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2020版八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II)卷(模拟)_第1页
新人教版2020版八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II)卷(模拟)_第2页
新人教版2020版八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II)卷(模拟)_第3页
新人教版2020版八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II)卷(模拟)_第4页
新人教版2020版八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II)卷(模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人教版2020版八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I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单选题1 . 关于质量和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冰冻的矿泉水完全熔化后,其质量不变,密度不变B植物种子带到太空后,质量变小,密度变小C给煤气罐加气,气罐内气体质量变大,密度不变D一杯牛奶喝掉一半后,杯内牛奶质量变小,密度不变2 . 下列数据中,最符合实际的是:A学生课桌的高度约为1. 2mB一个鸡蛋的重力约为3NC一个篮球的体积约为0.5mD人体的平均密度约为1. 0 103kg/m33 . 小明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当他把烛焰移到距透镜38cm的地方时,在光屏上观察到倒立缩小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不可能的是A20cmB15cmC10cmD5cm4 . 在行驶的火车中有一位乘客,他认为自己是静止的,是以下列哪个物体作为参照物的( )A路旁的电线杆B火车的车厢C迎面驶来的火车D火车路上的铁轨5 . 初三学生小新对有关自己的物理量进行了估测,下列估测的数据中较合理的是A他的身高约为1.6dmB他50m短跑的测试成绩约8sC他将两个鸡蛋举高1m做的功约为10JD他正常步行速度约为5m/s6 . 如图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 )ABCD7 . 如图是三种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的图线,则由图线可知( )。A1223C1=2=3D无法判断8 . 关于密度公式=m/V,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由公式可知与m成正比,m越大越大B由公式可知与V成反比,V越大越小C对同种物质而言,它的V一定时,与m成正比D对同种物质而言,物质的质量m与物质的体积V的比值是定值9 .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物体距离凸透镜30 cm时,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可得到一个倒立的、放大的实像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A5 cmB10 cmC15 cmD18 cm10 . 如果我们看见物体振动,却听不到声音,下列分析的原因不可能的是A发声体的振幅太小B发声体振动太慢C发声体离我们太远D此时空气不能传播声音11 . 某同学站在平面镜前,在他远离平面镜的过程中,他在镜中的像( )A逐渐变大B逐渐变小C与平面镜的距离逐渐变小D与平面镜的距离逐渐变大12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光年是一个非常大的距离单位B电视机遥控器是利用紫外线工作的C投影仪是利用凸透镜成放大、正立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D远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二、填空题13 . 如图在“自制水滴显微镜”的实验中.(1)应使红箭头、小水滴、凸透镜在同一竖直直线上,且始终保持凸透镜是水平的,眼睛离凸透镜不要太近.(2)图中的水滴相当于_镜,透过它应该能看到一个_ (选填“正立”或“倒立”)、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箭头,人眼通过显微镜观察红色箭头时看到的是放大的_ (选填“实”或“虚”)像.14 . 某学校在预防火灾的演习中,要求学生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下楼“弯腰”是因为燃烧后产生的有毒气体由于质量不变,温度升高,密度_(选填“变大”或“变小”),而_(选填“上升”或“下降”)的缘故15 . 汽车在夜间行驶时照明用的前大灯的灯光,核爆炸时产生的强闪光,电焊时产生的强光,都可称为眩光.如果没有适当的防护措施,都会伤害人的眼睛.此外,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高大建筑物的玻璃幕墙,会产生强烈的镜面反射,这种反射不仅影响人们正常的休息,还会影响街道上车辆行驶和行人的安全.除了上述可见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外,一些不可见光还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伤害.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是眼角膜和皮肤,过度的照射甚至能损害人体的免疫系统;红外线是一种热辐射,常常对人体造成高温伤害.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中向我们指出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出现的一种环境污染问题,我们称为_.(2)不可见光的种类有_和_.(3)请你对本文所介绍的污染现象提出至少一种可行的防护措施. _16 . 为了正确地表示下列各物理量的数值,请在横线上填写确切的单位:一名初中生的质量大约是45_,一头大象的质量大约是5.8_,一只兵乓球的质量大约是2.7_.17 . 人眼看物体的原理和凸透镜成像的原理相同正常人的眼睛,看到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_(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矫正近视眼所佩戴眼镜的镜片是_透镜18 . 站在清澈的湖边,会看到水中鱼儿在白云里穿行的景象这时人所看到的鱼是由于光的_而形成的_(选填“实”或“虚”)像,而水中出现的白云是由于光的_形成的三、实验题19 . 小强的奶奶有一只玉镯,他通过网络了解到:密度是玉器品质的重要参数,通过实验他测出了玉镯的密度以下是他测量玉镯的实验步骤:(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横梁平衡时,应将游码放到_(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玉镯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及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玉镯的质量是_g(3)按如图乙所示的方法测出玉镯的体积(4)玉镯的密度为_kg/m320 . 在图中,凸透镜焦距为10cm,当把蜡烛放在20cm刻度处时,通过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清晰、_、(选填“正立”或“倒立”)缩小的实像;若想得到一个清晰放大的实像,蜡烛应向_凸透镜的方向移动(选填“远离”或“靠近”),同时光屏应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若保持透镜位置不变,把蜡烛放在45cm刻度处时,移动光屏,蜡烛_在光屏上成像(选填“能”或“不能”), _就是利用凸透镜的这一特点来观察物体的(选填“照相机”、“放大镜”或“幻灯机”)21 . 下图某同学在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是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的光路图(1)从图中可知:_是界面,若这两种介质是玻璃和空气,则空气在介面的_(2)实验中发现,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通过实验还得到如上表数据,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将同时发生_和_现象;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_(填:大于、等于、小于)入射角,且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_ 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等于_22 . 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摆放如图甲所示,其中凸透镜焦距为10cm(1)实验时,首先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_(2)改变烛焰在透镜前的位置,移动光屏寻找最清晰的像,他用如图乙所示方法记录了每次成像时像与物的对应情况,其中透镜左侧数字1、2、3、4、5代表烛焰的不同位置,透镜右侧数字1、2、3代表对应位置的烛焰所成实像的位置、倒立、大小情况,分析记录发现:烛焰在1位置时经凸透镜成_、_的实像;成实像时,当物体逐渐靠近透镜时,像逐渐_透镜,所成像的大小逐渐_烛焰在5位置时的像应记录在图乙中透镜的_侧,这个像用光屏_(选填“能”或“不能”)承接(3)实验中,当他将近视眼镜放在烛焰和透镜之间时,光屏上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为了使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他应将光屏_(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四、计算题23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速铁路建设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知成渝高速铁路全程308km,重庆境内约121km,重庆至成都全程运行仅需1.4h求:(1)高铁列车从重庆至成都全程运行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2)若高铁列车在重庆境内也按全程运行的平均速度运行,列车在重庆境内运行的时间(3)高铁列车在行程中通过的最长隧道是龙泉山隧道,全长7550m,列车长150m,若高铁列车按全程运行的平均速度运行,列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多长时间24 . 如图所示,一个空烧杯质量为50g,装满水后质量为2.55kg,把正方体甲浸没在烧杯中,并把溢出的水擦干后,测得正方体甲、剩余水和烧杯的总质量为7.85 kg.把甲取出后,烧杯和剩余水的质量为1. 55 kg.实心正方体乙的边长为0.2m,质量为6kg,.求:(1)正方体乙的密度;(2)正方体甲的密度;(3)若沿实心正方体乙的上表面向内部挖去一个底面积为0.01 m2,高为h的长方体如图所示,并在挖去部分中倒满水,是否可能使乙变化后的总质量与甲的质量相等?若可能,请计算h;若不可能,请简要说明理由。五、作图题25 . 一束光线跟平面镜成30角,请在图中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_)26 . 按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