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课访李政道博士诗海拾贝绵谷回寄蔡氏昆仲罗隐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赏析】诗题中的“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在罗隐离开锦江,经过绵州回到绵谷以后,蔡氏兄弟还在成都。这首诗追忆昔游,抒发对友人的怀念之情。首联以赋体叙事,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两个“值”字,蕴含际此春秋佳日之意。这两句所携带的感情,直灌全篇。颔联具体写锦江游踪,极写所见之美,写景之笔濡染着浓烈的感情色彩。“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深得锦江美景的神韵,是全诗中最富有诗意的句子。颈联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末联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次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整首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结构严整工巧,堪称是一件精雕细琢、玲珑剔透的艺术精品。语林撷英诗歌欣赏科教薪传风气先,学究造化每谦谦。细推物理开生面,更报承平享大年。(佚名)寿李政道80岁生日诗祝贺中华青年,博采科学精华,士当为国争光,后辈必能居上!李政道寄语博士后藏头诗李政道名言集锦1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2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3越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就越是挑战。4要创新,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问愈透,创更新。作者卡片姓名闵捷主要成就北京青年报特约记者代表作品中国文化寻求与世界的平视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城市化未来的路怎么走背景呈现2002年12月10日,是诺贝尔奖设立100周年纪念日。北京青年报与发现图形科普杂志社联合推出了大型采访活动到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所在国家或地区,与大师们面对面访谈。本篇课文是北京青年报特约记者闵捷对李政道博士的采访。知识链接访谈访谈,又称访问法或谈话法。是一种研究性谈话,指通过与被访者的口头交流来收集资料的研究方法。在新闻中,访谈是一种常见的新闻文体。访谈中主持人(记者)要注意“三要六不要”。三要:(1)主导场面,善于引导;(2)语速控制好;(3)谁来执笔说清楚。六不要:(1)不要过于主动;(2)不要啰唆;(3)自己不要帮忙下结论;(4)不要一开始过高抬高被访谈者的地位;(5)介绍自己的意见的时候不要模棱两可;(6)不要过于自信。一、字音辨识1单音字斑斓(ln)洗漱(sh)华裔(y)模拟(n)基础(j)纸簿(b)2多音字混混沌hn佛如来佛f混水摸鱼hn仿佛f称对称chn创创新chun称赞chn创伤chun二、字形辨认三、词语辨析1以致以至以致: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以至:连词。表示时间、数量、程度、范围等的延伸。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2位置位子位置:所在或所占的地方。地位。指职位。位子:人所占据的地方;座位。借指职位。四、词语积累1倡导:带头提倡。褒义词。2乃至:侧重于表示事情所达到的范围。3色彩斑斓:形容色彩灿烂的样子或形容生活或文学作品等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1从体裁上来说,本文属于新闻中的_。我的理解访谈录2阅读全文,标出记者向李博士提问题的语句。我的理解答案为文中前面有标志的句子。3文脉梳理1在访谈前,作者特意描绘了一幅有李政道先生题诗的色彩斑斓的双面绣,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名师指津从交代访谈现场气氛、引出受访人物、暗示受访人身份方面思考。我的理解交代访谈现场渲染轻松气氛;交代并引出受访人物李政道;暗示受访人的身份物理学家。2李政道在回答关于“获诺贝尔奖后的演说”这一问题时,给大学生们讲了一个孙悟空的故事,这是运用了什么样的说理方法?说明了什么道理?名师指津注意比喻的运用以及喻指的内容。我的理解(1)这里运用了比喻说理的方法。(2)说明的道理:用孙悟空拥有七十二般变化,感觉“神通广大”却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这一神话故事,来喻指我们做科学的人也被自然界掌握,说明了我们觉得对科学的了解广而且深,其实相对来说,与科学的真理还相差很远这一深刻的道理。3请你根据“艺术是创造力与情感的结合,是人类创新的动力。天地之义物之道,就是宇宙之道,宇宙的艺术,所以人文与自然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这句话,谈谈“艺术和科学”的关系。名师指津从艺术与科学的相通之处作答。我的理解科学和艺术有相通的地方,艺术中蕴含着科学的因子,科学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宇宙的艺术。艺术能反映科学的现象和规律,科学也就成为艺术的内容和表现对象。4李政道博士对“本土科学家什么时候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回答意在说明什么?名师指津从科学家的国籍和科学的目的方面思考。我的理解说明科学家的国籍不重要,获诺贝尔奖不是目的,实质是说科学无国界,科学本身是目的。5访谈提问的方式有很多,在本文中运用了哪些提问方式?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名师指津激趣、推问、旁问。我的理解本文提问的方式主要有:(1)激发兴趣的提问:开头“您在获诺贝尔奖后的演说中,给瑞典的大学生们讲了一个孙悟空的故事,您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2)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毛泽东主席向李政道博士提问“对称为什么重要”时,采用的方式就属于推问:“对称为什么重要?对称就是平衡。平衡就是静止。静止不重要,动才是重要的。”(3)旁问:访问者不顺着原来的话题说下去,而是有意岔开,先说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氛,调节被访者的情绪。本文在采访李政道博士关于创新意识在科研中的意义后转到1974年5月新华社发的新闻稿上,让李政道博士回忆一下当时的交谈情况,调动其情绪。6从这篇访谈中,你能够总结出作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吗?请简要分析说明。名师指津可从政治素养和个人及业务素养等方面思考。我的理解热爱祖国,献身科学。“以他独特的影响力为中国科技发展乃至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说“工作对我来说跟呼吸一样”。虚怀若谷,从不满足。如他在获奖演讲中讲到的孙悟空的故事,正是其虚怀若谷这一精神品质的表现。淡泊名利,努力工作。他在获奖后不接受采访,专心研究。博学创新,善于分析。他认为人文与自然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认为“创新不光要大胆,还要具备分析能力”。在本文中,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提问方式?如果让你继续采访,你想问什么?如何问?名师指津分别从提问的内容和提问的各种形式方面作答。我的理解作者主要采用了直问的方式。采访还有趣问、推问、旁问、追问等方式。若继续发问,可根据自己最想向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大师询问什么问题,大胆发问。也可问一些业余爱好、身体锻炼情况等以休闲为主的简短问题。要懂得根据访谈主题的需要,结合访谈时的语境,灵活运用多种访谈方式。比喻论证写法指导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喻证法的一般思路是:提出观点(或分论点)建立比喻在比喻中分析、阐发得出普遍性结论印证观点。使用比喻论证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1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2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他们自己却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3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本文中,李政道通过孙悟空的故事设喻告诉我们,我们所了解的科学知识还很少,就像孙悟空对于“七十二般变化”这种本领的认知与拥有一样,真正的科学真理恰似无边的佛法,还有很多是我们尚未了解的。这里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入浅出,平易生动。范文示例“治病树、拔烂树”须干净彻底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提出,要“治病树、拔烂树,强化不敢的氛围”。这形象的语言,表明了我们党加强作风建设、进行反腐败斗争和打造政治新常态的坚定决心。一只虫会致死一棵树,一棵树会殃及一片林,一片林则可能给整个绿色生态带来毁灭性的破坏。治树这样,治党也是同样的原理。我们党的肌体就像一片绿色的森林,总体上生机盎然,但在这片森林中,亦有“病树”,甚或“烂树”,有的地方甚至一挖一大片、一提一大串。一些地方群体、系统、持续发生腐败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病树烂树”之间的互相交叉传染。在“塌方式腐败”“连株性得病”的生态下,部分意志薄弱的党员干部会感到独木难支,或主动靠拢,或被动裹挟,相互之间结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同盟”,沆瀣一气,抱团结对,胡作非为,致使乱象丛生。由此,必须下大力“治病树、拔烂树”,不断净化、优化政治生态。否则,“小气候”就可能影响“大环境”。因此,对“病树”“烂树”,动手越早,伤害越小;下手越狠,保护越大;而手到之处越细越干净越彻底,越不会留下祸害和隐患。当前“治病树、拔烂树”,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效。但腐败和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也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要看到,在高压态势下,腐败和“四风”问题会更加隐蔽,有的就像钻进树干里的蛀虫,并未就此收心收手,而是变本加厉,采取了更为隐蔽的手段,“穿上了隐身衣,躲进了青纱帐”。如在一些地方,有的领导干部把公车换上私牌,有的坐公交、打出租车参加宴请,有的躲进“内部食堂”“培训中心”,甚至在名寺古刹里吃喝玩乐,各种顶风违纪的行为仍时有发生。故而,要由面上治理向重点领域推进,决不放过一片林地,决不留下一块死角。同时,要在精细化上下功夫,擦亮眼睛,明察秋毫,“观一叶,而知全树;治一树,而护全林”。只要发现问题就要一抓到底,早医早治,彻查彻治。十年树木,百年立党。须经常“修修枝、治治病,拔烂树、去杂树”,绿色政治生态才能形成,党的建设欣欣向荣的局面才能呈现。这篇访谈录介绍了李博士对中国科技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做出的重大贡献及其在物理学领域的突出成就,展现了李博士虚怀若谷的人格魅力和献身科学的崇高精神,李博士的谈话,使人们认识到作为科学家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适用话题李政道:做科学是我的呼吸1957年两位中国人第一次站在了诺贝尔领奖台上,他们就是物理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当时李政道年仅31岁,他和杨振宁成为全世界华人心目中的骄傲。近半个世纪过去了,李政道教授仍在世界物理学前沿忘我探索,他说“做科学就是我的呼吸”。2001年10月7日李政道教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一场大型报告会,题为“物理的挑战”,包括一百多位部级干部和20多位院士,有上万人聆听了李政道教授的精彩演讲,会后,74岁的李政道教授接受了东方之子记者的独家专访。 李政道:尊敬的领导们,尊敬的来宾们,尊敬的同学们,我一生从事物理的研究,我觉得生命的活力就是来自物理的挑战。 记者:这一次演讲真的很精彩,而且我发现您讲的时候特别有激情,您不断在走动,在这个时候您是不是自己也特别兴奋? 李政道:这就等于我的一生了。 记者:我听说为了这个演讲,您准备了很长时间,5号那天我看您专门到大会堂去试了一下。 李政道:6号也去了,两天都去了。 记者:而且您还叫一个同志到最后一排去听您讲? 李政道:对,这必须要试一试。因为你在上面根本不知道到底怎么样? 记者:您是不是做什么事都这么认真? 李政道:我想每件事情做嘛总是要做一遍,再一遍,再一遍,总是这样的。 记者:我知道您现在手头的工作有很多,而且您完全可以让您的助手或者让别人来帮助您做,为什么自己要亲自去做? 李政道:我想每一个事情你不亲自做一遍的话,你就没有充分地的把握从事这个科学研究。 记者:科学研究是不是也是这样一个道理? 李政道:科学研究必须这样,就是做一遍,再一遍,再一遍。我想做科学跟人的呼吸一样。你说你呼吸你累不累?为什么每一个人都要自己呼吸,你自己不呼吸怎么生活呢?做科学工作也一样。 记者:您把它看作是您的呼吸? 李政道:对。 记者:实际上就呼吸来讲是没有负担的,不是很累。 李政道:对,我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娱乐的,根本没有。做科学工作就是我的呼吸,也是我的一生的享受。 记者:您在演讲的时候谈到了您的三位老师。 李政道:是的,一位是束星北先生,一位是吴大猷先生,还有一位是费米。 记者:作为一个学生,在一生当中会遇到很多的选择,也会有很多的转折。遇到这三位先生是不是您在一生中的三个重大的转折? 李政道:三个人每一位都对我有重大的影响。我遇见费米教授的时候是1946年,那个时候我还不到20岁。他那个时候早就是全世界最主要的一个物理学家。我那时刚到美国,英文也不会讲的,可是他还是每星期跟我花整个半天聊天。不光是聊天,他最主要把他自己做事的精神传递给我。 记者:什么精神?李政道:要独立思考,设法克服困难然后解决问题的兴趣,每个问题都可以解决的。 记者:是不是同时还有一个不能轻信的这样一种精神?李政道:就是全部没有,每个都要自己经历一遍这个精神。我很幸运就在19岁、20岁、21岁,在那个时候对我影响、接受的那个时候,就等于看一个人怎么生活的,怎么解决问题的。所以一生我就用这个办法,我自己带学生也一样,都是一对一的。也是每星期花半天,他把他自己的生活方法传给我。我的生活方法,这一点是必须要有的。这样才可以不断地追求新的问题的解答,也不会盲从,每个都要自己经历一下。 记者:您今天在演讲当中讲到了internet也好,包括现在的互联网也好,掌握了信息并不一定就理解了信息。 李政道:对,这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不是理解,理解是人的脑子去理解。不通过自己的脑子,实际上是不属于你的,知识不是你自己的,要自己捋过一下,再变成自己的,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所以要独立思考,把这些知识都变成你自己的一部分,要变成自己的一部分,它需要一个情况,你得看,你有很多,这有食品什么,可它并不变成你的肌肉。 记者:您是从事基础理论物理,就是基础理论研究的?李政道:对。 记者:基础理论研究可以说需要耐得住寂寞,很可能很长时间看不到一个结果。李政道:你的对象是整个大自然界,它总有结果的,因为是有一个规律在里边的,所以是可以找得到的,所以我自己运气很好。当然有时候找不到很苦闷,不过这个找不到,可能找到另外一个,今天找不到,明天可能找到另外一个。因为自然界它有很多我们不能了解的。 记者:您有没有苦闷的时候,就是看不到希望,看不到结果。 李政道:苦闷当然是有的,不过我想,你说你这个人是不是有时候身体不好?那你有时候有些疼,每个人总有病痛,你说一有病疼就不生活?记者:你在演讲当中提到在20世纪的时候,科学的文明是微观的文明,同时你也对21世纪文明作了一个预见。就是21世纪将是微观和宏观相结合。那么从总的宏观、从科学技术的角度讲,您认为我们在21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李政道:最大挑战就是怎么把宏观能够有控制,用微观联起来,就是挑战的问题在于怎么解,很难解。 记者:迎接挑战其实也是一种竞赛,您觉得中国在这个竞赛当中会跑在前面吗? 李政道:我想中国我们是有全世界1/4的人口,我们的文化悠久,我们是必须要保住一席之地。 上个月底,中科院研究生院为3 000多名研究生实行的“李政道系列讲座”开课,因为工作忙,李政道教授送来了录像讲话,他在录像中说全世界中国人同根同源,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棵树,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人。李政道教授一直相信:21世纪世界物理学的领袖人物必将出现在中国,他对中国的青年充满信心,因为他自己的科学经历就是最好的证明。实现中国梦,需要朴素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2016年最火的词汇之一。它既是一种“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也内含“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极致追求,它将品质视为生命,看得无比重要。对于“工匠精神”的重视,古已有之。早在庄子中就有“庖丁解牛”的记载,鲁班更是中国古代手工艺人智慧和精湛技艺的象征。如今,在自动化、机械化高度发达的新时代,“工匠精神”不仅没有过时,更是我国制造业取得新突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价值遵循。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强大的制造业支持。经过一段时期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但受到一些因素影响,我国的制造业发展也面临难题。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上涨,低端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大不如前;另一方面,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的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也成了“不可承受之重”。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中国制造业亟须转型升级,谋求高端发展势在必行。制造业升级,投射在产品上就是既要保证质量,也要产生高科技附加值。达成这样的目标,不仅需要企业员工在各自岗位上踏实肯干、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也需要企业的经营者有长远的目标,眼光不能只停留在眼前利益上。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也要能顶住gdp、税收、就业等指标带来的压力,严格执行国家标准,淘汰落后产能,将不合格产品踢出市场。所有这些,都是发扬“工匠精神”的应有之义,都是敢于直面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内在要求。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我国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势,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力争让我国制造业变得更强。推进这一计划正需要朴素的“工匠精神”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我们更好弘扬“工匠精神”,让更多“大国工匠”用智慧和汗水擎起发展大旗,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奏响华丽的时代乐章。学生用书p109(单独成册)一、基础考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海州全图的一个难得之处是图中所绘山水景象均有出处,十分忠实地还原了清末海州的地貌特征、山脉河流、城郭名胜,仿佛写生般准确,画得_。关于古城,它仅勾绘了南部的一小部分,画作左侧出现的宏伟建筑就是东门镇海门,中间的小城门还有半圆月城的构造,右侧为南门朐阳门。古城之中,烟雾笼罩,_的紧凑房屋,更显古城的繁华。镇海门外,就是当时的东海滨。港湾处,()。城外,护城河绕城而过,两座古桥一西一南,连接起古城和锦屏山。在古城之南,是海州著名的大小山川。画作还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点缀于城墙庙宇间的46个人物_,有在城门穿梭往来的,有乘轿出行的,有结伴登高望远的,有相伴品味名胜的,有路遇寒暄的。此画作中白虎山、石棚山甚至山峦起伏的锦屏山的形态、位置关系,都与实际的地貌十分吻合。这种尊重真实景观的描写手法揭示了浓浓的情感,料想订画之人也应该有海州深厚渊源。有此幅海州全图悬挂厅堂之上,便可卧游海州名胜,有_之感,定是其间多故事。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栩栩如生朦朦胧胧惟妙惟肖身临其境 b惟妙惟肖若隐若现栩栩如生设身处地c栩栩如生若隐若现惟妙惟肖身临其境d惟妙惟肖朦朦胧胧栩栩如生设身处地解析:选c。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惟妙惟肖:形容艺术技巧好,描写、模仿得非常逼真。“栩栩如生”和“惟妙惟肖”这两个成语都表示很像的意思,区别是“栩栩如生”强调的是神似,意思是描写、刻画、创作得像活的一样,好像在动;“惟妙惟肖”强调的是形似,真假难辨。若隐若现:形容隐隐约约,看不清楚。朦朦胧胧:模模糊糊,不清楚;也可指人意识不十分清晰或事物界限不清。身临其境:指亲自到了那个境地。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着想。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静静地泊有两只帆船,高高的桅杆暗示着画面之外是茫茫大海 b静静地泊有两只帆船,桅杆高高地耸立着,画面之外是茫茫大海c两只小船静静地停泊着,高高的桅杆暗示着画面之外是茫茫大海 d两只小船静静地停泊着,桅杆高高地耸立着,画面之外是茫茫大海解析:选a。补写的句子是对前面“港湾处”的陈述,不宜再以“两只小船”为陈述对象;“画面之外是茫茫大海”只是“高高的桅杆”的“暗示”,而不是出现在画面中。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种尊重真实景观的描写手法揭示了浓浓的情感,料想订画之人也应该有着海州深厚渊源。b这种尊重真实景观的描写手法含有浓浓的情感,料想订画之人也应该有着海州深厚渊源。 c这种以尊重真实景观的描写手法揭示了浓浓的情感,料想订画人也应该有着海州深厚渊源。 d这种尊重真实景观的描写手法含有着浓浓的情感,料想订画之人也应该与海州有深厚渊源。解析:选d。画横线的句子存在搭配不当和结构混乱两种语病。“揭示了”与“情感”不搭配;后一句中的“渊源”已经有“深厚”做定语,不能受“海州”的修饰,可使用介词“与”将“海州”提到状语的位置上。a、b、c三项都存在上述语病。前一句中的“含有”与后一句中的“有”两个词,其后是否带补语“着”均可,故选d。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角度/角逐积攒/人头攒动鲜见/鲜为人知b勉强/强辩横行/纵横四海弹道/弹冠相庆c颤抖/颤栗省心/不省人事落魄/丢三落四d纤绳/纤维抹布/转弯抹角没落/没齿不忘解析:选c。a项,分别读jio/ju,zn/cun,xin;b项,分别读qin,hn,dn/tn;c项,分别读chn/zhn,shn/xn,lu/l;d项,分别读qin/xin,m/m,m。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人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节选)广州日报: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下,你怎么能写出那么清新淡雅的文字?林清玄:其实,这是从我个人的需求出发的。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家里很穷,跟一般年轻人一样,一心想要成功,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在当时看来,所谓成功就是成为有钱、有权、有影响力的人。后来,我在报馆工作,又做了报社主管;还在电视台主持节目,文章也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书很畅销。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看,我应该是蛮成功的。但当时我并不快乐也不满足。于是,我开始思考成功的意义何在。慢慢地,我发现,如果成功却失去快乐,这种成功还不如不要。在都市中努力拼搏的人们一心只顾着赚钱,一味追求物质和现实的享受,其实内心充满迷惘。所以只能说是我的个人需求正好迎合了当时人们的需求。广州日报:你一直处于非商业性的写作状态,但作品一直热卖,对此,你自己有什么看法?林清玄:作品能受到什么样的理解或欢迎,是没办法预期的。我举个例子,去年下半年,深圳一所小学的校长写信邀请我前去演讲,因为小学课本里选了我三篇文章。当时我很感动,20多年前写那三篇文章时根本不会想到它会入选小学课文,也不会想到小学生们希望我前去演讲。在创作时,你可以掌握的,只是自己作品的方向。广州日报:你的作品常常涉及茶道和佛教智慧,这跟周作人的作品似乎有相似之处?林清玄:某些部分有相似,但实际上很不同。我读过周作人的全集,也很喜欢他的文章,但我没有受到他的影响。他太喜欢掉书袋,自己的意见只有一点点;另外,他的文字也没有伸缩性,一般都只有短短的几百字。我呢,不喜欢掉书袋,自己不感动的东西不会去写。广州日报:那么,哪些作家对你的影响比较大?林清玄:在中国作家里,苏东坡对我影响最大,还有辛弃疾、杜牧、李白等,他们都是些潇洒自在的人。苏东坡的作品里有很多生活的元素,而且,不管处在什么状态下都能写出好文章。另外,在外国作家里,泰戈尔、纪伯伦、惠特曼等对我影响也比较大。我喜欢的作家和作品有三个特点:一是比较生活化;二是有点自由派;三是有些哲学和思想,而不是纯粹好看而已。当然,我并不是刻意去学习他们,而是他们慢慢对我形成了影响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东西。我觉得文章应该很浅白,在浅白中有感动、向往等美好的东西。广州日报:近些年,国学热逐渐升温,一些地方还会给学生举行开笔礼啊之类的传统仪式,你怎么看?林清玄:我觉得这些都是好事啊,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才会有信心。如果完全放弃传统,我们就无法理解到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缺乏自信。不过,一个教授在中央台讲论语竟然可以引起那么大的轰动,我开始觉得不可理解。这可能是传统文化在承续的过程中曾经有过一段断层,是压抑太久之后的爆发。广州日报:记者生涯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帮助?林清玄:10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对我的写作帮助很大。一般的作家写了300字可能你还不知道他到底要写什么,但我写文章时会马上进入主题、进入重点,这是新闻从业经历对我的启发,因为突出重点是新闻写作的本质所在。还有,记者常常是把深奥的东西用浅显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大家都能了解,我写文章时不会故弄玄虚,而是尽量使文字浅显易懂。很显然,一篇文章10个人看了之后鼓掌与100个人都能读懂这两者之间,后者的意义更大。广州日报:可以说,你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慢生活的生活方式,但快节奏的都市中,生活似乎慢不下来?林清玄:慢生活常常会被曲解为不积极的、消极的生活。其实,慢生活重要的不是时间的进程,而是做这件事情时,你的内心是否从容。我以前在电视台讲慢生活,有人就骂我说慢生活让年轻人没有斗志。其实,你泰然自若也可以很有斗志,你很紧张也不见得你有斗志。比如,你看奥运会上的那些最了不起的选手,他们内心都很从容,他很轻松却完成了很困难的事情,反而那些功夫不好的选手很紧张。所谓从容,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广州日报:对于现在出版界的商业炒作,你怎么看?林清玄:我对此比较宽容。其实,很快做成的东西也会很快消失,以前的作家是把脚印刻在石头上。而商业炒作一本书,就像在沙滩踩脚印,潮水一来,脚印就消失了。时间会筛选作家和作品,对于各种炒作现象,其实不必太在意。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下,林清玄能够保持内心的从容、淡定,追求内心的快乐和满足,使他的作品有清新淡雅的风格。b无论是中国的辛弃疾、杜牧、李白,还是外国的泰戈尔、纪伯伦、惠特曼,这些作家及其作品都有三个特点:一是比较生活化;二是有点自由派;三是有些哲学和思想。这些古今中外作家对林清玄的创作理念产生了较大影响,注重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东西。c林清玄写文章会马上进入主题,一定要突出重点,把深奥的东西用浅显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10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对他的启发。d林清玄一直处于非商业性的写作状态,但文章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书很畅销,所以说是林清玄有意迎合了当时人们的需求。解析:选d。d.原文是“所以只能说是我的个人需求正好迎合了当时人们的需求”,并非有意迎合。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周作人喜欢掉书袋,他的作品中只有一点点自己的思想,所以林清玄喜欢却不认同他的作品,周作人对林清玄的文学创作没有影响。b林清玄觉得人应该站在传统上,这样内心才会深刻,才会有信心;而一旦放弃传统,那么,我们就无法理解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没有自信。c林清玄认为慢生活其实指的是内心的从容,也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慢生活”并不是不积极的、消极的生活,它同样可以让人充满斗志。d以前的作家把脚印刻在石头上,而现在的作家,不注重作品质量,一味追求利益,进行商业炒作,这样的书就像在沙滩踩脚印,潮水一来,脚印就消失了。对于如今出版界的各种商业炒作现象,林清玄觉得不必太在意它。解析:选c。a.概括不全面,林清玄之所以不认同周作人的作品,原因还有周的文字没有伸缩性;林清玄还是很喜欢周的作品,某些部分也有相似,“周作人对林清玄的文学创作没有影响”也不够准确。b.原文是说“如果完全放弃传统,我们就无法理解到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缺乏自信”。d.商业炒作的书也并非都是不注重质量和内涵的,“而现在的作家,不注重作品质量”,属于无中生有。7在平常茶非常道这本禅茶文化散文中,林清玄说:“每天的生活就像一杯茶,大部分人的茶叶和茶具都很相近,然而善泡者泡出来更清香的滋味,善饮者饮到更细腻的消息。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其中,“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联系生活,谈谈你的看法。答:答案:(示例1)认同。这句话是说,人生不需要准备太丰富的物质条件,而需要准备从容的心态。林清玄早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不能一味追求物质与现实的享受,而应该追求内心的丰盈和快乐。(或:尽管都市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IEC 24760-1:2025 EN Information security,cybersecurity and privacy protection - A framework for identity management - Part 1: Core concepts and terminology
- 飞机钣金工入职考核试卷及答案
- 棉花播种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锅炉设备试压工标准化作业考核试卷及答案
- 糖艺师设备维护与保养考核试卷及答案
- 高职院校优化数字人才培养链的现实需求与策略研究
- 选矿技术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中国农民丰收节庆农业丰收享美好生活
- 银行招聘试题及答案网站
- 银行营销考试题及答案
- 2025贵州金沙县招聘城市社区工作者15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版权授权合同标准版样本
- 2025年金属非金属矿山(露天矿山)安全生产试题题及答案
- 2.1.2 不含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课件)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新教材)
- 县级医院医疗质量控制方案实施细则
- 2025菊花批发合同
- 短视频制作服务协议合同
- 2025年中国电信面试题预测及备考要点
- 2025年养老服务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动员会讲话
- 护工运送标本培训
- (正式版)DB15∕T 2095-2021 《政务公开标准目录编制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