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法学院中国法制史课件.ppt_第1页
四川大学法学院中国法制史课件.ppt_第2页
四川大学法学院中国法制史课件.ppt_第3页
四川大学法学院中国法制史课件.ppt_第4页
四川大学法学院中国法制史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法制史,参考书目,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中华书局清代地方政府,瞿同祖,法律出版社中华帝国的法律,莫里斯,江苏人民出版色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范忠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范忠信,山东人民出版社;6.www.legal-,绪论,中国法制发展概述,中国法制发展概述,中国早期法制:习惯法,不公开不成文。中国古代法制:传统法律制度形成、发展、成熟。春秋战国时期: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秦汉时期:成文法全面确立三国两晋南北朝:迅速发展时期隋唐:成熟定型期宋元明清:专制时期近现代法治:传统法制观念瓦解,第一章夏商周法律制度,-中国早期法制,参考书,1.中国历史十五讲P1-362.中国:传统与变迁P1-63中国概况古代中国:文明的诞生3.法意与人情P27-36神明裁判;P43-56中国历史上的刑法律4.士与中国文化P1-76古代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发展5.文明史纲P179-201古代中国6.中国思想史p1-667.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第二章:婚姻8.历史中的行动者-从梁祝的悲剧说起,朱苏力,古代中国思想的特点:中国思想史天圆地方,上下四方国家与法的起源的一般理论夏朝我国法的最早起源及根据中国法制文明起源刑与礼刑、法、律称谓的演变中国历史上的刑、法、律梁志平法意与人情43-56法制文明起源的中西比较起源的时间不同:早,青铜器时期。产生的特征不同,夏朝作为我古法最早起源的根据,按地区而非纯粹的血缘来划分国民:“茫茫禹迹,划为九州”公共权力的设立。“车正”“牧正”“大理”“圜土”税收的设立。“自虞夏时,贡赋备矣。”王位世袭制的确立。,第二节夏朝的法律制度,法律思想:天讨、天罚神权法思想立法原则:“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刑事法律制度禹刑罪名(昏、墨、贼)民事法律制度:婚姻,家庭,自然资源的保护禹之禁规定:“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麛不卵,以成鸟兽之长。”司法机关,夏朝禹之禁规定:“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麛不卵,以成鸟兽之长。”西周伐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孔子曰:“草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夏朝的刑法原则。不辜是指无罪或轻罪的人。不经是违反常规或不用常法。,尚書甘誓,“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勦絕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罰。左不攻於左,汝不恭命;右不攻於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賞於祖;弗用命,戮於社。予則孥戮汝。”,第三节商朝的法律制度,法律思想:神权法思想的兴盛“殷人观念系统”,葛兆光,中国思想史殷商甲骨文:汉字的特点“神明裁判”,梁治平,法意与人情27-42.补:“巫术与宗教”,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刘开扬者,南乡土豪也,与同里成大鹏山址毗连。成之同族私售其山于刘氏,大鹏讼于县,且令子弟先伐木以耗其息。开扬虑讼负。会族弟刘开禄病垂死,属刘长洪等负之上山,激成族斗。则委使殴毙为制胜之计。比至山而伐木者去,长洪等委开禄于地,开扬使其子闰喜击开禄额颅,立毙。而以成族殴死具控。余当诘开扬,辞色可疑,絷焉。巳而大鹏词愬辨未殴而巳,终不知殴者主名。因并絷大鹏同至城隍庙。余先拈香叩祷祷,毕命大鹏开扬并叩首阶下。大鹏神气自若,而开扬四体战栗,色甚惧。余更疑凶手之不在成氏矣,然不敢有成见也。相验回时己丙夜,复祷神鞫两造于内衙,讯未得实。忽大堂声嘈嘈起,询之,有醉者闯入,为门役所阻。故大哗命之入,则闰喜也。开扬大愕,跪而前曰,此子素不孝,请立予杖毙。余令引开扬去,研鞫闰喜。遂将听从父命击开禄至死颠未,一一吐实。质之开扬,信然。长洪等皆俯首画供。烛犹未跋也。次日,覆鞫闰喜投县之故。则垂泣,对曰,昨欲窜匿广西。正饮酒与妻诀,有款扉者呼曰:速避去,县役至矣。“启扉出,一颀而黑者导以前,迨至县门若向后推拥者,是以哗。夫闰喜下手,正凶也。牍无名而其父开扬方为尸亲。脱俟长洪等供吐拘提,已越境扬去。安能即成信谳?歀扉之呼,其为鬼摄无疑也。杀人者死,国法固然,懵昧如余得不悬案滋疑,则神之所庇不信赫赫乎?学治臆说,神判,立法概况:汤刑“刑名从商”罪名:三风十愆;不孝;矫诬天命;舍弃墙事;不从誓言;弃灰之罪;臣下不匡刑罚:死刑(斩、炮烙、醢、脯、剖心、劓殄、焚炙、剔刳);肉刑;流刑;罚丝五刑(墨、劓、膑、宫、大辟)民事法律规范:土地所有制;婚姻(媵嫁)司法制度司法机关诉讼制度:审级/审判原则(邮罚立于事;有旨无简不听),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敢有殉于货色,恒于游畋,时谓淫风。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惟兹三风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臣下不匡,其刑墨.,尚書盤庚中,“乃有不吉不迪,顛越不恭,暫遇奸宄;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無俾易種于茲新邑。”,课后思考,关键词:三风十愆;五刑;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思考中国法制发展历程刑法律称谓的含义演变奴隶制五刑,第四节西周的法律制度,周文化与商文化的不同神权法的继承对人事的重视:礼的来源敬天保民,明德慎罚西周社会宗法制,分封制,等级制,西周立法概况周礼周公制礼周礼的性质,作用,原则周礼的特征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西周立法概况编订刑书九刑:“刑书九篇”,吕刑:广泛采用赎刑礼刑关系(统一辩证)共同点:“律出于礼”,“寓刑以礼”。不同点作用:“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主辅:以礼为主,以刑为辅,礼刑并用。适用对象:“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等级性),西周立法概况法律形式:礼、刑、诰、誓、训、命,西周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西周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刑事立法指导思想:“明德慎罚”、“刑兹无赦”、“刑罚世轻世重”。基本原则:矜老恤幼;眚/非眚、惟终/非终(三宥之法);罪疑从轻惟赦;同罪异罚;罪不相及;杀人而义者;刑罚:五刑(鞭,朴)、赎刑、劳役刑、拘役刑、流刑;罪名,周礼秋官小司寇云:“以八辟丽邦法,附刑罚。一曰议亲之辟,二曰议故之辟,三曰议贤之辟,四曰议能之辟,五曰议功之辟,六曰议贵之辟,七曰议勤之辟,八曰议宾之辟。”,尚书康诰:“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自作不典,式尔,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适尔,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西周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民事法律制度所有权的转变;契约;婚姻、家庭结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六礼;同姓不婚婚姻关系解除:七出三不去继承:“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婚姻婚姻的禁忌,婚姻的禁忌,族内婚同姓不婚:伦常、生理。实践中采取不干涉态度姻亲婚外亲有服制的尊卑婚外亲无服制的尊卑婚中表婚:实践和修订娶亲属妻、妾同宗亲属妻、妾外姻亲属妻、妾兄收弟妻的实践和法律修订,例如道光年间,周四在父亲丧期娶周氏为妻,依法律既犯刑律“居丧嫁娶”条,又犯“同姓相婚”罪。但刑部批复说:“律设大法而体贴人情。居丧嫁娶虽律有明禁,而乡曲小民昧于礼法,违律而为婚者亦往往有之。若必令照律离异,反而转致妇女之名节因此而失。故例称:揆于法制似为太重或名分不甚有碍者,听各衙门临时斟酌,于曲顺人情之中仍不失维持礼法之意。凡属办此种案件,原可不拘律文断令其完娶。”所以刑部批复认为周四居丧娶妻是法官临时斟酌,于律例并无不合。法官最后判决周四与周氏的婚姻成立。(参见刑案汇览卷七)此处“乡曲小民昧于礼法,违律而为婚者亦往往有之”,即是说百姓中常有的事,因此可以不作犯罪处罚。,大戴礼记:“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妇有三不去:有所取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唐律疏议:“七出者,依令:一无子,二淫,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三不去者,谓:一,经持舅姑之丧;二,娶时贱后贵;三,有所受无所归”。,结婚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卫风氓,西周的司法制度,司法制度:司法机关(中央:周王-大司寇-小司寇-士师;地方:司寇-士/士师);狱讼形式;诉讼程序和审判原则起诉:费用、“两造具备”;断案:“听狱之两辞”“五声听狱讼”审判原则司法官的责任:“五过之疵”民事调解嘉石拘役西周监狱:圜土,圜土,“以圜土聚教罢民。凡害人者,寘之圜土而施职事焉,以明刑耻之。凡害人者,弗使冠饰而加明刑焉,任之以事而收教之。能改者,上罪三年而折舍,中罪二年而舍,下罪一年而舍。其不能改而出圜土者,杀。”,嘉石拘役,周礼秋官大司寇载:“凡万民之有罪过,而未丽于法,而害于州里者,桎梏而坐诸嘉石,役诸司空。重罪,旬有三日坐,期役。其次,九日坐,九月役。其次七日坐,七月役。其次五日坐,五月役。其下罪三日坐,三月役。使州里任之,则宥而舍之。”,五过之疵,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周礼秋官小司寇:“古者取囚要辞,皆对坐。”“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观其出言,不直则烦),二曰色听(观其颜色,不直则赧然),三曰气听(观其气息,不直则喘),四曰耳听(观其听聆,不直则感),五曰目听(观其眸子,不直则眊然)。”法意与人情:五声听狱梁治平,课后思考,婚姻的六礼七出三不去,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及其影响经济:私田,郡县制。政治: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思想文化:士阶层,文化圈影响,参考书,中国思想史,P67-209士与中国文化,P1-77,P77-99中国:传统与变迁,P37-63,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p.1-114中国文化史纲要,吴小如,北京大学出版社,p.41-57,诗经国风齐风甫田,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思远人,劳心忉忉。无田甫田,维莠桀桀。无思远人,劳心怛怛。婉兮娈兮,总角丱(贯)兮。未几见兮,突而弁兮。,各家思想,学说儒家法律思想孔子:礼治,德治,人治孟子:民本,仁政荀子:性恶论,“治之经,礼与刑”,人治尊君法家法律思想1、事断于法,刑无等级2、重刑轻罪,以刑去刑3、布法与众,明白易知道家法律思想:法自然,无为墨家法律思想:“罪,犯禁也”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史,葛兆光,p.68-187.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哲厚,p.1-70.,春秋成文法的公布及其意义成文法的制定与公布郑国、晋国“铸刑鼎”:子产,赵鞅、荀寅,邓析成文法公布的争论成文法公布的意义战国时期封建法律制度的发展及法经战国时期法制发展的概况法经的主要内容法经的历史地位,法经的主要内容,盗:“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晋书刑法志贼:“窃货曰盗,害良曰贼”囚(网)捕:“盗贼需劾捕,故著网捕二篇。”杂具:减律“具其加减”,杂律,1、淫禁。(“其杂律略曰:夫有一妻二妾,其刑腻,夫有二妻则诛;妻有二夫则宫;曰淫禁。)2、狡禁。(盗符者诛,籍其家;盗玺者诛,议论国法令者诛,籍其家及其妻氏;曰狡禁。)3、城禁。(越城,一人则诛,自十人以上夷其乡及族;曰城禁。)4、嬉禁。(博戏,罚金三币;太子博戏,则笞,不止,则特笞,不止,则更立;曰嬉禁。)5、徒禁。(群相居,一日则问;三日、四日、五日则诛;曰徒禁。)6、金禁。(丞相受金,左右伏诛;犀首以下受金,则诛;金自镒以下,罚不诛也;曰金禁”。),公布成文法的争论,“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国将亡,必多制,其此之谓乎!”左传昭公六年。“若吾子之言。侨不才,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也。既不承命,敢忘大惠。”“晋其亡乎,失其度矣!夫晋国将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经纬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尊其贵,贵是以能守其业。贵贱不愆,所谓度也。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吕氏春秋去私,墨者有钜子腹黄享,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黄享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子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晋邢侯与雍子争鄐田,久而无成。士景伯如楚,叔鱼摄理,韩宣子命断旧狱,罪在雍子。雍子纳其女于叔鱼,叔鱼蔽罪邢侯。邢侯怒,杀叔鱼与雍子于朝。宣子问其罪于叔向。叔向曰:“三人同罪,施生戮死可也。雍子自知其罪,而赂以买直,鲋也鬻狱,刑侯专杀,其罪一也。己恶而掠美为昏,贪以败官为墨,杀人不忌为贼。(见下页),夏书曰: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请从之。”乃施邢侯而尸雍子与叔鱼于市。仲尼曰:“叔向,古之遗直也。治国制刑,不隐于亲,三数叔鱼之恶,不为末减。曰义也夫,可谓直矣。平丘之会,数其贿也,以宽卫国,晋不为暴。归鲁季孙,称其诈也,以宽鲁国,晋不为虐。邢侯之狱,言其贪也,以正刑书,晋不为颇。三言而除三恶,加三利,杀亲益荣,犹义也夫!”-左传昭公十四年,课后思考,竹刑,法经举例说明春秋公布成文法的意义法经的内容,特点和历史地位,商鞅变法和秦国法制的发展商鞅变法内容改法为律,制定秦律明法重刑,奖励告奸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剥夺旧贵族特权意义,剥夺旧贵族的特权,“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秦田律:“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毋毒鱼鳖,置井罔(网),到七月而纵之。邑之近皂及它禁苑者麋,时毋敢将犬以之田。”逸周书大聚夏朝“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长鱼鳖之长”,,改法为律,制定秦律,垦草令连坐:“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史记商君列传分户:“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史记商君列传君爵:商君书境内规定:军士“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兵官之吏”。,第三章秦代的法律制度,第一节帝国的建立和法制概况,皇帝制度的确立国家机构和官吏设置三公九卿官吏的选拨监察制度,秦代法制特色轻罪重罚:法律答问“或盗采桑叶,赃不盈一钱,何论?赀三旬”“五人盗,赃一钱以上,斩左趾,有黥为城旦”法网严密:“治道运行皆有法式。”,第二节秦法制的主要内容,云梦秦简法律形式的多样化律:成文法。主要基本的法律形式田律令:“命曰制,令为诏”式:关于案件的调查,勘验,审讯等程序法律文书的程式。封诊式中关于“贼死”“经死”“穴盗”“出子”“疬”等勘验式例。法律答问:法律解释疏议廷行事:判例法程:劳动定额等确定额度的法规工人程课:工作人员考核标准的法规牛羊课,廷行事,官吏弄虚作假,其罪在罚盾以上的,依判决执行,同时要撤职永不叙用。原文:廷行事吏为诅伪,赀盾以上,行其论,有(又)废之。有罪应加流放,已经判决,尚未执行而死去或逃亡,当去的家属仍前往流放地点。原文:廷行事有罪当(迁),已断已令,未行而死若亡,其所包当诣(迁)所。,疠,原文:爰书:某里典甲诣里人士五(伍)丙,告曰:疑(疠),来诣。?讯丙,辞曰:以三岁时病疕,麋(眉)突,不可智(知)其可(何)病,毋(无)它坐。令医丁诊之,丁言曰:丙毋(无)麋(眉),艮本绝,鼻腔坏。刺其鼻不疐(嚏)。肘(膝)到两足下奇(踦),溃一所。其手毋胈。令(号),其音气败。(疠)(也)。某里的里典甲送来该里士伍丙,报告说:“怀疑是麻疯病,将他送到。”讯问丙,供称:“在三岁时患有疮伤,眉毛脱落,不知道是什以病,没有其他过犯。”命医生丁进行检验,丁报告说:“丙没有眉毛,鼻梁断绝,鼻腔已坏,探刺到他的鼻孔,不打喷,臂肘和膝部两脚不能正常行走,有溃烂一处,手上没有汗毛,叫他呼喊,其声嘶哑,是麻风病。”,法律答问,法律答问:士五(伍)甲盗,以得时直(值)臧(赃),臧(赃)直(值)百一十,吏弗直(值),狱鞫乃直(值)臧(赃),臧(赃)直(值)过六百六十,黥甲为城旦,问甲及吏可(何)论?甲当耐为隶臣,吏为失刑罪。甲有罪,吏智(知)而端重若轻之,论可(何)殹(也)?为不直。士伍甲盗窃,如在捕获时估其赃物价值,所值应为一百一十钱,但吏当时没有估价,到审讯时才估,赃值超过六百六十钱,因而把甲黥为城旦,问甲和吏如何论处?甲应耐为隶臣,吏以失刑论罪。,牛羊课,牛羊课:“牛大牝十,其六毋(无)子,赀啬夫、佐各一盾。羊牝十,其四毋(无)子,赀啬夫、佐各一盾。”其意即:成年母牛10头,其中6头不生小牛,罚啬夫、佐各一盾;母羊10头,其中四头不生小羊,罚啬夫、佐各一盾,睡虎地秦墓竹简厩苑律,在每年四月、七月、十月、正月评比耕牛,满一年,在正月举行大考核,成绩优秀的,赏赐田啬夫酒一壶,干肉十条,免除饲牛者一次更役,赏赐牛长资劳三十天;成绩低劣的,申斥田啬夫,罚饲牛者资劳两个月,如果用牛耕田,牛的腰围减瘦了,每减瘦一寸要笞打主事者十下。又在乡里进行考核,成绩优秀的赏赐里典资劳十天,成绩低劣的笞打三十下。原文:以四月、七月、十月、正月肤田牛。卒岁,以正月大课之,最,赐田啬夫壶酉(酒)束脯,为旱皂者除一更,赐牛长日三旬;殿者,谇田啬夫,罚冗皂者二月。其以牛田,牛絜,治(笞)主者寸十。有(又)里课之,最者,赐田典日旬殿,治(笞)卅。,秦简,田律:雨为澍,及诱(秀)粟,辄以书言澍稼、诱(秀)粟及豤(垦)田毋(无)稼者顷数。稼已生后而雨,亦辄言雨少多,所利顷数。早旱及暴风雨、水潦、(螽)、它物伤稼者,亦辄言其顷数。近县令轻足行其书,远县令邮行之,尽八月之。下及时雨和谷物抽穗,应即书面报告受雨、抽穗的顷数和已开垦而末耕种田地顷数。禾稼生长期下雨,也要立即报告降雨量和受益田地顷数。如有旱灾、暴风雨、涝灾、蝗虫及其他虫害等损伤了禾稼,也要报告受灾顷数。距离近的县,由走得快的人专送报告,距离远的县由驿站传送,在八月底以前送达。,田律原文: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麛(卵)鷇,毋毒鱼鳖,置罔(网),到七月而纵之。唯不幸死而伐绾(棺)享(椁)者,是不用时。邑之(近)皂及它禁苑者,麛时毋敢将犬以之田。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河(呵)禁所杀犬,皆完入公;其它禁苑杀者,食其肉而入皮。,田律,春天二月,不准到山林中砍伐木材,不准堵塞水道,不到夏季,不准烧草作为肥料,不准采刚发芽的植物,或捉取幼兽、卵,不准毒杀鱼鳖,不准设置捕捉鸟兽的陷井和纲罟,到七月才解除禁令。只有因死亡而需要伐木制造棺椁的才不受季节限制。居邑靠近牛马的皂和其它禁苑的,幼兽繁殖时不准带着狗去狩猎。百姓的狗进入禁苑和捕兽的,不准打死;如追兽和捕兽的要打死。在专门设置的警戒地区打死的狗要完整上缴官府,其它禁苑打死的,可以吃掉狗肉而上缴狗皮。,第二节秦律的主要内容,刑事法律规范民事法律规范户/所有权/债权/婚姻家庭:“女子去夫亡,黥为城旦”“妻悍,夫殴笞之”,当处耐罪经济法律规范,刑事法律规范,刑罚原则1.责任年龄:6尺。2.责任时效3.区分犯罪意识4.区分故意和过失:端、不端5.犯罪连坐,6.诬告反坐7.累犯加重8.共犯集团犯加重9.教唆犯10.自首减免刑罚11.同罪异罚,甲谋遣乙杀人,受分十钱,问乙高未盈六尺,甲可(何)论?当磔。,刑名1.耻辱刑:髡,耐。2.财产刑:赀,没3.赎刑4.身份刑5.劳役刑:城旦舂、鬼薪、白粲6.迁刑7.肉刑8.死刑罪名,城旦舂,原文:擅杀子,黥为城旦舂。其子新生而有怪物其身及不全而杀之,勿罪。今生子,子身全(也),毋(无)怪物,直以多子故,不欲其生,即弗举而杀之,可(何)论?为杀子。“擅自杀子,应黥为城旦舂。如小儿生下时身上长有异物,以及肢体不全,不予治罪。”如新生小儿,身体完好,没有生长异物,只是由于孩子大多,不愿他活下来,就不加养育而把他杀死,应如何论处?作为杀子。,赎刑、耐刑,原文:徙封,赎耐。可(何)如为封?封即田千佰。顷半(畔)封(也),且非是?而徙之,赎耐,可(何)重也?是,不重。“私自移封,应赎耐。”什么叫“封”?“封”就是田地的阡陌。百亩田的田界是算做封,如私加移动,便判处赎耐,是否太重?算做封,判处并不算重。,迁刑,原文:廷行事有罪当(迁),已断已令,未行而死若亡,其所包当诣(迁)所。有罪应加流放,已经判决,尚未执行而死去或逃亡,当去的家属仍前往流放地点。,端与不端,甲控告乙方盗牛或杀伤人,现在乙没有盗牛、没有伤人,问甲应如何论处?如系故意,作为诬告他人;不是故意,作为控告不实。原文:甲告乙牛若贼伤人,今乙不牛、不伤人,问甲可(何)论?端为,为诬人;不端,为告不审。甲盗羊,乙方知道,而故意控告说甲盗牛,问乙应作为诬告人,还是作为控告不实?应作为控告盗窃而增多脏数。原文:甲盗羊,乙智(知),即端告曰甲盗牛,问乙为诬人,且为告不审?当为告驾(加)臧()。,责任时效,“法律答问甲杀人,不觉,今甲病死已葬,人乃后告甲,甲杀人审,问甲当论及收不当?告不听。”,“盗及者(诸)它罪,同居所当坐。可(何)谓同居?户为同居,坐隶,隶不坐户谓也。”(法律答问)“律曰与盗同法,又曰与同罪,此二物其同居、典、伍当坐之。”(法律答问)“尉计及尉官吏节(即)有劾,其令、丞坐之,如它官然。(效律),第四节秦朝的司法诉讼制度,秦朝的司法机关体系:廷尉诉讼审判程序诉讼告诉的限制:公室告与非公室告;被告已死亡告诉程序:“辞者辞廷”调查与勘验:爰书封守,审判制度有罪推定刑讯原则:“毋笞掠而得人情为上,笞掠为下,有恐为败”纠问式审判:读鞫乞鞫司法官的责任:不直罪纵囚罪监狱制度:囹圄专任刑法的后果,公室告/非公室告,公室告何(也)?非公室告可(何)(也)?贼杀伤、它人为公室;子盗父母,父母擅杀、刑、髡子及奴妾,不为公室告。可(何)谓非公室告?子告父母,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勿听。?主擅杀、刑、髡其子、臣妾,是谓非公室告,勿听。而行告,告者罪。告者罪已行,它人有(又)袭其告之,亦不当听。,“父子同居,杀伤父臣妾、畜产及盗之,父已死,或告,勿听,是谓家罪。”(法律答问)“士伍甲无子,其弟子以为后,与同居,而擅杀之,当弃市。”法律答问“假父盗假子,当为盗。”,思考,庭行事法律答问廷尉公室告非公室告髡耐御史台三公九卿端不端隶臣隶妾具五刑思考:秦朝的法律形式秦朝刑法原则,第三章汉代的法律制度,第一节汉代法律指导思想的变化第二节两汉的主要立法及法律形式第三节汉代刑事法律制度第四节汉代行政,民事,经济法律制度第五节汉代司法制度,第一节汉代法律指导思想的变化,汉初“无为而治”的立法思想黄老思想法制指导思想的转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因亡人地方割据匈奴外患武帝、卫倌秦亡与法家学说的衰落过程:董仲舒“天人三策”至元帝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宣帝“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元帝:“征用儒生,委之以政”,法律的儒家化及其影响春秋决狱:何谓“春秋决狱?”原因原则案例后果,引经决狱引经注律春秋决狱与复仇秋冬行刑恤刑上请亲亲相为隐,春秋决狱案例,案例一:梁王谋反案“(梁王)谋反端颇见。太后不食,日夜泣不止,景帝甚忧之。问公卿大臣,大臣以为遣经术吏往治之,乃可解。于是遣田叔、吕季主往治之,此二人皆通经术,知大礼,来还至霸昌厩,取火悉烧梁之反辞,但空手来见景帝。景帝曰:“何如?”对曰:“梁王不知也,造为之者,独其幸臣羊胜、公孙诡之属为之耳,谨以伏诛死。梁王无恙也。”景帝喜悦,曰:“急趋谒太后。”太后闻之,立起坐,食气平复。故曰:“不通经术,知古今之大礼,不可以为三公及左右近臣。”(史记梁孝王世家),案例二:广陵王案,广陵王荆有罪,帝以至亲,悼伤之。诏倏与羽林监南阳任隗杂理其狱。事竟,奏请诛荆,引见宣明殿。帝怒曰:“诸卿以我弟,故欲诛之,即我子,卿等敢尔耶?”倏仰而对曰:“天下,高帝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春秋之义,君亲无将,将而诛焉。是以周公诛弟,季友鸩兄,经传大之。臣等以荆属托母弟,陛下留圣心,加恻隐,故敢请耳。如令陛下子,臣等专诛而已。”倏以此知名。(后汉书樊倏传),春秋决狱与复仇:薛况复仇案,事下有司议,御史中丞众等议(史失众姓)奏曰:“况朝臣,父故宰相,封列侯,不相敕承教化,而骨肉相疑,咸受循言以谤毁宣,咸所言皆宣行迹,众人所共见,公家所宜闻。况知咸给事中,恐为司隶举奏宣,而公令明等迫切宫阙,要遮创戮近臣於大道人众中,欲以鬲塞聪明,杜绝论议之端(鬲与隔同。杜,塞也)。桀黠无所畏忌,不与凡人忿怒争斗同。臣闻敬近臣,为近主也春秋之义,意恶功遂,不免於诛况首为恶,明手伤,功意俱恶(手伤人为功,使人伤人为意),皆大不敬,明当以重论,及况皆弃市。”廷尉直议曰:“律曰:斗以刃伤人,完为城旦,其贼加罪一等,与谋者同罪。,薛况案,廷尉直议曰:“律曰:斗以刃伤人,完为城旦,其贼加罪一等,与谋者同罪今以况为首恶,明手伤为大不敬,公私无差春秋之义,原心定罪。原况以父见谤发忿怒,无他大恶。加诋欺,辑小过成大辟,陷死刑,违明诏,恐非法意,不可施行。圣王不以怒增刑。明当以贼伤人不直(以其受财),况与谋者皆爵减完为城旦(以其身有爵级,故得减罪而为完也。况身及同谋之人,皆从此科)。”况竟减死罪一等,徙敦煌。宣坐免为庶人,归故乡。,复仇的原则与制度,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曲礼上篇中写道:“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秦:禁止私斗,不许复仇曹魏:“敢有私复仇者皆族之。”而后,“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北周:“盗贼群攻乡邑及入人家者,杀之无罪。若报仇者,告之于法而自杀之,不坐。”唐:“诸祖父母、父母为他人所殴击,子孙即殴击之,非折伤者,勿讼折伤者,减凡斗折伤三等;至死者,依常律。”宋:“奏取敕裁”,元史刑法志四:“诸人杀死其父,子殴之死者,不坐,仍于杀父者之家,征烧埋银五十两。”大明律、刑律、斗殴规定:“祖父凡父母为人所杀,而子孙擅杀行凶人者,杖六十。其即时杀死者,勿论。”通奸的复仇:元律“本夫杀死奸夫、奸妇者不为罪。”规定:诸妻妾与人奸,夫于奸所杀其奸夫及妻妾,及为人妻杀其强奸之夫,并不坐。若于奸所杀其奸夫而妻妾获兔,其杀妻妾而奸夫获兔者,杖一百七。明律规定:妻妾与人奸通,而于奸所获奸夫、奸妇,登时杀死者,勿论。清律承之,并注:“发于义愤,事出仓卒,故特原其擅杀之罪。”移乡避仇,秋冬行刑,“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春秋繁露“律十二月立春,不以报囚。”后汉书章帝记“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汉书酷吏列传“帝尝发怒,六月棒杀人。大理少卿赵绰固争曰:季夏之月,天地成长庶类。不可以此时诛杀。帝报曰:六月虽曰生长,此时必有雷霆。天道既于炎阳之时,震其威怒,我则天而行,有何不可?遂杀之。”隋书刑法志,唐律“诸立春以后、秋分以前决死刑者,徒一年。唐律疏议曰:“依狱官令:从立春至秋分,不得奏决死刑。违者,徒一年。若犯恶逆以上及奴婢、部曲杀主者,不拘此令。”停刑日明律规定:“若立春以后秋分以前决死刑者,杖八十。其犯十恶之罪应死及强盗者,虽决不待时。”清朝:秋审、朝审,容隐制度的本质与利弊:中外共同选择的意义-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范忠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容隐制度探析,首匿罪:“元康元年,修故侯福坐首匿群盗,弃市”。汉书王子侯表历史演变和阶段特征春秋至秦末:子为父隐,不得告发。“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子告父母,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勿听”。,汉初至南北朝:相互隐匿,遏制株连。子告父,乃不孝,弃市。“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患祸,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汉宣帝四年(公元前年)诏曰隋唐至清末变法前“诸同居,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为隐;部曲、奴婢为主隐,皆勿论。即漏露其事及擿语消息,亦不坐。其小功以下相隐,减凡人三等。若犯谋叛以上者,不用此律。”-唐律疏议“,清末至民国末期:容隐权利取消干名犯义为庇护亲属而隐匿人犯或湮灭证据不罚,放纵或便利亲属脱逃者减轻处罚,为亲属利益而伪证及诬告者免刑,为亲属而顶替自首或顶替受刑者不罚,为亲属销赃匿赃着得免罚,任何人有权拒绝证明亲属有罪,对尊亲属不得提起自诉等。,中西容隐的差异尊卑远近的不平等:告父母祖父母者绞,而祖父告子孙甚至诬告以死罪仍不坐;告期亲尊长虽得实徒二年,而告期亲卑幼虽得实仅杖六十。唐律疏议注重伦常,容隐义务,甲夫乙将船,会海风盛,船没溺流死亡,不得葬。四月,甲母丙即嫁甲,欲皆何论?或曰:甲夫死未葬,法无许嫁,以私为人妻,当弃市。议曰:臣愚以为,春秋之义,言夫人归于齐,言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也。妇人无专制擅恣之行,听从为顺,嫁之者归也,甲又尊者所嫁,无淫行之心,非私为人妻也。明于决事,皆无罪名,不当坐.-太平御览:卷六百四十引M.北京:中华书局,1960.,春秋决狱,“时有疑狱曰: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匿乙,甲当何论?仲舒断曰: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而不当坐”。程树德著:九朝律考,中华书局2003年,第161页),春秋决狱原则原心定罪,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盐铁论刑德“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太平御览,第二节两汉的主要立法及法律形式,西汉立法约法三章九章律汉律六十篇汉代主要法律形式律、令、科、比、法律注释、春秋经,令,“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史记酷吏传杜周,约法三章,“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史记高祖本纪,九章律,户律兴律厩律“历代之律,皆以汉九章为宗”-明史刑法志,汉律六十篇,傍章越宫律朝律,第三节刑事法律制度,法律原则的发展上请恤刑亲亲得相首匿,主要罪名西汉中期的刑罚改革缇萦上书内容问题意义,汉,淳于缇萦,齐人,太仓令意之少女也。意有五女,无子。会坐法当刑,诏逮系长安,临行,骂诸女曰:“生女不生男,缓急非有益。”缇萦闻而悲泣,随父至长安,上书“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罪,俾得自新”。文帝悯其孝,诏除肉刑,意遂获免。,第三节汉朝行政、民商法律制度,行政制度行政设置中央(三公九卿);地方官吏选拔任命:察举、征辟监察制度的新变化:刺史打击地方割据:推恩令左官律阿党附益之法酌金律禁榷和抑商制度(思考)表现原因,察举:孝廉、秀才“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才怯如鸡”征辟,抑商,“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汉书食货志官营禁榷:“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重税“贾人倍算”“锢商贾不得宦为吏”秦始皇“发贾人以谪遣戍”,汉武帝“发七科谪”。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汉律明定“贾人勿得衣锦绣,乘骑马”,抑商原因,经济政治:与国家争夺“山海陂泽之利”和劳动力市场,潜在威胁。“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汉人桑弘羊云:“往者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煮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大抵尽收流放人民也,远去乡里,弃坟墓,依倚大家,聚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遂朋党之权。”,伦理原因,等级秩序的破坏:“工虞商贾,为权利以成富,大者倾都,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均平的破坏:“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伦理原因,社会风气的破坏:“今世弃其度制,而各从其欲。欲无所穷,而俗得自恣,其势无极。大人病不足于上,而小民赢瘠于下,则富者愈贪利而不肯为义,贫者日犯禁而不可得止,是世之所以难治也。”“商则长诈,工则饰骂,内怀窥觎而心怍,是以薄夫欺而敦夫薄。”,国家基本体制和构思,小农经济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国家政治体制的小农设计国家政治仪式的小农属性,民事法律制度与小农经济,授田,抑制土地买卖“凡庶人徙乡及贫无以葬者,得卖永业田。自狭乡而徙宽乡者,得并卖口分田。”新唐书食货志一“诸卖口分田者,一亩笞十。二十亩加一等。罪止杖一百,地还本主,财没不追。”唐律疏议户婚卖口分田多子均分“即同居应分,不均平者,计所侵,坐赃论减三等”唐律疏义户婚。“若同居尊长应分家财不均平者”,其罪按“卑幼私自动用家财”论,“每二十贯杖二十”。(明会典刑部卑幼私擅用财),国家引导农业每年春耕时,地方官必须“戒敕部民,无问少长,但能持农器者,皆令就田,垦发以时。单劣之户及无牛之家,劝令有无相通。”六条诏书“户内永业田,每亩课植桑五十根以上,榆、枣各十根以上。土地不宜者,任依乡法。”唐律田令禁止“别籍异财”,国家行政及相关法规,打击占田,限制兼并:“诸占田过限者,一亩笞十,十亩加一等,罪止徒一年。”“诸在官侵夺私田者,一亩以下杖六十,三亩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唐律迁徙豪门贵族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于咸阳。汉武帝“徙郡国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重农抑商唐选举令规定:“身与同居大功以上亲自执工商家专其业者不得仕”,严防赋役不均侵刻小农明大诰规定:“官吏在乡间横征暴敛,侵刻小农者。”许民间高年有德耆民率精壮拿赴京来。大清律规定:凡征赋役,应依法确定上、中、下户等之差,依次征取。“若放富差贫,挪移作弊者,许被害贫民赴控该上司,该当官吏各杖一百。”又规定:“凡丁夫杂匠差遣不均平者,”主管官吏应受笞杖之刑。,打击放任荒田者唐律规定:“户主犯者,亦计所荒芜五分论,一分笞三十,一分加一等”大清律规定:“凡里长部内已入籍纳粮当差田地无故荒芜,及应课种桑麻之类而不种者”,面积达十分之一以上即应受刑事处罚。州县长官、佐官减二等处罚。任田地荒芜的民户亦应受笞杖之刑。,打击僧道北魏时,曾立僧制47条,曾明定:“年常度僧,应限大州应百人,中州二百人,小州一百人。”明建文帝时,曾“限僧道田,人无过十亩,余以均给贫。”,奖励农耕汉文帝“以户口率置孝弟、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导民焉”。宣帝地节四年“诏郡国举孝弟有行义闻于乡里者各一人”听候任用。明代允许农民纳粟买官,得至从六品北朝西魏六条诏书规定:“若有游手怠惰,早归晚出、好逸恶劳、不勤事业者,则正长牒名郡县,令长随事加罚,罪一劝百。”,唐律严厉打击“浮浪他所”逃避农作、逃避赋役的行为,重者至徒三年。农业扶持:汉代,“徙民屯田,皆与犁牛”,“贫民有田业而匮乏不能自农者,贷种粮”;,民事法律婚姻家庭:无子听妻入狱三纲入律:男尊女卑继承:均分,嫡长子继承财产法:买卖借贷经济法律规范均输平准,安丘男子毋丘长白日杀人,以械自系,祐问长有妻子乎?对曰:有妻未有子也。即移安丘,逮长妻,妻到,解其桎梏,使同宿狱中,妻遂怀孕。至冬尽行刑,长泣谓母曰,负母应死,当何以报吴君乎?乃啮指而吞之,含血言曰:妻若生子,名之吴生。后汉书吴祐传“鲍昱为泚阳令,县人赵坚杀人系狱,其父母诣昱自言年已七十余,唯有一子适新娶。今系狱当死,长无种类,涕泣求衰,昱怜其言,令将其妻入狱,遂妊身有子。”-东观汉记,汉朝的司法制度,主要司法机关“汉郡县守令皆有专杀权。刺史县令杀人不待奏。”陔余丛考刑讯和证据制度诉讼审判制度-发展告劾逮捕审判,乞鞫奏谳春秋决狱秋冬行刑录囚,奏谳,“县道官狱疑者,各谳所属二千石官,二千石官以其罪名当报之。所不能决者,皆移廷尉,廷尉亦当报之。廷尉所不能决,谨具为奏,傅所当比律令以闻”-汉书刑法志奏谳,汉代创制的疑狱平议,上报复审制度。秦萌芽,高祖时确立。逐级谳报。解决疑案,提高审判。,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引礼入律的新阶段,前言,政权更替:三国西晋东晋南朝北朝门阀社会这一时段法制的特点:引礼入律的新阶段,第一节法制概况,立法活动及成果三国时期的立法:蜀、吴、魏曹魏新律特点及成就体例上的调整:刑名置于律典之首。删繁就简,增加篇目:劫略律诈律改革刑罚,首次提出封建制五刑“八议”正式入律地位:魏:科,独立的临时法律形式,八议,其具体内容包括:(1)议亲,即皇亲国戚,包括皇帝袒免以上亲,太皇太后、皇太后缌麻以上亲,皇后小功以上亲。(2)议故,即皇帝的亲密故旧。(3)议贤,即“德行”可供人效法的贤人君子。(4)议能,即具有杰出的军事、政治才能的人。(5)议功,即对国家有卓越功勋的人。,(6)议贵,即职事官三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以及有一品爵位的人。(7)议勤,即为国家服务极其勤劳的人。(8)议宾,即承先代之后为国宾者。特权:凡属以上这八种人,犯死罪时一般司法机关无权审理,必须将其犯罪事实及应享受特权的理由上报皇帝,由皇帝交朝臣“集议”后,最后由皇帝作出裁决,一般均可免除死罪;若犯流以下的罪,则可直接减一等处罚。例外:“十恶”。,八议案例,原文:(许)允字士宗,世冠族。父据,仕历典农校尉、郡守。允少与同郡崔赞俱发名於冀州,召入军。明帝时为尚书选曹郎,与陈国袁侃对,同坐职事,皆收送狱,诏旨严切,当有死者,正直者为重。允谓侃曰:“卿,功臣之子,法应八议,不忧死也。”侃知其指,乃为受重。允刑竟复吏,出为郡守,稍迁为侍中尚书中领军。-三国志魏书夏侯尚传,曹魏新律,“删约旧科,傍采汉律,定为魏法,制新律18篇”。-晋书刑法志旧律所难知者,由于六篇篇少故也。篇少则文荒,文荒则事寡,事寡则罪漏。是以后人稍增,更与本体相离。今制新律,宜都总事类,多其篇条。-晋书刑法志新律十八篇为:刑名律,盗律,贼律,捕律,杂律,户律,劫律,诈伪律,毁亡律,告劾律,系讯律,断狱律,请贿律,兴擅律,乏留律,惊事律,偿赃律,免坐律。“就故五篇”:“刑名律(具律),盗律,贼律,捕律,杂律”。,西晋晋律特点及成就体例合理:新增法例篇精简律令章句改革刑罚:死、髡(完、作)、赎、杂抵罪和罚金缩小亲属株连的范围增加律疏注释:张杜律“准五服以制罪”入律地位影响:,准五服以制罪,五服:斩衰(三年)、齐衰(一年)、大功(九月)、小功(五月)、缌麻(三月)。“准五服以制罪”是处理亲属相犯时刑事责任承担的基本原则。内容:特点:儒家所倡导的“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伦理纲常思想,强调了上下、尊卑、贵贱、亲疏的封建等级秩序,五服的内容,1.亲属间相犯只限定在五服以内,超出此范围为常人相犯。2.亲属间相犯的构成和处罚与常人的标准不一样。罪与非罪,如何处罚,要根据亲疏远近的五服等级来确定。“五服”范围内的亲属相犯,以常人相犯的处罚为基准,对以尊犯卑者的处罚愈轻,对以卑犯尊者的处罚愈重,且服制愈近,加重或减轻处罚的幅度也愈大。,准五服以制罪案例,“费羊皮卖女葬母案”魏书刑罚志“掠人、掠卖人为奴婢者皆死”。例外:“卖子孙者一岁刑;卖五服内亲属,在尊长者死,期亲及妾与子妇流”。买人者的处理:“掠人、掠卖人、和卖人为奴婢者,死”、“知人掠盗之物而故买者,以随从论”及“群盗强盗,无首从皆同”的规定。“群盗强盗,无首从皆同”“知人掠盗之物而故买者,以随从论”。,北朝北魏律的立法成就及其他存留养亲北朝北齐律的特点及成就开创了篇的体例首创名例律科条简要重罪十条入律影响和地位,重罪十条,“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恶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义,十曰内乱。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存留养亲,北魏律名例:“诸犯死,若祖父母、父母七十以上,无成人子孙,旁无期亲者,具状上请,流者鞭笞,留养其亲,终则从流,不在原赦之例。”“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家无期亲成丁者,上请。诸犯流罪者,权留养亲,不在赦例,课调依旧,若家有进丁及亲终期年者,则从流。计程会赦者,依常例,即至配所应侍,亦听亲终期年,然后居作。”唐律名例律,明律:凡犯死罪非常赦所不原者,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家无以次成丁者,开具所犯罪名奏闻,取自上裁。若犯徒流者,止仗一百,馀罪收赎,存留养亲。大清律例:凡犯死罪非常赦不原者,而祖父母、(高曾同。)父母老(七十以上)、疾(笃癈)应侍,(或老或疾)家无以次成丁(十六以上)者,(即与独子无异,有司推问明白。)开具所犯罪名,(并应侍缘由)奏闻,取自上裁。犯徒流(而祖父母、父母晒疾无人侍养)者,止杖一百,馀罪收赎,存留养亲。(军犯准此。),清代的留养承祀,“如非争夺财产,并无别情,或系一时争角互殴,将胞兄致死,而父母已故,别无兄弟,又家无承祀之人,应令地方官据实查明,取具邻保,阖族、保长并地方官印甘各结,将该犯情罪于疏内声明、奏请,如准其承祀,将该犯免死,减等枷号三个月,责四十板,存留承祀”“夫殴妻致死,并无故杀别情,果系父母已故,家无承祀之人,承审官据实查明,取具邻保,族长甘结并地方官印结。将应行承祀缘由于疏内声明、请旨。如准其承祀,将该犯枷号两个月,责四十板,存留承祀。”,“若在他省获罪,审系(无业)游荡他乡远离父母者,即属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