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一)(含解析)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_第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一)(含解析)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_第2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一)(含解析)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综合检测(一) (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角色(jio)撚断(nin)恁地(nn) 提防(d)b祗候(zh) 桃杌(w)恓惶(x) 刽子手(kui)c脚趾(zh) 惊愕()樟木(zhn) 汗涔涔(cn)d印玺(x) 阿谀()戕害(qin) 蟊贼(mo)解析:选c。a项,“角”应读“ju”;b项,“刽”应读“u”;d项,“阿”应读“”。下列各项中,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政以德名正言顺笃信好学b祸起箫墙 待贾而沽 本立道生c有耻且格 耰而不辍 克己复礼d愚不可及 分崩离析 犯上作乱解析:选b。b项“祸起箫墙”应为“祸起萧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我是个诗人,却因为各种因缘,有机会走进很多地方的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最使我震撼的,是国家博物馆的中国历史文化精品展。那么多展品,或朴拙或华美,或雄浑或纤巧,_。它们都是各个历史时期我们这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瑰宝,大美不言,却闪耀着无声的光华。偌大展厅的展品遵照历史年代布置成了相互勾连的一连串“回”字形空间,仿佛走进了漫长的历史走廊,置身其中,让人浮想联翩。辗转迂回间,我忽然明白,我看到的,其实都是时间,_的展品,其实都只是时间的各种幻象。最初的展品,其实是由自然做出的选择,散布在广袤的天地之间。后来有了有形的博物馆,有了人为的拣选。我不否认人为拣选之于它们的意义。但我想,最终,时间依旧是唯一的评判者。只有经历过时间,_后,其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被保留下来。或者,再往遥远的将来想一想,最终,这些有幸保留下来的展品或许也会_。()是的,诗歌不是学术研究,不是论文,不需要缜密、翔实的考证,也不需要确凿、科学、正确的结果。但是它需要有温度的感知,有个性的表达,需要独特的体验和收获,我必须去感知、抓住并呈现它们。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不胜枚举形形色色洗心革面风流云散b琳琅满目形形色色洗尽铅华烟消云散c不胜枚举形神兼备洗尽铅华风流云散d琳琅满目形神兼备洗心革面烟消云散解析: 选b。不胜枚举:是指无法一一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琳琅满目: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根据前面的“那么多展品”和后面的“文明的瑰宝”,说明东西多而且珍贵,所以应填成语“琳琅满目”。 形形色色:形容事物种类繁多,各式各样。形神兼备:指书法和雕塑绘画作品,不但有美妙的形态,而且有神韵。修饰“展品”,用成语“形形色色”。洗心革面:除去旧思想,改变旧面貌。比喻坏人物彻底悔改。洗尽铅华:铅,古代用于化妆,华,外边的华丽。意思是洗掉伪装世俗的外表,不施粉黛,不藏心机,具有清新脱俗、淡雅如菊的气质。道家哲学思想。“洗心革面”是指人的,此处指物经过时间的洗礼,所以只能用“洗尽铅华”。风流云散:风吹云散,踪迹全消。比喻原常相聚的人飘零离散。烟消云散:比喻事物消失得无影无踪。广泛用于文学作品中。“风流云散”是指人的,此处指物“展品”,所以用“烟消云散”。故选b。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偌大的展厅按照历史年代把展品布置成了一连串相互勾连的“回”字形空间,仿佛走进了漫长的历史走廊,置身其中,让人浮想联翩。b偌大展厅的展品按照历史年代布置成了相互勾连的一连串“回”字形空间,我置身其中,仿佛走进了漫长的历史走廊,浮想联翩。c偌大的展厅遵照展品的历史年代布置成了相互勾连的一连串“回”字形空间,置身其中,仿佛走进了漫长的历史走廊,让人浮想联翩。d偌大的展厅按照展品的历史年代布置成了一连串相互勾连的“回”字形空间,我置身其中,仿佛走进了漫长的历史走廊,浮想联翩。解析: 选d。a项语序不当,应为“按照展品的历史年代”;“置身其中”应放在“仿佛”句前。 b项搭配不当,“偌大展厅的展品按照历史年代布置成了相互勾连的一连串回字形空间”,提取句子主干是“展品布置成空间”,“展品”不能布置成“空间”,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c项,“遵照”搭配不当;偷换主语,前一句的主语是“偌大的展厅”,后一句没主语,根据语境可知“置身其中”句的主语是“我”,“让人”一句的主语为“展厅”,所以偷换主语,不正确。故选d。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基于这样的理由,我想我应该用自己的方式,用诗歌的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b用自己的方式,用诗歌的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是我基于这样的理由最想做的。c我基于这样的理由,愿意用诗歌这种我自己的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d基于这样的理由,用诗歌的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是我自己应该有的想法。解析: 选a。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答题时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此处应该是一个过渡句,上面是理由,下面是“诗歌”,而且要跟后面叙述的主体保持一致,只有选项a是这样的结构,故选a。仿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4分)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答:答案:(示例)悠悠白云中,隐约地横亘着一座座青山,有腼腆地躲进雾霭的,有大方地露出真容的;正如一把把直指苍穹的利剑,又如碧空中腾飞的巨龙,又如绵延不断的绿色屏障。高三(1)班要举行一次主题为“远离蛋壳心理”的班会。请你结合漫画内容,为主持人写一段开场白。要求:能够简要阐释“蛋壳心理”的内涵,语言流畅,100字左右。(5分)答:答案:(示例)同学们,看到这幅漫画你一定心有所动吧?如何认识漫画中这种看似蛋壳般坚硬、实则不堪一击、对批评和挫折采取逃避的心理状态?今天就让我们围绕“远离蛋壳心理”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希望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二、现代文阅读(共23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孔子思想与文化全球化孔子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不可否认孔子的思想和实践对他以后的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是构成“文化全球化”的重要因子。继承和弘扬孔子的思想文化,有利于促进文化全球化实质性发展。文化的全球化问题始终伴随着文化的民族性与全球化的矛盾,对人们的有关认识加以反思,说明了均质化的文化全球化是个文化乌托邦的地球村,是世界文化的灾难。沟通和对话,“和而不同”才应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方向。事实证明,无论是被列为文化均质化例证的大众文化,还是文化民族性的坚固“堡垒”语言,都在全球化与民族化两方面此长彼进。孔子思想文化的辐射效应就是此方面的典型。有一个现象令人关注。孔子学院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平台和汉语国际推广的载体,在短短的几年间便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令人欣慰的同时,也的确令人深思。自19世纪西方文化逐渐成为主导全球的文化以来,“西学东渐”以压倒性优势历经两个世纪而不衰。21世纪以来,非常有趣的是,在以西方文化为主流语境的全球化时代,竟然出现了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而且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其原因何在?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具有普适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仁、和”,这种思想,在儒、释、道、医、易各家的诸多典籍中随处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在追求“和”的同时,也讲究“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夫和言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这即是认为“和而不同”是万物生长、发育的法则和规律。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即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而不同”对人类社会而言,倡导的正是承认差异、多元共处和相互依存。这种价值观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而且也愈发为人类社会所接纳,成为世界性的价值标准。联合国已将孔子定为人类十大思想家之首,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成为当今世界人权的基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需要孔子思想、中国情怀,需要把中国核心文化介绍给世界。毋庸讳言,文化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同质化或趋同化。同时,文化全球化也意味着文化的殖民化,必须予以谨慎对待与警惕。但文化全球化更意味着文化的高度互动、相关化。不同文化在全球范围的展观、碰撞,强调文化表现领域的全球性,在审视和探究的意义上,文化全球化应是一种兼具同质化和民间质性的过程与现象。人类文明是多元化的文明,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共同体。就文化层面而言,全球化显然不是单一价值体系的西方文化,而是世界多民族的文明互动融合呈现出来的一种态势。因此,“孔子全球化”的根本意义就在于:认识文化传统,坚守民族本位,不断反思质疑,发展开放交流,在主动参与世界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中与其他文化共建人类文化。(本文有删改)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孔子全球化”原因的一项是()a孔子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具有普适价值。b孔子“和而不同”的价值观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而且也愈发为人类社会所接纳,成为世界性的价值标准。c文化全球化的发展需要孔子思想、中国情怀,同时也需要把代表着中国核心文化的儒家思想介绍给世界。d“孔子全球化”能使国人认识文化传统,坚守民族本位,不断反思质疑,发展开放交流,与其他文化共建人类文化。解析:选d。d项,体现的是孔子全球化的意义,答非所问。以下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均质化的文化全球化是不能实现的,也不应提倡的,沟通和对话,“和而不同”才应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方向。b孔子学院在短短的几年间便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遍布全球,这说明以西方文化为主流语境的全球化时代已经结束了。c“和而不同”表明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对人类社会而言,倡导的正是承认差异,多元共处和相互依存。d孔子思想文化的辐射效应是文化全球化的典型,体现文化表现领域的全球性,也说明文化全球化是一种兼具同质化和异质性的过程与现象。解析:选b。b项“以西方文化为主流语境的全球化时代已经结束了”,文中未有体现。根据文段信息,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a“西学东渐”以压倒性优势历经两个世纪而不衰,这说明在很长的时间里,西方文化在人类发展进程中起了主导作用。b中国传统文化在追求“和”的同时,也讲究“和而不同”,这说明中国先贤对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有一定的认识。c文化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同质化或趋同化,也意味着文化的殖民化,因此必须提防西方文化的发展和扩张。d人类文明是多元化的文明,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共同体,因而各民族的先进文化应该在全球范围展现、碰撞和交流。解析:选c。根据文意,“同质化、趋同化、殖民化”是作者对文化全球化的担忧,但没有表现出对某种文化的抑制,“全球化显然不是单一价值体系的西方文化,而是世界多民族的文明互动融合呈现出来的一种态势”强调各民族文化的多元化。(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14分)活着的手艺王往他是一个木匠。是木匠里的天才。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感兴趣。曾经,他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一个精致的木碗。他就用这木碗吃饭。他会对着一棵树说,这棵树能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桌面多大,腿多高,他都说了尺寸。过了一年,树的主人真的用这棵树了,说要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他站起来说,那是我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桌子,还够打两把椅子。结果,这棵树真的打了一个衣柜,一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料不多不少。长大了,他学了木匠。他的手艺很快超过了师傅。他锯木头,从来不用弹线。木工必用的墨斗,他没有。他加的榫子,就是不用油漆,你也看不出痕迹。他的雕刻最能显出他木匠的天才。他的雕刻能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一道裂纹让他修饰为鲤鱼划出的水波或是蝴蝶的触须,一个节疤让他修饰为蝴蝶翅膀上的斑纹或是鲤鱼的眼睛。树,因为木匠死了,木匠又让它以另一种形式活了。做家具的人家,以请到他为荣。主人看着他背着工具朝着自家走来,就会对着木料说:“他来了,他来了!”是的,他来了,死去的树木就活了。我在老家的时候,常爱看他做木工活。他疾速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杈,直击那厚实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有力而不屈地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弋他给爱好写作的我以启示:我的语言要像他的斧子,越过浮华和滞涩,直击那“木头”的要害;我要细致而完美地再现我想象的艺术境界多年努力,我未臻此境。但是,这个木匠在我们村里的人缘并不好。村里人叫他懒木匠。他是懒,人家花钱请他做家具,他二话不说;可要请他做一些小活,他不干。比如打个小凳子,打扇猪圈门,装个铁锹柄什么的,他都回答:没空。村里的木匠很多,别的木匠好说话,一支烟,一杯茶,叫做什么做什么。有一年,我赶回家恰逢大雨,家里的厕所满了,我要把粪水浇到菜地去。找粪舀,粪舀的柄子坏了,我刚好看见了他。递上一支烟:你忙不忙?不忙,他说。我说,帮我安个粪舀柄子。他说,这个你自己安,我还有事儿的。他烟没点上就走了。村里另一个木匠过来了,说:“你请他?请不动的,我来帮你安上。”这个木匠边给我安着粪舀柄子,边告诉我说:“他呀,活该受穷,这些年打工没挣到什么钱,现在工地上的支架、模具都是铁的,窗子是铝合金的,动斧头锯子的活少了,他转了几家工地说我又不是铁匠,干不了。他去路边等活干,让人家找他做木匠活,在路边等,有时一两天也没人找的。”我很少回老家,去年,在广州,有一天,竟想起这个木匠来了。那天,我躺在床上,想着自己的事,一些声音在我耳边聒噪:你给我们写纪实吧,千字千元,找个新闻,编点故事就行。我们杂志才办,你编个读者来信吧,说几句好话,抛砖引玉嘛。你给我写本书,就讲女大学生网上发帖要做“二奶”的。我什么也没写,一个也没答应。我知道我得罪了人,也亏待了自己的钱包。我想着这些烦人的事,就想到了木匠。他那样一个天赋极高的木匠,怎么愿意给人打猪圈门,安粪舀柄呢?职业要有职业的尊严。他不懒。但他比谁都孤独。春节我回去,听人说木匠挣大钱了,两年间就把小瓦房变成了两层小楼。我想,他可能改行了。我碰见他时,他正盯着一棵大槐树,目光痴迷。我恭敬地递给他一支烟,问他:在哪打工?他说:在上海,一家仿古家具店,老板对我不错,一个月开5 000工资。我说:好啊,这个适合你!他笑笑说:别的不想做。(选自金奖小小说,有删改)1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a开篇写木匠小时候就能用凿子制作精致的木碗,显示了他的木匠天赋,也为后文表现他的性格做了铺垫。b木匠从小就对木工有兴趣和天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凭借自己无师自通的雕刻技艺,很善于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c在广州,“我”拒绝了一些人让“我”写胡编乱造的东西的要求,主要是因为懒得去做这些烦人的琐碎小事,正如木匠不愿做一些小活儿一样。d本篇小说中“我”对木匠“他”由不理解到理解,最后到敬重的转变过程,可以使读者看出现代人在迷茫中寻求自我的心理路程。解析:选d。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的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a.“为后文表现他的性格做了铺垫”不全面,同时揭示了人物内在心理;b.“无师自通” 于文无据;c.“懒得去做这些烦人的琐碎小事,正如木匠不愿做一些小活儿一样”错,都是因为对自我追求的一种坚守。故选d。12作者笔下的木匠“他”是一个极具个性的人物,请简要概括其性格特征。(5分)答:答案:不惧世俗,自信而不随波逐流。有坚定的人生追求,即便生活贫困,也对自己的传统手艺一如既往地热爱和敬重。13对于这篇小说,有人认为木匠“他”是小说的主要人物,有人认为“我”和木匠“他”都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具体理由。(6分)答: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探究的重点是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主人公是主要人物形象,答题时注意从标题、情节、主旨等方面探究,只要有道理即可,如:木匠“他”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从结构上看,“我”是线索,只是故事的见证者和叙述者。(和人物的关系);从内容上看,文章主要是写木匠“他”的生活,对木匠“他”的描写占了主要的篇幅,小说的开头部分全部描写木匠“他”的高超技艺和人们对木匠“他”的看法,而“我”的经历只是来衬托木匠“他”的思想和行为;从主旨上看,文章题目为“活着的手艺”,就是要借写木匠“他”的经历来表现人们在困境中的坚守。(和主旨的关系)答案:(观点一)木匠“他”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从结构上看,“我”是线索,只是故事的见证者和叙述者。从内容上看,文章主要是写木匠“他”的生活,对木匠“他”的描写占了主要的篇幅,小说的开头部分全部描写木匠“他”的高超技艺和人们对木匠“他”的看法,而“我”的经历只是来衬托木匠“他”的思想和行为。从主旨上看,文章题目为“活着的手艺”,就是要借写木匠“他”的经历来表现人们在困境中的坚守。(观点二)我和木匠“他”都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从内容上看,对木匠“他”的描写虽然占了大量的篇幅,但是“我”的行为和木匠相互补充,来表明主旨。从结构上看,文中是通过“我”的经历来写出对木匠认识的变化的。从主旨上看,木匠和“我”都遇到了相似的困境,都用相近的行为来表达着自己对职业的理解和人格的不屈。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3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19分)马森,字孔养,怀安人。父俊,晚得子,家人抱之坠,殒焉。俊绐其妻曰:“我误也!”不之罪。逾年而举森。嘉靖十四年成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太平知府。民有兄弟讼者,予镜令照曰:“若二人老矣,忍伤天性乎?”皆感泣谢去。再迁江西按察使。有进士嬖外妇而杀妻,抚按欲缓其狱,森卒抵之法。历左布政使,就擢巡抚右副都御史。入为刑部右侍郎,改户部。初,森在江西荐布政使宋淳。淳后抚南、赣,以赃败,森坐调大理卿。屡驳疑狱,与刑部尚书郑晓、都御史周延称为“三平”。病归,起南京工部右侍郎。改户部,督仓场,寻转左。以右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迁南京户部尚书。隆庆初,改北部。是时,登极诏书蠲天下田租半。太仓岁入少,不能副经费,而京、通二仓积贮无几。森钩校搜剔,条行十余事。又列上钱谷出入之数,劝帝节俭。帝手诏责令措置,森奏:“祖宗旧制,河、淮以南以四百万供应京师,河、淮以北以八百万供边。一岁之入,足供一岁之用。后边陲多事,支费渐繁,一变而有客兵之年例,再变而有主兵之年例。其初止三五十万耳,后渐增至二百三十余万。屯田十亏七八,盐法十折四五,民运十逋二三,悉以年例补之。在边则士马不多于昔,在太仓则输入不益于前,而所费数倍。重以诏书蠲除故今日告匮视往岁有加臣前所区画算及锱铢不过纾目前急而于国之大体,民之元气,未暇深虑。愿广集众思,令廷臣各陈所见。”又奏河东、四川、云南、福建、广东、灵州盐课事宜。诏皆如所请。帝尝命中官崔敏发户部银六万市黄金。森持不可,且言,故事御札皆由内阁下,无司礼注径传者,事乃止。即,又命购珠宝,森亦力争,不听。三年,以母老乞终养。赐驰驿归,后屡荐不起。森为考官时,夏言婿出其门,欲介之见言,谢不往。严嵩闻而悦之,森亦不附。为徐阶所重,遂引用之。里居,赞巡抚庞尚鹏行一条鞭法,乡人为立报功祠。万历八年卒。赠太子少保,谥恭敏。 (节选自明史马森传)【注】司礼:司礼太监。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重以诏书蠲除故/今日告匮/视往岁有加/臣前所区画/算及锱铢/不过纾目前急/b重以诏书蠲除故/今日告匮/视往岁有加/臣前所区/画算及锱铢/不过纾目前急/c重以诏书蠲除/故今日告匮/视往岁有加/臣前所区画/算及锱铢/不过纾目前急/d重以诏书蠲除/故今日告匮/视往岁有加/臣前所区/画算及锱铢/不过纾目前急/解析:选c。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句意的整体感知与理解,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再根据主谓或动宾关系及人物的动作断句,也可以根据文言标志性词语断句。例如此题可根据文言虚词“故”,名词“臣”作为参考来判断选项。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为掌管户籍、科举的机关,长官为户部尚书。b漕运,就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c盐课,即中国古代的盐税,是中国历代王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始见于夏朝。d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解析:选a。a项,户部掌管户籍财经,科举归礼部掌管。所以选a。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森通情达理,化解兄弟阋墙。他在担任太平知府时,有兄弟俩前来打官司,马森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感化了兄弟二人。b马森刚正不阿,公正处理案件。他担任江西按察使时,有进士因宠幸别的女人而杀害妻子,他不顾地方高官的阻力,将那位进士绳之以法。c马森忧心国事,剖析经济困局。他认为国家财政日益紧张一方面因为战事频繁,军费开支增大,一方面因为皇帝减免租税导致国库收入减少。d马森敢于进言,劝皇上广开言路。他认为皇上很多政策只能解燃眉之急,没有深入考虑到国家的根本,百姓的元气,应多听听臣子的建议。解析:选d。解答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d项,马森是反省自己在谋划时没有考虑到国家根本,百姓元气,应多听听大家的意见,不是指皇上。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所以选d。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森持不可,且言,故事御札皆由内阁下,无司礼径传者,事乃止。(5分)译文:(2)严嵩闻而悦之,森亦不附。为徐阶所重,遂引用之。(5分)译文:答案:(1)马森认为不可以,而且说,按照旧例皇帝的手诏都由内阁下发,没有从司礼太监直接传递的,于是事情被阻止住了。 (2)严嵩听说后对他有好感,马森也不想去依傍。他被徐阶看重,于是被引荐录用。马森,字孔养,怀安人。他的父亲马俊,晚年得子,家人抱着不小心跌落,死了。马俊骗他的妻子说:“是我的失误啊!”不怪罪家人。过了一年生了马森。嘉靖十四年,(马森)中进士,被任命为户部主事,曾任太平知府。老百姓中有兄弟打官司的,(马森)给他们镜子让他们照照,说:“你们两人老了,还忍心损伤兄弟情分吗?”二人都感动得落泪道谢而去。又升迁江西按察使。有位进士宠爱别的女人而杀害妻子,巡抚巡按想拖延这个案件,马森最后还是按照法令处置。(马森)曾任左布政使,接着升为巡抚右副都御史。召入朝廷任刑部右侍郎,调任户部。当初,马森在江西推荐了布政使宋淳。宋淳后来巡察南、赣,由于(他)贪赃的事败露,马森被调为大理卿。他屡次驳回有疑点的案子,与刑部尚书郑晓、都御史周延并称“三平”。后来因病回乡,起用为南京工部右侍郎。调到户部,督察仓场,不久转任左侍郎。他以右都御史的官职总督漕运,兼任凤阳巡抚,升任为南京户部尚书。隆庆初年,调任北部。这时候,皇帝登基下诏书减免了国家一半的田租。国库每年的收入减少,不能满足经费的开支,而且京、通二仓的储藏又没有多少。马森查核搜求,举述了十多件事。又列出钱谷出入的数目,劝皇帝节俭。皇帝亲自下诏责令采取措施,马森上奏:“依据祖宗旧有的制度,黄河、淮河以南地区供给京师四百万,黄河、淮河以北地区供给边疆八百万。一年的收入,足以供给一年的费用。后来边境事多,开支的费用逐渐增多,起初变成有每年从外地调来军队的常例,又变成有每年在当地筹集兵力的常例。起初的费用只需三五十万罢了,后来逐渐增至二百三十多万。屯田的十个里有七八个受亏损,管理食盐的十个里有四五个受亏损,民粮运输拖欠税收的十个里有二三个,全部每年按例补给。在边关的兵马不比过去多,国库纳粮之数不比过去增加,然而费用却增加了几倍。加上皇上下诏减免田租,所以今日匮乏,比往年严重。我以前筹划事情,计算到很细微的财物,不过是想解决目前紧急的问题,但对于国家的根本,百姓的元气,没有来得及去深入考虑。希望能集思广益,让朝廷众臣各陈己见。”又奏河东、四川、云南、福建、广东、灵州征收盐税的事情。皇帝下诏都同意他所建议的。皇帝曾经命令宦官崔敏拨户部的六万银两买黄金。马森认为不可以,而且说,按照旧例皇帝的手诏都由内阁下发,没有从司礼太监直接传递的,于是事情被阻止住了。过后,皇帝又下令购置珠宝,马森也极力谏诤,皇帝不听。隆庆三年,以母亲年迈为由请求回家奉养终老。(皇帝)赏赐他乘驿车归乡,后来有人屡次举荐却没有再被起用。马森任考官时,夏言的女婿出自他的门下,想介绍他去拜见夏言,他推辞不去。严嵩听说后对他有好感,马森也不想去依傍。他被徐阶看重,于是被引荐录用。他回家后,称赞巡抚庞尚鹏施行一条鞭法,乡里的人为他修筑报功祠。万历八年去世。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恭敏。(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819题。(11分)除夜二首(其一)陈与义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又可惊。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注】这首诗写于北宋灭亡、诗人从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南渡,流离于今湖南、湖北一带时。这首诗是诗人在岳阳度除夕时所作。殊方:异乡。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题为“除夜”,诗中多处与题目照应,如“城中爆竹”是除夜习俗,“随节换”“比量旧岁”“看春生”则暗示时节变换,新旧交替。b诗歌颔联对仗工整,“多事”“尽情”两个词语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含蓄却又强烈地表达出诗人在年岁将近时内心的复杂况味。c诗歌前两联,作者由室外的爆竹声和江水转到室内自己的感受和心情;诗歌后两联,作者又让自己的思绪跃出窗外,设想明日登楼远眺的情景。d第二句中的“意”指曾经遭逢战乱、亡国南渡的无奈和感伤,漂泊异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