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明礼仪常识.docx_第1页
古代文明礼仪常识.docx_第2页
古代文明礼仪常识.docx_第3页
古代文明礼仪常识.docx_第4页
古代文明礼仪常识.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文明礼仪常识【篇一:古代文明礼仪】 我国古代文明礼仪 我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礼之用,和为贵”。他教育他的弟子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古代礼仪形成于“三皇五帝”时代,到尧舜时,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后经过夏、商、周这三个奴隶制社会国家1000余年的总结、推广,日趋完善得多了,形成了“五礼”。这“五礼”指的是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 “五礼”的内容: 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分。 一、古代政治礼仪 政治礼仪包括祭天、祭地、祭宗庙、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1.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2. 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3.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举行过封禅大典。封禅活动实质上是强调君权神授的手段。 4.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5. 对先师先圣的祭祀 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6.宾礼,即邦国间的外交往来及接待宾客的礼仪活动。如天子受诸侯朝觐、天子受诸侯遣使来聘、天子遣使迎劳诸侯、天子受诸侯国使者表币贡物、宴诸侯或诸侯使者。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二、古代生活礼仪 在生活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 生活礼仪包括诞生礼、成年礼、(也叫冠、笄礼)、婚礼、飨燕饮食礼仪、五祀(指祭门、户、井、灶、中)。 1. 诞生礼。 诞生礼,顾名思义就是婴儿出生的礼节,在婴儿出生之后,便要陆续为他举行“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仪式表示庆贺。 三朝,指诞生后第三天。要为婴儿洗澡,俗称“洗三”,然后接受各方面的贺礼。 满月,又称“出月”、“弥月”。这一天要为婴儿剃头。又因为胎发是从娘胎里带来的,所以不能全剃光,一般要在额顶上留一簇,或者留在脑后,前者称为“聪明发”,后者叫做“撑根发”。这一天,亲友上门送礼祝贺,主人则享神祀祖,设宴款待亲友,称为“满月酒”。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 “周岁”是孩子的第一个生日,在这一天有一个特别的仪式,叫做“抓周”。在桌子上陈列各种玩具,让孩子任意抓取,抓到什么即表示孩子可能会有的旨趣、性情,甚至是前途。这一天也要享神祀祖,设筵款待宾客。 小孩的命名,一般是在孩子出生的三个月之后,选定吉日,由父亲取名。除了父亲所取的名字外,还有小名,小名又叫乳名,乳名一般都寄托了家人的期望,希望孩子顺利成长,为了这个目的有时候故意给婴儿取恶名以镇邪,如“狗儿”、“耙儿”之类的;或者按照生辰八字,取名补足五行之缺陷,如“闰土”、“水生”这样的名字。乳名一般在家人间称呼。除了正式的名之外,以后还要取字,一般在冠礼时取。 2. 成年礼。 男子成年要行冠礼。所谓冠礼,是指男子的成年礼仪。男子加冠后就被承认为成年男子,从此有执干戈以卫社稷等义务,同时也就有了娶妻生子等成年男子所拥有的权力。行冠礼的年龄,一般为20岁。加冠在古代是人生一件大事,一般在宗庙里举行,由父或兄主持。冠礼前,要以蓍草占卜,选定加冠的良辰吉日。冠礼时,“大宾”(主持人)要给受冠者加三种形式的冠:先加缁布冠(用黑麻布做成),表示从此有治人特权;其次加皮弁(用白鹿皮制成),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用葛布或丝帛做成) ,表示从此有生人之权。每次加冠毕,皆由大宾对受冠者读祝辞。祝辞大意谓:在这美好吉祥的日子,给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饰;请放弃你少年儿童的志操,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仪,培养美德;祝你万寿无疆,大福大禄。然后,受礼者拜见其母。再由大宾为他取字。 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古代女子在15岁许嫁时举行的成人礼仪叫“笄礼”。笄礼由女性家长主持,负责加笄的是女宾。女宾将笄者头发挽成发髻,盘在头顶,然后用簪子插住。加笄后也要取字,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属。 3.婚礼 婚礼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礼仪。“冠礼”和“笄礼”的举行意味着他们就可以结婚了。婚礼便是他们生活中又一次重要的礼节。结婚仪式虽然是一天就可以举行的,但结婚的前前后后尚有很多礼仪需要遵守。总起来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六礼”: 一为纳采,是指男家请媒人到女家正式求婚,此时要携带一份礼物。所携带的礼物是一只大雁,因为大雁的配偶是终身专一的,象征坚贞和谐。 二为问名,是指男方请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名字、出生日期、籍贯等。女方将情况写在贴上,交给媒人。这个帖子就叫“庚贴”。男方根据庚贴请人推算,这叫“合八字”。 三为纳吉,男方将所合吉兆八字的情况通知女方并送礼订婚。仪礼?士昏礼“纳吉用雁,如纳采礼。”所送的礼物跟纳采是一样的。这就是所谓的定亲。 四为纳征,指男方向女方送聘礼,后世称为“彩礼”。 五为请期,男方送过聘礼之后,然后请人选择一个黄道吉日举行婚礼,之后将日期告诉女方,以征求女方意见。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 六为亲迎,是正式举行婚礼的仪式。新郎亲自驾车到女家迎娶新娘的,一般是傍晚黄昏之时,所以称为昏礼。这是婚礼的核心,没有这一步便不算正式的婚姻。在婚礼举行的当天仍然有很多礼节,如拜堂、合卺(交杯酒)、洞房等;婚礼后还有“回门”之礼,有些一直流传到现在,可见其生命力。 4.飨燕饮食礼仪。 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 5. 五祀。指祭门、户、井、灶、中溜(中室)。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门,冬祭井。汉魏时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唐、宋、元时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宫中小神)、中溜、国门、国行、泰厉(野鬼)、户、灶。明清两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罢去门、户、中溜、井的专祀,只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灶,与民间传说的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形式。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三、我国古代岁时节日礼仪岁时节日是中国千百年来遵从的习俗活动,是我国古代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众多的礼仪不能离开风俗一样,岁时节日礼仪也是以民俗信仰为基础的。春节贴对联、燃放爆竹,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赏月,重阳节插茱萸、登高等岁时节日礼仪,都和古人的禁忌、自然神崇拜、祖先崇拜、农业祭祀等相关,因而也使我国的岁时节日礼仪具有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农业文化特色和娱乐功能等特点。 岁时节日礼仪经历了长期的形成、发展、传承和变异过程。许多节日习俗早在周秦时代或之前即已萌芽。流传至今的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中的礼俗,在那时已经形成,有的习俗还被统治者以“礼”的形式规范化。至汉代,岁时礼俗基本定型。魏晋时期,注入了宗教因素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因素。唐宋时向娱乐和礼仪方面过渡。元明清融入北方游牧、游猎文化色彩。近年来虽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在传统中国人的心目中,岁时节日礼俗仍占有重要地位。 1. 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因此节仪也相当丰富。祭祖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之一。正月初一要将祖宗遗像或牌位供在正厅,摆供、点香、燃烛。全家人在家长的带领下共同祭拜本家祖先。如果是大家族,族人还要在族长的带领下,去祠堂或坟前祭祖。祭祖后,按历书所示吉利方向,点灯笼火把,燃香鸣炮,迎接喜神,祈求一年顺利。 春节的另一项重要活动是驱鬼。民间认为腊月二十四诸神上天述职后,各种妖魔纷纷出动,行妖作怪,残害百姓,因此,除夕是个典型的“恶日”。除夕之夜的驱鬼活动正是因此而设。驱鬼方式很多,贴门神、贴对联、放爆竹、庙里打鬼、宫中跳傩,都能达到驱鬼的目的。 春节也是联络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节日,春节期间的重要仪式之一便是拜年。拜年又叫“探春”或“走春”。 初一一早给长辈拜年,叩头,祝长辈身体安康,万事如意。长辈也趁这个时候给孩子们压岁钱。之后,晚辈在长辈带领下,前往亲朋家拜年,若拜之不及,也可遣家人或子弟代贺,或遣仆人送一种名为“飞贴”的贺年片以示贺年之意。 初二既是继续拜年的日子,也是媳妇“归宁”、女婿看望老丈人的日子。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对于姻亲关系的重视。初二的另一项节目是祭财神。这天半夜,人们就要倾城而出,到财神庙借“元宝”,以求一年财运。 相传初三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民间都要贴“老鼠娶亲”的年画。这天晚上人们除了要在地上撒米、撒盐给老鼠张罗饭食,还要早早熄灯上床,以免搅了老鼠的好事。 初四是民间迎神的日子。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民间都要送下界诸神升天向玉帝述职。初四这天诸神述职完毕,返回人间。因此,人们要在这天下午举行迎神仪式,迎接诸神降临。迎神时,不但要点香摆供,燃放鞭炮,还要烧神马天兵,让诸神骑神马下凡。 初五也叫“破五”。这天家家户户吃“破五饺子”。破五之后,年节活动告一段落。人们这才可以将这几天积攒下的垃圾倒掉,将祭祖供品撤掉。此外,初五还是五路财神的生日,是日商家祭财神,在幌子上挂红布,准备开张营业。 2. 立春 又称“打春”,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春天的到来。迎春仪式通常在东郊举行,祭祀春神句芒。届时还要做土牛一匹,令众人鞭之。抽碎后分献各乡绅大户,名曰“鞭土牛”。立春这天还有吃生萝卜、吃春饼、饮春酒、吃五辛盘的习俗。五辛盘又称“春盘”,是由葱、蒜、椒、姜、芥等五种辛辣调味品制成的就餐佐料。吃五辛盘的目的,是叫歇了一冬的人们赶紧醒来,开始春耕。 3. 元宵节 元宵节起源于汉代。据说汉武帝时,在汉长安城东南方建了一座太一祭坛。一年分春秋两季用三牲祭祀。后又在长安西北的甘泉宫修建太一祠坛专祭太一,其中尤以正月十五日夜最为隆重。这一天,人们从黄昏开始,用盛大火炬祭祀太一。历史上人们多认为元宵所祭的太一就是北极星。 至晋代已有张灯习俗。进入隋唐后,元宵佳节的观灯习俗也得到了空前繁荣。唐代宵禁虽严,但元宵节期间也还是特许弛禁三日的。唐代都城长安不但出现了高达20丈的巨型灯轮,还出现了灯树、灯楼。上行下效,很快,这种奢靡的节日习俗便风靡全国,赏灯成为元宵佳节的主要娱乐形式。 至宋,节期由3日改为5日,灯笼制作也比唐代更加讲究,出现了所谓“灯山”。此外,走马灯、绘图灯笼以及灯谜的出现,更进一步增强了元宵节的文化内涵。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火药的发明,这一时期不但出现了爆竹,同时也出现了焰火,为元宵佳节的喜庆气氛,平添了一丝新意。 明代,元宵节已从宋代的5天改为10天。灯笼的制作工艺也有了很大发展,绘有人物、动物、植物的各色花灯成为灯节主角。这一时期的焰火也出现了众多的品种。 清代在继承明代灯艺传统的基础上增加了冰灯。在节日活动方面也继承了历史上舞狮、舞龙、闹社火、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腰鼓等一系列民俗传统,使元宵佳节成为一个展示民间工艺、民间美术和民间文艺的大舞台。此外,元宵是正月十五特有的节日食品。 4. 上巳节 最初在每年三月上巳日举行,魏晋以后固定在每年阴历的三月三日。上巳节起源何时已无法考订,但从时间上看应与远古春社有关。古之春社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即清明前后举行,离上巳日相去不远。春社源于祭土,在古人观念中,世上万物都是大地孕育的结果。为增强大地的生育能力,人们在春社这天,除祭土外,还要通过男女交配的方式,促进土地的孕育能力并获得农业丰收,于是,社日无形中又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性开放的节日。无论婚否,人们都可在这天获得最大的性自由。 在这个性开放的日子里,人们祭祀的主神除土地神外,自然还有高媒。但高媒究竟是谁,其说不 去河边沐浴,吃鸡蛋,也是上巳节的重要内容。这一习俗源于殷商女始祖简狄沐浴水中吞燕卵而生契的故事。以后,这一习俗又逐渐演化为临水浮卵、浮枣,曲水流觞等娱乐活动。因上巳节在时间上与清明节、寒食比较接近,唐代前后,上巳节已与寒食一道,渐渐融人清明节,而成为清明节男女同游,踏青郊饮诸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了。 5. 寒食节 节期并不确定,一般在每年清明节的前一天举行。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国外,介子推鞍前马后为其护驾19年。一次,他们迷路山中,炊断粮绝,重耳奄奄一息。这时,介子推毅然决然地割下自己的腿肉,用火烤熟,为重耳充饥。重耳复国后,封赏功臣,却独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悦,退隐山林,不肯复出。重耳想通过放火烧山的办法逼子推出山受封,不料介子推却抱树而死。重耳见状伤心至极,遂发布禁火令,从此有了一年一度的寒食。这种说法最早起源于两汉之际的桓谭的新论:“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虽有疾病缓急,犹不敢犯,为介子推故也”。三国魏周斐汝南先生传以及曹操的明罚令中均有类似提法。 其实,在民间信仰中寒食之俗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一节之起源,并非源于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即周礼所谓“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为什么一定要仲春禁火呢?因为在古人的观念中仲春正是大火星出现之时,若不禁火,无异火上浇油,酿成灾害,因此寒食期间必须禁火。据后汉书讲,最初的寒食节时间很长,最长的长达105天,最短的也要禁一个月。寒食期间不得生火,只能生食,给人民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危害。魏武帝曹操当政后,下明惩令云:“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寒食之风至此才有所收敛。但寒食之风的真正衰落期则出现在南宋以后。随着“寒食”之风的消失,寒食节也渐渐融人到了清明节中。 6. 清明节 又称“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合称“三冥节”。与祭祀鬼神有关。历史上,清明节与寒食节本是两个节日,但因时间上过于接近,所以到了唐代两节日合流。从节日的功能看,清明节的主要功能是扫墓祭祖,其真正动机是增进族群间的血亲意识。随着上巳节的踏青郊饮、会男女、祭祀高媒、祈子祓禊等习俗的融入,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也变得越发繁杂。 7. 端午节【篇二:中国古代文明礼仪】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程门立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张良拜师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 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礼仪故事: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篇三:尔雅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答案完整版】 1世界三人种不包括()。 a、尼格罗人种b、欧罗巴人种c、蒙古利亚人种d、非洲人种 2区分民不同民族的标准是()。 a、语言b、文化c、地域d、心理 3关于文化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思想文化和制度文化三大类别b、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 c、民族语言是民族存亡之根d、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死攸关的问题 4人类最早发现的头骨是肯尼亚1470号头骨。()我的答案: a、原名绛b、字忠清c、生于清末d、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2“无科技不足以强国,无文化则足以亡种”出自()之口。 a、许嘉璐b、顾炎武c、严复d、胡适 3以下哪国的文化是原生文明?() a、日本b、中国c、朝鲜d、韩国 4民族文化消失,民族最终会走向消亡。()我的答案: 1“月亮是美国的圆”出自()之口。 a、胡适b、严复c、朱自清d、梁启超 2国史大纲的作者是()。 a、高尔基b、顾炎武c、钱穆d、胡适 3世界上古典哲学最发达的国家是()。 a、美国b、德国c、日本d、印度 4胡适把今人之过错推卸到两千年前的古人身上。()我的答案: 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哪所学校的校训。() a、南京大学b、南开大学c、北京大学d、清华大学 2中国考古学之父是()。 a、苏秉琦b、梁思永c、李济d、王巍 3世称“安定先生”的是()。 a、胡瑗b、胡修c、胡适d、胡讷 4钱伟长是中国近代应用数学奠基人之一。()我的答案: 1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为己任。() a、天下b、个人发展c、自我价值观d、家庭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之口。 a、范仲淹b、陆游c、杜甫d、王之涣 3正气歌出自()之口。 a、李白b、文天祥c、杜牧d、王安石 4西方文化冲击下传统价值观被颠覆。()我的答案: 5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作品。()正确答案: 1湘西的典型建筑是()。 a、吊脚楼b、白墙绿瓦c、四合院d、园林 2()是立国之本,中国传统文化是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身上的血液。a、精神b、历史c、文化d、礼俗 3文化领土论中“在未来的世纪里,传统意义上的国界在实际上将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按照()划分的领土”。() a、文化影响b、经济发展c、价值观d、个人信念 a、字静安b、号观堂c、国学大师d、杭州人 2“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出自()之口。() 4商朝第23位国王,庙号高宗的是()。 a、后稷b、武丁c、康丁d、大禹 a、观乎人文,化成天下b、关乎天文,以察时变c、观国之光d、耕者让畔,行者让路 2关于周公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又称周文公b、西周初期神学家、军事家和教育家c、周公旦为周文王第四子d、周朝历史上第一代周公 3()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底蕴。 a、周公制礼乐b、大学c、中庸d、四书五经 4以下哪国的民本主义思想最浓?() a、德国b、日本c、中国d、朝鲜 5炮烙,亦作炮格,相传是殷纣王所用的一种酷刑。我的答案: 6我国西周时期已经意识到了人的重要性,而且已经意识到社会的兴亡与道德有关。() 我的答案: a、礼,身之干也;敬,身之基也b、礼,政之舆也c、礼,王之大经也d、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 2物质生活长期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将会引发社会动乱。()正确答案: 3叔向是我国春秋时期晋国政治家。()正确答案: 1被后人尊为“述圣”的是()。 a、子路b、冉求c、子思d、颜回 2“礼学时代”指的是()。 a、商朝b、周公制礼作乐c、子思学派d、周朝 3新亚书院由谁创办?() a、胡适b、钱穆c、严复d、唐君毅 4()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 a、仁b、义c、勤d、礼 6人的身与心要和谐一定要通过礼乐。()我的答案: 1()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a、义b、信c、礼d、仁 2“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出自()。 a、春秋b、论语c、汉书d、礼记 3考古学家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是()。 a、使用工具b、直立行走c、语言d、思考 5孔子作春秋的目的是使后人可以见微知著。()我的答案: 1“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出自() a、朱子家礼b、春秋c、原道d、逍遥游 2从无知的本体成为有境界的圣贤,需要()。 a、学习、修为b、贵人相助c、机遇d、挫折 3“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出自()。 4韩愈著有原道。()我的答案: 5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核心不能丢()。我的答案: 1()是中国人立身的一个根本。 a、信b、诚c、义d、仁 2“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出自()。 a、原道b、逍遥游c、中庸d、春秋 3“巧言令色,鲜矣仁”出自()。 4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我的答案: 5人应该经常审视自己是否还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我的答案: 1宇宙的规律是()。 a、义b、仁c、孝d、诚 2汉高祖指的是()。 a、项羽b、刘邦c、刘备d、曹操 3关于张苍的表述,不正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