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通用)2020高考语文 专题跟踪检测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含解析)_第1页
(课标通用)2020高考语文 专题跟踪检测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含解析)_第2页
(课标通用)2020高考语文 专题跟踪检测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含解析)_第3页
(课标通用)2020高考语文 专题跟踪检测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含解析)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跟踪检测1论述类文本阅读(一)(建议用时:20分钟)(2020河北天一大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能够把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关系从根本上讲清楚的,迄今只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总体来看,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第一,自然人化。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排除宗教领域,辩证法的哲学研究把自然视为拟人的神秘活体,唯物论的哲学研究把自然视为远人的机械实体。前者以黑格尔为代表,后者以费尔巴哈为代表。马克思主义汲取了其中的合理内核和基本内核,建立了高超的历史自然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自然的“人化”问题,即自然与社会统一的问题,其意义在于指出了社会发展是自然发展的延续,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关系的中介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把自然和社会孤立起来对待,就必然无法清楚认识和正确处理现实问题。第二,自然异化。人的基本特征是创造,是人的本质力量外化,外化使得人与自然同步提升。如果外化的结果不是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增强,而是成为人的对立面,这就是异化。人与自然在早期有一种原始的统一性,但这是本质力量低下的表现。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使人对人的依赖和人对自然的依赖,变为人对物的依赖。高度分工把人挤压在各个狭窄的领域,使人的专长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人的创造性和动物性都被激发到顶峰。对个利的追逐造成人对人的冷酷剥离和人对自然的猛烈剥夺。社会财富和社会交往都发生根本改变,人的异化和自然的异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异化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也有发生,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为严重。第三,自然归化。资本论预言:“社会化的人,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自然辩证法提出关于“两个提升”的论断:“只有一种有计划地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才能在社会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正像一般生产曾经在物种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一样。”人与自然的协调和人与人的协调一致,这是对原始协调的辩证复归,是一个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的历程,而不是乌托邦,这种复归是人心所向。(摘编自欧阳志远论“三个自然”与生态文明)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各自代表的自然观虽然差别很大,但都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建立有着重要作用。b人的本质力量外化的结果既可以是使人的本质力量增强,也可以是成为人的对立面,后者就是自然异化。c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依赖对象是物,人的创造性和动物性被大幅激发出来,异化现象极其严重。d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归化需要一个必要前提,即一种有计划地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b解析“后者就是自然异化”错,原文第三段的表述是“如果外化的结果不是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增强,而是成为人的对立面,这就是异化”。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二段通过与马克思主义诞生前的两种自然观的比较,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自然观的高超。b文章第二段在论证了自然与社会统一的关系后,从反面指出将两者孤立对待的危害,有现实针对性。c文章第三段先阐释什么是异化,再论证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和自然的严重异化,论证逻辑非常严谨。d末段直接引述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相关表述,使我们对自然归化观点的理解更清晰透彻。a解析文章第二段介绍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的两种自然观,并非是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自然观进行比较以论证马克思主义历史自然观的高超,而是介绍马克思主义历史自然观与这两种自然观的关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与社会是统一的,社会发展是自然发展的延续,不能把两者孤立起来对待。b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的关系,这应是两者互为中介的根本原因。c异化分为人的异化和自然的异化,人的异化是人造成的,自然的异化是自然造成的。d所谓自然归化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才产生的自然异化复归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原始协调。a解析b项,根据原文可知,“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的关系”和“两者互为中介”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c项,“自然的异化是自然造成的”错,根据原文第三段“对个利的追逐造成人对人的冷酷剥离和人对自然的猛烈剥夺”可知,人的异化和自然的异化都是人造成的。d项,根据原文第三段“异化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也有发生”可知,“市场经济条件下才产生的自然异化”的说法错误。(2020河北衡水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美育一般有两种用法,一种是美术教育,一种是审美教育,后者大体可以涵盖前者。审美教育不仅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文学等艺术素养的培育,还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审美教育;不仅包括美学和艺术理论的教育,也包括各种审美实践场景中艺术技巧提升、审美能力培养、审美价值观塑造等。美育的整个过程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化背景密不可分,与现实中的文化理念、文化价值融合在一起。可以说,文化是美育的底色,文化精神是美育的灵魂。如果忽视了文化精神的培养,美育就是不完整的。欣赏人类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美学蕴涵,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化史和艺术史知识,联系艺术作品产生时代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许多困难和障碍就会迎刃而解。比如我们鉴赏西方绘画时,必须要掌握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绘画要联系宗教精神来赏析;我们欣赏中国绘画,其空间留白、用笔运意、墨彩浓淡等,无不浸润着中华文化的精神意境,如果不了解中国绘画中计白当黑、浓淡生趣、意境天成等艺术手法和精神追求,就很难体会到艺术作品的神韵。文学的鉴赏也是如此。从孔子论诗的“兴观群怨”开始,中国诗歌创作和批评就将个人情志的抒发与社会风俗民情的描摹乃至现实政治的讽喻结合起来,儒家诗教传统深深地影响了诗歌的发展。阅读各个朝代的诗歌,都需充分考虑诗人共同秉持的基本价值观念,才能体会诗中比兴寄托所表达的种种意味,才能明白诗句所传达的哀怨悲欢的情感。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美育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曾被作为一个启蒙问题郑重提出,承载了爱国救亡、除弊振新的重任。从梁启超的“趣味教育”理论、蔡元培的“美育代宗教”说、鲁迅文艺“拯救国民性”的呼吁,到丰子恺、刘海粟、林风眠等艺术家提倡以艺术教育推选美育的观念,都深深地融入关注国家和民族发展未来的责任意识。也就是说,将美育代入社会文化改造、国民精神重塑这一宏大目标,成为当时美育思想的主线。因此,孤立地谈当代美育,狭隘、庸俗地理解美育的内涵,既抛弃了百年美育积累起来的宝贵资源,也丢失了美育所包含的塑造中华文化精神的价值理念。当下美育思想和美育方法存在着重技巧传递而轻文化传承、迎合刺激体验而忽视趣味涵育、趋附西方审美而贬抑民族审美等问题。人们对审美教育的理解往往就是艺术技能培养,家长送孩子到各种培训班学乐器、学绘画、学舞蹈等,却很少从培育艺术潜能、提升人文素养出发来制定教育方案。此外,当下美育还出现重西方而轻传统的倾向。我们的美育应充分吸纳传统文化内容,自觉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将西方的与民族的、古典的与现代的充分融会起来,从民族角度观察世界,自现代眼光观照传统,形成既能包容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又能彰显我们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精神风貌的审美教育体系。总之,培养健康自信的文化精神,不仅是推进美育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美育最终的目标之一。我们应将美育当作传承文化、培养国民精神的传世工程,接续中华文脉,延续百年美育思潮,将美育推向社会每个角落,让美育产生润化人心的力量,守护每个人的精神健康,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摘编自黄仲山美育重在培养文化精神)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美育包括美术教育和审美教育,文化是美育的底色和灵魂,不能忽视文化精神的培养。b欣赏中国绘画,应该了解其计白当黑、浓淡生趣、意境天成等艺术手法和精神追求。c美育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一直承载着爱国救亡、除弊振新的重任。d当下美育应重传统轻西方,融会西方与民族、古典与现代的文化,形成好的审美教育体系。b解析a项,“美育包括美术教育和审美教育”错,原文第一段的表述是“美育一般有两种用法,一种是美术教育,一种是审美教育”;“文化是美育的底色和灵魂”错,原文第一段的表述是“文化是美育的底色,文化精神是美育的灵魂”。c项,“一直承载着爱国救亡、除弊振新的重任”错,原文第三段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曾被作为一个启蒙问题郑重提出,承载了爱国救亡、除弊振新的重任”,这表明美育在五四运动中承载了爱国救亡、除弊振新的重任。d项,“当下美育应重传统轻西方”这一说法于文无据。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展开论证,为递进式结构。b文章采用引用论证的方法说明了中西方绘画鉴赏的区别。c文章列举梁启超、蔡元培、鲁迅等人的例子,意在证明美育要与时代责任联系起来。d本文论证兼顾历史与当下,既有对美育历程的相关分析,又有对当下美育弊端的批评。b解析根据原文第二段可知,文章在谈论中西方绘画鉴赏的区别时没有采用引用论证的方法。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儒家诗教传统注重将个人情志的抒发与社会风俗民情的描摹乃至现实政治的讽喻结合起来。b将美育代入社会文化改造、国民精神重塑这一宏大目标,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美育思想的主线。c我国审美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