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马背上的小红军》课件【三篇】_第1页
北京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马背上的小红军》课件【三篇】_第2页
北京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马背上的小红军》课件【三篇】_第3页
北京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马背上的小红军》课件【三篇】_第4页
北京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马背上的小红军》课件【三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马背上的小红军课件【三篇】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2、训练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水平。 3、学会本课个生字,掌握倔强、忍饥挨饿、疲惫、小鬼、络腮胡子、口吻、浮现、青稞、硬邦邦的词语。 4、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是怎么说、怎么做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教学难点: 了解小红军在行军途中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体会他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体会陈赓为什么要打自己一个嘴巴?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挂图、投影片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安排: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3、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准确熟练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两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将士历尽千辛万苦,他们翻越雪山,强渡天险,横穿草地.留下了很多动人的故事。更为感人的是有很多小红军,他们人小志大,同样用自己的双脚走完了全程。但也有一些,则永远地倒在了行军途中,再也没有出来。陈赓同志每次回顾自己的革命经历,就会想起一个关于小红军的故事。陈赓同志把他称作马背上的小红军。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关于这个小红军的故事。 看老师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请大家自己大声地来读读这篇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新词能够多读几遍。 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奠定情感基调,读通课文。 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有些地方比较难读。你们想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吗? 听录音朗读全文。要求仔细听读,想想录音读的和自己有什么不同的。 四、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找出自己感动的部分反复诵读。 听了录音,同学们一定又被深深地感动了吧?没有发现自己的读书和录音中的老师有差别呢?你们想读得和这个老师一样好,甚至更好呢? 请大家学着录音中的老师再次读课文。然后,选出一段你认为自己读得、或感动的内容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己练读。教师巡回指导。 五、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学习本文生字新词。 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汇报一下自己的读书收获。哪个同学愿意把你认为读得的地方读给大家听? 让学生有充分选择的机会。体现自己认为读的好的内容,以培养读书兴趣。 简单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读这段内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理解本文的新词意思。指导书写稞忍两字。 对于学生没有提到的自然段,老师提出朗读要求。可指名朗读,也可让愿意读的同学小组读。 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正音。 六、指名学生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让学生回答,并且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小结。学习语文重在读,贵在品。今天这堂课同学们认真朗读了课文,下一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课文内容,一起来品品课文中的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讲读课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人物的品质以及所蕴涵的感情。 2、了解红军长征中的艰苦生活及红军战士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体会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的崇尚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过程: 一、回忆感知 师:上节课我们刚刚理解了小红军,这节课我们将深入的了解他,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我们知道写人的文章要通过具体的事来表现,那么,请同学们打开书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长征途中一个掉队的小红军,不接受陈赓的协助,反而说服了陈赓,最后牺牲在草地上的事。 二、品读感悟 1、陈赓是怎么协助小红军的,小红军又是怎么说服他的呢,那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29自然段,划出小红军是怎么说服陈赓的语句,想一想,小红军为什么要说服陈赓? 2、共议交流 引导:小红军是怎么说服陈赓的? A、出示:“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的瘦脸,微微一笑,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1)现在,老师就是陈赓,你就是小鬼,你怎么说,才能把我说服。 (2)你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气来说服我?小红军为什么要“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他这时的体力真的比陈赓强多了吗?引导学生理解“满不在乎”“微微一笑” (3)前桌同学是陈赓,后桌同学是小鬼,看谁能把陈赓说服。 (4)小结:我们是抓住了小红军的语言,神态,动作体会到了小红军是如何说服陈赓的 虽然小红军说服了陈赓,但是陈赓还是想协助小红军,于是用命令的口气说;上去,骑一会再说!小红军是如何说服陈赓的呢。 B、出示:小鬼倔强的说:“你这是要我跟你的马比赛呀!好,那就比一比吧!”说着,小鬼把腰一挺,做出了准备赛跑的的姿势。 C、出示:“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质疑:小红军真地在等他的同伴吗? 小红军装得太象了,现在陈赓真的没有办法了。书上用了一个词,哪个词?(无可奈何)什么是无可奈何?从陈赓的无可奈何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想象一下小红军当时说这话时的神态和语气吗?只好送给他一包青稞面。小红军又是怎么说服陈赓的呢。 D、出示:红军的干粮真的很多吗?为什么“轻轻”的拍。 你们不要小看那一小包青稞面。当时,对于小红军来说,可能就是 但小红军却把“生的希望”而把什么留给了自己? E、分角色朗读,三人一组 他的骗术太高明了,这个小红军真令我们刮目相看,这到底是个怎样的小红军呀? F、出示:他的手触到了小鬼干粮袋里的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骨头,上面还有几个牙印儿。 ()这是对小红军的什么描写? ()自由读外貌描写的句子,从他的外貌你读出了什么? (多么可怜的小红军呀!此时的他多么需要协助啊。不过面对着陈赓的一次又一次的协助,他都拒绝了,这是为什么呀) ()导读:多么伟大的小红军呀,我们再读一读 G、陈赓真的好骗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们了解吗?咱们看看注释吧。(是呀,小红军装得太像了,像得陈赓同志都给“骗”了,为的就是不拖累陈赓。他是多么的可亲可敬呀!再读外貌描写的句子。) H、陈赓骑上马走了,心里总是平静不下来,猛然间他感觉到自己受骗了,于是陈赓回头去找小红军,他看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出示:他的手触到了小鬼干粮袋里的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骨头,上面还有几个牙印儿。 ()这仅仅一块牛膝骨吗? 是啊,这块牛膝骨,小红军不只咬过一口。前天,他饿了,就咬它一口;昨天,他饿了,再咬它一口;今天,他更饿了,就又咬它几口。想象着小红军饥肠咕噜时抱着牛骨头啃的情景再读一读这个句。 ()想听老师读一下吗?(范读) ()学生在读,指名配乐读 I、现在陈赓全明白了,想一想:用上“陈赓全明白了:小红军说自己其实说自己其实说自己其实小红军这也拒绝那也拒绝,是” J、是呀,小红军的形象在我们心中越来越高大,他这种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精神是多么的崇高啊!请你用真情的笔写一写此时此刻你很想说的话,写在课文插图的旁边 K、陈赓全明白了,生接读“他深情地搂着小鬼,狠狠地捶着自己的腿说:“陈赓啊陈赓,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呀!” 这里的“深情”包含了陈赓同志的哪些感情?陈赓对自己的悔恨之情;内疚之情;对同志的热爱之情;对小红军的敬佩之情;怀念之情;感激之情 L、讨论: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这个小红军? (陈赓在自己十分疲惫的情况下,还特别的关心小红军,几次诚恳地协助他,而小红军为了不拖累陈赓,找理由骗了陈赓,他们这种“患难与共”的革命精神多么的崇高啊!象小红军和陈赓的感人故事仅仅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的沧海一粟,千千万万个红军战士就是在艰苦的生活中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翻越白皑皑的雪山,走过了野茫茫的草地,共同铸就了永不泯灭的长征精神。) 三、拓展延伸:你们如果还想了解长途中的故事,能够与阅读文章金色的鱼钩、过草地 板书设计: 马背上的小红军 陈赓小红军 1上马骑一会儿体力比你强 2骑一段路再说同马比赛 3一块走等同伴 4把它吃了比你还多 【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针对不懂的问题质疑。 3、引导学生从对小红军的外貌描写,体会他的疲惫、饥饿、寒冷、孤独。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是怎么说、怎么做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教学难点: 了解小红军在行军途中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体会他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挂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件引入,创设情境,激起情感。 播放红军长征过草地时艰难行军的画面,在富有震撼力的音乐声中,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陈赓大将吗?在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他任干部团的团长。一次,在回忆自己的革命经历时,他深情地谈起这样一件真实而感人的事(课件配陈赓画外音:“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因为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里行军,又常常忍饥挨饿,我感到十分疲惫,逐步地掉队了”课件定格。)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陈赓同志的脚步,走进茫茫的草海,走近马背上的小红军。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1、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强调“荒、捶”的字形,“倔、挨”的读音。 (2)形近字组词。慌荒楼搂踢剔要腰垂捶 (3)理解词义。荒无人烟倔强疲惫忍饥挨饿 2、轻声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怎样的一件事,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学生读后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板书 协助 陈赓小红军 说服 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随机实行归纳整理,并将主要问题做扼要板书记录。如:学生针对课文第1自然段提出的问题,可归纳在“小红军在草地行军时遇到哪些困难”一题中。学生针对课文第2-10自然段提出的问题,可归纳在“陈赓怎样协助小红军,小红军又是怎样说服陈赓放弃对自己的协助的”一题中。 学生针对课文第11-13自然段提出的问题,可归纳为:陈赓怎么知道自己受骗了?陈赓“全明白”了什么?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这个小红军?等等。 师:让我们带着问题深入读文,看看是否能够读中解疑。 三、自主探究。 (一)自由读第1自然段。结合相关语句说一说小红军遇到哪些困难? 1、引导学生从对小红军的外貌描写,体会他的疲惫、饥饿、寒冷、孤独。 2、引导学生从描写陈赓的相关语句,体会小红军的处境更加艰难。 小结:小红军急需别人的协助,那么陈庚是怎样协助小红军的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是如何通过人物的简洁对话和精彩的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品质的。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小红军为什么在处于极度疲惫,甚至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巧妙说服陈赓放弃对自己的协助。 2、体会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小红军,从而体会长征途中红军官兵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 一、导入。 指名读全文,想课文介绍了一件什么事? 二、自主探究。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第2-10自然段。读后说一说陈赓是怎么协助小红军,小红军又是怎么说服陈赓的。教师结合学生发言,指导朗读,引导体会重点词句,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维互动的对话理解红军官兵患难与共的精神。 1、学生读第一次对话。 师:请问小红军,你觉得这样读能说服陈赓吗?应该怎样读?为什么?(体会“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和“盯着陈赓的瘦脸,微微一笑”的意思。) 2、学生读第二次对话。 师:陈赓将军,这小鬼不骑你的马,你为什么还非让他骑不可? 师:小鬼,你真的有劲儿和马赛跑吗?那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通过采访式的谈话,引导学生站在陈赓和小红军的角度,用心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通过读,体会“倔强”的含义。) 3、学生读第三次对话。 教师与学生合作读第三次对话,教师有意在小红军的话前补充提示语,协助学生体会小红军说话时的语气。如:小红军毫不犹豫地说“你先走” 小红军不加思索地说“你先走” 4、学生分角色读第四次对话。 师问“陈赓”:您也是忍饥挨饿,为什么却把这仅有的一小包青稞面送给小红军吃?(引导学生联系前文小红军的外貌描写) 师问“小红军”:你的粮袋真的鼓鼓的吗?(引导学生联系后文干粮袋里装着牛骨头) 教师请曾针对2-10自然段质疑的学生自由向“陈赓”和“小红军”发问,以解决心中的困惑。如:红军为什么轻轻地拍了拍“鼓鼓的”干粮袋? 陈赓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协助小红军?小红军在极度饥饿、疲劳的情况下为什么不接受陈赓的协助?为什么一再骗陈赓? 5、归纳四次对话,引导学生体会情感。 教师演示课件,和学生一起依次对四次对话实行归纳,共同回顾“协助”和“说服”的经过。 师:陈赓先是让小红军骑马,他不骑;接着命令他骑,他还是不骑,还要跟马比赛;没办法,陈赓只好要求和他一起走,小红军却说要等同伴;陈赓无可奈何,取出一小包青稞面给他,他却说粮袋鼓鼓的。陈赓就是这样,一次一次地协助(一帮再帮),小红军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说服(一推再推),从这个帮一推、一帮一推之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教师选学生的发言板书:如“一心为他人”、“患难与共”等。 6、以“终于”一词为核心,实行语言训练,进一步体会情感。 课件出示下面的句子 陈赓终于被这小鬼说服了。他骑上马,朝前走去。 师:“终于”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引出陈赓一次次帮,费了好大劲去说服小鬼。) 师:还是这句话,把“小鬼”放前面,你会说吗? 学生说准确后出示下面的句子 小鬼终于把陈赓说服了。陈赓骑上马,朝前走去。 师:这两句话意思完全一样吗?(引导学生体会,后者是从小红军的角度,突出了小红军说服陈赓很不容易。) 三、补白想象,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一)教师引读第11自然段。 “不知为什么,陈赓骑在马上心情总是平静不下来,总在想刚才遇到的那个小鬼。”他在想些什么呢? 在理解陈赓心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恰当的语速、语气读第11自然段。 (二)深沉、悲壮的音乐声起,在乐声中教师引读第12自然段,指导朗读。 告诉学生: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当陈赓将那个小红军抱上马背时,小鬼停止了呼吸。 师:读到这里,你想说点儿什么?师:让我们一起记住马背上这感人的一幕,再来读一读,能背的就背下来。 (三)教师再引读第13自然段。 1、说一说:陈赓全明白了,他明白了什么? 2、讨论: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这个小红军?为什么? 引导学生:是谁说的“对不起”?在陈赓自责的背后,你看出什么?(体会陈赓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和爱兵如兄弟的品质。) (四)课件演播红军大队人马走出草地的画面,配陈赓的画外音:“那个小红军叫什么名字,我至今都不知道,但他牺牲在马背上的那一幕却深深铭刻在我的脑海里,永生难忘。” 师:红军长征途中有多少这样感人的故事谁也数不清,同学们在课下能够阅读长征故事、红旗飘飘等书籍,可收看电视连续剧长征,也可到“长征纪念馆”网站查阅相关资料,做更多的了解。【篇三】 设计理念: 1.“大语文”教育观,课前注重相关长征的资料搜集,协助了解背景,理解人物品质。课后再深入了解长征,激发爱国热情,激励孩子发扬长征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知难而进。 2、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质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潜力,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东西。 3.根据语文教育的特点,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里,自读感悟、品读积累。 教材分析: 马背上的小红军是本册书第七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与本单元第一篇课文七律长征一样赞扬长征精神的,这也是小学语文记录长征的开端。课文记叙了长征途中一个掉队的小红军,宁肯牺牲自己也不肯拖累他人的事情,反映出红军官兵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赞扬了他们一心为他人的崇高品质。 学生分析: 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读、理解、感受人物的语言、神态及动作描写,体会他们的心理变化,并通过抓重点词句、朗读和讨论等手段,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是如何通过人物的简洁对话和精彩的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品质的。 2、体会小红军为什么在处于极度疲惫,甚至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巧妙“骗”过陈赓放弃对自己的协助。 3、体会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小红军,从而体会长征途中红军官兵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红军长征中的艰苦生活,体会红军战士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以及小红军一心为他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小红军。 教学过程: 课前精彩两分钟:长征 一、课前精彩两分钟长征 二、复习引入,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在漫漫长征路上,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而更为感人的是很多小红军,他们人小志大,有的用双脚走完了漫漫长征路,有的则牺牲在长征的途中。马背上的小红军就是陈赓将军在红军过草地时亲自经历的一件感人至深的事。齐读课题。(设计意图:与课文内容衔接,了解相关背景,实行课前铺垫。) 1、回忆课文主要内容(根据提示叙述)这篇课文讲了在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个掉了队的小红军虽然自己_,但也不肯骑_,不吃_,说服说服了_,说服最后_的故事。板书:陈赓小红军 2、抓住“说服”在本文的内涵你认为小红军是用什么方式说服的陈赓?(说谎,欺骗)说谎、骗人一般人都不骗会喜欢,因为这往往是损人利己的,文中的小红军有什么不同呢?(舍己为人的)(骗”加引号)他为什么“骗”陈赓呢?(第一自然段前部分)“过渡:一个小孩子“骗”一个大人,尤其一个将军也不那么容易,小红军是怎样“骗”过陈赓的?相信细心品读后你会找到答案。(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抓住课文主要线索。)出示本节课“学习任务出示本节课“学习任务”抓住“体会人物品质 三、抓住“骗”,体会人物品质 (一)学习210自然段 1、自学提示:自学提示:自学提示自然段,标出小红军“了陈赓几次。 1)默读课文210自然段,标出小红军“骗”了陈赓几次。 2)小红军是怎样“骗”陈赓的?选择自己喜欢一种的方式学习(如列表、抓重点词语、朗读等)做好记录。 3)在小组内交流,做好汇报准备。 2、自主探究,小组交流(设计意图:组间合作水平培养,培养学生表达水平、批判思维) 3、集体汇报交流 1)小红军用语言骗陈赓:陈赓两次让小红军骑马,小红军的话说明了小红军要让陈赓相信他身体很强壮,很有体力;当陈赓要求与他一块儿走时,小红军说等同伴只不过让陈赓不必为他担心而已,为的是不拖累陈赓;当陈赓要给他青稞面时,他又说谎自己的吃的比陈赓多。 2)小红军用神态来骗陈赓:当时陈赓让小红军“上马骑一会儿吧”时,小红军用“满不在乎”“微微一笑”的神态来表明自己并不疲劳,很有体力,不需要骑、马。 3)小红军还用动作“骗”陈赓:例如“把腰一挺”是小红军想以此表明他很有体力;他“把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轻拍是怕陈赓发现里面不是干粮。(设计意图:解决重点,从不同角度理解人物思想,学习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4、归纳四次对话,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师:陈赓先是让小红军骑马,他不骑;接着命令他骑,他还是不骑,还要跟马比赛;没办法,陈赓只好要求和他一起走,小红军却说要等同伴;陈赓无可奈何,取出一小包青稞面给他,他却说粮袋鼓鼓的。陈赓就是这样,一次一次地协助(一帮再帮),小红军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说服(一推再推),从这个帮一推、一帮一推之中,你体会出了什么?教师选学生的发言板书:如“一心为他人”、“患难与共”等。带着对他们的敬重分角色朗读。 (二)学习11、12、13自然段,升华情感 1、“不知为什么,陈赓骑在马上心情总是平静不下来,总在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