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与谢氏渊源浅探_第1页
客家文化与谢氏渊源浅探_第2页
客家文化与谢氏渊源浅探_第3页
客家文化与谢氏渊源浅探_第4页
客家文化与谢氏渊源浅探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客家文化与谢氏渊源浅探【摘要】客家人从中原迁徙至粤闽而来,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是一种渊源关系。客家文化拥有许多传统文化的特点。谢氏是客家人的一大姓氏,谢氏同样源于中原地区。考察谢氏渊源对理解客家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客家;谢氏;客家文化作为谢氏的客家人,对于客家文化与谢氏渊源,我一直并不了解。通过上民俗学这门课程,我发现民俗文化也是极有趣的。故产生了研究谢氏与客家文化的兴趣,然终究学力有限,故只是粗浅的做些探析。本文从客家文化这个大的领域下,首先分析客家文化的来源,再分析客家文化的特点,最后在作为客家姓氏之一的谢氏的领域下,考察谢氏渊源和本祠堂崇报堂的渊源。一、客家文化的来源客家文化之根在黄河流域。中国人的祖先炎黄二帝均栖身于河边,史称“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均在黄河流域。黄河边出现了许许多多人文创造,所以中原汉人公认黄河是中华文化的肇始,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客家人由于战乱南迁,沿江沿河而行,经过淮河流域,长江流域,赣江流域,大规模定居于福建汀江流域,先聚居于江西的石壁村,后发现不远的长汀,长汀首先成为客家文化中心区,中原移民的新兴城市,一直千余年延续到解放前。客家人约一亿,分布于东南亚的几个国;,东亚的日本、朝鲜,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巴西;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客家人到哪里,就在哪里艰苦奋斗,白手起家,繁衍后代,并带去中原文化。二、客家文化的特点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优点缺点,客家文化的优点,也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优点,而且更具有代表性。客家文化的优点如下:(一)勤劳节俭。这是客家先辈在灾祸、战乱、朝代变迁、摆脱山区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为生存和发展而迁徙过程中形成的。就我的家庭来说,我的父亲从粤西山区,筚路蓝缕,在珠海创业,这是其勤劳节俭的体现。然而到了我们这一代,这样的品质已经慢慢失去了。(二)崇文重教、认真读书。客家人非常注重教育,这同客家人的历史有很大的关系。客家先民来自华夏文明昌盛、人文传统浓郁的中原地区,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在被迫南迁的路上,他们既是拓垦的移民,又是中原文明的传播者。尽管北归无望,但能够对故地的文化犹存不忘。父教子习,兄弟相长,成为客家人的风尚。在封建时代,“学而优则仕”的科举制,是促使客家人发愤苦读的源动力之一。(三)念祖思亲、爱国爱乡。客家人为生存和发展,不怕艰难险阻,冒着风险,远离家乡,甚至漂洋过海,到了世界各地,不论到什么地方都思念家乡的亲人,不忘自己的祖宗,在居住地设立祖宗牌位,遇红白喜事,逢年过节,或外出做事,都要备美食鲜果敬奉祖宗,祈求保佑,对祖宗敬若神明。客家人思亲但不恋家,在外勤劳节俭,省下钱来一有机会便托人带钱回家,以表示对亲人的思念。许多客家人虽然远离家乡,但他们时时刻刻思念祖国和家乡,想方设法报效祖国和家乡。有的捐款兴办教育和其他公共事业,有的捐物,有的牵线搭桥,有的投资设厂。客家文化的缺点:(一)封建小农意识严重。客家文化意识中残存的封建伦理观念,仍然是束缚人们理性自觉的精神枷锁。传统的“忠孝节义礼智信”和“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伦理观念,虽然有的已经淡化,但由于历史的局限,在不同程度上人们仍然自觉不自觉地受着封建道德意识的支配。小农意识虽然是封建意识下的一种,但有表现出其特点。“客家文化意识中狭隘的小农意识,是发展现代化经济的障碍。”1“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其中也包含着一种封建小农社会意识。“重名节,薄功利”也有小农意识价值观的一种反映。这种意识和价值观在小农社会中是高尚的,是维护小农社会的稳定所不可缺少的。然而,它在现代社会中却容易成为发展商品经济的障碍。在客家人的文化意识中由于存在“名节仁义”重于“钱财”的心理意识,对“仁义”的道德观念又受着封建传统观念的制约,因而形成一种“患得患失”的心理障碍,这是客家人近百年来在国内和世界的经济活动中缺乏竞争力的内在原因。客家的华侨历来乐意为建设家乡的公益事业慷慨解囊,却很少有为发展家乡经济投资办企业的,同样是由于存在类似的心理障碍,有着“赚家乡的钱,是不义之财”的担心。(二)客家文中残存的原始落后的宗法、宗教蒙味思想,是现代化文明社会的赘瘤。“目前,仍存于客家民俗活动中对妇女的某些戒律清规、包办婚姻、旧婚丧礼俗、二次葬陋俗,以及迷信风水、鬼神、敬奉土地、财神这些源于封建旧宗法和原始宗教的迷信观念,继续在一部分人的头脑中存在。”1三、客家谢氏渊源客家人是传统的,对祠堂和族谱很重视。祠堂和族谱是各家族展示本族渊源的窗口,祠堂里的堂号、堂联是显示家族身份的标签。“堂号”就是祠堂名号,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各姓祠堂一般都以本姓郡望为堂号。郡望是某一姓氏的发祥地,以郡为单位,表示历史上此一姓氏在这一个郡扎下了根,出了名人,取得了很高的荣誉,有了雄厚的社会资本。相同的姓氏往往有很多不同的系统,各自的扎根地、发祥地本来是各不相同的,但客家各姓的堂号,却大都是相同的,例如:李姓陇西堂、王姓太原堂、琅邪堂、陈姓颖川堂、谢姓东山堂、宝树堂1。谢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四大姓,在台湾排第十三。谢姓出自于姜姓。谢氏之祖先始于炎帝地六十三世申伯。谢姓早起分布在河南南部,到春秋时期,有些谢姓迁徒到山东、湖北和湖南。战国时,谢姓扩展到四川和贵州并汇容到当地的少数民族。唐末谢世开始进入福建,到明朝开始进入广东,并且发展到台湾。谢氏的主要聚集地有唐河、南阳、永昌,汇稽、下邳、九江、章陵、康乐、东山、梅县、兴宁、丰顺等。笔者的祠堂号为谢家崇报堂,即谢姓宝树堂的分支。宝树堂来源于东晋的谢安。谢家宝树堂是指东晋宰相谢安的官邸。谢氏在东汉以后,成为望族,世称“崔卢王谢”,为“四海大姓”之一。尤其到了东晋,家世更为显赫,宰相谢安、都督谢石,名将谢玄均出自一门。谢石是谢安三弟,谢玄是谢安侄子。谢家三杰在中国军事史上,导演了一出以少胜多威武雄壮的大戏淝水之战。他们三人仅统帅东晋八万兵马,却打败了前秦苻坚九十万大军;使秦军丢盔弃甲,望风溃逃。成语“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就出自此战事。战后,东晋朝廷表彰谢家功臣称:淝水之战,功在一族。考东山,在浙江绍兴上虞县西南四十五里,谢家叔侄寓居会稽,在东山建有豪宅,谢安致仕归第,常游东山以山水自娱。许久不朝,帝心思慕。适值炎天,晋帝乘舆幸安宅,距安宅数武,停舆憩榕树下,凉爽宜人,百倍精神,帝问左右:“此树谁家所种?”左右以谢对,帝赞曰:“是谢家之宝树也,联若得之,可卜长生。”王勃滕王阁序“谢家之宝树”正指此事。堂号“东山堂”、“宝树堂”均源于此。总论客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一,及表现出去迁徙文化的特点,又具有传统文化的共性。而客家谢氏源远流长,正说明了客家文化是在继承中原文化中不断发展的。通过对客家文化和谢氏渊源的考察论述,我对自己的文化根源有了更深的了解。正如诗人所言:“为什么我总是泪流满面,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而客家文化,正是我的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