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复习框架结构图总_第1页
高中物理复习框架结构图总_第2页
高中物理复习框架结构图总_第3页
高中物理复习框架结构图总_第4页
高中物理复习框架结构图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物理复习框架结构图(力学部分)直线运动常见模型: 1.计算刹车位移模型(分段处理)。 2.关联速度模型。 3.追击模型(“同时达同地”即相遇:S后=S前+S0)。 4.事故模型(恰好不相撞的临界条件是“等速时刻达同地”)。 5.变加速运动定性讨论模型(v-t图助解)。 时间与时刻:时间是过程量(第2s内指“第2个1s内”)、时刻是状态量(如第2s末)。直线运动基本概念匀变速运动图像应用位移与路程:矢量与标量;位移表示位置的变化(起点到终点的有向线段),路程表示轨迹的长度;位移与路经无关,路程与路经有关;路程有增无减,位移可增可减;路程不小于位移。特征:加速度大小、方向均不变;速度均匀变化(速度是时间的一次函数);位移是时间的二次函数;连续相等时间内位移递增相同值。常用公式:vt=v0+at;S= v0t+(at2/2);2aS=vt2-v02;S= (v0+ vt)t/2;S=aT 2;中间时刻v=。公式应用要点:条件性;矢量性;选择性;独立性。自由落体运动:关注两个已知条件(v0=0,a = g),可用所有匀变速公式和经验。平均速度=位移时间=S-t中割线斜率,矢量;只有速度线性变化时才等于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平均速率=路程时间,标量;只有在单向直线运动中平均速率才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瞬时速度=S-t中切线斜率,状态量,矢量;t0时,可代换瞬时v(如光电门等);a恒定时,可代换相应中间时刻v。质点(理想模型):有质量没大小;物体大小为次要因素时才可看作质点 取决于“研究情景”。加速度a=v/t(定义式、量度式),是矢量,与v方向相同;表示速度变化快慢,也叫速度变化率;由合外力、质量共同决定,与v、v之间没有直接数值决定关系(典例:振动)。常用经验: v0=0的匀加速运动,连续相等时间内位移之比为1:3:5:7 :(2n-1); v0=0的匀加速运动,连续相等位移内时间之比为:。 运动方向不变的匀变速运动,时间中点瞬时速度总是小于位移中点瞬时速度。 运动方向不变的匀变速运动在连续相等时间内,大位移不超过小位移的三倍。图像特征:S-t图是抛物线;切线斜率等于瞬时速度。 v-t图是斜直线;切线斜率等于加速度。S-t图:切线斜率=v,割线斜率=;图线不是轨迹,弯曲意味着v变化;相交表示“质点相遇”。v-t图:切线斜率=a,割线斜率=;“面积”表示位移;交点为“间距拐点”;增、减函数拐点只是加速度的换向点,运动方向不一定相反。S-(1/v)图:“面积”=时间t。竖直上抛运动:a=g始终不变;可全程使用匀变速公式;也可在对称性的基础上分段处理。有阻力竖直上抛:上升a大,下降a小,只能分段计算;没有对称性;t上t下,同位置v下r0时,f引 f斥,表现为引力;当rr0时,f引10r0,分子力几乎衰减为零。分子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弹力:产生条件(接触、施力物体有形变);方向与施力物体的恢复原状方向相同;弹力大小与形变有关,但微小形变物体产生的弹力具有被动性和突变性(受制于其它力和运动状态)。 压力、支持力总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被支持的物体(效果:排斥力)。 流体压力总垂直于接触面(或选定的平面),且指向被压的物体(效果:排斥力)。 绳子拉力总是沿着绳子切线并指向绳子的收缩方向(效果:吸引力。绳子只承受拉力。)。 浮力是物体周围流体压力的合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作用点在“浮心”上。 流体阻力总是与物体相对于流体的运动方向相反,其大小与相对速度有关。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接触、压力、相对运动)。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f=FN(大小有间接被动性)。阻碍相对运动,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滑动摩擦生热。静摩擦力:产生条件(接触、压力、相对运动趋势)。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0ffm(有被动性,不能用求解,而应由平衡条件、牛顿定律、动能定理求解)。阻碍相对运动趋势,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常作为动力)。静摩擦不生热。力概念概念:力是成对出现的;力的效果是使受力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其运动状态;力是矢量(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其三要素);单位“N”是导出单位。形变:弹性形变(停止用力后能恢复原状)和范性形变(停止用力后不能恢复原状)。受力分析:按“一场、二弹、三摩擦”的顺序分析。只分析对象的受力,而不分析对外界的施力。只分析外力,而不分析内力。不重复分析受力(性质、效果不混乱,合力、分力不重复)。最好将分析对象从原图中提取重新画出。一个接触点最多有一个弹力和摩擦力。“假设法”可以判定弹力存在的可能性、判定静摩擦力的方向。对态分析法(效果法)可以确定弹力、静摩擦力的存在与否及其方向。常用方法:分析弹力、摩擦力时的“假设法”;三力平衡图解法;重力力矩的分段求解法;回避内力的整体法;回避个别力的活选转轴法;求解摩擦力大小的静、滑区分意识。三大灵活性:活用平衡条件种类;活选对象;活选转动轴。常见模型:1.动态平衡图解模型。 2.相似三角形模型。 3.死结与活结模型(死结时各段绳子拉力不等;活结时拉力等大,且竖直方向sin=宽度绳总长)。 4.齿轮传动的张力不等模型(“有摩擦的皮带传动”也属于此)。 5.重绳张力相切模型(各处不等大)。 6.“二力杆”模型。 7. 三力平衡汇交定理模型(平衡的三力要么平行,要么作用线交于一点)。 8.夹砖块模型(对称性、整体法)。 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常用正交分解法。作图方案(三角形法、多边形法,注意分量首尾相接)。常用几何原理(三角形中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直线与圆相切时张角最大)。两力合力范围:(F1-F2)F合(F1+F2)。多力合力最小值等于零的条件是最大力小于其余各力大小相加。力的分解法求力:寻找作用力的效果(通常有两个),效果方向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邻边。注意:两个分力与所求力之间有关系,但不等价(甚至有时不等大。)共点力平衡条件:F合=0或正交分解式Fx合=0、Fy合=0。常用方法:整体与隔离法;平衡三角公式法;正交分解法;动态平衡图解法。力矩:M=FL。力臂L是轴到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符号规定(逆转为正;顺转为负)。求力矩方法:力、力臂直接相乘法(力只能滑移不能平移)、力的分解法、重力力矩的分段求解法。力矩平衡条件:M=0,或M逆=M顺。解题要求:活选转动轴、找准力矩、注意正负号。方法与模型力矩平衡牛顿运动定律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一个事实(小球能够到达对侧斜面上)三个推理(光滑等高;倾角减小路程增大;斜面变水平小球持续运动)。 结论(维持运动不需要力)。伽利略贡献: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匀变速运动;证明维持运动不需要力;制成空气温度计和望远镜;发现单摆的等时性;创建通过理想实验探求自然规律的方法。牛顿定律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应用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也叫惯性定律。 牛顿贡献:牛顿运动定律;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卡文迪什扭秤验证并测出G值);发现光的色散原理;发明二项式定理、创立微积分;发明反射式望远镜;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惯性不是力,也与运动状态无关。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总与外力的方向保持一致。F=ma或正交分解式Fx=max、Fy=may(质量不要“分解”)。方法:隔离法或整体法;正交分解法;图解法;v-t图像分析法;等效法(多力少力)。模型: 1.“土豆”模型(作图三角公式法)。 2.有阻力的上抛(类上抛)模型。 3.弹力突变与渐变模型。 4.“等时圆”模型。 5.动态分析模型(关注“F合=0”的拐点价值。)。 6.曲线运动定性分析模型(F合总是指向轨迹弯曲方向、切向a=0就是速度拐点)。 7.落球撞弹簧模型(对称性、a=0时是速度拐点、最低点a2g)。 方法与模型理解:矢量性(F与a总是同方向);瞬时性(F与a总是同规律变化);单位的统一性;相对性(没有加速度的惯性系);独立性(力的独立作用原理);同一性(同一对象、同一状态);因果性(F决定a);局限性(适用于低速运动的宏观物体)。单位制:基本单位(千克(kg)、米(m)、秒(s)、摩尔(mol)、开尔文(K)、安培(A)、坎德拉(cd))和导出单位(牛(N)、焦(J)、瓦特(W)、伏特(V)、欧姆()、库伦(C)、特斯拉(T)、韦伯(Wb))构成。注意:解题代入数据时只要统一使用国际制单位,就不必带入各量单位,而在后面注明所求量的国际单位即可。应用:注意a的“桥梁”作用。关注矢量性。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直接效果是a,而不是v,a与F合总是同向正比关系,但F合与v则存在各种可能关系。决定物体运动状态的是F合和v0:同方向(加速运动)、反方向(减速)、垂直(匀速率)、夹锐角(加速曲线)、夹钝角(减速曲线)。处理措施(二力作用时用图解法,多力作用时用正交分解法)。静摩擦力的被动隐蔽性。*可以使用质点组牛顿第二定律求解连接体问题(F外=miai)。内容: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等大、反向、共线。与平衡力区别:“受力异物”、“同性质”、“同生、同变、同消失”。解题优势:适用于各种力;经常利用牛顿第三定律转移研究对象(如磁铁受通电导线作用力)。超重与失重:视重(表观重力)大于重力时超重,视重小于重力时失重。本质:重力不变,弹力不再等于重力大小。判别:唯一依据是a的方向(上超、下失),与v无关,与a的大小也无关。加速系统中,液压、浮力公式中的“g”要修正为ga。 完全失重时,天平、杆秤不能使用,单摆不再振动,非密闭液体不再产生压强,F浮=0,弹簧秤不能测量重力,但仍能测量弹力。 曲线运动 曲线运动通 则平抛运动圆周运动运动合成与分解: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相对运动中研究对象的对地速度为合速度)。常用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合运动与分运动具有等时性。合运动是否直线运动的落脚点是v合与a合的方向关系(共线是直线运动、不共线是曲线运动)。小船渡河:两个分运动(随水流一起运动、静水中的运动)。考察垂直河岸方向的运动得到与水流速度无关的过河时间t=d/(v静sin),故船头朝着垂直河岸运动时过河时间最短。当v静v水时,合速度能够垂直河岸,Smin=d。当v静d(匀速运动时合位移、合速度同方向,速度矢量三角形与位移三角形相似)。曲线运动条件:F合与v不共线。(F合与v共线时做直线运动,垂直运动方向的合外力一定为零。)曲线运动特征:v始终在轨迹切线上;F合总指向轨迹的内侧(锐角加速、钝角减速、垂直等速率);是变速运动(v方向变化,大小不一定变化),但加速度可以恒定(如平抛)。经验:从抛出点开始,速度偏向角的正切值是位移倾角正切值的2倍,即tan=2tan(实现位移方向和速度方向之间的转换。)。瞬时速度反向延长线必相交在全程水平分位移的中点。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一定等于这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大小、方向都相同)。平抛运动特点:匀变速曲线运动。速度改变量始终竖直向下,且为gt。任意相等时间内速度增量v均相等(=gt),速率改变量逐渐增大。或只能接近而不能等于或超过90。两个分运动: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关注平行四边形定则下三角形公式的使用。运动学应用要点:用好几个经验(无滑传动中的边缘等速率;转动刚体上各点同周期;机械钟表指针周期T秒=1min、T分=1h、T时=12h;同一根链条传动中,齿数比=半径比)。多解问题、追逐问题(“角相遇”)要从角度关系入手,还要注意多解性。多个物体运动用好“等时性”。特征:匀速圆周运动速率不变,不是匀速运动(a、v、F合均大小不变方向变),而是变加速运动。方法要点:运动等时性(竖直高度决定运动时间)。画好过程示意图、矢量合成图。挖掘隐含条件(位移约束、速度约束)。灵活用好经验。模型:1.飞机丢炸弹模型。2.速度改变仅在竖直方向模型。3.平抛小球落台阶模型。4.飞镖模型。5.光滑斜面上的类平抛模型。 6.打排球模型。7.闪光照片的数据处理模型(抛出点未知时,求初速、某点速度、寻找抛出点)。8.平抛小球撞壁模型(圆筒内、竖直墙壁)。快慢描述:线速度v(就是瞬时速度,大小=弧长时间,方向在切线上);角速度(=转角时间,单位:rad/s);周期T(转一圈所用的时间);转速n(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圈数,单位:r/s)。关系:v=R=2R/T=2Rn; =2/T=2n(、T、n与半径R无关)。(不要随意讲“正比、反比”)。动力学特征:合外力一定是变力(不可能处处是恒力)。向心加速度an= v2/R=R2=v=42R/T2。总指向圆心(方向时刻变化)、改变速度方向不改变速率。向心力Fn=man=mv2/R=mR2=mv=42mR/T2。总指向圆心(方向时刻变化,一定是变力);改变速度方向不改变速率;根据效果命名;本质就是径向合力。动力学应用要点: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初速度不为零、合外力总与速度垂直且大小恒为mv2/R。)。解题步骤(定对象、画受力图、找轨迹平面、定圆心、列径向牛顿第二定律方程)Fn=mv2/R=mR2适用于变速圆周运动的瞬时位置。*半径变化的运动(F供=F需=mv2/R时圆周运动、F供F需=mv2/R时向心运动)。模型:1.角相遇模型(时钟、卫星相遇等,存在多解)。 2. 自行车模型(“大牙小飞跑得快”)。 3. 水流星(过山车)模型。 4. 类双星模型。 机 械 能 恒定P、f阻下的启动:先做a减小的加速运动,最后匀速运动(收尾)。收尾阶段可使用平衡条件求vm;任意状态可用牛顿第二定律;此前过程可用动能定理(不能用匀变速公式!)先匀加速、后恒定P启动:两个拐点(第一拐点是匀加速、变加速拐点,也是P的拐点,Pm=(f+ma)at);第二拐点后是匀速,但前后Pm不变)。第二拐点速度才是最大速度。匀加速过程可以用匀变速公式;第一拐点以后常用动能定理;收尾状态仍用平衡条件。机械能功机械能守恒定律功能关系方法与模型意义:表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通常为正值)。求功率方法:定义式法P=W/t(平均功率)。力、速度相乘法P=Fvcos=FvF(平均、瞬时功率均可,不要丢掉cos!重力功率PG=mgvy。)意义:表示力在空间上的积累效应,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是过程量。正负号:由F、S夹角决定(不是F、S正负号),表示能量的传输方向(不表示功的大小)。求功方法:恒力做功的基本公式法(W=FScos=FSF)。功率法(适用于P恒定)。变力做功的微元法(曲线运动径向力、固定支持物产生的支持力不做功;大小不变的空气阻力、摩擦阻力做功W=-fS路程;推磨做功W=FS路程)。动能定理法。F-S、P-t、P-V图像“面积”法。有滑轮存在的等效法(转移受力物体及其位移)。动能定理应用:优点(标量计算、不考虑力的作用细节、不考虑运动细节、加速度和轨迹)。对象常为单个物体。优选过程(“全过程”?“分阶段”?)。参照物必须是对地静止物体。分析受力、求功要全面。注意研究过程中每个力的实际作用位移。列物体初、末动能时不要受到路径和速度方向的干扰。功的正负号准确带入方程。动能Ek=mv2/2:状态量,标量(非负性)。常用能量单位:焦耳(J)、度(kwh)、电子伏特(eV)。动能定理: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加量,即W总=Ek=EktEk0。定理理解:Ek可正可负;决定物体动能增量的是总功,而不是个别力做的功;求总功通常采用代数和的方法(当加速度恒定已知时,W总=maScos)。功率动能定理实例:机车启动动能Ek=mv2/2,是标量。常用能量单位是焦耳(J)、度(kwh)、电子伏特(eV)。重力势能EP=mgh。所属系统性;标量性(正负号表示多少);相对性(常以地面为参考面)。弹性势能:属于弹性形变的物体,数值取决于形变物体和形变量;标量性(常取正号)。方法:都是标量计算;选定惯性参考系(默认地面);求功时的恒力、变力区分意识;列守恒定律方程时要防止“复杂轨迹、运动性质”的干扰; 计算变形物体重力势能改变量的等效法。模型:1. 框架上摆过程的求功模型(缓慢上升、恒力冲击两种,含磁场中的导电框架)。 2.汽车启动模型(恒定功率启动、恒定加速度启动)。3. 皮球弹跳模型(阻力大小不变)。4.物体在光滑、粗糙轨道上交替运动模型。5.等效斜坡模型(配合动能定理)。 6.“体系守恒”模型(大系统守恒小系统不守恒,内力做功转移小系统之间的机械能,主要方程是守恒定律配合速度关联)。 7.链条模型(局部势能与整体动能的转化)。 8.“水泵上方出现真空”模型。 9.管道模型(v必须是相应截面S处的瞬时流速)。 *10.注射器模型(流量不变、外力做功导致动能突变)。 *11. “绳碰”模型(机械能损失,转化为内能)。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和弹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但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守恒表达式:Ek1+Ep1+Ep1=Ek2+Ep2+Ep2(初末等值式)、增减等值式、各种能量增量之和为零式。守恒条件:对小系统而言,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或“没有其它力做功”)。守恒定律应用:优点(标量计算、不考虑细节、不受轨迹影响、可以多过程大系统使用)。选好对象与过程(出现“绳碰”要分段、出现耗散要改用大系统的能量守恒或单个物体的动能定理)。列方程时不要受到运动方向和路径的干扰。基本原理: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功是过程量,能是状态量;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能量转化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做功;功不是能量,功也不会转化为能量。常用功能关系:W总=Ek(总功量度动能增量)。WG -Ep(重力做功量度重力势能减少量)。Wf -Ep(弹力做功量度弹性势能减少量)。W其E机(其它力做功量度机械能增量)。f滑 S相程=Q(系统克服摩擦力做功量度系统增加内能)。W分=-Ep(分子力做功量度分子势能减少量)。W电=-( 电场力做功量度电势能减少量)。注意事项:功、能量度要一一对应。所有量度关系均与路径、运动性质、其它力无关。机械振动机械振动振 动单摆方法及模型特征:满足F回=-kx(“正比、反向”,也是产生条件)。x、v、a、F均是t的正弦(或余弦)函数,A、T、f保持不变。具有对称性。固有周期(仅取决于系统参数,与振幅、速度无关)。机械振动:在某中心位置附近往复运动。产生振动的条件(离开平衡位置后受到回复力)。位移x:起点在平衡位置,x总指向外侧。x、v、a、F的大小、方向在周期性改变。回复力:效果命名;本质是切线方向合力;一定是变力;回复力与向心力垂直;动能定理求其功。理解要点:回复力是重力沿轨迹切线的分力mgsin。近似条件(摆角5)。摆球经过平衡位置并不平衡!(F回=0,但向心力Fn0,所以F合0。停在平衡位置时都等于零)。振幅A: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标量,表示振动强弱。全振动:振子再次回到原位置且速度与原方向一致的过程。周期T:完成一次全振动的时间; 频率f:1s钟内完成全振动的次数。表征量规律:路程与振幅关系(t=T内,S路=4A;t=T/2内,S路=2A;t=T/4内,S路可等于、大于或小于A)。几个变量的方向关系(x总指向外侧;a、F总指向内侧;v可向外也可向内;a、F总是同向,且总与x反向;a、v方向可同可反)。几个变量的大小关系(a或F总与x成正比;a与v总是“一大一小”、“一增一减”关系)。两个特殊位置(平衡位置处x=0,a =0,F=0,v=最大;x=A,a=kA/m,F=kA,v=0)。运动性质(变加速运动,只表现为a增大的减速运动和a减小的加速运动,a、v不可能同增同减,更不会是匀变速运动)。两个特殊时间(t=kT,则初、末各物理量等大、同向;t=(2k+1)T/2,则初、末各物理量等大、反向。但若仅仅是x等大同向,或仅仅是速度等大同向,其时间不一定等于kT,可趋近于0)。对称性(位移等大的地方所有物理量都是等大的;若初、末速度相同,经过的时间要么等于kT,要么初、末位置关于平衡位置对称)。图像特征:正弦(余弦)曲线;周期性、对称性;时间推移,图像不变。图像信息:读出位移;读出振幅;读出周期;斜率法判断振子振动方向(瞬时速度方向);加速度、回复力的方向(总指向时间轴)。经过半周期,速度一定等大、反向(回复力在半周期内做功一定等于零)。简谐运动周期公式的理解及应用:伽利略最先发现单摆的等时性(周期与振幅、质量无关)。径向力不影响周期。摆长是摆球重心到摆球运动轨迹圆心的距离。单摆测重力加速度:选定轻质、不伸缩的1m左右摆线和密度大的实心球。悬点要固定。球自然下垂时测摆长。振幅小于8cm(即摆角5)。无初速释放,以使轨迹在竖直平面内。球经最低点时用累积法测周期。多测求平均。从T2-L图像的斜率求g:斜率k=42/g。T2-L图像斜率k不受摆长漏计球半径的影响(始终漏计)。方法:双图助解法(过程示意图、振动图象)、“轨迹拉开法”、“对称法”、两个运动的等时性(两个物体同时运动,或同一物体的两个分运动)。模型:1.轨迹拉开法求周期模型。 2.落球撞弹簧(或“蹦极”)模型(速度最大时弹簧有形变、最低点向上加速度不小于g、最低点弹力不小于2mg)。 3.两个运动等时性模型(自由下落小球与摆球相遇、电动音叉描加速运动的玻璃板、沙漏等)。 4.单摆图像求摆角或速度模型(读出周期求摆长、读出振幅求最大摆角mA/L、能量守恒求速度)。 5.求类单摆周期模型(大弧形轨道、双线摆、光滑斜面上的单摆、电场中的单摆)。 振动中的能量:机械能守恒。动能、势能转化的周期是x、v、a、F变化周期的一半。 机 械 波 条件:频率相同(波长也一定相同,这样的波源叫相干波源)。图样特点:稳定性(强点永远强!)。相间性(强带、弱带相互间隔开来)。强带、弱带的形状特殊性(双曲线)。连续性(强带上任意点都是加强的;强带与相邻弱带间质点的振幅介于(A1+A2)与(A1-A2)之间。)。振动加强的标志:能量最多(或振幅最大),y合=0仍然可以是振动加强点。只要能找到有一个时刻两个分位移(或分速度)同向最大,此处一定是振动加强点。判定加强点方法:峰、谷相遇法。寻找强带、弱带法。波形推进法(考察下一时刻是否出现峰、谷相遇)。速度合成法(前4个方法无条件适用)。* 程差法(若波源振动步调完全一致,则=k时,加强;=(2k+1)/2时,减弱)。 机械波波的产生波的描述两个特有现象传播距离S(或x):某点的运动形式(y、v)传到下一质点的距离,也是波峰、波谷、波前的移动距离(但不是质点的移动距离!)。波长:传播方向上相邻两个波峰(或谷)之间距离为横波波长;相邻两个密部(或疏部)中央间的距离为纵波波长。质点完成一次全振动,波向前传播。由波源和介质共同决定。波速v=S/t=/T=f(适用于各种波)。v由介质本身决定,不受频率、振幅影响。(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波速恒定,但质点运动速度则是周期性变化的;横波中两种速度始终垂直)。频率f:只取决于波源,与介质无关。声波与地震波产生条件:波源和介质(电磁波的传播不依赖于介质!)。产生特点:介质质点给周围质点施加周期性驱动力,使质点做受迫振动(故所有质点f相等)。分类:横波(质点运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表现为“凸凹相间”,代表是绳波、电磁波),纵波(质点运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共线,表现为“疏密相间”,代表是声波)。传播特性:一群质点共同参与。传播方向就是波峰、波谷、波前的移动方向。向外传播的是波源的运动形式和能量,质点并不随波迁移。各质点振动步调有差异,峰、谷、波前由各质点轮流依次充当(离波源近的质点先“起振”)。“波前”振动方向就是所有质点的起振方向(重复波源的最初振动)。波可以脱离波源而独立存在(如“脉冲波”)。波的传播具有重复性(经t=kT后,波形跟原来的一样)。波具有反射、折射、干涉、衍射现象(但波的特有现象是干涉和衍射)。波的叠加:波的独立传播原理;波的叠加原理(波相遇的区域里,质点的实际位移、速度、加速度等于两列波分别引起位移、速度、加速度的矢量和)。画叠加图要点:画准相遇分波;找准叠加边界;先画边界点外波形;用尺量出叠加区内几个特征点的分位移,计算合位移后再描点;用平滑线连点;线性波的合成仍是线性的。波形图:表示图示时刻、各质点的位移y(不同时刻不同图形。不同时刻y-t图只延伸不变形)。图像信息:读出图示时刻任意质点的位移;读出振幅;读出波长;判别质点振动方向(波形微移法、“奔向延安描波法”,y-t图判别振动方向则用“斜率法”)。物 理 量应 用波的衍射:发生明显衍射现象条件是“障碍物的尺寸比波长短或相差不多”。注意:衍射小孔相当于一个新的波源,衍射后的波形应当是以小孔为圆心的同心圆。干 涉地震波:名词(体波、面波、震源、震中)。 面波没有体波传播快,纵波传播比横波快。纵波先到震中,物体先上下抖动;横波后到震中,物体接着水平摇晃、扭动。声波:是纵波。固、液和气体中都能传播(空气中声速为340m/s左右,固体中传播最快)。人耳感觉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f20000Hz的叫超声波)。频率决定音调高低。振幅决定响度大小。声波有反射(人耳分辨回声的时差为0.1s)、干涉(围绕敲响音叉转一圈,感觉声音强弱交替变化)、衍射(“闻其声不见其人”原因)。波源同侧两点步调关系:相距k的两点同步振动;相距(2k+1)/2的两点异步振动;相距(2k+1)/4的两点一个在峰、谷,另一点必在平衡位置(由振动方向可具体确定为x=(k+/4)和x=(k+3/4)。)波源异侧两点步调关系:与波源距离的差值(SA-SB)=k的两点同步振动;(SA-SB)= (2k+1)/2的两点反相振动。应用模型:1.“波前”应用模型(推知“起振方向”、定“波前”找传播距离 )。 2.平移或五点法画波图模型。 3.波形平移法求时间模型(将符合“振动特征要求”的“点”移到指定位置 )。 4.传播波方向的定性判定模型。 5.借助“x=k+x0,t=kT+t0”化多为少模型(选定参考点可“由此及彼”)。 6.已知两个时刻的波形图求解波速模型 。 7.双常数波速模型(各自独立列x与、t与T的关系方程,必要时借助于“2(2n+1)=(2m+1)无整数解”)。 静电场基本电现象直观描述电场属性量方法及模型常见场分布方法:类比法(重力场强度g=GM/(R+h)2、重力势gh、水平面 )。等效法(等效场、等效重力)。对称、填补、微分法。矢量分析法(F、E、S或v之间的矢量关系图)。模型: 2.三球系统平衡模型(“内同外异”、中间电量最少)。 4.“垂直原理”寻找电场线模型(任意电场)。6.动态分析模型(F电与电场线相切,F合指向轨迹内侧,a、v夹角决定v的增减,画矢量分析图助解)。力与能电场(特殊形态的物质):电荷必在其周围产生电场;基本性质是对电场中的电荷有电场力的作用;电荷之间的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电场线:假想的;不闭不交;电场线若从定点出发则此处必有正电荷(若终止在有限位置,则此处必有负电荷);疏密表示E大小,切线方向就是E方向;电场线不是检验电荷运动轨迹;两个导体之间如有电场线相连,这两个导体必带异种电荷。顺着电场线电势逐渐降低(只有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才是电场方向);导体中形成电流的动力就是电场力,故导体中电流的方向就是电势降低的方向。 等势面:同面移动电荷不做功;必与电场线垂直;等差等势面越密的地方E越大;类比为水平面(仅受匀强电场作用时,v最大、最小两点的连线必在电场线上)。电场强度:与检验电荷、参考点无关,仅取决于电场本身和位置。规定正检验电荷受力方向为该处E的方向,负电荷受力与E反向。比值定义式E=F/q。Q产生电场的决定式E=kQ/r2。匀强电场计算式E=U/d(d是沿电场方向的距离或两个等势面间的距离)。遵循矢量叠加原理。电势:由电场、位置、参考点决定,与检验电荷无关。标量性(正负号表示高低)。相对性(常选大地、无穷远处为参考点)。比值定义式A=EA/q。由电场线比较高低较为直观。常用定义式、电势差法求。、E之间没有数值决定关系。 匀强电场:E处处相等但可不等。“平行等距一定等压”。电场线平行但不等距的电场不存在。电势差(电压)U:仅由电场和初、末位置决定,与检验电荷无关。标量性(正负号不表示电压大小,“U0”表示初态电势高、“U0”表示初态电势低)。数值的绝对性(与参考点无关)。比值定义式UAB=WAB/q。基本定义式UAB=A-B.(前后次序不要颠倒!)。孤立点电荷:正电荷电场线向外(“光芒万丈”),负电荷电场线向内(“归心似箭”);等势面为球面;近正电荷电势高;近负电荷电势低。等量异种电荷:电场线似“螃蟹”;中垂面内离中点越远E越小,中垂面上E垂直于中垂面,中垂面是零等势面;越接近场电荷电场线越密(E越大);越近正的场电荷电势越高(正电势),越近负的场电荷电势越低(负电势)。等量同种电荷:电场线似“怒发冲冠”;中点E=0,但电势不为零;中垂面上E最大处不在中点,中垂面内E平行于中垂面,电势单调变化;越接近场电荷电场线越密(E越大);越接近正的场电荷电势越高。电场力:适用于真空中、点电荷之间的库仑力F=kq1q2/r2(静电力恒量k=9.0109Nm2/C2);适用于任何电场的F=qE.(正电荷受力与E同方向,负电荷受力与E反方向)。电势能:由电场、位置、参考点、检验电荷的种类和电量决定。标量性(正负号表示多少)。相对性(常选大地、无穷远处为参考点)。常用EA=qA和WAB=EAEB求值。系统性。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可任意设路径)。常用WAB=qUAB和WAB=EAEB。元电荷:e=1.610-19C(电子电量为-e,所有带电体的电量q=ne)。密立根最早用“油滴平衡法”测定e。 电量的国际单位是“C”,是导出单位。负电荷使人愉快。起电(遵循电荷守恒定律):接触起电(等大、同形状时电量才先中和后平分);摩擦起电(丝绸摩擦后的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后的橡胶棒带负电);感应起电(外电场作用后电荷重新分布)。点电荷(无大小的带电体):条件的相对性;理想模型 。静电的产生和测量:产生(手摇感应起电机、超高压电源、范德格拉夫起电机,注意:一般静电的电压都较高、但电荷量不大); 测量(验电器、电荷量表、静电电压表)。静电的应用:静电除尘(高压直流电、外壳接电源的正极且接地、金属球附近电场最强、空气被电离成电子和正离子、电子向外壳运动途中被尘埃吸附、带负电的尘埃向外壳运动并被外壳吸附);静电喷涂;静电植绒;静电复印。静电的防范:保持空气湿度;使用避雷针;良好接地。防范与应用静电防范与应用 静 电 场 恒定电流恒定电流基本概念方法及模型串联电路:R总=R1+R2+;I处处相等;电压、功率均与R成正比分配。并联电路:1/R总=1/R1+1/R2+;各支路U相等;电流、功率均与R成反比分配。限流电路:变阻器部分串入电路。ERx/(Rx+R变)UxE(Rx较大时,Ux居高不下)。但I总不大。分压电路:R变两个固定端接电源两极、任一个固定端和滑动头作为输出端。0UxR变总时,输出电压几乎线性变化(满足安全情况下的最佳选择)。双臂环路:两个支路电阻相等时R总最大、相差越小R总越大、相差越大R总越小。电路中的能量电阻:电荷定向移动因碰撞而受阻(电能内能)。比值定义式R=U/I(适用于任何电阻、任何状态)。内阻(原电池“通道”)r:是纯电阻,符合电阻定律(减小通道S,r增大)、焦耳定律Q=I2rt。电流:形成条件(自由电荷、电压)。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方向为I方向,外电路中顺着I方向电势逐渐降低。“安培”是基本单位。 环形电流I=q/T,导电液中I=(q正+q负) t。有方向但非矢量(节点电流进出相等)。电流传导速率(本质是场的传导速率)等于光速。路端电压:是电源两极电压,也是外电路总电压。内外电压互补变化。是电流的一次减函数U路=E-Ir。是外电阻的增函数U路=ER/(R+r),渐近线坐标U=E。内电压:内阻上电压。靠近电源负极探针的电势高,要接电压表正极。符合U内=Ir。电动势E:E由电源决定,与外电路无关(干电池用久后E会稍减小,r会增大)。数值上等于电源移动1C电量时非静电力做功(与电流、时间无关)。等于两极开路电压(求E效的方法)。内电路:非静电力做功提供电能、同时内阻发热损耗。提供电压(电动势)、同时内阻损压。外电路:电场力做功消耗电能。顺着电流方向电势逐渐降低。闭合电路常用方程:E=U路+U内;I=E/(R+r);U路=E-Ir;U路=ER/(R+r)。动态分析(只有一处R变化):U路是I的一次减函数;R总与R变同规律变化;“串反并同”;U/I通常不变(定值电阻U/I=U/IR定,可变电阻U/I-r效R变)。用电器功率:额定功率;实际功率(比较不同规格灯泡亮暗的唯一依据,相同规格比较U、I即可)。电源总功率P总=W非/t=EI。输出功率P出=U路I 。电源热功率P内=I2 r。 功率关系:P出=P总-P内电源的效率:=P出/P总=U路/E=R/(R+r)。当R=时,=100%但无输出;当P出最大时,=50%。输出功率P出:E、r一定时,R=r(或U路=U内=E/2,I=E/2r)时,P出m=E2/4r;R1R2=r2(或U1+U2=E,I1+I2=E/r)时,P出相等。R、U、I越接近拐点值,P出越大,越远离拐点,P出越小。用电器U-I图:线性图中,U/I=U/I=R; 非线性图中,U/IRU/I。电源的U-I图:与公式U=E-Ir相结合。电源的P出-R图:“钟形曲线”。R=r是输出功率的拐点。电源P-I图:P总线是过原点的直线;P出线是开口向下的抛物线;P内热线开口向上抛物线。 P总线与P内热线的交点对应短路状态;P出线与P内热线的交点对应最大输出功率状态(=50%)。方法:等效法(R变不等效为内阻!);对称法;图像法;经验法;“二次函数、耐克函数”最值法。模型: 1.双臂环路模型(仪器选择导致数据规律差异、断点故障分析)。2.电路故障模型(故障过程:“断路等效为电阻突增、短路等效为电阻突减”,借鉴“串反并同”。故障状态:“短路部分等效为零电阻、断路部分等效为电阻”,借鉴“分压、分流原理”) 。3.动态分析模型。 4.功率图线模型(P-R图、P-I图、P-U图)。 5.非线性元件的工作点模型。 电功:任何电路上电场力做功W=qU=UIt量度电路消耗的电能。常用单位:J、eV、kwh。电热:只要有电阻存在的地方,Q=I2Rt总是量度电阻上产生的电热。关系(能量守恒):纯电阻,耗电=电热。非纯电阻,UIt=I2Rt+E它。电路连接闭合电路图 像 磁 场 现象:每个磁体都有N极和S极;磁体可无限分割,每一小部分仍有N极和S极;地磁场中小磁针静止时,N极指向北方,S极指向南方。地磁场:相当于一个条形磁铁,地理南极附近是N极,地理北极附近是S极(有一定的磁偏角);赤道上方磁场水平向北;地球上任何一点的磁场水平分量都水平向北;南半球磁场的竖直分量向上,北半球磁场的数值分量竖直向下。磁化:铁磁性物体靠近磁极时,内部分子电流取向变得大致相同,其近磁极一端表现为异名磁极,远端表现为同名磁极(类似于静电感应)。磁现象电本质:奥斯特实验证明电流磁效应(南北方向电流对磁针产生大转动力矩,效果好)。安培分子环流假说揭示磁体具有磁性的电本质。所有磁现象都是运动电荷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简单磁现象磁场:客观存在的物质。磁体、电流的周围都会产生磁场,变化的电场也会产生磁场。磁场的方向:规定小磁针的N极受力方向或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为该处磁场方向。磁感线:假想的;闭合不相交(只能说“进”、“出”);切线表示B方向,疏密表示B大小;磁场为零的地方一定没有磁感线经过,但没有磁感线经过的地方磁场不一定为零。磁场描述磁感强度:比值定义式B=F/IL(导线与磁场垂直时测定)。B决定于磁场本身和位置(通电导线只是探测磁场的手段)。B是矢量,永远垂直于导线受力F。单位是“T”(导出单位)。磁场叠加遵循矢量叠加原理,有铁心存在的地方因磁化而使合磁场明显增强。条形(蹄形)磁铁:两极处磁感线最密。磁极侧面也有磁感线进、出。磁铁内部也有磁感线(与外部磁感线构成闭合曲线)。紧贴磁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