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道德经》:第七十章译文注释_第1页
国学宝典《道德经》:第七十章译文注释_第2页
国学宝典《道德经》:第七十章译文注释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学宝典道德经:第七十章译文注释 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译文 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没有谁能理解,没有谁能实行。言论有主旨,行事有根据。正因为人们不理解这个道理,所以才不理解我。能理解我的人很少,那么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难得了。所以有道的圣人总是穿着粗布衣服,怀里揣着美玉。 注释 1、言有宗:言论有一定的主旨。 2、事有君:办事有一定的根据。一本“君”作“主”。“君”指有所本。 3、无知:指别人不理解。一说指自己无知。 4、则:法则。此处用作动词,意为效法。 5、被褐:被,穿着;褐,粗布。 6、怀玉:玉,美玉,此处引伸为知识和才能。“怀玉”意为怀揣着知识和才能。 引语 本章流露出老子对当时的统治者失望的情绪。他提出的一系列政治主张,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实行,却没有任何人理解和实行。看来,他的那一套治天下的理想,只有他幻想中的“圣人”才能实现。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他不了解,任何治国方案,都必须适合统治阶层的的利益,否则,他们是不会采纳,不会去实行的。于是,老子就有了这个篇感慨之论。本章是专对掌权者来说的,不是对一般人说的。文中的“我”、“吾”等词,可谓之“道”的人格化。 评析 在以前各章里,老子谈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学说,例如静、柔、俭、慈、无为、不争等,这些都是合乎于道、本于自然的主张。在社会生活当中理应是容易被人们所理解、易于被人们所实行。不过,人们却拘泥于名利,急于躁进,违背了无为的原则。老子试图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实行探索,对于万事万物作出根本的理解和注解,他以浅显的文字讲述了深奥的道理,正如身着粗衣而怀揣美玉一般。但不能被人们理解,更不被人们实行,因而他感叹道:“知我者希”。对此,任继愈先生说:“他自以为很高明,颇有怀才不遇、曲高和寡的苦闷。其实他唱出的是没落阶级的挽歌。并不是人们不了解他。而是历史抛弃了他。”(老子新译)张松如先生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他说,“历史却并没有冷落了他。单说先秦时期吧:相传春秋时的叔向、墨翟,战国时的魏武侯、颜触,都曾称引过他的话;庄子则颂扬他古之博大真人哉!(庄子天下篇)以宋研、尹文为代表的稷下学人又继承了老子而发展为黄老学派;至于韩非,更有解老、喻老之作。降至秦后,西汉初年,黄老之学一度居于统治地位。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旨,实突出道家,而司马迁史记并特为立传。演至东汉,甚至神化为道教的始祖了。凡此一切,总不能说是历史抛弃了他吧。”(老子校读第385-386页)我们感到任、张二位先生在对个问题的讨论中有不同的标准。比如,怎样才算是被历史抛弃了的问题。任继愈先生的意思是,老子在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他提出的政治主张不被人们理解和采纳,因而感到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颇有怀才不遇、曲高和寡的苦闷,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子没有被时代所选择。张松如先生则是从老子之后的若干年、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去研究老子是不是被历史所抛弃的问题。所以,任、张二先生的标准不同,观点上就有了差异。在历经常能够见到这样的景况,怀才不遇、难以施展其政治抱负的君子们,往往被后世的人们所看重,老子如此,孔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以,我们的理解是,老子被他所处的时代抛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