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唐代诗歌 第5课 杜甫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唐代诗歌 第5课 杜甫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唐代诗歌 第5课 杜甫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杜甫诗三首1作者作品现实主义的诗圣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等。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和“三吏”“三别”等名作。他虽然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中不难看出他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的诗歌大多集于杜工部集。2文题解读秋兴八首是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故曰“秋兴”。这组诗是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八首诗次第相连,首尾呼应。杜甫当时处夔府西阁,因秋而起兴,分咏为八首,合则为一组。秋兴八首历来被公认为是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成就最高的诗。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咏怀古迹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该组诗借古迹以咏怀,课文所选的这首诗是咏叹昭君出塞之作。登高是诗人在重阳节独自登高而写就的,被赞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3背景探寻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四月,西川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这促使他决计乘舟东下。766年春天,杜甫携家眷来到夔州暂居。在夔州居住的近两年时间里,杜甫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写于这个时期。秋兴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766年已历七载,其间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秋风萧瑟之时,杜甫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主题是“故国之思”,诗中所写个人的悲哀也关乎国难。咏怀古迹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是杜甫在夔州期间陆续写成的。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吟咏这些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登高一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当时诗人病卧夔州,身体的病痛,生活的艰辛,时局的动荡,使得诗人备受摧残。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4文体知识近体诗近体诗与古体诗(又称古风)相对,是唐代形成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八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律诗格律要求严格,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它们在格律上的规定如下:(1)限字句。一般每首八句,分为四联,分别叫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2)定韵脚。每首诗偶数句句末必须押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3)调平仄。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的规定,一般按照平仄交互的原则处理。(4)讲对仗。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对仗又分为工对、宽对等。工对要求词性和意义严格对偶,宽对只要求词性相近、意义大体相对即可。5文化常识(1)青冢:据传王昭君死后,她的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王昭君出塞的故事流传久远,以此为题材的作品很多,比较有影响的有元杂剧汉宫秋(马致远),话剧王昭君(曹禺)等。(2)紫台:古代道家称神仙所居,常人称帝王所居为紫台。紫色在古代代表高贵,是吉祥之色。如紫电意为祥瑞的光气;紫气东来,指祥瑞之色。古代的帝王好用紫色,很多名称均以“紫”名之,如紫宸代称帝王、帝位,紫书、紫泥指皇帝的诏书,紫禁指代皇帝的居所,紫县指王朝统治区域,等等。紫台可指宫殿,有时也直接指代皇帝。(3)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如咏怀古迹(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气”指北方的寒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仍旧迎着朔风回来”(“朔风”指北风)。1音形识记青冢(zhn)急暮砧(zhn)渚清(zh)省识(xn)2解释重点实词(1)江间波浪兼天涌()(2)丛菊两开他日泪()(3)寒衣处处催刀尺()(4)白帝城高急暮砧()(5)一去紫台连朔漠()(6)画图省识春风面()(7)无边落木萧萧下()(8)百年多病独登台()3解释一词多义(1)向(2)回(3)急(4)苦4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丛菊两开他日泪()(2)画图省识春风面()(3)万里悲秋常作客()(4)艰难苦恨繁霜鬓()5解释词类活用的词语(1)玉露凋伤枫树林()(2)无边落木萧萧下()(3)艰难苦恨繁霜鬓()6名句默写(1)杜甫在秋兴八首(其一)中流露出忧国伤时的愁绪的两句是_,_。(2)传说王昭君在匈奴曾作“怨思之歌”,感叹在汉宫受到的冷遇,对应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中的两句是_,_。(3)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他的登高对此有直接描述,句子是_,_。(4)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描写自然山水的名句。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_”。(5)古诗文以“风”为意象烘托意境或表情达意,如杜甫登高“_,渚清沙白鸟飞回”。2(1)连天(2)第二次开放,这里指第二次看到(3)冬天穿的衣服(4)捣衣石(5)离开(6)曾经(7)落叶(8)指晚年3(1)对着先前(2)回旋回转(3)急促急速(4)极愁4(1)往日(2)图画,画像(3)远离故乡(4)国运和自身命运遗憾5(1)使动用法,使凋落(2)名词作动词,落下,飘落(3)使动用法,使繁多6(1)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2)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4)不尽长江滚滚来(5)风急天高猿啸哀秋兴八首(其一)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2这些景物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咏怀古迹(其三)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2从诗中看,昭君“怨恨”的是什么?登高1本诗的前四句重在写登高所见之景,有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2本诗的三、四两联是抒情,有哪些字眼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情感?秋兴八首(其一)1玉露、枫树林、巫山和巫峡、波浪、风云、菊花、孤舟、白帝城等。2这些景物中包含了诗人的忧伤与孤独,凄苦与悲凉。咏怀古迹(其三)1全诗的诗眼是“怨恨”两字。2对远嫁异邦、身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登高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舞盘旋落木无边萧萧下生命之短暂长江不尽滚滚来时间之永恒2万:表明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常:表明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作客:客居他乡。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独:感叹自己形单影只,万分凄凉。苦恨:极其遗憾。潦倒:衰颓,失意。原文呈现秋兴八首(其一)层解:前四句写景。既传神地写出了富有悲壮色彩的巫峡景象,又形象地暗示了安史之乱后社会的动荡。层解:后四句抒情。直诉诗人的悲愁和对长安的思念。这种思念诚然与长期客居在外有关,更是忧国忧民情怀的一种曲折表现。名师赏评【1】首联从秋景写起,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定全诗萧飒衰残的基调。【2】(炼字)颔联中最精练传神的是哪两个字?请简要分析。“兼”“接”二字。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真实写照。【3】颈联,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飘零。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4】尾联,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倚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中。原文呈现咏怀古迹(其三)层解:首联由群山万壑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颔联写王昭君悲剧的一生。层解:颈联由咏史转向抒情与议论,揭示王昭君悲剧的根源;尾联正面写王昭君的怨恨,点明主旨。名师赏评【1】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起句气势飞动,先声夺人,好像在迎接一个英雄人物出场。只一“赴”字,便令“群山万壑”集于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势。第二句揭开谜底:原来江山灵秀,是为了托出昭君。同时,包含了万千感慨,颇寓怜惜之意。【2】(艺术手法)颔联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请赏析。颔联简短而雄浑有力,运用对比手法,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生前寥落,死后孤寂。“连”写出了出塞之景,“向”写出了思汉之心,笔下有神。“独留青冢向黄昏”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的沉重之感。画图汉元帝按图召幸宫人,宫人都贿赂画工。王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被画工丑化,不得皇帝召见。后来汉与匈奴和亲,令王昭君远嫁,汉元帝才知道她的美貌为后宫第一。传说汉元帝因此杀了许多画工。【3】颈联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生前不遇的原因,并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对照,对仗工巧,蕴含无穷感慨。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昭君遗恨之深,并深寓诗人对她的同情。【4】尾联借千载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原文呈现登高层解:前四句写登高所见。在极其萧瑟的景象中,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层解:后四句写登高所感。通过描绘登高所见秋江景色,表达了内心的情感。名师赏评【1】首联围绕虁州的环境特点,由高到低,展示了一幅精美图画。一个“哀”字,不仅写出了猿鸣的特点,同时也传达出了诗人心中的浓浓哀愁。冷色调的“白”沙,与前面的“清”字一起构成了一幅苍凉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内心深处那种沉郁的情感。【2】(炼字)“落木”能否改成“落叶”?为什么?不能。“落叶”有很多种,给人的感觉也不同。“落木”给人感觉比较沉重,“落叶”比较轻飘;“落木”给人光秃秃的感觉,而“落叶”让人感觉到树上还有许多叶子。【3】颔联写远望所见,视野开阔。这一联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秋色和长江气势。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4】(诗句赏析、思想感情)颈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雄阔高浑的诗句之中。“万里”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从时令上渲染悲哀之重,“常作客”写聚散离合、欢少苦多之痛,“百年多病”写迟暮之年疾病缠身之苦,“独”写举目无亲的孤独感。本在重阳佳节,诗人却独自登高,孤苦无助,诗人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被表达得淋漓尽致。【5】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国难家愁,已经使诗人白发日多,苦不堪言;本欲借酒消愁,但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以排遣,这又无端地给诗人增添了一层深深的惆怅和无奈的慨叹。这里诗人将潦倒不堪归结于时世艰难,其忧国伤时的情操表现得淋漓尽致。1结构图解咏怀古迹(其三)登高2主旨归纳秋兴八首(其一):诗人身在夔州,思念长安,通过描写夔州秋色,抒发了羁旅感伤之情。诗歌形象地描写了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渲染了阴沉萧瑟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咏怀古迹(其三):诗歌通过描写昭君遭受冷落、远嫁异邦、终葬他乡的不幸命运,表现了她思念故乡的幽怨,并借此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怨愤之情。登高:这首诗写诗人重阳节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江边辽远空旷的秋景,抒发了诗人一生潦倒、老年多病、流落异乡的悲伤之情。3文本特色秋兴八首(其一)萧瑟秋景浓郁悲情(1)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诗人从眼前菊花盛开的夔州神驰于“故园”,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急砧声打断,这中间有夔州长安夔州长安的往复。诗歌正是通过这种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深刻地表现了诗人身在夔州心向长安的深沉感情。循环往复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强化抒情的力量,加强抒情的表达效果。(2)情、景的和谐统一。“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波浪汹涌,仿佛与天相连;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面相接。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接下。两句诗把峡谷的深秋、诗人个人身世以及国家丧乱都包括在里面。这样既表现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人生经验中最深刻的感情融合进去,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景物就有了生命,而诗人想表达的感情也就有所附丽。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语简而意繁,心情苦闷而意境开阔。咏怀古迹(其三)千载昭君怨不尽哀恨情(1)寓怨恨于形象之中。这首诗借王昭君的故事,从形象入笔,全写王昭君,没有一句议论,但诗人的怨恨全在其中。王昭君的怨恨,暗寓了诗人才能受屈、流落飘零之愤。此诗诗风含蓄委婉而又慷慨悲歌,极有韵致;感情深厚,转折跌宕,峥嵘多姿,是杜诗七律中的优秀诗作。(2)创造出了“有我之境”。诗人在咏怀古迹时,用的是“古人即我,我即古人”的方法,把自己完全融入诗中,诗人悲昭君出塞与自悲“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同样,诗人叹昭君绝色遭弃与自叹“古来材大难为用”,真是水乳交融,似水中着盐,浑然无迹。可以说诗中的昭君就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就像当年的昭君。吟咏时诗人并非“隔岸观火”,或“作壁上观”,而是“亲赴火场”,身临其境,故感慨格外深切,意蕴分外深邃,情意特别真挚,余韵尤其深长,令后人读之击节叹赏,拍案叫绝,唏嘘叹惋,以至泣下,绝非一般客观评判者之所能及也。登高意境开阔含蓄深沉(1)行文富于变化,意境开阔。本诗在写法上注意前后的变化。首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颔联虽也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但却好比画家的写意,仅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去补充;颈联表达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又从白发日多,抱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之情,便跃然纸上,使主题更为鲜明,意境更为开阔。(2)沉郁顿挫,含蓄深沉。“沉郁”主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像这首诗将诗人万里漂泊、身体多病、客居异乡、孤独无靠的悲伤心情一起倾泻出来。“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这首诗不仅语言雄健有力,而且做到前后相对,句中自对,更显得节奏铿锵,富有音乐美感。一、阅读秋兴八首(其一)一诗,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诗人的感情在首联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答:_答案诗人的感情是借助景物烘托出来的。秋露清冷,草木凋落,秋气萧森,使诗人自然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无人重用的寂寥一生,而如今漂泊沦落,转徙他乡,又是何等哀伤。所以说,首联的景物描写寄寓了诗人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2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其中寄托着诗人怎样的情感?答:_答案巫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大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衰亡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3请赏析诗歌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答:_答案“丛菊两开他日泪”点出诗人滞留夔州已有两年,眼看菊花两度开放,幽思不已,泪如泉涌。“孤舟一系故园心”说明诗人漂泊在外,有家难归,寄身孤舟,故园之思,一心长系。“孤舟”成为诗人漂泊流浪的象征,其情令人怆然。这一联表达了诗人羁留的悲苦及对家、国的思念之情,是全诗的核心所在。4这首诗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_答案借景抒情。诗人借助眼前的家家催刀尺、户户捣衣声,抒发对国事的担忧、对家乡的思念。二、阅读咏怀古迹(其三)一诗,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5首联描写的内容是什么?试分析“赴”字的表达效果。答:_答案首联着重写孕育了昭君这样的奇女子的地方的自然环境。一个“赴”字凸显了三峡和荆门山势若奔腾的雄奇姿势。6诗的中间两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进行分析。答:_答案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这里有去与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身体不能归,魂魄却归来。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三、阅读登高一诗,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7诗歌首联写登高的所见所闻,写了哪些景物?写这些景物的作用是什么?答:_答案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作用:渲染烘托出秋的特点,为后文抒登高之感、写内心之愁做铺垫。8有人评论“无边”“不尽”用得好,请你简要阐述一下理由。答:_答案诗人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地传达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9登高一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试分析这首诗是如何情景交融的。答:_答案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漂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前后四句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全诗通过“望中所见,意中所触”,描绘了江边的深秋景色,抒发了诗人感事怀乡的悲郁情怀。分析怀古诗的写作意图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古代诗歌阅读题中的常考内容。分析怀古诗的写作意图,意在考查对诗歌中的思想情感的理解。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题一般要求考生结合题中提供的注释,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怀古咏史诗,一般以凭吊古迹、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借以抒发情怀,讽刺时事。诗题中往往含有“咏史”“怀古”“览古”等字样,有的干脆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题。从表达方式看,怀古咏史是手段,抒怀讽今是目的。比如,咏怀古迹(其三),从写作背景可知,作者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一心要走的是“达则兼善天下”的道路,而现实中却总是壮志难酬。昭君有倾城之貌,而不为汉元帝所识。正是两人相同的遭遇,使作者借咏昭君之怨,而浇胸中之块垒。知识归纳1怀古诗的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2怀古诗的情感分类(1)历览历史点滴,发表自己观点。如杜牧的题乌江亭,作者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为项羽负气自刎而惋惜。(2)悲吟古人际遇,暗伤己之情怀。要么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要么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如李商隐的贾生,是典型的借古伤己,作者借贾谊的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3)借论古之得失,讽时劝世忧国。要么托古讽今,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对统治者进行嘲讽;要么以古鉴今,劝诫统治者莫走老路;要么忧国忧民,对国家命运充满担忧,对黎民疾苦深表同情。【设问方式】1这首诗借什么历史,抒怎样情怀?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3结合诗句,谈谈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答题技巧】1要弄清史实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积累历史知识。当然,诗词的注解,有时也能很好地帮我们完成这第一步。2要结合背景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触发感慨的媒介。3要体会意图诗人创作,一定有现实的原因,也会有其创作目的。如杜甫就经历了安史之乱等社会动荡,有家难归,国家堪忧。因此,他的诗作多写百姓之苦,以及社会之黑暗等,其创作意图就很容易捕捉到。4要分析写法不同的写法,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生发的,如清人刘献廷的王昭君,对汉元帝统治的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也有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另外,引用典故也是咏史怀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春日秦国怀古周朴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读懂诗歌春日里遥望荒郊,看着泾水曲折地流去,环绕着远处的村落,无限愁绪从胸中升起。众多的牛马放牧,导致原上春草殆尽;耕破了田地,发现了古碑,证实了这里就是秦国故地。积雪茫茫的山峦,在黄昏中变得更加苍茫;夕阳伴着云烟,让树林变得更加昏暗。行走好几里路,还都是茫茫黄沙,太荒凉了,想想这秦地当年的繁盛,的确让人不堪回首。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对于作者情感的把握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由标题“春日秦国怀古”可以看出本诗的体裁是咏史怀古诗;二是结合本诗所使用的表达技巧,主要是今昔的对比;三是由诗歌中所写意象营造的意境进行揣摩(写哀景抒哀情)。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答: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在情景关系的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答案触景生情。首句写诗人放眼望去,看到了郊野的荒凉景象,这些景象触发了诗人极其哀愁的感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诗人借远眺所看到的荒野、古碑、傍晚时积雪的苍山、残阳下绿树暗淡、道路上黄沙弥漫等荒败凄凉的景物,抒发了自己的怀古伤今的愁绪。以哀景抒哀情。通过描绘郊野上的一种荒凉破败、昏暗沉重的景象,抒发了自己痛感昔盛今衰的悲哀心情。课后作业(五)杜甫诗三首练习1基础巩固一、知识积累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急天高猿啸哀啸:啼叫b无边落木萧萧下木:木头c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水中的小块陆地d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刚刚解析木:树叶。答案b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b一去紫台连朔漠朔漠:北方的沙漠c画图省识春风面省:察看d万里悲秋常作客作客:客居他乡解析省:曾经。答案c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开:第二次开放,这里指第二次看到他日:往日故园:故乡b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寒衣:冬天穿的衣服刀尺:裁剪衣服时使用的工具砧:捣衣石c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去:离开紫台:紫宫,宫廷朔漠:北方的沙漠向:朝向,对着d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离家万里百年:数量词,指很多年或很长时期解析万里:远离故乡;百年:这里借指晚年。答案d4下列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玉露凋伤枫树林b万里悲秋常作客c分明怨恨曲中论d白帝城高急暮砧解析“凋”是使动用法,使凋落衰败,其余三项均无词类活用现象。答案a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b.c. d.解析a项,独:独自/只,仅仅;b项,一:数词/副词,一旦;c项,萧:萧瑟、萧条/模拟草木摇落的声音;d项,两个“接”均为“连接”之意。答案d6对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格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对偶)b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夸张)c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比喻)d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借喻)解析d项,“莫愁”为借代,上下句构成对比。答案d7下列诗句没有使用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b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c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d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解析对偶是名词,指的是修辞方式,用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的效果;对仗是动词,指的是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诗词中的对偶,就叫作“对仗”。古代的对仗是两两相对的,这便是“对仗”这个术语的由来。一般讲的对偶,指的是上下两句的相对。而上句又叫“出句”,下句又叫“对句”。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首尾两联可用可不用。杜甫的律诗首尾两联也常用对仗。登高全诗四联都对仗。答案a8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b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c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解析b项,正确的划分应为: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答案b9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组是()为闻庐岳多真隐别有天地非人间十年幕府悲秦月一卷唐诗补蜀风狂到世人皆欲杀醉来天子不能呼秋天一鹄先生骨春水群鸥野老心a b c d解析“庐岳”指江西庐山,而杜甫草堂在四川成都。“十年幕府”与他的人生经历相符,并且杜甫曾在蜀地居所,所以此联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从“狂”“杀”二字来看,与杜甫的形象特征不符。“春水”“群鸥”照应杜甫客至的内容,杜甫又自称“少陵野老”,此联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答案d10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其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生活,被称作“诗史”,他和李白被后世称为“李杜”。b杜甫的作品反映了民生疾苦,他创作了不少新题乐府,代表作如“三吏”“三别”等,对后来“元白”的“新乐府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c古体诗分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等,如曹操的短歌行是四言古诗,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是五言古诗,杜甫的登高是七言古诗。d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句数上,绝句共有四句,律诗共有八句。解析登高是七言律诗。答案c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112题。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11咏怀古迹(其三)一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_答案寄托了诗人对王昭君的深切同情,和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惆怅。12咏怀古迹(其三)的中间两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答:_答案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有去与留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14题。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注这首诗是杜甫在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寄寓夔州(现重庆奉节)时所作。13杜甫的登高是一首律诗,律诗两句为一联,共分首联、_、_和尾联四联。律诗和绝句统称_。答案颔联颈联近体诗14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_答案诗眼为“悲”。“悲”字是整首诗的核心,也是贯串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而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情的充分体现)。三、语言表达15将下列语句排列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下面的横线上。杜甫的“自谓颇挺出”是一句充满自信心的自我评价,它有着历史和现实的依据。杜甫对自己的政治器识和文学才华也是十分自信的,而这两点,也恰好是当时科举考试的两项重要考试内容。历史的是家庭的影响,现实的是个人的禀赋。所以,他在最早的行卷之作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才写下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的自负诗句。顺序:_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性。排序时注意确定中心话题,然后根据句中的关键词,理清句间的逻辑关系。本题中,通读句子后会发现是在论述杜甫的“自谓颇挺出”的自信心之后,分析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进而就“个人的禀赋”进一步论述,最后举例证明上述论断。答案1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做到句式协调一致,整齐对称。唐代诗人是一群生于情、长于情的时代宠儿,是一群天真烂漫的赤子,无论是报效祖国的慷慨歌吟,还是娓娓诉说的个人际遇;无论是怜悯民生的郁郁哀歌,还是深长呼唤的惋惜国运,都是如此的感情投入,声出肺腑,这在一般世故者眼中,简直不可思议。答:_答案无论是报效祖国的慷慨歌吟,还是惋惜国运的深长呼唤;无论是怜悯民生的郁郁哀歌,还是个人际遇的娓娓诉说练习2能力提升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据调查,今年我国总生育率为1.05%,此数据让人震惊,因为不仅它低,而且低于世界银行统计表中其他199个国家和地区的生育率。b经过智能化改造升级,企业生产效率将提高30%以上,运营成本降低约22%,不良品率降低逾20%以上,交付周期缩短一半,保证了企业产品的高品质。c梦想的声音节目从开播到现在,不断涌现出一大批深受观众喜爱的平民歌手,创下了两位数收视率,成功实现了收视冠军。d交互式是互联网络显著的技术特点之一,充分发挥这一特点,一方面可以加快信息发布和沟通,将政府与群众紧密联结起来;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有效治理。解析a项,语序不当,“不仅”要放在“它”之后。b项,不合逻辑,可删去“逾”或“以上”。c项,成分残缺,“冠军”后加上“目标”。答案d2填入下列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定居成都,杜甫的诗风为之一变,变得清新、质朴、优美、从容。_这些诗篇是杜甫的成都诗中最美的风俗画,散发着永恒的青春的风采,_那是人类最普遍的梦想啊!_,到底是成都改变了诗人,_诗人改变了成都呢?是要感谢草堂这块圣地,荡漾出诗人那么多的才思呢,_是要感谢诗人让草堂成为千百年来中国诗歌的圣殿?_这些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诗歌在飞翔,是诗人的梦想在飞翔,是诗人秉承的中华诗魂的精灵在飞翔。a/当然那么而是也许其实b因为毕竟只是还是也许/c/毕竟那么还是抑或其实d然而当然可是而且是抑或/解析根据句意,句与前文不构成因果关系,也不是转折关系,首先可排除b、d。表让步,用“毕竟”最合适,可排除a项。此外,用“只是”与前文不搭调,用“而是”或“而且是”与前文的“到底是”不协调,这些都可作为排除的依据。答案c3下列对杜甫诗三首中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指唐代以前的古代诗歌。我们所说的近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b我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是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四大美女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沉鱼”所指为王昭君。c“青冢”指昭君墓,因其“北地草皆白,惟独昭君墓上草青”而故名青冢。后来,“青冢”也常用来泛指坟墓。d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王昭君出塞和亲,所嫁的是呼韩邪单于。解析王昭君应为“落雁”,“沉鱼”指西施。答案b4仿照下面的例句,为杜甫写一句话。李白:潇洒而飘逸,在蜀道、飞瀑、美酒、明月之间情寄山水,他的诗是仰天长啸的一柄长剑。答:_解析仿写时既要仿形式,又要仿内涵,即形式上要严格一致,内涵上也要注意考虑杜甫的诗歌内容、主旨和特色等。答案示例:杜甫:慷慨而忧愤,在急风、落叶、烽火、家书之中心系黎民,他的诗是潦倒新停的一壶浊酒。5下面是一段关于杜甫草堂的介绍性文字,请概括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哪三方面的内容。每方面不超过10个字。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当年来到成都时,觉得成都景色宜人,便在此定居。他看上了浣花溪旁的一块宝地,便依溪建造了草堂。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存在了,后来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杜甫草堂是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的,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和公元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今日草堂,古朴典雅,规模宏伟,幽深宁静。园内有蔽日遮天的香楠林、傲霜迎春的梅苑、清香四溢的兰园、茂密如云的翠竹苍松。整个草堂既有诗情,又富画意,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著名园林。_解析本题为压缩语段题。从内容上看,文段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介绍了杜甫草堂的建成过程(开头至“便依溪建造了草堂”)、历史上的维修过程(“杜甫离开成都后”至“规模和布局”)以及今日草堂的情况(最后三句话)。明确了这些即可得出答案。答案草堂之建成草堂之维修草堂之现状二、名篇名句默写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有直接描述,这两句是:“_,_。”(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