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 课时分层作业15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湘教版必修1_第1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 课时分层作业15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湘教版必修1_第2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 课时分层作业15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湘教版必修1_第3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 课时分层作业15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湘教版必修1_第4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 课时分层作业15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湘教版必修1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十五)(建议用时:45分钟)1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a物理演化过程b化学演化过程c大气演化过程d生物演化过程b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大气的演化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实现的。地球有悠久的过去,还有着漫长的未来。生物的出现和进化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人类的历史更是短暂的一瞬。据此回答24题。2原始鱼类出现在()a元古代b古生代中期c古生代后期d中生代中期3含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是()a古生代地层b元古代地层c中生代地层d新生代地层4和恐龙同时代灭绝的生物物种是()a原始鱼类b古老的两栖类c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d蕨类植物2b3.a4.c第2题,古生代早期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期;古生代中期时,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到了古生代后期,鱼类逐渐演化为两栖类。第3题,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的生物化石。三叶虫是古生代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在古生代末期灭绝,故只有古生代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第4题,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其中,在中生代末期,恐龙和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了。5读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上最初的生命诞生在有氧环境中b原核生物能通过遗传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c自由氧原子吸收紫外线,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减弱d生物进化能促使环境变迁,环境变迁则不可能促进生物进化 c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原核细胞生物,诞生在无氧环境中;原核生物不能通过遗传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自由氧原子吸收紫外线,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减弱;生物进化促使环境变迁,环境变迁促进了生物进化。6人类对待环境的正确态度是()a停止或减退人类的发展,使环境恢复原始面貌b最大限度地扩大自然保护区c不加控制地开发资源,促进社会发展d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d人类对待环境要注意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结合下图完成78题。7判断方框、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土壤水增多库区蒸发量增大蒸腾加强植被覆盖率增加abcd8阿斯旺大坝修建以后,对尼罗河河口地带产生的负面影响有()土壤肥力下降产生土壤盐碱化洪涝灾害加剧渔业产量下降三角洲面积扩大abcd7c8.d第7题,修建水库一方面导致土壤水增多,给植被生长提供更多水分,植被覆盖率增加,进一步导致蒸腾作用加强,水库周围降水增多;另一方面导致库区蒸发量增大,水库周围降水增多。第8题,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可以调节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同时大坝修建之后,径流趋缓,携带的泥沙减少,下游土壤肥力下降,三角洲面积有减少的趋势,径流趋缓,地下水位上升产生土地盐碱化。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1 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看到这个消息,上海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实地考察研究一番。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命了名,并做了大量物质上、知识上的准备工作。(1)考察名称:_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2)考察工具准备:_。(3)结合相关材料,他们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_岩;按地质年代,该区域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_代。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_环境;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应为_环境,气候、植被特点为_。(4)考察结论: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认为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地理环境经历了_环境向_环境的演变;由不同化石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地壳经历了_(抬升、下降、水平)运动。解析解答该题的关键应抓住以下几点:图中古生物新老关系:三叶虫(古生代)、恐龙(中生代)、哺乳动物(新生代);利用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地质构造及地壳的运动过程;化石形成的岩层沉积岩;古生物的生存环境三叶虫(海洋)、恐龙(陆地)。答案(1)生物化石(2)该区岩层等资料、指南针、地质锤、笔、纸(只要合理即可)(3)沉积古生海洋陆地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4)海洋陆地抬升在我国胶东半岛的威海、烟台、青岛等近海边缘,至今仍存在着大量的民居村落海草房。它是在原始石块或砖石块混合垒起的屋墙上,建有高高隆起的屋脊(屋脊有50度角),上面是质感蓬松、绷着渔网的奇妙屋顶。苫盖的海草最厚处达4米,海草是生长在510米浅海的藻类。读图,完成1011题。10当地居民几百年以来都修建海草房作为住房,民居从气候因素考虑的是()a冬季保暖避寒,夏季避雨防晒b终年高温少雨c终年多雪寒冷d年温差很大11近三十年来,海草的产量在大幅度减少,主要原因是()a大量海草被作为鱼类饵料b当地居民改善了住房条件,以修建砖混楼房为主,对海草的用量在大幅度减少c近海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不利于海草的生长d浅海地区已经被人们全部填海造陆10a11.c第10题,胶东半岛附近为温带季风气候,且受海洋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海草房用石块或砖石块混合垒起的屋墙,冬季可以保暖;有着高高隆起的屋脊(屋脊有50度角),上面是质感蓬松、绷着渔网的奇妙屋顶,夏季可以避雨防晒。第11题,由于城市和工业的发展,沿海地区大量生活、生产废水排放到海洋,加之人类不合理开发,导致海水污染严重,不利于海草的生长。12读某岛屿的文明生态湖区规划图,该图显示人类活动顺应自然规律的有 ()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废弃物排放后再利用培育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ab cdd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应做到因地制宜。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尽可能地减少废弃物的产生。13读玛雅社会的农业生产模式图,完成下列问题。(1)将下列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空白处。建筑材料燃料农田水土流失文明衰落(2)从图中可以看出,玛雅文明的农业用地是采用砍伐和焚烧森林植被而形成的,而这种方式在土地生产力下降后最少需_年地力才能恢复重新使用。(3)从图中还可得到另一信息,在雨林地区,一旦森林被砍伐,_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这说明在热带雨林地区_(外力作用)非常严重。(4)当前亚马孙河流域破坏雨林的主要的直接原因有哪些?解析第(1)题,根据框内内容的内在联系进行填写。第(2)题,通过读模式图可得出结论。第(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