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地理).ppt_第1页
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地理).ppt_第2页
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地理).ppt_第3页
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地理).ppt_第4页
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地理).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本概念,第一节区域产业结构分析,产业(industry):,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总称。,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第七章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一、区域产业分类,(一)两大部类划分,局限性:,未把非物质生产部门包括进去,如教育、卫生等。,两大部类的界限很难确定,相当一部分产品同时属于两大部类。,(二)农轻重划分和五大部门的划分方法,(三)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为了统一国民经济统计口径,联合国于1971年颁布了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英文简称ISIC,1989年进行了第三次修改,ISIC/Rev.3将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门类(section)、大类(division)、中类(group)、小类(class)四类。,我国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4754)1984年首次制定,2002年进行了第三次修订,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共有行业为20个门类,95个大类,396个中类,913个小类。,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建筑安装业,建筑装饰业,其他建筑业,房屋建筑,土木工程建筑,进一步分成7位码层次的产业:7222131“冰激凌和软饮料店”;7222132“冷冻酸奶店”;7222133“甜麦圈”。,(四)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1935年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的教授费希尔在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第三产业的概念。,1940年英国经济统计学家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明确把产业结构划分为三大部门:第一产业以农业为主;第二产业是制造业;其它的经济活动归入第三产业,称为“服务产业”。,1、三次产业的划分,我国的三次产业分类方法:,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之外的其他各业。,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层次:,为生产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旅游、信息咨询业等。,第三层次:,为提高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科研、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等。,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军队、警察等。,2、五次产业划分的探讨,在传统经济学框架下从三次产业中分离出来的方法:一般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产业和知识产业。,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三次产业划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需要发展的新产业:即农业、工业、服务业、资源再利用业和生态维护业。,(五)产业功能分类,概念:,1、主导产业,地位与作用:,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处于核心支配地位,主导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能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不同区域或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主导产业不同。,指处于区域产业体系的核心地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且其发展能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导致整个区域经济进步的产业。,2、关联产业(辅助产业),概念:,指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前向联系产业、后向联系产业和侧向联系产业,前向联系产业是利用主导产业产品的产业;,后向联系产业是为主导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侧向联系产业是为主导产业提供技术、能源及其它服务的产业。,关联产业因主导产业的不同而不同。,3、基础性产业,指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基础措施和公共服务的产业。,4、潜导产业(potentialleadingindustry),指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六)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1、资源(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2、资金密集型产业,3、劳动密集型产业,4、技术密集型产业,二、产业结构分析的内容,(一)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1.消费因素,2.资源因素,3.技术因素,4.基础与传统,5.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二)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1.能否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2.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整体性与系统性,3.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4.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5.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6.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2.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动因,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市场容量和市场寿命,主导专业化部门的技术生命周期,区域资源供应状况的变化,三、产业结构分析的方法,(一)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Method/Analysis(缩写为SSM或SSA或SS)由美国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该方法就是把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全国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找出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SSM认为,区域经济的增长(常用的指标是职工人数或GNP或GDP的增长量或增长速度)可分为份额和偏离两部分,而偏离则又包括结构性偏离和竞争性偏离。即该指标可分解为份额分量N和偏离分量PD,其中P为结构偏离分量,D为竞争偏离分量。,1.基本原理,份额分量N(全国平均增长效应):即区域在全国的份额分量,其含义是在一定时期内,该区域的职工人数与全国的职工人数按同比例增长时,到期末该区域增加的职工人数。,结构偏离分量P(或产业结构效应):是指区域部门比重与全国(或所在大区)相应部门比重的差异引起的区域部门增长相对于全国标准所产生的偏差。,它是假定区域增长速度与全国的平均速度等同,而单独分析部门结构对增长的影响和贡献。所以,P愈大,说明部门结构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愈大。,竞争偏离分量D(或区域份额效果):是指区域部门增长速度与全国相应部门增长速度的差别引起的偏差。反映区域部门相对竞争能力,D越大,说明区域j部门竞争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大。,设初始期区域i经济总规模为bi,0,末期(经济总规模为bi,t。依照一定的规则,把区域经济划分为n个产业部门,分别以bij,0,bij,t(j1,2,n)表示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初始期与末期的规模。以B0,Bt表示区域所在大区或全国在相应时期初期与末期经济总规模,以Bj,0与Bj,t表示大区或全国初期与末期第j个产业部门的规模。,2.数学模型,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的变化率为:,所在大区或全国j产业部门在0,t内的变化率为:,以所在大区或全国各产业部门所占的份额按下式将区域各产业部门规模标准化得到:,在0,t时段内区域i第j产业部门的增长量Gij可以分解为Nij,Pij,Dij,三个分量:Gij=Nij+Pij+Dij(31)Nij=BijRij(32)Pij=(bij,0-bij)Rj(33)Dij=bij,0(rij-Rj)(34)Gij=bij,t-bij,0(35),区域i总的经济增量Gi则可以写为以下形式:,i区域对于全国或所在区域的相对增长率,W,u分别为结构效果指数和区域竞争效果指数,0L1。Gi愈大,L1,则区域增长快于全国或所在区域若Pi愈大,W1,这说明区域经济中朝阳的、增长快的产业部门比重大,区域总体经济结构比较好,结构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大。若Di较大,u1,则说明区域各产业部门总的增长势头大,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3、绘制Shiftshare分析图。,A较好部门,指处在第1、2扇面中的部门,为具有部门优势的增长部门。B一般部门,指处于第3、4扇面中的部门,其中处于第3扇面者为虽具有部门优势,但却为衰退部门,处于扇面4为增长部门,却不具有部门优势。C较差部门,指处于第5、6扇面中的部门,这些部门,在总量上都为负增长,扇面5中虽为增长部门,扇面6中虽具部门优势,但都不足以消除因部门优势或全国性衰退造成的负贡献。D最差部门,指处于第7、8扇面中的部门,为既无部门优势,又为衰退部门。,部门优势分析图,部门偏离分量分析图扇面1:原有基础很好,竞争力较强好部门;扇面2:竞争力很强,原有基础较好的较好部门;扇面3:基础差但发展快的较好或一般部门;扇面4:基础较好但地位处于下降的较好或一般部门;扇面5:基础较好但竞争力很差的较差部门;扇面6:基础很差但发展很快的较差部门;扇面7、8,基础差,且缺乏竞争力的最差部门。,第二节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一、主导产业概述,(一)主导产业的概念及特征,主导产业是指本身成长性很高、并具有很高的创新率,能迅速引入技术创新,对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和扩散性的产业。在产业的生命周期中,主导产业处于成长期;处于成熟期的是支柱产业;处于初创期的是先导产业。,1.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主导产业的基本特征:,2.有较大的市场需求,符合消费结构的变动趋势。,3.产业关联度高,对相关产业有较强的带动作用。,4.就业效果好,能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5.能够发挥本地区的比较优势。,(二)主导产业的意义,1.主导产业能带动国民经济实现较快地增长。,2.主导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结构的转变。,3.主导产业一般具有当时阶段最高的技术设备,在开发产品、开辟市场方面应走在前头,4.主导产业一般应领先增长。,二、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三、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1、筱原二基准,收入弹性基准是指将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作为优先发展产业。这类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可以为其提供成长的空间。,生产率上升率基准是指选择优先发展生产率上升快、技术进步率高的产业作为受保护的幼稚产业,提高其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重。,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经济刚进入高速增长期,既缺乏资金、技术,又无自然资源、能源,且劳动力又过剩,重化工业迟迟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按照李嘉图的理论,日本应该发展劳动密集型、附加价值低的轻工业。筱原三代平则认为,如果这种分工格局持续下去,就会把日本与当时的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他结合日本国情,提出了自己的“动态比较费用论”。他认为产品的比较成本是可以转化的,从某一时点看,那些有潜力、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能带动整个产业结构发展的产业,虽然目前看来是“幼小产业”,但从长期看则符合收入弹性大、技术进步快、劳动生产率提高快的特点,这类产业经过10-15年的扶植,完全可以成为强劲有力的出口型产业。,筱原三代平基准应用,因而60年代日本大力发展的产业有普通钢、船舶、家用电器、摩托车、合成纤维等。以后有待发展的产业有小汽车、石油化工、电子、大型工业设备等,而这些都是日本的非优势部门,因而采取了“扶持幼小产业说”(最早由的德国的李斯特提出的,对幼小产业经过政府扶持和保护,可以成为很好的出口产业部门,这对后起国有利)。如日本对汽车工业的扶持,1955年汽车产量只有美国的1/135,到1980年超过了美国,成为7080年代的主导产业。,2、产业关联度产业关联基准,产业关联度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通过产品供需而形成的互相关联、互为存在前提条件的内在联系。包括前向关联、后向关联、旁侧关联。后向关联:是为主导产业提供产前服务的产业。前向关联:是为主导产业提供产后服务的产业。旁侧关联:是为主导产业提供产中服务的产业。如棉花棉纱棉布花布衣服(后向关联)(主导产业)(前向关联),3、比较优势基准比较优势系数,比较优势系数是由比较集中系数、比较生产率系数、比较输出率系数和比较利税系数等构成的一个综合指标,用于测度区域的比较优势。,比较集中系数,如果该系数大于1,则该产业在产出规模上具有比较优势;反之则不具备比较优势。,比较生产率系数,如果该系数大于1,则该产业具有生产率的比较优势;反之则不具备比较优势。,全要素生产率(TFP:TotalFactorProductivity),表示每单位综合生产要素能够生产或提供实物产品或服务商品的数量。它是产出增长率与投入要素增长率之间的差额,一般计算公式为:,TFP=Y-(K+L),如果在生产中投入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共计100万美元,而生产出来的总产量为150万美元。那么,这150万美元的产量是由两个方面的贡献构成的,其中100万美元是由于投入了100万美元的生产要素所引起的,其余50万美元则是全要素生产率(TFP)的贡献。,比较输出率系数,该系数越大,则该产业的产品区际商品率越高。一般主导产业的比较输出率系数应大于1。,比较利税率系数,如果该系数大于1,则产业在经济效益上具有比较优势;反之则处于劣势。,比较优势系数是上述四个系数的乘积。区域某产业的比较优势系数的值越大,越有可能成为主导产业。,特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将待选择的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分解为若干层(目标层、准则层和措施层)。假定评价目标为A,评价因素集为Ff1,f2,fn,战略目标,发展战略,制约因素,三、主导产业的定量确定方法,构造判断矩阵P(A-F),fij是表示因素fi对fj的相对重要性的数值(i=1,2,n;j=1,2,n),fij的取值如表。,根据上述判断矩阵,确定各因素的权重,用权重与各因子分别相乘,求其和,数值大者可选为主导产业。,选拔干部考虑5个条件:品德,才能,资历,年龄,群众关系。某决策人用成对比较法,得到成对比较阵如下:,某市工业主导产业选择定义为目标层A,将各主要选择基准定义为准则层Bi,各基准的具体指标定义为方案层Ci,据此作出决策层次目标树:A:工业主导产业选择。B1:筱原基准B2:产业关联度B3:比较优势。C1:需求收入弹性C2:生产率上升率C3:影响力系数C4:感应度系数C5:产业关联度C6:比较集中系数、C7:比较生产率系数、C8:比较输出率系数C9:比较利税系数,阶数n12345678910RI值000.520.891.121.261.361.411.461.49,第三节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一、产业结构优化的涵义,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依据产业关联技术经济的客观比例关系,来调整不协调的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产业结构高度化主要是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创新,加速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二、产业结构优化内容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就是要促进产业结构的动态均衡和产业素质的提高。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相互适应问题;三次产业以及各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发展的协调问题;产业结构效应如何充分发挥的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1、基础设施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或闲置。(交通设施,水,电,土地等)2、支柱产业无法带动整个国民经济3、产业结构水平低,1、供给结构的优化供给结构是指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本、劳动力、技术、自然资源等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间可以供应的比例,以及这种供给关系为联结纽带的产业关联关系。2、需求结构的优化需求结构是指政府、企业、家庭或个人所能承担的对各产业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比例,以及以这种需求为联结纽带的产业关联关系。它包括政府(公共)需求结构、企业需求结构、家庭需求结构或个人需求结构,以及以上各种需求的比例。,3、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国际贸易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产品或服务的进出口比例,以及以这种进出口关系为联结纽带的产业关联关系。即进口和出口的比例。4、国际投资结构的优化国际投资结构是指对外投资与外国投资的比例结构,以及对外投资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比例和外国投资在本国不同产业之间的比例及其各种派生的结构指标。产业结构优化也要对国际投资结构进行优化。,三、产业结构优化的方法,产业结构的优化,可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和线性规划方法实现。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出发点是投入产出表,根据实际调查数据建立投入产出表以后,即可进行进一步的投入产出分析,并用于系统预测和系统规划。,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1.选准并优先重点发展主导产业。在投入上政策上给以保证,超前启动。2.调整好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的关系。关联产业、基础产业要与主导产业配套,在建设时序上衔接,在建设规模上适应。既要防止各类产业齐头并进,没有重点;也要防止主导产业孤军突进,其他产业跟不上。,3.积极扶持潜导产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转换。及时淘汰过时的主导产业,扶持新兴潜导产业,使之成为新的主导产业。从长期看,“123”次产业向“321”次产业转换,由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为主导转换,由农业向工业,轻工向重工,粗浅加工向精深加工转换。4.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结构政策的概念,为向最佳产业结构接近所需实施的政策。换句话说,就是确定产业结构发展的方向,同时为实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