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活动课三 改革成败的机遇与条件.pptx_第1页
探究活动课三 改革成败的机遇与条件.pptx_第2页
探究活动课三 改革成败的机遇与条件.pptx_第3页
探究活动课三 改革成败的机遇与条件.pptx_第4页
探究活动课三 改革成败的机遇与条件.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用史观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1、唯物史观解题思路以各时期历史改革为例,授课:胡玲,解决各类学科的方法,数学、物理公理、公式英语、语文语法政治哲学原理历史?,根本解决历史学科问题方法史观史观史学范式看待历史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角度,“唯物史观”为总纲,同时贯穿文明史观,以“近(现)代化”为主线,以“全球化”为框架。,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最根本最重要也是当前高考最为强调的史观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唯物史观将社会发展的诸因素条分为: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社会矛盾、私有制、阶级、领袖、人民群众等等,为人们在史学研究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提供了思维依据。,例(2016上海卷5)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提示,右表中应填入()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农民起义频繁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ABCD,解析: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对这种过程发生因素更是多方面的。历史事件的原因往往是从政治、经济、社会、思想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材料给了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影响,故此题应该选择经济和社会原因。故选D。,例(2016年上海卷7)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其主张体现了()A进步史观B天命史观C循环史观D英雄史观,解析:材料中韩非对于3个历史阶段进行了评述,认为上古讲求道德,中世讲求智慧,现实讲求气力。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法家主张社会是向前发展的,故统治者就应该根据形势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这种观点表现出人们对历史认知的发展,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反映。因此A选项“进步史观”正确。,例(2017全国卷1.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解析:低级官员也可以使用玉制器皿,说明朝的等级控制有所削弱,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根本上是由于经济原因造成的。经济决定政治。,唯物史观基本原理,1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从低级走向高级的历史进程。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人、社会组织、活动、财产、知识)社会意识: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观点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例1(2011天津卷5)新青年创刊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解析:近代中国是半殖民者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是时代的主题,是最大的社会存在。辛亥革命失败后,民主共和未能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中国知识分子在反思中发现不改变旧思想对国民的毒害,不改变国民的奴性,就不可能真正的实现民主富强。于是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这是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决定的。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故选A。,例2(2013全国卷2)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等等。小说的流行,这一社会意识是由市民阶层扩大这一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精神的总和是社会存在的总反映。故选C。,观点2: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层次因素构成,三者之间存在辩证关系。,生产力:即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生产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生产关系: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产品分配关系。,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变革的两种途径?,革命or改革,例如: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和调整,思考:每次调整的原因核心内容和结果?,生产关系变革的两种形态?,质变or量变,例:量变型生产关系部分调整汉初修养生息质变型生产关系根本变革日本明治维新,例1.(2015年全国卷.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解析: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推广,生产力提高,小农经济出现,小农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此题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选项只能是D项。,例2.(2013海南单科18)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C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解析:这道题体现的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从生产资料公有到新经济政策部分承认私有,这是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化主要通过两种方式,革命或是改革,这里是改革。故选B。,经济基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包括政府部门、意识形态、政治、法律制度,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例1(2015全国卷27)表1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认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表1中的数字体现了唐朝到清朝北方状元人数越来越少,而南方状元人数越来越多,这实质上是因为经济重心逐步南移,造成了文化格局的变化。故正确答案为B项。,例2(2012大纲卷13)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A防止官商勾结B维持社会等级C重义轻利D重农抑商,解析:重农抑商是上层建筑,等级制度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属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故选D。,观点3: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纵向: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五种社会形态。横向: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隶社会,耜耕,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铁犁牛耕,封建土地私有制,资本主义社会,大机器生产,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化大生产,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部落联盟、禅让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资产阶级代议制、启蒙思想,人民代表大会制、马克思主义思想,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必修二,必修一、必修三,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课后练习:(2015年全国卷1.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