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2020年度九年级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卷_第1页
人教版2019-2020年度九年级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卷_第2页
人教版2019-2020年度九年级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卷_第3页
人教版2019-2020年度九年级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卷_第4页
人教版2019-2020年度九年级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2019-2020年度九年级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选择题1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青少年时期是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B通过这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文大赛,使他对写作的信心增强了。C我市领导仔细浏览市政府门户网页面,详细了解相关情况,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听取如何利用网络进行反腐工作。D七年级一班的语文成绩是全年级最好的一个班级。二、字词书写2 . 找出下面词语中有错的字并加以改正漠不关心 帐蓬 刨根问底 哄堂大笑 虐待捏轻怕重 废墟 沉默寡言 神彩奕奕 禁涸三、现代文阅读争吵的雅俗陈鲁民人是群体动物,有事没事老爱往一起凑,臧否人事也喜欢见仁见智,议论纷纷,一旦意见不合,免不了争争吵吵。争吵有雅俗之分,可见水准风骨,有文野之别,可见时势风气。在俄罗斯某咖啡馆里,两个老友发生激烈争吵。一个教师,是诗歌的忠实拥趸;一个商人,坚决捍卫散文的重要地位。两个人为诗歌还是散文重要吵得不亦乐乎,后来大打出手。无独有偶,去年9月,两个俄罗斯工人在一起讨论哲学,当谈到他们共同的偶像德国哲学家康德时,因意见不同而翻脸。这年头常见的是,球迷为球队输赢而争论甚至打斗,粉丝为哪个明星更漂亮而争执动武,酒徒为谁喝得多喝得少而吵闹,恋人为争风吃醋而大动干戈,可没想到,居然还会有人为那些虚头巴脑的诗歌、散文而玩命,为哲学、康德而较真,听起来真如同天方夜谭。但不可否认,恰恰是这样的争吵能使人感到一些欣慰。毕竟,在物欲横流、发财高于一切的当下,还有人在仰望天空,捍卫精神财富,关注那些不挣钱的东西。其实,我们也曾有过这样的时期,或者说有过这样的小气候。抗战时期,西南联大虽然条件异常艰苦,但师生们学习钻研的劲头一点也不差,学术氛围也十分浓郁。据作家汪曾祺回忆,在昆明的小茶馆里,饿着肚子的大学生在争论李白、杜甫谁更伟大,豪放派与婉约派谁的艺术价值谁更高,四大名著的优劣得失,每每争得热火朝天,脸红脖子粗。不光是学生争,老师也不消停。废名与熊十力皆为北大知名教授,两人常在一起讨论学问,争吵也是常事。一日废名到熊十力处与其探讨佛学,生发异见,争论不休,忽而静止,原来二人已扭打在一处。不一会儿,废名气哄哄地走出,但至次日,乃见废名又来,与熊十力在讨论别的问题。近几十年,改革开放,人们似乎早已放弃那些“荒唐无聊”的争论,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国家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百姓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不过,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对滞后也慢慢显现出来,金钱至上的影响日渐蔓延。过于“务实”的风气,使我们被世人视为“物质主义”至上的国度。2013年末,法国市场调查公司发布了一项名为“全球物质主义、理财和家庭态度”的调查,在20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人对于物质的热衷程度远高于其他国家,位居榜首。当年,丘吉尔曾说过:“我宁愿失去印度,也不愿失去莎士比亚。”60多年后,撒切尔在谈到中国时则很自负地说过:“一个只会输出电视机的国度算不上伟大,一个能输出文化的国家才是真正的强国。”如果把这当成对我们的提醒,认真盘查一下文化短板,在重视物质建设的同时,对文化建设投入更多的关心,将会是十分有益的。倘若有一天,我们在高铁上听到有人在争论诗歌与散文的重要性,在酒吧里听到有人在探讨哲学与康德的意义,那就是文化复兴的令人鼓舞的信号。(选自杂文月刊,略有改动)3 . 全文围绕哪句话展开论述?4 . 联系上下文,谈谈第段中画线的文字有什么作用。5 .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1)人们似乎早已放弃那些“荒唐无聊”的争论。(对句中加引号的“荒唐无聊”,你怎么理解?)(2)过于“务实”的风气,使我们被世人视为“物质主义”至上的国度。(“过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6 . 当前形势下该怎样营造有利于文化复兴的时势风气?请细读上文并结合“链接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写出三点)【链接材料】(1)2013年,央视节目“汉字听写大会”在全社会掀起了一场关于汉字文化传承的讨论。节目开播以后迅速引发数百家媒体高度关注、数千万网民全城热议。(2)台北市花巨资塑孔子像,著名作家龙应台在不要遮住我的阳光一文中表示反对。她认为仅仅一个铜像是不能宣传孔子思想,复兴中华文化的。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顺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7 . 第自然段中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8 . 第自然段中画线句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阅读谁与我同行,回答后面小题。上初中时,学校每周总有二三晚的补习课。家中离学校有三里来地,白天不觉怎样,三蹦两跳便到了学校,夜晚就怵然了。过一片稻田,翻一座山岭,而过岭是极惧怕的。一条窄窄的山道,铺着青石,是乡村独轮车行的路。两旁是过人的小树林,风一吹来,飒飒作响。间或林子里有夜莺和爬行动物鸣叫,全身毛孔大张,一身冷汗。有月亮时,从密密的枝丫间透出些淡淡的光亮来,洒在青石路上,行来可稍见轻松些;若遇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心口便如兜着一只小兔。这时就想起母亲的话来,将头顶的发毛尽力往后梳,露出亮堂的额头来。母亲说,年轻人额头有团火,能驱妖逐魔。走夜路最怕的是碰上鬼这东西,尽管谁也没见过。总之,晚上补习归来,见四周漆黑,便无端想起了鬼来。父亲见我害怕,便说:胆是锻炼出来的,你应该时时想到你是男子汉。一天晚上补习归来,刚上山岭,便见前面几十米远的地方有个火把在移动。我高兴极了,心里也不再有惧怕。我加快步伐,想赶上那火把,结伴过岭。谁知我的步子加快时,那火把移动的速度也加快了。我的心顿时一阵惊跳,莫不是碰上老人们说的鬼火!夏天纳凉,老人们常说鬼的故事,都说荒郊野外有鬼火出没。一时间,我仿佛肩上压有千斤重担,两腿发软,寸步难移。想到了父亲的话,你是男子汉,我多少鼓了鼓勇气,艰难地一步步朝前走去。但当我放慢了脚步时,火把也放慢了移动的速度,始终与我保持几十米的距离。下了山岭,便可见人家灯光了,我也松了一口气。一摸额头,却是一头的冷汗,深知那是吓的。下了岭走在平阔的田野上,那火把便在我眼前消失了。回到家中,我把这件怪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却不以为然地说:世上根本就没鬼,夜晚的鬼火,是磷火。你在学校应该学过的,有啥害怕的。以后,我每次晚上回来,都能见到山岭上一支火把走在我的前面。虽然害怕,但我壮着胆子跟在后面,它终究没有伤害于我,并照亮我夜行的路。渐渐地,我便不再害怕了,我想那是与我一样夜行的路人。那天,我告诉父亲,我不怕独自走夜路了。我甚至渐渐地感觉出夜行的快乐来-万籁俱寂,抑或虫鸣蛙叫,都有一份怡人的意境。这是不敢夜行之人所体会不到的。从那以后,火把便在我夜行时消失了。毕业后,母亲告诉我,那是父亲打的火把。9 . 小说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10 . 题目中的同行既指,又指。11 . 小说的主人公是父亲,他是一个怎样的人?12 . 找出与第二段画线部分相照应的句子写在下面。13 . 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听到母亲说打火把的是父亲时,你会想些什么?四、文言文阅读甲初,权谓吕蒙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乙眉山苏洵,少不喜学,壮岁犹不知书,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举进士,又举茂才,皆不中。曰:“此未足为我学也。”焚其文,闭户读书,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嘉祜初,与二子轼、辙至京师。欧阳文忠公献其书于朝,士大夫争持其文,二子举进士,亦皆在高第。于是,父子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擅天下,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节选自渑水燕谈录)注释 岁:青壮年的时候。 茂才:被地方政府推荐为育才德的人。 高第:成绩都在优等。14 . 请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标两处)(1) 欧阳文忠公献其书于朝(2) 父子名动京师15 .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_)(3)士大夫争持其文(_)(4)父子名动京师(_)16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蒙辞以军中多务。(2)此未足为我学也。17 . 从吕蒙和苏洵的学习经历中,谈谈其在学习上对你的启发。五、句子默写18 .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江山如此多娇,_。_?青衫湿!春蚕到死丝方尽,_。_,再而衰,三而竭。浊酒一杯家万里,_。_,坐断东南战未休。舍生取义是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标准,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用“_,_”两句,言辞恳切地告诉我们在生和义中作出正确的选择;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用“_,_”两句,吟诵出自己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六、课内阅读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下列小题。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19 . 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语句,每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致书以观/宁静致远硕师名人/硕果累累B执经叩问/叩石垦壤稍降辞色/不赞一辞C援疑质理/文质彬彬负箧曳屣/不负众望D久而乃和/春和景明缊袍敝衣/敝帚自珍20 . 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根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翻译: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辩解。理解:描写了作者向“乡之先达”求教的情景,作者如履薄冰,唯唯诺诺,讽刺了当时读书人热衷功名的现状。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翻译: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理解:宋濂有所收获的原因有二:一是不畏家贫,借书学习,二是千方百计,谦逊有礼地向老师请教。C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翻译:我以为心中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理解:通过“同舍生”锦衣玉食,光彩耀人和“我”粗衣素食却无慕艳意的对比,衬托出“我”的好学精神。21 . 古今成大业者,必定具有好学的精神。请你根据上文和下面的两则(链接材料),概括说明好学精神在宋濂、司马光范仲淹身上分别是如何体现的。(链接材料)司马光好学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链接材料二)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晨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选自宋名臣言行录)注:司马温公:即司马光。死后被封为“温国公”,故称司马温公。下帷绝编:是董仲舒和孔子对于学习态度的两个典故,这里指专心刻苦地读书。迨:等到。倍:通“背”。孤:幼年丧父谓之孤。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世家:身世。南都:地名。糜粥不充:糜粥,稠粥。充,充足。日层(z):太阳偏西。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慨然:形容慷慨激昂。七、综合性学习22 . 文明社会需要文明用语。仿照示例,改写下面两句话同场合体现文明用语使对方容易接受。示例:(医院) 病人:“医生,我的病怎么样了?”医生:“没什么,死不了!”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