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国联邦议会批准了在小田纳西河上修建一座用于发电的水库,先后投入了一亿多美元。当大坝工程即将完工的时候,生物学家们发现大坝底有一种叫蜗牛鱼的珍稀鱼类,如果大坝最终建成的话,将影响这种鱼生活的环境而导致其灭绝。,于是环保组织向法院提出了诉讼,要求大坝停工并放弃修建水库的计划。但在第一次诉讼中,他们失败了初审法院认为大坝已经接近完工,浪费纳税人一亿多美元的钱去保护一个鱼种是不明智的,拒绝判决大坝停工。环保组织又上诉到最高法院。,终于,这些小鱼儿在最高法院赢得了它们的权利,依据是联邦1973年颁布的濒危物种法案。这些小鱼儿可以在它们的家园自由地栖息,而它们身边是那被永久废弃的价值一亿多美元的大坝。,思悟一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或者听到历史文化古迹被毁、珍贵文物被破坏、濒危的自然物种被戕害的现象,虽然有专家学者为之呼吁,有普通百姓为之奔走,但就是鲜有“好事之人”勇敢地站出来,向法院提起诉讼,用法律手段来进行保护。这个事例很值得我们深思。,思悟二什么时候,在我们的祖国也能看到“这些小鱼儿可以在它们的家园自由地栖息,而它们身边是那被永久废弃的价值一亿多美元的大坝”的结果,我们的鱼儿也能享受到它们的家园栖息地?唯有如此,我们的环境才会得到改善,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发展。,思悟三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每一条鱼儿都有生存的权利。我们在保护自己家园的同时,更不应忘记鱼儿也是一条生命,也需要自己生存的家园。我的思悟:_,第一节实词和虚词,对实词的考查都是在给考生语境的前提下进行考查的,它一方面考查了学生平时在文言实词方面的积累,一方面考查学生对语境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从2009年高考命题看,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均就实词设题考查,因此,必须认真备考。,文言虚词相对于实词而言,在考试中的地位有所降低。就2009年情况看,不少省区的高考题,只就文言实词设一题,文言虚词不再专门设题。但它毕竟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仍有不少省区仍然针对虚词做了命题,因此,对文言虚词的备考仍不能掉以轻心。,板块一实词实词的词义主要是靠平时的积累和理解,但也有一些可临时使用的推断技巧。主要有以下六种方法:,可以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有哪些,1以音猜义法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即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顿”通“钝”。又如:昌期(人名)少年,不闲吏事(闲:空闲)。句中“闲”与“娴”通假,“熟悉”的意思,“娴于辞令”即为明证,“不闲吏事”就是“昌期少年,不熟悉吏事”的意思,所以,试题把“闲”理解为“空闲”就是错误的。,2字型推断法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有利的条件。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讠(言)、辶(走)、忄(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如念奴娇“樯橹灰飞烟灭”中的“橹”为木制的船具。“不刊之论”中的“刊”从形旁上看应该与“刀”有关;再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字的意义,“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它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过”也同理,也可译为“拜访”之义。,3结构互解法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文过饰非】我们可能知道“饰”是“掩饰”之意,而对“文”则有些把握不住。这个词语中的“过”和“非”同义,那么“文”和“饰”也应该同义。“文”就是“文饰、掩饰”的意思。,【求全责备】全,全面。备,完备。意思同。“求”和“责”意思也应该相同。“求”是要求,“责”也是要求(责成、寻求)。这样就不会把责和备看成是“责备”了。,【前倨后恭】“前”和“后”相反,“倨”和“恭”也应相反。恭,恭敬。倨,傲慢。再如“变姓名,诡踪迹”,由“变”推出“诡”为动词,是“隐蔽”的意思。又如“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赢”也与上句的“余”处在相同的位置,其意思也是“多”。,4语法定性法运用所学的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语法知识,根据词语所处的语法位置来推断其词性,进而推断出它的含义。示例:解释下列句中“意”的意思。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解析】的“意”后面带有动宾词语,作动词,应解释为“料想”;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好的”“优良”的;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解析】在涉江中学过“乘鄂渚而反顾兮(乘:登)”,在诗卫风氓学过“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乘:登上、登临)”。由此可断定此处的乘不是“巡视”,而是“登上”。【答案】乘的正确解释应为“登上”。,6语境分析法语境分析法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相互制约的关系,推断出该词的含义。“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决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示例: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冯梦龙古今谭概)理解:弄璋、弄瓦,【解析】可以联系上下文,寻找有效信息:“我夫人有娠”(娠:怀孕);“果双生一男一女”;“璋也弄,瓦也弄”。可推断出:弄璋是生男孩,弄瓦是生女孩之义。【答案】弄璋是生男孩,弄瓦是生女孩。,1爱:吝惜孟子中有这样的句子“百姓皆以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意为“百姓认为大王是由于吝惜才以羊换牛,我原本知道这是大王不忍心啊”。此句中的“爱”就是“吝惜”之义,再如“官人疑策爱也,秘之”,意为“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易考易错实词主要有哪些,2按:查办,审理如“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其中的“按诛五人”,就是“查办并杀掉了这五人”。再如“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意为“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3坐:因为,获罪如“停车坐爱枫林晚”,句中的“坐”就是“因为”之义。而“上闻而谴之,竟坐免”,此句意为“皇上听到歌谣就责备梁彦光,最终获罪被免官”,此句中的“坐”意为“获罪”。,4报:回复如“府省为奏,敕报许之”,此句中的“报”即为“回复”,该句意为“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5德:感激如“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此句中的“德”即是“感激”,全句意为“假如刘裕取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给他的好处”。,6简:选拔如“凡再典贡部,多简拔寒俊”,此句中的“典”是“主管”,“简”是“选拔”。此句意为“(贾黄中)先后两次主管贡部,多次选拔出身寒卑微而又才能杰出的人”。再如“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意为“你可以选拔聪明有知识的年轻人,派他们去从师学习”。,7夺:强行改变如“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意为“太祖了解他的志向,允许他而没有加以强行改变”。再如“舅夺母志”,意为“舅舅强行使母亲改变心志而改嫁”。,8更:经过如“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此句的“更”就是“经过”之义。句意为“汉朝想派使者去联络月氏,但通往月氏的道路必定经过匈奴统治区”。,9捐:撤除,消除如“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全句意为“(吴起便)申明法度,赏罚分明,撤除冗余官员,废除疏远的王族的爵禄”。现代汉语中也有“捐弃前嫌”一类的词语。,10寝:停止“寝”由“睡觉”引申为“休息”,又引申为“停止”。如“出水处犹未可耕,奏寝前议”,意为“已经退水的田地还不能耕种,上奏要求停止先前的奏议”。,11忧:父母的丧事如“性至孝,居父忧过礼,由是少知名”,全句意为“他的品性最讲孝道,在家为父亲守丧超过了常理,因此年轻时就有了名声”。,12课:督促这是一个常用字的词语,如“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意为“当时虽然年事已高,但闲暇的时候还督促孩子们学习。”文言中常有“劝课农桑”一类的表述,其中的“劝”是“勉励”,“课”是“督促”之义。,13薄:迫近有个成语叫“日薄西山”,“薄”意为“靠近”。再如“不待步兵,径薄城下”,意为“不依靠步兵,就一直迫近城下”。,14壁:驻扎“壁”作名词,是军营之义;作动词,是驻扎之义。如“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此句中的“留军壁邺”意为“将军队驻扎在邺”。再如“亚夫传言开壁门”,意为“亚夫传令打开军营大门”,上句中的“壁”为动词,驻扎;此句中的“壁”为名词,军营。,15理:法官,审理古代的法官叫大理,“理”还可做动词,审理。如“后献以事当死,修理之,得免”,意为“后来刘献因为犯了事应当判死罪,王修审理这件案子,刘献得以免于一死。”,16视:与比较如“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意为“与五人的死相比,轻重相比固然相差太大了。”再如“盖当时视它驿为壮”,意为“大概与其它的驿站相比,它是壮观的”。,17已:停止劝学中第一句就说“学不可以已”,“已”就是“停止”之义;再如“知其入而已己疾也”,意为“知道良药喝进去就能使自己的病治好”,“已”由“停止”引申为“治好”。,18止:居住这是一个在文言文中常用的词语,如“与海贾同止”,意为“与一个海商住在一起”。再如“前来就止者百余家”,意为“前来投靠居住的有一百多家”。,19除:台阶“除”有“授于官职”的意思,对此,学生大部分都知道。但“除”作“台阶”则很多人不知,如“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意为“天一明就起来,打扫院子台阶。”当然在这句话中,“除”不译也可,但其意思是“台阶”。再如“庭除甚芜,堂屋甚残”,此句中的“除”也是“台阶”。,20杜:杜绝,制止如“内杜忠臣之口。”意为“在国内堵塞了忠臣的进谏。”再如“以杜金人窥伺之意”,意为“来制止金人侵略的意图。”现代汉语中也有“防微杜渐”。,21多:称赞如“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意为“大家听说了,都称赞郭解的义气,有更多的人来归附他。”,22姑:婆婆“姑”字有3个义项:一是指丈夫的母亲,即婆婆。二是指丈夫的姊妹。三是指“姑且”。后两个义项因为现代汉语仍在使用,所以考生容易明白,但“姑”做“婆婆”,很多考生不知道。考题当中经常出现此字,必须高度警惕。如:“拜姑礼毕,提瓮出汲。”,句意为“拜过婆婆后,便提着水桶出门打水。”再如“既而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句意为“接着向公公婆婆哭诉,他们偏爱自己的儿子,不能对他管治。”,23访:询问该词很易理解为“拜访”,但在不少语境中理解为“拜访”是错误的,理解成“询问”才是正确的。如“访之群下”意为“向手下人询问这件事”。再如“穆公访诸蹇叔”,意为“穆公就这件事向蹇叔询问意见”。,此外,“访”还可作“举荐”之义,如“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意为“当时陶侃担任闲官,周访举荐他做主簿”。,24异:杰出的,突出的考生一般都理解为“奇异,奇特”,但在一些语境中应理解为“优异的、突出的”,一般指政绩或本领。如“万历中,钱若赓守临江,多异政”,意为“钱若赓在临江做太守,有突出的政绩”。再如“无何,宰以卓异闻”,意为“没有多久,县官就以优异的政绩而为皇上所知”。,25逮:及、到、逢“逮”是常用词语,如“逮逢圣朝”,意为“正赶上圣明的朝代”。再如“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意为“邻舍有烛光但烛光透不过来”。再如“虽才有不逮,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也”,意为“虽然才能赶不上他,但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廉洁奉公这些品质,还是继承他而没有改变”。,26伐:夸耀。矜:夸耀“伐”的常见义项是“攻打”,但它还有两个义项也常用到,一是“夸耀”,二是“功业”。前者如“平伐其功”,意为“屈原夸耀他的功劳”。又如“愿无伐善,无施劳”,意为“希望不要夸耀长处,不要表白功劳。”,再如“此为五霸之伐也”,句意为“这是像五霸一样的功业啊”。“矜”也常做“夸耀”之义。如“时杨素恃才矜贵,轻侮朝臣”,意为“当时杨素依恃夸耀自己的才能和地位,轻视侮辱朝廷大臣”。,27遇:对待,厚待如“渠亲遇日隆”,此句中的“亲”指被亲信,被亲近。遇:对待,厚待。该句是被动句。句意为“崔渠一天天地被亲信和厚待”。,28白:告诉学生对“曰”比较敏感,对“白”做“告诉”也知道,但在陌生语境中不一定能一眼看出。因此,考生应加强对“白”做“告诉”之意的敏感性,如“郭异之,持以白王”,意为“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29微:没有如“微景濂,几误罪言者”,意为“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怪进言的人”。再如初中时学过的“微斯人,吾谁与归?”注意,此词在使用时,一般都是表假设关系。,30掠:拷打,鞭打很多考生只知“掠”是抢夺、抢劫之义,但不知有“拷打”之义,实际上,“掠”做“拷打”在文言文中很常见,如“共执张仪,掠笞数百”,意为“共同抓住张仪,鞭打了他数百下”。再如“民不胜掠,自诬服。”意为“那个百姓禁受不住拷打,就自己捏造事实服罪了。”,31贷:宽恕现代汉语中有“严惩不贷”,“贷”就是“宽恕”的意思,在古代汉语中,运用的更为常见,如“汝罪宜死,今姑贷汝”,“贷”就是“宽恕”之意。,32故事:惯例,旧例“故事”在古汉语中为“旧事,前例,惯例”,如“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意为“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例”。,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词类活用有哪些类型,名词的活用1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再如: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像对待奴隶一样)。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东、北:在东边、在北边)。,2作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再如:,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函:用匣子装)。范增数目项王(目:示眼色)。,3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使天下之主臣服)。再如:生死而肉骨也(肉:使长肉)。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汗牛充栋(汗:使出汗)。齐威王欲将孙膑(将:任命为将)。,4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再如:鱼肉百姓(鱼肉:以为鱼肉)。,孟尝君客我(客:把当作门客)。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不仅仅把亲人当作亲人,不仅仅把孩子当作孩子)。友风而子雨(以为友;以为子女)。,动词的活用1做名词。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再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产品、收入)。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作、制:措施、制度)。少仲尼之闻(闻:见识)。,2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3为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之意。,形容词的活用1活用为名词。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之”或数词。如“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中的“长”表示“长处”,“短”表示“短处”。,2用作一般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的动词。如“远罪丰家”(训俭示康)中的“远”“丰”都用作动词。,3意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表示当事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含有“意味性”,即“认为”(宾语)怎样,可译为“以为”或“把当作”。如“且庸人尚羞之”中的“羞”,表示“把当作羞耻”。,4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如“以愚黔首”(过秦论)中的“愚”,表示“使愚笨”。,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2表官职变化的:(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史传类文言文中常见的词语有哪些,(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6)表恢复的:复、还(7)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3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4表主管的:知、典、主5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6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7表人物地位:贵、贱、卑、官绅、豪8表人物个性的:梗、鲠、耿、耿介、刚耿、骨鲠、梗直、正直、刚毅、(仁)厚、(仁)矜、宽厚、慎微、雅正、雅度、周密、谨厚、谨肃、恭恪、聪、慧、敏、木讷、奸、佞、诈、谲、狡猾、阿谀、献媚、谄、谗,9表人物品行的:行、行检、行业、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10跟科举考试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11表受到诬陷的:中、谮、诬12表敬重的:敬、重、尊、恭,13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14表内心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15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16表宽容的:容、贷、恕、宽,17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18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切厉、骂、责、罹、戾、诟、谩19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仗、流、赭衣、械20表监狱的:囹圄、狱,21表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22表桌床的:案、几、床、塌23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遽24表走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25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26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渝、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27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28表揭发的:劾、讦、揭29表容器的:石、斛、觞、樽30跟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奏、表、疏,31跟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32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33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34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35跟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36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幸、往、经37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38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39表告别的:辞、别、谢40表暗中的:阴、间、密41表穿戴的:纨绔、布衣、结、履、印、绶、冠、冕、巾、弁、弱冠、笄礼、免冠、带,1“指”通“旨”如“及长,涉猎书传,略知指趣而已”,意为“等到成年,粗略地闲谈书籍,只求略知大意罢了”。该句中的“指趣”,即“旨趣、主旨、大意”的意思。,常见重要通假字,2“蚤”通“早”如“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意为“颜回29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去”。3“阳”通“佯”如“皆阳应曰”,意为“都假装答应说”。,4“责”通“债”如“昔也往责东邑”,意为“昨天我去村东找人讨债”。5“亡”通“无”如“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意为“他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6“知”通“智”如“知者不博”,意为“聪明的人不炫耀自己渊博”。7“要”通“邀”如“张良出,要项伯”,意为“张良出来,邀请项伯”。,8“内”通“纳”如“内狼于囊”意为“把狼装进口袋中”。9“直”通“只”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意为“只不过跑了一百步罢了,也是跑啊”。,10“倍”通“背”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意为“希望项伯详细地向项王说明我不敢背叛他的恩德”。,11“趣”通“促”如“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意为“这是在催促他跟你打仗,我私下里替陛下(对此)感到危险”。,12“罢”通“疲”如“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意为“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就会使马疲乏,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缺点”。,13“属”通“嘱托”如“一以相属”,意为“全部托付给你”。其中的“属”即为“嘱托”,“相”据语境译为“你”。再如“若以属吏”,意为“如果把这件事安排给官员去查办”,此句中“属”也相当于“嘱托”。,14“乡”通“向”如“北乡自刭”,即“北向自刭”,意为“面向北自杀”。再如,“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贵,是富桀也”,此句中的“乡”也是通“向”,全句意为“君王不向往王道,不追求仁政,侍奉国君的人却使用权谋求国君富有,这是让像夏桀一样的暴君富有啊”。,15“还”通“环”如“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此句中的“还”即通“环”,后面的“贾”通“价”,全句意为“请你围绕马转一圈,离开马时再回头看马一眼,我付给你一个早晨的工钱”。,16“卒”通“猝”如“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此句中的“卒”即为“猝”,该句意为“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灾难突然降临也不会惊恐”。,17“闲”通“娴”其意为“熟习,娴熟”,如“幸于炀帝而不闲吏务”,意为“被炀帝宠幸却不熟习为官的政务”。,板块二虚词(一)做代词,注意第一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代词,“其”都可以做。自学要点是:做第一人称,表示“我”或“我的”。至于做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也较为简单。但表示“其中的”,稍微难一些。,对于“其”的用法,应注意哪些问题,(二)作副词,是考查的重点。1加强祈使语气或婉商语气,相当于“一定”“还是”。例: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三)用作连词,考查较少。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特别提醒】用作副词,是考查的重点,务必多做题,体会这方面的用法。,(一)用作连词,注意“尚且”。表递进关系做“而且”“况且”以及表并列做“又又”都较为简单,自学要点是做让步关系,表示“尚且,还”,要注意。,对于“且”的用法,应注意哪些问题,(二)用作副词,状语,考查重点。1将,将要。例: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2暂且,姑且。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3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特别提醒】“且”做“将要”,是一个常考点。,(一)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对于“则”的用法,备考重点是什么,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如: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其室则迩,其人甚远。,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如:非死则徙尔。,(二)副词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如:及诸河,则在舟中矣。,(三)名词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如:论语六则。2准则,法则。如:以身作则。【特别提醒】做连词的假设与转折是重点也是自学要点。,(一)名词,处所,地方。例: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此义考查不多。(二)助词,掌握“所字结构”即可。放在动词前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名词性“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所吃”即吃的东西。,对于“所”的用法,备考重点是什么,(三)固定搭配。所以: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如:吾知所以拒之矣(我知道用来抵抗你的方法了)。,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所谓:所说的。如: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特别提醒】重点是“所以”,“所”字结构也时而考到。,(一)代词。既可代人也可代事物,还可做指示代词,此点较为容易。(二)助词。是重点也是自学要点,高考经常考查。1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对于“之”的用法,备考重点是什么,2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3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顷之,烟炎张天。此外还可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三)动词,到去。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四)固定短语,之谓也(乎)。“之谓”就是“谓之”,宾语前置,意思是“说的就是啊”。如: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啊)。“其”表示“大概”“恐怕”。【特别提醒】常考的是做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取消独立性三个用法,自学要点是凑音节,没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转折关系、修饰关系、目地关系的容易判断。2表示承接关系,不易掌握,其基本特征是连接两个动作,且动作之间有前后之分。如:“故舍汝而旅食京师”,“舍”在前,“旅食京师”在后。,对于“而”的用法,备考重点是什么,3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此点较难且重要。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意为“死后如果有知觉,那我们的分离还能有多久?”4表示因果关系,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也较为重要。,(二)用作代词。通“尔”,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较为简单。(三)通“如”,好像,如同。如:军惊而坏都舍。很少考到。,(四)固定短语。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如: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既而:不久,一会儿。如: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特别提醒】自学要点是修饰与承接的区别。此外,假设用法也是一个自学要点,如论语中的句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而”就是“如果”。,(一)主要是区分做代词和做副词。做代词,意思一般是何地、何因、何事、何物等等。如:大王来何操?这其中的“何”即是疑问代词,做“何物”的意思。,对于“何”的用法,备考重点是什么,做副词,主要是表示反问、感叹语气“为什么”“怎么”一类的意思。如:“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这其中的“何”就是疑问副词。,(二)固定短语。何如、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如: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如: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特别提醒】有时都译成“为什么”,但可能一为代词,一为副词,这在高考中算是不同的用法。,(一)用作语气助词。可表疑问语气、反问、揣测或商量、感叹或祈使等语气,较为容易,但不同的语气,在考试中应视为不同的意思和用法。比较特殊的是在句中做语气舒缓停顿,如:于是乎书。,对于“乎”的用法,备考重点是什么,(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乎:于)。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乎:在)。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吾尝疑乎是(乎:对)。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此点也需要注意。如: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特别提醒】用作介词,相当于“于”,但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不同的翻译就视为不同的意思和用法。此点重要且常考。,(一)用作副词。主要是注意它有顺承和反承两种,此点用法经常考到。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对于“乃”的用法,备考重点是什么,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很少考查。如: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很容易判断。,(二)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如: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三)固定短语。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如: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特别提醒】主要是注意做反承用,即表示转折之意时,此点常考。,(一)动词最常见的是做“以为”“认为”,做判断词“是”也较为常见,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灵活的翻译,如:“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对于“为”的用法,备考重点是什么,(二)介词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如:身死国灭,为天下笑。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如: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如:臣请为王言乐。4对,向。如:如姬为公子泣。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译为“呢”,此点经常考到,需要高度重视。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特别提醒】表示“对、向”是自学要点,做句末语气词“呢”也是一个重点。,(一)兼词经常考查,非常重要。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在这件事情上)。,对于“焉”的用法,备考重点是什么,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如:且焉置土石?非再至,焉知其若此?,(二)代词1相当于“之”。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犹且从师而问焉。2哪里,怎么。如:未知生,焉知死?割鸡焉用牛刀?,(三)语气词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3在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特别提醒】要注意区分是做兼词还是做代词,一般而言,能与前面的动词直接构成动宾关系的“焉”就是代词,如不是就可能是助词或兼词。,(一)句末语气词。此点较为容易,可表判断、陈述、疑问、祈使等多种语气,了解即可。(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舒缓停顿。如:是说也,人常疑之。其闻道也亦先乎吾。【特别提醒】需要注意在句中做舒缓语气的用法。,对于“也”的用法,备考重点是什么,(一)助词1.指人、物、事、时、地等。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如: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对于“者”的用法,备考重点是什么,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如:此数者,用兵之患也。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如:言之,貌若甚戚者。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经常考查,需要注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如:近者奉辞伐罪。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二)语气词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特别提醒】做定语后置的标志及在时间名词后面两种用法是重点。,(一)介词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如: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如:久之,能以足音辨人。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如: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对于“以”的用法,备考重点是什么,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如:以八月十三斩于市。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如: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如:今以实校之。,(二)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2表示承接关系,两动作前后接连发生,有先后顺序。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如: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不赂者以赂者丧。,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三)助词1作语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如: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2.作语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如:逆以煎我怀。,(四)动词1以为,认为。如: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2用,任用。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五)通假1通“已”,已经。如:日以尽矣。2通“已”,止。如:无以,则王乎?,(六)固定短语以为:认为。把当作或看作。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如: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如: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特别提醒】做介词及连词时具体用法很琐碎,要注意仔细区分。,(一)介词1依照,根据。如:变法者因时而化。2依靠,凭借。如: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趁着,趁此。如:不如因而厚遇之。,对于“因”的用法,备考重点是什么,4通过,经由。如: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5因为,由于。如: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二)副词于是,就;因而。如:因拔刀斫前奏案。(三)动词1根据。如: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2沿袭,继续。如:蒙故业,因遗策。,【特别提醒】自学要点是做通过、经、由的用法。如“因门客遗之二瓜”,其中的“因”就是“通过”。,(一)介词1在,从,到。如:乃设九宾礼于庭。2“在方面”“从中”。如: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3由于。如:业精于勤,荒于嬉。,对于“于”的用法,备考重点是什么,4向,对,对于。如: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5被。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6与,跟,同。如: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7比。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二)固定语短于是:1相当于“于此”,可译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如: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对此)。于是余有叹焉(因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3见于:表示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特别提醒】注意在不同语境中“于是”的翻译。做介词时,用法灵活,要注意结合语境做准确翻译。,(一)介词1.和,跟,同。如: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2给,替。如: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3比,和比较。如:吾孰与城北徐公美。,对于“与”的用法,备考重点是什么,(二)连词和,跟,同。如: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三)动词1给予,授予。如: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2结交,亲附。如:与嬴而不助五国也。,3参加,参与。如:骞叔之子与师。5赞许,同意。如: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如:无乃尔是过与?,(五)固定短语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特别提醒】在不同的语境中,“与”都可译成“和、跟、同”,但它们却可能属于不同的意思及用法,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们词性不同,一个是连词,一个是介词。如何判断呢?做连词时,它的前面与后面的成分地位是平等的,可以互换,做介词则不可。,(一)代词1表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如: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若”的用法,备考重点是什么,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二)连词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等。如: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如: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3至,至于。如: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4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如: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1与“将军身被坚执锐”的“被”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禹汤被之矣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C(屈原)被发行吟于泽畔D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实词,【解析】C通“披”。A.蒙受,遭受。B.表被动。D.覆盖。【答案】C,【解析】A根本,基础。B.版本,文本/奏章。C.本来,原来/根本,主要。D.推究,考查/课本,教材。【答案】A,3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鄙”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蜀之鄙有二僧B先帝不以臣卑鄙C孔子鄙其小器D鄙人不胜感激,【解析】B见识短浅。A.边界。C.轻视。D.自谦之词。【答案】B,4与“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的“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欺软怕硬,实乃人性之病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C今人乃以俭相诟病D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解析】D担心,忧虑。A.毛病,缺点。B.困窘。C.责备,羞辱。【答案】D,5与“卒然边境有急”的“卒”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B初,鲁肃闻刘表卒C全卒为上,破卒次之D五万兵难卒合,【解析】D通“猝”,仓猝。A.终于。B.死。C.军队编制。【答案】D,6“得”字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A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B得无教我猎虫所耶C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D吾得兄事之,【解析】A“得”通“德”,感激。B.“得无”,文言固定结构,译为“莫非”“岂不是”“恐怕是”。C.融洽。D.应该。【答案】A,7与“登峰造极”的“造”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B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C此人功参造化,乃吾劲敌D径造庐访成,视成所畜,掩口葫芦而笑,【解析】D到去。A.制作,制造。B.制定。C.天地,大自然。【答案】D,8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固”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固请,召有司案图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D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解析】B本来。A.坚持,坚决。C.固然,诚然。D.坚守。【答案】B,9与“君臣相顾,泣下沾襟”的“顾”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B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C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解析】B看。A.拜访。C.顾惜,顾念。D.副词,反而,却。【答案】B,10与“过犹不及”的“过”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闻大王有意督过之C今公子故过之D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解析】D超过。A.过错。B.责备。C拜访。【答案】D,11与“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患”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后患无穷B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C此数者用兵之患也D故军之患于军者三,【解析】B担心,忧虑。A.祸患。C.忌讳。D.危害。【答案】B,12与“疾言厉色”的“疾”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B草枯鹰眼疾,雪劲马蹄轻C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D疾恶如仇,【解析】C快,急速。A.嫉妒。B.锐利。D.憎恨。【答案】C,13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的“假”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狐假虎威B不假思索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D大臣犯法,无所宽假,【解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了解纺织材料特性试题及答案
- 电路基础期末试题及答案
- 等待救援面试题及答案
- 管理基础考试题及答案
- 互动营销与传统广告的区别试题及答案
- 七和弦乐理试题及答案
- 广告受众的多样性与考虑因素分析试题及答案
- 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考试例题解析及答案
- 林木种子法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考试创意项目合作模式讨论试题及答案
- 产后抑郁症的原因及护理文献汇报
-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2025届高考数学全真模拟密押卷含解析
- 【MOOC】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西南政法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ARVR在电商设计中的应用与前景
- 宣传工作实务-形考任务三-国开(FJ)-参考资料
- 贵州省遵义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小升初真题((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物流行业综合工时优化方案
- 宫颈癌护理查房-5
- 2023年上海铁路局集团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真题
-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要点解读
- 轴类零件加工工艺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