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详解.ppt_第1页
2013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详解.ppt_第2页
2013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详解.ppt_第3页
2013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详解.ppt_第4页
2013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详解.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详解,1.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BA.崇高/作祟殷红/赝品调适/调和B.傍晚/滂沱赈灾/诤言湖泊/停泊C.韬略/滔天砧板/嗔怪如法炮制/炮火连天D.瞥见/蹩脚悚然/耸立方兴未艾/自怨自艾字音题与往年比没有任何变化,依然是成对考查,依然是集中在形近字、音近字和多音字三个方面。该题型是广东高考一贯题型,如果出现变化,应该会提前在考纲中有所体现。,chng/suyn/yntio,bng/pngzhn/zhngp/b,tozhn/chnpo/po.,pi/bisngi/y.,2.下面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D在许多人眼里,美术馆一直是阳春白雪的代名词,是少数有艺术造诣的人出入的地方,里面陈列的通常是看不太懂的作品。但如果你到台湾的美术馆去转转,你一定不会失望。台湾的美术馆数量众多,有大有小,风格迥异。其中规模最大的两处是新北市的朱铭美术馆和台中市的“台湾美术馆”。置身其中,你会发现那里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物品,而是像站立在你身边懂你的知心朋友。A.阳春白雪B.通常C.迥异D.高高在上,A.“阳春白雪”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这里符合使用对象和语境;B“通常”就是一般、平常,表示大多是,符合语境;C“迥异”相差很远,大多用与“风格”搭配,此处符合语境;D“高高在上”用来形容领导者不深入实际,脱离群众。也用来形容人的性格孤高,含自以为是之意,用在此处形容艺术,属于对象不当。另说:D,形容领导者脱离群众,不深入实际。也指所处高、地位高。在这题中其实也不能算错,与后面的知心朋友对比。“通常”用在此题中,欠妥,它表示的是人的认识的普遍性和一般情况,而这里指的是数量(“陈列”),应该用副词“大多”为好!,词语辨析题的形式依然是延续前几年的语段式形式,也延续了2012年比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两个成语、两个两字词语”的形式,错误项的设置也与2012年相同,都考查了成语的使用对象,且今年所考查的成语和词语难度都低于2012年,所以考生在这里失分的可能性非常小。就2012和2013年两年该题型的设题形式看,似乎是形成了较稳定的形式,但是在考纲要求范围内的“俗语”在近6年的高考中都还未涉及,所以在2014年的高考备考中,应注意对常见俗语的复习和训练。,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A.为满足与日俱增的客流运输需求,缓解地铁线路载客,近日,广州地铁三号线再增加一列新车上线运营。B.有关部门负责人强调,利用互联网造谣、传谣是违法行为,我国多部法律对惩治这类行为已有明确规定。c.神木县属陕北黄土丘陵区向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境内煤矿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的风沙草滩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一旦破坏,短期内难以一时恢复。D.最近纽约市颁布了一项禁令关于禁止超市、流动贩卖车、电影院、熟食店等销售大剂量含糖饮料,以控制日益严重的肥胖现象。,成分残缺。“缓解”缺少宾语,“一时”即“短时间”,与前面的“短期内”语义重复,语序混乱。句子主干应为“最近纽约市颁布了一项关于的禁令”。,(B.成分残缺,“缓解”没有宾语,应改为“缓解地铁线路载客压力”;C.成分赘余(语意重复),“短期内”与“一时”重复,去掉“一时”,或者去掉“短期内”,将该句改为“一时难以恢复”;D.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可去掉“关于”,并在“禁令”后加冒号,或者将“禁令”放到“含糖饮料”的后面。),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C生产能力的增强,加上与生俱来的动物性,使人类对生物形成了过分的优越感,产生了过度的欲望,。,更使一些人误以为可以无视生物的生存权,。但对自然界造成危害的不是生产能力和科学技术,。,可以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使人类能够在尽可能少地影响自然的情况下生存,并且能不断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还可更有效地保护物种和自然环境。生产力的发达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人类的观念科学技术的发达看不到生物对人类的重要作用以至对生物的破坏和干预远远超出了维持生存的需要是人类怎样运用它们的问题A.B.C.D.【答案】C【解析】(句中的“以至”语意上照应横线前“过分的”“过度的”,所以判断为首句,排除A、B两项。第句的“看不到”对应第三个横线前的“无视”,可确定句排在第三个横线处。由第三横线后的“不是生产能力和科学技术”一句,可确定在第二个横线处选填句,由此其实可以确定答案了,但是我们不妨继续往下分析,主要是两句如何排,句是宏观说法,讲人的观念,句是人的具体做法,所以正确排序应该是。句作为后面几个句子的总起,由最后一个横线后的“可以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也可以判断,只有“科学技术的发达”,才可能有这样的作用。),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980),濮州推举进士,舆论以张咏为首位被推荐人。当地有个叫张覃的老儒生还没考中进士,张咏便与寇准写信给本州守将,推荐张覃做首选,众人赞许张咏能够谦让。正好遇上李沆、宋.、寇准连续推荐他的才干,张咏因此做了荆湖北路转运使,上奏建议撤去归、峡二州的送水夫,被就地转为太常博士。宋太宗听说他的强干,召他回朝。张永德任并代二州部署,有个小校官犯了法,被他鞭打至死。皇帝下诏审治他的罪。张咏将诏书封起退还,并说:“陛下正委派张永德担任边疆守护大职,若因为一个小校官,使主帅受辱,臣恐怕下级会有轻视上级心理。”太宗不听从。不久,果然有士兵联合控告军校的事发生,张咏引用前次的事来议论,太宗改变态度慰抚他。,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会李沆、宋浞、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就转太常博士。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出任益州刺史,当时李顺叛乱,王继恩、上官正统兵攻讨,但停兵不进。张咏用话激励上官正,劝勉他亲自出击,然后盛情地陈设帷帐为他饯行。上官正从此决意出兵深入,终于大获全胜。当叛军攻城略地之际,民众有很多被胁迫跟随参加叛军,张咏下达公文将朝廷的恩德和信义告谕民众,使他们各自回到田里。当初,蜀地士子知道读书向学,但不喜欢做官入仕。张咏考察益州人张及、李畋、张逵等人都有学问品行,受当地人称赞;于是敦促鼓励他们参加科举考试,这三个人果然全都考取了进士,士子们从此懂得了进取。,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咸平二年(999),这年夏天,以工部侍郎身份出任杭州知州。因当年歉收,民众有很多人私自卖盐来养活自己,捕获犯法的人数百个,张咏全都减轻刑罚然后遣散他们。部下属官请求说:“不严厉用法律制裁他们,恐怕无法禁止此事。”张咏说“:钱塘一带十万家民众,受饥饿的人九万,如果不靠盐来救活,一旦像蜜蜂一样聚集起来做强盗,那就会酿成大患了。等秋天收获了,当会依旧按原来的法律办事。”咸平五年,真宗因张咏以前在蜀郡政绩优异,又命他再次出任益州知州,恰好朝廷派遣谢涛巡视西蜀,皇上因此令他转告张咏说:“有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了。”张咏与青州人傅霖少年同学。傅霖不做官。张咏显贵之后,请傅霖出来做官,请了三十次也没请动,到这时他却来谒见。守门人来报告说傅霖求见。张咏责骂说:“傅先生是天下贤士,我尚还不能跟他做朋友,你是何人,竟敢直呼其名!”,成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有夙儒张覃者未第第:科举考中B.推辱主帅推:追究C.不痛绳之绳:捆绑D.复命知益州知:掌管,C。根据前文中“捕获犯者数百人”,可知此处的“绳”应为“绳之于法”之意,即“用法律制裁”。,本次考查的实词没有出现词类活用现象,也没有特殊用法,本题基本上学生只需用代入法就能够判断出答案。,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CA.议以咏首荐若以一部校故B.咏引前事为言为乡里所称C.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咏悉宽其罚而遣之D.饥者八九求霖者三十年,把/因为,作为/“为所”表被动,表顺承,的人/表停顿,无意义,本次考查到的虚词有“以、为、而、者”,在2012年也考查到了“为、以”两个虚词,在近6年的高考中,“以”字考查了5次,“为”字考查了3次,“而、者”两字在近6年中都是第一次考查。由此可见,广东高考对虚词的考查注重在必考的18个文言虚词中选择最常见的。根据命题趋势,广东省对虚词的选择倾向于有两个是在近两年内考查过的,两个在近两年内绝对没有考查过的,所以2014年重点关注的虚词应该是“而、所、乃、于、则”。,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A.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B.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C.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D.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在张永德被惩办后不久,太宗就意识到张咏的意见是对的。B.当李顺叛乱的时候,张咏敦促上官正出兵讨伐,并为之隆重饯行。C.在歉收时,张咏主张对贩私盐的人从轻处分,并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D.真宗对张咏在四川的表现很满意,通过谢涛传达了对张咏的赞赏。【解析】C项的“并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一句与原文不符,原文表述“俟秋成,当仍旧法”意思是等到秋天有了收成后,还是按照原来的法度惩治。所以原文并未表示以后都减轻刑罚的意思。,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4分)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3分),如果(他们)不凭借(意译为“靠”也可)贩卖私盐来救活自己,一旦(他们)蜂拥聚集在一起成为盗贼,那么祸患可就严重了。得分点:“自活”宾语前置句式(1分),虚词“以”,译为“凭借”(1分),“蜂聚”,蜂,名词做状语,像蜂一样聚集起来(1分),“深”译为“严重”(1分)。,傅先生是天下有才德的人,我尚且不能成为他的朋友,你是什么人,竟敢叫他的名字!得分点:判断句(1分),“名”字名词做动词,译为“叫他的名字”(1分),句子大意(1分)。,(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张咏“惜才”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1、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2、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3、张咏显达后,三十年里一直在寻找有才德的同学傅霖。张覃科举未中时,张咏致书郡将推荐张覃;敦勉有学行的郡人张及、李畋、张逵参加科举考试(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找出的事例只要能体现张咏“惜才”,即可给分。),该题型在2012年变化一次,2013年依然在改变,由3句翻译又回归到1个断句和2句翻译,且断句变成选择题,降低了难度。翻译题目的得分点设置没有超出这几年的命题喜好,依然集中在省略句、判断句、名词做动词和重要实词几个方面,但今年的宾语前置句的考查是近6年来的第一次。明年的文言句子翻译的复习,保持常规即可。,【解析】本题型是广东省第一次出现,前5年的考查形式均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设置为选出全部表现传主某一种品质的一组,今年变换为问答题,要学生自己在文中挑选答案,是题目难度加大的一种表现,但是因为文本阅读起来不难,故本题难度不大。继2012年广东高考试卷文言文的一次小变动后,2013年,广东高考依然在文言文上“做文章”,纵观整套试卷,一切的变化都是在文言文,其他题型都保持一贯的稳定。2012年拿掉断句题纯属虚晃一枪,估计有一些老师在备考时候就已经减少了在该处的复习时间甚至有的是直接忽略,没有复习了。但2013年该题型又出现了,幸好是变成选择题,难度不大。而减少的对传主品质的判断的选择题后,将该题变成了问答题,类似广东省各地的中考题型,在此处又增加题目的难度。从2012年到2013年广东语文试卷文言文命题的变化看,2014年文言文的命题还将有变化。个人认为,把断句题设置成选择题的形式不可取,虽然在其他省份有这样的考题形式,但是对于断句题,这样考查是毫无意义的,如果是想考查学生阅读古籍的能力,那完全可以恢复成2012年以前的考查形式,所以,2014年,很有可能还是不考查断句。今年的问答题形式也不具有创新意义,是个中考题型,但在考查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上,较之前的选择题有一定的进步性,如果2014年考纲没有什么变化,这个题型在一定程度上至少还是会延续一年。,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鹧鸪天【宋】张炎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近,卖饧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注】劳劳:遥远。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作品赏析,这是一首明写客中思家实则蕴含作者故国之思的小令。上片侧重写景,景中含情。起首写因笛声撩人心魄而引起思乡之情“楼上谁将玉笛吹”。汉代马融居平阳时,听客舍有人吹笛甚悲,因思念洛阳亲友,作笛赋。李白也有春夜洛城闻笛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又有诗曰:“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黄鹤楼闻笛)。小令从一开始便定下深沉的思念故乡、故友的感情基调。次句山前水阔暝云低”,写作者因闻笛而起故乡之思,不禁引颈往故乡方向眺望,然而却是茫茫的一片春水和低垂的暝云,这一画面在缕缕凄侧的笛声中推出,更给人一种压抑、低沉的感觉。所谓景语亦即情语。在这两个画面的背后。读者似亦可窥见作者此时的心境。“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三四句继续写眼前所见之景。“劳劳”,忙碌貌。此句渭春天的燕子正忙着觅食、筑巢安家,而自己却流落千里,有如断梗漂萍,随波逐浪。“落落梨花雨一枝”。“落落”,孤独貌。白居易长恨歌中形容在仙界的杨贵妃的孤寂形象:“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张词显然是由此化出。并在前冠之以“落落”,更显雨中梨花之孤寂了。中国古代诗人似总喜以雨与黄昏为背景来寄托其愁绪,如“丁香空结雨中愁”等等,那么雨中梨花亦可作为寄托愁绪之意象了。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景中含情,不言愁而愁自现。,“最是过变不可断了曲意”(词源),下片侧重抒情,将上片压抑在画面背后的愁绪直抒而出。过片前三句写自己对故乡的怀念。“修禊”,为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已日(魏以后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游采兰。以驱除不祥,称为修禊。王羲之兰亭序中有:“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卖饧时”,亦古代之风俗。寒食节这一天要食饧(糖)粥。此句谓寒食节将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作者将两个节日名列出,我们似可看到飘零异乡的游子正扳着手指算着临近的故乡节日。“故乡唯有梦相随”,一个“唯有”道尽了作者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深深苦衷。作者在渡江云一词中这样形容自己飘泊他乡的情景:“荒州古溆,断梗疏萍,更飘流何处?”也许写自己在梦中对故乡的思念,尚未能尽意,接下便以具体的动作写自己的思乡情怀:“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此二句谓自己昨夜里不得安眠,愁绪无法排遣,漫步江头,折得一枝新柳归来,虽非故乡苏堤上的,但也令人愁眉不展,足以撩动思乡之愁了。杨柳原为离别的象征,远离故乡折柳,实只能徒增烦恼。作者在朝中措中也写道:“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这首小令无论是写景或抒情,都极为自然,没有丝毫的做作与矫饰。作者还成功地运用寻常之景,眼前之物,铺排渲染,深切动人地把主题由浅入深、由隐至现地表露出来,显示了作者捕捉意境,表达情感方面的才能。,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鹧鸪天【宋】张炎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近,卖饧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注】劳劳:遥远。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分)【教师版】诗人借助忧伤的玉笛声,辽阔的山水,低垂的暝云,觅食安家的燕子,雨打梨花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凄清、冷寂的暮春图,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孤独愁苦,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浓浓的思念之情。【正式版】词的开头,玉笛声唤起作者的哀怨之情。春水茫茫,暮云低垂,使作者心情变得黯淡(2分)看到远飞的燕子,作者不禁想起自己飘零千里之外;看到雨打过后稀疏的梨花,作者感到自己孤寂无依。(2分)【答案】(1)诗人用远近结合的手法,写听到楼上玉笛声而引起思家之情,可远望去视线又被阔大的水面以及低低的暮云阻挡,更增添了思乡的愁绪。接着诗人又与燕子做类比,燕子筑巢安家,自己却远在他乡。上片对愁绪不着一字,却处处显愁。,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鹧鸪天【宋】张炎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近,卖饧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注】劳劳:遥远。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3分)【教师版】修禊的热闹场景,清明时节的祭祀,都因自己远离家乡、漂泊异地他乡而不能参加,增添愁绪,夜不能寐,江畔独步折柳,更又回想亲人苏堤折柳送别之场景,更添思乡之愁,令人愁眉不展。【正式版】清明节前后,作者思乡情切,在夜晚折下江头的柳枝以寄托思乡之情。虽然那不是家乡苏堤的柳枝,也让作者皱眉伤感,所以说“不是苏堤也皱眉”(3分)(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近5年高考题中对古诗词鉴赏考查的在好哦观点集中在“表现手法”和“诗句的理解”两个方面,2013年高考依然集中在这两个方面,第(1)问的“怎样”借景抒情的,实际就是在考查表现手法。这里考生要能够解读出来。第(2)问属于诗句理解。纵观两小题的问法,有两个方面值得探讨:一个设题在上片,一个设题在下片,在考查上没有设置把握全词的题目。第一问是考查表现手法,但重点是问的如何“借景抒情”,会涉及“情”;第二问的问题也是倾向于对思想感情的分析,在设题上稍显重复之嫌。2014年高考备考,应对“思想感情”和“语言鉴赏”两个方面有所侧重。,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1)子曰:“知者不惑,。”(论语)(2)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李密陈情表)(3),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4),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1)仁者不忧,勇者不惧(2)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3)人生代代无穷已,不知江月待何人。(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本次名句名篇默写,除论语外,其他都是在近5年内从未涉及的。今年是高考必背篇目改版的第一次考试,所以选了两句都是今年首次列入背诵的篇目,即陈情表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且这两篇都是名作,在备考时也必然会是老师复习的重点,所以,失分不会很高。春江花月夜在2010年已经列入必考范围,但在2013年首次出现,根据今年命题形式看,明年该题的复习重点,还是要把2012年首次列入的篇章重点落实。同时对早前列入,但是一直未考的名篇也应多加注意,像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论语已经连考三年,2014年继续考的可能性不大,第一句考查重点应放在诗经氓上。,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思想的方法主要有三种:逻辑的方法、体验的方法与玄思的方法。读书要能应用思想方法,才不会做书本的奴隶。以下讨论怎样用思想的方法来读书。逻辑与数学相依为命,逻辑方法即是应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思想的概念,来理解自然与人生的事实。逻辑方法的目的在能给我们有普遍性、有必然性的知识。换言之,逻辑方法要给我们坚实可靠、颠扑不灭的知识。必定要这种知识才够得上称为科学知识。逻辑方法与数学方法一样,有一个特点,就是不问效用如何、结果好坏、满足个人欲望与否等实用问题。譬如,有一个三角形于此,数学不问此三角形有何用处,不问此三角形是谁画的,更不问画三角形、研究三角形有何利益。数学只求证明三角之和必等于两直角,这是三角形的本性或本质,是一条普遍性、必然性的真理。所以一个人是否用逻辑方法思想,就看他是否能扫除那偶然性的事实,摆脱实用的目的,而去探讨一物的普遍必然的本质。应用逻辑方法来读书,就要看能否把握其所讨论的题材的本质,如是就可以判断书的学术价值的高下。同时,我们读一书时,亦要设法把握一书的本质或精义,用种种理智的活动以求了解此书的内容。,体验方法即是用理智的同情去体察外物,去反省自己。体验法最忌有主观的成见,要虚心忘我,深入事物的内在本质或命脉,以领会其意义与价值,而不从外表去加以粗浅的描写或概括。此种方法,用来体察人生,欣赏艺术,研究精神生活或文化创造,特别适用。朱子所说的“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沉潜玩索”,都是体验的方法。应用体验的方法来读书,使自己沉潜浸润于书籍中,设身处地,用一番心情,费一番神思,以审美、欣赏艺术的态度去读书,从中感觉书之可乐可好,智慧之可爱。把读同代的书当成与作者交流思想、沟通学术文化的途径。把读古书当作与古人晤对的精神生活,神游冥想于古籍的宝藏里,与圣贤的精神相交接往来,含英咀华,体会古人真意,发挥自己的心得。由此而深造有得,则其所建立的学说,所发出的议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而不至于粗疏浅薄。,所谓玄思的方法,最简易地讲来,可以称为“由全体观部分,由部分观全体”之法。只知全体,不知部分,则陷于空洞。只知部分,不知全体,则陷于支离琐碎。必由全体以观部分,各部分才可以各安其分,各得其所,不致起争执矛盾。必由部分以观全体,才可以见得部分的根本所寄、归宿所在,而不致执著一偏。如朱子之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而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他又能由太极之理、宇宙之全,而观一事一物之理,而发现本末精粗,条理井然,“枝枝相对,叶叶相当”。用此方法读书,即是由约而博、由博返约。譬如:读一篇文字,由一字一句以表明全篇的主旨,就是由部分观全体之法;由全篇文字的主旨,以解释一字一句应有的含义,便是由全体观部分之法。此外如由整个时代的文化以观察个人的著作,由个人的著作以例证整个时代的文化,也可以说是应用由全观分,由分观全,多中见一,一中见多的方法来读书。此种玄思的方法,认为著作、思想、世界都是一有机体,有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故读书,了解思想,把握世界,须用以全体观部分、以部分观全体的方法。总之,要从读书里求得真实学问,须有严格的方法,以逐渐养成研读伟大著作的勇气与能力。(改编自贺麟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A.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知识具有科学知识坚实可靠、颠扑不灭的特点。B.体验法要虚心忘我,观察事物的外表,以理解其意义与价值。C.审美、欣赏艺术要放弃主观成见,站在作者的立场,赞同作者的观点。D.合理运用思想的方法读书,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E.朱子既观察事物的部分,也观察事物的整体,避免了学问上的空洞与琐碎。,【答案】DE【解析】A项属于偷换概念,在文章第二段可寻找原文表述,“有普遍性、必然性”和“坚实可靠、颠扑不灭”同是科学知识应该具备的特质。B项曲解原文,在文章第三段可找到原文“深入事物内在本质或命脉,以领会其意义与价值,而不从外表加以粗疏的描写或概括”。C项表述绝对化,文章第二段表述有“最忌主观成见,应该虚心忘我”,但不就表示一定要赞同作者的观点。,13.关于应用思想方法来读书,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读书不会应用思想的方法,就会让自己成为书本的奴隶,所以思想的方法很重要。B.应用逻辑的方法来读书,要充分运用理智,把握书的精髓,确定其学术价值的高低。c.应用体验的方法来读书,要求静心诚意,把书的作者当作朋友,把握作者的真意。D.应用玄思的方法来读书,必须先把握全书要旨,然后再推敲一字一句、一章一节。第四段提及的观点一直在强调“玄思的方法可以称为由全体观部分,由部分观全体之法。”,并未提及“整体”与“部分”的先后顺序,故D错。,14.数学方法与逻辑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文意概括。(4分)(1)目的相同:都在于给我们有普遍性、有必然性的知识,都在于探讨事物的普遍必然的本质。(2分)(2)方法相同:都不问效用如何、结果好坏、满足个人欲望与否等实用问题。(2分)(3)要求相同:必须排除偶然性的事实。(答对1点2分,答对2点4分。意思答对即可。),逻辑与数学相依为命,逻辑方法即是应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思想的概念,来理解自然与人生的事实。逻辑方法的目的在能给我们有普遍性、有必然性的知识。换言之,逻辑方法要给我们坚实可靠、颠扑不灭的知识。必定要这种知识才够得上称为科学知识。逻辑方法与数学方法一样,有一个特点,就是不问效用如何、结果好坏、满足个人欲望与否等实用问题。譬如,有一个三角形于此,数学不问此三角形有何用处,不问此三角形是谁画的,更不问画三角形、研究三角形有何利益。数学只求证明三角之和必等于两直角,这是三角形的本性或本质,是一条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真理。所以一个人是否用逻辑方法思想,就看他是否能扫除那偶然性的事实,摆脱实用的目的,而去探讨一物的普遍必然的本质。应用逻辑方法来读书,就要看能否把握其所讨论的题材的本质,如是就可以判断书的学术价值的高下。同时,我们读一书时,亦要设法把握一书的本质或精义,用种种理智的活动以求了解此书的内容。,15.国学大师陈寅恪通过唐代历史解读白居易的诗,同时,他又通过白居易的诗卖炭翁考察唐代“宫市”弊政。陈寅恪的研究体现了文中的什么思想方法?请结合文意分析。(4分)【教师版】体现了玄思的思想方法。(1分)玄思的方法是“由全体观部分,由部分观全体”之法。(1分)陈寅恪通过唐代历史节解读白居易的诗,是从“全体观部分”的过程,而通过白居易的诗考察唐代“宫市”弊政,又是从“部分观整体”的过程。(1分)陈寅恪注意到“唐代历史”“白居易的诗”“唐代宫市”三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了玄思方法中“认为著作、思想、世界都是一有机体”的观念。(1分)【正式版】玄思的方法。(1分)通过唐代历史来解读白居易的诗,这是“由整个时代的文化以观察个人的著作”,也就是“以全体观部分”的方法;通过卖炭翁考察唐代史实,这是“由个人的著作以例证整个时代的文化”,也就是“以部分观全体”的方法。(3分),【解析】14题属于信息筛选,在原文可找到答案,信息点集中。15题题型是应该继续保持的一个题型,用文中观点来解释文外事例,既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也考查了学生对文章观点的应用能力。14、15两题都是可在原文找到答案的题,答案都不会很多,考生要注意抓好关键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小题过岭师陀我不曾骑过马,对于“马性”是不大了解的。现在巧得很,一匹马立在暮色苍茫的道上,只等我骑上去。它不停的摆耳蹬蹄,想是已经饿得发慌。然而要骑上去,便觉得欠一点勇气,就是说“欠一点”吧。虽然不晓得“马上威风”,但关于马的传说是知道一点的。我生长的地方有一句话,道是:“一马三分龙。”马似乎又有几分神性了,但只说有“三分”,可见并不是龙。我既不憎马也不敬马。据说马的脾气很大,性子也很暴烈。而望望前面的山,也颇有几分神秘意味。要走上去的一面,正背着阳光,显得非常晦暗。上到山顶约有五六里路的样子。山路颇险,倘一个不留神,岂但“翻身落马,”且要“落山”,将有性命之虞。所以作起“一鞭残照里”的诗句并不难,难的倒是骑上去,又如何来那么一鞭,何况从没有骑过马的呢?这时凭空想起不如骑马阅兵了,那定然有一名“马童”将马带牢,绝不听其发脾气:这气派倒是在画报上看见过。来接的朋友同随从都已到齐,在马上扬鞭催促了。不便再磨延,即耸身跨上鞍桥。还好,它并不如我曾料想的那般凶刁,在人将骑与未骑稳之际猛地向前一撞。我一面暗自感谢马,一面感谢马的主人。“这马几时也清高起来了?”我说。马摆了摆头,很斯文,又像对我抗议。,人马一直升上去,是一种既危险又快意的感受。路折转而上,兼之刚下过雨,脚下那些被磨得秃光秃光的石块,异常滑溜。马像溜冰似的一面打着滑跌,为防备一失足落向深谷,一面还得跳着“狐步舞”。蹄声咵咵响着,其雄壮是只有“马赛进军曲”可以比拟的吧。晚霞发出彩绢般的光,一缕一缕斜横在头顶。人同马打着滑跌,跳着舞,踏着进行曲渐渐接近彩霞,似乎马一跃身,就可以钻进去。回望上下,溪谷间腾起茫茫浓雾,此身飘飘然,就如在云端里,觉得当真要万念俱空似的。骑马登山竟是这样充满诗意,真是想也不曾想到。但是,这诗境中的人物也不能一直做下去。当将要一脚踏进云端时,马却停下来了。它知道云端不能驰骋;竟又是这样不通人意。呜呼!,在这短短的行程中,我知道马与驴不同。倘是驴(不仅刁赖,而且愚蠢),要决意怠工下来,就一个干脆,将人摔下脊背,算是给责打者的一点惩罚。而马不然,比驴聪明,它懂得责打是为着要它前进,并非逼它投崖自尽,所以任怎样处罚,它只是给一个不理。它很斯文地站着,在鞭下还观赏山景,大“可以充吾师”的。不得已只好请它上去。来在山顶,已是暮色垂垂,四周昏暗。一颗星像水银珠,在西南方光亮得灼灼闪耀。四山绝了飞鸟。最远处,一座崇峦后面,尚残留着稀微的白光,照耀着积雪的山巅。谷上弥漫着雾,有黑影在摇动,隐约中树丛下面送来吠声。经年的枯草瑟瑟作响,山景益见荒凉。风吹得马的鬃鬣翻转来,尾巴顺风飘摆,一缕一缕似要飞去。马四蹄打颤,迷茫地望着远处,悲抑地摇摇头,又继续啮食枯草。问了同行者,说是还有十五里的山路要走。现在回想,题目应作“荒山乘马图”,自己便做做“图”中的主角,充充“风尘三侠”中的人物,在时下定会受欢迎的吧!(选自师陀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有删改),16.文中说“它知道云端不能驰骋,竞又是这样不通人意”,你如何理解?(4分)【教师版】作者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马驮着我一直接近彩霞,“我”正沉浸在“骑马登山竟是这样充满诗意”中,可是马却在云端停下,从我的“抱怨”赞美了马的聪慧,马会保护我的人生安全。,17.结合文意,分析“我”骑马后所认识到的“马性”。(5分)【教师版】(1)刚骑上马,我感觉到它并不如我曾料想的那般凶刁,甚至还很斯文。(2)骑马走到危险的悬崖边,马任由我鞭打也不肯再向前一步,也并不像驴那样怠工和将人摔下,这让我认识到了马比驴要聪明温和的一面。(3)到了山顶,风吹得马的鬃鬣翻转来,马四蹄打颤,迷茫地望着远处,悲抑地摇摇头,又继续啮食枯草,我看到了马的坚忍。,18.“我”在过岭的三个阶段都有着丰富的心理感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教师版】(1)过岭前,看着眼前晦暗神秘的山和颇险的山路,加上我没有骑过马,我有些畏惧;(2)过岭时,我倒觉得是一种享受,骑着温柔斯文马走在山路上,我感觉到既危险又快意,甚至感觉到充满诗意。(3)过岭后,我有了做“荒山乘马图”中的主角,充充“风尘三侠”中的人物的壮志豪情!,(二)实用类文本阅读解索皴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小题。山水画中的地质学赵野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专门描绘自然山川之美的风景画,我们习惯叫“山水画”。山水画滥觞于六朝,独立于隋朝,发展于唐代,至五代进入高峰阶段,经两宋至元朝,成为居统治地位的画种。中国山水画一开始就重视写生,以自然为师。盛唐画家张璨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造化”就是向大自然学习,研究表现自然的技法。由于各位画家所居地域不同,山石结构不同,因而创造出不同的山石画法,其中主要是皴法。在我国古代著名的绘画技法书芥子园画传中列举前人的皴法就有近二十种:披麻皴、乱麻皴、大斧劈、小斧劈、雨点皴、荷叶皴、解索皴、乱柴皴等等。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而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相传唐朝的李思训创立了小斧劈皴。宋代李唐“扩思训之皴而尽笔力以驰之,又变小斧劈而为大斧劈”。范宽常用解索皴,他画的是终南山风光。元四大家之一倪云林首创折带皴,这位无锡人画的是太湖边上的石头。他的画横皴如迭糕,和太湖边石头上的层理相符。清代大画家石涛提倡“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出拖泥带水皴,山水画又出现一番新的天地。这种种的山石皴法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是否反映了一些地质规律呢?我们的地质学家看到古代的山水画和芥子园画传中的图,能大致指出画的是哪种岩石:折带皴画的是水平层理的沉积岩和变质岩中的板岩;大斧劈皴画的山石可能是坚硬的花岗岩;解索皴画的是玄武岩山体;云头皴画的是风化的片岩;鬼皮皴画的是剥蚀特别厉害的沙岩。画家根据不同对象运用不同的画法。对象有变动,画法也会不同。火山的爆发,地震的发生往往会使地壳发生巨大的变动。一般地说,比较韧性的岩石如薄页岩或泥质岩石在受力不大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弯曲变形,地质学上称为“褶皱”。比较脆性的岩石或厚层块状岩石如花岗岩、石灰岩受力较大时容易断裂变形,倾斜甚至直立,再经风化剥蚀作用,就会出现杂乱无章的奇形怪状。面对这样的山石再用表现垂直节理的披麻皴和表现水平的层理折带皴就不行了,而运用乱柴皴和乱麻皴等画法就比较合适。那些风化后的砂岩、砾岩、石灰岩等情况就更复杂些。,这些皴法只是表现自然山石手法的一部分。自然界中的山岩,千番模样,万种风姿,光用这二十来种皴法是不能表现完全的,必须不断地丰富、创新。山水画的成熟过程就是画家用笔从简单到复杂的丰富过程。因此可以说,山水画的历史就是皴法不断发展的技法史。历史上凡有成就的画家,必定是不落前人窠臼,探索新的技法,表现新的山水的人。现代画家傅抱石画华山偏不用前人的荷叶皴,而创了一种大气磅礴的抱石皴,把华山的“雄伟”表现得更为理想。另一位画家石鲁在陕北黄土高原上也创出了一种表现黄土高原的新的皴法。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的法国画家塞尚曾说过:“为了画好一张风景画,应先明了地质学上的地层。”中国古代画家们并不一定懂得地质学,但他们凭着自己精确的观察,发现了山石结构、地质构造的不同,探求出新的画法去表现自然。如果今天的山水画家能够多学习一些地质知识,对绘画一定会大有裨益。(选自中国现代科学小品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有删改),解索皴是披麻皴的变法,行笔屈曲密集,如解开的绳索,故名解索皴。元代山水大家王蒙喜用此法,清代王概说他是“用古篆隶法杂入皴中,如金钻搂石,鹤嘴划沙。”故“尖而不稚,劲而不板,圆而不成毛团,方而不露圭角。”可见王蒙的解索皴是笔笔中锋,寓刚于柔的,难怪倪云林称赞道:“叔明(王蒙字叔明,号黄鹤山樵)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如果把解索皴画成疲软的乱麻团,就是失败。皴cn中国画技法之一,涂出物体纹理或阴阳向背:法。笔。,19.第段说“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而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你如何理解?(4分)【教师版】山水画是用水、墨、纸为材质,皴为主要技法来表现山水风貌的绘画艺术;各位画家的居住地不同、山石结构不同,因而创造出不同的山石画法;更重要的是山水画是经过画家艺术思维的再创造的结果,它会融入画家的气质、情感以及个人化的理解和体验,是经过艺术加工了的,因而不是对自然的简单描摹。,20.简析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5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