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练习题新人教版202004032102.docx
2020七年级历史下册 全一册练习题(打包21套) 新人教版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3页/共5页)
编号:79675714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88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0-05-18
上传人:活***
认证信息
机构认证
宁夏凯米世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宁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640100MA774ECW4K
IP属地:宁夏
9.6
积分
- 关 键 词:
-
2020七年级历史下册
全一册练习题(打包21套)
新人教版
2020
年级
历史
下册
一册
练习题
打包
21
新人
- 资源描述:
-
2020七年级历史下册 全一册练习题(打包21套) 新人教版,2020七年级历史下册,全一册练习题(打包21套),新人教版,2020,年级,历史,下册,一册,练习题,打包,21,新人
- 内容简介:
-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结束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的标志性事件是()a.秦灭六国b.西晋灭吴c.隋灭陈朝d.元灭南宋2.隋朝时开凿的大运河不仅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这条运河的中心是()a.长安b.涿郡c.余杭d.洛阳3.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这体现出大运河的作用是()a.巩固了隋朝的统治b.方便了隋炀帝南巡c.加强了南北经济联系d.加强了北部的边防4.有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正式确立于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时()a.隋文帝b.隋炀帝 c.唐太宗d.唐玄宗5.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a.开通大运河b.统治者的酷虐残暴c.农民起义的打击d.修建国家粮库6.在美国学者迈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中,隋文帝排行第82位。下列哪些内容是隋文帝入选的原因()他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他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隋朝国力强盛他下诏开通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他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a.b.c.d.7.隋朝时,一批牡丹花从洛阳沿大运河运到余杭,依次经过的河段是()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永济渠a.b.c.d.8.孟德斯鸠在评价中国某一制度时指出:“皇帝通过考试等途径选拔官吏。凡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出身如何,都有通过考试成为官吏的机会。”下列对该制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b.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c.削弱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d.推动了教育的发展9.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对“流星”的理解,正确的是()a.繁荣而短暂b.实现了统一c.统治者残暴d.大运河开通10隋朝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请结合下图指出大运河的中心是(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短命的隋朝,两位帝王让后人记忆尤深。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是全世界公认的明君,在位期间大有作为,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大定元年二月,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后来统一全国。隋炀帝杨广,虽荒淫,但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1)“大定元年”是哪一年?隋朝建都于哪一座城市?杨坚于哪一年灭掉哪一政权统一全国?(2)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说说杨坚给隋朝和后世留下了哪些宝贵的遗产。材料二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皮日休汴河怀古其一材料三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其二(3)材料二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哪位皇帝的所作所为?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导致隋朝覆灭的主要原因。(4)材料三中的“此河”指的是哪一水利工程?皮日休对这一水利工程的评价是否恰当?请说明理由。1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政治自隋唐之后可以说由门阀政治进入官僚政治,中国社会由门第社会迈入科举社会科举之门对所有人都是敞开的只要努力了,都有可能考取功名,获得官员身份。原来的白丁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甚至位至高官,那么他的家庭地位就会发生非常大的转换,从社会底层上升到社会上层。中国科举博物馆解说词(1)“门阀政治”集团的子弟失去了什么?“原来的白丁”得到了什么?“由门第社会迈入科举社会”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什么影响?(2)请根据所学知识,说一说科举制度的创立有何意义。它的受益者是谁?其中最大的受益者是谁?答案1.c2.d3.c 4.b5.b6.a7.c8.c 9.a 10 b11.(1)581年。长安。589年,灭掉陈朝。(2)物质:采取一系列措施(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精神:隋文帝厉行节俭,曾教训太子说:自古帝王没有好奢侈而能长久的。(3)隋炀帝。南征北战耗尽民力;残暴统治失去民心。(4)隋朝大运河。恰当。因为开凿大运河劳民伤财并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这是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但大运河的开凿也为南北交通的发展和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12 (1)门阀子弟:失去了不经选拔就可以做官的捷径,他们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被打破。白丁:获得了靠自己的真才实学进入仕途的资格。影响:改变了贵族把持政权的局面,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2)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考试的受益者是中下层有才学的读书人和统治者,其中最高统治者皇帝是最大的受益者。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孟宪实教授说:“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是最有魅力的一个朝代。”唐朝的建立者是()a.李世民b.杨坚c.李渊d.李隆基2.“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被唐太宗喻为一面镜子的著名谏臣是()a.房玄龄b.魏征c.姚崇d.杜如晦3.“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奉行。”这句话介绍的是()a.分封制b.三省六部制c.三公九卿制d.郡县制4.南宋时期,潮州人王大宝参加廷试(殿试),中榜眼(进士第二名),后来成为岭南名宦。殿试制度的创立者是()a.隋炀帝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5.在旧金山、纽约等地,人们把华侨、华人聚居的地方称为“唐人街”,可见唐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唐玄宗在位前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a.“开元盛世”b.“贞观之治”c.“开皇之治”d.“文景之治”6.唐太宗“轻徭薄赋”的措施体现的思想是()a.仁政爱民b.有教无类c.兼爱非攻d.严刑峻法7唐太宗非常重视中书、门下两省在中枢政务机构中所发挥的作用。他曾对群臣说:“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这反映了门下省的职权是()a.替皇帝起草诏令b.审核诏令内容c.负责诏令的执行d.负责监察百官8.“贞观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有名的治世局面。下面对这一局面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b.唐的统一与安定为“贞观之治”的出现创造了条件c.唐太宗的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繁荣局面出现的基础9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小明却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小明得出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a.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b.在位期间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c.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d.推行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10王谠在唐语林中写道:“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下列对史料的理解,正确的有()“上留心理道”中的“上”即唐玄宗“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开元盛世”“河清海晏”指唐朝贞观年间政治清明“革去弊讹”指唐太宗革除前朝弊病a.b.c.d.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1)根据材料,概述唐太宗的执政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他开创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历史上称之为什么?(2)唐太宗以其辉煌的政绩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请列举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和治国措施。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历史学家郭沫若评价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郭沫若这样评价武则天的历史依据。(2)材料二这首诗描述了什么景象?(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13本课主要学习了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帝王的功绩,请你试着回答下面的问题。(1)他们治国措施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2)如果让你评价这三位帝王,正确评价的方法是什么? (3)这三位帝王的哪些治国经验可以为我们今天实现中国梦提供借鉴?1.c 2.b3.b4.c5.a 6.a7.b 8.c9.d10.c11 (1)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认为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人民。“贞观之治”。(2)治国思想: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治国措施: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12 .(1)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她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2)描述了“开元盛世”的景象。(3)社会安定;统治者励精图治;政府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统治者重用人才;等等。13(1)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加强中央集权。(2)用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3)得民心者得天下,要以民为本;农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要重视农业生产;人才是国家兴旺的前提,要重用贤才;等等。第3课盛唐气象1.右图所示工具的主要用途是()a.交通运输b.纸张印刷c.农业生产d.陶器制作2. 民族问题始终是一个世界性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下图反映的是唐朝与哪个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a.壮族b.羌c.吐蕃d.苗族3.下面均是唐朝时期的艺术作品,如果为这些作品命名一个主题,最恰当的一项是()a.融洽的民族关系b.开放的社会风气c.繁荣的商业发展d.豪迈的尚武风气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特征,被人们称为“诗史”。“他”是()a.李白b.杜甫c.白居易 d.房玄龄4.假如你穿越时空回到唐朝,下列关于当时日常生活情景的表述,你不可能经历的是()a.使用曲辕犁耕地b.在越窑买到最好的白瓷制品c.看到妇女骑马、射箭d.欣赏步辇图5“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是大诗人白居易对唐都长安城的描写。从这一诗句中我们可以提炼的有效信息是()长安人口众多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长安街道整齐划一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a.b.c.d.6.小明想写一篇以“唐朝的社会风气”为主题的小论文,他可以查询的关键词包括()昂扬进取,积极向上风气开放,充满活力兼容并包,尚武风气盛行闭关保守,封闭落后a.b.c.d.7.下列唐朝艺术家与其艺术特点的搭配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颜真卿端正劲美,雄浑敦厚b.柳公权方折峻丽,笔力劲健c.阎立本擅长风俗画d.吴道子落笔雄劲,风格奔放8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对渝州有这样的描述:登高远眺,万家井邑出现,两江之中舟船济济,水国乡民舟中行商,二水流过,分外澄明。王维的描述直接反映了渝州( )a政治清明 b经济繁荣 c民族团结 d文教昌盛9杜甫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描绘的是( )a贞观之治 b开皇之治 c开元盛世 d文景之治10“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局面出现于(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11“四方丰稳(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这一材料描述了唐玄宗统治前期经济繁荣的景象。下列选项与此相关的是(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12他统治前期“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他是(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13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a李清照 b花木兰 c慈禧太后 d武则天14.读图,回答问题。材料一(1)图(a)、图(b)是唐朝时期发明的重要生产工具,请写出它们的名称,并写出图(b)的用途及优点。材料二(2)请分别写出生产图(c)和图(d)的瓷窑。图(e)是唐朝闻名中外的艺术品,这种艺术品的名称是什么?有何特点?材料三(3)从图(f)这本诗集中我们会了解到唐代哪三位著名诗人的诗歌?请分别写出他们的诗歌特点。(4)在图(g)这本书法卷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晋代和唐代哪些著名的书法家?(任举三位即可)他们的书法分别有何特点?(5)根据以上图片及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时期文化艺术呈现繁荣景象的原因。(任答两项即可)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唐三彩始见于唐高宗时期,开元年间极为盛行,器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到天宝以后数量逐渐减少,是唐朝盛世的重要表现。请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封建社会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1.c2.c 3.b4.b5.b 6.c 7.b8.c9 b 10 c 11 b 12 c 13 d 14.(1)图(a)是曲辕犁,图(b)是筒车。用途:灌溉。优点:节省人力。(2)图(c):越窑。图(d):邢窑。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3)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白:其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杜甫:诗风淳朴厚重,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白居易:他的诗直面社会现实,揭示了统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他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4)东晋王羲之;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唐朝颜真卿;他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唐朝柳公权;他的字方折峻丽,笔力劲健。(5)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对内民族关系和睦,对外交往频繁;社会风气兼容并包,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任答两项即可)15 继承性因素:前朝或前几任统治者统治时期为盛世局面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社会环境因素:社会安定。政治因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经济政策因素:统治者调整经济政策,鼓励发展生产。经济交往因素: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强。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生产力(科技)因素:生产技术革新,水利的兴修。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1.唐朝时期,中日两国交流频繁。日本多次派遣使节来华的主要目的是()a.学习中国先进文化b.传播日本先进文化 c.侵略中国沿海地区d.学习唐朝书法艺术2.下列关于新罗与唐朝关系的描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b.新罗仿照唐朝,实行科举制c.新罗引入中国的医学等科技成就d.中国音乐传入朝鲜半岛,广泛流传3.右图所示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是()a.东渡日本弘扬佛法b.西行天竺求取佛经c.将唐典章引入日本d.将朝鲜半岛的音乐引入中国4.七年级(1)班本月负责学校文化长廊的黑板报设计,他们选定的主题是“唐朝的中外交往”,并拟订了如下四个标题,请你帮他们指出哪一项是不恰当的()a.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b.鉴真东渡宣扬中国文化c.玄奘西行天竺取经d.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5唐朝时,新科进士们在长安大雁塔上题写自己的姓名以作长久的纪念,此举被称为“雁塔题名”。产生这些“新科进士”的选官制度是( )a世袭制 b九品中正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6宋代诗人汪洙四喜曰:“久早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下列与“金榜题名”最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行省制 c科举制 d分封制7下列哪一成语的来历与古代科举制无关?( )a金榜题名 b连中三元 c名落孙山 d卧薪尝胆8这一制度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它所造成的是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9古代的日本、朝鲜等国仿照我国的科举制度选任官员,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也借鉴了我国科举制度的一些办法。这些主要说明( )a朝鲜、日本的政治制度落后 b.科举制度有利于人才的选拔c隋唐时期中国领先于全世界 d科举制度优于西方三权分立10.“日本前后共任命19次遣唐使节团,成行15次。另外还有10次非正式的日本使者,唐朝也10次派使节团访问日本。遣唐使节团成员早期200人左右,后期多达500人。”这段材料不能说明的是()a.唐朝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辐射邻近国家 b.唐朝时中日交流频繁 c.日本遣唐使团次数多,规模大 d.日本吸收盛唐先进文化,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11.“重走唐僧西行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a.中国广州尼泊尔b.中国北京印度那烂陀寺c.中国新疆巴基斯坦d.中国西安印度那烂陀寺12.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如果你想了解7世纪印度的历史,下列文献中最值得查阅的是()a.史记b.大唐西域记c.马可波罗行纪d.资治通鉴13.“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诗句能够补证唐朝中外交往的是()a.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忆惜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d.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鉴真,被日本人民尊称为“律宗之祖”“文化恩人”。为了纪念鉴真东渡,2016年,原创史诗歌剧鉴真东渡在日本东京奥查德剧场成功举行首演。歌剧歌颂了鉴真慈悲普度的悲悯情怀、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以及坚忍不拔的精神意志。材料二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讲述了唐僧一行四人在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后,最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1)鉴真东渡发生在唐朝哪个皇帝在位时期?日本人民为什么把鉴真尊称为“律宗之祖”“文化恩人”? (2)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高僧有哪些共同之处?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长安是旧大陆文明中心所有城市中最具世界意义的城市,在这方面超过了同时代的君士坦丁堡,唐帝国和中国文明不仅为朝鲜,而且为更远的日本所赞赏和效仿,这显示了中国的威望。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1)列举一例“唐帝国和中国文明”为日本所效仿的史实。 (2)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唐朝与世界上70多个国家或地区有往来的原因。材料二玄奘西行是世界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笔,玄奘用其开放的胸怀吸纳异域文化、传播中华文明,早已超越了时间、地理和宗教的限制,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材料三瘦西湖景区精心打造的鉴真东渡禅茶秀展现了鉴真大师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品质,传达了信念坚定、敢于担当的扬州精神。(3)玄奘和鉴真在促进唐朝与外国的友好交往中分别作出了哪些贡献?他们在文化传播的方式上有何不同?(4)根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感悟。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郭沫若材料二琵琶拨尽昭君泣,芦叶吹残蔡琰啼。归见林逋烦说似,唐僧三藏入天西。郑惠真送水云归吴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我们能从唐朝的对外交往中得到什么启示?答案1.a 2.d3.b4.a5 d 6 c 7 d 8 b 9 c 10.d11.d 12.b 13.d14.(1)唐玄宗。原因:鉴真6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都具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都拥有高深的学问、渊博的知识;都为密切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5.(1)日本派遣了大批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唐朝前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给对外交往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唐朝制度先进,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对外交通发达,科技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国际声望很高,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唐朝政府对外采取开放的政策;等等。(3)玄奘: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10多年后,他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鉴真:东渡日本后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方式:玄奘是把天竺的文化带回唐朝,鉴真是向日本传播唐朝文化。(4)一个国家要善于学习外国先进的文化,这样才有利于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开放有利于发展,保守导致落后;等等。16我们必须保持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1.唐玄宗统治后期,一身兼任三地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的边将是()a.李林甫b.杨国忠c.安禄山d.史思明2.下列哪一事件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a.鉴真东渡b.黄巢起义c.安史之乱d.藩镇割据3.“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这句话描述的是()a.绿林赤眉起义b.黄巢起义c.黄巾起义d.大泽乡起义4.他原是农民起义军将领,后因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并于907年建立政权,唐朝至此灭亡。他和他建立的政权分别是()a.朱温后梁b.朱温后唐c.黄巢后梁d.黄巢后唐5.唐朝灭亡后,“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材料描述的是()a.黄巾起义b.安史之乱c.五代十国的更迭d.黄巢起义6.作为一个时代的主要文学表达形式,唐诗反映了唐朝历史的全景。下列诗句中反映了安史之乱的是()a.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c.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白居易)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7.据相关资料记载,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全国共有人口4141万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全国共有人口4531万人,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全国共有人口1690万人。造成741年至760年唐朝人口数量呈现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a.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b.宦官专权、藩镇割据c.安史之乱d.黄巢起义8.唐末农民起义前夕,翰林学士刘允章上直谏书,指出百姓有“官吏苛刻”“赋税繁多”“冤不得理,屈不得伸”“冻无衣,饥无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等“八苦”。这段材料中归纳的起义原因不包括()a.政治腐败 b.赋税沉重c.民不聊生 d.自然灾害 9.“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反映了唐朝时期出现的哪一局面()a.藩镇割据b.宦官专权c.黄巢起义d.安史之乱10下列与唐朝的灭亡无关的是()a.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b.藩镇割据的态势愈演愈烈 c.五代十国局面的出现d.唐末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玄宗李隆基在位(712756年)时期,为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材料二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1)材料一中唐玄宗设置节度使最终导致了哪一动乱?这一事件对唐朝的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材料二与哪一次农民起义有关?这次起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安史之乱以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司马光资治通鉴(1)材料一中“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指的是什么?材料二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施耐庵水浒传(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中“五十秋”里有“十五帝”的情况?(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及发展趋势。(4)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给你的感悟。1.c2.c3.b4.a5.c 6.c7.c8.d9 a10.c11.(1)安史之乱。影响:对唐朝的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2)黄巢起义。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12.(1)“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指的是藩镇割据、兼并战争以及黄巢起义。(2)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凭借武力夺权,在位时间都不长,政权更迭频繁。(3)社会状况: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发展趋势: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4)良好的政治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可靠保障;要注意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统治者应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广纳贤才,知人善任;等等。(言之有理即可)第14课明朝的统治1.如果你是明初的一个地方官员,有事到都城参见明太祖,应去()a.南京b.北平c.西安d.洛阳2.明太祖独揽大权以后,每天要处理很多公务,忙得不可开交。这是因为他()a.废除了丞相制度b.废除了行中书省c.废除了“三司”d.废除了锦衣卫3.明太祖设立的监视官民的特务机构是()a.市舶司b.锦衣卫c.东厂d.三司4.被明朝万历皇帝钦笔御批“第一甲第一名”的状元赵秉忠的长达2460字的殿试卷子,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份状元卷。这份状元卷的内容以哪本书为标准()a.齐民要术b.孙子兵法c.资治通鉴d.四书集注5.下列关于明朝八股取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b.采用八股文的形式写作c.考生可针对时弊谈古论今d.禁锢了人们的思想6.如果你生活在明朝,下列作物中,你能吃到的是()玉米甘薯占城稻马铃薯a.b.c.d.7.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内容可以入选的有()废行省,设“三司”设立锦衣卫八股取士实行三省六部制a.b.c.d.8.稗史汇编记载:“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这反映了明朝时()a.京官和妻子的感情很好b.京官很悲观c.京官度日如年d.君权空前加强,对百官的震慑极大9.“聪明才智人士为了从这一条窄窄缝隙进入政府,不得不把全部生命消磨在九本儒书之中,再也没有精力谋革命了。”材料主要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b.扩大统治基础 c.提高官员文化素质d.稳定社会秩序10.“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摆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反映了()a.魏晋以来高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b.隋朝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c.唐朝时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d.明朝八股取士的弊端11.下列关于明朝社会经济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等作物b.苏州成为丝织业中心c.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d.棉纺织业从北方推向南方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罢宰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1)材料一中画线部分的内容,发生于我国历史上哪位皇帝统治时期?为强化皇权,这位皇帝在地方上采取了哪些措施?(2)材料一中的“帝方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这一做法有何作用?材料二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宴请宾客。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昨天请了什么人?吃了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你没有骗我。”说完,拿出一张图。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的座位情况,不禁吓出一身冷汗。(3)材料二中监视大学士宋濂的是什么机构的人?这则材料说明了明朝统治的什么特点?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朝代的什么政治制度?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制度?(2)材料三图示反映了元朝在中央实行的政治制度。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元朝首创的哪一制度?为实行有效统治,元朝还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请写出元朝管理西藏和台湾的机构名称。 (3)材料四反映的制度是在哪一朝代出现的?其目的是什么? (4)与前三则材料相比,材料四中的中央机构有何变化?(5)从材料一到材料四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可以看出,皇权和相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案1.a2.a 3.b4.d5.c 6.d7.d8 d9.d 10.d11.d12.(1)明太祖。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2)一切权力都集中在皇帝手中。作用:加强了皇权。(3)锦衣卫。皇权空前加强。13.(1)秦朝;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2)行省制度。宣政院;澎湖巡检司。(3)明朝。加强君权。(4)丞相和中书省被废除;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5)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1.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在15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从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直到非洲东海岸的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与这段话描述的史实相符的是()a.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b.鉴真东渡日本c.戚继光在浙江沿海大战倭寇d.宋朝设市舶司,积极鼓励海外贸易 2.郑和的远航得以实现的主要原因是()a.明朝国力强盛b.海上交通发达c.指南针的应用d.造船技术高超3.明史记载明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命郑和等通使西洋。这一记载有助于我们探究郑和下西洋的()a.目的或动机b.经过或途径c.结果或意义d.特点或影响4.郑和的远航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下列哪些地区()马六甲海峡红海沿岸印度半岛非洲东海岸a.b.c.d.5.戚继光赋诗明志:“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诗中的“危”是指()a.东北地区遭到入侵b.台湾被殖民者强占c.新疆地区遭到入侵d.东南沿海倭患严重6.澳门自1999年回归祖国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1553年,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是()a.荷兰殖民者b.日本殖民者c.葡萄牙殖民者d.英国殖民者7.在学习郑和下西洋时,老师要求同学们用两句话评论郑和及其远洋活动,同学们积极发言。下面是当时的发言记录:小明和平使者,扬威异域;小刚探寻新路,寻找黄金;小强友好往来,促进交流;小华殖民先驱,海盗鼻祖。其中正确的是()a.小强和小华b.小华和小明c.小明和小强d.小明和小刚8.郑和是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从下图中,你不能得到的信息是()a.郑和船队曾从刘家港出发b.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c.郑和下西洋途经东南亚一些国家d.郑和船队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9.某学习小组以“古代跨越海洋的中外交流”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下面是他们搜集到的资料,其中符合主题的是()论文:张骞凿空西域对人类的贡献地图:郑和下西洋图片:高僧鉴真东渡日本视频:文成公主a.b.c.d.10 “友好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下列人物活动能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a.b.c.d.11.明朝中后期,倭寇侵扰盐城,东台人葛天民针对“倭刀”只宜近战,难以远攻的特点,组织家乡民众将长竹削成竹枪远刺敌人,打败了倭寇。下列人物与葛天民有同样贡献的是()a.戚继光b.郑成功c.郑和d.康熙帝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材料二戚继光以“杀贼保民”为号召,招募10000多名矿工和农民,把他们训练成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军队。这支军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戚家军”。材料三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器结合,协同作战,攻防两便,战斗力大为增强。(1)材料一表明了戚继光怎样的志向? (2)倭寇来自哪个国家?请写出唐朝与该国友好交往的史实。(3)结合三则材料分析,戚继光能够扫平倭寇的原因有哪些?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郑和远航哥伦布远航时间14051433年14921504年航海次数7次4次航海船只最多200多艘,最少60余艘最多17艘,最少3艘航行人数最多一次约27800人最多1500人,最少90人材料二明朝中期,倭寇之患更加严重,倭寇的侵扰范围遍及东南沿海,严重损害了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明政府派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经过努力,东南沿海的倭患被平息。(1)根据材料一回答,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不得照抄材料)(2)如何看待郑和下西洋?(3)材料二中明朝中期倭寇之患更加严重的原因是什么?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朝中期倭寇之患的危害。(4)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有什么本质区别?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郑和下西洋,跟公元前2世纪张骞通西域一样,都是为中国凿开一个过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柏杨中国人史纲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郑和下西洋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答案1.a2.a 3.a4.b5.d6.c7.c8.b9.d10.a11 a12.(1)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己任,不贪图功名利禄,一心扫平倭寇。(2)日本。日本多次派遣使节来中国学习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唐朝的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等。(3)戚继光具有坚决扫平倭寇的志向;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戚继光组建的“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因地制宜,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法。13.(1)时间长(早);次数多;船队规模大;人数多。(2)积极性: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局限性: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因而不计经济利益,其结果必然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不可能长久。(评价历史事件要一分为二,要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3)原因:明朝中期,随着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危害:严重损害了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4)郑和下西洋是和平友好往来;戚继光抗倭是抵御外来侵略。14客观原因:当时经济繁荣,造船水平高超,航海技术先进,使用指南针,天文、历法知识丰富。主观原因: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同时,他还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根本原因: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是航海壮举得以实现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