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_第1页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_第2页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_第3页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良好的阅读习惯、高效的阅读方法,能使学生终生受益。所以,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阅读能力培养,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培养兴趣,乐于阅读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化学课本肯定没有小说、连环画那么轻松有趣,致使一部分学生认为课本枯燥、味如嚼蜡,越学越糊涂,从而产生畏惧、厌烦情绪,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阅读习惯和正确的阅读方法,缺乏阅读兴趣。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所谓化学的阅读能力,就是通过阅读化学课本和课外化学资料,获取化学知识,用以解答相关问题的能力。首先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与美,然后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阅读。在培养阅读兴趣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编入的一些选学内容,这些内容往往是知识性、趣味性都很强的,有的体现了当今最新的科技成果,如利用干冰制造舞台上的云、雾效果,铅笔上的H和B、溶洞的形成、不怕水的鸟笼等,让学生乐于阅读。例如我在讲授“石灰石的用途”之前,先是这样引入新课的:“有谁参观过桂林的芦笛岩,肇庆的七星岩?你们知道那美丽的溶洞里的钟乳石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吗?如果我们参观溶洞时鸦雀无声,我们将听到什么声音?”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有的说参观过,有的说没参观过,还问钟乳石到底是什么成分等,这时顺势引导学生阅读“溶洞的形成、硬水”,那么对于上述问题自然是迎刃而解,学生就会体会到一种阅读成就感、阅读的乐趣,因而变得乐于阅读。另外,教师还应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在每一堂课中都应安排适当的阅读时间和内容,日久天长,以利于形成阅读习惯。二、传授读艺,提高能力阅读方法大致有精读、泛读、快速阅读、细读等几种。对于初中学生,主要介绍精读,所谓精读,就是针对不同的内容,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仔细阅读、理解、运用。1精读化学概念初中化学概念特别集中,几乎贯穿全部的教学内容,概念的形成和掌握,直接关系到学生“双基”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概念是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具有逻辑性、概念性、抽象性等特点。在阅读化学概念时,主要抓关键词,引导学生剖析词义,最终要达到“读到字缝里去”的境界。例如“催化剂”这一概念:“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叫催化剂”。通过三个对照实验:(1)二氧化锰无氧气放出(2)氯酸钾氯化钾氧气(较慢)(3)氯酸钾氯化钾氧气(较快)再引导学生剖析“改变”、“两个不变”,从而顺利理解这一概念并顺理成章地掌握了催化剂为什么要写在文字表达式的短线上。在进行概念教学时,还应经常进行对比阅读,如对比原子与分子、元素与元素符号、纯净物与混合物等。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能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悟性,能较敏锐地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较好地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2阅读化学用语化学用语包括: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各种粒子符号等。化学用语的引入是研究化学问题的需要和教学深入的必然结果,化学用语是最为简洁精练的化学语言,必须牢固而准确地掌握。学生初接触化学符号,往往就直接按字母的读音读出,例如:读成“,3”,而不读成“碳酸钙”,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正确理解化学符号的含义,正确运用化学符号都不利,在教学中应严格按学科要求进行化学用语的阅读。特别是在教学伊始,就必须严格按学科要求进行化学用语的读、写训练,如严格区分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化学方程式的“”与离子符号中的“”、数学中的“”的意义和读法,区分诸如“2,2”中“2”的含义为便于学生阅读、记忆,还可将一些内容编成口诀的形式,这样,既可以避免死亡硬背、不求甚解,还有利于学生掌握化学用语的规律,以达到运用自如。3精读后的复述阅读完教材后,要求学生复述其中的主干内容,这一过程通常安排在听完讲授后。阅读后的复述,可增强学生阅读的目的性,它必须经过学生的形象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才能完成,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抽象、概括、归纳、联想等能力也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阅读后的复述可运用在多种形式的课内,如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活动,不同程度的学生可挖掘出不同的复述内容。这样,可避免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忽视自学,以“听讲”为唯一信息源。4精读习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大多要通过解题来体现,因此,读题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尤其是讲解例题时,教师不要越俎代庖,自己将题一读了事,而应该选择典型题目让学生细心读题,标出关键字词,引导学生敏锐地觉察题示“信号”,发现题中“隐含”条件,弃去“多余”条件,抓住问题的实质迅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例如,将gCuO用H2还原,在大部分固体变红时,停止加热,冷却并干燥后称得残余固体,在此过程中实际消耗H2,求有多少克CuO参加了反应?笔者的做法是这样的:(1)学生通读全题。(2)标关键词“大部分”、“残余固体”、“实际消耗”。(3)分析该过程的具体操作得出:H2并非全部用来与CuO反应,故为多余数据。(4)分析与大小:,所以()为参加反应的氧化铜中的氧元素质量。(5)为CuO和Cu的质量之和。分析至此,这道题目的求解便找到了突破口,解起题来便能游刃有余了。5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泛读对于一些教学大纲要求一般了解、常识性介绍,而内容本身又通俗易懂的,可通过给出阅读提纲进行阅读。如“煤和石油”可给出如下提纲: 煤形成:用途:主要元素:_物(混合、纯净)石油形成:主要元素:外观:用途:_物(混合、纯净)阅读一般性材料,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例如“几种常见的金属”,笔者采取的作法:不给出阅读提纲,由学生阅读课本后,归纳出该节的主要内容,最后由教师综合,经师生共同讨论完成整个教学。这种阅读方法相对于精读具有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为取得较好的泛读效果,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给出阅读提纲,组织阅读的讨论,对关键问题穷追猛打。三、培育阅读心理,形成阅读习惯习惯是形成能力的关键,为了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培育健康愉悦的阅读心理。1培养良好的阅读心理人的行为是受人的心理活动支配的,培养出良好的阅读心理,才会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项工作应由初三绪言课开始,自始至终要求学生通读教材,要有计划、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阅读。例如在绪言课上,当在讲完4个基本概念和做完演示实验后,采用课堂上师生共同阅读的方式,以求达到完整的教学效果。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可采取布置一些阅读任务,要求独立完成,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定下一个几乎人人都能达到的目标:通过一年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能较顺利地阅读教材,体会各段教材的意义,并能结合教材解答一些问题。由于这一目标是切实可行的,学生不会觉得遥不可及,而是“跳一跳,够得着”。平时的训练中便能保持一种愉悦的阅读心理。2阅读习惯的形成为了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精心设计是必要的。主要有:带着问题阅读的习惯。这些问题可以是老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带着问题阅读可以提高阅读的针对性,从而提高阅读的实效。读思结合的习惯。阅读能力是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语言能力的综合体现。实践证明,没有思考的阅读是没有任何效果的。只有一边阅读,一边联系地思考,才能弄清所读的内容,实际上带着问题的阅读习惯和读思结合的阅读习惯是相伴而行的。读写结合的习惯。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作为学习的两种重要手段,读、写一定要有机结合。例如,学生初学元素符号、化学式、各种化学用语时,就应读写结合,以便加强印象。在复习过程中,就应该是阅读与做读书笔记相结合。这样的阅读,好像是在牵着一条线在走,非常清晰。读解(题)结合的习惯。解题,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技巧能力的好方法。经常有学生反映听老师讲例题时觉得很清楚,可一到自己做题便又觉得无从下手,如果学生有读、解结合的习惯,这个问题便不复存在。读解结合可以是读例题与解题相结合,读笔记与解题相结合等等,通过读例题、读笔记可以给学生提供多次的复习机会,通过解题可以检验阅读的成效。四、预读、复读,提高学习效益1指导学生预读指导学生在预习中阅读教科书,教师要向学生讲清预读的意义。预读的意义在于能使学生初步了解教材的内容和自己不懂的问题,从而带着问题去听讲,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不懂的问题上,这样将会学得快,记得牢。同时,教师要教会学生预读方法:(1)通读全文;(2)记住章节标题和课本中的小标题;(3)不懂的地方做下记号。当学生预读能力较弱时,要给出预读提纲,预读思考题,引导学生预读。当学生预读习惯未养成时,必须注意培养,严格要求,督促检查。2指导学生复读指导学生在复习中阅读的意义在于进一步理解消化、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并使记忆牢固,教师要教会学生复读的方法,课后及时复习、阅读,结合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阅读课本、笔记及相关的参考资料。此时的阅读,要逐字逐句地分析,反复思考,划出重点,提出中心,理出脉络,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组成提纲或综合表解,也就是做好阅读笔记,读写结合。这样眼看、脑想、手写,系统掌握的知识就很牢固,从而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