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课时作业12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岳麓版必修2_第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课时作业12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岳麓版必修2_第2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课时作业12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岳麓版必修2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12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8基础巩固1引起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有()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重大的历史事件,如辛亥革命的推动人们的愿望与追求abcd解析:引起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有外界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内在驱动力等。都符合题意。答案:d2从甲图到乙图,表明()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解析:民国初年的“剪辫易服”带有强制性,故a项错误;民国初年的“剪辫易服”属于临时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故b项正确;“剪辫易服”并不能反映专制王朝的败落以及与民主之间的斗争,故c、d项错误。答案:b3剪辫子是辛亥革命时期人们与清朝统治者决裂、赞同革命的标志,但很多农民却竭力保存这条顺民象征的辫子。江苏兴化一带农民为藏住辫子,纷纷购买尖顶帽,“一时皆大欢喜,中少年人纷纷购置,贫穷的人情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也须购买一顶。”这一现象主要说明()a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b封建伦理道德是国家主流思想c兴化农民怀念清政府统治d戴西洋新潮帽成为农村的时尚解析:辛亥革命后颁布了断发易服的法令,但是由题干可以看出很多农民却竭力保存这条顺民象征的辫子,说明农村受到辛亥革命的影响是很有限的。所以本题答案选a项,b、c、d不符合题意。答案:a4. 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视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这最能体现()a政治革命起了移风易俗的作用b政治革命引起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c人们的平等观念增强d民众盲目模仿西方生活方式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现象本质的理解能力。从材料看,辛亥革命前后人们对“辫子”的认识截然不同,由此反映了政治革命引起了生活习俗的变化,a项正确。b、c、d 三项从材料中不能直接体现。答案:a5. “女工的工作时间如此之长,而且还要站立操作机器,所以在招募女工的时候,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就有一次,因为那女孩是小脚,而把她辞退。”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b工厂招工歧视女工c辛亥革命后缠足陋习彻底废除d女工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据材料信息:要站立操作机器,许多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工厂因为女孩小脚辞退等可知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b、d两项在题干材料中无从反映;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错在“彻底”二字,过于绝对。答案:a6有这样的说法:“学界开通到女流,金丝眼镜自由头,皮鞋黑袜天然足,笑彼金莲最可羞。但是服饰改易运动多集中在知识界和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在守旧和落后的农村,普通民众对学界的服饰革新多抱抵拒、排斥的态度,缠足思想也仍然禁锢着众多的女性。”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近代文明的传播发展不平衡b普通民众不接受新生事物c上海、广州等地最为开放d近代我国人民对西方文明的接受停留在生活层面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服饰改易运动多集中在知识界和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在守旧和落后的农村,普通民众对学界的服饰革新多抱抵拒、排斥的态度”,可得知在城市和农村,近代文明的传播发展不平衡,故a项正确;b、c、d项内容是现象,不是本质,故b、c、d项错误。答案:a7据近代天津城市史记载:“1902年清政府接管天津后,建立中国最早的警察队伍,建立市政工程局,修建公共厕所、垃圾站。打击银钱投机,建立官银号、银元局,鼓励开办近代工商企业。”上述现象表明()a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控制 b清政府开始重视近代工业建设c洋务运动的持续发展 d城市管理体制趋向近代化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把握“建立中国最早的警察队伍,建立市政工程局,修建公共厕所、垃圾站。打击银钱投机,建立官银号、银元局,鼓励开办近代工商企业”的共性及变化趋势的体现,即近代化,d项正确;a项“放松”说法无从体现,也与史实不符。b项“开始重视”无法从题干中体现;从时间信息来看,此时洋务运动已破产,c项排除。答案:d81928年的长寿县志载:村落农民祠祭“拜跪无节,衣冠不肃,等于儿戏,甚者祠堂有款不妨虚糜,强者借以自肥,黠者分其余润,愚懦者每年幸叨一饱,已无他望。”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乡村百姓思想开始解放b民主革命进程影响乡村习俗c乡村传统文化渐趋失落d近代社会生活新旧并存特点解析:本题主要描述的是中国乡村传统文化的改变,首先,祠祭属于乡村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次从题干中可以看到“拜跪无节,衣冠不肃,等于儿戏”,表明农民祠祭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严谨,祠堂的作用也已经与之前相比发生了改变(强者借以自肥,黠者分其余润,愚懦者每年幸叨一饱,已无他望)。a选项题干不能明确表现思想的解放。b项民主革命进程在1928年前后的社会实际中没有体现。d项题干中没有体现“新”。所以选c。答案:c91909年发行的图画日报描绘了当时上海人看电影的情景。当时的票价还比较低,是普通民众可以接受的。以下叙述你认为没有正确反映当时情况的是()a“电光电影即电影,票价只卖二十文”b“活灵活现景物真,观众面露诧异情”c“交头接耳说紫禁,争看清帝丢皇位”d“电影初创寂无声,旁有吹吹打打人”解析:1909年清帝并没有退位,清帝退位是在1912年。答案:c10社会各阶层的饮食和服饰绝不是无关紧要的,一时期的饮食、服饰能反映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社会思想等。以下衣、食信息对应反映的经济状况或社会思想不正确的是()a长袍马褂/文明开放的社会心理 b中山装/民主共和的政治追求c粮票/计划经济时期物质匮乏 d“双十一”打折促销/改革开放后商品丰富解析:长袍马褂是传统中国的象征,不能体现文明开放的社会心理。故而选a。其他选项呈现的对应是正确的。答案:a能力提高11下列对近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变化首先从通商口岸开始b呈现地区变化不均衡的特征c与社会思潮变化密切相关d以全面西化的实现而告终解析: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的变化虽然受到西方生活方式的冲击,但由于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广大的农村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发生变化,仍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答案:d12社会的变迁往往反映在词语的变迁上,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汉语词汇的变化基本还是围绕着不断出现的外来事物发展的,如“火机”改称“蒸汽机”,“自行屋”改称“电梯”,“养疯院”改称“精神病院”等等。这种变化所反映出的民众对外来事物认知的特点是()a从隔阂到接纳的心理过程b从恐惧到平和的心理过程c从追求生动的权宜叫法变成追求规范的平等称呼d认识越来越正确、精确化解析:从材料列举的对外来事物称呼的变化可以看出,民众对外来事物的认知,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日益准确的过程。答案:d131912年5月,袁世凯下达通令说,“近来乃习尚奢华,贪多斗靡,尚朴素者,多为人嗤”;接着 “劝告国民,继自今衣食、日用、冠婚、丧祭诸费,必不可少者,极力从俭;其可少者,一概省之,务期多惜一分物力,即多延一分生命。”下列对该信息的理解正确的是()普通民众的生活已经大为改善传统消费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西方生活方式对国人有一定的影响政府对民众消费进行积极引导abc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根据题干中“近来乃习尚奢华,贪多斗靡,尚朴素者,多为人嗤”说明正确;根据“1912年”分析,此时西方外来生活习俗传入中国,正确;“可少者,一概省之,务期多惜一分物力,即多延一分生命”说明正确。不符合史实。答案:b14. 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仅申报第八天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这一现象表明()a广大人民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b.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c工商业发展促进报纸产业多元化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解析:关键信息: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题干反映的是报纸刊发秋瑾相关文章的历史现象,带来的影响是“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说明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故b项正确;报刊具有教化功能,但题干中的历史现象并没有反映这一点,故a项排除;题干并没有反映报纸事业的发展,故c项排除;可能因“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而误选d项,其实这并不能说明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毕竟最后刊发了相关报道。答案:b15上海洋场竹枝词载:“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更有西装新少年,爱皮西地(即abcd)口头禅七天礼拜是休期,各业停工逐队嬉;或赴教堂听讲解,满街游戏任驰驱近来女伴多天足,绝少弓鞋一捻红;近来各处报馆开,多登告白好发财衣裳时式鬟时样,短鬓笼纱窄袖装。”这表明在近代上海()新式交通工具和报刊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思想开放人士比较崇尚西方生活方式西方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习俗观念多元化与西方化已成为都市生活主流abcd解析:从“满眼汽车与电车”和“各处报馆开”可以推断交通工具和报刊改变人们生活,故正确;“更有西装新少年七天礼拜是休期,各业停工逐队嬉;或赴教堂听讲解,满街游戏任驰驱”反映出思想开放人士生活方式西化,故正确;“近来女伴多天足,绝少弓鞋一捻红衣裳时式鬟时样,短鬓笼纱窄袖装”反映了受西方影响,传统习俗发生变化,故正确;材料中只是描述了人们生活方式受西方影响,日渐西化和多元,并不能反映成为主流,故错误,故选择b项。答案:b合作探究16服饰的变迁是以非文本的方式记载着社会与生活的变迁,并成为时代发展的一个永恒的烙印和缩影。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鸦片战争后)在各个通商口岸城市,衣冠华丽、不遵规制者大有人在,暴富起来的商人穿上锦袍,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苏生文赵爽素裙革履学欧风材料二:民国后的社会舆论强调:“民国新建,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今世界各国,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但由于当时西式服装的主要原料是进口的,为了保护民族工业,民国政府在制定新的礼服式样时,保留了一款传统的中国服饰作为礼服,但传统帝国时期通过服装便可辨认身份的特征已经彻底消失了。百度文库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材料三:据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有些学校规定毕业生参加毕业典礼时必须穿西装,颇让那些穷学生为难,不得不赊账三四百元(数月的薪水)置备一套西装,以解燃眉之急。有的人则到旧货市场上去买旧西装,时称“淘西装”。邹韬奋经历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服饰象征意义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2)据材料二、三分析西装在民国后流行的主要原因,同时还存在着哪些制约其流行的因素?(3)结合上述材料,归纳出中国近代服饰变迁的主要趋势。答案:(1)变化:服饰逐渐从身份的象征变成了财富的象征。原因:西方文明的冲击;经济水平的提高。(2)原因:民国政府的推动;相对开放的社会风气或舆论。(任答一点即可)因素:保护民族工业的愿望;经济条件的制约。(3)趋势:从等级化到平民化;明显“西化”。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材料二: 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1)材料一中的“洋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