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表里的生物》特级教案_第1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表里的生物》特级教案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6课 表里的生物教学目标1. 借助工具书,掌握“脆、拦”等生字。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能从文中找出依据印证自己的观点。3. 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品质。重点、难点重点 (A案)1. 借助工具书,掌握“脆、拦”等生字。2. 在多形式朗读中读懂课文内容。(B案)1. 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自主学习课文。2. 从语段描写中感受人物特点,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突破方法 1. 学生通过预习和朗读,学习生字、了解课文。2. 学生通过朗读,合作探究,感受文中“我”强烈的好奇心。难点 感受文中“我”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勤于思考,不断探索的精神。突破方法 (A案)1. 听朗诵示范,师生合作学习。2. 教师点拨补充,帮助学生把握课文。(B案)1. 合作探究,交流汇报。2. 学生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法与学法教法 (A案)讲授法、练习法。(B案)点拨法、讨论法。学法 (A案)迁移学习法、归纳总结学习法。(B案)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教学准备(A案)多媒体课件。(B案)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A案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借助工具书,掌握“脆、拦”等生字。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能从文中找出依据印证自己的观点。一、激趣导入1. 师:下面请同学们先欣赏一组图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师:看到这样美妙多彩的生物世界,相信你们和我一样都会不禁赞叹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那么关于生物,你们有怎样的认识?你们能给生物下个定义吗?现代诗人冯至小时候对生物也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这节课就让我们跟他一起回忆童年的趣事吧。2. 师:这是一篇散文,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出示“作者简介”)(指名读)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自学交流。清脆拦住恐怖蟋蟀2. 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和谐:配合得适当。单调:简单重复而没有变化。神秘:使人摸不透,高深莫测。恐怖:由于生命受到威胁而恐惧。3. 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小时候的“我”认为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话。4. 厘清课文脉络:课文一共有21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我”小时候很天真,认为只有活的生物才能发出声音。第二部分(第211自然段):“我”发现表里有响声,便以为里面有生物;“我”对表十分好奇,终于有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里面的世界。第三部分(第1319自然段):父亲为了不让“我”动表,骗“我”说里面有蝎子,而“我”对此深信不疑。第四部分(第2021自然段):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一直以为父亲的表里有生物。三、再读课文,感受课文内容1. 熟读课文,想想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些句子能读出来。 (学生自主阅读、交流)2. 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板书设计16表里的生物脆 拦 玻 璃 恶 怖 蟋 蟀课时作业一、火眼金睛。(用“”画出正确的字)(竭蝎)尽全力(摔蟀)倒活(泼拨)(钵帛)子(洪哄)亮恐(怖布)二、用“”画出正确的词语。1. 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自如)地发出(和谐单调)的声音呢?2. 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温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单薄)些。3. 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华丽美丽)的世界盖上。4. 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秘密)。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 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2. 从语段描写中感受人物特点,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一、回顾课文内容,深入学习课文1. 再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2. 师:思考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你们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印证自己的观点吗?请把自己找到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并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出示学生找到的句子:(1)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2)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3)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4)后来我见人就说:“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学生谈对“我”的认知)3. 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1)小时候,“我” 有一个观点:“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我”是怎样得出这个观点的?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我”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鸟叫、狗吠、蝉叫、虫唱、钟声、琴声”这一系列的事实,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总结出结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2)父亲的表不是活的生物却能发出声音,听到表的声音后“我”有什么反应?从这一系列的反应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我”爱听这声音,想伸手摸一摸。父亲不允许“我”动,但是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不敢,因此心里很痛苦。(好奇心强)(3)从“我”对父亲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渴求知识、求知欲望强)小结人物特点:文中的“我” 充满着美妙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是一个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勤于思考的孩子。二、分角色朗读课文1. 用笔标记文中“我”和“爸爸”说的话以及旁白。2. 组内合作读。3. 小组赛读。4. 师生合作读。三、课堂总结1. 写法指导:为了表现“我”小时候那强烈的好奇心,作者运用了哪些事例来具体描写呢?下次我们的习作也可以借鉴这些方法哟!2. 课后练笔:请你也写一写自己童年“求知若渴”的一件趣事吧!注意用上具体事例。板书设计16表里的生物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认知、猜测)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表里能发出声音(好奇)表里有一个活的生物(推测)证实课时作业一、读句子,写出加点词的反义词。1. 它坚硬的表盖里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柔软)(沙哑)2. 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出神)(丑恶)3. 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 (伤心)二、默读课文,理解下面句子的意思。1. 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我”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鸟叫、狗吠、蝉叫、虫唱、钟声和琴声这一系列事实,然后结合自己的思考总结出结论,可见“我”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 2. 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不说了。文中的“我” 充满着美妙而又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是一个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勤于思考的孩子。 教学反思本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他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当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他就认为里面也一定有一个小生物。可是父亲不许他动,使他充满好奇的心很痛苦。有一次,父亲终于打开表盖让他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的尾巴,他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天真无邪,情趣盎然,这是小孩子真实的生活。谁还没有一段可笑的经历呢?学生的话匣子很容易就打开了。文章叙述质朴,就像与人倾心交谈一样,所以我从第一课时开始就尽量营造亲切的氛围,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学,兴致勃勃地说。在教学中,我分别采用自读、默读等形式,使学生在反复的品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在第二课时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和自主合作交流的方式,了解课文大意,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说一说“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印证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本单元“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的实操过程,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这一语文素养。B案第一课时环节学案教案设计意图独立学习一、探究新知1. 我会认读。清脆 拦住 恐怖 蟋蟀一、歌曲导入1. 歌曲童年: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太阳总下到山的那一边。没有人能够告诉我,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多少的日子里,总是一个人面对着天空发呆。就这么好奇,就这么幻想师:今天我们将走进课文表里的生物,走进作者冯至的童年,感受他儿时那强烈的好奇心。(板书课题)2. 出示机械手表,解释其工作原理。二、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朗读课文1. 学生自主读课文。要求: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写的“脆、拦”等生字,遇到不懂的地方标记出来。2. 学生分小组互读、互查、互教生字读音、互相解疑。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的朗读情况。3. 教师指导学生书写“脆、拦”等生字。(1)教师示范书写。(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回指导。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识字、写字、借助注释和字典读通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合作探究二、探究思考题一边读,一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一到两个词语形容文中的“我”吗?参考答案:小时候的“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话。文中的“我”是一个有着强烈好奇心,且爱思考的孩子。三、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并展示探究成果(一)合作探究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2. 学生分组朗读,反复练习,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3. 学生分小组交流,集体讨论。(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初读课文,你觉得“我” 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二)小组展示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讨论结果。2.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并总结。让学生学会主动观察,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践应用三、 随堂练习1. 看拼音,写词语。qng cu ()() kng b x shui()()2. 为了表现“我”小时候那强烈的好奇心,作者选用了哪些事例来具体描写呢?四、课堂基础过关训练完成“随堂练习”。左侧三题参考答案:1. 清脆拦住恐怖蟋蟀2. “我”好奇父亲的怀表怎么会自己发出声音;想伸手摸一摸,猜想里面有蝉或虫一类的生物;想打开手表看个究竟,不停地追问;始终坚信表里有只蝎子。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写字,让学生把刚刚学会的生字加以巩固,并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自我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我的问题是:五、 课堂小结爱因斯坦说:“我没有特别的才能,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永远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远进步的人。”师:虽然在这节课上我们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掌握了课文的生字,并在讨论中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但是这还不够。下节课我们将深入体会“我”的好奇心,你们准备好了吗?第二课时环节学案教案设计意图独立学习一、探究新知1. 复述课文内容。2. 你有过类似表里的生物中“我”的经历吗?说出来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吧!参考答案:略。一、谈话导入师:“好奇心是学习者的第一美德。”作者冯至小时候就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你们从文段中读出来了吗?二、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1. 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再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印证自己的观点。(尝试画出相关句子)2. 小组交流,学生结合自己找的词句,谈看法,互相补充。3. 学生集体交流。4. 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找出的句子。(自由练读、小组轮流读、个人展示读)在合作交流中,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合作探究二、探究思考题品读下列句子,谈谈你对“我”的认识。你还能从文中找出其他句子完善你对“我”的认识吗?1.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2. 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三、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并展示探究成果1. 学生自由读课文,根据自己的观点找出相关的“依据”,画记相关句子。2.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3. 学生互相补充,完善对“我”的认知。“我”: 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于探究精神。4. 朗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在原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和同学交流看法。自主合作能训练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实践应用三、随堂练习1. 说一说: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2. 说一说:你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参考答案:1. 略。2. 略。四、课堂基础过关训练完成“随堂练习”。五、课堂延伸1. 课文的结尾写道:“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你有过与文中的“我”类似的经历吗,能不能说出来和同学们分享呢?2.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名人小时候有趣的故事。“课堂延伸”栏目的设置是为了引导学生延伸阅读,积累相关主题的作品,拓展阅读视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自我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我的问题是:六、 课堂小结师:好奇心是许多科学家走上科技发明创造之路的起点,是创新的最初动力。希望同学们常怀好奇之心,把好奇转化为兴趣,积极探究,也许你们就是未来的科学家哟!资料链接童年的发现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反正笑声不会给你招来祸患。我跟你可不同,事情过去了三年,有一次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笑出了声音,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后来,我甚至学会了滑翔,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林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上盘旋。我的身体是那样轻盈,可以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动,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那里。我以为在同学中间只有我一个人具有飞行的天赋,可是,有一天我终于弄明白了,每到夜晚,我的小伙伴们也都会在梦中飞腾。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梦里飞行,说明你们是在长身体啊。”老师解释说。“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白天你们太淘气,妨碍细胞的生长。到了晚上,细胞就不停地繁殖。”“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这是你们的细胞回想起了远古时代,那个时候,人还是飞鸟。”“人怎么会是鸟?”我们万分惊讶。“岂止是鸟!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最开始是草履虫,后来是鱼,是青蛙,是猴子所有这些知识,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高年级,离我们是那样遥远,而飞行却仍在继续。和老师的一次谈话,更加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乡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母亲怀胎九个月才生下婴儿。“为什么是九个月呢?”我绞尽脑汁思考这个问的答案。想啊想啊,嘿!终于想出了眉目:“哈!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地上的距离很远很远,在地图上画出来只不过几厘米。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我的发现竟是如此简单明了,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我想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又过了三四年,我上了六年级。老师开始给我们上生物课。有一次,年轻的女教师一本正经板着面孔讲人的起源,讲人的发育和进化。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听见老师说,有的科学家认为,母亲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当时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我忽然想起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