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感知觉,感觉剥夺实验,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概述,一、感知觉的概念(一)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除了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也反映我们机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及机体内部的非常状态。如感觉到身体的姿势,四肢的运动,以及身体的舒适与否等等。,第一节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概述,(二)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其实质是说明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是什么”这个问题。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过程,知觉也是人对感觉信息的解释过程。,第一节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概述,第一节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概述,(三)感觉与知觉的关系联系:都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知觉的产生以头脑中的感觉信息为前提,并且与感觉同时进行,知觉属于高于感觉的感性认识阶段。在生活中,当我们一经感觉某一事物的个别属性时,马上就知觉到该事物的整体及内在联系。因此,我们常把感觉和知觉称为感知觉。,第一节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概述,区别:内容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间的关系、联系、整体的反映。反映的性质感觉的性质直接依赖于刺激物本身的性质;知觉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主体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知觉包含着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解释过程。,第一节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概述,(四)感知觉的种类1、感觉的分类根据感官的特点和最适宜的刺激的不同,我们把它划分为以下几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内部感觉:平衡觉、运动觉、机体觉。,第一节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概述,2、知觉的种类根据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根据知觉对象不同,可以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关系的知觉和自我知觉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知觉现象即错觉。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不正确的知觉。,第一节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概述,二、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心理现象产生的基础。1、婴儿早期的无条件反射2、感觉剥夺实验,第一节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概述,(二)感知觉是2岁以前儿童认识世界的基本手段。在语言、思维出现之前,儿童主要依赖于感知觉获得各种信息,形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三)感知觉在幼儿(2岁以后)的认识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幼儿思维受感知觉制约,第一节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概述,三、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趋势(一)从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外部刺激-自主选择(二)从冲动性向思考性发展图形配对测验(三)从笼统的未分化的向精细的方向发展(四)从整体与部分的分离向两者统一的方向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在婴儿的认知能力中,感知觉是最先发展且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领域,在婴儿认知活动中一直占主导地位。感知觉属于心理活动中较低级的形式,它出现早,发展快。许多感知觉在婴幼儿期已达到成人水平。,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视觉,一、视觉的发生与发展(一)视觉的发生1、胎儿中晚期,4、5个月已有视觉反应能力;2、新生儿已具备一定的视觉能力,能用眼睛追视刺激,具备原始的颜色视觉。,第二节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视觉,(二)视觉的发展1、视觉集中视觉集中是指儿童将视觉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现象。大约三周的新生儿开始具有了视觉集中现象;第2个月,比较容易集中于明亮或鲜艳的事物;,第二节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视觉,第3个月,儿童的视觉更加集中和灵活,目光可以追随物体做圆周运动;6个月以后,儿童的两眼可以对准焦点,调整自己的姿势以便能够看清想要的东西。视觉集中的时间和空间距离都逐渐延长。儿童视觉集中的性质发生变化。,第二节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视觉,2、视敏度视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问题思考:有人认为,小孩的视力要比成人好,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在自然条件下,当新生儿在安静觉醒的时候,妈妈把他抱成半卧的姿势,让他的脸朝正前方,这时爸爸拿着一个颜色鲜艳的红球,在孩子眼前、正中间的位置,慢慢地颤动,来逗引孩子。孩子的目光能够慢慢地跟着红球移动。如果红球从中线的位置向孩子脸部的上前方移动,他有时也会轻微地抬起头来,眼睛向上移动,视线追随着红球。,新生儿最佳视距在20厘米左右。相当于母亲抱着孩子喂奶时,两人脸对脸之间的距离。该实验发现,出生后1天的新生儿具有大约相当于20/20020/600的视力,即新生儿在20英尺处才能看见视力正常成人在20600英尺处看见的东西。(2)婴幼儿的视敏度(通常认为,小孩眼尖,视敏度比成人好)生后6个月以内是视觉发展的敏感期。生后4个星期的婴儿,其视力为20/60,即在20英尺处才能看见正常视力的成人在60英尺处看见的东西。生后8个星期的婴儿,视力已达20/40。生后56个月,视力可达20/20,相当于常用视力表的1.0,即成人的正常视力。,视敏度的测定(目的是检查孩子的视力发展)视觉敏度测定结果的差异,取决于不同的测量方法,也取决于不同的测量条件。因此:测查儿童视力应注意创设适宜的条件。A、只有在觉醒的状态下,视觉能力才明显地表现出来。一般来说,吃奶后一个小时左右,是比较好的时刻。刚吃饱时,孩子往往容易处于昏昏入睡状态;孩子熟睡后,不宜也易使他调整到清醒状态;孩子快要到吃奶时间时,有些饿了,容易哭闹,也不是适宜的状态。B、情绪状态影响视觉敏度的表现。C、室内的光线,对测定视力也有影响。光线太亮,妨碍孩子睁眼看东西;光线太暗,孩子看不清楚。D、室内喧哗,不利于视觉集中,影响测量结果。,弱视是儿童视觉发育障碍的一种常见病。弱视儿童的视力达不到正常水平,两眼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目标,无立体感,不能判断自身的空间位置,分不清物体离自己的远近高低,定位不准确,不能完成精细动作。弱视的成人在许多工种方面受到限制,而儿童的弱视是可以治疗的。因此对儿童弱视应早期发现和治疗。据研究:无器质性病变的弱视,经过及时治疗后,绝大多数可以获得正常视力。治疗弱视的最佳期是35岁,1213岁以后弱视已经巩固,难以治疗。,小资料,视敏度的测定,除了一般的通过视力表测试方法外,另外还可用以下方法来测试儿童的视力A、突然地用手或其他物品放在孩子眼前,如不引起眨眼反射,是不正常表现。B、孩子对眼前出现的小玩具,没有追随或去抓拿的表现,是不正常表现。C、一只眼被遮挡时,孩子没有用手去拨开遮挡物,也不哭闹,表明该眼视力极差。D、看东西时歪头,医学上称为“代偿头位”,表明两眼视力不平衡。如果将孩子的一只眼睛盖起来,“代偿头位”减轻或消失,证明歪头是因视力缺陷引起;如果遮住一只眼睛后,头位不改善,则是“斜颈”而非视力问题。E、看东西时,眼靠得过近,画画或写字时,鼻子贴近纸画,看电视时,要求尽量靠近电视机,看远处时,皱着眉头或眯缝眼睛,多为视力不正常。F、孩子有畏光现象,在阳光下常常把视力差的一只眼闭上,多是弱眼。G、活动范围常常自我限制,动作缓慢,往往是由于视功能不好,在估计周围景物的距离、高低、深浅上有困难。H、生下即出现“黑眼珠”(角膜)过大,超过一般孩子,且常有“夜哭”,烦躁不安,可能是危害较大的致盲症先天性青光眼。,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就出现了颜色视觉,有人给3个月的婴儿呈现两个亮度相等的色盘,一个是彩色的,另一个是灰色的,以测定婴儿对两个色盘注视的时间,研究发现,婴儿对彩色色盘注视的时间比灰色色盘长一倍,一般以为,婴儿从4个月开始,开始对颜色有分化性反应,能辨别彩色和非彩色,一般来说,孩子比较喜欢波长较长的暖色。如红、黄色,特别是红色物体特别容易引起婴儿的兴奋。,幼儿辨色能力的发展幼儿期,辨色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区别颜色细微差别能力的继续发展,与此同时,幼儿期对颜色的辨别和掌握颜色的名称结合起来。(1)研究表明:A、幼儿辨色能力的发展有如下趋势:,幼儿初期:儿童已经能够初步辨认红、黄、绿、兰等基本色,但在辨认混合色与近似色,如橙色、兰色与天兰色,往往会出现困难,同时,也难以完全正确说出颜色名称。幼儿中期:已区分基本色与近似的一些颜色,如黄色与淡棕色,并能够经常说出基本色的名称。,幼儿晚期:儿童不仅能认识颜色,并且画图时还能运用各种颜色调出自己所需的颜色,而且,还能经常正确说出颜色的名称。教育时应注意:a教育时要注意指导幼儿掌握颜色的名称;b要为幼儿提供色彩丰富的环境,并让幼儿经常接触各种颜色,同时,要教育幼儿作精确的辨认。(2)研究表明:B、6岁前的中国幼儿基本上都喜欢亮度大的红、橙、黄色,性别差异不明显。7岁前对颜色的爱好基本上不受物体固定颜色的影响。78岁是转折期。,色盲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大体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红绿色弱等4种。全色盲。对颜色完全不能辨别,只能分辨物体的形状和明暗,感觉红色黑暗,蓝色明亮。全色盲还有三种特征:(1)视力低下,只及正常人的1/15左右;(2)只有在暗处的机能,没有在明处的机能,白天眼球睁不大;(3)眼球颤动。,全色弱。也称红绿蓝黄色弱。颜色深而鲜明时,对任何颜色都能全部辨清;若颜色浅而不饱和,则分不表。视力不减退。红绿色盲。不能区别红绿色,能区别蓝和黄色。红绿色弱。颜色深而鲜明时,也能区别红绿色。视角小或颜色不饱和时,则不能区分。色盲一般是先天性遗传的。男性占5%8%,女性较少。红绿色盲或红绿色弱者较少。,第二节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视觉,3、颜色视觉颜色视觉指视觉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颜色视觉的发展3个月时已能分辨出彩色和非彩色,并表现出对某种颜色的偏爱。(颜色偏爱法)4个月儿童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暖色更能引发儿童兴奋。,第二节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视觉,4岁时开始认识一些混合色。5岁基本能区别各种色调的明度和饱和度。1-6岁儿童的颜色视觉丁祖荫等对幼儿的颜色辨别能力进行了研究。配对指认精确命名,第二节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视觉,幼儿辨别颜色能力的发展,主要在掌握颜色的名称,主要依靠生活经验和教育。色盲是颜色视觉的异常现象。人体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红绿色弱四种。色盲一般是先天性遗传的。男性占5%8,女性较少。【案例讨论】春天来了,要组织幼儿观察花的颜色,教师应如何让根据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特点分别给小、中、大班的幼儿提出不同的任务?,第二节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视觉,幼儿对颜色的辨别往往与颜色的名称结合起来。丁祖荫等的研究证实,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掌握颜色顺序是:配对指认笼统命名精确命名儿童的颜色视觉存在性别差异,女孩优于男孩。,所谓的饱和度,指的其实是色彩的纯度,纯度越高,表现越鲜明,纯度较低,表现则较黯淡。色彩明度是指色彩的亮度或明度。颜色有深浅、明暗的变化。比如,深黄、中黄、淡黄、柠檬黄等黄颜色在明度上就不一样,紫红、深红、玫瑰红、大红、朱红、桔红等红颜色在亮度上也不尽相同。这些颜色在明暗、深浅上的不同变化,也就是色彩的又一重要特征一一明度变化。,第二节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听觉,二、听觉的发生与发展(一)听觉的发生1、胎儿的听觉反应5、6个月胎儿就已经开始建立听觉系统,胎儿已经有了基本的听觉能力,而且有了听觉性记忆。,第二节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听觉,2、新生儿的听觉能力正常健康婴儿一生下来就有听觉(至少可以肯定是在生后24小时之内),听觉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新生儿不仅能听见声音,还能区分声音的高低、强弱、品质和持续时间。以人声和物体的声响比较,新生儿爱听人的声音,最爱听母亲的声音。此外,新生儿也喜欢听柔和的、高音调的声音。,第二节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听觉,(二)听觉的发展1、纯音听觉出生后的新生儿能够感受外部世界的声音。婴幼儿的听觉敏度处于不断的发展中,其水平要在正常成人之下。在第八个月时,儿童出现对音高差异的感受能力,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儿童听觉定位的发展成U型路线。,第二节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听觉,2、语音听觉在最初的几个月里已经能辨别言语和非言语。三岁以上幼儿的语音辨别能力在性别、年龄方面存在差异。语音听觉的偏好新生儿最愿意听母亲的声音;新生儿爱听柔和的声音,爱听高音调的声音。,研究者发现,1-2个月的婴儿似乎偏好乐音(有规律而且和谐的声音)而不喜欢噪声(杂乱无章的声音);喜欢听人说话的声音,尤其是母亲说话的声音;2个月以上的婴儿似乎更喜欢优美舒缓的音乐而不喜欢强烈紧张的音乐;7-8个月的儿童乐于和着音乐的节拍舞动双臂和身躯;对成人安详、愉快、柔和的语调报以欢愉的表情,而对生硬、呆板、严厉的声音表示烦躁不安,甚至大哭。,保护婴幼儿的听力是很重要的。学前教育机构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减少噪声,保护儿童的健康。(2)及时发现孩子听力方面问题。,三、皮肤觉的发展皮肤觉包括触觉、温度觉和痛觉,对于维持儿童的生命具有直接的生物学意义。(一)儿童触觉的发展儿童从出生时就有触觉反应,许多种天生的无条件反射,也都有触觉参加,如吸吮反射等;触觉是学前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婴儿依靠触觉实现与母亲身体的接触,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1、口腔触觉婴儿早期已经有了口腔触觉的探索活动,口腔触觉有了辨别力。而且能够通过口腔触觉认识物体。对物体的触觉探索最早是通过口腔的活动进行的。口腔触觉作为探索手段早于手的触觉探索。,2、手的触觉手的触觉是通过触觉认识外界的主要渠道。大约5个月左右,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手的触觉探索,以抓住东西为标志。出现眼手协调动作,是出生后头半年婴儿认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7个月左右,儿童积极主动地探索活动。,(二)温度觉新生儿的温度觉比较敏锐,且对冷的刺激更敏感。由于婴幼儿缺乏对温度的认知,成人要对其加以保护。,第二节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皮肤觉,(三)痛觉新生儿的痛觉感受性是很低的。儿童的痛觉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表现在痛觉感受性越来越高。紧张、恐惧、伤心、焦虑、烦躁等都可以构成痛的情绪成分,它影响对痛感觉的耐受性。皮肤饥饿理论,新生儿的痛觉感受性是很低的。国外有人做过对新生儿的痛觉测查,他们用针去刺孩子最富有感受性的区域鼻、上唇和手,结果表明,未足月的新生儿,对极强的刺激都没有不愉快的表现,即可能是不感到痛。疼痛现象在孩子身上是经常发生的。针对疼痛发生的条件,加以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孩子的疼痛。疼痛发生的条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伤害或过强刺激的刺激量;痛觉阈限;痛的情绪。孩子的痛觉阈限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痛觉感受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的。紧张、恐惧、伤心、焦虑、烦躁等都可以构成痛的情绪成分,它影响对痛感觉的耐受性。成人对孩子的痛情绪可以起暗示作用。消极情绪暗示会使孩子感到疼痛更加强烈。如,孩子摔倒了,本来没有感到很痛,可是成人表现出的紧张情绪,倒使孩子受到不良的情绪暗示,也紧张起来,孩子会哭起来,而且越哭越感到痛。如果在孩子摔倒在地时,成人表情是镇静的,并且对孩子加以鼓励,那就是对孩子发出积极情绪暗示。孩子也就会若无其事地爬起来,继续高高兴兴地玩去了。,四、味觉的发生发展味觉感受器在胚胎3个月时开始发育,从4个月开始已能受到足够的味觉刺激,出生时味觉已发育的相当完好了,并在其防御机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正常甜味酸味苦味,五、嗅觉的发展新生儿已能区分好几种气味。新生儿对气味的空间定位也相当敏感,他们回避令人不愉快的气味的次数要多于朝向这种气味的次数。灵敏的嗅觉有其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它可以保护婴儿免受有害物质的伤害,同时早期发达的嗅觉还可以指导儿童了解周围的人和东西。嗅觉的发展相当稳定,一个人在6岁-94岁之间嗅觉保持了相送高的一致性,很少有嗅觉下降的证据。,案例分析我也要看经常听到小可得妈妈批评他,这么大,都上幼儿园的孩子了,还总是穿错鞋子,我就不知道,你怎么就这么笨呢?左脚和右脚明明就不一样,穿反了肯定也很不舒服,你用眼睛稍微观察一下就知道哪个应该穿左脚,哪个应该穿右脚。可是我就不知道为什么,你就这么准,一穿上就绝对是反的,怎么就穿不对一次呢?小可拿着鞋看来看去也看不懂怎么回事?小可还小,方位知觉还差,何况妈妈又没教他怎么观察,应该观察哪儿呀?,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形状知觉(一)婴儿的形状知觉很小的婴儿就已经能分辨不同的形状。范兹(Fantz)在婴儿形状知觉和视觉偏好方面作出了不少贡献。他专门设计了“注视箱”,让婴儿躺在小床上,眼睛可以看到挂在头顶上方的物体。观察者通过小屋顶部的窥测孔,记录婴儿注视不同物体所花的时间。该实验假定:看相同的两个物体要花同样长的时间,看不同的物体所花的时间就不同。这样就可以从婴儿注视两样不同的物体所花费的时间是否相同来判断婴儿早期能否辨别形状、颜色。婴儿喜欢看什么,不喜欢看什么,也就是视觉偏好。,范兹(1963)曾让8周的儿童注视三角形的图形和靶心图,他发现婴儿对2个三角形注视的时间相同,而对三角形和靶心图注视的时间不同,说明婴儿能区别两种不同的形状。以后的实验对象年龄更小,出生五天就参加试验。,格林堡(Greenberg)也曾做过类似的试验,以611周的婴儿为对象,给儿童出示三类图(圆点图、方格图和线条图),且复杂程度都不同。结果发现:不同年龄儿童对不同复杂程度的图形注视的时间也不同。年龄小,倾向于注视中等复杂程度的,而年龄大,则倾向于比较复杂的刺激。这些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的儿童可能有选择与自己水平相适应的刺激,且具有处理这些刺激的能力。,幼儿的形状知觉,对幼儿期形状知觉发展的研究,往往是通过让幼儿用眼或手辨别不同几何图形进行的。实验表明,3岁儿童基本上能根据范样找出相同的几何图形,57岁儿童的正确率比34岁儿童高。对幼儿来说,对不同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有所不同,由易到难的顺序是: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五边形梯形菱形。,试验表明,当视觉、触觉、动觉相结合时,幼儿对几何图形感知的效果较好。在幼儿辨别几何图形的任务中,如果只让幼儿依靠手摸,没有让他看,即排除了视觉的参与,错误率也较高;而让幼儿既看又摸,即视觉和动觉都参与,那么以后不用看,只用手去摸索,幼儿也能较容易完成任务。,幼儿形状知觉逐渐和掌握形状的名称结合起来。幼儿在还不能准确称呼图形或物体名称的时候,会在感知图形或物体过程中,自发地用语词来称呼它们。如,34岁的幼儿把圆形称为太阳、皮球,把半圆形称为月亮或半个太阳等。,大小知觉,研究表明,6个月前的婴儿已经能辨别大小。婴儿已经具有物体形状和大小知觉的恒常性。所谓视觉恒常性是指:客体的映象在视网膜上的大小变化并不导致对客体本身知觉的变化。例如:一块积木离开观察者的距离越远,在视网膜上的映象也越小,但观察者知觉到积木大小并未变化。,2岁半至3岁孩子已经能够按语言指示拿出大皮球或小皮球,3岁以后判断大小的精确度有所提高。据研究,2岁半到3岁是孩子判别平面图形大小能力急剧发展的阶段。对图形大小判断的正确性,要依赖于图形本身的形状而定。幼儿判断圆形、正方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大小较容易,而判断椭圆、长方形、菱形和五角形的大小有困难。儿童判断大小的能力还表现在判断的策略上.45岁幼儿在判别积木大小时,要用手去逐块地去摸积木的边缘,或把积木叠在一起去比较。而67岁幼儿,由于经验的作用,已经可以单凭视觉指出一堆积木中大小相同的。,深度知觉,深度知觉是距离知觉的一种。为了了解婴幼儿深度知觉的发展状况,吉布森(Gibson)和沃克(Walk)设计“视崖”试验。“视觉悬崖”是一种测查婴儿深度知觉的有效装置。这种装置把婴儿放在厚玻璃板的平台中央,平台一侧下面紧贴着方格图案。实验时,母亲轮流在两侧呼唤婴儿。,吉布森和沃克曾选取36名6个月半14个月的儿童进行“视崖”实验。结果发现大多数婴儿只爬到浅滩,即使母亲在深滩一侧呼喊,婴儿也不过去,或因为想过去又不能过去而哭喊。该实验说明婴儿已有深度知觉,但无法判断深度知觉是否是先天的。,坎波斯和兰格(Campos否则100即会有听力损伤的危险。事实上每3分具则声音能量即倍数增加,而非5分具。噪声给人带来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损害听力。有检测表明:当人连续听摩托车声,8小时以后听力就会受损;若是在摇滚音乐厅,半小时后,人的听力就会受损。,(三)嗅觉,嗅觉是由有气味的气体物质引起的。这种物质作用于鼻腔上部粘膜中的嗅细胞,产生神经兴奋,经嗅束传至嗅觉的皮层部位海马回、钩内,因而产生嗅觉。嗅觉感受性受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对不同性质的刺激物有不同的感受性。其次,它和环境因素、机体状态有关。例如,温度太高、太低,空气中的湿度太小,人患有鼻炎、感冒等疾病,都会影响嗅觉的感受性。最后,适应会使嗅觉感受性明显下降。,当两种嗅觉刺激同时呈现时,可能产生的嗅觉有以下六种: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两种气味相混合产生具有两种气味的单一的气味,并出现某些新的特性;两种气味同样存在,先是一种,然后是另一种;两种气味交替出现;能同时而分别经验到两种气味;一种气味完全掩蔽了另一种气味;一种气味可能抵消另一种气味。研究不同气体对人体的作用,已广泛应用于各个实践部门中。比如:气味与健康;气味对罪犯心理的矫正,我国自古就有“闻香祛病”的传统。据古书记载,三国名医华佗就曾用过闻香疗法治病。他将麝香、丁香、檀香等药物装在用花绸制成的香囊中,然后把香囊悬挂于室内,用以治疗肺痨、吐泻等疾病。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利用闻香疗法治病,特别是将某些中草药作为填充物制成枕头,对一些慢性疾病有着良好的辅助治疗和保健作用,比如将决明子、菊花、夏枯草、桑叶等十多种草药制成的“降压枕”;用白菊花、艾叶、银花叶、矾石等多种中草药制成的“清火枕”等。,嗅觉实验,味觉,味觉的适宜刺激是溶于水的化学物质。味觉的感受器是分布在舌面各种乳突内的味蕾。人的味觉有甜、苦、酸、咸四种,负责它们的味蕾在舌面的分布是不一样的。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中、舌的两侧和舌后分别对咸、酸和苦最敏感。因此,尝甜味通常用舌尖,而吃药时,喉头对苦味的感受很久才消失。,味觉味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溶于水的化学物质。舌尖,甜味;舌根,苦味;两侧,酸味;两侧前部,咸味。,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各种各样的感觉,叫肤觉。肤觉的基本形态有四种: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肤觉感受器在皮肤上呈点状分布,称触点、冷点、温点和痛点。身体的部位不同,各种点的分布及其数目也不同。意义:人们对事物的空间特性的认识和触觉分不开。在视觉、听觉损伤的情况下,肤觉起着重要的补偿作用。肤觉对维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也有重要的作用。,(五)、皮肤感觉-肤觉,一、触觉触觉的定义:,当我们身体的一定部位,与外界物体接触时,会不同程度地感觉到物体的存在,甚至可能对物体的形状、硬度、光滑程度等情况做出一定判断,这就是触觉。,触压觉,由非均匀分布的压力(压力梯度)在皮肤上引起的感觉,叫触压觉。触压觉分触觉和压觉两种。外界刺激接触皮肤表面,使皮肤轻微变形,这种感觉叫触觉。外界刺激使皮肤明显变形,叫压觉。触压觉的感受器是分布于真皮内的几种神经末梢。如迈斯纳触觉小体、毛囊神经末梢和环层小体等。皮肤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触觉感受性。人们能够分辨皮肤上两个点的最小距离,叫两点辨别阈限。通常用两点阈规来进行测量。皮肤的部位不同,两点阈也不相同,活动:触觉敏感程度的测定实验,知识准备:如果皮肤上有一定距离的两个点同时受到接触刺激,引起的感觉是“两个点”;当受刺激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减小到一定值时,引起的感觉会是“一个点”。我们将触觉所能分辨的两点刺激之间的最小距离,称为触觉的“两点阈”。两点阈值的大小可以说明触觉的敏感程度;两点阈的存在也能反映出触觉感受器在皮肤上呈点式分布的情况,用两个大头针的针尖同时轻微刺激皮肤上的两个邻近的点,由被试者说出来是否为“两个点”刺激;每次测试都先确定好两个针尖的距离,当被试者不能明确判断为“两点”时,此即为该部位的两点阈值。选择不同测试部位,比较测试结果。,检测方法:,要注意的问题:,避免被试者看见测试部位;每一刺激作用的时间不要持续1S以上。,?,1.准备测试用针两个、毫米直尺一把、记录用纸和笔等。两个同学一组,相互轮换做测试者和被试者。2.选择不同敏感性的测试部位:(1)手指间;(2)手掌侧;(3)手背测。3.开始测试,先使两点距离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分别得出阈值后取其平均值,记为该部位阈值。4.整理实验数据,将测试结果填入下列表格:,方法步骤:,触觉两点阈测试结果(被试者_测试者_),38mm,812mm,3040mm,总结归纳:,人体的唇,鼻尖,舌尖的触觉非常敏感,肢体的腹侧面比背侧面触觉敏感,敏感部位的触觉感受器分布密度高,为大脑皮层提供信息的机会也多。,二、温度觉温度觉的定义:,当我们接触的外界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使皮肤和黏膜的温度也发生变化时,我们就会觉得“冷了”或“热了”,这就是温度觉。,温度觉,皮肤表面温度的变化,是温度觉的适宜刺激。一种温度刺激引起的感觉,是由刺激温度与皮肤表面温度的关系来决定的。皮肤表面的温度称为生理零度。皮肤对冷、热刺激的接受,分别由不同感受器来完成。罗弗尼氏小体接受温的刺激,克劳斯氏球接受冷的刺激。身体的不同部位,生理零度不同,因而对温度刺激的敏感程度也不同。刺激是度度物质的温度,探究活动:皮肤感受“冷”“温”刺激的实验,提出问题:,人体能感到温度的变化,离不开皮肤中的温度觉感受器。当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度时会感到冷;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会感到热。怎样利用实验的方法来体验温度觉?,1、准备三个水槽,分别记为1、2、3号水槽,然后向1号水槽加入室温(25左右)水,2号加入高于室温5的水,3号加入高于室温10的水。2、实验开始,先将左手和右手分别浸入1号和3号水槽,持续10S左右;然后将两手同时很快转入2号水槽12S,这时注意体会左、右手的感觉有何不同。3、小组同学分别做上述实验之后,交流各自的体验,看彼此的说法是否一致。4、记录实验结果。,方法步骤:,温,冷,冷,温,现象分析:,(1)左手皮肤温度高于冷水温度,人觉得冷;,(2)右手皮肤温度低于热水温度,人觉得温;,(3)12S后两手同时放入温水中,左手皮肤温度低于温水温度,人觉得温;右手皮肤温度高于温水温度,人觉得冷。,总结归纳:,皮肤温度感受器能够感受使皮肤温度发生变化的刺激.当刺激使皮肤温度下降时,会感觉“冷”;感受冷刺激(皮肤温度下降)的感受器叫冷感受器。当刺激使皮肤温度升高时,会感觉“温”;感受温刺激(皮肤温度升高)的感受器叫温感受器。,温度觉实验,冷感受器和温感受器在皮肤表层中均呈点状分布,温度感受器在面部、手背、前臂掌侧面、足背、胸部、腹部的皮肤比较密集。冷点多于温点,在面部的皮肤每平方厘米约有1619个冷点,温点的数目比冷点少410倍。在一定范围的温度内,两种感觉表现有一定程度的适应能力,在发生适应时,对温度刺激的敏感度明显降低。热感受器的适应只需几秒钟,但温觉的适应则需几分钟以上,可见人对温的适应并非完全决定于温感受器,而必须有中枢神经系统的适应功能参与。在热天澡盆内水温为28时,初进入时觉得冷,过一段时间后,也会发生适应,这种现象决定于人皮肤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别。所以,对于冷、温的感觉是相对的。,拓展延伸1,视频:细节决定成败:冷暖感觉差异对社会判断的影响,痛觉的实质痛觉是一种复杂的生理现象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痛觉不是一个独立的感觉。痛觉是感觉和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各种生理,心理反应的结合。痛觉是感觉因素和动机、情绪、评价等因素的结合,伴随着情绪体验。,痛觉。是一切对机体有伤害的刺激。痛觉感受性因身体不同部位而异,背部、脚掌、手掌最不敏感。影响痛觉的因素很多,如过去经验、暗示、情绪状态、注意是否集中都会产生影响。痛觉是有机体内部的警报系统,它对保存有机体的生存有重要的意义。,疼痛是一种重要的感觉。每个人几乎都遭受过疼痛的折磨。一个人从头到脚,里里外外都可能会产生疼痛。疼痛往往是身体某一部位受到伤害的信号。通常,当人体受到酸、碱、高温、低温、电流、机械暴力等刺激,或内脏痉挛,神经受到肿瘤的压迫时,都会引起疼痛。原来,人体的许多部位都密布着一些游离神经末梢,这就是痛觉感受器。这类感受器受到上述刺激后会产生冲动,由感觉神经经过脊髓到达大脑,从而产生痛觉。,影响痛觉的因素:1)生理因素性别、年龄、损伤程度、疾病种类。2)心理因素暗示:人们常常受到暗示而使痛觉减轻或加强。如:国外目前常用的催眠术,实质上就是暗示性的心理治疗。在催眠状态下,给病人以强烈的语言暗示,可使病人消除疼痛,甚至无需麻醉药即可施行手术。注意:分心(分散注意力):痛觉可以由同时给予的其他刺激而减轻或改变。如,疼痛往往有日轻夜重的现象。这是由于夜深人静,外界刺激减少了,注意力容易被疼痛刺激吸引的缘故,文化环境:犹太人和意大利人喜欢夸大自己的疼痛感觉,他们常毫无顾忌地呻吟或哭叫。爱尔兰人总是默默地忍住疼痛。吉布提的阿法尔族人(是非洲东部的一个國家)则把大大小小的痛苦都和盘托出,让亲朋好友一起谴责和诅咒疼痛,从而减轻或驱散疼痛。经验:痛觉还具有“经验”的属性。同样一个伤害性刺激,对不同的人员,可以产生在程度上甚至性质上差别很大的痛感觉。这是由于各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所造成的例如,有人观察到:前线的伤员对于伤口并不感到十分痛,而当注射针刺入他们的皮肤时却大声呼痛;而另一些久病的人,则对于针刺注射并不在意。,情绪:积极的情绪可以使疼痛减轻。个性特点:易受暗示的人,痛阈变化大,自尊心强的人可能高度耐痛,不同个性的人表达疼痛的方式也不同。,没有痛觉的人?,视频:暗示与痛觉,内部感觉,内部感觉指反应机体内部状态和内部变化的感觉,包括:动觉、平衡觉(静觉)内脏感觉。,(一)动觉动觉也叫运动感觉,它反应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是内部感觉的一种重要形态。动觉感受器存在于肌肉组织、肌腱、韧带和关节中,分别命名为肌梭、腱梭和关节小体。动觉在认识客观世界方面也有重要的意义。动觉是主动触摸的重要成分,当我们用手沿物体轮廓运动时,动觉和肤觉结合,给我们提供了物体形状、大小的信号。手在运动时肌肉紧张度的变化,还告诉我们物体的种种属性。动觉还和人类的言语活动有密切关系。,(二)平衡觉,平衡觉也叫静觉。它是由人体作加速度或减速度的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时所引起的。平衡觉的感受器位于内耳的前庭器官。它包括半规管和前庭两部分。半规管是反应身体旋转运动的器官。平衡觉与视觉、内脏感觉都有联系。当前庭器官兴奋时,视野中的物体似乎出现移动,人的消化器系统也出现呕吐、恶心等现象。人们熟悉的晕船、晕车现象,就是由于前庭器官受刺激引起的。,(三)内脏感觉,内脏感觉也叫机体觉,是由内脏的活动作用于脏器壁上的感受器产生的。这些感受器把内脏的活动及其变化的信息传入中枢,并产生饥渴、饱胀、便意、恶心、疼痛等感觉。内脏感觉性质不确定,缺乏准确的定位,因此又叫黑暗感觉。,表3-1不同感觉对应的感受器和适宜刺激,感觉有其赖以活动的生物物质基础,主要划分为3大部分:(1)感觉器官:直接接受体内、体外的刺激(信息)的作用。感觉器官中的感受器(receptor),如眼睛中的视锥细胞、舌上的味蕾是负责接受并转换能量的核心装置。(2)传入神经:负责将能量(或信息)传向高级神经中枢(主要是大脑)。(3)大脑皮下和皮层中枢:接受信息并负责解释,产生相应的感觉。以上这3个部分称为感觉的分析器。在所有感觉过程中,这些分析器都遵从着同样的工作模式:感受器接受信息,转换能量;传入神经传递信息;高级神经中枢接受信息并分析、加工,产生感觉。,三、感觉的生理机制,三、感觉的生理机制,每种感受器只接受适宜刺激。,感受器的功能是把物理、化学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即神经上的电活动。,不同感觉在大脑皮层上有不同的感觉区,感觉区的位置、大小不同。,四、感觉的规律,(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称为感受性。,感受性包括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差别感受性是能区别出两种刺激最小差异的能力。,产生感觉需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具有一定的感觉能力;二是刺激物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这就涉及到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问题。(一)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两者在数值上成反比的关系,即绝对感觉阈限越大,感受性就越小。用公式表示为:E=1/R这里,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注意:把绝对阈限看成某个固定的刺激量是不妥当的。,四、感觉的规律,四、感觉的规律,感受性的衡量指标叫做感觉阈限。,感觉阈限包括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差别感觉阈限是刚刚产生差异感觉所需刺激的最小差异量。,韦伯定律:,R:差别阈限,R:原来刺激的强度,K:常数,那种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举例:两手掂500克物体,重量感觉一样,一手增加重量,直至产生两手重量不一样的感觉,增加的重量就是原重量在500克时的差别阈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差别阈限越少,差别感受性就越大;差别阈限越大,差别感受性就越小。,如何计算差别阈限呢?韦伯定律,1834年,德国生理学家韦伯(Weber)曾系统研究了触觉的差别阈限。他发现差别阈限和原刺激量之比是一个常数,用公式来表示:KI/I,其中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差别感觉阈限。K为一个常数称为韦伯分数。这个公式叫韦伯定律。知道了韦伯分数,又知道原刺激量,就可以算出原刺激量的差别阈限。注意:韦伯定律它只适用于刺激的中等强度。,感觉名称韦伯分数K视觉(对亮差异的辨别)1/60动觉(对重量差异的辨别)1/50听觉(对声音高低差异的辨别)1/10触觉(皮肤表面对压力大小差异的辨别)1/7嗅觉(对天然橡胶气味差异的辨别)1/4味觉(对盐的咸度差异的辨别)1/3,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当刺激过强或过弱时,韦伯分数K会出现变化,不再是恒定的值。,不同感觉的韦伯分数,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感受性与实践人的各种感受性,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别。专门从事某种职业的人,由于长期使用某一感官,使得相应的感受性也逐渐提高。如黑色织造工,能分辨出40种深浅不同的黑色,而普通工人只能区分2、3种。有经验的飞行员能辨别1300转/分和1340转/分的差别。1个音可听出20个音高。由此可见人的感受能力并非天生固有的,是可以经后天练习得到提高的。为什么感受性可以训练提高?这是因为人的感受器本身的结构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感觉器官的感受性遵循“用进废退”的规律。人们研究发现,盲人出生时手指皮肤中的触觉小体与正常人相同,由于他们在后天生活实践中,比正常人更多地使用触觉来接受外界信息。某一感官有缺陷的人可以发展另一些感官的感受性来加以补偿。人的感受性与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四、感觉的规律,(二)感觉的适应,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某一感受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的适应。,适应可引起感受性的提高或降低。适应现象表现在所有的感觉中,常见的感觉适应现象:,视觉中的明适应和暗适应;听觉适应;嗅觉适应;入芝兰这室久而不闻其香味觉适应;温度对味觉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有明显的影响。味觉的适应和对比作用都很明显。厨师做菜越做越咸,是味觉适应的结果。触觉适应;带着眼镜找眼镜或在冷水中游泳,,嗅觉、味觉、触觉适应较快,视觉、听觉适应较慢;痛觉难以适应。,四、感觉的规律,感觉适应的意义利:有利于减少身心负担;对于我们感知外界事物、调节自己的行为,具有积极的意义。弊:使人丧失警觉性。,四、感觉的规律,(三)感觉的对比,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感觉对比。,感觉对比包括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对比现象称为先后对比(successivecontrast)。例如,吃梨会觉得梨很甜,但吃了糖之后接着吃梨,会觉得梨很酸;喝了苦药后接着喝白开水,会觉得白开水有点儿甜味;凝视红色物体之后再看白色的东西,会觉得后者有点儿青绿色。,灰色方块放在黑色背景上比放在白色背景上,显得更加明亮一些。,请注意:两个灰色方块具有均匀的亮度。,如果把一个灰色的小方块放在绿色的背景上,看起来小方块显得带红色,放在红色的背景上则显得带绿色。,四、感觉的规律,(四)联觉,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因其他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联觉。如:,例:红、橙、黄温暖感、接近感、沉重感兰、青、紫寒冷感、深远感、轻快感同样浓度的咖啡,贴深浅不同的标签或用不同颜色的杯子,感觉不一样。,“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的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甜蜜的嗓音、沉重的乐曲、明快的曲调看到红色觉得温暖,看见绿色觉得凉爽。,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像。,(五)后像,视觉后像:注视30秒以上,然后看白色背景,会看到一个发亮的灯泡。,唐代诗人李白酒后作的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来成碧颜始红”,即把红色看成绿色了。梁代王僧孺在一诗中也有两句“谁知心眼乱,看来忽成碧”,这也是将红色看成绿色了。,什么是知觉?,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对事物的整体反应,觉察,分辨,确认,一、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感觉和知觉都是大脑对事物属性的直接反映,是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不能把知觉理解为各种感觉的机械综合。,知觉是一个过程包括: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互相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觉察是指发现事物的存在,还不知道它是什么。例如,在校园内散步,发现路旁有一个发亮的东西。这时我们只是觉察到一个物体的存在,不知道它是什么。分辨是把一个事物或事物的属性与另一个事物或事物的属性区别开来。确认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对象是什么,给它命名,并把它纳入一定的范畴。例如,断定闪闪发亮的东西是一面镜子,这就是分辨和确认的结果。,感觉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感觉反应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和意义的解释。从严格意义上讲,感觉是天生的反应,而知觉却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区别:,1、感觉和知觉同属认识的初级阶段,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2、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感觉的有机综合。3、感觉和知觉两者同时发生,合称感知。,联系:,二、知觉的种类,根据知觉中哪种感受器起的主导作用,可将其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二、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可将其分为:,1.物体知觉:,2.社会知觉:对个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误的知觉(错觉),物体知觉,(一)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世界物体的空间关系的认识。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与距离知觉、方位知觉与空间定向等。也就是说对物体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称为空间知觉。,1、形状知觉形状知觉的意义形状是物体所有属性中最重要的属性。大千世界,色形而已。我们要认识世界,就必须分辨物体的形状。形状知觉是人类和动物共同具有的知觉能力。但是,由于劳动和社会生活的作用,使人类产生了特有的形状知觉的能力,如识别文字的能力,分辨各种劳动产品和各种复杂社会表情的能力等。形状知觉的形成是多种知觉活动联合活动的结果。,形状知觉。是通过视觉、触摸觉和动觉的协同活动来获得的。物体的形状不同,它在视网膜上的象也必然不同。因为视网膜上物体的形状是形成知觉的一个重要信息,在形状知觉中,被知觉对象的轮廓越明显,知觉就越清晰。轮廓与背景和相对关系也影响形状知觉的效果。,2、大小知觉,我们是如何知觉物体的大小,或者说有哪些因素影响着大小知觉呢?(1)大小距离不变假设我们知道网膜投影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成正比,而与距离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a=A/Da指网象的大小,A指物体的大小,D指对象与眼睛的距离。,由于网像的大小与知觉距离有关,因此,人们不能仅仅根据网像的大小来判断物体的大小。在距离相等时,网像大,说明物体大;网像小,说明物体小。在网像恒定时,距离大,说明物体大,距离小,说明物体小。这样,人们在知觉物体大小时,似乎不自觉地解决了大小与距离的关系,即物体大小=网膜大小距离。这就是大小一距离不变假设。,(2)物体的熟悉性对大小知觉的作用日常生活中,许多物体的大小是人们所熟悉的。当物体距离改变时,虽然网膜投影的大小改变了,但熟悉的大小使人们能较准确地知觉到物体的实际大小。,根据大小一距离不变假说,如果有两个物体,它们在网膜上的投影相等,而环境中的距离线索告诉我们,一个物体的知觉距离大于另一个物体的知觉距离。那么,距离大的物体看去显大,而距离小的看去显小。如果两个物体的知觉距离相等,而网膜投影一大、一小,那么,投影大的物体看去大,投影小的物体看去小。总之,人们在进行大小知觉时,同时考虑了网膜投影的大小和知觉距离。环境中的距离线索和网膜投影的大小,都给人们提供了物体大小的信息。人们能保持大小恒常性,原因也在这里。,(三)邻近物体的大小对比有两个实际大小相等的物体,一个物体处在细小物体的包围中,一个物体处在较大物体的包围中时,知觉到的物体大小是不相同的。这种情况下,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相等,观察的距离也一样,它们在大小上的差别,是由于网膜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投影比例造成的。(四)体态变化与大小知觉身体姿势和环境间的正常关系是维持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观察者的身体姿势发生变化时,大小知觉恒常性会受到影响。比如:直立的和躺下的大小会有一些变化。,邻近物体大小对大小知觉的影响,不.他們是一樣大的喔!,左邊圖中心的圓比較大嗎?,3、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距离知觉、深度知觉比形状知觉更复杂。因为它涉及到三维空间知觉,即不仅涉及到物体的高和宽,而且涉及到物体的距离、深度。那么,人们怎样才能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哪些因素提供了深度与距离的线索呢?根据心理学和邻近科学的研究,这类线索有:,深度知觉的线索,(1)肌肉线索(生理线索),A调节。指水晶体的形状(曲度)由于距离的改变而变化。例如,看近处的物体,眼睛的水晶体曲度变大;物体移向远方,眼睛的水晶体曲度变小。水晶体曲度的变化提供了物体距离的信息。调节作用只能在较小(12)的距离范围内起作用。B辐合。辐合指眼睛随距离的改变而将视轴会聚到被注视的物体上。物体近,辐合角大;物体远,辐合角小。根据辐合角的大小,人们也能获得距离的信息。,(2)单眼线索,A、对象的重迭(遮挡)。一个物体掩盖或遮挡另一物体,被掩盖物体知觉的远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