期或半年 的讲学 国内如梁任公 启超 黄膺白 顾维钧等 国际如杜威 泰戈尔 罗素 孟禄和 杜里舒等 先后莅临 名家萃集 极一时之盛 欲广求知识于世界 务使同学们放宽眼界 开拓心胸 则爱国之心 油然而生 大学生应以国士的风度和志节 国士者 既要 以国事 为己任 以天下为己任 又要具备吾校校训所倡导的 钟山之崇高 玄武之恬静 大江之 雄毅 的修养 吾平生为人为事 终是本于和平二字 平乃能和 和乃能进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 尔倡导新共和主义 其口号为 惟均衡乃能和谐 惟和谐乃能进步 东西哲学 深相符 契 和平也是民族八德最后两个字 值得我们深长思考 梅贻琦 大学一解 原载 清华学报 第十三卷第一期 1941 年 4 月 今日中国之大学教育 溯其源流 实自西洋移植而来 顾制度为一事 而精神又为一 事 就制度言 中国教育史中固不见有形式相似之组织 就精神言 则文明人类之经验大 致相同 而事有可通者 文明人类之生活要不外两大方面 曰己 曰群 或曰个人 曰社 会 而教育之最大的目的 要不外使群中之己与众己所构成立群各得其安所遂生之道 且 进以相位相育 相方相苞 则此地无中外 时无古今 无往而不可通者也 西洋之大学教育已有八九百年之历史 其目的虽鲜有明白揭橥之者 然试一探究 则 知其本源所在 实为希腊之人生哲学 而希腊人生哲学之精髓无它 即 一己之修明 是已 Know thyself 此与我国儒家思想之大本又何尝有异致 孔子于 论语 宪问 曰 古 之学者为己 而病今之学者舍己以从人 其答子路问君子 曰 修己以敬 进而曰 修 己以安人 又进而曰 修己以安百姓 夫君子者无它 即学问成熟之人 而教育之最大 收获也 曰安人安百姓者 则又明示修己为始阶 本身不为目的 其归宿 其最大之效用 为众人与社会之福利 此则较之希腊之人生哲学 又若更进一步 不仅以一己理智方面之 修明为己足也 及至大学一篇之作 而学问之最后目的 最大精神 乃益见显著 大学 一书开章 明义之数语即曰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新民 在止于至善 若论其目 则格物 致 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属明明德 而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属新民 学记 曰 九年 知类通达 强立而不反 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 近者悦服 而远者怀之 此大 学之道也 知类通达 强立不反二语 可以为明明德之注脚 化民成俗 近悦远怀三语可 以为新民之注脚 孟子于 尽心章 亦言修其身而天下平 苟子论 自知者明 自胜者强 亦不出明明德之范围 而其泛论群居生活之重要 群居生活之不能不有规律 亦无非阐发 新民二字之真谛而已 总之 儒家思想之包罗虽广 其于人生哲学与教育理想之重视明明 德与新民二大步骤 则始终如一也 今日之大学教育 骤视之 若与明明德 新民之义不甚相干 然若加深察 则可知今 日大学教育之种种措施 始终未能超越此二义之范围 所患者 在体认尚有未尽而实践尚 有不力耳 大学课程之设备 即属于教务范围之种种 下自基本学术之传授 上至专门科 目之研究 固格物致知之功夫而明明德之一部分也 课程以外之学校生活 即属于训导范 围之种种 以及师长持身 治学 接物 待人之一切言行举措 苟于青年不无几分裨益 此种裨益亦必于格致诚正之心理生活见之 至若各种人文科学 社会科学学程之设置 学 生课外之团体活动 以及师长以公民之资格对一般社会所有之努力 或为一种知识之准备 或为一种实地工作之预习 或为一种风声之树立 青年一旦学成离校 而于社会有须贡献 要亦不能不资此数者为一部分之挹注 此又大学教育新民之效也 然则所谓体认未尽实践不力者又何在 明明德或修己工夫中之所谓明德 所谓己 所 指乃一人整个之人格 而不是人格之片段 所谓整个之人格 即就比较旧派之心理学者之 见解 至少应有知 情 志三个方面 而此三方面者皆有修明之必要 今则不然 大学教 育所能措意而略有成就者 仅属知之一方面而已 夫举其一而遗其二 其所收修明之效 因已极有限也 然即就知之一端论之 目前教学方法之效率亦大有尚待扩充者 理智生活 之基础为好奇心与求益心 故贵在相当之自动 能有自动之功 所能收自新之效 所谓举 一反三者 举一虽在执教之人 而反三总属学生之事 若今日之教学 恐灌输之功十居七 八 而启发之功十不得二三 明明德之义 释以今语 即为自我之认识 为自我知能之认 识 此即在智力不甚平庸之学子亦不易为之 故必有执教之人为之启发 为之指引 而执 教者之最大能事 亦即至此而尽 过此即须学子自为探索 非执教者所得而助长也 故古 之善教人者 论语 谓之善诱 学记 谓之善喻 孟子有云 君子深造之以道 欲其 自得之也 自得之 则居之安 居之安 则资之深 资之深 则取之左右逢其源 故君子 欲其自得之也 此善诱或善喻之效也 今大学中之教学方法 即仅就知识教育言之 不逮 尚远 此体认不足实践不力之一端也 至意志与情绪二方面 既为寻常教学方法所不及顾 则其所恃者厥有二端 一为教师 之树立楷模 二为学子之自谋修养 意志须锻炼 情绪须裁节 为教师者果能于二者均有 相当之修养工夫 而于日常生活之中与以自然之流露 则从游之学子无形中有所取法 古 人所谓身教 所谓以善先人之教 所指者大抵即为此两方面之品格教育 而与知识之传授 不相干也 洽学之精神与思想之方法 虽若完全属于理智一方面之心理生活 实则与意志 之坚强与情绪之稳称有极密切之关系 治学贵谨严 思想忌偏蔽 要非持志坚定而用情有 度之人不办 孟子有曰 仁义礼智根于心 则其生色也 晬然见于面 盎于背 施于四体 四体不言而喻 曰根于心者 修养之实 曰生于色者 修养之效而自然之流露 设学子所 从游者率为此类之教师再假以时日 则濡染所及 观摩所得 亦正复有其不言而喻之功用 学记 所称之善喻 要亦不能外此 试问今日之大学教育果具备此条件否乎 曰否 此 可与三方面见之 上文不云乎 今日大学教育所能措意者仅为人格之三方面之一 为教师 者果能于一己所专长之特科知识 有充分之准备 为明晰之讲授 作尽心与负责之考课 即已为良善之教师 其于学子之意志与情绪生活与此种生活之见于操守者 殆有若秦人之 视越人之肥瘠 历年既久 相习成风 即在有识之士 亦复视为固然 不思改作 浸假而 以此种责任完全诿诸他人 曰 此乃训育之事 与教学根本无干 此条件不具备之一方面也 为教师者 自身固未始不为此种学风之产物 其日以孜孜者 专科知识之累积而已 新学 说与新实验之传习而已 其于持志养气之道 待人接物之方 固未尝一日讲求也 试问己 所未能讲求或无暇讲求者 又何能执以责人 此又一方面也 今日学校环境之内 教师与 学生大率自成部落 各有其生活之习惯与时尚 舍教室中讲授之时间而外 几于不相谋面 军兴以还 此风尤甚 即有少数教师 其持养操守足为学生表率而无愧者 亦犹之椟中之 玉 斗底之灯 其光辉不达于外 而学子即有切心于观摩取益者 亦自无从问径 此又一 方面也 古者学子从师受业 谓之从游 孟子曰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间尝思之 游之时义大矣哉 学校犹水也 师生犹鱼也 其行动犹游泳也 大鱼前导 小鱼尾随 是 从游也 从游既久 其濡染观摩之效 自不求而至 不为而成 反观今日师生之关系 直 一奏技者与看客之关系耳 去从游之义不綦远哉 此则于大学之道 体认尚有未尽实践尚 有不力之第二端也 至学子自身之修养又如何 学子自身之修养为中国教育思想中最基本之部分 亦即儒家哲 学之重心所寄 大学 八目 涉此者五 论语 中庸 孟子 所反复申论者 亦以此为最大题目 宋元以后之理学 举要言之 一自身修善之哲学耳 其派别之分化虽 多 门户之纷呶虽甚 所争者要为修养之方法 而于修养之必要 则靡不同也 我侪以今 日之眼光相绳 颇病理学教育之过于重视个人之修养 而于社会国家之需要 反不能多所 措意 末流之弊 修身养性几不复为入德育才之门 而成遁世避实之路 然理学教育之所 过即为今日学校教育之所不及 今日大学生之生活中最感缺乏之一事即为个人之修养 此 又可就下列三方面分别言之 一曰时间不足 今日大学教育之学程太多 上课太忙 为众所公认之一事 学生于不 上课之时间 又例须有多量之 预备 功夫 而所预备者又不出所习学程之范围 于一般之 修养邈不相涉 习文史哲学者 与修养功夫尚有几分关系 其习它种理实科目者 无论其 为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 犹木工水作之习一艺耳 习艺愈勤去修养愈远 何以故 曰 无 闲暇故 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物之盛 而自审其一人之生应有之地位 非有闲暇不为也 纵探历史之悠久 文教之累积 横索人我关系之复杂 社会问题之繁变 而思对此悠久与 累积者宜如何承袭节取而有所发明 对复杂繁变者宜如何应付而知所排解 非有闲暇不为 也 人生莫非学问也 能自作观察 欣赏 沉思 体会者 斯得之 今学程之所能加惠者 充其量 不过此种种自修功夫之资料之补助而已 门径之指点而已 至若资料之咀嚼融化 门径之实践以致于升堂人室 博者约之 万殊者一之 则非有充分之自修时间不为功 就 今日之情形而言 则咀嚼之时间 且犹不足 无论融化 粗识门径之机会犹或失之 姑无 论升堂人室矣 二曰空间不足 人生不能离群 而自修不能无独 此又近顷大学教育最所忽略之一端 大学 一书尝极论毋自欺 必慎独之理 不欺人易 不自欺难 与人相处而慎易 独居 而慎难 近代之教育 一则曰社会化 再则曰集体化 卒裹 Z 舍悉成营房 学养无非操演 而慎独与不自欺之教亡矣 夫独学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 乃仅就智识之切磋而为言者也 至情绪之制裁 意志之磨励 则固为我一身一心之事 他人之于我 至多亦只所以相督励 示鉴戒而已 自 慎独 之教亡 而学子乃无发有 独 之机会 亦无复作 独 之企求 无复 知人我之间精神上与实际上应有之充分之距离 适当之分寸 浸假而无复和情绪制裁与意 志磨练之为何物 即无复和 大学 所称诚意之为何物 充其极 乃至于学问见识一端 亦但知从众而不知从己 但知附和而不敢自作主张 力排众议 晚近学术界中 每多随波 逐浪 时人美其名曰 适应潮流 之徒 而少砥柱中流之辈 由来有渐 实无足怪 大学 一书 于开章时阐明大学之目的后 即曰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 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今日之青年 一则因时间之不足 再则因空间之缺乏 乃至数年 之间 竟不能如怕黄鸟之得一丘隅以为休止 休止之时地既不可得 又遑论定 静 安 虑 得之五步功夫耶 此深可虑而当亟为之计者也 三曰师友古人之联系之阙失 关于师之一端 上文已具论之 今日之大学青年 在社 会化与集体生活化一类口号之空气之中 所与往还者 有成群之大众 有合夥之伙伴 而 无友 曰集体生活 又每苦不能有一和同之集体 或若干不同而和之集体 于是人我相与 之际 即一言一动之间 亦不能不多所讳饰顾忌 驯至舍寒喧笑谑与茶果征逐而外 根本 不相往来 此目前有志之大学青年所最感苦闷之一端也 夫友所以祛孤陋 增闻见 而辅 仁进德者也 个人修养之功 有恃于一己之努力者固半 有赖于友朋之督励者亦半 今则 一己之努力既因时空两间之不足而不能有所施展 有如上文所论 而求友之难又如此 以 何怪乎成德达材者之不多见也 古人亦友也 孟子有尚友之论 后人有尚友之录 其对象 皆古人也 今人与年龄相若之同学中既无可相友者 有志者自犹可于古人中求之 然求之 又苦不易 史学之必修课程太少 普通之大学生往往仅修习通史一两门而止 此不易一也 时人对于史学与一般过去之经验每不重视 甚者且以为革故鼎新之精神 即在完全抹杀已 往 而创造未来 前人之言行 时移世迁 即不复有分毫参考之价值 此之易二也 即在 专考史学之人 又往往用纯粹物观之态度以事研究 驯至古人之言行举措 其所累积之典 章制度 成为一堆毫无生气之古物 与古物物学家所研究之化石骨殖无殊 此种研究之态 度 非无其甚大之价值 然设过于偏注 则史学者与人生将不复有所联系 此不易三也 有此三不易 于是前哲所再三申说之 以人鉴人 之原则将日趋湮没 而 如对古人 之青年 修养之一道亦曰即于秽恢我印 幼陨碇 荒芏嗨 扪 墙 逃 杂诖笱 捞迦仙杏形 淳 导 胁涣 谌 艘病 以上三端 所论皆为明德一方面之体认未尽与实践不力 然 则新民一方面又如何 大学新民之效 厥有二端 一为大学生新民工作之准备 二为大学 校对社会秩序与民族文化所能建树之风气 于此二端 今日之大学教育体认亦有未尽 而 实践亦有不力也 试分论之 大学有新民之道 则大学生者负新民工作之实际责任者也 此种实际之责任 因事先 必有充分之准备 相当之实验或见习 而大学四年 即所以为此准备与实习而设 亦自无 烦赘说 然此种准备与实习果尽合情理乎 则显然又为别一问题 明德功夫即为新民功夫 之最根本之准备 而此则已大有不能尽如人意者在 上文已具论之矣 然准备之缺乏犹不 止此 今人言教育者 动称通与专之二原则 故一则曰大学生应有通识 又应有专识 再 则曰大学卒业之人应为一通才 亦应为一专家 故在大学期间之准备 应为通专并重 此 论固甚是 然有不尽妥者 亦有未易行者 此论亦固可以略救近时过于重视专科之弊 然 犹未能充量发挥大学应有之功能 窃以为大学期内 通专虽应兼顾 而重心所寄 应在通 而不在专 换言之 即须一反目前重视专科之倾向 方足以语于新民之效 夫社会生活大 于社会事业 事业不过为人生之一部分 其足以辅翼人生 推进人生 固为事实 然不能 谓全部人生寄寓于事业也 通识 一般生活之准备也 专识 特种事业之准备也 通识之 用 不止润身而已 亦所以自通于人也 信如此论 则通识为本 而专识为末 社会所需 要者 通才为大 而专家次之 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 其结果不为新民 而为扰民 此通专并重未为恰当之说也 大学四年而已 以四年之短期间 而既须有通识之准备 又 须有专识之准备 而二者之间又不能有所轩轾 即在上智 亦力有未逮 况中资以下乎 并重之说所以不易行者此也 偏重专科之弊 既在所必革 而并重之说又窒碍难行 则通 重于专之原则尚矣 难之者曰 大学而不重专门 则事业人才将焉出 曰 此未作通盘观察之论也 大学 虽重要 究不为教育之全部 造就通才虽为大学应有之任务 而造就专才则固别有机构在 一曰大学之研究院 学子即成通才 而于学问之某一部门 有特殊之兴趣 与特高之推理 能力 而将以研究为长期或终身事业者可以入研究院 二曰高级之专门学校 艺术之天分 特高 而审美之兴趣特厚者可入艺术学校 躯干刚劲 动作活泼 技术之智能强 而理论 之兴趣较薄者可入技术学校 三曰社会事业本身之训练 事业人才之造就 由于学识者半 由于经验者亦半 而经验之重要 且在学识之上 尤以社会方面之事业人才所谓经济长才 者为甚 尤以在今日大学教育下所能产生之此种人才为甚 今日大学所授之社会科学知识 或失之理论过多 不切实际 或失诸凭空虚构 不近人情 或失诸西洋之资料太多 不适 国情民性 学子一旦毕业而参加事业 往往发见学用不相呼应 而不得不于所谓 经验之学 校 中 别谋所以自处之道 及其有成 而能对社会有所贡献 则泰半自经验之学校得来 而与所从卒业之大学不甚相干 以至于甚不相干 始恍然于普通大学教育所真能造就者 不过一出身而已 一资格而已 出身诚是也 资格亦诚是也 我辈从事大学教育者 诚能执通才之一原则 而曰 才 不通则身不得出 社会亦诚能执同一之原则 而曰 无通识之准备者 不能取得参加社会 事业之资格 则所谓出身与资格者 固未尝不为绝有意识之名词也 大学八目 明德之一 部分至身修而止 新民之一部分自身修而始 曰出身者 亦曰身已修 德已明 可以出而 从事于新民而已矣 夫亦岂易言哉 不论一人一身之修明之程度 不向其通识之有无多寡 而但以一纸文凭为出身之标识者 斯失之矣 通识之授受不足 为今日大学教育之一大通病 固已渐为有识者所公认 然不足者果 何在 则言之者尚少 大学第一年不分院系 是根据通之原则者也 至第二年而分院系 则其所据为专之原则 通则一年 而专乃三年 此不足之最大原因而显而易见者 今日而 言学问 不能出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与人文科学三大部分 曰通识者 亦曰学子对此三 大部门 均有相当准备而已 分而言之 则对每门有充分之了解 合而言之 则于三者之 间 能识其会通之所在 而恍然于宇宙之大 品类之多 历史之久 文教之繁 要必有其 一以贯之之道 要必有其相为因缘与依倚之理 此则所谓通也 今学习仅及期年而分院分 系 而许其进入专门之学 于是从事于一者 不知二与三为何物 或仅得二与三之一知半 解 与道听途说者初无二致 学者之选习另一部门或院系之学程也 亦先存一 限于规定 聊复选习 之不获已之态度 日久而执教者亦曰 聊复有此规定尔 固不敢从此期学子之必 成为通才也 近年以来 西方之从事于大学教育者 亦尝计虑及此 而设为补救之法矣 其大要不出二途 一为展缓分院分系之年限 有自第三学年始分者 二为第一学年中增设 通论 之学程 窃以为此二途者俱有未足 然亦颇有可供攻错之价值 可为前途改革学程 支配之张本 大学所以宏造就 其所造就者为粗制滥造之专家乎 抑为比较周见洽闻 本 末兼赅 博而能约之通士乎 胥于此种改革卜之矣 大学亦所以新民 吾侪于新民之义诚 欲作进一步之体认与实践 欲使大学出身之人 不藉新民之名 而作扰民之实 亦胥以此 种改革为入手之方 然大学之新民之效 初不待大学生成与参加事业而始见也 学府之机构 自身亦正复 有其新民之功用 就其所在地言之 大学严然为一方教化之重镇 而就其声教所暨者言之 则充其极可以为国家文化之中心 可以为国际思潮交流与朝宗之汇点 近人有译英文 Focus 一字为汇点者 兹从之 即就西洋大学发展之初期而论 十四世纪与十五世纪初 年 欧洲中古文化史有三大运动焉 而此三大运动者均自大学发之 一为东西两教皇之争 其终于平息而教权复归于一者 法之巴黎大学领导之功也 二为魏克文夫 Wyclif 之宗 教思想革新运动 孕育而拥护之者英之牛津大学也 三为郝斯 John Hus 之宗教改革运 动 率与惠氏之运动均为十六世纪初年马丁 路得宗教改革之先声 而孕育与拥护之者 布 希米亚 战前为捷克地 之蒲拉赫 Prague 大学也 间尝思之 大学机构之所以生新民之效者 盖又不出二途 一曰为社会之倡导与表率 其在平时 表率之力为多 及处非常 则倡导之功为大 上文所举之例证 盖属于倡导一 方面者也 二曰新文化因素之孕育涵养与简练揣摩 而此二途者又各有其凭藉 表率之效 之凭藉为师生之人格与其言行举止 此为最显而易见者 一地之有一大学 犹一校之有教 师也 学生以教师为表率 地方则以学府为表率 古人谓一乡有一善士 刚一乡化之 况 学府者应为四方善士之一大总汇乎 设一校之师生率为文质彬彬之人 其出而与社会周旋 也 路之人亦得指而目之曰 是某校教师也 是某校生徒也 而其所由指认之事物为语默 进退之间所自然流露之一种风度 则始而为学校环境以内少数人之所独有者 终将为一地 方所共有 而成为一种风气 教化云者 教在学校环境以内 而化则达于学校环境以外 然则学校新民之效 固不待学生出校而始见也明矣 新文化因素之孕育所凭藉者又为何物 师生之德行才智 图书实验 大学之设备 可 无论矣 所不可不论者为自由探讨之风气 宋儒安定胡先生有曰 艮言思不出其位 正以 戒在位者也 若夫学者 则无所不思 无所不言 以其无责 可以行其志也 若云思不出 其位 是自弃于浅陋之学也 此语最当 所谓无所不思 无所不言 以今语释之 即学术 自由 Academic Freedom 而已矣 今人颇有以自由主义为诟病者 是未察自由义主义之 真谛者也 夫自由主义 Liberalism 与荡放主义 Libertin ism 不同 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 或乐利的个人主义 亦截然不为一事 假自由之名 而行荡放之实者 斯病矣 大学致力 于知 情 志之陶冶者也 以言知 则有博约之原则在 以言情 则有裁节之原则在 以 言志 则有持养之原则在 秉此三者而求其所谓 无所不思 无所不言 则荡放之弊又安 从而乘之 此犹仅就学者一身内在之制裁而言之耳 若自新民之需要言之 非旦夕可期也 既非旦夕可期 则与此种事业最有关系之大学教育 与从事于此种教育之人 其所以自处 之地位 势不能不超越几分现实 其注意之所集中 势不能为一时一地之所限止 其所期 望之成就 势不能为若干可以计日而待之近功 职是之故 其 无所不思 之中 必有一部 分为不合时宜之思 其 无所不言 之中 亦必有一部分为不合时宜之言 亦正惟其所思所 言 不尽合时宜 乃或不合于将来 而新文化之因素胥于是生 进步之机缘 胥于是启 而亲民之大业 亦胥于是奠其基矣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新民 在止于至善 至善之界说难言也 姑舍而不论 然明 明德与新民二大目的固不难了解而实行者 然洵如上文所论 则今日之大学教育 于明明 德一方面 了解犹颇有未尽 践履犹颇有不力者 而不尽不力者 要有三端 于新民一方 面亦然 其不尽力者要有二端 不尽者尽之 不力者力之 是今日大学教育之要图也 是 大学一解 之所为作也 竺可桢 教育名言选 浙江大学报 2006 年 2 月 20 日 唐文治 上海交通大学第三十界毕业典礼训辞 唐文治教育文选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5 年 张伯苓 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 节选 一九四四年十月十七日 本年 民国三十三年 十月十七日 为南开学校四十周年纪念日 校友及同人 佥以胜利在望 复校有期 值此负有悠久光荣历史之纪念日 允宜特辑专刊 一以载过去艰难缔造之经过 一以示扩大庆祝之热忱 属苓为文纪念 爰撰斯 篇 以寄所怀 南开学校成立于逊光绪三十年 公元一九零四年 迄今已四十年矣 此四十 年中 苓主持校务 擘划经营 始终未懈 以故校舍日益扩展 设备日益充实 学生日益众多 而毕业校友亦各能展其所长 为国服务 凡我同人同学 值此 校庆佳节 衷心定多快慰 而对于四十年来 为学校服务之同人 爱护学校之 校友 与夫赞助学校之政府长官及社会各方人士 尤应致其莫大之谢忱 盖私 人经营之学校 其经济毫无来源 其事业毫无凭借 非得教育同志之负责合作 在校或出校校友之热烈爱护 与夫政府及社会之赞助与扶持 决不能奠定基础 而日渐滋长也 南开学校四十年之发展 岂偶然哉 兹当南开四十周年校庆佳日 吾人回顾已往之奋斗陈迹 展望未来之复校工作 既感社会之厚我 倍觉职责之重大 爰将南开创校动机 办学目的 及工作发 展经过 作一总检讨 分述于左 一 创校动机一 创校动机 南开学校之创办人 为严范孙先生 先生名修 字范孙 为清名翰林 为人持 己清廉 守正不阿 戊戍政变前 任贵州学政 首以奏请废科举 开经济特科 有声于时 政变后 致仕家居 目击当时国势阽危 外侮日急 辄以为中国欲 图自强 非变法维新不可 而变法维新 又非从创办新教育不可 其忧时悲世 之怀 完全出乎至诚 凡与之交者 莫不为之感动 光绪二十三年 英人继得俄之后 强租我威海卫 清廷力不能拒 允之 威海 卫于甲午战时 为日人占据 至是交还 政府派通济轮前往接收 移交英国 其时苓适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 在通济轮上服务 亲身参与其事 目睹国帜三 易 按接收时 先下日旗 后升国旗 隔一日 改悬英旗 悲愤填胸 深 受刺戟 念国家积弱至此 苟不自强 奚以图存 而自强之道 端在教育 创 办新教育 造就新人材 苓将终身从事教育之救国志愿 即肇始于此时 翌年 苓离船 接严先生之聘 主持严氏家塾 严先生与苓同受国难严重之刺 戟 共发教育救国之宏愿 六年后 清光绪三十年十月 严氏家塾 乃扩充 为中学 此南开学校创立之缘起也 二 办学目的二 办学目的 南开学校系因国难而产生 故其办学目的旨在痛矫时弊 育才救国 窃以为我 中华民族之大病 约有五端 首曰 愚 千余年来 国人深中八股文之余毒 民性保守 不求进步 又教育不普及 人民多愚昧无知 缺乏科学知识 充满 迷信观念 次曰 弱 重文轻武 鄙弃劳动 鸦片之毒流行 早婚之害未除 因之民族体魄衰弱 民族志气消沉 三曰 贫 科学不兴 灾荒叠见 生产 力弱 生计艰难 加以政治腐败 贪污流行 民生经济 濒于破产 四曰 散 两千年来 国人蛰伏于专制淫威之下 不善组织 不能团结 因此个人主义 畸形发展 团体观念 极为薄弱 整个中华民族有如一盘散沙 而不悟 聚者 力强 散者力弱 分则易折 合则难摧 之理 五日 私 此为中华民 族之最大病根 国人自私心太重 公德心太弱 所见所谋 短小浅近 只顾眼 前 忽视将来 知有个人 不知团体 其流弊所及 遂至民族思想缺乏 国家 观念薄弱 良可慨也 右述五病 实为我民族衰弱招侮之主因 苓有见及此 深感国家缺乏积极奋发 振作有为之人才 故追随严范孙先生倡导教育救国 创办南开学校 其消极目 的 在矫正上述民族五病 其积极目的 为培养救国建国人才 以雪国耻 以 图自强 三 训练方针三 训练方针 南开学校为实现教育救国之目的 对于学生训练方针 特注意下列五点 一曰 重视体育 强国必先强种 强种必先强身 国民体魄衰弱 精神萎靡 工作效率低落 服务年龄短促 原因固属多端 要以国人不重体育为其主要原 因 南开学校自成立以来 即以重视体育 为国人倡 以期个个学生有坚强之 体魄 及健全之精神 故对于体育设备 运动场地 力求完善 体育组织 运 动比赛 力求普遍 学生先后参加华北 全国 及远东运动会者 均有良好之 成绩表现 但苓提倡运动目的 不仅在学校而在社会 不仅在少数选手 而在 全体学生 学生在校 固应有良好运动习惯 学生出校 亦应能促进社会运动 风气 少数学生之运动技术 固应提高 全体学生之身体锻炼 尤应注意 最 要者学校体育不仅在技术之专长 尤重在体德之兼进 体与育并重 庶不致发 生流弊 故体育道德 及运动精神 尤之致意焉 二曰 提倡科学 我国科学不发达 物质文明远不如人 故苓当办学之初 即 竭力提倡科学 其目的在开通民智 破除迷信 藉以引起国人对于科学研究之 兴趣 促进物质文明之发达 今者科学与国防建设发生密切之关系 无科学无 国防 无国防无国家 愈见提倡科学之重要 惟是科学精神 不重玄想而重观 察 不重讲解而重实验 观察与实验 又需有充分之设备 南开学校在成立之 初 苓即从日本购回理化仪器多种 其后历年添置 令学生人人亲手从事实验 犹忆民国初年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伊利奥博士 Dr Elliot 来校参观 见中 学有如此设施 深为赞许 盖以尔时中学内有实验设备者 尚不多见也 三曰 团体组织 国人团结力薄弱 精神涣散 原因在不能合作 与无组织能 力 因此学校对于学生课外组织 团体活动 无不协力赞助 切实倡导 使学 生多有练习做事参加活动之机会 而苓所竭力提倡之各种课外活动 有下列数 种 1 学术研究 如东北研究会 天津研究会 科学研究会 数学研究会 以及 政治经济研究会等 以大自然为教室 以全社会为教本 利用活的材料 来充 实学生之智识 扩大学生之眼界 2 讲演 演讲目的 在练习学生说话之技术 与发表思想之能力 并可进为 推行民主政治之准备 其组织 或以年别 或以组分 其训练 由学校聘请有 研究有兴趣之教员 为其导师 平时充分练习 定期公开比赛 其优胜者 则 由学校加以奖励 3 出版 学校为练习学生写作之能力 增加学生发表思想之机会 自始即鼓 励学生编辑刊物 会有会刊 校有校刊 或以周 或以季 种类甚多 于彼此 观摩之中 寓公开竞赛之意 以是南开学校并未设有新闻学课程 亦末添设新 闻学科系 但毕业校友之服务新闻界 通讯社 以及文化团体而卓有成绩者 为数尚不少 4 新剧 南开提倡新剧 早在宣统元年 一九零九年 最初目的 仅在籍 演剧以练习演说 改良社会 及后方作纯艺术之研究 南开话剧第一次出台公 演者 为 用非所学 一剧 由苓主编 亦由苓导演 继则由今中央委员时子 周君 前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君 及本校职员伉乃如君等 合力编演 一元钱 新少年 一念差 及 新村正 等 每次公演成绩至佳 其后张彭 春君自美归国 负责指导编译名剧多种 亲自精心导演 当 国民公敌 娜拉 及 争强 诸剧演出之时 艺术高超 大受观众欢迎 当时出演者 有今名编剧家万家宝 曹禺 君 而南开新剧团之名 已广播于海内矣 5 音乐研究会 南开提倡音乐 远在光绪三十一年 一九 五年 当时设备 不全 仅有军乐一项 其后会员增加 设备充实 增添口琴 提琴 钢琴 及 大提琴诸组 今名音乐家金律声先生 亦导师之一 前后举行奏演会多次 成 绩甚为美满 6 体育 南开重视体育 提倡体育组织 提高普及 均所注重 除田径外 并辅导学生组织各项球队 如篮球 足球 棒球 排球 网球等 而尤以篮球 队为国人所称羡 当时曾有 南开五虎将 之称 所向无敌 执全国篮球界之 牛耳 其时负责教练者 即今名体育家董守义先生也 7 社团 南开学校为训练学生作事能力 服务精神 并培养社会领袖人才起 见 鼓励学生自动组织各种社团 通力合作 团结负责 当年最早成立之学生 社团 有自治励学会 由今中学部主任喻传鉴君主持之 有敬业乐群会 由周 恩来君主持之 此外并有青年会 专以研究基督教义为任务 由张信天君主持 之 皆各有定期出版刊物 彼此观摩竞赛 工作成绩颇足称道 四曰 道德训练 教育为改造个人之工具 但教育范围 绝不可限于书本教育 智识教育 而应特别注重于人格教育 道德教育 是以苓当学校之初期 每于 星期三课后 召集全体训话 名为修身班 阐述行己处世之方 及求学爱国之 道 语多警惕 学生多能服膺勿失 苓鉴于民族精神颓废 个人习惯不良 欲力矫此弊 乃将饮酒 赌博 冶游 吸烟 早婚等事 悬为厉禁 犯者退学 绝不宽假 在校门侧 悬一大镜 镜 旁镌有镜箴 俾学生出入 知所儆戒 箴词为 面必净 发必理 衣必整 纽必结 头容正 肩容平 胸容宽 背容直 气象 勿傲 勿暴 勿怠 颜色 宜和 宜静 宜庄 此与现时新生活运动所倡导者 若合符节 犹忆美国哈 佛大学校长伊利奥博士来校参观 见南开学生仪态与在他校所见者不同 特加 询问 苓乃引渠至镜旁 将镜上箴词 详加解释 伊始了然 后伊归国 告其 邦人 罗氏基金团且派员来校摄影 寄回美国 刊诸报揣 加以谀词 盖以当 时国人对于国民体魄 身体姿势 甚少注意矫正之故也 五曰 培养救国力量 南开学校系受外侮刺激而产生 故教育目的 旨在雪耻 图存 训练方法 重在读书救国 关于国际形势 世界大事 及中国积弱之由 与夫所以济救之方 时对学生剀切训话 藉以灌输民族意识 及增强国家观念 但爱国可以出乎热情 救国必须依靠力量 学生在求学时代 必须充分准备救 国能力 在服务时期 必须真切实行救国志愿 有爱国之心 兼有救国之力 然后始可实现救国之宏愿 在平津陷落以前 华北学生之爱国运动 大半由我 南开学生所领导 因此深遭日人之嫉恨 此后我南开津校之惨遭炸毁 此殆其 一因 上述五项训练 一以 公能 二字为依归 目的在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 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 故本校成立之初 即揭橥 公能 二义 作为校训 惟 公 故能化私 化散 爱护团体 有为公牺牲之精神 惟 能 故能去 愚 去弱 团结合作 有为公服务之能力 此五项基本训练 以 公能 校训 为指导原则 而 公能 校训 必赖此基本训练 方得实现 分之为五项训练 合之则 公能 二义 允公允能 足以治民族之大病 造建国之人才 四十年 来 我南开学校之训练 目标一贯 方法一致 根据教育理想 制定训练方案 彻底实施 认真推行 深信必能实现预期之效果 收到良好之成绩也 四 学校略史四 学校略史 南开学校成立于光绪三十年 但在学校成立之前 尚有六年之胚胎时期 即严 王两馆是也 此六年之胚胎时期 若与南开四十年之历史合并计算 则南开学 校己有四十六年之历史矣 此四十六年之历史可分为四大时期 即一 胚胎时 期 二 创业时期 三 发展时期 及四 继兴时期 兹分述如次 1 胚胎时期 清光绪二十四年 三十年 严 王二馆之成立严 王二馆之成立 光绪二十四年 严范孙先生设立家塾 聘苓主讲 以英 算 理 化诸科 时 号称 西学 教其子侄 有学生五人 其后三年 邑绅王奎章亦聘苓教其子 弟 有学生六人 取名 王馆 盖所以别于 严馆 也 苓每日上午课严馆 下午课王馆 如是六年 迄于南开学校之成立 本期由严馆 光绪二十四年 而中学 光绪三十年 为期较短 发展亦少 是为南开之胚胎时期 2 创业时期 清光绪三十年 民国八年 中学之成立及其发展中学之成立及其发展 光绪三十年 苓与严范孙先生 东渡日本 考察教育 知彼邦富强 实由于教 育之振兴 益信欲救中国 须从教育着手 而中学居小学与大学之间 为培养 救国干部人才之重要阶段 决定先行创办中学 徐图扩充 归国后 即将严 王两馆合并 并招收新生 正式成立中学 校舍在严宅偏院 教室仅有小室数 椽 学生七十余人 教员三 四人 实一规模狭小 设备未完之南开雏型也 当时校名 初称 私立中学堂 后易名 敬业中学堂 旋复改称 私立第 一中学堂 因私人设立之中学 尚有数处也 中学成立之四年 学生人数大 增 以校舍逼仄 不能容纳 得邑绅郑菊如先生捐城西南名 南开地 数十亩 为校址 遂筹经费 起建校舍 是年秋 乃由严宅迁入新校舍 校名改称 南 开中学 盖以地名也 宣统三年 天津客籍学堂与长芦中学堂并入本校 学生人数增至五百人 民国三年 直隶工业专门与法政学校两附属中学 亦归并本校 于是学生益多 四年 徇中学毕业生之请求 增设英语专门科 翌年 复设专门部及高等师范 科各一斑 卒因经费困难 人才缺乏 致先后停办 六年 中学日形发达 学 生满千人 苓以办理高等教育 两次失败 深感办学困难 乃于是年秋 第二 次渡美 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研究教育 并考察其国内私立大学之组织及 其发展 为将来重办大学之借镜 七年冬 与严范孙 范静生 孙子文诸先生 偕同归国 一方竭力充实中学 一方开始筹办大学 南开历史 从此乃进入于 大学发展时期矣 中学在此时期中 年年有新发展 如购置新地 建筑新舍 几无年无之 虽经 费时感拮据 多承徐前大总统菊人 陈前直隶总督小石 朱前巡按使经白 与 刘前民政长仲鲁诸先生 或拨助常年经费 或补助建筑费用 倡导教育 殊深 感激 严范孙 王奎章二先生之捐助常年经费 郑菊如先生之捐助南开地亩 以及袁慰亭 严子均二先生等之捐资起建校舍 均于南开学校基础之奠定 有 莫大之助力也 此期自中学创始 光绪三十年 至大学成立 民国八年 共十有五年 中心 工作在发展中学 筹办大学 中间虽历经艰难挫折 仍能日在发展长进之中 可称为南开发韧时期 亦可称为南开之创业时期 3 发展时期 民国八年 民国二十六年 大学部之成立及其发展中学部之继续扩充大学部之成立及其发展中学部之继续扩充 重庆南渝中学之创立重庆南渝中学之创立 民国七年冬 苓自美归国 壹志创办大学 得前大总统徐公 黎公 及李秀山 先生之赞助 遂于八年春 建大学讲室于中学之南端隙地 是年秋 校舍落成 招生百余人 设文 理 商三科 于是大学部正式成立 九年 李秀山先生捐 助遗产五十万为大学基金 十年 李组绅先生捐助矿科经费 于是大学又增设 矿科 十一年 在八里台得地七百余亩 起建新校舍 翌年迁入 至是南开学 校分为两部 中学部 大学部 全校学生合计一千八百人 十二年秋 因天 津各小学毕业生之请求 添设女中部 招收学生八十余人 租用民房开学 于 是南开学校扩充为三部 中学部 大学部 女中部 学生又多增百余人 十六年 苓以日寇觊觎东北甚急 特赴东北四省视察 归校后组织东北研究会 并派员前往实地调查 搜集资料 藉资研究 于是南开学校深受日人之嫉视 十七年 增设小学部 聘请美人阮芝仪博士为实验导师 从事设计教学法之实 验 大学成立既数年 基础渐固 设备亦完 为提高学术研究 并造就专门人才计 二十年 添设经济研究所 二十一年 设立化学研究所 二者除调查研究外 并着重于专门技术之训练 至是南开学校扩充为五部 大学部 中学部 女 中部 小学部 研究所 学生总数乃达三千人矣 二十四年冬 苓赴四川考察教育 深感津校事业 仅能维持现状 而川地教育 尚可积极发展 且华北局势 危急万状 一旦有变 学校必不保 为谋南开事 业推广计 并为谋教育工作不为时局变化而中断计 决意在川设立分校 于二 十五年秋 招生开学 于是南开学校在重庆复增设一部 此期学校各部颇多进展 经费之需要甚巨 各方面人士热烈赞助 慷慨解囊者 亦至多 在大学部 有李秀山 袁述之 卢木斋 陈芝琴 李组绅 傅宜生 李典臣 吴达铨诸先生 以及美国罗氏基金团等 或慨捐基金 或资助常费 或出资建筑校舍 或解囊充实图书 尤以吴达铨先生所发起之 南大学生奖助 金 运动 每生年得奖助金三百元 名额约三四十人 于清寒学生嘉惠尤多 在中学部 则有中华教育文化基金委员会之奖助经费 章瑞庭先生之独捐巨款 建筑大礼堂 蔚为中学部最庄严最宏丽之建筑 而校友总会发起募捐运动 建 筑科学馆 及奖助学生基金 成绩尤为圆满 至捐助女中及小学建筑经费者 此期有张仲平 王心容二先生 补助大学经济研究所常年经费者 则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