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年九年级下学期初三毕业班调研检测语文试题(I)卷_第1页
人教版2020年九年级下学期初三毕业班调研检测语文试题(I)卷_第2页
人教版2020年九年级下学期初三毕业班调研检测语文试题(I)卷_第3页
人教版2020年九年级下学期初三毕业班调研检测语文试题(I)卷_第4页
人教版2020年九年级下学期初三毕业班调研检测语文试题(I)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2020年九年级下学期初三毕业班调研检测语文试题(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选择题基础运用。大年是感恩的演义。寻根问祖也好,走亲串戚也好,都是教人不要忘本。连同一餐一饮,半丝半缕,都在感念之列。在品尝佳肴美味的时候,在阖家团圆的时候,感念天地化育,感念风调雨顺,这便是年了。于是有人说春节是中国人的感恩节。大年是敬仰的演义。“_,_”,是关帝庙门的对联;左秦琼,右敬德,是门神。这是我们对忠义的最初感知。中国人让一代又一代的后生一年一度地接受对忠义的敬仰,潜移默化地让孩子们知道,只有忠义才配享受香火。大年是“和合”的演义。(甲)_是谐调,(乙)_是团圆。和合意味着键康,意味着平安,意味着绵延昌盛。一家人一族人能不能坐在一桌上,它已经不单单是一顿饭的问题,而是这个家的圆满程度,幸福程度,昌盛程度。大年是喜庆的演义。大年的喜庆如汪洋大海。它在香喷喷的饭菜里,在红彤彤的对联里;在排山倒海的爆竹声中,也在一家人团圆的天伦之乐中。它在年画,在门神,在对联,在社火,更在老百姓的把酒相邀共话桑麻里。1 . 文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缕(l)潜(qin)B缕(l)潜(qin)C缕(l)潜(qin)D缕(l)潜(qin)2 . 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合”“和”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甲:合乙:和 B. 甲:和乙:合3 . 下列对“走”字的笔面数和对“化”字的笔顺判断都正确的一项是( )A“走”的笔画共6笔,“化”的第3笔是竖弯钩。B“走”的笔画共7笔,“化”的第3笔是竖弯钩。C“走”的笔画共7笔,“化”的第3笔是撇。D“走”的笔画共6笔,“化”的第3笔是撇。4 . 下列关于文中相关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关帝庙是为了供奉三国时的关羽而兴建的。关羽因武艺高强、忠义无双被人们称为“武圣关公”。B秦琼、尉迟敬德都是忠勇的名将,清朝小说西游记里还有他们为唐太宗镇守宫门的情节,这可能是他们能成为门神的原因。C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书写张贴,这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D“和合”一词不仅指家庭和睦美满,它还有着与时俱进的生命力,也象征着杜会的和谐、世界的和平。5 . 在第段横线处填入晕适合的对联是( )A抬头迎春春满院,出门见喜喜盈门B志在春秋功在汉,心同日月义同天C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D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6 . 下列选项中与第段“大年的喜庆如汪洋大海”一句修辞手法不同的是( )A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B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C(新生的猫)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D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7 . 下列括号里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牢记使命”“青山绿水”“红色经典”“青春不老”分别是动宾、并列、偏正和主谓短语。(短语类型正确)B邓稼先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两弹元勋”,主干是“邓稼先是两弹元勋”。(句子主干提取正确)C古代时间的别称,如“岁喜”是指年终,“晦”为农历初一,“望”为十五,“朔”为每月最后一天,“更定”为晚上八时左右。(文化常识表述正确)D可拉尔海上的岛屿,就像平底锅里的煎饼一样,平平地排在水面上,岛屿的边岸低得几平看不见了,岛上什么生物也没有。(拉夫列尼约夫第四十一)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修辞判断正确)8 . 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北京奥委会召开新闻发布会,举办奥运歌曲征集活动。(在“举办”前加“宣布”)B这篇报告列举了大量事实,控诉了人类破坏自然,滥杀动物。(将“控诉”改为“揭露”)C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萤。(说“春风”能“语”,赋予物以人的动作,生动而别有情趣。)D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排比,写出了他的内心对“信客”执着的守望。)9 . 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北宋时期,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了坊与市的严格界线,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B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C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蒿盘索。D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智入微。10 .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我非常渴望投身到这项惠及众多山区孩子的活动中,为山区孩子也能搭上信息时代的列车贡献自己的宝贵力量。B九年级家长会上,家长代表王丽女士的讲话抛砖引玉,希望各位家长就“如何做好家校配合”这一专题踊跃发言。C班主任王老师因病请假半年,教物理的陈老师说:“一个班不能没有班主任,我愿意屈就班主任一职。”D王晓川同学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李奶奶,说道:“奶奶,您老身子真硬朗,今年高寿?”11 .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那一天,阳光明媚,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到处传递着幸福的味道。B他声情并茂的演讲,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所有观众。C爸爸教育我说,写字时一定要正襟危坐,眼睛距离书本一尺远。D中国父母普遍是“老黄牛”,呕心沥血培养孩子,有求必应不图回报。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练习。母爱:生而为一棵树是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一幅很简单的画面拨动了我的心弦。是那种很老很旧的仿日式小楼。略显笨拙的门廊下,站着一个十一二岁的女孩子,手里摆弄着一只红艳的蝴蝶结。在她的身后,她的母亲贴近她站着,正在细细地为她梳头。晨光从街对面的楼顶上斜铺过来,将门廊分成界限清晰的两部分,一明一暗。小女孩就站在这水一样的阳光中,全身流淌着透明的新鲜与灵气,像摇曳在晨风中的一朵新蕾。母亲则被推在暗影里,辨不清面容,只有恒久的安详与幸福隐约在眉宇间。也许是谁说了个笑话,母女二人忽然开心地笑起来,满门廊都鼓荡着,拥塞着灿若朝霞的笑声。似乎有一双手抚过我的心灵,温暖立刻弥漫了全身。记忆的叶片纷纷飘落,家的面貌从遥远的地方一下子飞到了眼前。那是一片亲情的海啊!母爱就从云蒸霞蔚中突现出来,如雨后的彩虹,满世界一片澄明。我试着用诗的触角感知她,于是,我看见一棵缀满花朵的树,安详地沐浴在阳光中。譬如一株柳。就是在城市和乡村都极易见到的那种树。春天里披一身鹅黄,仲夏里撑一地浓阴,安安静静地生长在每个人的视野中。雨天里或者阳光下,她更像一位淡妆肃立的女子。她的普遍导致了她的普通,而她天性的安静又使她默默无闻。漫漫旅途中,在路旁或水边,能有几人会因为一株柳的突然出现而驻足慨叹?只有当脚步接近荒原接近情感的边缘地带时,对于绿的渴望才使旅人回头寻觅。在远方,那株柳仍然绿意葱茏地独立在风中。这道遥远的风景很容易使人伤感,旅人便很自然地想起了童年和少年的大段时光。那么,母爱生而为一株柳。譬如一株枣树。小巷的土墙边,山涧的崖畔上,河埠头,沟谷中,似乎没有什么条件可以限制她的脚步。她的躯干生来与粗壮无缘,春天里她静立一隅,瘦弱单薄,很让人担心,让人怀疑那样绵软甘甜的枣子是不是这样的躯干捧出来的。然而不久就证实了,面对秋风中挂满枝头的小灯笼似的红果,没有人否认那是她苦心凝聚的爱的糖汁。那份甘香穿越寒暑,历久弥香,引着漂泊的游子不远万里,叩响家门她的生命力是如此顽强,她从未苛求更多的水、空气和阳光,她不需施肥、浇水,似乎也没有人想过要为她施一点肥、浇一些水。在乡人的眼里,她的生长开花结果似乎都是自然而然的事,用不着为此大惊小怪费力伤神。他们在秋天里采摘她的果实时不必稍存愧疚或者感激。那么,母爱生而为一株枣树。面对一棵树,在接受了她浓阴的慰藉之后,在分享了她生命的果实之后,我们是否想过要为她做点什么,比如为她遮一遮风挡一挡雨,比如坐下来倾听她心底的诉说,比如尽我们的力量给她更多的理解、更多的微笑那么,面对母爱呢?面对母爱,正如面对一棵树,我们心清如水,倾听叶落的声音12 . 文章开头描写了一幅母亲为女儿梳头的画面,请回答:(1)这幅画面表现了什么主题?(不超过6个字)(2)画面给人的感受怎样?(不超过6个字)13 . “我试着用诗的触角感知她,于是,我看见一棵缀满花朵的树,安详地沐浴在阳光中。”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4 . 为什么说“母爱生而为一棵树”?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样的比喻 都写出了母爱的什么特点?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没脑子的学习者王妃“学好知识需要动脑子”,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对于人类来说,学习的物质基础是大脑,有一个健康的大脑,才能快速地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不过,对蜗牛、水母和海星的实验表明,这些没有大脑的生物,竟然也有学习能力体内简单的神经元构造同样赋予了它们基本的学习能力。真正让人称奇的是地球上大多数生命既没有大脑,也没有神经细胞,可它们竟然具备学习记忆功能!黏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它介于动物和真菌之间,喜爱生活在阴暗潮湿的森林地区。当食物充足时,黏菌会以单一细胞的形式存在,但大多数情况下,许多原本分开生活的黏菌会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团超级细胞。它们就靠着这种抱团作战形式,自由地改变形状,像动物一样四处爬动觅食。2016年,法国的研究者在实验室的培养皿里培育了一些黏菌,并为它们准备了它们最爱的食物燕麦片。不过,为了吃到燕麦片,黏菌需要爬过一座小桥。随后,研究者在这座小桥上洒上了一点咖啡因,其浓度虽然没有高到能够伤害黏菌,但也足以阻止它们向食物前进。就像研究者预测的,由于中途杀出了这个程咬金,黏菌在越过小桥前,停顿了数小时。随后,在美食的诱惑下,它们还是继续前进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下次实验中,黏菌开始以更快的速度跨过桥。几天后,黏菌已经完全忽视了咖啡因,在跨桥前不再犹豫。即便有一段时间黏菌不再接触咖啡因,但它们依旧不会再害怕这种化学物质。这就说明黏菌知道从以往的经验中汲取教训,调整自己的行为,它们已经学会了忽略不相关的刺激物,专注于重要的信息。在心理学上,这种行为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习惯。此前,研究者们认为只有高等动物和人类才具有这一技能。那么,没有神经元的黏菌是如何做到的呢?一种猜测是记忆实际上储存在基因里。当黏菌在森林中爬行时,会依靠其表面的化学受体来感知路径上的物质。如果它闻到了一些有吸引力的东西,比如食物,它会迅速地蠕动,向食物源靠近。而毒素会引起相反的反应,导致黏菌减慢它的节律性的蠕动,以避免潜在的伤害。在多次咖啡因刺激过后,黏菌的DNA甲基化会改变受体的基因表达,提高受体对咖啡因的忍耐值,导致黏菌再次遇到这样的刺激后不会发生行为反应。实际上黏菌还有一项非凡本领“传授经验”。在第二个实验中,研究者教会一组黏菌跨越撒有无害的盐的桥梁,黏菌很快就适应了有盐的桥梁。同时,让另外一组黏菌跨越没有盐的桥梁,它们被称之为无经验组。随后,研究者将有经验组、无经验组的黏菌融合在一起,让它们跨越撒了盐的桥梁。令人惊讶的是,混合组黏菌和有经验组的移动速度一样快。三个小时后,当研究者又拆开混合组,无经验组的黏菌仍然不再畏惧盐,就好像有经验组掌握的盐无害的知识已经传授给它们一样。这是多么难以想象的事情,但是在黏菌那儿真的发生了!一些人猜测在黏菌融合期间,两组基因的表达方式发生了交换,导致无经验组的黏菌有了学习能力。但黏菌没有像人类那样有用来整合和调节身体行为的中枢神经系统,它们又是如何让各个细胞的行为表现出一致性的呢?这一点,研究者们目前还没法解释。实验证明,含羞草、豌豆植物幼苗也有类似的学习能力。虽然现在科学家们还没法完全弄懂没有大脑的生物究竟是如何学习的,但也受到了不少启发。其中,一个有意思的启发是,如果黏菌通过融合,可以互相学习,那么动物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吗?今天的科学家们已经认可动物体内小分子核糖核酸(RNA)可以调控基因表达、调动记忆,它们也是记忆遗传的关键。美国研究者格兰茨曼认为,如果转移一个动物大脑的RNA到另外一个动物的大脑中,原则上应该也会转移部分记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也许会大大改变我们对记忆的定义,并且终有一天,我们将有可能实现记忆移植。(大科技,2017年11期。有删节)神经元:神经组织的基本单位,也叫神经细胞。 基因:生物遗传的基本单位,是有效遗传的DNA(脱氧核糖核酸)片段。 DNA甲基化:最早发现的生物基因修饰途径。15 . 阅读全文,简要说说黏菌是如何具有学习记忆功能的。16 . 结合相关段落,具体谈谈你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17 . 根据上文提供的相关知识,对下面链接材料描述的现象作简要解释。 来自华盛顿大学森林资源学院的马兹拉夫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组开展了一个实验。科学家们收集了所谓的“危险面孔”的图像,然后根据图像做成特殊的面具并将其绑在头上。准备完成后,他们在西雅图附近设了5个研究点,每个点分别释放了7到15只野生乌鸦。被放生的乌鸦看到面具后马上发出尖锐的叫声,闻讯赶来的同伴也立即加入队伍,组成了一支“愤怒的军队”。随后,研究者一边离开现场一边换上另外一副面具。但乌鸦们并未放弃,还是识别出了那张“危险的面孔”。(广州日报,2011年7月)三、文言文阅读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题目。【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李光地字晋卿。年四岁,能以炭摹地上灯字影。稍长,力学,有通才。尝举家陷贼,挟以邀金,欲杀者屡,终不惧。间即取书读,贼大奇之。其伯父日燝,募死士袭破贼寨拔以归。光地少无声色之好,衣食裁取粗给,经年不奏丝竹,门馆寂寥,无有私谒。(安溪县志)注日燝,李光地伯父的名字,燝,音同“景”。18 . 解释加点词。(1)走送之(_)(2)援疑质理(_)(3)或遇其叱咄(_)(4)贼大奇之(_)19 .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俯身倾耳以请以其境过清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告之于帝,帝感其诚C光地少无声色之好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其伯父日燝其真不知马也20 . 用“/”给下列内容断句,限断两处。募死士袭破贼寨拔以归21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_(2)经年不奏丝竹,门馆寂寥,无有私谒。_22 . 从“嗜学”的角度,宋濂的“嗜学”程度远不如李光地,为什么?四、句子默写23 . 名篇名句填空。(任选四题作答)(1)长沟流月去无声。_,吹笛到天明。(陈与义临江仙)_,一山放出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展炊漆公店)(2)河流大野犹嫌束,_。(谭嗣同潼关)_,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3)入则无法家拂士,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4)天接云涛连晓雾,_。(李清照渔家做)_,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5)过零丁洋中表现诗人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英雄气概的是“_?_。”五、诗歌鉴赏阅读诗词,完成各题。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24 . 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25 . 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六、名著阅读26 . 圈点批注法是古人读书时常用的传统方法,小涵就用这种方法阅读骆驼祥子,当他读到下面这个片段时,在旁边作了如下批注。他出去买了包“黄狮子”烟来。坐在炕沿上,点着了一支烟;并不爱吸。呆呆的看着烟头上那点蓝烟,忽然泪一串串的流下来,到城里来了几年,这是他努力的结果,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他连哭都哭不出来!车,车,车是自己的饭碗。买,丢了;再买,卖出去;三起三落,像个鬼影,永远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与委屈。没了,什么都没了,连个老婆也没了!(批注1)祥子的“三起三落”;一起:苦干三年,凑钱买了辆新车。一落: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二起:卖了骆驼,拼命拉车,准备买新车。二落:三起:三落:(批注2)祥子的一生都在围绕着“车”在转,听说有人曾用“拉车夫”作为书名介绍到国外,这个书名好在哪里呢?(1)请你帮助小涵填写空白处。(2)小涵在批注中提出了“拉车夫”作为书名有何好处的疑问,根据你对全书的阅读理解,帮他解答困惑。七、综合性学习关于“中国诗词大会”的主题阅读【材料一】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至今已播出两季,每季10期,每期90分钟。主持人是董卿。【材料二】中国诗词是我们独有的文化瑰宝,是沉淀在每一位中华儿女血脉里的文化基因,能唤醒每个人心底最温暖的记忆。丁酉新春,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成为一场现象级的文化盛宴,像一道清流直入人心、浸润心灵。100余位诗词大会的选手都是普通人,是诗歌让他们在或浮躁纷扰、或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仍能保持一份心中的恬淡、宁静,也让观众感悟到古典诗词滋养的诗意人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汲取我们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诗歌与传媒、文化与科技的有机结合,为传统文化搭起了一个最大的、最接地气儿的课堂。在诗词大会中,竞猜、“飞花令”等对抗性安排,增加了节目悬念;超大演播室、水舞台、大屏幕意境展示等全新舞美设计,增加了节目观赏性;手机摇一摇等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应用大大提升了节目的趣味性和参与性。身边的朋友纷纷反映,节目精彩的环节设置让人了解到更多诸如历史背景、出处典故等诗词本身以外的东西,并对中国诗词文化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许多教师同行都认为,节目的内容、形式以及思维的创意与创新,对于推进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