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腹部CT解剖ppt课件_第1页
正常腹部CT解剖ppt课件_第2页
正常腹部CT解剖ppt课件_第3页
正常腹部CT解剖ppt课件_第4页
正常腹部CT解剖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腹部正常CT解剖,整理艳霞谦阳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注:本PPT仅用于学习交流使用!,.,2,胃、十二指肠、小肠、结肠、直肠,1.CT运用的价值和局限性:CT一般不作为首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一般在X线检查的基础上再做CT检查,对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分期、治疗方案和预后有特殊的临床价值。2.应用解剖(1)胃胃底部常见液平,胃底左后方是脾,右前方是肝左叶,内侧是左膈脚。胃体垂直部呈圆形,靠前方与肝左叶空肠、胰尾部及脾的关系密切。结肠脾曲可在其左侧,腹腔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可出现在同一层面。胃体水平面自左向右与胃窦相连。胰体在其背侧,十二指肠位于胰头外侧。扩张适度的胃,其胃壁厚度正常在25mm。,.,3,胃CT横断解剖,定位相,.,4,胃底平面:该平面可以看到胃底右侧,腹主动脉前方食道腹断的水平断面像,管腔常处于收缩状态。,.,5,贲门平面:贲门附近胃壁轻度增厚并向腔内隆起,特点是以贲门口中心且前后两侧基本对称。这一个层面胃底常向后折曲,尤其是那种瀑布型胃,胃底可在胰尾区形成假性肿块;未充分扩张的胃底或未被造影剂充盈的胃憩室,可以形成类似肾上腺区的肿块。,.,6,胃中上部平面:该平面基本是一个正方形,由前后壁和大小湾构成。其小湾侧可以看到肝胃韧带(小网膜的一部分),增强后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由左后向右前走行的胃左动脉。该层面可以看到左侧肾上腺结构。,.,7,幽门平面:幽门的水平高度常处于胃角高度平面或稍上下层面。胃窦远端和幽门多向左后折曲。如果胃窦和十二指肠长轴与扫描层面平行,可以看到胃窦、幽门和十二指肠球部的切线图像。胆囊位于胃窦右侧。,.,8,胃中下部平面:这一平面看一看到胃呈两个腔,左侧的为胃体中下部,右侧比较小,是胃窦的远端。它们的后方可以看到比较完整的胰腺,呈倒置的“S”形,紧贴胰腺后方走行的是脾静脉。,.,9,胃角平面:该层面可以看到近似矢状走行的胃角切迹图像,为软组织影,把胃分作两个腔:左侧为胃体,右侧是胃窦部。,.,10,角切迹下方平面:胃腔呈葫芦状或椭圆形,胃角和胃小弯壁消失。只能看到位居胃窦和胃体两侧的胃大弯壁。胃窦后方可以看到胰颈或胰头部。,.,11,胃下极平面:在该平面的下方是胃结肠韧带(大网膜的一部分)。,.,12,肝脏、胆囊、脾脏及胰腺,1.CT的应用价值及局限性CT是肝脏疾病最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清晰的显示肝脏的大小、形态、边缘及密度;对肝脏站位性病变和弥漫性病变可作出定性诊断和评价;对先天性胆管囊肿、胆管阻塞、胆管肿瘤的诊断非常有效;对腹部及其他实质器官如脾脏、胰腺和胰腺占位病变定位、定性诊断也比较明确。2.应用解剖1954年法国的Couinand根据门静脉和肝静脉对肝脏进行分叶、分段。后经Bismuth修正得以认可。,.,13,(2)十二指肠十二指肠上接胃窦部,向下绕过胰头和钩突,水片段横过中线,走形于腹主动脉、下腔静脉与肠系膜上下动静脉之间。其肠壁厚度与小肠相同。(3)小肠小肠肠曲之间有少量的脂肪,小肠肠系膜内有大量的脂肪。十二指肠空曲后移为空肠,通常肠腔位于左上腹部,回肠位于右下腹部。具体某一肠袢CT图像上难以判断。如充盈对比剂的小肠其肠壁厚度正常时5mm。(4)结肠结肠外脂肪厚,CT图像显示清晰。正常肠壁35mm,升、降结肠在腹膜后、肾前筋膜前方,内含气体。它们的位置以及右曲(肝曲)和左曲(脾曲)位置比较固定。横结肠及乙状结肠位置、弯曲度及长度变异较大。横结肠多数位置偏前靠近腹壁,结肠内常含有气体,外形显示结肠带。(5)直肠直肠壶腹部位于盆腔出口的正中水平。肠壁周围脂肪层较厚,肠腔内含有气体及粪便。直肠脂肪层外为肛提肌及尾骨肌,盆腔两侧壁的肌肉和筋膜对称。,.,14,Couinaud的8段划分法,按顺时针方向将肝脏分为8个肝段,每个肝段分别用罗马数字标记(如图):段:尾状叶;段:右前叶下段;段:左外叶上段;段:右后叶下段;段:左外叶下段;段:右后叶上段;段:左内叶;段:右前叶上段。,.,15,肝脏分段,根据Couinaud分段,.,16,肝脏断面分段,左:在左门静脉以上水平右:在左门静脉水平,.,17,肝脏断面分段,左:在右门静脉水平右:在脾静脉水平,.,18,CT断面解剖,CT分段和8个解剖标志,.,19,WhatCanWeGetFormtheCTScan,.,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重要解剖标志:左中右肝静脉,左右门静脉选择正确层面观察选择正确的扫描时期(动脉期,门脉期,实质期)动态连续观察层面,.,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肝脏分段,从前方看,看不到六,七段,.,54,胆囊位置、大小和外形变异很大,横断面呈圆形、梨形或椭圆形,正常胆囊位于胆囊窝内,边界清楚,胆汁密度接近水密度,囊壁菲薄、均匀,增强扫描可有强化,约2mm,胆汁密度接近水。胆囊分底、体、颈三部分。胆管肝内胆管与肝内门静脉分支伴行,CT不易显示。肝内胆管汇合成左、右肝管,在肝门区再汇合成肝总管,长约3cm,部分人可以显示,位于门V右前方,直径约35mm。肝总管与胆囊管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汇合成胆总管,长约68cm,直径约36mm,分上、中、下三段,与肝外门V伴行。通常肝内胆管直径为1-3mm,肝总管直径3-5mm,一般不能显示,约为门静脉内径的13左右,超过6mm时考虑有轻度增宽的可能胆总管直径6mm为正常,6-10mm者为可疑扩张,大于10mm者为扩张。,.,55,胆囊,.,56,.,57,.,58,正常胆囊,.,59,.,60,.,61,.,62,.,63,.,64,.,65,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周围淋巴器官,具有造血、破血、滤血、免疫等多种功能,位于左上腹后方,相当于第911后肋部分,其长轴与第10后肋一致,边缘光整,呈新月形,密度均匀。胰腺呈凸向腹腔的袋状影,从胰头到胰尾部逐渐变细,分胰头、胰体、胰尾及钩突部。胰腺大小、形态及位置均有一定的变异,正常时胰头、胰体、胰尾与胰腺长轴的垂直径线在CT横断面上,分别是3cm、2.5cm、2cm。胰腺实质密度均匀,略低于脾(脾静脉是识别胰腺的重要标志,沿胰腺后援走形)。胰管位于胰腺前部,常不显示或显示24mm的低密度影。增强胰腺实质均匀明显强化。胰腺横跨腰1-2之间,一般长约15-18mm(各资料不统一)。,.,66,胰可分为头、颈、体和尾4部。,胰头位于第二腰椎右侧,被十二指肠C形凹槽包绕。胰体横过下腔静脉、腹主动脉、左肾上腺和左肾前方,胰尾抵达脾门。分泌的消化液经胰管(/副胰管)排入十二指肠。,.,67,一般型约占74%,分型标准:胰头低于胰体,而胰体又低于胰尾;在连续横断层面上,各断面只切到一部分胰组织。特殊型约占26%,分型标准:胰头、体、尾部在冠状位上的位置高低顺序反常或胰腺外形上的畸形;在连续横断层面上,有可能在一个断面中切到两部分胰组织。,2.胰的分型,.,68,一般来说,胰头大小不超过第2腰椎横径;体尾部不超过第2腰椎横径的2/3胰头:小于3.0cm胰体:小于2.5cm胰尾:小于2.0cm对突然超过邻近胰腺3mm以上的隆起变化应予高度重视。正常胰管内径约2-4mm,在高分辨率的CT图像上,偶可见胰管的1-2个区段,只有扩张的胰管才能在整个胰腺全程显示,正常胰腺CT表现,.,69,.,70,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和储血器官,外形似蚕豆,位于左季肋部后方,胃左侧,长轴自左后向右前斜行,大致与第10肋平行,脾脏,.,71,四、脾,1平扫呈均匀一致的软组织密度,略低于肝。实质内的脾动、静脉分支细小,而且密度和实质相差不大,因此不易显示,出脾后即可清晰显示,表现为条索状软组织密度影。2.增强扫描动脉期即开始强化,但强化不均匀,皮质强化高于中央的髓质,呈现特有的豹纹状,称为“花斑脾”;在门静脉期和实质期,脾则呈均匀一致强化,通常情况下要高于肝。实质内的脾动、静脉在增强扫描时也不易分辨。,(一)CT表现,.,72,正常脾脏CT表现,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呈三角锥体约1540的人有副脾存在密度低于或等于肝脏,.,73,胰尾的后发为脾静脉,再往后为肾上腺、左肾,脾静脉是胰体为的界标。,.,74,大于5个肋单元脊柱前缘与脾脏前缘平行线超过8cm脾前缘不超过腋中线脾脏下缘超过肝脏下缘脾脏增厚:男大于4,女大于3.5(脾门至对侧缘的垂直线即脾脏的厚度)体积测量,脾脏增大CT标准,.,75,.,76,1.右肺中叶2.右心室3.左心室4.左肺下叶5.肝右叶6.肝圆韧带裂7.肝左叶8.胃窦9.角切迹10.胃体11.膈12.横结肠13.空肠,经胃角切迹的冠状层面CT(增强),.,77,1.肝右叶2.肝圆韧带裂3.肝门静脉左支矢状部4.肝左叶5.胆囊6.结肠肝曲7.胃窦8.胃体9.膈10.角切迹11.横结肠12.空肠13.升结肠14.肠系膜,经肝门静脉左支矢状部的冠状层面CT(增强),.,78,1.肝右前叶2.肝中间静脉3.肝左内叶4.肝左外叶5.胃底6.胆囊7.十二指肠上部8.肝门静脉9.腹腔干10.胃体11.脾12.结肠肝曲13.胰头14.胰体15.肠系膜16.肠系膜上静脉17.腹主动脉18.降结肠19.肠系膜上动脉20.空肠21.回肠,经胰的冠状层面CT(增强),.,79,1.肝右叶2.肝中间静脉3.肝左叶4.胃5.肝门静脉6.胆囊7.肝尾状叶8.结肠肝曲9.十二指肠上部10.下腔静脉11.腹主动脉12.胰体13.脾14.胰头15.肾动脉16.降结肠17.空肠18.升结肠19.肠系膜20.第4腰椎前缘21.右髂总静脉22.左腰大肌,经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的冠状层面CT(增强),.,80,1.肝右前叶2.肝左外叶3.肝门静脉右支4.腹主动脉5.胃6.下腔静脉7.左肾上腺8.脾静脉9.脾10.结肠肝曲11.十二指肠降部12.膈脚13.胰尾14.左肾15.空肠16.盲肠17.回肠末端18.右腰大肌19.右髂总动脉,经腰椎椎体前份的冠状层面CT(增强),.,81,1.肝右后叶2.肝右静脉3.左肾上腺4.胃5.胰尾6.脾7.左肾8.第1腰椎椎体9.第1、2腰椎间椎间盘10.升结肠11.左腰大肌12.乙状结肠。,经双肾前份的冠状层面CT(增强),.,82,1.肝右后叶2.脾3.脊髓末端4.左肾5.左腰大肌6.左腰方肌7.第4腰椎棘突8.右骶髂关节9.乙状结肠10.左骶翼11.左髂骨,经双肾门的冠状层面CT(增强),.,83,1.左心室2.膈3.左肺下叶4.肝左外叶5.胃6.脾7.脾静脉8.胰尾9.横结肠10.左肾11.空肠12.左髂肌13.左髂骨体,经结肠左曲的矢状层面CT(增强),.,84,1.左心室2.膈3.左肺下叶4.肝左外叶5.胃6.脾7.胰尾8.左肾9.竖脊肌10.横结肠11.空肠12.左腰方肌13.左腰大肌14.左髂骨体15.左臀大肌,经左肾外侧部的矢状层面CT(增强),.,85,1.左心室2.左肺下叶3.肝左外叶4.胃5.脾6.膈7.脾动脉8.脾静脉9.左肾10.胰体11.横结肠12空肠,左肾门的矢状层面CT(增强),.,86,1.右心室2.降主动脉3.食管腹部4.肝左外叶5.膈6.胃7.脾静脉8.胰体9.左肾动脉10.空肠11.左肾静脉12.横结肠13.降结肠14.肠系膜15.第4腰椎椎体,经食管腹段的矢状层面CT(增强),.,87,1.肝左外叶2.肝左静脉3.肝尾状叶4.腹主动脉5.胃6.胰体7.脾静脉8.脊髓末端9.腹腔干10.第1腰椎棘突11.左肾静脉12.空肠13.马尾14.肠系膜15.骶骨,经腹部正中的矢状层面CT(增强),.,88,1.肝右叶2.肝中间静脉3.肝左内叶4.肝左外叶5.肝门静脉6.十二指肠球部7.下腔静脉8.右肾上腺9.胃幽门部10.胰头11.右肾12.胃窦13.肠系膜上静脉14.空肠15.肠系膜16.右腰大肌,经下腔静脉和肝门静脉左支矢状部的矢状层面CT(增强),.,89,1.肝右前叶2.肝中间静脉3.肝右静脉4.肝右后叶5.肝门静脉6.胃窦7.十二指肠上部8.右肾9.胰头10.竖脊肌11.肠系膜12.空肠13.右腰大肌,经胰头和右肾上端内侧份的矢状层面CT(增强),.,90,1.肝右前叶2.肝中间静脉3.肝右静脉4.肝右后叶5.肝门静脉6.右肾7.胃窦8.十二指肠降部9.肠系膜10.空肠11.右腰大肌12.右腰方肌,经胆囊和右肾中份的矢状层面CT(增强),.,91,1.肝右前叶2.肝右后叶3.胆囊4.结肠肝曲5.右肾6.空肠7.升结肠8.盲肠,经右肾下端外侧份的矢状层面CT(增强),.,92,1.肝右前叶2.肝右后叶3.胆囊4.结肠肝曲5.空肠6.盲肠,经盲肠和肝右叶外侧部的矢状层面CT(增强),.,93,需要注意知识点,由于肝内糖原含量较高,所以平扫时肝实质密度稍高于胰腺、肾和脾,肝平均比脾高7-8Hu,.,94,需要注意知识点,脂肪肝的诊断需要在CT平扫图像上诊断,增强图像不能诊断,.,95,需要注意知识点,增强扫描动脉期脾脏强化不均匀,为正常表现,必须结合平扫、静脉期及平衡期图像,.,96,需要注意知识点,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与血管的鉴别淋巴结只在一个或少数几个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