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三古诗文与文言文专题8古诗词曲鉴赏课件.pptx_第1页
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三古诗文与文言文专题8古诗词曲鉴赏课件.pptx_第2页
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三古诗文与文言文专题8古诗词曲鉴赏课件.pptx_第3页
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三古诗文与文言文专题8古诗词曲鉴赏课件.pptx_第4页
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三古诗文与文言文专题8古诗词曲鉴赏课件.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八古诗词曲鉴赏,一、2018淮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6分)浣溪沙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1.上片写“潇潇暮雨”有哪些作用?(4分),【答案】点明时令,渲染氛围,照应前文溪水上涨,为下文抒情做铺垫。,【解析】本题考查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首先要明确景物描写的内容下雨;暮,傍晚;其次分析内容点明天气时令,突出画面的昏暗氛围特点,为下文做好铺垫。,2.下片“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和“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宣宗宫人题红叶)都写了流水,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2分),【答案】本词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热爱生活,呼唤青春等亦可)之情。而题红叶表达了宫人烦闷愁怨等感情。,【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主题情感的把握能力。“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意思是谁说人老了不能再变少年,门前流水还能向西流哩。不要在老年的时候,感叹时光流逝,而自伤衰老。“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写御沟里的河水急匆匆地向宫外流去,而深居宫内的宫女却是终日消闲,无所事事。首句的“何太急”和次句的“尽日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句责问流水太急,一句诉说深宫太闲,从心底里萌发出流年似水、青春虚度、深锁宫闱、闲愁难遣的烦闷来。,二、2018宿迁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6分)山中唐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唐贾至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注贾至曾调守到此。,1.两首诗共同使用的意象有:江水、。(3分),【答案】高山落叶秋风,【解析】本题考查诗歌中的意象。根据两首诗中的“山山”“湘山”可以确定同有“高山”,“黄叶飞”“落叶”可以确定同有“落叶”;“高风”(根据第四句黄叶飞,可以确定季节为秋季),“秋风”可以确定同有“秋风”。,2.贾至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3分),【答案】相逢喜悦,淡泊坦荡,感伤惆怅。,【解析】本题考查诗词情感的分析把握能力。根据第一句“江上相逢皆旧游”,老友相逢自然喜悦,因此诗人的感情中有相逢的喜悦;第二句“湘山永望不堪愁”中“不堪愁”,不忍诉说自己心中的忧愁;以及第三句中的“明月秋风洞庭水”呈现的一派开阔坦荡之景,可见诗人的淡泊坦荡;根据最后一句“孤鸿”“落叶”的萧瑟意象,可见诗人依然有感伤惆怅之情。,三、2018连云港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5分)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1.作者是如何描写孤雁的执着的?请加以分析。(2分),【答案】诗中用一系列动词,描写了孤雁不饮不啄,边飞边唤的情景,表现孤雁的执着。,【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分析作者如何描写孤雁的执着,就是要理解诗的内容及诗的意象,本诗主要描写的是孤雁,为了寻找雁群,它不吃不喝,飞行万里。从诗中的动词“饮啄”“飞鸣”可以看出。,2.尾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案】衬托(或反衬、对比、陪衬),蕴含了对野鸦(像野鸦那样的俗客庸夫)的不满与厌恶,对孤雁的同情与赞美,对知己亲朋不能见面的伤感。(答出两点即可),【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归纳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从题目来看,这首诗写的是孤雁,从内容上来看,写孤雁的执着,孤雁那样孤单、困苦,同时却还要不断地呼号、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炽烈地燃烧,它甚至连吃喝都可抛弃,更不顾处境的安危;虽然命薄但是心高,宁愿飞翔在万重云里,未曾留意暮雨寒塘。尾联写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凡,显然是用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进一步表现了孤雁渴望团聚的哀愁。蕴含情感也是由表及里,表面写对孤雁的同情与赞美,实质是写自己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又要面对着一些庸夫俗客时的厌恶而悲苦的心境。,(1)考查范围:淮安、宿迁主要考查教材中出现的古诗词曲,连云港侧重课外古诗词曲的考查。(2)考点分布:从近五年考查情况看,写法鉴赏、品析炼字和情感体会为高频考点,情感体会是宿迁的必考考点;描绘画面、内容理解也会出现。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出现了两首诗词对比阅读的形式,2018年淮安古诗词曲鉴赏第2题也设置了简单的诗句对比。,考点1内容理解,角度一理解字词内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今日听君歌一曲”中的“君”指的是,“暂凭杯酒长精神”中“长”的意思是。(2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把握诗歌内容。本题要在大体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回答,“今日听君歌一曲”意思是: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联系题目“酬乐天”可知“君”指“乐天”即白居易,字乐天。“暂凭杯酒长精神”意思是: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据此意可推断“长”的意思是“振作、振奋”。,答案白居易(乐天)振作,技法精讲,【常见题型】1.诗句中“”一词的含义(意思)是什么?2.本诗中的词语“”是指。3.联中的“”一词指的是什么?,【答题思路】1.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要注意词语的词性。判断该词语是动词、形容词、副词,还是代词、名词等。2.其次要结合语境解释。在解释词意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中的“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这里就要结合上下文回答词语的深层意义家书的珍贵。再如“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结合词的内容就不难理解它的含义,是指收复北方,统一山河。3.答题步骤是:(1)看清题干要求,锁定词语。(2)回到文中,还原词语位置。(3)划定语言环境,前后勾连,综合信息。(4)组织语言,完成答案。,【答题模板】“”一词的意思是,在本诗中是指,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角度二理解诗句内容,本诗颔联和颈联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山西村的?(2分),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概括。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颔联和颈联的相关内容,然后在明确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景物描写,描写山西村的自然环境和地理形势,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则描绘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重在祭祀活动和风土人情。,答案优美的自然景色;淳朴的乡风民俗。,技法精讲,【常见题型】1.本诗联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的?2.请描述出诗中早春景色的特点。,【答题思路】1.明确题干要求是针对全诗、某联,还是某句,从诗中准确找出相关诗句。2.理解诗句所表述的内容。3.比较诗句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如:是否不同角度、不同事件、不同方面4.用凝练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字数基本保持一致。,【答题模板】1.整首诗内容理解: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营造了什么意境+抒发了什么感情。2.具体句子的内容理解从重点字词开始分析+分析整句或整联的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考点2情感把握,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注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主旨的能力。结合注释内容明确诗人此时处于暮年,处于在旅居夔州的状态,而且此时国家政局背景为“安史之乱”后。再结合“玉露凋伤”“气萧森”“孤舟”提炼出诗人暮年飘零他乡的孤独愁苦之情。“孤舟一系故园心”流露诗人心系故园的思念之情。“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虚实兼具,写出时局动荡不安,流露出作者的担忧之情。,答案表达了诗人暮年飘零的孤独愁苦之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对国家动荡时局的担忧之情。,技法精讲,【常见题型】1.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句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联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题思路】1.审视题目。通过审视题目,可以知道诗歌的类别,从而大致推断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如写景诗的借景抒情,咏物诗的托物言志,咏史诗的借古讽今,送别诗的离愁别绪,羁旅诗的漂泊愁苦,边塞诗的壮志豪情或厌战思乡等。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从“送”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2.抓住诗中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古诗词中常用到一些直接表露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从题目中的“寄”及诗中的“共剪”,可以看出诗人对友人(或妻子)的一片深情。3.分析意象。意象即诗中已经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景或物,如杨柳表示送别怀远,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松柏表示坚强、正直,梧桐表示凄凉悲伤,抓住这些意象可以帮助考生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4.准确表述作答。在平时学习时,考生要积累一些概括感情的常用词语,避免答题时说外行话。如喜悦、欢快、恬淡、闲适、烦闷、愤怒、壮志未酬、借古讽今、旷达乐观等。,【答题模板】这首诗描绘(展现)了的图景/画面(或:描绘了的景物,营造了一种的氛围,塑造了一个的形象),表达(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考点3画面描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3分),解析此题考查考生把诗句描述成画面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把诗句描述成画面不能等同于翻译诗句,需要在翻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补充一些空白,突出诗句的画面感,营造优美的意境。解答时要围绕古道、西风、瘦马三个意象进行合理想象和发挥。,答案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思乡之苦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踽踽独行。,技法精讲,【常见题型】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的画面。2.这首诗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题思路】1.描绘画面题,可用以下形式作答:用散文式的句子描绘题干要求的诗句,即把凝练的诗句“泡开”。用“描绘了一幅(时间)(地点)(意境特征)的画面(图景)”的方式加以总结。2.描绘画面并把握作者情感的题,可以从情与景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考点4品析炼字,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请赏析“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妙处。(2分),解析本题从炼字的角度考查赏析诗词能力。解答时先明确“阔”字的本意,然后分析第二联意思: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恰好把船帆高悬。可见“阔”字描绘出两岸一望无际的景色,在空间上给人一种恢宏无限的感觉。,答案一个“阔”字描绘了春潮涌来、江水上涨时两岸变得更加开阔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恢宏阔大的境界。,技法精讲,【常见题型】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某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3.某字能否改为另一字?4.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个字或词?请说明理由。,【答题思路】这类题主要考查对精妙字词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注意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只谈这个词的作用。,【答题模板】(字/词)在句中是含义,运用了手法,在这里起到了的作用(包括:在结构上起的作用,突出了的主旨,烘托了的意境,表达了的感情等)。,考点5写法鉴赏,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本诗中颔联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表现手法,把握诗人情感的能力。本诗的颔联(三、四句)运用了“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答案写作手法:用典;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旧友的怀念之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技法精讲,【常见题型】1.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答题思路】1.准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手法,是修辞方法,还是表现手法,还是表达技巧。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运用了这种手法,作者采用某种方法总有一定的目的性,如以乐景衬哀情,运用典故讽今等。3.表明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板】这首诗采用了的写作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诗中(诗句)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特色(做具体分析),这样更好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TYPE2,专项突破(二)教材古诗词曲梳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内容理解:向前望,望不见古代的贤君;往后看,看不到当今的英主。情感:表现出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表现手法:对比。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第1首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背景回顾】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攻陷营州。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随军出征。次年兵败,陈子昂多次进言未被采纳,反被贬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极度苦闷忧愤,于是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这首诗。,七年级上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炼字:一个“念”字,表现了诗人包罗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一个“独”字,是全诗的诗眼,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情感:诗人以苍茫广阔的北方原野为背景,通过天地之大,展现寂寥之深,孤苦之痛。表达方式:(抒情)直抒胸臆。“独怆然而涕下”直接抒发了作者孤独凄凉的悲苦心境。,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手法:烘托。烘托出寂静凄凉的氛围,衬托出诗人孤寂的心境。“地白”给人以积水空明、澄澈之感;“树栖鸦”既写出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点题之笔:“无声”二字,细致地写出了冷露的轻盈,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第2首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情感:诗人怅然家人的离散,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将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炼字:“落”字新颖贴切,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和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内容理解:开篇设问,破空而来,把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端了出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不知”两句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更进了一步,表面上是赞美月夜,也有不知当今朝廷上情况如何的含意。情感:表现了作者对明月的赞美之情和对“天上”生活的向往之情。,第3首水调歌头北宋苏轼,【背景回顾】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苏轼时任密州太守,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他离开朝廷,来到“寂寞山城”密州已五年。政治失意,妻子亡故,弟弟苏辙远在他乡,于是在中秋之夜乘兴写下了这首抒情名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炼字:“恐”字把作者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表达出来。“弄”字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情感: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中,展示了作者心理的矛盾和情感的波澜起伏,表现了他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和豁达心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炼字: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暗示了作者的忧伤。情感:“何事长向别时圆”一问转入抒发怀人之情,表面上对月有怨,实际写与亲人不得团圆的惆怅。表达方式:前两句写景,与第三句情景交融;后两句抒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内容理解:前三句蕴含哲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也正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作者由伤感转入理智。“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这两句蕴含了对亲人团聚的美好愿望。情感:这五句阐明人生不会完美的感悟,告诫人们要有豁达胸襟。“共婵娟”表达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和乐观旷达的情怀。,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表现手法:对比。这两句诗极言主人公从军之久。“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炼字:一个“始”字,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多年来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给全诗笼罩上了一层凄凉悲伤的感情色彩。,第4首十五从军征乐府民歌,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内容理解:这四句写主人公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后两句用远景描写,写出了庭院因无人打扫而凄凉破败的景象,同时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主人公亲友的离去。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描写方法:这四句是环境描写,描写一幅荒凉破败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内容理解:作者没有直书庭院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从侧面表现主人公从军时间之久,物是人非,揭露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内容:主人公用野谷和野葵做饭,再次表明家园荒芜,没有粮食可吃。描写方法: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主人公的孤苦伶仃。,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内容理解:这两句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主人公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描写方法:运用神态描写,表现了主人公的悲痛心理。,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表达方式:前一句写景,后一句言事。表现手法:寓情于景。“杨花”漂泊不定给人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啼鸣暗含悲痛之情,诗人借用这两种意象,点明特定暮春时令,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这两句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第5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背景回顾】唐玄宗天宝七年(748),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尉。此时,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京城的李白正在东南地区漫游,听到这个消息后,便题诗抒怀,慰藉友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达方式:抒情。修辞方法:拟人。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月亮人格化,把它看成友好的使者,它了解诗人此刻的心情,愿意承担陪伴友人的使命,从而抒发了对友人因被贬而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表现手法:想象。这两句诗想象奇特,诗人和友人天各一方,便想象月亮带着自己的同情和怀念,去陪伴友人一直到达贬所。,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修辞方法:对偶。运用对偶点题。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路途奔波之意、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第6首次北固山下唐王湾,【背景回顾】唐玄宗先天元年(712),王湾考中进士,此后曾来往于吴、楚间,远离家乡亲人。将近年关,诗人游历途经北固山,船下江水东逝,头顶南雁北归,无不催人思乡,于是诗人写下了这首传世佳作。,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炼字:春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是和风、顺风,帆才有悬空的态势;“阔”描绘出了两岸一望无际的景色,在空间上给人一种无限的感觉;“悬”写出了海上孤帆行船的景象,突出了大景中小景的形象。修辞方法:对偶。运用对偶手法,“潮平”对“风正”,“两岸”对“一帆”,“阔”对“悬”,对仗工整,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炼字:“生”“入”二字用拟人修辞,赋予“日”和“春”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在残夜将尽未尽之际,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还未过去,江面上春天已悄然而至。这两句蕴含着旧事物中已孕育新事物的哲理,揭示出新旧交替的变化规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修辞方法:设问。运用设问修辞方法,诗人自问自答中用“雁足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内容理解:这两句诗从表面看只是一般的叙述,但实质上诗人以这件古战场遗物来兴起对前朝英雄人物和战事结果的慨叹。暗含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为后两句的议论做铺垫。,第7首赤壁唐杜牧,【背景回顾】杜牧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出任黄州刺史期间,曾游览黄州赤鼻矶。诗人观“赤壁”这个著名的战场,有感于“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史事,抚今追昔,兴之所至,挥笔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咏史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炼字:“锁”形象地写出重台密阁,更加重了藏娇之意,照应“便”。表现手法:以小见大。借“二乔”的命运暗示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从反面落笔,假设周瑜的失败,认为历史上的英雄的成功需要某种机遇,借史事以吐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含蓄蕴藉。,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内容理解:时间:清晨。地点:古寺。炼字: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刻画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第8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七年级下册,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手法:移步换景。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炼字:一个“深”字,写出了禅房的幽雅宁静,同时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淡泊情怀。,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炼字:颔联写诗人的发现之美,追寻之乐,颈联则通过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把读者带进幽美绝世的佛门世界。“空人心”应对“悦鸟性”,点示如此空灵纯洁的世界的确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悦鸟性”又暗示远离凡尘,回归自然。,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炼字: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这与王维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手法:比兴。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蝉头部的两根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因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内容理解: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高贵而灵异的树,传说鸾凤一类的鸟非梧桐不栖。诗人以蝉自比,以其鸣声的不同凡响自况。“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第9首蝉唐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炼字:点睛之笔。议论。蝉声远传,诗人别有会心地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自”“非”二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内容理解: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制炭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人物形象:后两句勾画出一个长期遭受烟熏火燎,疲惫憔悴的老人形象。表达方式:描写。诗人运用外貌描写,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体弱,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劳动艰辛。,第10首卖炭翁唐白居易,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修辞方法:设问。前两句一问一答,表现了这位劳动者生活的困苦,反映了深重的民间疾苦。表达方式:心理描写。老人不顾衣单,却情愿天气更加寒冷些,看似违反情理的心理细节,表现了老人在这车炭上寄托了全部希望,为下文控诉宫使对老人的巧取豪夺埋下伏笔。炼字:诗人用“可怜”二字,展现了卖炭老人生活的贫困、愿望的卑微,倾注了自己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表现手法:1.对比。以“一尺雪”与上文“衣正单”作对比,突出老人境遇的艰难。2.衬托。“辗冰辙”既从正面写出了天寒地冻的环境,表现出了卖炭翁的辛苦,又从侧面写出了牛车的重量,表现了卖炭翁的勤劳。炼字:“牛困人饥”说明路途遥远,卖炭翁谋生不易;“泥中歇”表现出老人的疲累和处境的艰难。以上内容,都为下文写宫使的出现做好了铺垫。,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表达方式:描写。1.外貌描写。用“翩翩”形容宫使到来的情态,表现出他们趾高气扬、得意忘形的丑态,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2.动作描写。用“把”“称”“叱”“牵”几个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表现手法:对比。“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作对比,表现出宫使掠夺的残酷。表达方式:心理描写。“惜不得”写出了老人在炭被夺走后,心中可惜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第11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宋辛弃疾,【背景回顾】辛弃疾主张抗金北伐,遭到了主和派的排斥。1181年,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而在上饶赋闲。陈同甫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两人经常书信往来,这首词作于二人会见又分别之后。,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内容理解:“醉里”点明酒醉之中,“挑灯看剑”写动作神态,表现词人杀敌报国的迫切愿望。“梦回”这里指回到梦中,“吹角连营”表现士气的高涨、军心的振奋。描绘了一幅词人曾经历过而今已失去的军旅生活情景。人物形象:首句刻画的是一位落魄英雄的形象。两种事物“灯”与“剑”,两个动作“挑”与“看”,而总冠以“醉里”二字,使笔触由外在形象的刻画透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炼字:“醉”“挑”“看”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有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意境:“八百里”“五十弦”与“吹角连营”相照应,这些大气磅礴的意象,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表现手法:烘托。“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战歌,衬托出军容的威严和气氛的肃穆。“点兵”二字透出战斗即将开始,“秋”点明了季节,烘托了出征前肃杀的气氛,隐含词人仍企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功立业。,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人物形象:马快弦急说明战斗的激烈和顺利,刻画了一个杀敌报国、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一个意气昂扬、抱负宏大的忠勇将军的形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情感:“天下事”在这里指收复北方的国家大事。表现了词人渴望率师北伐,统一南北的美好愿望,也充分表达了词人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表现手法:对比、虚实结合。“可怜白发生”和首句相照应,都是描写现实,又与中间的梦境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说明了词人已两鬓染霜,理想难以实现,充满了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情感:“单车”表明出使随从不多,也许并非单人单车,这样写表现出形单影只的情状,表达行程中内心的孤寂。“欲问边”交代了出使目的,即前往边塞慰问将士。于叙事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的。,第12首使至塞上唐王维,【背景回顾】唐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就作于赴边途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修辞方法:比喻。以“征蓬”“归雁”自比,“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是反衬。雁北归旧巢,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炼字:“出”“入”描绘动态景物,与颈联“直”“圆”描绘静态景物相结合,使画面富有变化,意境深远。表达方式: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炼字:“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用“大”写出了边疆沙漠的茫茫无边;“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长”表现了大漠的无边无际,黄河的杳无尽头;“圆”表现落日之低之大。这两句极富画面感,营造了塞外“苍茫”“空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孤寂的情感。,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表现手法:用典。诗人行至萧关,探马来报,都护逐杀敌军,已到了最前线,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也表现出诗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心。“燕然”运用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典故,“燕然”代指前线,暗示前方取得了胜利。,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内容理解: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潜在的铺垫。,第13首黄鹤楼唐崔颢,【背景回顾】崔颢一生远离京城做官,四处漂泊二十载,回到长安做了京官,才终于结束了漂泊之苦。崔颢归家途经武昌而登临黄鹤楼,目睹黄鹤楼盛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一绝的七律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内容理解:“不复返”包含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寄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感叹。“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而“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这就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更加催生了乡愁。,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写诗人登黄鹤楼眼前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所见的景物,晴空万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做了铺垫。,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炼字:诗作以“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炼字:“破”字写尽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深”字再现荒无人迹的凄凉)。诗人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痛切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第14首春望唐杜甫,【背景回顾】唐肃宗至德二年(757),诗人正困居于被安禄山叛军占领下的长安,他目睹国家残破,城池荒凉,亲身经历着家人离散的伤痛,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作品。,八年级上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修辞方法:拟人。“溅”字运用拟人手法,把诗人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与愁绪借花表现出来。“感时”“恨别”都凝聚着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情感: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通过景物描写,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修辞方法:夸张。“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形容家书的珍贵,“家书抵万金”与“恨别”相照应,写出了因战事使消息隔断,久盼音信不至的焦急心情,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强烈思念之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内容理解: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不停地挠头叹息,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炼字:“白头”为愁所致“搔”字是对诗人想要排解忧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更短”可见愁的程度,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忧时、思家之情。,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画面描写:“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贴切传神地勾勒出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气氛。修辞方法:首句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方法,描绘了月下秦淮河边朦胧、冷寂的夜景。,第15首泊秦淮唐杜牧,【背景回顾】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当他来到当时还是一片繁华的秦淮河上,听到酒家歌女演唱玉树后庭花时,便感慨万分,写下了这首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表现手法:借古讽今。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晚唐统治者。炼字:“犹唱”二字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内容理解:词人站在北固楼上,极目远眺,不禁兴起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第16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南宋辛弃疾,【背景回顾】本词作于南宋开禧年间,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而镇江正是宋朝与金对垒的第二道防线。作者登临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写成这首词。,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情感:首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表达了自己望不见中原的惆怅之情。修辞方法:比喻、引用。末句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将诗人的愁思和感慨,比作长流不息的江水。,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表现手法:反衬。词人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南宋朝廷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情感:这一问一答,赞扬孙权的雄才大略,流露出作者对苟且偷安、毫不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修辞方法:引用。引用曹操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讽刺投降派的丑恶嘴脸。,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内容理解:“起一经”指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四周星”即四年。首联写了一生中的两件大事:一是受到皇帝的选拔,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第17首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背景回顾】宋祥兴元年(1278),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自杀未果。1279年正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的据点崖山。船过零丁洋时,元军统帅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严词拒绝,以此诗明志。,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内容理解:前句写国事衰微,后句写个人艰辛,把国家兴亡和个人命运联系在一起。修辞方法:比喻、对偶。运用对偶,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形象地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悲哀和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运用对偶,“山河破碎”对“身世浮沉”,“风飘絮”对“雨打萍”,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内容理解:概括自己的抗元经历,表现忧愤之情。用“双关”手法概括了诗人两次难忘的经历。“说惶恐”是追忆过去,表明自己对当时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叹零丁”是慨叹眼前,说的是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漂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伶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炼句:前六句流露出一腔悲愤和哀怨,尾联宕开一笔,情势突变,令全诗的格调由悲而壮,陡然提升,由沉郁、悲凉转为豪放、高昂。一个“照”字,写出了一颗红心如一团火的万丈光芒,将红心照耀史册的情状写出,极其传神。情感:尾联直抒胸臆,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内容理解:第一节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写她突然停机叹息,不禁令人奇怪。表现手法:比兴。运用比兴手法,以“唧唧复唧唧”的声音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叙事手法:设置悬念。开篇制造悬念,以木兰无心织布暗示她此时忧思深重。,第18首木兰诗乐府诗集,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内容理解:第二节以问答起笔,道出木兰的心事,交代木兰从军的原因。人物形象:木兰从军既显示了对父亲的孝心,又展现了对国家的忠心,彰显了巾帼英雄本色。修辞方法:1.设问。由第一节的悬念引出,在问答中将木兰的故事娓娓道来。2.夸张。“卷卷有爷名”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军情之紧急,出征迫在眉睫。,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内容理解:第三节写木兰出征的准备工作和初赴战场的见闻感受。修辞方法:1.排比。前四句在排比叙事中强烈地烘托出木兰忙忙碌碌准备戎装的情景,真实地刻画出木兰紧张备战的心情。2.夸张。后八句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迫,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气氛。3.反复。后八句以反复的句式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内容理解:第四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修辞方法:1.夸张。前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身姿。2.对偶。中间两句诗运用对偶,写边塞夜景,烘托出战场上雄壮悲凉的气氛,写出战士宿营戒备森严、战地生活的苦寒。3.互文。最后两句运用对偶和互文手法,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流露出对战乱人生的感喟,暗示出反战的思想。,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内容理解:第五节写木兰还朝辞官。人物形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因为木兰有其秘密,即她是女儿身,但也表现了木兰不慕富贵及对家园生活的眷念的形象特点。修辞方法:1.前两句运用顶真的修辞方法,读起来朗朗上口。2.“策勋”二句运用对偶、夸张的手法写木兰的功劳之大,所得赏赐之多,从侧面写出了她的英勇善战。,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内容理解:第六节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的欢乐情景以及木兰恢复女装来见“火伴”的喜剧场面。人物形象:用“开”“坐”“脱”“著”“理”“帖”一系列动作描写,写出了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装束的喜爱,展现出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发自内心的喜悦。“”表现手法:1.渲染。前六句用排比铺叙的手法,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展现浓郁的亲情。2.衬托。“火伴皆惊忙”表现出“火伴”的惊诧和赞叹,侧面衬托了木兰在从军时的谨慎和机敏。,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修辞方法:比喻。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雄雌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对木兰的谨慎机敏做了讴歌和赞美。,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内容理解:写景起兴,点出送别地点和友人去向。炼字:“辅”字形象地写出三秦大地拱卫着京城的雄伟景象,意境开阔,奠定了全诗豪壮的情感基调。诗人着一“望”字,即把目光从镇控三秦的京城,移向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充满深情厚谊。修辞方法:夸张。远在千里之外的蜀地如何能够望到?诗人用夸张的修辞,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营造出雄奇的意境,传递出浓厚的友情。,第19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背景回顾】这是一首赠别诗,“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别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蜀州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诗。,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内容理解:从写别离之景,转为写别离之情,表达对友人的宽慰和劝勉。情感:用相同的宦游处境宽慰友人,从而劝勉他切莫悲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内容理解: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这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情感:既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的深情厚谊,也表现了诗人乐观旷达的胸襟。,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内容理解:诗人以豪迈之语相送,劝慰杜少府不要为离别伤心落泪,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内容理解:前两句抒写辞官离京时的心境。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两个画面相辅相成,互为映衬;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炼字:“浩荡”一词将无形的离愁有形化、动态化,广阔无边的离愁,将画面无限放大,体现出诗人豪放洒脱的气概。,第20首己亥杂诗清龚自珍,【背景回顾】清道光十九年(1839),诗人辞官离京返回杭州,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往返途中,他目睹祖国的大好河山和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触景生情,即兴写下一组己亥杂诗,这首诗为其中之一,是作者刚刚离开京城时所写。,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现手法: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面上写“落花”,实际上是借以表露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志向。修辞方法:运用比喻,作者借“落红”自喻,表现了虽然远离朝堂,但仍关心国家命运的情感。,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修辞方法:以设问统领下文。在自问自答中,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炼字:“望”字贯穿全篇,虽然除标题外,未着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表现出青年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未了”写出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表现山势绵延不尽。写作手法:先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第21首望岳唐杜甫,【背景回顾】唐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第二年,24岁的诗人开始漫游生活,北游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表现手法:虚实结合。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下句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