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黑河市逊克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单选题1西周晚期的一些青铜器的铭文中出现土地交换和土地买卖的记录,甚至还列出了在场作证的王室官员的名字,以作凭据。这说明了西周晚期()A土地出现私有化的趋向B宗法分封制严重破坏C青铜铸造工艺日渐成熟D井田制得到发展和完善2宋代租佃制盛行,地主多以签订契约的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以收取地租。宋代的地租形式以产品地租为主,货币地租有所发展,劳役地租逐渐减少。宋代租佃制()A促进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B阻碍了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C减轻了农民经济上的负担D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3从下面表格信息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材料 出处 “开元天宝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人家粮储,皆及数岁。” 元次山文集问进士 “是时(指天宝五年)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山东境内)斗才三钱。” 新唐书食货志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充实。” 杜少陵集 A开元年间南方经济发展迅速B开元至天宝初农业较为繁盛C唐中期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D安史之乱未对农业造成破坏4“籍礼”原是村社中每逢某种农业劳动开始前,由首领带头举行的集体耕作仪式,行籍礼时,有天子亲执耒耜在籍田上三推或一拨,表示先天下而耕种。这一礼仪在国语、汉书、唐书中均有记载。这反映了()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B井田制逐步走向瓦解C古代重农思想的盛行D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5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营田记载,绍兴六年樊宾提举江淮营田公事,置司建康府,“官给牛、种,抚存流亡,岁中收本谷三十万斛有奇,除客户当给六分,官收十余万斛”。这表明南宋“营田”的实行()A有效缓解了土地兼并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D导致了税收政策的改变6战国授田制是一种由国家掌握地权,并按一定标准将土地分配给个体农户耕种,直接向农户征收赋役的土地分配形式。这一制度的推行()A确立了土地私有制B强化了君主集权统治C巩固了土地国有制度D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7汉代以后,在财产继承方面的长、幼、嫡、庶之别已趋淡化。大清律例规定,“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这种财产继承规则()A反映出诸子家庭权利平等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长期延续C表明封建纲常伦理的崩坏D实现了社会阶层的垂直流动8汉代汜胜之书记载了适时耕作、因时因土耕作、及时磨压以保墒防旱、积雪保墒、施肥改土、栽培管理、及时收获与选种留种技术、稻田水温的调节等方面的内容。此书记载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A精耕细作的显著特点B生产工具比较落后C耕作技术有明显进步D生产资料投入很多9明末江南农村家庭投资结构图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A经营更趋市场化B减少犁耕依赖C生产日趋专业化D注重精耕细作10按照宋朝的户籍制度,客户直接编入户籍,成为国家的正式编户,并承担某些国家赋役,而不再是地主的“私属”。地主与客户的关系主要是土地租佃关系,还有部分雇佣关系。在土地租佃关系下,佃户(即客户)只需按契约向地主交纳地租,而不必承担其它方面的义务,地主也无权再向佃户提供任何形式的荫庇。由此可知当时()A土地租佃关系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B户籍制度把客户进一步固着在土地上C客户的人身自由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D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农村已经产生11明代学者丘浚曰:“韩愈谓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以今观之,浙东西又居江南十九,而苏松常嘉湖五府又居两浙十九也。”自中唐到明清,国家赋税大多出自江南。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A江南成为全国经济重心B政府以重税削弱江南财力C京杭运河便利赋税北运D政权的建立者都是北方人12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及唐末战争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但是,却成为皖江地区唐后期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其主要原因是()A北方先进生产力的传入B皖江地区社会环境稳定C土地兼并问题得到缓解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13唐代前期的政治人物,大多数是北方人。唐代后期进士及第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福建、江西和湖南。入宋以后,南方士人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愈来愈重要。在王安石变法中,参与变法的也大都是江南人士。这些现象反映了()A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B程朱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C江南政治实力比重增强D科举制促进社会结构变动14中国历史上对女性审美的地域认知在南宋以前认同黄河流域为美女群体核心区,南宋以后认同长江流域为美女群体核心区。南宋以前高大丰硕美的主流审美观与北方核心区人种吻合,南宋以后纤小轻盈美的主流审美观与南方核心区人种吻合。中国古代女性审美认知的地域变化反映出()A社会经济区位的变迁B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各地区审美差异消除D民族文化已逐渐统一15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实施“特洛伊计划”,组织一批科学家和工程师,研究“把真理传到铁幕后面的理论和方法”。其目的是()A对社会主义阵营进行和平演变B加强对西欧盟友的支持C促进与社会主义国家科技交流D及时从朝鲜战场中抽身161972年,美苏就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达成协议,规定今后不再建造陆基洲际导弹发射器,导弹拥有数量限制为美国1710枚,苏联2358枚。这一协议()A表明美苏努力维护世界和平B使美苏两极格局受到了冲击C说明苏联综合国力超越美国D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际局势171960年苏联科学院成立非洲学研究所,又成立人民友谊大学,帮助亚非拉国家培养建设干部。1960年,日本外务省将加强对非交往作为当年外交的一大课题,并准备在未来两年内集中力量扩大对非贸易。1961年美国肯尼迪政府正式提出“新非洲”政策,开始大幅增加对非援助。这说明()A非洲历史文化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B非洲在美苏全球争夺中居首要地位C冷战大背景下的大国援非活动升级D非洲独立国家增加改变了世界格局18二战后,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日本、南朝鲜、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实行经济让步政策,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美国此举意在()A扩大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B帮助盟友恢复发展经济C争夺中间地带以巩固其霸权D推动区域经济的集团化19研究马歇尔计划的学者中,不少人认为其是“美国式的慷慨”,但更多的学者却不这样认为,他们指出“这是美国试图利用此计划来实现其地缘政治目标,绝不是什么慷慨”。美国“地缘政治目标”的特点是()A渗透性和控制性B扶持性和协调性C竞争性和对抗性D实用性和广泛性20冷战时期,日本作为抵御苏联影响的桥头堡,得到了美国大量的经济援助。朝鲜战争爆发使日本重工业复苏。这些都开启了日本经济奇迹的大门,由此可见()A日本经济发展与国际形势密切相关B日本经济发展缺乏内部驱动力C日本经济实质上是美国经济的附庸D日本经济缺乏政府的主导作用212018年12月17日,世贸组织在瑞士日内瓦开始对美国进行新一轮的贸易政策审议。已有40个成员向美国提出了1700多个书面问题;64个成员发言,对美国相关贸易政策提出关注,要求美国放弃单边主义措施,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材料反映了()A美国失去了国际贸易的主导权B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D美国对世界控制力开始减弱221976年8月,第五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了经济宣言,其中单独列出“目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与发展中国家的前景”条款,特别强调“贫穷、饥饿、营养不良、被剥夺和没有文化的危机在发展中的世界里一直存在,而且影响着更多的国家和人民。”据此可知不结盟运动()A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B促使不结盟国家经济持续恶化C完成了反对霸权主义的任务D加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231991年12月9日至10日,欧洲理事会成员国在荷兰举行会议,会议明确了经济和货币联盟的具体时间表,在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中,第一次表明了使欧洲共同体本身获得防务能力和防务手段的愿望。此时,欧洲一体化()A促使政治宿敌法德两国走向和解B构筑了与美国相匹敌的军事实力C推动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开始出现D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4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或之前完全执行上述各决议(指无条件撤军),否则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B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C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D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25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和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周恩来于1953年进一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此后不久,毛泽东又明确提出应把五项原则扩展到所有国家关系中去,“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和平共处”。据此可知()A美国对中国的外交封锁逐步被打破B新中国放弃了“一边倒”方针C新中国外交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D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向成熟26从1949年到1979年,中国政府对外援助(包括军事援助)财政支出共48304亿元,占年均国家财政总支出的35,远高于美苏两国。据统计,越南、朝鲜、阿尔巴尼亚等社会主义国家接收的援助约占80,排第二位的非洲国家约占1315。这反映出中国的对外援助()A强调经济合作以实现互利共赢B受革命外交和冷战格局的影响C立足经济高速发展和民富国强的基础D遵循量力而行和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27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时,就中长(中国长春)铁路协定的有效期中方作了让步,但要求苏联口头承诺,在必要的情况下,中国也可以沿西伯利亚大铁路调运军队。这主要说明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A实行“一边倒”的政策B力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C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奉行“求同存异”外交方针28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29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30在美国拍摄的电影中,1952年的撤离地狱把解放军描写成人间地狱的制造者,1962年的诺博士塑造了醉心于发动核战争的中国人形象,而在2009年拍摄的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2012中,中国成为世界人民的避难所。美国电影中“中国形象”的变迁,折射出()A求同存异方针成为国际外交准则B中西方意识形态已逐渐趋同C中美两国间的相互交流得到发展D美国电影不断摆脱政府控制31国务院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一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卓有成效。习近平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出访多国,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海合作组织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核安全峰会、亚欧首脑会议等重大活动。这些活动反映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是()A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突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C韬光养晦、区域合作、有所作为D多边外交,求和平、求合作、求发展322018年6月9日至10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在中国青岛举行,印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成员国的领导人出席会议。以下有关上海合作组织的说法正确的是()A前身是上海五国会晤机制,迄今为止,已有6个成员国B能体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等精神C成员国之间已经构建起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D新时期中国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取得的重大成果二、材料阅读33(2017江西宜春二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鞅变法以后直至秦亡,提到这一时期存在土地买卖的史料,仅有董仲舒的言论。笔者以为,董仲舒说商鞅变法后土地“民得买卖”,是以汉述秦,不足为据。查云梦秦简和天水放马滩秦简可知,商鞅变法之后奏国公私商业仍然以相当的规模存在着包括“臣妾”的买卖,但唯独没有土地买卖的痕迹。与此形成时照的是,放马滩秦简中有“可受田宅”的记载,这说明秦国的土地私有权尚不存在。云梦秦简记述了对“某里士伍甲”之家的查封情况,甲有房产、蓄臣妾,并非赤贫之家,查封账目亦细致全面,连“门桑十木”“牡犬一”都未透漏唯独没有土地。这也说明,土地归国家所有。 摘编自袁林两周土地制度新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学研究中史料运用的角度分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34(2018江西上饶三模41)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当今世界关系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首脑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在开罗会议上提出了协同对日作战的宗旨,对处置日本侵略者做出了安排。宣言指出“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 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节选 材料二 1949年12月美国政府宣布“运用一切努力防止中国共产党人从非苏联的来源获得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物资与装备”,1951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巴特尔法,规定违反禁运条例向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的国家,美国将停止向其提供援助。 中美关系史19491972 材料三 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双方同意,他们将通过不同的渠道保持接触,包括不定期地派遣高级代表前来北京;就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进行具体磋商并继续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1972年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 材料四 根据商务部公布的关于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公告,美国政府已在2018年4月3日宣布将对原产于中国的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涉及约500亿美元中国对美出口。由于美国的301调查为单方认定结果,且这一措施明显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相关规则,严重侵犯中方根据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享有的合法权益,威胁中方经济利益和安全,所以中国政府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等法律法规和国际法基本原则,捍卫自身合法权益,将对原产于美国的大豆等农产品、汽车、化工品、飞机等进口商品对等采取加征关税措施,税率为25%,涉及2017年中国自美国进口金额约500亿美元。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13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美关系的变化对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启示。(12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A 【解析】题干“西周晚期的一些青铜器的铭文中出现土地交换和土地买卖的记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推知当时已出现土地私有化,故选A项;题干反映的经济问题,不是政治问题,排除B项;题干未反映青铜铸造工艺精美,排除C项;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不允许土地买卖,排除D项。2【答案】D 【解析】通过题干中地租形式的不同“以产品地租为主,货币地租有所发展,劳役地租逐渐减少”,可知在宋代租佃制之下,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轻,故选D项;租种地主土地的主要是农民,不是自耕农,排除A项;通过题干中“以产品地租为主”,可知该形式能够促进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租佃制之下,农民的负担会加重,不是减轻,排除C项。3【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开元天宝之中耒耜亦满,人家粮储,皆及数岁”“(指天宝五年)海内富实”“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充实”可以得出开元至天宝初农业较为繁盛,故选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粮食丰实,没有体现是南方还是北方,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唐中期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排除C项;题干材料知识体现粮食丰实,没有体现安史之乱对农业的破坏,排除D项。4【答案】C 【解析】“天子亲执耒耜在籍田上三推或一拨,表示先天下而耕种”表示对农业的重视,故选C项;“籍礼原是村社中每逢某种农业劳动开始前,由首领带头举行的集体耕作仪式”不能看出农业的规模一定是以家庭为单位,排除A项;“首领带头举行的集体耕作仪式”无法判断土地制度,排除B项;“有天子亲执耒耜在籍田上三推或一拨,表示先天下而耕种”体现重农,没有抑商,排除D项。5【答案】C 【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在“营田”上劳作的是“流亡”之人,通过“营田”这种方式,稳定了“流亡”之人,即社会秩序也稳定下来,故选C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宋代,政府是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排除A项;题干只是述及了把“流亡”之人安排在“营田”上进行劳作,没有述及商品经济,排除B项;题干叙述的不是古代中国的税收政策,排除D项。6【答案】D 【解析】由材料“按一定标准将土地分配给个体农户耕种,直接向农户征收赋役”可知这一措施打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D项;由材料“国家掌握地权”可知是土地国有制,排除A项;君主集权出现在秦统一六国之后,排除B项;国家授田给农民有可能导致土地不能收回,不利于巩固土地国有制度,排除C项。7【答案】B 【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在题干所述财产继承规则下,不论被继承人地位如何,都有享有继承的权利,在此情况之下,有利于小农经济的稳定,继而可以使小农经济长期延续,故选B项;题干只是述及在财产继承方面的权力,不是所有的权力,排除A项;被继承人都有继承财产的权力,这不是纲常伦理的崩坏,排除C项;题干没有述及社会阶层的流动,只是论及家庭内部财产的继承问题,排除D项。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适时耕作、因时因土耕作、及时磨压以保墒防旱、积雪保墒、施肥改土、栽培管理、及时收获与选种留种技术、稻田水温的调节等方面的内容”,注重农业耕作技术,体现了精耕细作的一面,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耕作技术,排除B项;通过材料不能反映前代的耕作技术水平,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因时、因地、施肥、选种等农业技术,排除D项。9【答案】D 【解析】“江南农村家庭投资结构图”体现了农业的种植技术成分,无法体现其市场化,故A项错误;图中无法得知犁耕的状况,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生产的流程和产品的种类,不能体现专业化,故C项错误;通过图所反应的“工具”、“播种”“肥料”等事项可以看到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承担某些国家赋役”、“佃户(即客户)只需按契约向地主交纳地租”,客户除向地主缴纳地租,还得承担国家赋役,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客户直接编入户籍,成为国家的正式编户,并承担某些国家赋役,而不再是地主的私属”,强调的是客户的人身权利,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客户直接编入户籍,成为国家的正式编户佃户(即客户)只需按契约向地主交纳地租,而不必承担其它方面的义务,地主也无权再向佃户提供任何形式的荫庇”,客户的人身自由权得到了制度上的保障,故C项正确;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指代手工工场出现的雇佣关系,故D项错误。11【答案】A 【解析】题干反映国家赋税大多出自江南,并结合所学知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故选A项;题干反映的是赋税大多出自江南,而没有提及北南征税标准不一,排除B项;京杭运河便利物资北运,而不仅仅是赋税,排除C项;题干意旨与政权的建立者都是北方人的关系不大,排除D项。1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及唐末战争”并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大量的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工具,从而促进了皖江地区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皖江地区在“安史之乱”之前社会环境稳定,故不是“安史之乱”之后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 B项;大量人口的南迁不会带来土地兼并问题的缓解,排除C项;重农抑商政策是针对整个国家而言不会专指皖江地区,排除 D项。13【答案】A 【解析】唐前期政治人物多是北方人,而唐后期及宋南方人增多,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文化的发展,故选A项;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才逐渐发展为官方哲学,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时期,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南方文化的发展,其背后原因是经济的发展,没有强调政治实力比重增强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没体现社会结构变动,排除D项。14【答案】A 【解析】据材料“南宋以前认同黄河流域为美女群体核心区,主流审美观与北方核心区人种吻合,南宋以后认同长江流域为美女群体核心区,主流审美观与南方核心区人种吻合”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结束,审美观的改变明显与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关,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以南宋为转折点审美价值观的变化,而不是强调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故B项错误;据材料“南宋以前高大丰硕美的主流审美观与北方核心区人种吻合,南宋以后纤小轻盈美的主流审美观与南方核心区人种吻合”可知审美标准明显与地域相关,地域差异并未消除,故C项错误;依所学,民族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而非渐趋统一,故D项错误。15【答案】A 【解析】由材料“组织一批科学家和工程师,研究把真理传到铁幕后面的理论和方法”可知美国通过特洛伊计划开展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全面的心理宣传攻势,实现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和平演变,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美国对苏联的态度而非对西欧盟友的态度,排除B项;由材料可知加剧了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对抗,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美苏冷战而非朝鲜战争,排除D项。16【答案】D 【解析】材料中美苏签订了限制军备的协议,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际局势,故选D项;美苏签订了限制军备的协议意在维持两国间军事均势,并不在于维护世界和平,排除A项;苏签订了限制军备的协议意在维持两国间军事均势,是美苏两极格局的表现,排除B项;美苏签订了限制军备的协议意在维持两国间军事均势,不能体现两国综合国力的比较,排除C项。17【答案】C 【解析】材料内容分两层,一是苏联帮助亚非拉国家培养建设干部;二是日本与美国政府扩大对非贸易与增加对非援助,联系材料中时间可知此时为冷战期间,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与日美等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援非活动意在争夺非洲“中间地带”,故选C项;冷战大背景下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与日美等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援非活动意在争夺非洲“中间地带”,并非关注非洲历史文化,排除A项;欧洲是美苏全球争夺的焦点,排除B项;冷战大背景下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与日美等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援非活动意在争夺非洲“中间地带”,并非因为非洲独立国家造成的世界影响,排除D项。18【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对亚太地区作出经济让步政策,不是为了扩大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故A项错误;当时美国与香港、台湾等并不是盟友关系,故B项错误;二战后,美苏两极对峙,美国此举是是为了在亚洲地区扩大影响,防止这些地区被苏联控制,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地区不是区域经济集团,故D项错误。19【答案】A 【解析】由材料“美国式的慷慨”、“美国试图利用此计划来实现其地缘政治目标”可知通过援助欧洲经济发展以达到控制西欧的目的,故A项正确;由材料“绝不是什么慷慨”可知马歇尔计划的本质是控制西欧,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马歇尔计划而非与苏联的对抗,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马歇尔计划的实质而非现象,故D项错误。20【答案】A 【解析】由材料“得到了美国大量的经济援助。朝鲜战争爆发使日本重工业复苏。这些都开启了日本经济奇迹的大门”可知日本经济的发展深受国际形势的影响,故选A项;二战后日本进行了民主化改革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内容驱动力,排除B项;日本经济受到美国经济的扶持但并不是美国经济的附庸,排除C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恢复和重建经济,日本政府实行“统制经济体制”,对国民经济进行高度统制,排除D项。21【答案】C 【解析】材料中40个成员向美国提1700个问题,64个成员要求美国放弃单边主义维护多边贸易体制,这说的是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故选C项;材料国际贸易是表象,其背后反映的是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当今世界国际政治格局而不是当今世界经济特征,排除B项;美国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但不能说明其控制世界,排除D项。22【答案】A 【解析】题干中“经济宣言特别强调贫穷、饥饿、营养不良、被剥夺和没有文化的危机在发展中的世界里一直存在,而且影响着更多的国家和人民”,可知不结盟运动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秩序而减少贫穷等,故选A项;不结盟运动国家通力合作,独立地位得到确保,经济形势改善,排除B项;两极格局解体后,霸权主义仍然存在,反对霸权主义任务依然在路上,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不结盟运动的经济作用,D项强调的是政治影响,排除D项。23【答案】D 【解析】“会议明确了经济和货币联盟的具体时间表,在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中,第一次表明了使欧洲共同体本身获得防务能力和防务手段的愿望”表明加速欧洲一体化的加速,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故选D项;政治宿敌法德和解在1951年煤钢共同体成立前,排除A项;构筑了与美国相匹敌的军事实力是70年代的苏联,排除B项;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是在六七十年代,排除C项。24【答案】A 【解析】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问题上,中国政府要求伊拉克无条件撤军,但反对大国干预,希望海湾国家通过和平方式,自行或借助联合国的帮助解决危机,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有悖于中国力主和平解决国际危机的一贯立场,因而中国对其投了弃权票,故A项正确;联合国安理会中的否决权有反对安理会决议的权利,中国投了弃权票,不能体现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故B项错误;中国虽然投了弃权票,但如果其他安理会成员国多数同意的情况下,决议是可以通过执行的,联合国的军事行动是依照安理会决议进行的,不是违背大国一致原则,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联合国安理会以军事干预方式解决地区争端,并没有提及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故D项错误。25【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和大小国家一律平等,把五项原则扩展到所有国家关系中去”,结合所学可知,和平共处五项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故选D项;依所学,50年代美国对中国采取孤立、遏制的政策,排除A项;依所学,50年代我国外交政策的核心是“一边倒”,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不是强调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排除C项。26【答案】B 【解析】材料内容分两层,第一层讲中国19491979年对外援助财政支出较大,第二层讲接受中国政府援助的国家排第一位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第二位的是非洲国家,联系史实可知,19491979年中国处于美苏两极格局之下,受此影响中国推行注重意识形态的革命外交,因而出现材料中接受中国政府援助的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故选B项;材料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与非洲国家接受中国援助,未体现援助内容是否是经济合作,排除A项;根据史实可知,19491979年中国援助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非洲国家,主要在于争取这些国家对中国在外交上的支持,并非出于经济发展的目的,排除C项;由材料第一层内容可知,19491979年中国政府对外援助占年均国家财政支出的3.5%,可知此时中国对外援助意在争取外交支持,未遵循量力而行和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排除D项。27【答案】B 【解析】由“中方作了让步”“要求苏联口头承诺”可知,新中国在与苏联结盟之时力求平等谈判,以此来寻求苏联的支持,体现国家利益,故选B项;A项忽视了“但要求苏联口头承诺,在必要的情况下,中国也可以”,未完整体现材料,排除A项;1950年初,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C项;1955年,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1950年初,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排除D项。28【答案】A 【解析】材料中反映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结合材料时间可知是因为中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并打败了美国,故A项正确;当时处于美苏冷战时期,社会主义阵营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并未放弃冷战对峙,故B项错误;联合国成立之初,被美国控制且材料中五大国不是联合国,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五大国缔结朝鲜的和平公约,朝鲜半岛并未实现统一,故D项错误。29【答案】B 【解析】1950年中美关系并没有好转,此时美国奉行的是孤立和不承认的态度,故A项错误;中英关系从开始承认新中国,到互派代办,再到大使级外交关系的演变都是从两个的利益和显示的需要出发,故B项正确;欧洲在这一时期主要是追随美国,孤立中国,故C项错误;中英两国的意识形态的对抗依然存在,故D项错误。30【答案】C 【解析】20世纪50、60年代,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美国电影中“中国形象”的变迁,折射出中美两国间的相互交流得到发展,故选C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外交准则,排除A项;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差异不会趋同,排除B项;美国电影不断摆脱政府控制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31【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是多边外交,求和平、求合作、求发展,故选D项;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排除A项;20世纪80年代我国突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排除B项;韬光养晦、区域合作、有所作为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排除C项。32【答案】B 【解析】上海五国会晤机制是上海合作组织的前身,上海合作组织现有8个成员国,故A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B项正确;C选项“已经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表述错误,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而非参与联合国事务,故D项错误。33【答案】示例一 观点:商鞅变法后秦国实行土地国有制。(2分) 论据:商鞅变法后,提到土地买卖的史料仅有董仲舒的言论;云梦秦简和天水放马滩秦简没有记载土地买卖现象;云梦秦简和天水放马滩秦简记载表明土地不是私有财产。(6分) 分析:董仲舒言论是后世文献记录,考古发掘的秦简是第一手材料,史料价值更高,材料的观点是可信的。(4分) 示例二 观点:商鞅变法后秦国实行土地国有制。(2分) 论据:商鞅变法后,提到土地买卖的史料仅有董仲舒的言论;云梦秦简和天水放马滩秦简没有记载土地买卖现象;云梦秦简和天水放马滩秦简记载表明土地不是私有财产。(6分) 分析:秦简只是对当地状况的记录,要说明整个秦国的土地制度,需要更多的材料佐证,材料观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题库试题附答案详解【能力提升】
- 炊事员安全教育培训内容课件
- 江心洲庭院施工方案
- 江门景观庭院施工方案
- 家访故事分享活动方案策划
- 亳州企业活动策划方案制定
- 黄山企业活动策划方案招聘
- 电焊工安全培训内容
- 电焊工培训安全质量课件
- 电焊工培训安全知识
- 1.3 植物与阳光(教学课件)科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新教材)
- 3.2《参与民主生活 》- 课件 2025-2026学年度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统编版
- 企业文化建设及推广工具箱
- 福建省三明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 监控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缺血性卒中脑保护中国专家共识(2025)解读 3
- 5-1 安全协议概述(1)-安全协议内涵
- 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广西公需科目培训考试答案(90分)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建设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 T-YYTC 008-2024 吉林长白山灵芝孢子粉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