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习目标:1.了解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意义和主要表现。 (重点)2.把握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难点)3.了解某些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对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要点)一、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表现1 .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 a大气圈、b岩石圈、c水圈、d生物圈、e土壤圈、人类圈。2 .总体意义: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3 .自然地理环境的总体表现(1)某个要素的变化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体的变化。(2)一些因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1 .成土母质和土壤(1)岩石变成土母质土壤;(2)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首要来源。(3)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2 .气候和土壤(1)直接影响: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2)间接影响:气候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3 .生物和土壤4、地形和土壤:地形主要通过物质、能源的再分配间接作用于土壤。5 .人类活动和土壤: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转化为土壤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资源的综合利用1 .总体意义2 .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依据(1)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2)土芽母质与土壤性质相同。 ()(3)一个区域内的自然资源互相影响,不同区域间的自然资源互不影响。 ()(4)利用不可更新资源不影响其他环境因素。 ()(5)下图表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图中的数字正确的是()a .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里地表形态的是b .不同温度带植物不同的是c .绿地表现出净化空气的作用是d .表明植被破坏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的是提示: (1)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物干预加快了土壤形成过程,不断深化了土壤发育,形成了土壤肥力。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有机质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积累过程两个方面。(2)成土母质为岩石风化物,无肥力,与土壤本质不同。(三)各区域间的自然资源相互影响。(4)利用不可更新的资源需要其他资源的合作,也会影响其他环境因素。(5)a 黄土高原土质松散,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千沟万里地表形态的不同温度带生长的植物不同,是由于气候对生物的影响,必须的绿地净化空气,是由于植物对气候的影响,的植被破坏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表现材料所在地区地理要素的逻辑关系图。甲乙问题1 (综合思考)以下内容与图甲、图乙的文字的对应关系如何?改善生态环境地表水丰富,水系发达,河流多地表侵蚀、切割强,呈山、丘、盆、谷交错分布状态退耕还林、还草岩盘裸a.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e.提示: a、b、c、d、e问题2 (区域认知)这个地区位于中国的哪个地区的可能性最大?提示:南方低山丘陵地区。问题3 (综合思考)图甲和图乙分别反映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什么特征?提示:图甲反映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并非孤立存在和发展,而是整体的一部分在变化,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图乙表示某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会导致地理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着头发活动全身”。总结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三种表现1 .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连接、相互作用。 在景观上,他们总是以保持和谐,统一环境的整体特征为目标。案例:中国西北内陆温带沙漠景观的形成2 .一个要素的变化会使其他要素进一步发生整体变化,也就是说“拉着头发全身活动”。个案:森林破坏与绿化造林对不同环境效应3 .一些因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整个自然环境,还影响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个案:河流中、上游植被破坏对下游地区的影响1 .下图是陆地环境主要组成部分的相互关联图。 阅读图片,完成(1)(2)的问题。(1)以下记述对应正确()a.引起淮河和松花江水文特征的差异b.是形成喀斯特地形的主要原因c.是黄土高原形成千沟万里的主要原因d.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2)画右图地形的箭头为()a. b.c. d.(1)a (2)d 问题,根据气候条件不同河流水文特征不同的喀斯特地形是多种因素对地形的影响,地形对土壤的影响黄土高原千沟万沟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表现出流动对地形的影响。 水文对土壤的影响东北黑土退化主要是流水侵蚀对土壤的影响,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2)问题,右图为风积沙丘地形和驼峰,分布于干旱地区,是气候对地形的影响。 自然地理因素的相互作用材料下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的关系图。问题1 (综合思考)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地理意义是什么?提示: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矿物质。问题2 (综合思考)气候的土壤形成主要通过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来实现? 我国东北地区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其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降水气温低,微生物降解作用缓慢,积累有机质。总结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形成为例)1 .成土母质对土壤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的影响2 .气候和土壤3 .生物对土壤的影响4 .地形和土壤地形主要通过物质、能源的再分配间接作用于土壤,图解分析如下5 .人类活动和土壤人类的生产活动主要是由土壤形成和演化中土壤变化因素作用的,其中地表生物状况变化的影响最显着。2 .下图是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示意图。 阅读图片,回答(1)(2)的问题。(1)甲地植被严重破坏,导致乙地()a .地震b .河流含沙量增大c .火山喷发d .形成皱纹山脉(2)图中表示水循环降水的环节()a. b.c. d.(1)b (2)b 第(1)个问题是甲地植被严重破坏后蓄水能力降低,地表容易被流水冲刷,乙地河流的沙含量增大。 (2)问题,图中为水蒸气输送,为降水,为地表流出,为蒸发。 材料所在地域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1 (综合思考)一个地区的自然资源是一个整体,一个资源的变化,改变其他资源及其环境。 图的内容表明了生物资源的破坏会威胁到什么样的资源提示: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根据问题2 (人性协调观)以上的分析,你认为人在利用资源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提示:人类资源的利用,要全面评估和综合测量对环境和资源整体的影响,防止和减少人类开发造成的破坏,促进环境和各种资源的正常发展。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资源的综合利用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实际上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的一些因素来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力原因措施影响周围其他环境因素和整体环境自然资源是自然地理系统的一部分,它与其他自然因素相互关联,相互制约,构成整体系统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需要综合考虑和对策,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影响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区域间的自然资源相互影响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也影响其他环境因素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合作3.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的大草原过度开垦、放牧,引起频繁的“黑风暴”,扬起了3亿吨尘埃。 由此完成(1)(3)的问题。(1)“黑风暴”现象的直接原因主要是()a .植被破坏b .地下水位下降c .降水异常减少的d .温室效应加剧(2)“黑岚”现象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所具有的特点()a .地域性b .整体性c .地带性d .非地带性(3)“黑风暴”现象对我国北方农业发展的启示是()a .减少免耕,维持土地生态系统平衡b .深耕广播,充分挖掘土地生产潜力c .施用绿肥,防止土壤肥力下降d .退耕还林还牧、优化农业生产结构(1)a (2)b (3)d 第(1)问题,黑风暴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破坏了地表植被,失去了地表植被保护,地表土砂被风吹出现的。 第(2)个问题,“黑风暴”的出现表明地理环境的某些因素受到影响,其他因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受到影响,代表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3)个问题提示,美国“黑风暴”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保护自然植被,对于过去存在的乱垦、滥耕现象,必须迅速退耕还林。 综合思维:掌握地理相关形象的判断方法地理相关图像是使用箭头、线条等将文本框连接起来,表示各地理之间的相互关系、构造特征、进化规律等的图表。 它反映了地理科学的综合和区域特征,同时从整体角度构建了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地理形象的看法如下:(1)看主题赋予的条件和框架的内容,把握地理相关形象的主题。(2)在脑海中回想这样的地理性的东西的形成和进化的过程,找到中断点。(3)观察图中箭头的方向和已知框中提供的有效信息,明确逻辑关系。(4)从最简单、最自信的块开始,在图中填写先前决定的地理位置,当已知的条件增加时,推测其他空白块的内容会变得比较容易。(5)完成各框的内容后,利用掌握的概念、原理、分布规则等验证填写内容,确保准确性。阅读我国某地区农业系统的水、气、生物相互作用图,完成(1)(2)的问题。(1)图中所代表的环节分别为()a .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和降水减少b .地面蒸发水量增多,气温波动幅度减小,降水量增加c .气温波动幅度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 .地下水位上升、气温波动幅度增大、土壤表层盐分蓄积(2)该图表示()a .地理环境的分区域规则b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 .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d .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是无限的(1)b (2)b )问题,土壤湿度影响地面蒸发,地面蒸发影响空气湿度的土壤湿度增大,土壤比热容增大,气温波动幅度减小,土壤湿度增大,地面植被复盖增加,蒸散作用增强,大气降水增加。 第(2)个问题表明,该示意图或灌溉引起一系列地理环境因素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师独有)下图是某个理事像的关联图。 看图,回答一两个问题。1 .图中所示的中心事件可能是“甲()a .人口增长b .森林破坏c .气候变化d .围湖造田2 .这幅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 .综合特征b .区域特征c .差异特征d .总体特征1.b 2.d 从相关印象可以看出,甲现象的出现引起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荒漠化加剧等生态环境问题,说明甲现象与地表植被的破坏有关,充分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 黄山市某些地方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在坡地种植菊花,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生态问题。 据此回答34个问题。3 .这里表明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a .环境因素的相互制约b .不同区域间的相互制约c .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d .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另一个区域4 .在不加限制的情况下发展这些活动,最有可能直接联系到该地区()a .蒸发量增加b .降水量增加c .地表径流变化增大d .地下径流增多3.a 4.c 第三题,黄山市某地农民因种植菊花,开垦坡地,当地植被减少,引起水土流失,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形、气候、土壤、植被、水文等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一个因素的变化导致其他因素的变化,甚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失调。 第四个问题是坡地开垦不受限制,当地植被复盖率降低,涵养水源功能降低,雨季地表流失增大,旱季地表流失减少,地表流失变化增大。 5 .关于以下资源综合利用问题的描述是正确的()a .开发某些个别资源不影响其他环境因素b .区域间资源关系不密切,资源开发就不会影响其他地区c .利用不可更新资源需要与其他资源合作,并影响其他环境因素d .砍伐森林资源是局部性的,不能影响周围环境c 自然资源作为自然地理系统的要素,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各地区的自然资源也相互影响,砍伐需要其他资源合作的森林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教师独有)教材p10活动答案是一点。教材p71活动1 .复盖草皮的土山边缘堆积的土少,未复盖草皮的土山边缘堆积的土多,说明草皮可以减弱流水的侵蚀作用,防止水土流失。2 .只要在土堆上放置一些复盖物,就能保持土壤不被水冲走。3 .保护坡面土壤免受水灾的最佳方法是增加地表植被。4.植被破坏对自然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初中退学申请书
- 成都市 2024-2025 学年小学五年级语文期中综合模拟试卷及答案
-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 含答案-第7单元-我与地坛(节选)
- 2025年电厂空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辽宁省公务员考试申论专项训练卷
- 2025年消防知识填空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校长竞聘演讲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湖南省公务员考试面试模拟卷
- 2025年陕西省公务员考试冲刺押题卷
- 2025商业租赁合同范本
- 四川省凉山州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文学常识高考真题及答案
- 汕尾化粪池施工方案
- 双方办厂合作协议合同
- 2025年教师职称考试(语文)复习题及答案(小学)(吕梁)
- 小学消防安全课件演示
- 万达装修施工方案设计
- 八年级数学上学期期中模拟卷(人教版2024)
- 工程“四新”应用技术专题培训
- 定额〔2025〕1号文-关于发布2018版电力建设工程概预算定额2024年度价格水平调整的通知
- 葡萄酒全程质量控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