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赏析题常见失误与对策_第1页
古诗赏析题常见失误与对策_第2页
古诗赏析题常见失误与对策_第3页
古诗赏析题常见失误与对策_第4页
古诗赏析题常见失误与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赏析题常见失误与对策一、审题失误审题是答题的第一步。只有审清题干问的是什么,弄懂要求我们答什么,才能有针对性的回答问题,答对题,答全题。审题有了失误,答题就会“驴头不对马嘴”,痛失全分。例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一问的正确答案是:描写景物的特点是清新幽静、超凡脱俗。许多考生审题出现了错误,将“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看成是“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于是有的答成:前三联借景抒情,后一联直抒胸臆。有的答成:第一句、五句、六句写动景,第二句、三句、四句写静景,动静结合。”等等。其实“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是指景物本身的特点,“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则指描写方法或技巧的特点。考生混淆了“描写的景物”和“景物描写”这两个概念,因而致误。审题失误常见的还有:表现手法是全诗的还是某一两个句子的,是处于主要地位的还是处于次要地位的,常常没弄清就答题;“异曲同工之妙”,这个“妙”主要指方法和技巧上的特色,但许多考生大谈特谈思想感情;对律诗诗句的赏析有些考生错把颔联当颈联或相反;忽视对背景注解的审读,导致对诗歌特定思想内容的错误理解等。对策:审题要具备基本的知识背景,包括文学常识、语言知识,这样才能读懂题目里涉及的一些概念(如颔联与颈联)和古人对作家作品的评价。读题要全面,不要忽略每一个细节;要专注细心,逐字逐句,甚至咬文嚼字。要抓住关键词语,对可能会引起误解的概念反复推敲,比较异同,从而明确命题指向,确定答题内容。要弄清楚题目问的是什么,怎么问的。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做到问与答对缝合隼,通畅无碍。二、手法误认表现手法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考生对全诗或诗中某一两句运用的手法进行分析和指认,常常很容易出问题把一种手法说成是另一种手法,造成该得分点失分。例如:石头城宋刘翰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石头明月雁声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一问的正确答案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绘声绘色)(以动衬静)分析诗句,作者借助月色、雁声等意象表达对石头城夕盛今衰的伤感,所以说借景抒情;从写作的心理过程看,又可以说成融情于景。作者是从两方面来描写的,一个是声音,一个是色彩,所以又可说成绘声绘色。“石头”“明月”是静景,“雁声”是静景,所以又可说成是以动衬静。但许多考生却说成比喻、拟人或者象征等,如果说象征还有一定的道理(“雁声”似乎也可看成是作者自身影像的投射),那么比喻和拟人就毫无道理了。对手法的分析和指认,许多考生把握不准。有这样一些问题最为常见:把对全诗手法的分析看成是对一个局部、一两个句子,或者倒过来;实际上是衬托、虚实手法,却动不动就是借景抒情什么的;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常常混淆不清;当什么手法都看不出来的时候,则比喻拟人胡说一通。对策:关于常见的表现手法,我们通常都是在课上和练习里学到的,还处于一种散乱的状态之中。如果你还没有整理,现在应该动手了,将它们系统化。这里提供一个分类整理作为参考:(1) 抒情手法: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 (2) 描写手法:衬托(正衬和反衬)、虚实、对比、动静、细节描写(细描和白描)、正侧。 (3) 修辞手法: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接下来,在以后的练习、考试和评讲里,你更要认真对待每一道题。通过相关的实践活动,深入地理解和体会各种手法的特征和作用。对于一种手法你很可能还会认错,但是不要气馁,知识转化为能力都需要过程的,下一次你就一定会确认不误了。我们只有在对古诗多次反复的鉴赏活动中才能掌握一个个的表现手法,进而形成一个鉴赏这些表现手法的能力网。心要细,对容易混淆的手法一定要比较出它们的区别来。例如借景抒情就是通过写景来在抒情,托物言志就是借助事物来表达思想、哲理、精神或志趣,载体和被载体就是不一样,两者不是一回事。还有,审准题目也是准确辨认的条件,例如是全诗手法还是局部手法这又涉及到审题的问题了。 三、积淀先入古诗内容丰富,主题多样。但由于中小学课本选文和资料练习的局限性,考生积淀和内化的思想内容相对于浩如烟海的古诗词来说,是十分有限的。有些内容经过无数次的强化,已经非常牢固地积淀在考生的心里;有些内容接触较少,相对比较淡薄;有些内容则学得很少,几乎没有印象。所以,一旦试题所选古诗,内容稍微“冷”了一点,考生常常会“积淀先入”,不管三七二十一,把那些印象很深刻的内容调动起来,走入了丢开文本胡答一气的误区。例如:上面一首石头城,还有两道题目:(1)“绿到台城旧苑东”中的“绿”用得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2)有人认为“一夜空江烟水冷”中的“空江”,与唐朝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中的“空城”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谈谈你的理解。第一道题正确答案:“绿”通过色彩形象地写出了野草的连绵不断,满眼绿色显示石头城的衰败与荒凉。但是有许多考生却把连绵不断的野草说成是生命力旺盛,是乐景,进而认为“反衬”了石头城的寂寞。他们对野草意象只有一个很牢固的认识:写其绿就是显示生命力,写其枯就是显示衰败荒凉。当然“黍离之悲”的古诗可能也学过,但那种体验和感受可能太淡了,淡到几乎不存在。当然会“积淀先入”了。第二道题正确答案:“空江”写开阔的江面上空空荡荡,通过“江空”衬托城空;空城直接点明了荒芜寂寞。都写出故都的沉寂凄凉之感。有的考生将后一点答成“都写出了作者思念故乡的凄凉之情”,殊不知,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由此看来,思乡之情在考生心里刻下的印象太深刻,而吊古伤今诗库存太少。积淀先入的现象还有一些。例如,一个被赋予了历史文化内涵的意象,在许多诗歌里作者用它来表达该文化内涵,但也不尽然。比如“垂钓”一般用来表示隐者生活,但在宋诗江上(董颖)中,却表示对安定生活的期待和向往。积淀先入也常常表现在对手法的辨认上,借景抒情、比喻拟人平时接触最多,因而在考生难以辨认或觉得似是而非的时候,就随便挑一个最熟悉的说法搪塞过关。这一点与上文所说的“手法误认”密切相关。对策:先说内容上的积淀先入。既然有了积淀才有唤起,那么我们何不积淀那些还未曾积淀或者积淀不深的东西?换句话说,你需要多多赏析一些在你来说内容可能比较“冷”的一些古诗。内容的“冷”与“热”因人而异。下面是就中学生所学古诗从内容的角度作出的整理,新颖、全面,不落俗套:一、古诗中的时间观念:1、“人生忽如寄”类人生无常 2、“花开堪折直须折”类“失时”主题(及时行乐和成就事业) 3、“暮去朝来颜色故”类“失乐”主题 4、“明年花开谁复在”类对未来的迷茫、不安 5、“此生此夜不常好”类 好景不常 二、古诗中的季节观念 :1、“人生几何春已夏”类惜春主题 2、“满地芦花和我老”类悲秋主题 3、“人生看得几清明”类 伤春主题 三、古诗中体现的人生观:1、“荣名以为宝”类自警自励 2、“服药求神仙”类讥讽误国 3、“思为双飞燕”类爱情主题 4、“先据要路津”类权利意识 5、“为乐当及时”类 6、“纵浪大化中”类自我超越 四、古诗中的历史智慧 :1、“无情最是台城柳”类吊古伤今 2、“旧时王谢堂前燕”类富贵难保 3、“商女不知亡国恨”类亡国之忧 五、古诗中的政治观念: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类 阶级对立 2、“一将功成万骨枯”类反战思潮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类思亲主题 4、“振衣千仞冈”类高洁主题。你可以对照一下,看看自己哪些掌握的不够好,就在那些方面多多留心,多背一些相关的诗歌或者诗句,并把它们聚焦在同一个主题上,积淀就有了而且深刻。通过查类补缺,消除盲点,可以有效地避免“积淀先入”的现象。至于手法上的积淀先入,你可以从上文第二点的“对策”里找到对策。四、挂一漏二挂一漏二主要指内容或手法上分析和指认的缺漏现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亦或其三,从而导致失分。例如:秋晓行南谷经荒村柳宗元杪秋露双重,晨起行幽谷。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注】南谷,在柳宗元贬谪之地永州城南郊。杪秋,即深秋。机心,机巧的心计。语出庄子。(1) 此诗写景,处处紧扣“秋”字。请作简要分析。(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又是怎样表达的? 第一题正确答案:霜露浓重,黄叶落地,寒花疏落,幽泉断续,无不体现了秋的特色。第二题正确答案:第一问:落寞,孤愤,旷达而又无奈。第二问:前六句借景抒情,后两句直抒胸臆,化用典故。值得重视的是,这道题考生答案最大的问题就是“挂一漏二”,每道题都答不全。第一题,答了霜露、黄叶、寒花,就是没答幽泉,其实“断续”二字不正是秋水的特征吗?看来与季节常识缺失或者模糊有关。第二题,两问,第一问,许多考生只答落寞或者孤寂之类,没有体会出“愤”味和旷达而又无奈来,结合注释细细揣摩最后两句,其实这些情感是有的,只是没有直接说出来而已。第二问,只看出后两句“直抒胸臆”,由于忽视了注释,漏掉了化用典故。挂一漏二的问题比较普遍,以上这道题比较典型,代表了内容和手法两个方面。有一种试题,似乎不是考内容和手法的,其实不然,它首先包含了内容和手法的考查。例如“试分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像这样的题,考生大多只从一点来答:为全诗奠定了什么什么基调一类,其实还要从题目和结构的角度来回答才算完整。对策:你不要以为自己跳了一跳摘了一个桃子就大功告成,你要多看看树上有没有桃子了,有的长得比较隐蔽,需要你细心去找这就是说,要仔细审读,严密思考,多想想是不是还有别的角度(如上述第二题的第二问),是不是还有别的意味(如上述第二题的第一问),是不是还没答到位(如上述第一题)。你还要加强积累,知识、感受、情感、思想等都要积累。积累的方式是多多阅读和训练,多多体验、领悟和评价。特别是借助写作背景,用心品味诗歌语言里蕴含的情感因素,就像上述第二题第一问,从一到六句,我们很容易感受到诗人的孤寂,而七到八句呢?那种“愤”味和旷达而又无奈之情,就需要我们读懂注释,透过反问句的形式仔细体会才可能获得。它就像游丝一样,一不留神就会从你眼皮底下飘忽而过,可情感的玄机恰恰就在这里。你在鉴赏每首诗的时候都要重视这种积累,因为答题时对情感的敏感体认就来自这种积累。五、思路紊乱关于答题思路,人们总结出好多类型,一般有六种也有八种的。通过反复训练,学生答题会渐渐上路子的。但是有一种题目答题思路很单一却似乎还没总结进去,导致一些考生答题思路混乱。先看例题:送人还荆州【唐】皇甫曾草色随骢马,悠悠同出秦。水传云梦晓,山接洞庭春。帆影连山峡,猿声近四邻。青门一分手,难见杜陵人。【注】青门,长安东南门。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这首诗是如何围绕“送”字,表达送别之情的。正确答案:先写送别友人同出秦川,表达留恋之情;再用想像手法写将去之处的风光和途中情景,表达牵挂之情;最后写一别难再相见,直接表达不舍之情。“送”是题眼,命题人抓住这个字设置了这道题,可以说这是一种“题眼题”。考生由于没有正确的视角和思路,答案五花八门:有的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答,有的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答,有的从意象意境的角度答,有的则从方方面面来回答。像“送”这样关涉全篇的字,有时出现在诗歌的开头一两句,可以称之为统领全篇的诗眼。命题人常常抓住它们来设置上述同类题。对策:通过研究答案,不难发现答题的规律:抓住题眼,逐句或逐层分析。换句话说,诗歌是围绕题眼,一句一句或一层一层地展开的,我们只要循着作者的思路逐句或逐层展开答题就可以了。这一句推进一句、一层推进一层地揭示,就是回答“如何围绕”的。这种答题思路和方式,简言之:逐层分析法。对每一层的分析要讲究切入点,一般从景或事的角度切入,即回答写什么;如果某个层次有一个突出的表现手法,也可从手法的角度切入,例如上题答案中第二句“用想象的手法”。六、比较粗疏比较粗疏指对比较性鉴赏题里诗歌的鉴赏和答题粗糙疏忽,不细心品味和比较。这种题目相同点可能好找一些,而不同点非仔细揣摩一定不可得。例如:京口月夕书怀【南宋】林景熙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有人说,本诗第二联颇有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之诗意。请简要说说两者的异同之处。正确答案:两诗均在潇飒的秋风里借景抒发自己长期漂泊在外,年老而无归的孤独悲凉之情。但林诗多了万事不如意郁闷之情,并把感情写得含而不露;杜诗则流露出自己多病孤独登台的凄苦,“悲”“独”二字尤为传神。大多学生能从季节、处境和心情三方面概括两联的相同点,但对不同点的回答就暴露出粗疏的缺点来了。他们不能从“万事已华发”里品出杜句里不甚突出的万事皆空的悲叹,也难以从杜诗里体认到林诗里没有的百病缠身;不能从林诗里看到感情的相对含蓄,也难以从杜句里意识到“悲”和“独”有直抒胸臆的作用。分析和比较粗疏,答案也就粗疏了。更多的是两首诗放在一起比较鉴赏。命题人可以从意境、感情、技巧和语言等方面择其一点到两点来设置比较性的试题。大致说来,最大的问题就是粗疏,不能细细品读,不能准确地辨出异同来,很多答案只是在打擦边球。对策:做好比较鉴赏题,必须以独诗鉴赏能力为基础,所以首先要重视独诗鉴赏题的训练。在训练中加强古诗鉴赏常识的积累和内化,提高对意境、感情、技巧和语言的感受力。第二、要仔细审题,看清楚题目的关键,这个关键通常是题设角度:有景物比较,有感情比较,有技巧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