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八年级下学期期中检测生物试题_第1页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八年级下学期期中检测生物试题_第2页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八年级下学期期中检测生物试题_第3页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八年级下学期期中检测生物试题_第4页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八年级下学期期中检测生物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八年级下学期期中检测生物试题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单选题1 . 下列关于遗传和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男性的肝细胞、口腔上皮细胞和精子中都含有Y染色体B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性状传递给子代C父亲患某种遗传病,母亲和孩子正常,则无法确定这个孩子是否有该病基因D狗体细胞有78条染色体,则狗精子中有39条染色体,39个DNA分子和39个基因2 . 将新鲜鸡蛋轻轻敲碎,倒在碗里观察。以下解释错误的是( )A卵细胞包括胚盘、卵黄、卵黄膜B小白点称为胚盘,里面含有细胞核C胚盘是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D胚盘是鸡卵发育重要的营养部位3 . 从一个细胞到人,让我们看到了生命发生的奇妙变化,而人的新生命开始于( )A婴儿出生B精子形成C受精卵形成D卵细胞形成4 . 下面关于生物生殖发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蝗虫和蜜蜂的发育都是不完全变态B青蛙的生殖发育是卵生、变态发育C扦插、克隆、试管婴儿都属于无性生殖D嫁接成活的枝条表现出的性状与砧木一致5 . 果蝇的精子中含有4条染色体,那么它的卵细胞、受精卵和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依次是( )A4对、4对、4对B8条、8条、8条C2对、2对、2对D4条、8条、8条6 . 青蛙的成体可以生活在陆地上,但它的下列哪项行为还必须在水中进行( )A冬眠B捕食避敌C变态发育D雄蛙鸣叫7 . 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大气B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是生物生存环境的改变C长颈鹿的颈和前肢比较长是经常使用的结果D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学说认为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逐渐演变而来的8 . 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和基因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DNA位于染色体上B一条染色体含有一个DNA分子C基因是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D染色体是由DNA和基因组成9 . 女性所产生的卵细胞有几种类型?( )A1种B2种C3种D4种10 .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的是达尔文B古人类化石“露西”是在非洲发现的,“露西”生活在300万年前C古人类首先用火,接着逐渐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D“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不仅能使用工具,还能制造简单的工具11 . 下图是美国学者米勒关于原始地球的模拟实验装置。首先把水加入500 mL的烧瓶中抽出空气,加入混合气体,然后把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混合气体进入图示右侧的烧瓶中。连续火花放电一周,冷却后产物沉积在B处的烧瓶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实验装置中A内模拟了原始大气的成分B采用火花放电模拟原始地球上的闪电C米勒在实验装置B处找到了容器中原先不存在的多种氨基酸D米勒实验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始大气中各种成分能够转变为有机大分子12 . 以前,我国某些偏僻的农村傻子(身高正常)较多,个别村庄甚至成为“傻子村”,出现这种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A对外界事物了解少B食物中缺少碘C早婚早育的人多D近亲结婚者多13 . 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其胚胎发育的场所和从母体获取营养物质的结构分别是( )A子宫和胎盘B输卵管和脐带C卵巢和胎盘D脐带和胎盘14 . 一对夫妇都是双眼皮,基因型皆为Aa,则子女的基因型A只能是aaB只能是AaC只能是AADAA、Aa、aa均可能15 . 现在地球上进化程度最高的植物和动物类群是( )A苔藓植物和鸟类B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C种子植物和鱼类D蕨类植物和哺乳动物16 . 科学2018年1月26日发文,一支大型国际研究团队发现了存在于非洲大陆以外地区的最古老的现代人类化石。这一发现,将之前推测的现代人类离开非洲大陆的时间提前了5万年,下列有关生命的起源和进化,说法不正确的是( )A依据已有证据古人类学家推测在之前森林曾大量消失B表示的物种名为现代类人猿C从到表示人类开始向着直立行走方向发展D人类不同种族在体质特征上的差异是在一定地域内经自然选择逐渐形成的17 . 双受精作用后,与发育成种子的结构无关的是A受精卵B胚珠C子房壁D受精极核18 . 如图所示,表示相关概念间的包含关系,如表中内容与图相符合的一组是A甲B乙C丙D丁19 . 对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科学家一直在进行着探索和研究,米勒的模拟实验说明( )A地球上最早生命在原始海洋中形成B原始地球上能够形成简单的有机物C原始地球上能够形成原始生命D原始生命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同祖先20 . 在越近期的地层里,什么生物的化石越多( )A水生生物B陆生生物C单细胞生物D腔肠动物21 . 下列变异中,会导致生物生存能力下降的变异是( )A牛群中出现产奶多的牛B植物叶片出现的白化现象C小麦中的抗倒伏植株D野外工作人员有黑皮肤22 . 人的棕色眼睛和蓝色眼睛由一对基因控制,如图是一个家庭眼睛颜色的遗传情况,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眼睛的棕色和蓝色是一对相对性状,棕色眼睛是显性性状B3和4都是棕色眼睛,10是蓝色眼睛,这是可遗传的变异C5和6再生一个孩子,棕色眼睛的概率是100%D3和4再生一个孩子,蓝色眼睛的概率是25%23 . “毛毛虫”与“蝴蝶”分别是昆虫发育的哪两个时期A受精卵、幼虫B幼虫、成虫C蛹、成虫D幼虫、蛹24 . DNA上有指导生物发育的全部信息,它主要存在于A细胞壁B细胞膜C细胞质D细胞核25 . 长期使用青霉素,发现青霉素的效用越来越差,从达尔文的观点来解释,这是由于A青霉素对病原体选择的结果B青霉素使病原体的基因发生了改变C病原体对青霉素选择的结果D病原体接触了青霉素产生了抗药性二、综合题26 . 科学家将深色桦尺蛾和灰白色桦尺蛾分别进行标记,然后放养于不同的地点,一段时间后,将所释放的桦尺蛾尽量收回。请你结合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回答下列问题:(1)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娘不容易被敌害发现,并逐代通过选择得以加强,数量越来越多;反之,灰白色的桦尺蛾数量则减少,可见不同环境中生活着的桦尺蛾体色是不同的,根据达尔文理论,保护色的形成是_的结果。A人工选择的结果B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D动物为适宜环境而改变自己的体色(2)若由于真菌感染而使这片森林中所有树干的颜色都变成了灰白色,多年以后,此森林中不同颜色的蛾类数量占优势的是_。(3)通过上述事实说明,桦尺蛾体色的变异是_的,而选择是_的。(4)桦尺蛾的生殖方式是_生殖,(填“有性”或“无性”)该生殖方式的优点是后代具有_的遗传物质,有利于产生_,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27 . 玉米是我市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幼苗有的是绿色的正常苗,有的是叶片发白的白化苗。白化苗由于缺乏叶绿素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会过早死亡。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玉米幼苗能产生叶绿素与不产生叶绿素在遗传学上称为_。(2)玉米的白化苗是不利变异,引起这种变异的原因是_。(3)玉米能产生叶绿素是由于它拥有显性基因B,而是隐性基因b则令玉米丧失产生叶绿素的能力。白化苗的基因组成是_。(4)科研人员将两株玉米杂交后,再收集种子种植。在935粒成功萌芽的种子中,有705粒发育成绿色幼苗,余下的幼苗为白化苗。请写出这些绿色幼苗的基因组成_。(5)如图是表示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图,其中图中的是_。28 . 如图是某家族的遗传图谱,已知控制肤色正常的基因(B)为显性,控制白化病的基因(b)为隐性。请据图回答:(1)人类肤色正常与白化病在遗传学上称为一对_。(2)白化病是由隐性基因a控制而导致黑色素合成缺陷,从而使皮肤与毛发出现明显的白化现象的遗传病。亲代控制白化病的基因是以_为“桥梁”传递给后代的。(3)若2号是白化病,5号肤色是正常的,5号基因组成为_;若6号是白化病,5号和6号生下一个白化病的男孩的几率是_。(4)第二代4号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_, 其中X染色体来自_号。(5)7号和9号是表兄妹,从优生的角度分析,他们不能结为夫妻的原因是:_。29 . 请辨认图中甲、乙、丙三种动物并回答问题。(1)甲既不能完全在水中生活,又不能完全在陆地生活,主要原因是其呼吸依赖于_。(2)乙属于_动物,它是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其身体结构与生存环境是相适应的。比如,陆地生活需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乙与此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是_。(3)分辨丙身体前后端的标志是_;在观察丙的运动时,实验者在丙的体表涂了一层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