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通用)_第1页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通用)_第2页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通用)_第3页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通用)_第4页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通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比中、英两种文化背景下不同语句的不同涵义,阐述了跨文化教育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以及中学英语教学中如何从阅读、口语、词汇、语法等方面进行跨文化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教育跨文化交际文化意识在美国有这样一个人尽皆知的句子:“Whenyouredown,yourenotnecessarilyout.”但是许多English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十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十,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由此我们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一、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两者关系十分密切。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又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给语言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中的语言,与人类社会的文化息息相关。一个民族的语言必然承载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和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的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语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新课程标准指出:“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二、跨文化教育的几点作法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阴阳”,“黑五类”,“臭老九”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blueblood,agreenworker,green-eyed时也不知所云。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可通过各种语言材料,如课文、情景对话、日常口语、听力训练,甚至在语法讲解中进行跨文化教育。1、阅读课文中的跨文化教育中学英语教材中有着丰富的阅读材料,其中也包涵了许多跨文化因素,这为开展跨文化教育创造了条件。如SEFC,Book2A,EnglishPoetry一课,可以向学生大致介绍英国近代文学史,特别是代表一个特定时期或一个文学派别的大文豪,课文中也有特别提到Shakespeare,Milton,Byron,Keats,Wordsworth等。我们可以对这些戏剧家或诗人的代表作或历史背景作些简单的介绍,还可以再补充一些,比如批判现实主义作家CharlesDickens,姐妹作家CharlotteBronte,EmilyBronte,AnnieBronte,以及现实主义小说奠基人DanielDefoe等。再如theBritishIsles一课中,除了课文中讲述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语言文化历史等方面,还可以对英国的标志性建筑如:大本钟、伦敦塔、伦敦大桥、伦敦眼、格林尼治天文台、国会大厦、白金汉宫等作简单介绍,以及爱尔兰、苏格兰、威尔士的风土人情都可涉及,还可向他们介绍一下英国著名的城市及河流,如利物浦、曼彻斯特、牛津、剑桥、爱丁堡、贝尔发斯特、卡迪夫、泰晤士河、康河等,另乐队Beatles也可简单提及,以拓展其视野,增加其知识面。这样学生就对英国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引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还有一些人物介绍的课文如:CharlieChaplin,AbrahamLincoln,AlbertEinstein,MartinLutherKing,CaptainCook等,这些人物的历史背景以及生平轶事都是很好的文化导入材料。又如,SEFC,Book2B,Supplementarymaterial5,Pianist,该短剧中写到身为富豪之子的Gary,在父亲MrBraint不给予任何经济资助的情况下只身到巴黎打工,以体验earnlivingbyapainter的滋味,尽管是寄人篱下,借贷度日,但Gary却乐此不疲。在这里教师可引发学生讨论思考,然后指出,这体现了Gary“独立自主、体现自我”的精神,这种精神已成为当代美国的社会时尚,也是其民族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2、口语交际中的跨文化教育日常的口语会话,尽管语言形式比较简单,但其中也存在很多跨文化因素。文化因素与语言形式的难易程度并不一定成正比,简单的语言形式并不意味着在使用中可以忽略其中的文化因素。对中学生而言,真正的困难并不是如何正确地发音或拼写,而是在实际中如何恰当地运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模拟情景,要有所针对地介绍其中所包涵的文化因素,把语言放到具体的语用背景下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真正的交际能力。绝大多数学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交谈中忌问年龄,除了小孩,人们一般不会问一个成年人特别是女士或老年人的年龄。在打招呼的时候,中国人习惯于问“吃了吗?”“上哪儿去呀?”但在英美国家,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tsnoneofyourbusiness.(不关你的事。)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纯属“个人隐私”问题,认为你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privacy)。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warm,where,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还有dear一词,在英美国家无论男女老少,上级下级之间都可使用,而且常用。但在中国,“亲爱的”这个词就不能随便使用。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areoverpraisingme(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使外国人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能力;抑或用“Where?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在英美文化看来,谦虚是自卑和无能的表现,故他们常用“Thankyou.”或“Thankyouforsayingso.”等来回答。在送礼物时,中国人常谦虚地说:“Heressomethinglittleforyou;itsnotverygood.”不太了解中国文化的外籍人士自然不知道这是“谦虚”的说法,他们会很纳闷为什么非要送一件自己认为“notverygood”的小礼物给别人。接受礼物时,一般中国人不会当着送礼物人的面看礼物,而外国人往往会当面拆开礼物并高兴地向人家道谢“Thankyou.Ireallyappreciateit.”以示他们对礼物的喜爱。再如,在帮助别人之后回答别人的道谢时,中国人总习惯说“这是我应该做的”(ThisiswhatIshoulddo.)英语国家人士就对此非常不解,在他们眼中shoulddo是一个人的义务,应该得到报酬的分内的事情,而帮不帮助别人纯属个人自愿,所以他们的回答通常是Itsmypleasure./My/Apleasure.其他许多细节方面,例如打电话,英语国家人士拿起话筒后通常是自报电话号码;在一些社交礼仪上,大家知道please是比较常用的,但在某些场合却不宜用。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一般说:Afteryou。初学英语的人却常用yougofirst,显然不对。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吃菜时,一般用Helpyourself(tosomething),也不用please。非语言交际方面,英国人说话不喜欢靠得太近;美国人在倾听对方说话时往往会耸肩、皱眉等配以极其丰富的面部表情,或经常发出一些感叹词,以示其倾听认真;见面时一些英语国家的人士会拥抱、接吻,但在中国则不行。中国人召唤他人走进时,常用手心向下、手指向内连续弯曲的手势;而这种手势在英语中是使唤小动物走近时用的,召唤他人时他们则手心向上,四指弯曲食指向内钩动,而这种手势在汉语中是极富挑衅性的。3、词汇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词汇中也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在人们给予各种事物不同的名称时,选取符号是任意的,但因人们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历史背景等综合起来的文化意识使这些符号在不同的语言中有着不同的内涵。如“狗”这个词,英汉两种语言里表义是一样的,但中国人常用“狗头军师”、“癞皮狗”、“走狗”等来描述所厌恶的人,而英语中“aluckydog”这个习语却表明狗在英语国家身价百倍,不仅没有骂人的意思,而且还表示一种亲昵的关系。在美国“狗”是家庭成员。其它动物如老鼠、骡子、和猫头鹰,汉语和英语的文化附加意义也大相径庭。汉语中“贼眉鼠目”“鼠目寸光”等贬义词语,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浅,而在英语中由于迪尼斯创造了MickeyMouse这个尤物,从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异彩,成为千家万户喜爱的动物,是机智、智慧的象征。至于骡子,汉语中“寿命长、体力强”是它的的特征,而英语中则是“顽固(stubborn)”的代名词。汉语中“壮得像头牛”,而英语则说“stronglikeahorse”。又如,“农民”一词,汉语中“农民”是统一的概念,泛指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而英语中却以其经济状况的好坏、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的高低分别用farmer和peasant(贬义)表示。再如,politician和statesman这两个词。Politician这个词在英语中有很强烈的贬义色彩,它指为牟取个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故汉语的“政治家”译为statesman,表示善于管理国家的明智之士。在颜色的涵义方面,英汉的不同则更多。汉语“蓝色”经常以褒义形式出现,如“蓝天白云”“蓝色的大海”饱含着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但在英语文化中,blue除表示颜色外,还表示“忧郁、沮丧的心情”,如inabluemood:心情很糟糕,ablueMonday:倒霉的星期一。Blueblood则表示贵族血统。中文里的绿色是生命力的象征,“绿色的原野”“花红柳绿”等词组象征着蓬勃的生机。而英语中的词组greenapple,不是“绿色的苹果”,而是“生苹果、未成熟的苹果”;同样,agreenworker当然不是“绿色的工人”,而是“生手、学徒工”;“MrSmithhasagreenthumb”更不能译为“史密斯先生有一个绿色的大拇指”,而是“史密斯先生是个园艺高手”;green-eyed和greenwithenvy都是嫉妒的意思,但在汉语中则用“红眼病”表示。其他词组如inthered,intheblack,awhitelie等,翻译时我们都应该考虑到不同颜色在英语中有不同的文化附加涵义,它们分别译为“赤字、亏损、负债”,“盈利”,“善意的谎言”。同样,汉语中“红白喜事”一词,不应当是颜色的互译,而应该译为“weddingsandfunerals”。此外,以圣经中的GardenEden来指代汉语的“世外桃源”,以Shylock来比喻“狡诈者、守财奴”,以Fridayface意指“愁眉苦脸”,因为Friday是耶稣的受难日;aftertea的意思是喝过下午茶诸如此类的成语、典故和短语,都是英语民族生活、宗教、文艺的反映,只有将它们放在社会背景中进行教学,学生才易于理解和掌握。4、语法学习中的跨文化教育语法是语言表达方式的小结,它揭示了连字成句、组词成句、合句成篇的基本规律。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各有千秋。英语注重运用各种连词达到句子结构上和逻辑上的完美。如“他是我的一个朋友”,不能说“Hesmyafriend”,而应该是“Hesafriendofmine”,双重所有格准确地体现了“他”与“我的朋友们”之间的部分关系。又如“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看到if,两句的语法关系便了然如胸。汉语则未必如此,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英语中用连词将其连接才是地道的表达,而不是Goodgoodstudy,daydayup的机械翻译。“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还怕没办法?”毛泽东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看上去是一连串动词的堆砌,几个短语句子之间无连接词语,但其上下文的语意使他们自然地融为一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汉民族重悟性和辨证思维。让学生了解这种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体会其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对于学习英语语法,减少Chinglish是大有帮助的。5、其他形式的跨文化教育跨文化教育不仅可以在语言教学上进行,而且还可以利用其他行之有效的方法推而广之。如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配以有代表性的图片,或播放一些原版并配有中文字幕的电影或名著片断,或用磁带播放地道的英语会话及精彩电影对白,一方面学生可以听到原汁原味的英语,另一方面也可以得到异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