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文(含解析).docx_第1页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文(含解析).docx_第2页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文(含解析).docx_第3页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文(含解析).docx_第4页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文(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凯里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半期考试高一文科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1.商周时期,城市的建设是先把与祖先有直系血统关系的子弟聚集在宗庙近旁的王室区,然后再把其他的同祖、同宗之子弟由宗庙中心散布到外围区域。这一现象反映出A. 古代城市功能划分明显B. 城邑布局体现王权至上C. 宗法观念影响社会生活D. 家族经济决定政治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祭祀先祖的宗庙为中心”“以全族中辈分最高、与直系祖先的血统关系最近亲的子弟构成王族,聚集于宗庙近旁的王室区”可知,商周时期同一族居住在一起,其居住地按与直系祖先关系的亲疏来划分,这是受宗法观念影响的体现,表明当时宗法观念影响了民众的生活,故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同一族人按血缘关系亲疏划分居住地,并未反映城市功能的信息,故排除A;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之后形成“皇权至上”的观念,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按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划分居住地,而不是按家族经济地位,故排除D项。【点睛】“以祭祀先祖的宗庙为中心”“以全族中辈分最高、与直系祖先的血统关系最近亲的子弟构成王族,聚集于宗庙近旁的王室区”是解题的关键。2.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哪一变化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 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C. 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D. 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封建专制主义集权之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视天下一切为个人私有财产,百姓难以摆脱对君主的依附,故 A项错误;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材料无从体现,故 B 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为争夺霸权着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故 C 项错误;依据材料中“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下虽无世禄之臣”可见秦朝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打破官员任用上的血缘标准,这从本质上反映了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故 D 项正确。3.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A. 打破了市坊的界限B. 体现文武分权的特点C. 旨在扩大宋朝疆域D. 有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反映了宋代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这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打破市坊的界限的问题,故A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文武分权的特点,故B错误;宋代路制与扩大宋朝疆域无关,故C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学生可以紧扣材料关键信息“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4.“它的设立,本是一种超常规的做法。这个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造成了中国特色的机构名实不符现象。”材料中的“临时秘书机构”指的是A. 政事堂B. 枢密院C. 内阁D. 军机处【答案】D【解析】【详解】“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临时秘书机构”“褫夺了内阁的权力”可知是清朝时期设立的军机处,D正确;政事堂是宰相参政议政的地方,A错误;枢密院是负责军事的机构,B错误;材料中“褫夺了内阁的权力”说明不是内阁,C错误。【点睛】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同时,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5.规定废除世袭贵族的垄断权利,不再以出身而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等级。各等级的政治权利依其财力之大小而定。这一改革指的是A. 梭伦改革B. 克利斯提尼改革C. 伯利克里改革D. 亚里士多德改革【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梭伦推行财产等级制,按照财产的多少将公民分成四个等级,这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贵族世袭的垄断权力,故选A。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内容中均无此措施,排除BC;亚里士多德是一位思想家,并未进行社会改革,排除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规定废除世袭贵族的垄断权利,不再以出身而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等级”的描述,再结合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过程即可作出解答。6.公元前三世纪后,罗马已不是原来那种城邦国家了,它已成为世界上各个民族和国家进行交易的共同市场。这种商业贸易的必然结果之一,就是平衡划一这些人民或民族间的区别。以上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 世界市场发源于古罗马B. 罗马帝国时人人平等C. 罗马帝国建立的合理性D. 万民法实施的必要性【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这种商业贸易的一个必然结果之一,就是平衡划一这些人民或民族间的区别”等信息来看,说明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的公民法已不能适应社会状况发展的需要,应当扩大罗马法的适用范围,故D项正确;世界市场发源于新航路的开辟,故A项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商业贸易发展对法律的要求,不是说明人人平等,与建立罗马帝国的合理性无关,排除B、C项。【点睛】“这种商业贸易的一个必然结果之一,就是平衡划一这些人民或民族间的区别”是关键信息。7.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主要是由资产阶级和包括新贵族在内的大地产者发动的;政变后,由他们控制国家政权。19世纪中期以后,大地产者最终失去了控制国家政权的权利。这一变化主要是A. 宪章运动的产物B. 工业革命不断发展C. 启蒙运动的影响D. 权利法案的颁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中期以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19世纪中期,英国的工业革命已经结束,工业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并通过此前的议会改革获取了更多的政治权利,而大地产者是旧势力的残余,随着工业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其地位和影响必然缩小,故B项正确;结合所不知识可知,宪章运动是英国的工人要求改判生活待遇、争取政治权利的工人运动,其结果是失败的,并不涉及与大地产者之间的斗争,故可排除A;启蒙运动的影响主要在法国,故排除C;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故排除D项8.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对美国的体制称赞不已,说“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托克维尔称赞的体制是A. 共和制B. 联邦制C. 中央集权制D. 三权分立【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等信息可知,这体现了美国联邦体制中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既集权又分权的特征,B正确;共和制是指总统的产生方式,材料没有体现,A错误;据材料“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可知,材料不仅体现集权,还有分权,而C强调的集权,C不合题意;三权分立是指在权力的构建上,与本题无关,D错误。【点睛】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掌握了国家主要权力,各州享有一定的自治权。(1)联邦政府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在全国范围内行使国家权力。(2)各州政府享有一定的自主权(3)国家有适用于全国的宪法和基本法律,各州在不违反联邦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也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9.下图为近代某一国家政治体制的结构示意图。由此图可知,该国的政治体制A. 帝国会议的权力远大于联邦议会B. 通过行政机构设置维护中央集权C. 保留了浓厚的封建专制主义残余D. 力图确立普鲁士的核心领导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从结构示意图看出:皇帝是权力的中心,皇帝任命宰相掌握行政权,宰相对皇帝负责,并且领导联邦议会,由此可以看出这是德国1871年宪法。1871年宪法表明德国是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但是民主是虚,君主专制是实。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所以正确答案为C。根据所学知识,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作用很小,所以A错误。1871年宪法规定德国是联邦制国家,B与制度相矛盾,排除B。D材料没有体现。【点睛】1871年德意志宪法特点积极性:宪法的颁布巩固了国家统一,将革命成果用法律的形式巩固下来。宪法的颁布使德意志帝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标志着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是德国社会的一大进步。局限性:保留了很多封建专制主义残余,皇帝拥有极大的权力,议会无实权,广大民众并未获得多少实际的政治权利。保留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最终导致德国引起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10.2018年4月11日,一件从圆明园流失出去的西周青铜器虎蓥竟在23分钟内拍出了41万英镑的高价。与这一文物的流失密切相关的事件应是A. 第一次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从圆明园流失出去的西周青铜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掠夺了圆明园的大量文物,B项符合题意;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没有进入北京,A项错误;C项是1894年日本发动的,同材料无关,排除;D项虽然进入北京,但是不符合材料时间和事件的信息,排除。故选B。11.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用来描述近代中国的A. 鸦片战争B. 辛亥革命C. 义和团运动D. 太平天国运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频繁的战争及等级森严的特权制度建立,使之向人民承诺的“天下大同”、“平均土地”的社会没有到来,因而令贫民感到失望,故D项正确。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中中英双方没有对贫民进行过“言辞的崇高”和“平等的许诺”,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没有对贫民有过许诺,排除。D项,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成立了民国政府,颁布临时约法,法律上保障人民平等、自由的权力,建立了民主共和的政体,与材料中“行为的凶暴”、“特权的森严”不符,排除。1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8941895年的中日战争对中国是灾难性的战争。对“灾难”解读正确的是A. 满清政府主权完全丧失B. 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C. 国人忧患意识开始增强D. 中国社会性质彻底改变【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故B项正确。清政府主权的部分丧失,故A项错误。国人忧患意识开始增强是积极的影响,故C项错误。中国社会性质仍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项错误。13.“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下列最能印证此结论的是辛亥革命A. 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B. 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C. 完成了中国的近代化D. 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指的是辛亥革命改变了国体,即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故D项正确;中国社会性质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完成中国的近代化,故C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排除即可。1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讲到:“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作者所说的这场运动是A. 公车上书B. 五四运动C. 一二九运动D. 国民革命【答案】B【解析】【详解】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而是无理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故答案为B项。马关条约签订的信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排除A项;一二九运动的爆发是因为华北危机日益严重,排除C项;国民革命运动的爆发与巴黎和会和凡尔赛条约无关,排除D项。15.索尔兹伯里在评论某个事件时写到:“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掌握了领导权,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材料中的“分水岭”是指A. 国民革命的开展B. 遵义会议的召开C. 八七会议的召开D.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牢牢掌握了领导权,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指的是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故B项正确;国民革命开展时期,毛泽东还没有领导权,故A项错误;八七会议确立的土地革命的方针,此时毛泽东也没有掌握中共中央的领导权,故C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16.1939年2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游击干部训练班在衡山开班,叶剑英为副主任。中共先后派30余人参加教学工作,主要负责游击战战略战术的培训和政治思想工作。这体现出国民党A. 正为战略反攻做最后准备B. 已彻底放弃片面抗战方针C. 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相持D. 对中共抗战的认同与合作【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国民党邀请共产党去培训游击战体现的是对中共抗战的认同与合作,D选项符合题意。战略反攻是在1945年,A选项排除。彻底放弃片面抗战方针的说法太绝对,B选项排除。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的失守抗日就已经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C选项排除。17.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陝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握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插上一刀”的军事行动发生在A. 战略防御阶段B. 战略相持阶段C. 战略反攻阶段D. 战略决战阶段【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国民党对山东和陕北进行重点进攻,造成中原地区力量空虚,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开展了战略反攻,故C正确;共产党利用国民党对山东和陕北进行战略进攻的时机,发动了战略反攻,故AB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陝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联系所学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反攻的史实分析解答。18.斯大林曾评论说:“它是无产阶级为反对资本主义而扭转历史的第一次光荣英勇的然而没有成功的尝试。”这次尝试是指A. 共产国际B. 五四运动C. 十月革命D. 巴黎公社【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1871年,巴黎人民举行了武装起义,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在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共同镇压下,巴黎公社运动失败了,但这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故D项符合题意。A项,共产国际,是一个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组织,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项,五四运动并不是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运动,排除。C项,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不符合题意,排除。19.下面是1949年至1957年间我国中央一级制定的法律法规情况的统计图。造成不同阶段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建立B. 宪法颁布后明确立法方向C.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D. 国家法律体系日益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图表两个时间段的立法数量的对比可知1954年10月为转折点,结合所学知识,1954年新中国制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B正确;材料说的是“中央一级制定的法律法规情况”,与地方代表大会无关,故A项排除;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故C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法律体系完善的信息,故D排除。20.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部法律的颁布表明,我国A. 开始恢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进一步完善政治协商制度C. 继续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 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8年我国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要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故D正确;文革结束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得到完善和恢复,与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无关,排除AB;1984年通过民族区域自治法,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点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联系所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内容和意义分析解答。21.据统计,2017年,海峡两岸人员往来878万人次,贸易额1994亿美元,分别比1987年增长了175倍和132倍。这一现象表明A. 台湾民众渴望国家统一B. “一国两制”开始在台湾践行C. 和平统一基础得到增强D. 两岸敌对状态完全结束【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表明两岸的人员经济往来增多,和平统一基础得到增强,故C正确。A项,材料未涉及台湾民众对统一的态度,故排除;B、D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22.下列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中国参加第一次亚非会议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国际会议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中国参加第一次亚非会议是1955年的万隆会议;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国际会议是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依据时间排序,正确;D项符合题意;A、和项不符合题意。23.“这是冷战中最富有戏剧性的事件,它将两个大国最大限度地拖到了核战争的边缘,因此它成为人们推断两个大国的对抗究竟达到何种程度的界石,同时也告诉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来防止核战争。”材料反映的事件是A. 华约建立B. 朝鲜战争C. 越南战争D. 古巴导弹危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巴导弹危机,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它将两个大国最大限度地拖到了核战争的边缘”、“同时也告诉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来防止核战争”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对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的描述,在此事件中美苏两国进行了较量,最终以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结束,D项符合题意;A项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不符合题意;B项是以战争方式进行的热战,不符合材料信息;C项是以战争方式进行的热战,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选D。24.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一改此前20多年来对美国的“低姿态”,更加注重本国的利益,而不是美国的感受。促使日本对美姿态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 中美关系的逐渐改善B. 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发展C. 日本综合国力的增强D.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世界多极化趋势。材料“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一改此前20多年来对美国的低姿态,更加注重本国的利益”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日本综合国力的增强,日本不再以美国马首是瞻,故C正确;1972年尼克松访华使中美关系改善,故A排除;“多极化趋势”属于影响,不是原因,故B排除;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故D排除。25.德国资深历史学家埃里克霍布斯鲍恩尖锐地指出:对于世界局势,“美国想控制,但是,它却控制不了。甚至在军事技术和经济上所占有的令人难以置信的优势都不足以使它能够控制形势。”由此可推知A. 美国的全球霸权政策寿终正寝B. 国际政治新格局遏制了美国的霸权政策C. 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D. 地区和民族冲突导致世界局势无法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在两极格局结束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不断加强对美国想建立单级国家造成极大的阻碍,故C正确;无论是经济全球化还是多极化趋势,都制约了美国的霸权政策,故排除A项;两极格局结束之后,世界还未建立起新的政治格局,故排除B项;世界局势的特点是和平与动荡并存,故排除D项。26.被史学界称之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A. 铁器牛耕B. 铁农具C. 曲辕犁D. 筒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结合所学可知,是牛耕的使用,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并没有涉及到动力问题,排除。27.明朝邝瑶的耖田诗载:“耙过还需耖一番,田中泥土要均摊,摊得匀时秧好插,摊不匀时插也难。”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之一是A. 精耕细作B. 铁犁牛耕C. 因地制宜D. 集体劳作【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耙过还需耖一番,田中泥土要均摊,摊得匀时秧好插,摊不匀时插也难。”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的特征。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A选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铁犁牛耕、因地制宜和集体劳作。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8.谢灵运山居赋:“春秋有待,朝夕须资。既耕以饭,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从此可以看出他的田庄A. 生产分工明确,交换频繁B. 主要从事商品生产C. 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D. 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答案】C【解析】【详解】田庄经济在本质上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田庄经济是封闭的经济,田庄是封建经济的缩影,故选项C符合题意。田庄的交换是不频繁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田庄是中国封建经济中的一个类型,田庄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而非商业生产,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田庄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而手工业生产,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田庄经济以大土地所有制(就是一个地主、领主或贵族掌握大量土地,并以此来剥削农民的制度)为基础,以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来作为剥削劳动人民的方式,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它是能够自给自足进行生产、生活的经济实体。29.下列三种手工业按产品商品化程度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准确的是A.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B. 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C. 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D. 民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通过表格试比较三者的产品商品化程度区别。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流通方式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场流通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剩余部分出售通过流通方式一栏可知C项符合史实,故选C项。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D选项错误,排除。30.乾隆年间,河南林县有集十一处,凡无业之人,早晨赴集,受雇于人,“主者得工,雇者受值,习焉称便”,类似这种市场在其他省区也很常见。这种市场的出现A. 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B. 提高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C. 阻碍了农村的城镇化进程D. 巩固了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主者得工,雇者受值,习焉称便”可知,这是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的出现,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以雇佣劳动为特征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自由劳动力市场的出现不能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C选项错误,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促进了城镇化进程;D选项错误,自由劳动力市场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社会经济结构。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31.隋唐时期,陆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基本畅通,唐朝设市舶司主管对外港口贸易,宋代对招商有成效的官吏实行提高级别待遇的政策,泉州、广州依此执行。可见,唐宋时期海外贸易活跃的主要原因是A. 政府政策的推动B. 商品经济的繁荣C. 重农政策的松动D. 古代手工业发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朝设市舶司主管对外港口贸易,宋代对招商有成效的官吏实行提高级别待遇的政策”可知体现的是政府政策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A选项符合题意。商品经济的繁荣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B选项排除。重视农业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政策,C选项排除。材料与手工业发展无关,D选项排除。32.“丝绸之路”是一个美丽而富有诗意名字,它是一条“玉石之路”,也是一条“佛教之路”,更是一条中西方的友谊之路,是沟通欧亚文明的重要桥梁。它开通于A. 宋代B. 唐代C. 汉代D. 元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即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就是说丝绸之路开通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故本题答案选C项。A、B、D三项与基本史实不相符合,排除。33.明清时期,全国形成了十大商帮,商人利用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和衷共济。这表明明清时期A. 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 商帮利用地缘亲缘关系发展C. 经济结构已发生重要转变D. 资本主义萌芽得到迅速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商人利用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和衷共济”可以看出,商帮利用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保护自己,相互支持,促进商业的发展,故答案为B。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一直贯穿始终,故A错误。材料看不出经济结构的变化,并且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是在鸦片战争后,C错误。由于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一直都是在缓慢发展的,故D错误。【点睛】商帮是以乡土亲缘为纽带,拥有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的商业集团。其中广州十三行商人与两淮盐商、山陕商人一同,被称为中国历史“三大商帮”。 清朝时以晋商,徽商,粤商,秦商,山东商帮、苏南商帮、浙江商帮、闽南商帮、珠三角商帮、河南商帮称十大商帮。34.中国古代许多朝代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根源在于A. 封建土地私有制B. 商品经济的发展C. 封建专制下的政治腐败D. 贵族地主的压迫【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代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可知古代中国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结合所学知识,正是因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才使得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出现材料所述的情况,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商品经济发展,大量资本涌入买田置地的行当中,客观上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但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政治腐败与土地兼并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贵族地主的压迫与土地兼并关系不大,故D错误。35.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农民之家许穿绸纱绢布,商贾之家止许穿绢布,如农民之家,但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许穿绸纱”。这一规定体现的政策是A. 闭关锁国B. 海禁C. 重商主义D. 重农抑商【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规定一人经商全家不许穿丝绸”可知统治者为了发展农业,制止更多的人从事商业发展,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材料没有体现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排除AB。材料体现的是“抑商政策”,与选项“重商主义”矛盾,C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计30分。请按材料和题目要求作答)36.中国近现代史上,曾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外交家,为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19年1月27日,顾维钧指出:“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胶州为中国北部之门户,亦为沿岸直达国都之最捷径路”,在国防上具有重要地位;“以文化言之,山东为孔孟降生,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以经济言之,人口既已稠密,竞存已属不易”,“不容他国之侵入殖民”。摘编自石源华顾维钧:雄辩于巴黎和会上材料二 包容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思想家明确地提出“和而不同”“和为贵”的理念。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张国家间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平共处,坚持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倡导通过和平方式和外交渠道解决分竣与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和干涉别国内政。李克强在英国智库的演讲共建包容发展的美好世界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列强对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正义要求”的态度,这引发了中国什么重大历史事件?(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