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_第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_第2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天才,他在诗、词、文里所表现出来的豪迈气象、丰富的思想内容、超逸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苏轼之前,词的创作已是名家迭出,名篇荟萃,但词人对于词的认识总体偏低,大多仅把词当作“娱宾遣兴”的“诗余”“小道”。苏轼以其豪放杰出的创作,“以诗为词”,在题材、立意、语言、境界等方面全面开拓了词的表现世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凡是能写进词的社会和生活题材,举凡登览、怀古、咏物、游猎、感遇、悼亡、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等,无不摄入笔端。而且,他是豪放词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形成了一种与诗相通的雄壮豪放、开阔高朗的艺术风格。他的词作,或清新明快,或沉挚深永,或雄壮超脱,或奔放流转,着重表现个人化的情感和个性化的生活情调,突出了作者的自我形象,增强了词的主体性。本专题选取了苏轼的四首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表现出词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他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为怀念亡妻王弗所作,抒发了对亡妻的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通过杨花随风飘转的特点,刻画了一位梦绕魂牵、幽怨绵绵的思妇形象;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表达了词人虽遭厄运,却孤芳自赏、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态度。 学生用书p67古代诗歌中的意象集锦1“青山”意象“青山”在古典诗歌中具有深隐旷达、雄浑沉稳、亘古不变的特色,是文人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因而备受文人喜欢。例:“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青山”是故乡的象征,故乡山脉的轮廓是游子心中最清晰的印痕。例:“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青山”是历史与永恒的象征。例:“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杨慎临江仙)。2“月”意象对月思亲思乡,引发离愁别绪。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望月思故国,表现亡国之痛。例:“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抒发盛衰无常、物是人非的感慨。例:“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3“冰心”“冰雪”意象比喻心志忠贞、品格高尚、心性高洁。例:“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4“水”意象绵绵愁思,离愁别恨。例: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相见欢“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时光流逝。例:“滚滚长江东逝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5“关山”意象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例:“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历史存在。例:“关河梦断何处”“关山度若飞”“秦时明月汉时关”。6“清风”“白云”意象望云思友,见月怀人。例:“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杜甫恨别);“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刘长卿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随遇而安,自由自在,归隐山林。这种思想常由白云、青山、苍天、空山等意象组成悠远、清静、平淡的意境来表现。例:“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王维送别)。7“斜阳”“云烟”“清霜”意象沉郁思古幽情。例:“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惆怅、凄苦、悲凉情绪。例:“暮霭沉沉楚天阔”。8“兰花”意象兰花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蕴含着追求淡泊的精神,象征君子隐士。例:唐代李白古风:“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例:明代徐渭的兰:“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总令摘向韩娘袖,不作人间脑麝风。”这首诗写出了春兰的美,兰以幽香取胜,比春光中的“千红”不知要高出多少倍。9“竹子”意象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蕴含着正直谦虚、坚贞高洁的品质,象征着隐士君子。例:张九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赞美竹的气节与虚心。例:苏轼於潜僧绿筠轩中“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通俗但入木三分,可谓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志了。10“菊花”意象菊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蕴含着不畏权贵、淡泊名利、不求闻达的精神,象征隐士君子。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11“草”意象“一年一度春草绿”,草随时序而变化,易触动久别的忧思;在空间的分布上,碧草连天,易将人的思绪引向远方,遥无涯际。例: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12“落花”意象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落花”“流水”一去不返,常引起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把水与时间的流逝结合起来,由落花而感叹人生的无常,多用在惜春词中。惜春词多是一曲曲飘逸着缕缕幽怨的生命悲歌,写作者从暮春时节残红飘零的景象中感悟到人生苦短,韶华易逝,青春难再。例: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13“松柏”意象“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柏生长环境恶劣,但它经寒不衰、枝干坚劲,具有一种凛然正气。在文人笔下,松柏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例: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后来富贵已零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14“梧桐”意象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们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典型的落叶乔木,秋天到来,往往梧桐叶先行凋落,即所谓“一叶落而知秋”。例: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字音从教坠(jio)狼狈(bi) 蓑衣(su)料峭(qio) 不思量(lin) 轩窗(xun)乙卯(mo) 无情有思(s) 萦损柔肠(yn)困酣娇眼(hn) 落红难缀(zhu) 缥缈(pio)(mio)无人省(xn)二、一词多义(1)寻(2)省(3)独三、古今异义回首向来萧洒处古义:刚才。今义:一向,从来。也无人惜从教坠古义:任凭。今义:从事教育工作。四、名句默写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学生用书p69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1知作者生平经历:苏轼(10371101),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丰二年)知湖州时,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下御史狱,贬黄州,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成就影响:苏轼诗、词、文、书、画皆工,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词存几百首,作品今存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2探背景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即贬谪黄州的第三年。他偏居荒野,躬耕自乐。这年春天的三月五日,作者在沙湖游玩。三月七日,忽逢大雨,因为作者和同行的人都没有带雨具,同行之人皆觉狼狈,只有作者安然自若。雨过天晴,作者联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见的大雨,心有所感,便写下了这样一首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作来。当时的苏轼内心虽有因遭贬而产生的愤懑和痛苦,但他终能以超然旷达的心态泰然处之。这首词可能表现了其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文意概括上片写遇雨的情形,下片写雨过天晴的景象,作者巧妙地把自然界的风雨和政治变化中的风风雨雨联系起来,给人们以多方面的联想,大大增强了词的韵味。此词通过对出行遇雨这一件生活小事的描写,表现出词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他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1开头“莫听”“何妨”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答:明确“莫听”表现了作者在风雨面前毫不在乎的态度,从而反映出作者旷达的处世态度;“何妨”更写出作者在风雨面前还要吟咏着诗句悠然信步,更隐含了作者对自然风雨和生活厄运的挑战。2人们说此词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充满了艺术的张力,并体现了词人苏轼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辉。请结合苏轼的生平,说说你的理解。答:明确“烟雨”已经不是自然界的这场短暂的变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从这个意义上说,此句拓宽了全词的境界,充满艺术的张力。苏轼一生坎坷,屡经政治风雨的洗礼,但是这恰恰磨炼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这就是苏轼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辉。3“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含意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明确(1)含意:这句话的表层含意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深层含意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都会成为过去。(2)好处: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中见出人生大哲理。4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答:明确本词通过记叙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塑造了一个拄竹杖、穿草鞋、吟啸徐行、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1解题意题目“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点明作词的时间、缘由,由此可推知,作者写作此词,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2探背景公元1075年,苏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这首词。此时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词人十九岁娶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厚。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亡故,次年归葬故里。这首词即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文意概括上片抒写自己的哀思,诉说十年来的苦难生活,而致“纵使相逢应不识”,才40岁就白头了。下片通过梦境写相思之切,梦中相逢之悲,最后写“明月夜,短松冈”下的孤坟,反映了“无处话凄凉”的苦痛。全篇采用白描手法,流露出词人怀念亡妻的真情实感,句句沉痛,字字悲哀,动人肺腑。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句中的“自”有什么妙处?试简析。答:明确(1)该句表达了一种因生离死别而产生的无法忍受的痛苦,其中“不思量。自难忘”从相反角度写出了思念之浓厚。这一句总领全词,定下了全词凄伤哀痛的基调。(2)这一字为全词之“眼”。它既表现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切,又领起下文,意贯全词。十年之久,生死之隔,思念之情萦绕心间难以排遣,想不去思念却又自然忆起。因而有了“夜来幽梦忽还乡”,正是自难忘的最好注解。2“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这样写有何用意?答:明确这是词人在向亡妻诉说“凄凉”:即使夫妻能够相见,看见我这般风尘满面、两鬓斑白的衰颓模样,也一定认不出来是我了。死生异路,怎能重逢?不得重逢而期盼其重逢,设想其重逢,“纵使”表让步,其效果却使感情的发展更逼近一层,相逢而不相识却比不能相逢更使人不堪。虽是刻画了人物的外部形象,却表现出生活之蹭蹬和心境之凄凉。3“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这样写有何用意?答:明确此句总收全词,是感情发展的高潮。梦中情景,何等真切,醒来却一切化为乌有,便又重陷生死相隔、渺茫不见的深沉的悲哀。遥隔千里,松冈之下,亡人长眠地下,冷月清光洒满大地,这是一种怎样孤寂凄哀的情景啊!身处此情此景之中的亡妻自然是悲痛难言,而念及此情此景的词人亦不免肝肠寸断。“断肠处”是指亡妻的孤坟,“断肠人”则是概指生者与死者。遥承开头“十年生死两茫茫”之意,首尾相接,全词浑然融为一体,使感情得到充分的发展、强化。4白描手法的运用是本词的一大艺术特色。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答:明确苏轼在这首词中运用了白描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内心细腻的情感。如“小轩窗。正梳妆”,写梦中所见亡妻之形态,呼之欲出,历历可见,几乎使人误以为回到了年少情浓的十年前。再如“相顾无言”又一转,却是十年风霜后梦中所见,而千言万语,却无法说出,只能在相顾无言中流下千行泪。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探背景这首咏物词,一般认为写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二年。其间,词人的好友章质夫有咏杨花词水龙吟一首,盛传一时,词人因依原韵和了这首词寄去,并嘱“不以示人”。文意概括这首词上片以花喻人,以人写花,杨花美人,契合为一。下片抒发伤春惜花之愁。末尾以点点杨花与离人珠泪浑融为一,融情于物,以物体情,神来之笔,令人叫绝。通过杨花随风飘荡的情景,刻画出一位梦绕魂牵、幽怨缠绵的思妇形象。1应如何理解“似花还似非花”。答:明确“似花还似非花”高度概括杨花特点。“似花”在形,“非花”在神,杨花本不是花,却叫杨花,巧妙处理了杨花的形神关系。它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2请赏析“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答:明确明写柳絮飘飞时起起落落、进退回旋的状态,暗写思妇在梦中追寻夫君,却又被黄莺的鸣叫声惊醒。用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诗意。3词中的点睛之笔是哪句?就该句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答:明确“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此句意收上文,既干脆利落,又余味无穷。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见,妙趣横生。这一情景交融的神来之笔,与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篇的气氛。4王国维人间词话称:“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请就本词咏物这一特点,概括本词的主旨。特点主旨上阕体物杨花之态:飘落无依明写杨花暗喻思妇杨花之神:忽飞忽坠杨花之魂:忽往忽还下阕言情觅杨花踪迹:无情有思明写思妇暗点杨花伤杨花无觅:柔肠百结感离人之泪:春梦恼人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探背景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居定慧院。这首卜算子就是苏轼初至黄州在定慧院月夜感兴之作。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讯,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文意概括这首词描绘了荒凉冷落的环境,刻画了孤雁夜飞的形象,暗喻了词人政治失意的孤寂之情,反映出作者不同流俗、清高自守的品格。1古诗词写景,往往意在抒情,请从借景抒情这个角度,简要赏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两句。答:明确这两句用“缺月”“疏桐”“漏断”等意象写深秋夜深萧瑟、幽寂的情景,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做铺垫,表达了作者孤独凄清的心情。2词的上阕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营造氛围?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答:明确上阕主要通过对月、桐、人、鸿等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3这首词下阕主要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答:明确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怀、以物写人、借物抒情、移情于物等)。下阕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4下阕“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表面上写的是什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明确拟人,虚实结合(或类比)。表面上是写孤鸿不愿远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而实际上则是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意思对即可)5请说说本词反映了苏轼怎样的心绪和人生态度。答:明确本词反映了词人苏轼抑郁寂寞、孤独痛苦的心绪;同时也反映了词人孤高自赏、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学生用书p72)象征考点解读象征是古典诗歌中惯用的表现手法之一,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高考诗歌鉴赏题对象征手法的考查和对其他的表现手法的考查,设问方式大致相同。有笼统提问的,如:“赏析本诗的表现手法”或“就本诗的某一特色进行赏析”。也有比较具体的提问,如:“请就本诗联的象征手法作一分析”,或“诗中的(象征体)有什么象征意义?试作分析”。在平时的学习和训练中,逐渐掌握、积累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调动自己的积累,再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比较。对诗歌象征意义的理解,离不开诗歌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经历、处境,诗歌的主旨、感情等,要在综合了解分析这些因素的基础上解题。典题分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魏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注】商风:秋风。怆悢(lin):悲伤。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答:解析:这首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写了凤凰的悲剧。凤凰立身高洁,志向远大,但羽翼为秋风所伤,已无法飞翔。阮籍以凤凰自喻,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哀、理想得不到实现的痛苦以及报国无门的忧伤,“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实际上是诗人的自况,充分反映了他极度苦闷的心情和忧愤深广的情怀,同时也反衬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答案: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答:解析:这首诗运用了象征手法,借“凤凰”的意象抒发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因为他身仕乱朝,处境危险,不得不处世谨慎,反映在诗歌中,则表现为运用象征来寄托自己的思想,从而形成若即若离、隐晦曲折的表达特点。这首诗就以凤凰象征诗人自己,借写凤凰的遭遇抒发自己的哀伤与无奈,具有强烈的生命孤独感。答案: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第一步,准确指出象征的表现手法;第二步,要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分析,指出本体和象征体;第三步,分析象征手法是如何运用的, 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什么表达效果。 东坡居士(节选)林语堂苏东坡家庭很幸福,在他的一首诗里,他说妻子很贤德。这句话的意思是他妻子并不像他好多朋友的妻子,或是过去历史上好多名学者的妻子那样凌虐丈夫。虽然长子迈这时也能写诗,但几个儿子并没有什么才华。晋朝大诗人陶潜也以忧伤任命的心情写过一首“责子诗”,说儿子好坏全是天命,自己何必多管,他说:“天意苟如此,且进杯中物。”苏东坡说:“子还可责同元亮,妻却差贤胜敬通。”敬通为东汉学者。苏东坡这句诗自己加的注脚里说:“仆文章虽不逮冯衍,而慷慨大节乃不愧此翁。衍逢世祖英容好士而独不遇,流离摈逐,与仆相似,而其妻妒悍甚。仆少此一事,故有胜敬通之句。”大约在此时,东坡收朝云为妾。我们记得,苏东坡的妻子在杭州买朝云时,她才十二岁。按照宋朝时的名称,我们可以说她是苏太太的妾。妻子的丫鬟可以升而为丈夫的妾,在古代中国是极平常的事。如此一个妾,无论在哪方面,都不失为苏太太的助手。因为妻子要伺候丈夫,比如准备洗澡水,妾就比一个普通丫头方便得多,不必在丈夫面前有所回避了。朝云现在已经长大,天资极佳,佩服苏东坡的人都很赞赏她。在苏家把她买进门时,有些人作诗给她,就犹如她已经是个富有才艺的杭州歌伎一般。但仔细研究,则知实际并不是如此。由苏东坡自己写的文字上看,朝云是来到苏家才开始学读与写。佩服苏东坡的人都对朝云有好感,朝云是当之无愧的,因为苏东坡晚年流放在外,始终随侍左右的便是朝云。在元丰六年(1083),朝云生了一个儿子,起名叫遁儿。在生下三天举行洗礼时,苏东坡写诗一首,用以自嘲: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苏东坡自己善于做菜,也乐意自己做菜吃,他太太一定颇为高兴。根据记载,苏东坡认为在黄州猪肉极贱,可惜“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他颇引为憾事。他告诉人一个炖猪肉的方法,极为简单。就是用很少的水煮开之后,用文火炖上数小时,当然要放酱油。他做鱼的方法,是今日中国人所熟知的。他先选一条鲤鱼,用冷水洗,擦上点儿盐,里面塞上白菜心。然后放在煎锅里,放几根小葱白,不用翻动,一直煎,半熟时,放几片生姜,再浇上一点儿咸萝卜汁和一点儿酒。快要好时,放上几片橘子皮,趁热端到桌上吃。他又发明了一种青菜汤,就叫做东坡汤。这根本是穷人吃的,他推荐给和尚吃。方法就是用两层锅,米饭在菜汤上蒸,同时饭菜全熟。下面的汤里有白菜、萝卜、油菜根、芥菜,下锅之前要仔细洗好,放点儿姜。在中国古时,汤里照例要放进些生米。在青菜已经煮得没有生味道之后,蒸的米饭就放入另一个漏锅里,但要留心莫使汤碰到米饭,这样蒸汽才能进得均匀。在这种农村气氛里,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潜的生活,他对陶潜极其佩服。陶潜也是因为任彭泽令时,郡遣督邮至,县吏告诉他应当穿官衣束带相见,陶潜不肯对上方派来的小吏折腰,即解印绶去职,归隐农桑。苏东坡写过一首诗,说陶潜一定是他的前身。这种说法若出诸一个小诗人之口,未免狂妄自大,若苏东坡说出来,只觉得妥当自然。他越读陶诗,越觉得陶诗正好表现自己的情思和生活。有些乐事,只有田园诗人才能享受。在弃官归隐时,陶潜写了一篇诗归去来兮辞,只可惜不能歌唱。苏东坡由于每天在田亩耕作的感想,把归去来兮辞的句子重组,照民歌唱出,教给农夫唱,他自己也暂时放下犁耙,手拿一根小棍,在牛角上打拍子,和农夫一齐唱。【赏评】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上的题文说,韩文公浩然正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得生而存,不得死而亡。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我想或许这其实是他自身最好的写照。他,也和芸芸众生一样,是历史在永恒的刹那间闪现的一颗微粒,但他却彪炳千古,光照后人。他的肉体虽然已死,但是他的精神却永放光芒,照耀着天上的星空,地上的河流,滋润着世间的万物。这几段节选的文字,写出了官场之外的另一个苏轼,那是一个多么有情趣的苏轼啊!一、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疏桐(sh)不思量(lin) 萦损柔肠(yn)b料峭(qio) 自难忘(wn) 一蓑烟雨(su)c缥缈(pio) 短松冈(n) 落红难缀(zhu)d栖息(q) 从教坠(jio) 无情有思(s)解析:选b。a.“量”读lin;c.“冈”读n;d.“思”读s。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孤鸿寂莫漏断卜算子b遗踪任凭浮萍水龙吟c幽梦梳装纵使墓志铭d何妨雨具狼狈定风泼解析:选b。a项,寂莫寂寞;c项,梳装梳妆;d项,定风泼定风波。3选出与“相顾无言”中“顾”用法相同的一项()a顾野有麦场b三顾臣于草庐之中c大臣争于私而不顾其民d顾未有路耳解析:选a。a项与例中“顾”都是动词,“看”的意思。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回首向来萧洒处 萧洒:洒脱,不以为意b夜来幽梦忽还乡 幽梦:梦境隐约c漏断人初静 漏断:漏壶的水已经滴尽,表示夜深d萦损柔肠,困酣娇眼 柔肠:细长而宛转的柳条解析:选a。萧洒:寒风冷雨吹打树林的声音。5补写出下面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2)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_、_。纵使相逢应不识,_,_。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3)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_、_。料得年年断肠处,_,_。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4)缺月挂疏桐,_。时见幽人独往来,_。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答案:(1)一蓑烟雨任平生(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尘满面鬓如霜(3)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明月夜短松冈(4)漏断人初静缥缈孤鸿影二、拓展提升6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满 庭 芳苏轼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来过余,因为赋此。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注】陈:字季常,眉州人。东坡至黄州,季常数从之游。司州:王长官当时住在黄陂,古时属司州。摐摐:形容雨声。釭:灯。(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开篇三句语出不凡,将长江拟人化的同时暗含了词人傲视天下的豪情。b“古县”表明历史悠久,“云溪”“竹坞”“松窗”凸显环境之幽,“江南岸”三句则写出了与王长官在黄州会面的因由。c下阕转入景语,描写雨过风起、烟云迷离的景象,借景邀王先生喝酒,侧面表现了王先生高雅的志趣。d“逢逢”是象声词,形容鼓声,此处写分手在即,“行人未起”而鼓声催发,表现了复杂的情感。解析:选a。a.这三句无“傲视天下”意,主要表达的是对王长官的赞颂之情。(2)词作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答案:对友人的赞颂之情。借“苍桧”“云溪”“松窗”,赞颂友人风骨凛然、志趣高雅。相聚的欢愉之情。主客相见恨晚,要“一饮空缸”,酒逢知己千杯少,豪爽奔放。惜别之情。主客相见恨晚而船鼓催发,表现了相互留恋,不忍离别的怅然。7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定风波重阳苏轼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注】翠微:指山上的小亭。云峤:耸入云霄的高山。牛山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泪流满面:“我怎么舍得这么美好的国都而死呢?”(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作题为“重阳”,说明作者是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与友人一道登高赏菊,饮酒赋诗。b词作开头两句,前一句交代行踪,后一句描绘了“江涵”“秋影”和“雁飞”三幅画面。c“难逢”道出了作者对人生多忧的感慨,与下文的“年少”“须插”形成因果照应。d作者用“携壶”“菊花”“佳节”“登临”等反复点题,进一步表现重阳节的风俗习惯。解析:选b。b.“三幅画面”有误,“江涵秋影”为一幅画面。(2)词作结尾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有何作用?答:答案:作者直言不用“怨斜晖”,衰亡老去是自然规律,不必为此而感伤,表达了面对生死旷达超脱、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作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但反其意而用之,使生死观的表达更显得超凡脱俗,人生的境界更加高远。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苏轼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到了润州(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姮娥:嫦娥。(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引入了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手法,而“飞雪似杨花”“杨花似雪”两句,比拟既工,语亦精巧,可谓推陈出新的绝妙好词。b词的下片转写夜晚,“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说的是在寂寞中,本想仿效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卷起帘子引明月做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人襟怀。c结尾三句词人将妻子与“姮娥”对比,虚实相衬,通过描写姮娥有双燕相伴的画面,衬托出梁下无伴的妻子之孤苦、凄冷。d词人假托妻子在杭思己,以虚衬实,以虚证实,含蓄婉转地表现了夫妻双方的一往情深,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魂。解析:选c。c项,“衬托出梁下无伴的妻子之孤苦、凄冷”不恰当。姮娥怜爱双栖燕子,把她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那画梁上的燕巢,这就不能不使妻子由羡慕双燕,而更思念远方的亲人。(2)有人说,这首词的构思“有点特别”,“特别”在什么地方?请简要分析。答:答案:本词的特别之处在于作者以“代人寄远”的形式,从对方着笔,借思妇想念奔波在外的丈夫的口吻来表达自己的思归之情。上片以思妇之口,诉说丈夫离家已久,当归未归;下片写思妇对酒邀月以慰寂寞,不意反惹惆怅的情景。这样写就把自己思念亲人的感情表达得婉曲动人。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满江红怀子由作苏轼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一樽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占黄色。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注】元祐七年(1092)为颍州(州治今安徽阜阳)知州时作。子由:作者弟弟苏辙的字,时在汴京。林下:山林家园之中,指退隐之处。占黄色:古代有种说法,眉间有黄色是喜庆的征兆。(1)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全词来看,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加以赏析。答:答案:这首词主要抒发了对长久离别的弟弟的思念之情。全词主要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滚滚东逝的河水和远去的孤帆,引发了他对弟弟子由的思念,这是写实。词人想象千山万水把兄弟二人阻隔,以及过去兄弟二人盟誓退隐的回忆和期待与弟弟早日相聚,以共游“池上”春色的美好愿望,都属于从虚处落笔。(2)“对床夜雨听萧瑟”一句,有人认为是词人怀想过去,有人认为是感伤“现在”,你认为呢?请简要说明。答:答案:观点一:认为是词人怀想过去。由“孤负”(辜负)领起二句,意思是说白白辜负了当年约定好的山野闲居,也深有怀念当年兄弟二人在一起的快乐之意,虽然窗外的夜雨有些萧瑟,但兄弟二人一起卧听的快乐却难以忘怀。观点二:认为是词人感伤现在。两句从语意关系上可以形成转折关系,意思是白白辜负了当年约定好的山野闲居,现如今连躺在床上听到的雨声都是那么萧瑟。既写出了自己一人的孤寂,又衬托出词人对弟弟的深深思念。(言之有理,意思相近即可)三、语言运用10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沉默,是一种坚强。稻熟低穗,人熟低声。历经一些艰难岁月的人,姿势不再张扬,语气渐趋平和,态度明显和善。_没了锐气,_少了张狂和轻浮。有故事的人,通常不喜欢讲故事。沉默,是他的基调。沉默,是一种负重的坚强,是一种(to gung yng hu)的低调。少说多做,才是最有力的践行。生活不能等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努力了,奋斗了,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白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惜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1)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答:(2)在横线处填上一个关联词语。答:(3)文中有一处语病,它是_(填序号)。答:答案:(1)韬光养晦 (2)不是而是(3)将“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白活了一场”中的“白”字删除。1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使各短语句式协调一致。(字数不得增减)庭院里玉兰树在蝉鸣声中舞蹈,不时送来一缕沁人心脾的清香。伴着蝉鸣和幽香,小女孩长大了,渐渐读懂了苏东坡的豪放,李白的飘逸,李清照的婉约,杜甫的沉郁,犀利的鲁迅和柔美的朱自清。修改为:解析:本题考查前后语句的排列顺序以及句子结构的前后一致性。顺序应是从古到今,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句子的结构应是先说人物,再说他的文风特点。把握了这两点,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答案:渐渐读懂了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苏东坡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鲁迅的犀利和朱自清的柔美。学生用书p73鉴赏诗歌的意境1内涵阐释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意象是主观之象,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2意象构成意境的两种类型(1)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示例:王冕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中只有一个意象墨梅。但此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细细品味,我们能感受到诗中有一种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通过这树梅形成的,这就是本诗的独特意境。一般咏物诗大都如此。(2)意象的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示例: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寓景中,更显情深意浓。典题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答:解析:第一步,审审题干,明要求。题干字面要求是对隐居地周围环境的特色进行概括说明,实质是要求对诗人所创造的意境进行把握。第二步:找找信息,析特色。找出诗中描绘隐居周围景物的有关诗句,分析环境特色。首联,一路走来青苔遍地,青苔之上,尽是步履痕迹。可见人迹罕见。颔联,白云依恋静静的小渚,青草当门,闲门紧闭。可见一切安闲幽静。第三步:组组答案,点气氛。根据以上信息,组织答案,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环境特点和气氛。答案: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1知人论世,初步感知意境所谓“论世”,是说一切艺术作品都来源于生活,诗歌无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的烙印。如北宋中期社会富庶繁荣,北宋词多有婉约绮丽之象。所谓“知人论世”,是说即使在相同的社会政治背景下,诗人因迥异的性情、志趣、家世和各自不同的生活际遇,也会形成各自不同的作品。如“李白之飘逸、贾岛之诡谲、稼轩之豪迈、淑真之凄清”。2研析诗题,敏锐捕捉意境诗题往往是全诗的眼睛。研析诗题,能快捷捕捉诗的情调、情脉和情结,进而为结合全诗鉴赏意境做准备。诗题暗示意境的结合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情由境生如王昌龄的闺怨,因主人公久居深“闺”而生出“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怨”。(2)移情入境如杜甫的春望,题目不是因“春”而望,而是心有所“望”,即将自己的忧国之思与怀民之情移入春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3)物我交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雨知人意,人解物情,物我同构,契合无痕。3揣摩意象,渐入意境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