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专题01文言文阅读 第02讲 课件_第1页
(河北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专题01文言文阅读 第02讲 课件_第2页
(河北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专题01文言文阅读 第02讲 课件_第3页
(河北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专题01文言文阅读 第02讲 课件_第4页
(河北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专题01文言文阅读 第02讲 课件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二篇专题精讲,第2讲文言断句虚词辨析人物形象课内迁移,2018河北改编阅读下面四篇短文,回答问题。(21分)屈原以五日死,楚人以舟楫拯之,谓之竞渡。又曰:五日投角黍以祭屈原,恐为蛟龙所夺,故为龙舟以逐之。后汉黄琬,祖父琼,为太尉,以日食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对未知所况。琬年七岁,时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对。,刘峻家贫好学,常燎麻炬,从夕达旦。时或昏睡,及觉复读,常恐所见不博。闻有异书,必往祈借。齐有一足鸟,舞于殿前。齐侯问于孔子,孔子曰:“此鸟名商羊儿童有谣曰天将大雨商羊鼓舞是为大雨之兆。”后果然。,【注释】屈原:战国时楚国诗人。以:在。舟楫:泛指船只。拯:从水中救出淹溺的人。角黍:即粽子。黄琬:人名。琼:人名,即黄琼。太尉:官职名。诏:召见。况:比方。初:夏历指每月的开头几天。燎:燃烧。炬:火把。祈:乞求。鼓舞:手足舞动,形容欢悦。兆:预兆,征兆。,1.全品原创/考点五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2分)此鸟名商羊儿童有谣曰天将大雨商羊鼓舞是为大雨之兆。,【答案】此鸟名商羊/儿童有谣曰/天将大雨/商羊鼓舞/是为大雨之兆。【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朗读停顿的划分能力。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首先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然后根据文句的意义来划分。,2.20188/考点六下列选项中,与“舞于殿前”的“于”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b.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c.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解析】c【答案】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于”的意义、用法的辨析。“于”在“舞于殿前”和a、b、d项中均是“在”的意思,在c项中的意思为“比”。故应选c。,【答案】选文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以及祖父黄琼“未知所况”的侧面烘托,刻画了黄琬思维敏捷、机智聪慧的儿童形象。【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短文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人物形象却跃然纸上。其祖父“未知所况”的侧面衬托,黄琬巧妙对答“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的语言描写,都表现出他的思维敏捷、机智聪慧。,3.全品原创/考点七结合第二篇短文,分析黄琬这一人物形象。(3分),4.全品原创/考点八第三篇选文中的刘峻与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在求学上有哪些相似之处?(2分),【答案】都家贫好学,都喜欢借书来读。【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异同。解答此题应细读选文,归纳出刘峻的特点,然后再与送东阳马生序的宋濂进行比照,找出相同点。,【本讲未涉及的真题】5.20187/考点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4分)(1)谓之竞渡谓:(2)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何:(3)从夕达旦旦:(4)是为大雨之兆是:,【答案】(1)叫作(称为、称作)(2)为什么(怎么)(3)早晨(4)这【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谓”与论语中“是以谓之文也”中“谓”意思一致,均为“称作”。“何”与岳阳楼记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中的“何”意思一致,均为“为什么”。“旦”与三峡中“每至晴初霜旦”中“旦”意思一致,均为“早晨”。“是”与鱼我所欲也中“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是”意思一致,均为“这”。,6.20189/考点二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1)琼大惊,即以其言对。,【答案】黄琼非常吃惊,就用他的话来回答。【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第(1)题,“大惊”与桃花源记中“乃大惊”意思一致,即“非常吃惊”,“以”在此处是“用”的意思,“其”在此处是“他的”的意思。,(2)及觉复读,常恐所见不博。,【答案】等到睡醒又开始读书,常常担心见识不广博。【解析】第(2)题,“觉”联系语境可推知为“睡醒”。,7.201810/考点三第一篇短文中,包含哪两项传承至今的民间习俗?(2分),【答案】龙舟竞渡(赛龙舟);吃粽子(包粽子)。(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概括。“投角黍以祭屈原”中“角黍”即粽子,该句包含着“包粽子”的民间习俗;“故为龙舟以逐之”包含着“赛龙舟”的民间习俗。,8.201811/考点三请给第三篇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2分),【答案】刘峻好学(符合题目要求,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拟写标题。审读第三篇可知,这是一篇写人叙事的小文,写的是刘峻家贫好学的故事。应按“人物+事件”的格式拟写标题,【参考译文】屈原在初五死去,楚国人用船只来救他,称之为竞渡。又说:“(人们在)初五(向江里)扔粽子来祭奠屈原,担心被蛟龙吃掉,因此做龙舟来驱赶它。”后汉的黄琬,(他的)祖父黄琼,做太尉,(黄琼)把日食的情况告诉皇上。太后诏问太阳被食掉了多少。黄琼作答却不知道怎么去打比方。黄琬年纪只有七岁,当时就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所剩的就如初月的样子呢?”黄琼很惊奇,就按照他说的那样回答(太后)。,刘峻爱好读书,家里贫穷,经常点燃用麻制的火炬,从夜晚到第二天的早上。有时候睡着了,等到惊醒了就接着读书,经常担心自己的见识不够广博。听说有不常见的书,一定要去请求借阅。齐国有只一只脚的鸟,在宫殿前飞舞。齐侯向孔子询问,孔子说:“这只鸟叫作商羊。孩童有一首歌谣唱道:天要下大雨,商羊就会手足舞动。这是下大雨的征兆。”之后果然如此。,技法精讲,考点五文言断句1.借助词性断句。(1)名词或代词: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2)动词或形容词: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了独立的句子,从而正确断句。2.借助虚词断句。(1)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今、凡、且”等常用于句子开头。(2)句尾词:“也、矣、焉、耳”等常用于陈述句尾,“与(欤)、邪(耶)”等常用于疑问句尾,“哉、夫”等常用于感叹句尾。,3.借助对话标志断句。“曰、云、言”等标志词后要断开。4.借助文言句式断句。文言文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5.借助对称句式断句。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有字数与结构相同的特点,据此也可以断句。,考点六虚词辨析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如2018年河北8题a项“行者休于树”,根据句意“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就可以确定“于”是介词,译作“在”。2.代入筛选法。河北考查虚词的意义或用法辨析,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选项中的课内例句多是较典型、同学们熟知的,所以只要知道选项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一一代入题干例句中去检验,就可以推知答案。,3.语境推断法。在总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如2015年河北9题d项“身微贱而其行卓”,这里的“而”是表并列还是转折,可以结合前后文的意思来判断。本文主要记叙了归钺孝敬父母的几件事(其行卓),而文末说这些事只有他的亲族邻居知道(身微贱)。归钺低贱的身份与高尚的行为构成语意的转变,因此,“而”是表转折的连词。,考点七人物形象1.从分析正面描写入手(1)分析人物的语言。如2014年河北文言文阅读鲁宗道不欺君,通过“第以实言对”“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等语言描写,可看出鲁宗道忠信诚实的品质。(2)分析人物的行为、动作。如送东阳马生序中“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的描写,表现了宋濂嗜学、勤学、苦学的品质。,(3)关注人物心理。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苏轼的心理活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现了作者身处逆境的旷达胸怀。(4)关注人物的外貌、神态(表情)。如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的神态由开始的“不说”到“怫然怒”,再至“色挠”,形象地表现了秦王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2.从分析侧面描写入手文章有时通过描写与主要人物相关的其他事物或人物,或者通过描写他在周围事物中所产生的反响,来烘托、渲染特定人物形象,从侧面间接地表现该人物的性格特征。如2018年河北文言文阅读第二篇黄琬巧对通过写其祖父“未知所况”“大惊”的动作、神态,从侧面烘托出黄琬的聪慧机敏。,【知识补充】“中考概括人物形象常用词”见专题十一考点八“知识补充”。,考点八课内迁移1.设题角度这类试题要求联系学过的课文进行探究分析,大致分为三种情况:(1)不同作家的同题材作品;(2)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3)主题内容相似的不同作品。,2.答题步骤第一步:认真阅读文言语段,整体把握文言语段的主要内容。先浏览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以便能更准确地理解。第二步:认真分析题目要求和所比较的内容、角度,找出课内外内容的相似点;或者根据课外选文的提示,在课文中寻找相似、相同、相反的内容。第三步:联系全文整体分析,将比较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答题时尽量用上原文原句,并注意知识的迁移、拓展。,针对训练,2019石家庄桥西区摸底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8分)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郑君不礼。叔詹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詹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郑君又不听。及公子返晋邦,举兵伐郑,大破之,取八城焉。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受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则叔詹、宫之奇亦虞、郑之扁鹊也,而二君不听,故郑以破,虞以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注释】叔詹:是春秋时期郑国的相。虞:与下文的虢(gu)都是古代诸侯国名。腠理:皮肤肌肉的纹理。这里比喻祸害刚露苗头时。,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1)昔晋公子重耳出亡亡:(2)假道于虞假:(3)无令有后患患:(4)反灭虞反:,【答案】(1)逃亡(2)借(3)祸患(4)同“返”,返回【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亡”:逃亡。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患”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祸患”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2.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受其璧而假之道公将鼓之(曹刿论战)b.唇亡而齿寒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c.争于腠理者也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d.以垂棘之璧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答案】b【解析】b句中加着重号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表承接关系的连词。a项,前者代词,后者音节助词。c项,前者“在”,后者“比”。d项,前者“用”,后者“因为”。,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2分)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答案】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可根据文句的意义来划分,本句是叔詹劝说郑国君主的话,意思是:不好好待他,还不如杀了他,不要让他日后给我们带来祸患。结合否定词“不”和虚词“之”即可正确断句。,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虞君不听,受其璧而假之道。(2)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答案】(1)虞君没有听从,接受了晋国的宝玉,借给晋军道路。(2)事情安定时容易维持,事情没有显露征兆时容易谋划。【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假”:借。“安”:安定。“持”:维持。“未兆”:没有显露征兆。“谋”:谋划。,5.郑国、虞国破亡,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国“战胜于朝廷”,其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答案】从劝谏的方式看:叔詹、宫之奇直言劝谏,而邹忌婉言劝谏,更易为君王接受;从劝谏的对象看:齐威王善于纳谏,郑君和虞君不听劝谏。(符合文意、言之有理即可)【解析】题考查课内迁移能力。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齐国有邹忌这样一位敢于进谏、善于巧谏的爱国志士,由此使齐威王听取并采纳了正确意见,正确认识并改正自己的不足,从而广开言路,逐渐消除弊端,所以齐国能“战胜于朝廷”。而叔詹、宫之奇直言劝谏,从而导致郑君和虞君不听劝谏。,6.从文中可以看出郑君和虞君的性格有什么异同?请结合内容分析。(3分),【答案】同:都不听取他人的正确建议,无远见,看问题肤浅。异:郑君不肯厚待重耳可见其傲慢;虞君接受了晋国的“垂棘之璧”而让道,可见其贪婪。【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郑君不听”“郑君又不听”“虞君不听”表现出二人的相同点是都不听取他人的正确建议,无远见,看问题肤浅。“叔詹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郑君不听”表现了郑君的傲慢;“受其璧而假之道”表现了虞君的贪婪,这是二人的不同之处。,【参考译文】从前晋公子重耳出外流亡,路过郑国,郑国君主不以礼相待。叔詹劝说道:“这是贤明的公子,您好好待他,可以积德。”郑君不听从。叔詹又劝说道:“不好好待他,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