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课件-喘证_第1页
中医内科学课件-喘证_第2页
中医内科学课件-喘证_第3页
中医内科学课件-喘证_第4页
中医内科学课件-喘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喘证,上海市中医医院肺病科赵志翔,目的与要求,教材含义:“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病证。,概述,呼吸困难主观上:病人感觉呼吸费力,或空气不足。客观上:表现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异常。,呼吸困难为喘证的特征性证候,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仅见呼吸迫促,呼气吸气深长,一般尚能平卧。重者可见鼻翼煽动,张口抬肩,摇身撷肚,端坐呼吸,面唇发绀。急发者多表现呼吸深长费力,以呼出为快,胸满闷塞,甚则胸盈仰息,声高痰涌,气喘与劳动及体位无关。缓发者多表现呼吸微弱而浅表乏力,以深吸为快,声低息短,动则加重,气喘与劳动及体位明显相关。若病情危笃,喘促持续不已,可见肢冷汗出,体温、血压骤降,心悸心慌,面青唇紫等喘脱危象。,“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气,司呼吸,为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肾为先天之本,主摄纳,有助于肺气的肃降。,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肾失摄纳所引起的喘证的症状,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喘证的各种证候所共有,是喘证的证候特征。,喘证的确切含义:喘证是指以呼吸急促费力,呼吸次数、节律、深度异常,表现面青、唇紫、鼻翼煽动、烦躁不安为特征的病证。,源流,黄帝内经-东汉-金元-明清,内经对喘证的症状、病因病位有详细论述,灵枢五阅五使说:“故肺病者,喘息鼻张。”灵枢本脏曰:“肺高则上气肩息咳。”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喘动肩背。”素问举痛论说:“劳则喘息汗出。”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素问经脉别论云:“有所坠恐,喘出于肝。”,金匮要略总结了外感喘证治疗的经验,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中,“上气”即指喘息不能平卧的症候,其中包括“喉中作水鸡声”的哮病和“咳而上气”的肺胀等病,并列方治疗。,金元医家充实了内伤致喘的证治,刘河间说:“病寒则气衰而息微,病热则气甚而息粗,故寒则息迟气微,热则息数气粗而为喘也。”丹溪心法喘说:“六淫七情之所感伤,饱食动作,脏气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畅而为喘急。亦有脾肾俱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认识到六淫、七情、饮食所伤、体质虚弱皆为喘证的病因。,明代明确提出了虚喘、实喘的辨证纲领,景岳全书喘促说:“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在肺为实,在肾为虚”的理论,清临证指南医案喘说:“在肺为实,在肾为虚。”类证治裁喘症则明确指出“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的治疗原则。这些观点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范围,风寒袭肺(喘息性支气管炎)表寒肺热(喘息性支气管炎)实喘痰热壅肺(肺炎)痰浊阻肺(慢支肺气肿)喘证肺气郁痹(癔病性喘息)肺虚(慢支肺气肿)虚喘肾虚(肺气肿.肺心病)喘脱(呼吸衰竭、心衰),病因病机,外感风寒肺气外邪袭肺风热壅肺气逆不而饮食不当-脾胃受损痰湿上干于肺-宣喘情志失调-肝气逆乘于肺-,肺虚气失所主-气短而喘肺肾虚弱肾虚气失摄纳-出多入少,气逆上奔而喘,归纳起来,喘证的病因总不离外邪、痰浊、情志、肺肾虚弱等。实喘在肺,虚喘在肺肾,严重阶段心阳亦受累。外邪、痰浊、肝郁气逆,邪壅肺气,皆可使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致喘。所以实喘主要与肺气不利有关,故曰实喘在肺。肺主气司呼吸,肺气虚,气失所主则少气不足以息。肾为气之根,司气之摄,若肾元不固,摄纳失常则气不归元逆于肺而喘,所以虚喘责在肺肾。心脉上贯于肺,肾脉上络于心,心阳的盛衰与先天肾气及后天呼吸之气有密切关系。因此,喘证到严重阶段,不仅肺肾俱虚,心阳亦受累。心阳虚则鼓动血脉无力,血行瘀滞,面色、唇舌、指甲青紫,甚则喘汗致脱。,1、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口唇紫绀为特征。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或劳累而诱发。3、体征:两肺可闻及干湿罗音。4、实验室检查:血分析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x-ray,EKG等协诊。,诊断,鉴别诊断,喘证是指多种急、慢性疾病中有呼吸困难的症状。,哮证哮指声响言,为喉中有哮鸣音,是一种有宿根,反复发作的一个独立病证。,一般来说,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病位在肺-因外邪、痰浊、七情等致邪壅肺气,宣降不利而喘者。,在肺肾-因久病劳欲,肺肾出纳失常而致喘者。,2、辨虚实,实喘-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象有力者。年少或新病之人常多实证。,虚喘-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微弱者。年老或久病之人常多虚证。,3、实喘辨外感内伤,外感多有表证,起病急,病程短,多风寒或风热所致内伤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无表证,痰浊、肝郁等症状,4、虚喘辨病变脏器,肺虚可见劳作后气短,伴自汗、易感冒肾虚可见静息气喘,动则更甚,伴有怕冷、颧红、腰膝酸软心阳虚衰可见喘息持续,伴有紫绀、心悸、浮肿等,5、辨寒热,属寒-咯痰清稀,色白有沫,面色青灰,伴形寒肢冷,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沉迟而弦。,属热-咯痰粘稠,色黄或白,口渴欲饮,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二、治疗原则,发病时治标、治肺;平时治本、治肾;实喘-重在治肺,祛邪利气。因寒热痰不同病因,宜采用温宣、清肃、化痰等法。虚喘-重在肺肾,以肾为主,宜补气摄纳。虚实夹杂-分清主次,权衡标本,适当处理。,实喘风寒犯肺,症状:主证+咳嗽痰稀白,表寒证,口不渴,无汗舌脉: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治法:散寒宣肺平喘方药:麻黄汤加味加减:喘重者加半夏、前胡、苏子、陈皮化痰降气平喘;若得汗而喘不平,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和营卫、利肺气。,表寒肺热,症状:主证+咳痰黏稠,形寒身热,无汗或有汗,口渴。舌脉:舌边红,苔薄白或带黄,脉浮数或滑治法:解表寒,清肺热,化痰平喘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味加减:表寒较重者,加苏叶、荆芥、防风、生姜解表散寒。肺热较甚者,加桑白皮、杷枇叶、瓜蒌皮、黄芩以清热化痰,痰热郁肺,症状:主证+咳嗽痰黄稠,咽干,口渴喜冷饮,尿赤,便结或发热。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泄痰热,宣肺定喘方药:桑白皮汤,千金苇茎汤加减:痰多粘稠加瓜蒌、海蛤粉清化痰热;痰涌便秘,喘不能卧加葶苈子,大黄涤痰通腑。,症状:主症+痰多粘腻而色白,咯吐不利,呕恶纳呆,口粘不渴。舌脉:舌质淡,舌苔白厚腻,脉滑。治法:化痰降逆平喘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临床应用时可加苍术,厚朴等,燥湿理脾行气,以增强化痰降浊之功。痰浊壅盛,气喘难平者,加皂荚,葶苈子,涤痰除壅以平喘。痰浊挟瘀者,症见喘促气逆,喉中痰鸣,面唇瘀暗,舌紫暗,苔浊腻,可用涤痰汤加桃仁,红花,赤芍、水蛭或配桂枝茯苓丸以涤痰祛瘀。,痰浊阻肺,肺气郁闭,症状:主证+情志诱发,咽中如塞,失眠心悸,舌脉:苔薄,脉弦,治法:开郁降气平喘,方药:五磨饮子或甘麦大枣汤,加减:若咽中窒塞明显者,可合用半夏厚朴汤以开郁行气,化痰散结。若肝郁化热,症见心烦易怒,面红目赤,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数,加龙胆草、黄芩、栀子、夏枯草等以清肝泻火。,水凌心肺,症状:主证+咳嗽痰稀白,心悸,面目肢体浮肿,尿少。舌脉:舌胖暗,苔白滑,脉沉细。治法:温阳利水,泻壅平喘。方药: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可酌加泽兰、桂枝、益母草、黄芪、防已等益气温阳、活血行水之品。若唇舌紫暗,瘀血内阻,加丹参、当归、红花等以活血化瘀。,虚喘,肺虚,症状:主证+肺气虚(气短声低,畏风自汗,易感冒)或气阴两虚(烦热口干,面色潮红),舌脉:舌淡脉弱,或舌红苔剥脉细弱,治法:补肺益气养阴,方药:补肺汤或生脉散,加减:若见气阴两虚表现者,可用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若见中气下陷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若肺阴虚甚者沙参、玉竹、百合以加强养肺阴。,肾虚,症状:主证+动则喘甚,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咳甚,腰酸腿软,尿失禁,面红足冷。,舌脉:舌淡苔白或舌红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治法:补肾纳气,方药: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可加仙灵脾、紫石英,胡桃肉以加强温肾纳气平喘。若肾阴虚,症见喘咳、颧红面赤、舌红少苔、脉细数,用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加减。,喘脱,症状:主证+喘剧欲绝,心悸烦躁,紫绀明显,汗出如油,四肢厥冷,舌脉:舌淡苔薄,脉微欲绝,治法:回阳固脱,方药:参附汤合黑锡丹,加减:上方可加紫石英、磁石、沉香、肉桂、补骨脂以加强温肾纳气定喘。若气阴两竭之证,可用生脉散加生地、山萸肉、枸杞子以益气救阴防脱。汗多不敛者加龙骨、牡蛎以敛汗固脱。,预防调摄,避风寒调饮食戒烟酒加强体育锻炼,病案分析李某某,男,78岁,就诊日期:2010年1月8日。主诉:反复咳喘20年,加重1月。现病史:患者慢性咳喘20余年,长期吸烟史,每年秋冬发作加剧,咳嗽气喘痰多。近2年来病情逐渐加重,患者自觉体能下降,初起表现为走楼梯就气喘吁吁,需休息良久方可缓解;渐而在快走时,就出现上述情况。白天常感倦怠、乏力、嗜睡,平日怕冷,容易汗出,易感冒。近一月来因感冒后咳嗽迁延不愈,气喘不得卧,动则喘甚,呼气时喉中丝丝作鸣,胸中满闷,咳吐大量白色泡沫样粘痰,曾用大量抗生素及止咳平喘药未效。刻下:气喘不得卧,喉中哮鸣,口中粘腻,神疲乏力,手足欠温,腰膝酸软,胃纳差,夜寐不安,二便尚可。舌质暗红,舌底脉络瘀滞,舌苔白腻,脉沉而濡。PE:形体偏痩,半卧位,口唇紫绀,双下肺闻及湿性罗音,双肺散在哮鸣音,叩心界不大,心率96次/分,律齐,杂音未闻及。律齐,无杂音。腹部(),双下肢浮肿(),NS()。,1、为明确西医诊断应做哪些进一步辅助检查?2、中医诊断及类证鉴别3、通过中医辨证分析辨别证型、病情及病变脏腑4、确定治疗方案(具体包括理法方药)5、判断此病人的预后转归,应如何调护,中医诊断:喘证(痰浊阻肺,肺肾两虚)治则:化痰降逆,补肺纳肾处方: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合参蛤散加减方药:苏子15(包)当归12制半夏15陈皮9白芥子15莱菔子20桑白皮15厚朴6前胡9黄芪15白术12防风9党参15蛤蚧2对仙灵脾15甘草6患者有久病入络之象,可以酌情加入化瘀通络之品。,鉴别诊断(哮证、气短)预后转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