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读高考设问知考向地壳物质循环(2016江苏地理,21)关于图中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2016江苏地理,22)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2019江苏地理,3)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2019江苏地理,4)该区域(2018江苏地理,5)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2018江苏地理,6)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2017江苏地理,5)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2017江苏地理,6)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核心考点1地壳物质循环1地壳物质循环图中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作用。(1)地壳物质循环是从岩浆到各种岩石的形成,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期间经过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冷却凝固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作用等。(2)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3)主要岩石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2.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应结合图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复习:(1)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岩石圈与板块的关系;板块内部与边缘的结构特点与活跃程度。(2)生长边界(海岭、断层)与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3)部分地形区的板块位置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多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是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冰岛(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消亡边界。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4)解释地理现象,如山脉、裂谷、海洋、岛屿等地形的形成与分布,地震、火山、地热资源、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等。(2018北京文综)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图中()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答案C解析乙位于花岗岩与石灰岩的交界处,受岩浆高温作用影响,可能导致该处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甲处为花岗岩,属于岩浆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来自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图中地质作用发生的顺序:断层上覆沉积物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因此,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石灰岩中的溶洞是溶蚀作用形成的。命题角度一结合地理景观和地壳物质循环图,考查地壳物质循环(题型预测:选择题)(2019江苏南京、盐城高三模拟)“精灵烟囱”位于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数亿年前火山喷吐而出的火山灰和熔岩堆积分别形成凝灰岩和玄武岩层,后经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形成头带玄武岩“帽子”的圆锥形尖塔,被当地人称为“精灵烟囱”,当地人在岩面上开凿窑洞作为客栈。读“精灵烟囱景观图”及“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1形成“精灵烟囱”的地质作用有()A BC D2将“精灵烟囱”开凿窑洞建设成客栈的有利条件是()A玄武岩岩面多气孔,利于通风透气B凝灰岩质地松软,易于开凿C塔形外表坡度大,利于排水D岩体层理清晰,结构稳定答案1.A2.B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甲、乙、丙、丁、戊分别为沉积岩、变质岩、侵入岩、岩浆、喷出岩,分别为固结成岩、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变质作用、冷却凝固、重熔再生。“精灵烟囱”主要由凝灰岩和玄武岩层岩石组成,后经风化侵蚀作用形成,它们均为喷出岩,故选A。第2题,玄武岩岩面多气孔,但不一定相通,即便相通,通风透气功能也不明显,A错;凝灰岩质地较松,易开凿,B对;高原上洪涝灾害较少,不需要考虑排水问题,C错;凝灰岩有可能有一定的层理特点,但这与建设客栈没有直接关系,D错。故选B。命题角度二结合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考查地球圈层结构名称和特点(题型预测:选择题)(2019江苏七市模拟)2018年4月5日,日本新燃岳火山喷发,喷出烟尘高达5 000 m。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3数字序号所代表的圈层中,属火山熔岩流源地的是()A B C D4由火山喷发物冷凝而成的岩石()A常有气孔、流纹构造B矿物结晶颗粒大C主要成分为碳酸盐D存留有生物遗迹答案3.C4.A解析第3题,火山熔岩流即岩浆,来源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地幔上部,据图中深度数值可知处为软流层(地下80400 km)。故选C。第4题,火山喷发物冷凝而成的岩石为喷出岩,典型代表为玄武岩,常有气孔、流纹构造,A正确;矿物结晶颗粒大的为侵入岩,如花岗岩,B错误;主要成分为碳酸盐的是石灰岩,为沉积岩,C错误;存留有生物遗迹的是沉积岩,D错误。故选A。核心考点2内力作用与地貌地质剖面图判断的四个技巧(1)确定岩层及其新老关系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存在的岩层类型及其新老关系,也可以通过岩层之间的关系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一般岩层平行分布,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若为背斜(如图3乙处)则两翼新中间老;若为向斜(如图3丁处)则两翼老中间新;若有侵入岩体(如图2),侵入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新。(2)判断地质构造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中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示是向斜(如图1中M处)还是背斜;结合岩层的断裂和移动特点判断断层构造(如图3中丙处)。(3)判断地表起伏状况及地貌类型图1河流发育在背斜,M处的地形为向斜山,该处地形特征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图3甲处有石灰岩分布,结合地表形态可知该地喀斯特地貌发育,图中乙处为背斜山,丁处为向斜山。(4)判断岩层的特定情况若地层出现缺失,其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在地质学里围岩的意思是矿物或矿石周围的岩石)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形成的侵入岩晚于围岩形成时代。(2019江苏地理)下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照片中界面M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是岩层层面。读图回答12题。1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A沉积物变化 B古气候变化C古环境变化 D构造运动变化2该区域()A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B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C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D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答案1.D2.C解析第1题,界线N是向斜构造中岩层的层面,反映了地壳受水平挤压发生了明显的褶皱运动;界面M是水平岩层的下界,反映了地壳的下沉运动,N、M分别反映了水平运动和垂直升降运动对岩层的作用,D正确。M、N都能够反映出古地理环境的变化(包括古气候、沉积物的变化),A、B、C错误。第2题,M界面以下与向斜构造之间为不整合接触,反映了甲、乙岩层形成于不同时代,且甲岩层形成之前乙岩层已经形成;乙岩层褶皱后经历长期侵蚀,然后再下沉接受沉积形成甲岩层,A、B错误,C正确;甲岩层及其以上为水平岩层,没有发生褶皱,即没有形成背斜或向斜,D错误。命题角度一结合地质构造图,考查内力作用及其影响(题型预测:选择题)读“某地区地质作用示意图”,完成13题。1甲处物质最可能为()A变质岩 B侵入型岩浆岩C岩浆 D喷出型岩浆岩2该区域最可能位于()A非洲东部 B印度半岛北部C亚洲中部 D南美洲西部3乙处未来可能演变为()A高山 B平原 C高原 D海洋答案1.C2.A3.D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知,甲处位于地幔岩层之下,可能处于软流层中,为岩浆。第2题,该区域地壳活跃,断层发育良好,规模较大,最可能位于非洲东部。第3题,乙处为地堑构造,地势低洼,可能发育成海洋。命题角度二结合等高线与岩层分布判断地质构造及其形成过程(题型预测:选择题)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单位:m)和部分50 m高程沉积岩年龄(单位:距今百万年)分布图”。读图,完成45题。4M处的构造地貌属()A向斜谷 B向斜山C背斜山 D背斜谷5M处构造地貌形成过程顺序最有可能为()侵蚀作用褶皱隆起固结成岩作用沉积作用A BC D答案4.D5.C解析第4题,根据图例等岩龄线知,M处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为背斜构造。根据等高线数值可判断M处数值小于4 650米,其两侧相邻等高线数值为4 650米,可以判断为谷地地形,即为背斜谷。故选D。第5题,M处首先在沉积作用影响下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然后在造山运动过程中褶皱隆起,形成山地,背斜顶部受到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在外力作用下形成谷地。故选C。核心考点3外力作用与地貌1掌握外力因素的分布规律流水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除此以外在河流流经、地表缺少植被保护且多暴雨的地区,流水作用也很典型;风力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旱的内陆地区。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1)大尺度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区域主要外力作用及地貌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2)小尺度区域地貌形态的外力作用地貌形态外力作用高山上的破碎岩石风化作用山谷中的碎石流水沉积作用坡面的沟壑纵横流水侵蚀作用峰林和溶洞流水溶蚀作用沙丘风力沉积作用海边的嶙峋海岸海浪侵蚀作用2.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分析某一地域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需要多要素综合分析。(1)气候因素:主要从干湿地区角度分析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侵蚀作用减弱。3河流堆积地貌类型位置典型地貌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山前山区河流流出谷口,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开阔,水流速度变慢,泥沙逐渐堆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被淹没,继续沉积。河流改道或继续向下游侵蚀,河漫滩被废弃,多个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形成于河流入海口和海滨地区河流入海口处,河道变宽,坡度变缓,且受到海水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2018全国文综)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13题。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AT0 BT1CT2 DT3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答案1.A2.A3.D解析第1题,图示河流有四级阶地,分别对应T0、T1、T2、T3四个平坦面,平坦面上的沉积物源于河流携带的砾石。由于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因此砾石还会继续在此沉积(或堆积),T0的面积仍在扩大。由于T1、T2、T3平坦面位置高于洪水期河流水面,所以砾石无法在此沉积。故选A。第2题,河流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分选性。通常流速大,沉积物颗粒较大;流速小,沉积物颗粒较小。由题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说明T3时期沉积物颗粒最大,河流流速最快。故选A。第3题,根据河流阶地的形成原理可知,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地壳抬升运动;而且图示河岸坡度陡缓相间分布,据此可以推测该区域经历了间歇性抬升。故选D。命题角度结合地貌垂直剖面图或景观图,考查外力作用的类型、特点及影响(题型预测:选择题)(2018天津文综)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1依据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A年降水量的差异 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C植被覆盖率不同 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2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A间歇性抬升 B持续性抬升C间歇性沉降 D持续性沉降答案1.D2.A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甲地岩石为砂岩,乙地岩石为页岩,丙地岩石为石灰岩,由于三类岩石的质地、坚硬度不一样,导致受到外力侵蚀的程度不一样,以致形成了不同的地貌类型,故D正确。图示为我国广西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属小区域范围,年降水量的差异不大,A错。由岩层弯曲形态可以判断,该地为向斜构造,地质构造不存在差异,B错。图示为广西某地,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植被覆盖率高,其差异不大,C错。第2题,由材料“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可判断该地区地壳经历过两次间歇性抬升。若该地区经历过持续性抬升或持续性沉降,就不会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B、D错。若该地区经历过间歇性沉降,则该地地势间歇性降低,水位将会抬升,不会出现古河床沉积物,C错。故选A。(2019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期末)下图为“我国某地貌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3由图可知()A该地貌属于侵蚀地貌B扇形地上部颗粒较大C扇缘带适合种植水稻D扇形地下部径流变大4该扇形地下部和扇缘带基本无砾石分布,最可能是因为()A风化物粒径较小 B降水较少C坡度较陡 D河流较长5近年来绿洲分布区表层沙土没有明显增加,可能是因为()A上游地区过度放牧 B上游来水量减少C下游地区植被增加 D下游荒漠化减轻答案3.B4.D5.B解析第3题,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地貌为冲积扇,属于流水堆积地貌,故A错误。由扇形地上部到扇缘带,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小,故B正确。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冲积扇上有绿洲分布,因此该冲积扇应位于西北内陆地区,当地气候干旱,不适合种植水稻,故C错误。由冲积扇顶部到扇缘,地下水水位变浅,说明水在流动过程中下渗明显,因此扇形地下部径流变小,故D错误。故选B。第4题,冲积扇属于流水堆积地貌,流水的搬运能力与水流速度呈正相关,因此流水沉积具有严格的分选性,从上游到下游,沉积物颗粒由大逐渐变小。因此河流较长,被携带至冲积扇下部和扇缘带的物质粒径小,故D正确。故选D。第5题,绿洲分布区表层沙土的变化应受上游影响,故排除C、D项。上游地区过度放牧,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加重,河流含沙量增加,导致绿洲分布区表层沙土增加,故A错误。上游来水量减少,搬运能力减弱,会导致来沙量减少,因此绿洲分布区表层沙土没有明显增加,故B正确。故选B。精讲点拨地貌是肉眼能直接看见的地表形态,位置在地表,常用景观图来反应情况,地貌学是研究地形成因的科学,因此地形重在形态,地貌重在成因。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通常有流水地貌、丹霞地貌、湖泊地貌、干燥地貌、风成地貌、雅丹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冰缘地貌、海岸地貌、岱崮地貌、风化与坡地重力地貌等。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通常划分为大地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火山与熔岩流地貌等。特殊地貌必定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因此分析时要根据当地特定的情况,运用外力作用与内力作用来解释其形成的过程。特别专练(2017全国文综)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13题。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降水较少山地相对高度较小河流较长风化物粒径较小A BC D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答案1.C2.B3.B解析第1题,贺兰山东麓是我国洪积扇发育比较典型的地区之一,受独特的气候和山地特征影响。贺兰山东坡地处夏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贺兰山东麓坡度骤减,河流搬运能力急剧降低,碎屑物质大量堆积,因河流、河谷众多,洪积扇能集中连片分布。故选C。第2题,形成甲地洪积扇的河流主要流经北部低山地区,地势起伏较小,流水侵蚀作用较弱;河流流程较长,沿途砾石持续沉积,至甲地洪积扇部位以泥沙沉积为主。故选B。第3题,贺兰山东麓南部地势起伏大,水的流动性强,山麓洪积扇堆积物以砾石为主,泥沙较少,土层浅薄,耕地面积较小。故选B。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46题。4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5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6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答案4.C5.B6.D解析第4题,贝壳堤是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因此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位置相对稳定,这样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才能在海水的作用下在同一位置集中堆积形成贝壳堤。故选C。第5题,当一条贝壳堤形成后,海水搬运大量的泥沙在此堆积,意味着海岸线将向海洋推进,所以加大了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故选B。第6题,由图可知,渤海湾沿岸地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且自西向东分布,反映了自陆地向海洋方向的海岸线变迁,同时说明河流向入海口输送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入海口有大量泥沙沉积,导致河流入海口的位置多次变动。故选D。(2019山东省济南市模拟)迂回扇是在河湾侧向蠕移过程中产生的。因侧向运动是脉动式而不是连续均匀地发生的,故当河弯侧蚀较慢时,凸岸边滩外缘的滨河床沙坝不断加高,当河湾侧蚀加快后,凸岸边滩迅速淤长。若侧蚀再度减缓,则在凸岸边滩外缘新的位置上又会出现相对高起的滨河床沙坝,该过程反复进行,便形成完整的迂回扇。下图为“迂回扇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7迂回扇形成过程中,河流凹岸地区发生坍塌的规律是()A匀速坍塌 B加速坍塌C减速坍塌 D间歇坍塌8在迂回扇形成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导致河流长度增加、弯曲度变大河流沙坝之间沼泽、洼地增多图中沙坝的形成时间顺序是数字减小顺序河流纵比降变小,流速变慢A BC D答案7.D8.C解析第7题,根据材料提示,侧向运动是脉动式而不是连续均匀地发生的,迂回扇形成过程中河流凹岸地区发生坍塌的规律是间歇坍塌,D对。第8题,在迂回扇形成过程中,导致河流长度增加、弯曲度变大,对;河道弯曲,流速减缓,泥沙堆积,河流沙坝之间沼泽、洼地增多,对;图中沙坝的形成时间顺序是数字增大顺序,错;河道变长,河流纵比降变小,流速变慢,对。故选C。我国太行山东侧发育有嶂石岩地貌。图1是某处嶂石岩景观的素描图,呈现出自上而下三级阶梯状的陡崖,其形成过程如图2中的所示(图例分别代表不同岩层)。读图,回答911题。9图例所示岩层中,岩性最松软的是()A B C D10该处三级陡崖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C地壳抬升 D冰川侵蚀11下列地貌的形成过程,与图2类似的是()A华山陡崖 B海蚀崖C雅丹地貌 D峡湾地貌答案9.C10.A11.B解析第9题,读图2可知,最先遭受侵蚀,说明岩性最松软。第10题,太行山东侧为半湿润区,降水较多,外力作用应以流水作用为主,故选A。第11题,华山陡崖为断层所致,为地垒;雅丹地貌为风力侵蚀地貌;峡湾地貌为冰川地貌;海蚀崖为海蚀地貌,故选B。二轮专题强化练一、选择题(2019天津市七校联考)下图为“某地区剖面图”,两河分水岭甲山森林破坏严重,近年来甲山实行了全面封山育林,森林植被得以恢复。图中岩层1和岩层3为透水岩层,岩层2和岩层4为不透水岩层。若区域降水量不变,降水最终都转化为径流。据此完成12题。1从地质构造看,甲处为()A背斜 B向斜 C地垒 D地堑2甲山地森林植被恢复后,能够推断出的结论是()A乙河平均水位下降 B丙河流量明显增加C海陆间水循环加快 D两河径流总量减少答案1.C2.D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甲地地层与两侧地层没有连续,岩层发生了移动,说明地质构造为断层;甲地岩层相对抬升形成地垒构造,故C项正确,D项错误;背斜是岩层向上弯曲,向斜是岩层向下弯曲,故A、B项错误。第2题,植被可以涵养水源,恢复后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因此两河径流总量下降,D正确。植被恢复后下渗量增加,地下径流增加,从图中岩层倾斜状况可知,甲山透水岩层(岩层3)的海拔在丙河流一侧高于乙河流一侧,因此降水时丙河流一侧山体的降水转化形成的地下水就会成为乙河流的补给水源,导致丙河径流量减少,乙河径流量增加,平均水位上升,故A、B错误。植被恢复后,植物蒸腾作用加强,但山地绿化只是小范围的植被变化,对降水等影响较小,因此对海陆间水循环影响不大,故C错误。(2019江苏苏州高三模拟)下图为某一出露地表的岩石,AF为沉积岩,G为花岗岩,f为断层。B岩层中有三叶虫(距今5.6亿2.4亿年)化石,E岩层中有恐龙(距今2.3亿年6 500万年)化石,F层中有火山灰层T,T层中矿物的形成距今约300万年。读下图,完成34题。3图中断层f的走向为()A东西走向 B南北走向C东北西南走向 D西北东南走向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花岗岩G侵入在火山喷发T之前B断层f发生在花岗岩G侵入之后Ca处岩石年龄最老,b处岩石年龄最新D花岗岩G的地质年龄可能为距今1 400万年答案3.C4.C解析第3题,断层的走向为断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结合指向标分析可知,图中断层f的走向为东北西南走向,故选C。第4题,花岗岩G侵入到了A、B、C、D、E层中,但没有侵入到F层,说明其形年代晚于E层,早于F层,A正确。断层破坏了F、T层,说明形成于F、T之后,B正确。AF均为沉积岩,上面岩石年龄应该最新,C不正确。G形成于E和F之间,结合年代分析,D正确。故选C。(2019全国文综)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56题。5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A构造运动 B流水C冰川 D风6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答案5.B6.C解析第5题,据材料信息可知,河流源头位于大兴安岭,流经山前平原。山麓地带地势平缓,水流速度减慢,泥沙沉积,形成山前平原,故山前平原为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B正确。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造山运动和造陆运动,构造运动营造了该区域的整体构造地貌,而流水沉积则主要促成了山前平原的形成,故A错误。冰川作用多形成冰斗、角峰、冰川谷等地貌,故C错误。风力作用不能形成冲积平原,故D错误。第6题,洼地增多增大的时间处于河流断流期间,该地山前平原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带,因气候干旱,加之人类活动影响,河流出现多年断流。在风力作用下,山前堆积的泥沙不断被吹蚀、搬运,逐渐形成风蚀洼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洼地不断增多增大,C对;地面沉降通常是从地下向地面传播,洼地是由地表向地下不断侵蚀而成,A错;河流断流期间流水侵蚀作用、冻融作用微弱,B错、D错。(2019江苏南通高三模拟)澳大利亚威廉湾国家公园绿水潭以其碧绿的海水和花岗岩巨石环绕的海滩而享有盛名。下图为“绿水潭景区局部景观图”。据此回答78题。7图示景区的岩石()A多气孔构造 B可能含有化石C多层理构造 D球状风化明显8图示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大致是()A岩浆喷发地壳下沉变质作用B地壳抬升外力作用岩浆喷发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作用D地壳下沉岩浆侵入变质作用答案7.D8.C解析第7题,景区的岩石为花岗岩,花岗岩为侵入岩,质地坚硬,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D正确。喷出岩多气孔构造;沉积岩可能含有化石,多层理构造。第8题,花岗岩为侵入岩,形成了侵入型岩浆岩后,经过地壳的抬升,出露地表,后在外力的风化、侵蚀作用下,形成该地貌景观,C正确。(2019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期末)抛物线状沙丘是在常年单向风或几个近似方向风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风积地貌,形态特征与新月形沙丘相反,它的两个翼角(丘臂)指向上风向,迎风坡凹进,背风坡呈弧形凸出,轮廓呈抛物线状。读“库布齐沙漠南缘某抛物线形沙丘示意图”,完成911题。9抛物线形沙丘与新月形沙丘()A两翼均有植被 B分布区的风向固定C迎风坡都较陡 D不会存在同一地区10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是()A东风 B西风C南风 D北风11该抛物线形沙丘中以堆积作用为主的部位是()A甲、乙 B丙、丁C甲、丁 D乙、丙答案9.B10.B11.D解析第9题,抛物线形沙丘的两翼指向上风方向,气流湿润,两翼有植被。新月形沙丘两翼指向下风向,气流干燥,两翼无植被,A错。抛物线形沙丘与新月形沙丘都能指示风向,分布区的风向固定,B对。新月形沙丘迎风坡较缓,C错。可能会存在于同一地区,D错。故选B。第10题,根据图文材料,“抛物线形沙丘的两翼指向上风方向,迎风坡凹进,背风坡呈弧形凸出。”再结合抛物线形态以及指向标,该地常年盛行西风,B对。A、C、D错。故选B。第11题,抛物线形沙丘中以堆积作用为主的部位是背风面,图中的乙、丙在背风面,故选D。(2019南京模拟)下面左图为“南京周边某火山口浮石图”,浮石内有孔隙,入水不沉;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代表三大类岩石。据此回答1213题。12下列关于“浮石”的说法,正确的有(双选)()A能在其中找到动植物化石B属于右图中甲类岩石C孔隙形成源于外力侵蚀D便于雕琢,适宜制作盆景13与大理岩形成有关的地质作用主要包括右图中的(双选)()A BC D答案12.BD13.AB解析第12题,据图可知,“浮石”上有大量气孔,而气孔是岩浆岩的典型特征,又出现在火山口,所以其形成于岩浆喷发,属于喷出岩,B正确。“浮石”多孔隙,便于雕琢,适宜制作盆景,D正确。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中可能存在动植物化石,“浮石”是岩浆岩,A错误。岩浆岩喷出地表,温度、压力骤降,溶解在岩浆中的一些物质以气体形式逸出,形成气孔状构造,并非外力侵蚀所致,C错误。故选B、D。第13题,大理岩是由石灰岩经变质作用形成的。石灰岩是沉积岩,为沉积物经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为沉积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所以与大理岩形成有关的地质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业安全培训文案幼儿园课件
- FCN-338-LOXO-338-生命科学试剂-MCE
- 鹰潭事业单位笔试真题2025
- 农发行佳木斯市汤原县2025秋招半结构化面试15问及话术
- 2025年智能座舱交互系统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报告
- 平等待人课件
- 夜雨寄北课件图文
- 2025年新能源汽车智能座舱交互设计安全性能分析报告
- 消费与零售:2025年零售行业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报告
- 平煤集团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年辅警招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复习题及答案
- 2025年海南事业单位联考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水发集团有限公司招聘(216人)备考练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 试验检测资金管理办法
- 护理时政面试题库及答案
- 知识产权系列主题培训课件
- 2025年工勤行政事务高级技师技术等级考试试题及答案
- 给我个机会为班级出力大学生班干部班委竞选模板
- 小儿抽搐课件
- 锻压机床行业分析报告
- 化工生产工艺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