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1 第4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 第8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练习 新人教版_第1页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1 第4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 第8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练习 新人教版_第2页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1 第4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 第8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练习 新人教版_第3页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1 第4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 第8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练习 新人教版_第4页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1 第4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 第8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练习 新人教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讲宋元时期的政治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届湖南衡阳三模)北宋的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台谏官称为“言官”,可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宋太祖曾规定,“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宋朝的这一传统()a保证了宋王朝长治久安 b助推了士人的参政热情c完善了古代的监察制度 d有效地制约了君主权力解析:选b材料分两层信息,第一层是宋朝台谏官“可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说明宋朝台谏官权力大,第二层中宋太祖的规定“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说明宋朝文人地位大大提高,综合两层信息可知宋朝文官位高权重,这便大大助推了士人的参政热情,故选b项;宋朝重文传统只会有助于政治清明,起不到保证宋王朝长治久安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中宋朝台谏官的权力设置延续了前代制度,因而宋朝这一传统并非是对古代监察制度的完善,排除c项;宋朝台谏官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君主权力,但起不到有效制约的作用,排除d项。2(2019届河北石家庄二模)宋代“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朝廷通过授予“职”来体现文官的特殊地位,其多为进士出身,如太宗时期入龙图阁者,“一经此职,遂为名流”。据此可知,宋代()a国家机关行政效率提高 b中枢权力机构不断完善c科举制度功能得以加强 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解析:选c通过题干可知,在宋代,文官被朝廷授予“职”来显示其特殊地位,而文官大多为进士出身,说明通过科举考试来取得“职”的功能增强了,故选c项;宋代“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可知其行政效率有所降低,排除a项;题干提及了宋代的“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并没有详细地介绍其中枢机构的变化情况,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秦朝就已经完成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转变,排除d项。3(2019届广东二模)宋初,朝廷重用士大夫,对宗室子弟优以爵禄,却严格限制其应举,宗室由此逐渐成为朝廷的负担,被讥讽为豢养。后期朝廷转而鼓励宗室子弟应举和补官,使其融入士大夫群体,凭学识、品行赢得认可。宋朝这些措施()a体现了理性施政的精神 b维护了科举程序公正性c扩大了平民入仕的机会 d防范了宗室交结士大夫解析:选a据材料“宋初对宗室子弟优以爵禄,却严格限制其应举,宗室由此逐渐成为朝廷的负担,被讥讽为豢养”“后期朝廷转而鼓励宗室子弟应举和补官,使其融入士大夫群体,凭学识、品行赢得认可”可知,朝廷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对宗室的政策,体现了理性的施政精神,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宗室成员从政政策的调整,而不是维护科举制程序的公正性,排除b项;材料强调对宗室的从政政策的调整,扩大不了平民入仕的机会,排除c项;材料中从限制宗室应举到鼓励宗室应举,主要是为了适应施政需要,并不能防范宗室结交士大夫,排除d项。4(2019届湖南永州三模)我国历代朝廷常常分割地方事权,将军事、民政、财政、司法诸权分授不同的官员并使之互不统属,各自平行隶属于中央的相应上级,以使其相互牵制。这一做法()a通过削弱相权保障了皇权独尊b有助于统治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完善分权体制提高了行政效率d消除了地方势力膨胀割据的隐患解析:选b据材料“分割地方事权分授不同的官员并使之互不统属以使其相互牵制”,可知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选b项;材料主要围绕地方与中央这对矛盾展开,而未涉及削弱相权,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分权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行政效率,排除c项;依所学可知,中央集权与地方权力是一个矛盾的演变过程,地方势力膨胀的隐患并未消除,排除d项。5(2019届山东枣庄模拟)唐代中后期,枢密院是宦官掌握的内廷机构。五代时,枢密院变为武夫掌控的、文臣俯首的权力机构。到宋代,枢密院的正副职则多由文臣担任,文官参预典掌枢密。这一变化有助于()a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降低行政成本b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c增强军队的有效指挥与实际作战能力d消除将权对君权的潜在威胁解析:选d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枢密院管理的调整在于解除武将的军权,故选d项;枢密院由宦官掌握转变为文臣担任,并不能降低行政成本,故a项错误;枢密院的变化不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b项错误;枢密院是军事机构,由文臣担任正副职不利于增强军队的有效指挥及实际作战能力,c项错误。6(2019届山东烟台模拟)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a旨在扩大宋朝疆域 b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c打破了市坊的界限 d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解析:选d根据材料“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可知这有利于更有效地控制地方及官员,故选d项。7(2019届山东泰安模拟)北宋时期,枢密院长官有些是文职出身,有些是武职出身。下表统计了北宋历朝枢密院长官文、武出身的情况。时间出身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宋钦宗武职出身正职(人)366700000文职出身正职(人)21622575105上表反映出北宋()a边境战乱日趋减少 b实行了重文轻武的国策c科举取士日渐盛行 d理学思想影响日益深远解析:选b观察表格可知,宋仁宗之后,掌管军事的枢密院长官都是文职出身,表明当时政府逐步确立以文治国的国策,故选b项;北宋时期边境战乱并未出现减少的趋势,且材料并不能体现边境战乱的多少,a项错误;表格中文武职人数的变化,并不能说明科举取士日渐盛行,c项错误;文职增多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受理学思想影响,d项错误。8以下是有关古代“通判”一职的史料记载。史料出处(943年,张易)以水部员外郎通判歙州郡事亦赖以济南唐书张易传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宋史职官志(南宋通判)有按察之名,无事权之实督经总制钱为职业四库全书后村集据此可以断定的是()a通判一职的设置始于南唐b南宋通判的职权有名无实c通判行使地方最高行政权d通判发挥过地方监察作用解析:选d据材料“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可知,通判行使监督权,故选d项;由材料“以水部员外郎通判歙州”“南唐书”可知,南唐时已有通判,但未知是否始设于南唐,a项错误;由材料“有按察之名,无事权之实督经总制钱为职业”可知,没有监察的实权,但有“督经总制钱”的权力,故b项错误;地方行政权由州郡长官行使,c项错误。9元朝行省实行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相结合。圆议连署制下,数名行省正官共同议政决策,“事从公议”。分领制指“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四大职事由正官分别执掌。这种权力运作方式()a着眼于集体议政监督皇权b保障行省正官独立行使军政权力c继承了唐代三省运行机制d体现了行省正官之间的分权制衡解析:选d据题干可知“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是行省官员的权力运作方式,这种运作体现了行省正官之间的分权与制衡,故选d项;题干中的权力运作方式不是监督皇权,a项错误;“独立”说法错误,b项错误;元代是将三省制改为一省制,这属于地方权力运作方式,c项错误。10下表是1262年元朝中书省的官吏任职情况。这说明元朝()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不花(蒙)忽鲁不花(蒙)史天泽(汉)耶律铸(契丹)塔察儿(蒙)王文统(汉)赛典赤(回回)廉希宪(汉)粘合南合(女真)阔阔(蒙)张文谦(汉)张启元(汉)商挺(汉)杨果(汉)a.汉族地主是重要统治基础b民族关系平等友好c中枢权力由汉族官僚把控d中央地方分权制衡解析:选a元朝中书省是核心统治机构,而材料中“汉族”占了一半,故a项正确。11元朝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b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c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d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解析:选c“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体现的是重视行政效率,“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体现的是重视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12元朝行省的权力很大,基本掌握着地方的军政大权,与宋代以来地方权力逐渐削弱的趋势形成鲜明对比。这主要是由于元朝()a行省逐渐成为军政合一的地方统治核心b巩固地方统治比加强中央集权更加迫切c最高统治者不了解藩镇割据的危害性d中书省总领国家权力制约着行省解析:选ba项是对材料的描述,不属于原因,故错误;元朝疆域空前扩大,相对于加强中央集权而言,地方的稳定更具有迫切性,故b项正确;“最高统治者不了解藩镇割据的危害性”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中书省总领国家权力制约着行省”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届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测试二)(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秦汉以降曾试图对乡村社会进行直接管理,国家对乡村的治理主要依靠乡官及律令与儒家纲常。唐宋时期乡官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从此,乡村基层管理人员的身份是民而不是官,没有固定的办公衙门和俸禄,这种困境在后世乡村管理中变成常态。自治组织在唐宋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国家通过乡绅、信仰、乡约、宗族等各种形式和力量对乡村实行间接控制。 摘编自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材料二在历史的长河中,宗族及其领袖乡绅是发展地方自治,推动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明清以降,宗族组织不仅遍布中国乡村,而且迅速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承担者。国家政权仅到县一级,县以下则主要依靠乡绅领导的宗族组织的自治。国家在县以下虽然也设立保长、里长之类,但人数极少,且只负责赋税以及兵役、劳役等重大的国家事务。其他诸如和谐稳定、文化教育、扶贫济困等,则完全依赖宗族等社会组织。 摘编自韩海浪宗族与古代基层社会治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时期乡官制度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乡村地方自治的作用。(13分)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宋时期乡官制度。据材料一“曾试图对乡村社会进行直接管理乡村基层管理人员的身份是民而不是官,没有固定的办公衙门和俸禄”,得出乡官制度存在困境;据材料一“自治组织在唐宋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得出乡村自治组织的发展;据材料一“乡村基层管理人员的身份是民而不是官,没有固定的办公衙门和俸禄”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官员多,财政负担加重;据材料一“国家通过乡绅、信仰、乡约、宗族等各种形式和力量对乡村实行间接控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人口大量增加,政府难以直接控制。 (2)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乡村地方自治。据材料一“秦汉以降曾试图对乡村社会进行直接管理自治组织在唐宋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得出弥补了国家行政职能在基层的不足;据材料二“国家在县以下虽然也设立保长、里长之类,但人数极少,且只负责赋税以及兵役、劳役等重大的国家事务”,得出保证了国家赋税、兵役和劳役的征发;节约了国家的行政成本;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据材料二“明清以降,宗族组织不仅遍布中国乡村,而且迅速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承担者其他诸如和谐稳定、文化教育、扶贫济困等,则完全依赖宗族等社会组织”,得出导致了乡绅势力的膨胀。答案:(1)原因:乡官制度存在困境;乡村自治组织的发展;官员多,财政负担加重;人口大量增加,政府难以直接控制。(2)作用:弥补了国家行政职能在基层的不足;保证了国家赋税、兵役和劳役的征发;节约了国家的行政成本;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导致了乡绅势力的膨胀。1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宋朝高级官员出身一览表宋朝皇帝及在位时间(年)宰相副宰相总数科举出身百分比总数科举出身百分比太祖(960976) 6350%4375%太宗(976997)9667%232191%真宗(9971022)121192%1717100%仁宗(10221063)232296%393795英宗(10631067)22100%22100%神宗(10671085)99100%1818100%哲宗(10851100)1111100%232296%徽宗(11001125)1313100%343191%钦宗(11251127)7686%161169%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史该表能够反映出宋朝官员任职情况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