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模拟)_第1页
人教版2020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模拟)_第2页
人教版2020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模拟)_第3页
人教版2020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模拟)_第4页
人教版2020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模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2020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选择题1 . 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剽悍(pio)冉冉(rn) 玲珑剔透(t)锲而不舍(q)B曲径(q) 恣睢(su)瞠目结舌(chn)称心如意(chn)C顷刻(qn)模样(m) 青草芊芊(qin)怏怏不乐(yn)D殷红(yn) 拮据(j)奄奄一息(yn)戛然而止(ji)2 .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常用“桑梓”“桃李”婵娟”分别代指家乡、老师、月亮。B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三大高峰。唐有大小李杜,宋有豪放之“苏辛”,元有四大家。C我国古代的“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学记易经和春秋。D愚公移山中提到“山之阴”,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作“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作“阳”。3 .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雾霭丛莽俯瞰五彩斑斓B告诫眩晕彷徨轻歌曼舞C霹雳蜿蜒急湍震耳欲聋D明媚皱褶眺望穿流不息4 .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经过汶川大地震后,我们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B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天下无贼这样一部以小偷为主角的影片上映仅八天就获得5000多万元的票房。C深深眷恋家乡南京的朱先生,在网上听到歌曲锦上南京,留下了亲切美好的印象。D端午节前夕,许多厂家推出了物美价廉的节日礼盒,来满足消费者馈赠亲友的需求。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立秋赵丰看见立秋两个字,心便清爽起来。自然,这是心理的作用。实际上,除了早晚,白天的气温仍是热浪袭人。但毕竟是秋天了,夏天两个字成为了过去时。从此,“一场秋雨一场寒”。立秋是秋天的一扇大门,进去,就走进了一片清爽的世界。在周代,立秋那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宋代时,这个日子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立秋的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报奏。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秋雨如约而至,夏天在雨中戛然收尾。天空失踪了夏日暴雨前的翻滚乌云,只是蒙蒙的一层乌云。雨不再是夏天里的一个疯孩子,没心没肺的随时变脸,晴空里忽就暴雨滂沱,莫明其妙地来了,又神神秘秘地走了。秋天的雨有了秩序,有了节奏,有了规律,沙沙而落,凄凄切切,清清爽爽。像一个风姿卓然的女人,爱与恨都无限坦白。一种情感的倾诉,静静地释放在宁静的空间,萦回于亘古的缠绵。立秋的大幕启开,蛐蛐的演出便开始了。其实,在立秋的前几天,它已跃跃欲试,吹响了寒笳。屋角、墙根、草丛间,到处可闻“瞿瞿”之声。夜静,秋月的清辉洒在窗棂上,户外虫声合奏,室内蛐蛐欢叫。悉心静听这清纯的自然之音,在美妙的天籁声中安然入睡。小时候,每到立秋,孩子们便结伴去捕捉蛐蛐。踏着月色,我们蹑手蹑脚地向蛐蛐鸣叫的地方悄悄靠近。机警的蛐蛐仿佛有某种感应,我们走到这边,它便在那边鸣叫;我们到了那边,它却又在这边亮开歌喉,仿佛在与我们玩着捉迷藏的游戏。捕得一两只后,小心翼翼地装进用麦秸秆儿编织的小笼里,悬挂在墙壁上,放些带露水的南瓜花儿,让它吃饱喝足后摩翅鸣唱。孩子们喜斗,把两只蛐蛐放进盆子里,用一根草撩拨它们的尾部,它们就展开搏斗。聆听胜利者的报捷声,是我们最大的欢乐。蛐蛐,这小小的精灵,用歌声启开了立秋的大幕。立秋是一种心情。逃脱了夏天的热笼子,凉爽带给人们的是心情的释放和愉悦。叶子渐渐变黄,像时光的旧镜头。偶尔的一片落叶,宛若心境的抖颤。我在秋风中摇曳,在秋雨里潮湿。以这样一种清爽的心境步入秋天,仿佛梦幻般的感觉。(节选自2016中国散文排行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7年1月第1版,有删改)注释笳:古代北方的一种乐器。5 . 阅读全文,找出文中最能概括立秋这个节气特点的词语。6 . 文章第3段作者写夏天的雨有何用意?7 . 品读下列语句,按括号中的要求回答问题。(1)其实,在立秋的前几天,它已跃跃欲试,吹响了寒笳。(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2)逃脱了夏天的热笼子,凉爽带给人们的是心情的释放和愉悦。(“逃脱”一词能否换成“离开”,说说你的理由。)8 .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语言优美,构思巧妙。开篇简洁、中部展开、结尾收束,以“盼秋绘秋迎秋赞秋”串联成篇,有一气呵成之感。B文章第2段写到古代的立秋仪式,说明中国人对立秋这个节气的重视由来已久,也凸显了这个节气的重要性。C“悉心静听这清纯的自然之音,在美妙的天籁声中安然入睡”这句可用舒缓的语气来读,这样能突出秋天带给人的宁静之感。D文章末段中“摇曳”一词本指摇摆、摇荡,在这个语境中指“我”身心的悠游自在,有了一种沉醉于秋天的意味。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孤灯小巷我记得小时候,总停电,那时就喜欢看书。常常在晚上,在自己住的小屋里点一根蜡烛,然后捧一本薄薄的书,倚在枕上看。或者是课外的作文书,或者是借来的小人书,虽然没有什么厚重的名著,可是在摇曳着微黄的烛光里,每一个字都生动得像要开出花来。仿佛在那样的夜里,只剩下一盏灯,一本书,还有我明亮的眼睛。不同于普通夜读的意味,这里夜只是一个背景,读也只是一种状态,多年回望而落于心底柔软处的,却是那盏灯,那本已不记得内容的薄册。大学时读的书就多起来,中外名著开始大量阅读。可是在夜里,我依然喜欢拿一本薄薄的书,并不一定是名著,总之是在夜色里能入我心的。宿舍里到时间就停电,起初我们都是拿个小手电,用被子蒙头盖脸,在被窝里看书。后来我就觉得没有感觉,而且很难受,再好的书也读不进去。于是在一个夏夜里,熄灯很久之后,我偷偷溜出宿舍楼,拿着一本书。最后看到宿舍后面的路边有一盏路灯,对面是女生宿舍,灯下是一个台阶,我就坐在那里。已记不清有多少个那样的夜晚了,头顶孤灯相伴,洒下一片柔和的光,长长的风偶尔飘来一丝,吹得身旁的草叶细细地响,星光月色都被身后的楼房阻挡了,只有这一盏灯还亮着,只有这本书还翻开着,只有我还醒着。后来毕业,然后就是辗辗转转,在世事的风尘劳碌中,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仿佛心境全然改变。可是每到睡前,还是习惯性地拿本书,心思却不知飘忽到何处。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住在工厂的宿舍里,很大的一个屋子,三个人。我的床在一个角落,每到夜深,当室友的鼾声响起,我便拧亮床头那盏小小的台灯,让它只照着我的那一角黑暗。那时看的多是薄薄的杂志,看那些小小的文章。在文中那些寻常的烟火人生里,努力去找寻能贴进我心灵的东西。有时候会遥思古人灯下读书,月影小窗,一灯如豆,那一幅读书的剪影该会有直入人心的魅力。虽然已无复古人之风,可在属于我属于书的那些夜里,总会有一些心绪是与古人相通的吧。就像一个朋友曾给我讲,他在工地上当力工的时候,每天都干活到很晚,匆匆吃过饭,别的工友或鼾声如雷或出去游荡,他就躺在大通铺上,借着一点灯光看一本从家里带的书。他说多年以后,那些苦那些累都已淡忘,只有那看书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柔柔在心。我想,那样时刻那样的一个身影,也应是有着一种魅力吧。在一人一灯一书的夜里,别的都会悄然隐退,世界上只有那一点光、一卷丰盈和一缕思绪。那样的晚上,放下书,熄了灯,便会有一枕恬然而带着书香和希望的梦在等候。在学校的网站论坛上,有个男生发贴说:我记得那时,在深夜里,总有个人在楼后的路灯下看书,我每次站在窗前就能看见。也不知是哪个年级的同学,也不知看的是什么,总之很专注的样子。那个身影,曾给了我许多感动和力量。下面不少人跟贴,也有人说一样注意过那个身影。一个女生说:是啊是啊,我也看到过,一盏路灯,一个坐在台阶上的读书人,像一幅剪影,真是美极了!9 . 阅读全文,文章写了哪几个“孤灯”夜读的的片段?请用简洁语言分别概括。10 . 结合文章内容,赏析下面句子的妙处。虽然没有什么厚重的名著,可是在摇曳着微黄的烛光里,每一个字都生动得像要开出花来。11 . 文章第段划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12 . 文章第段写到“有时候会遥思古人灯下读书,月影小窗,一灯如豆,那一幅读书的剪影该会有直入人心的魅力。”请结合自己读书的感受谈谈理解。13 . 试分析文章第段在结构和内容有何作用?三、句子默写14 . 默写。(1)_,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_。(3)_,白露未晞。所谓伊人,_。(4)_,似曾相识燕归来。(5)自康乐以来,_。(6)_,并怡然自乐。(7)岳阳楼记中表现作者阔大的胸襟的句子是_,_。四、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回答各题。(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乙)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习惯说(注)养晦堂:刘蓉居室名。浸:渐渐扩展。踬:跌拌。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15 .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香远益清(2)陶后鲜有闻(3)每履之(4)辄起绕室以旋16 .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17 . 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什么?18 . 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五、诗歌鉴赏19 . 阅读诗歌,完成题目。秋思陆游乌桕微丹菊渐开,天高风送雁声哀。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注)乌桕:落叶乔木、秋天树叶经霜变红。并刀:并州出产的剪刀,以锋利著称。(1)诗中的哪些景物体现了秋天的特点?(2)从炼字炼句角度,分析“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的妙处。六、名著阅读同学们读了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请完成下面的题目。20 . 斯诺在书中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_的经过,首次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了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书中以毋庸置疑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_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21 . 斯诺认为“毛主席及其指挥下的红军之所以能克服重重困难,杀出一条血路胜利到达陕北”的原因是什么?结合作品内容,简要说说你的理解。七、综合性学习22 . 为激发同学们阅读经典的兴趣,你所在的班级正在开展“与经典同行,与好书为伴”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1)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_(2)关于阅读,有很多的名言警句,请你写出一句。_(3)图书馆有一副对联,由于某同学不小心把下联损坏了,请你根据上联把下联对完整。上联:藏古今学术下联:_(4)如果你来主持本次活动,你会采取哪些活动形式?(说出三种以上)_(5)请你为本次活动写一段开场白。_八、作文23 . 阅读下面的诗歌,展开想象,请以“爬山虎的故事”为题目,写一篇故事。爬山虎和春天一起发芽的除了三月就是爬山虎看它柔嫩的藤蔓,透红的卷须无论风雨,无论云雾眼睛总是盯着前方不需云梯,不要缆索攀登,攀登,攀登仿佛攀登就是它生活的全部是要腾上九天剪取云霞是要蹿上夜空采摘珍珠(摘自李英春天的故事)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3)字数在600800之间。(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24 . 请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